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通常由病毒感染、创伤、寒冷等因素引起。
02
病因及病理机制
中枢性面瘫病因及病理机制
病因
多为脑干病变,如脑梗死、脑出 血、脑炎等,也可由外伤所致。
病理机制
病变位于大脑皮质下的锥体束, 导致面部肌肉失去上位神经的支 配,从而发生面瘫。
周围性面瘫病因及病理机制
病因
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带状疱疹、膝 状神经节炎等。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汇报人: 2023-12-11
目录
• 概述 • 病因及病理机制 • 症状及表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及预后 • 预防及日常护理
01
概述
中枢性面瘫定义
病变部位
中枢性面瘫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脑皮质、皮质下白质及内 囊等区域。
症状表现
中枢性面瘫患者往往出现病灶对侧下半部表情肌的瘫痪, 伴有病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鼓腮和吹口哨时病变侧漏气等表现。
THANKS。
周围性面瘫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鉴别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面部肌肉瘫痪,口角向 病灶对侧歪斜,但额纹不消失,仍能皱眉。
鉴别其他原因引起的面瘫:如莱姆病、糖尿病、酒精中毒、病毒感染等 引起的面瘫。
05
治疗及预后
中枢性面瘫治疗及预后
治疗
中枢性面瘫的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脑梗塞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等治疗 ,脑出血患者需要进行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同时可辅以针灸、理疗等康复治疗,以促进面神经功能 的恢复。
周围性面瘫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急性起病,一侧面神经麻痹,额纹消失且不能皱眉,眼裂增大且不能闭合,鼻唇沟 变浅,口角下垂且向病灶对侧歪斜。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面瘫,虽然它们都涉及面部肌肉的运动受限,但其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首先,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病因不同。
中枢性面瘫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脑干)的损伤或疾病导致的面部肌肉功能障碍。
常见的原因包括中风、颅脑损伤、脊髓疾病等。
而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部神经(七对脑神经中的第七对面神经)本身受损或受压导致的面部肌肉麻痹。
常见的原因包括病毒感染、面部肿瘤、外伤等。
其次,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症状有所不同。
中枢性面瘫患者面部麻木、下垂,并且往往伴随着半边面部的运动缺失,即面部肌肉无法做出自然的表情。
患者可能无法闭眼、皱眉或吹气。
而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麻痹,但没有面部肌肉运动缺失的问题。
患者可能无法抬眉、闭眼或挤压嘴唇。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也有所区别。
中枢性面瘫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来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
康复治疗包括肌肉锻炼、面部按摩和热敷等,以促进神经再生和肌肉恢复。
物理治疗包括使用电刺激、超声波、冷热疗法等,以刺激面部肌肉的活动。
而周围性面瘫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口服激素或抗病毒药物来减轻炎症和促进神经恢复。
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面部神经重建手术来修复面部神经的功能。
此外,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对患者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中枢性面瘫患者由于面部肌肉无法自然运动而可能导致社交障碍和心理困扰。
他们可能感到自卑、焦虑或抑郁。
周围性面瘫患者则由于面部肌肉麻痹而影响到咀嚼、吞咽和言语等功能。
这可能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困扰和不便。
在预防方面,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也有一些差别。
由于不同病因,预防方法也不尽相同。
对于中枢性面瘫,保持身体健康,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远离脑外伤是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损伤的重要措施。
而对于周围性面瘫,避免病毒感染、接种疫苗、及时处理面部创伤等是预防面神经受损的重要手段。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
文章来源:北京二院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面瘫是指面部肌肉的瘫痪,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常被人们称之为“毁容病”。
面瘫带给患者的伤害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面瘫应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那么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看看文章中是怎说的。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惹起的面瘫。
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
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
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
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惹起的面瘫。
有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可能的病因是: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
以上介绍的就是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大家可以当做常识
了解一下。
如果得了面瘫一定要在最佳的时间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尽早的治愈。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是两种常见的面部肌肉瘫痪疾病。
尽管它们都影响到了面部的功能和外貌,但是它们在病因、症状和治疗上有一些区别。
本文将详细探讨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是由面部神经损伤引起的,最常见的原因是面神经受损。
这可能是由于感染、颅脑损伤、炎症、肿瘤或外伤等原因引起的。
在周围性面瘫中,面部肌肉受损,导致面部表情无法正常控制。
病人可能会出现面部一侧肌肉下垂、口角歪斜、眼睛无法完全闭合、流泪不止等症状。
此外,病人可能还会感觉到面部麻木、耳鸣或听力下降。
尽管周围性面瘫病因多样,但大部分病例可以通过及时治疗和康复训练得到改善。
另一方面,中枢性面瘫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引起的。
这种损伤通常发生在大脑皮质或脑干中。
常见的原因包括中风、脑炎、脑肿瘤、脑膜炎等。
与周围性面瘫不同,中枢性面瘫通常是面部对称性的瘫痪,因为它涉及到了神经传导途径的损伤。
病人可能会发现双侧面部肌肉无法正常运动,造成表情呆板,眼睛无法完全闭合,说话困难等症状。
此外,中枢性面瘫病人可能会伴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迹象,例如肢体瘫痪、语言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
中枢性面瘫的治疗通常需要综合性的康复计划,并且要针对原发病的治疗进行干预。
除了病因和症状上的差异,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在治疗上也有所不同。
对于周围性面瘫,早期的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可以帮助病人恢复面部功能。
常用的药物包括类固醇和抗病毒药物,用于减轻炎症和抑制病毒复制。
物理治疗可以通过面部肌肉锻炼、按摩和康复训练来强化面部肌肉,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对于中枢性面瘫,除了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外,治疗重点更加注重功能恢复和康复。
语言和言语治疗可以帮助病人恢复说话和吞咽能力。
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也可用来锻炼面部肌肉和促进神经再生。
总的来说,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虽然都是面部肌肉瘫痪的疾病,但是它们在病因、症状和治疗上存在一些区别。
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
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二者有何区别中枢性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痉挛性瘫痪、硬瘫。
是由于大脑皮层运动区锥体细胞及其发生的下行纤维——锥体束受损所产生。
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失去了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调控作用,使脊髓的反射功能“释放”,产生随意运动减弱或消失,临床上主要表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但无,呈痉挛性瘫痪。
周围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弛缓性瘫痪、软瘫。
是因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及其发生的纤维—脊髓前根、脊神经、颅神经受损害产生的瘫痪。
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使其所支配的肌肉得不到应有的冲动兴奋,所以,在临床上表现出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缩,但无病理反射。
由此看来,二者临床表现显然不同。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面瘫是指面部肌肉的瘫痪,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常被人们称之为“毁容病”。
面瘫带给患者的伤害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面瘫应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那么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呢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惹起的面瘫。
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
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
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
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惹起的面瘫。
有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可能的病因是: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PPT课件
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
眼裂变大,眼睑闭合无力,用
力闭眼时眼球向上转动,显露 白色巩膜,称为贝尔征
.
5
三、临近其他神经受累
在中枢性面瘫:
上神经元损伤
累及皮质脊髓束:舌瘫
累及内囊、大脑脚底: “三偏”
一般常见于脑血管疾
病,常伴有对侧偏 瘫和中枢性舌瘫
.
6
三、临近其他神经受累
在周围性面瘫:
下神经元损伤, 面神经核或面神经 核以下周围神经
舌前2/3味觉,唾液分泌 障碍,听觉过敏,乳突 压痛和耳后疼痛 面神经炎
病灶对侧下部面部表情肌瘫 痪,额支无损,皱额、皱眉 和闭眼无碍;随意动作丧失 而哭笑动作保存 对侧偏瘫,中枢性舌下神经 瘫
脑血管疾病及脑部肿瘤
.
10
感谢聆听!
您的批评指正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
11
鼓索神经以上:+舌前2/3味觉、 唾液分泌障碍
镫骨肌神经以上:+听觉过敏
膝状神经节:+耳后剧痛,鼓膜外 耳道疱疹,可能为亨特综合征
面神经核:多为脑桥病变,伴有 展神经麻痹、椎体束征。
.
9
小结
周围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
面瘫程度 恢复速度 症状表现
可伴有症状
常见病因
重 缓慢
轻 较快
面部表情肌瘫痪使表情 动作丧失
碍。
• 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 歪向健侧,鼓腮漏气,不能吹 口哨,食物易残存于颊部于齿 龈之间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
• 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睑闭 合无力,用力闭眼时眼球向上 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为贝 尔征
.
3
二、上下神经元
• 面神经核上部为双侧支配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ppt课件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
区别
周围神经系统 peripheralnervoussyste m联络于中枢神经和其 它各系统器官之间,包 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 cranialnerves和与脊髓相 连的脊神经spinalnerves. 周围神经的主要成分是 神经纤维。
面神经麻痹是以颜面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 征的一种常见病(面瘫)
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 区别
中枢性面瘫
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 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 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 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 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
周围性面瘫
骨质内的面神经管刚能容纳 面神经,各种原因如受寒着 凉、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 稳定致神经营养血管收缩缺 血,而毛细血管扩张,面神 经水肿,面神经受到压迫
周围性面瘫
通常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1~2 天内达高峰。病初可有下颌角或 耳后疼痛。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 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 眉,眼裂闭合不全,试闭眼时, 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 白色巩膜,称贝耳现象。病侧鼻 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歪 向健侧,因口轮匝肌瘫痪而鼓气 或吹口哨时漏气,因颊肌瘫痪而 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病 变在鼓索参与面神经处以上时, 可有同侧味觉丧失
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
区别
面神经核上行通路任何 部位受损都可以引起中
枢性面瘫,最常见的受 损处是内囊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指 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 变所造成的面瘫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神经核以上至大 脑皮层中枢之间
周围性面瘫
侧,可能是 A.左侧中枢性面瘫 B.右侧中枢性面瘫 C.左侧周围性面瘫 D.右侧周围性面瘫 E.双侧周围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PPT
一般常见于脑血管疾 病,常伴有对侧偏 瘫和中枢性舌瘫
三、临近其他神经受累
在周围性面瘫:
下神经元损伤, 面神经核或面神经 核以下周围神经
躯体运动:
镫骨肌神经 颈支;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
躯体感觉:鼓膜、外耳道皮肤 内脏运动:泪腺;舌下腺、颌下腺 特殊内脏感觉:舌前2/3味觉
耳道疱疹,可能为亨特综合征
面神经核:多为脑桥病变,伴有 展神经麻痹、椎体束征。
小结
• 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睑闭 合无力,用力闭眼时眼球向上 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为贝 尔征
二、上下神经元
面神经核上部为双侧支配
额肌,皱眉肌,眼轮匝肌
面神经核下部为对侧支配
颊肌,口轮匝肌
二、上下神经元
• 中枢性面瘫:
• 上神经元损伤:一侧中央前回
下部或皮质脊髓束
• 对侧下面部表情肌瘫痪:
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 上部面肌不受累
三、临近其他神经受累
在周围性时
茎乳孔内:bell征,面瘫,可有起 病前乳突压痛和耳后持续疼痛, 常见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 神经炎);双侧面瘫可能为, 吉兰巴雷综合症
鼓索神经以上:+舌前2/3味觉、 唾液分泌障碍
镫骨肌神经以上:+听觉过敏 膝状神经节:+耳后剧痛,鼓膜外
耳道疱疹,可能为亨特综合征
面神经核:多为脑桥病变,伴有 展神经麻痹、椎体束征。
• 周围性面瘫:
• 下神经元损伤:面神经核或
面神经核以下周围神经
• 同侧面肌瘫痪:
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 歪向健侧,鼓腮漏气,不能吹 口哨; 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 眼裂变大,眼睑闭合无力,用 力闭眼时眼球向上转动,显露 白色巩膜,称为贝尔征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分解
中枢神经系统VS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是神经系统的 主要部分。包括位于椎管内的脊 髓和位于颅腔内的脑,是反射活 动的中心部位。其位置常在动物 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 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 的连接成分组成。在中枢神经系 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 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中枢神 经系统是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 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 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 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 基础。人类的意识、心理、思维 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peripheralnervoussyste m联络于中枢神经和其 它各系统器官之间,包 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 cranialnerves和与脊髓相 连的脊神经spinalnerves. 周围神经的主要成分是 神经纤维。
面神经麻痹是以颜面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 征的一种常见病(面瘫)
鉴别诊断(临床表现)
中枢性面瘫
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 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 均正常。面额纹与对侧深度 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 均与对侧无异。中枢性面神 经麻痹时,面下部肌肉出现 瘫痪,即颊肌、口开大肌、 口轮匝肌等麻痹,故患者于 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 歪向健侧。
思考题
3、患者鼻唇沟变浅,右侧口角下垂,闭眼、皱眉动作 正常,两侧额纹正常
A.双侧周围性面瘫 B.右侧周围性面瘫 C.左侧周围性面瘫 D.右侧中枢性面瘫 E.左侧中枢性面瘫
谢谢!
思考题
1、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鉴别的依据为: A.是否口角歪斜 B.是否鼻唇沟变浅 C.能否皱额、闭目 D.能否鼓腮 E.能否吹口哨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均指面部肌肉麻痹的病症,但两者在发病机制、病因、症状、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综合比较,详细介绍这两种病症的特点和区别。
一、发病机制和病因1. 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是由于大脑皮层对面部肌肉的控制受损而引起的。
这一类型面瘫通常是由于中风、脑出血、脑肿瘤、颅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
中枢性面瘫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障碍。
2. 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部运动神经(第七对脑神经)受损而引起的。
这一类型面瘫通常是由于面部运动神经的炎症、感染、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等引起的。
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运动神经的损伤导致面部肌肉的麻痹。
二、症状和表现1. 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面部一侧肌肉麻痹,包括额肌、眼关闭肌、口角肌等。
患者一侧面部呈现松弛状态,无法展示正常的表情,不能皱眉、闭眼、咧嘴等。
另外,中枢性面瘫还可能伴随声带、味觉等异常表现。
2. 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面部一侧肌肉麻痹,与中枢性面瘫相似。
但与中枢性面瘫不同的是,周围性面瘫的瘫痪程度通常更为严重,患者不能自主控制面部肌肉的运动,丧失了一侧面部的表情功能,在说话、吃东西等方面受到影响。
三、治疗和预后1. 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的治疗需要针对其病因进行治疗,并采取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电刺激、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
预后较为不确定,取决于病因和损伤程度。
部分患者能够通过积极治疗和康复训练恢复面部功能,但也有一部分患者由于神经损伤较为严重,无法完全恢复。
2. 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并采取物理治疗、康复训练、面肌注射、中药等辅助手段。
由于周围性面瘫的病因较为多样化,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预后通常较好,大部分患者能够在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帮助下恢复面部功能。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14385
思考题二
2、患者右侧额纹消失,右侧眼睑不能闭合, 右侧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偏向左侧,可 能是: A.左侧中枢性面瘫 B.右侧中枢性面瘫 C.左侧周围性面瘫 D.右侧周围性面瘫 E.双侧周围性面瘫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
中枢性面瘫VS周围性面瘫
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症,主要是人体第七对颅神经,即面神经受损害所致。
面神经由脑部的皮层中央前回发生,到达脑部中转站——面神经核,然后再穿过隧道样的面神经管,分布到面部。
面神经核以上的纤维称为面神经中枢部分;面神经核以下的纤维为周围部分。
面神经掌管着人体的面部表情肌肉,形象地反映着喜、怒、哀、乐等感情变化。
所以,在面神经的通路上某一部位一旦受损害,即会发生面神经麻痹,出现口眼歪斜等临床症状。
面神经麻痹分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分别因面神经的中枢部分和周围部分受损害所引起。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常见发病诱因,与面部受风寒、病毒或细菌感染等密切相关。
主要是面神经的周围部分发生炎症病变,表现病灶侧面神经损害的症状,一般不伴有肢体瘫痪。
而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常由脑血管病引起,往往伴有偏瘫及其他症状,如腱反射异常、巴氏征阳性等。
由于颜面下半部的肌肉受对侧大脑皮层所支配,面上部肌肉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所支配,所以,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主要表现面下部肌肉瘫痪的症状,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
患者常于静止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颜面上部肌肉由于未出现瘫痪,因此,病人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尖高度与眼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
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由于病侧全部颜面肌肉均瘫痪,也就是说,上下部面肌都发生瘫痪,所以,患者作一些表情运动时,表现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不同,例如患者闭眼时,由于眼轮匝肌麻痹,故眼睑不能充分闭合。
闭眼时同时眼球上窜,在角膜下缘露出巩膜带,叫做Be11氏征。
患者闭嘴时,颊肌极为松弛,故口角下垂。
抬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
眉毛较健侧低,眼裂变大,示齿或笑时,口角向健侧牵引,呈斜卵圆形。
中枢性面瘫的一般症状可由面神经核上行通路任何部位受损所引起,患最常见的受损处是内囊。
可能的病因是: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是两种常见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疾病,但其主要原因和病理机制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病因、症状、体征和治疗等方面详细比较这两种疾病的区别。
1. 病因周围性面瘫的主要病因是面神经损伤,可以是由于感染、炎症、颅脑外伤、肿瘤或手术等引起的。
中枢性面瘫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可能是中风、颅脑外伤、肿瘤、多发性硬化等导致的。
2. 症状和体征周围性面瘫的典型症状是面部一侧肌肉麻痹或无力,表现为不能闭眼、吹气、皱额、牙齿外露和展露鼻孔等。
中枢性面瘫则具有更为复杂的病征,除面部肌肉麻痹外,还可以出现肢体偏瘫、言语障碍、吞咽困难等,与病灶的位置和范围有关。
3. 神经损伤特点周围性面瘫主要是面神经损伤引起的,通常表现为炎症、压迫或牵拉导致的病变,常见的有贝尔氏面瘫。
中枢性面瘫则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可能涉及脑干、脑白质、皮质等部位,常见的有中风引起的面瘫。
4. 病程和预后周围性面瘫通常以急性发作为主,病程较短,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恢复正常面部动作。
而中枢性面瘫的病程较长,常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预后相对不佳,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长期康复治疗。
5. 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如抗病毒药物、抗炎药物、物理治疗等,以促进神经恢复和减少炎症反应。
中枢性面瘫的治疗则主要是针对原发病病因,如抗凝治疗、肿瘤切除、康复治疗等,以减轻症状和改善功能。
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在病因、症状、体征和治疗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正确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最后还需强调的是,在面瘫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
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
1定义: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或Bel麻痹,为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肌瘫痪。
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讲话漏风、流涎、前额皱纹消失和鼻唇沟变浅,无法完成闭眼、抬眉、鼓嘴等动作,部分患者起病前2 d有患侧后、耳内和面部轻度疼痛。
它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不受年龄限制,绝大多数为-侧,且右侧多见。
大多数患者常于清晨漱口、洗脸时,突然发现一侧口角歪斜、面颊动作不灵。
周围性面瘫中医学称之为“口眼喝斜”"口僻”吊斜风”等。
1.1分类(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神经病学》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
病变在面神经核或核以下称周围神经。
临床表现为同侧面肌瘫痪,即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脸闭合无力,肋闭眼时眼珠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为贝尔(bel)征,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歪向健侧,鼓腮漏气,不能吹口哨,食物易残留于颊部与齿龈之间。
膝状神经节损害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舌前2/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可伴有听觉过敏,聒部剧疼痛,鼓膜和外耳道疱疹,称亨特综合征(Hunt Syndrome) ,见于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面神经管内损害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及唾液腺分泌障碍,为面神经管内鼓索神经受累;如伴有听觉过敏则病变多在锁骨肌神经以上。
(2)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针灸治疗学》的诊断标准: -侧面部板滞、麻木、不能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病侧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
少数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严重时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
1.2医病因病机西医学认为此病与受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等)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等有关,导致面部神经及血管痉挛,局部缺血水肿,压迫面神经,神经营养缺乏而发病。
面神经为较为狭窄的骨性管道,受到风寒侵袭时,导致其痉挛、炎症,从而导致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等[1]。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都是指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受损导致的面部瘫痪症状,但它们的病因和表现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对这两种面瘫进行详细解析。
1. 定义和病因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神经损伤引起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通常是由于颅面骨折、炎症性病变、病毒感染、中耳手术或其他手术等因素引起。
周围性面瘫通常是单侧的,表现为整个半边面部的肌肉运动受损。
中枢性面瘫是由于面神经核或其传出路径损伤引起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
中枢性面瘫通常是双侧的,瘫痪程度可以各不相同。
中枢性面瘫的常见病因包括中风、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肿瘤、脑损伤等。
2. 症状和表现周围性面瘫的主要特点是病变发生在面神经本身或其周围的组织,通常表现为瘫痪面部相应一侧的肌肉。
病人在笑容、眨眼、闭眼、吹气和吮吸等面部表情和动作方面会出现明显的障碍。
病人可能出现眼睑无法紧闭、口角下垂、额部起纹少等症状。
中枢性面瘫的特点是病变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如脑干、皮质和神经传导路径等。
病人表情和动作受限于整个一侧的脑功能受损,但通常不会完全瘫痪。
病人可能出现口角下垂、闭合眼睛困难、面部表情不自然、舌肌偏斜等症状。
3. 治疗方法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
药物治疗可以采用激素、抗病毒药等药物来缓解症状和促进神经恢复。
物理治疗可以包括热敷、按摩和肌肉放松等手段来减轻面部肌肉紧张和促进血液循环。
康复训练可以通过面部肌肉运动训练、面部表情训练等技术来加强面部肌肉的功能恢复。
中枢性面瘫的治疗方法较为复杂,需要考虑病因、病情和病人的个体差异。
一般来说,中枢性面瘫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康复训练和针灸推拿。
病因治疗可以包括手术、药物和物理治疗等方法。
康复训练主要是通过针灸、推拿、理疗等手段来提高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
针灸推拿可以刺激穴位和经络来促进神经的再生和恢复。
总之,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面部肌肉瘫痪疾病,它们的病因和表现有明显的差异。
面瘫的鉴别诊断
面瘫就是面部瘫痪,它是由支配面部肌肉的面神经受到损伤而引起的,所以临床上叫作面神经麻痹,面瘫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面部疾病,发病原因大多由面部受凉、物理性损伤或病毒入侵所致,面瘫的鉴别诊断可以从它的症状着手。
面瘫的症状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周围性面瘫:
1、全部颜面肌肉瘫痪,眼脸不能充分闭合。
2、闭嘴时,颊肌极为松驰,故口角下垂。
3、抬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眉毛较键侧低,脸裂变大,内眼角不尖,眼泪有时外溢。
4、说话时,发唇音不清楚。
乳儿发生面神经麻痹时,吸吮受限。
、
5、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面部无表情,双侧额纹消失,双眼不能闭严,贝尔氏征阳性。
双侧鼻唇沟变浅,口唇不能闭严,口角漏水,进食时,腮内存留食物,言语略含混不清。
[A].相关资料.『患面瘫后怎么办?』
二、中枢性面瘫:
1、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于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
面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毛高度与脸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
2、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时,面下部肌肉出现瘫痪,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故患者于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解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歪向键侧。
3、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时,颜面不对称并不明显。
面瘫定位鉴别诊断方法:根据面瘫合并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减少、耳部疱疹及目眩等表现,将面神经损害部位分为:仅有面瘫而无上述表现者为面神经鼓索以下段(简称A段),面瘫伴味觉减退者为面神经鼓索与镫骨肌神经之间段(B段),伴听觉过敏者为镫骨肌神经与岩浅大神经之间段(C段),伴泪液减少或耳部疱疹或眩晕为岩浅大神经及以上段(D段)。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区别
鉴别诊断(临床表现)
面神经损伤的定位:
核上瘫—对侧睑裂以下 表情肌瘫痪
核下瘫--同侧全部 表情肌瘫痪
相同点
不 同 点
发病部位 额纹 全身症状
相同与不同
周围性 都有面部表情肌瘫痪 核下(局部) 患侧变浅或消失 仅局部病变
中枢性
核上(伴肢体变化) 无变化 病灶对侧肢体瘫痪
健侧.
思考题
此患者是 哪侧面神 经麻痹?
现)
鉴别诊断(临床表
中枢性面瘫
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 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 均正常。面额纹与对侧深度 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 均与对侧无异。中枢性面神 经麻痹时,面下部肌肉出现 瘫痪,即颊肌、口开大肌、 口轮匝肌等麻痹,故患者于 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 歪向健侧。
鉴别诊断(病因)
中枢性面瘫
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 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 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 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 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
周围性面瘫
骨质内的面神经管刚能容纳 面神经,各种原因如受寒着 凉、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 稳定致神经营养血管收缩缺 血,而毛细血管扩张,面神 经水肿,面神经受到压迫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 瘫的区别
内二科
中枢神经系统VS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是神经系统的 主要部分。包括位于椎管内的脊 髓和位于颅腔内的脑,是反射活 动的中心部位。其位置常在动物 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 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 的连接成分组成。在中枢神经系 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 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中枢神 经系统是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 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 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 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 基础。人类的意识、心理、思维 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
中枢性面瘫? OR 周围性面瘫?
中枢性
周围性
鉴别一(临床表现)
中枢性面瘫
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 现瘫痪,故闭眼、蹙额、 皱眉均正常。静止位时 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 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 健侧。 (多伴有舌肌瘫痪,同 侧肢体瘫痪等 。)
周围性面瘫
上、下面部表情肌瘫痪。 患侧额纹消失,不能皱 眉,眼裂闭合不全,鼻 唇沟变浅、口角下垂, 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 脑干内? 脑干外?1.)颅内? 2.)颅外?)
鉴别二(定位)
核上瘫 —面神经核以 上至大脑皮层
核下瘫 —面神经核及 以下
面神经核
鉴别三(病因)
中枢性面瘫
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 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血压性 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
周围性面瘫
面神经缺血水肿,格林-巴利综合征 , 后颅窝肿瘤,脑桥内的血管病等,急慢性 中耳炎、乳突炎、腮腺炎或肿瘤可侵犯面神经 。
上节回顾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1 2 3 4
病
因
临床表现 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 疗及预 后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神经内科 张璐
病例
患者,女性,40岁,“发 现口角歪斜4小时”入院; 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体检:BP160/95mmHg, 神清语利,双侧瞳孔等大 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额 纹对称,眼裂等大,右侧 鼻唇沟变浅,示齿口角左 偏,伸舌右偏,四肢肌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小 结
周围性
相同点 发病部位 不 同 点
中枢性
都有面部表情肌瘫痪 核下(局部) 核上(伴肢体变化)
额纹 全身症状
患侧变浅或消失 无变化 多数仅局部病变 伴有病灶舌肌瘫痪、 肢体瘫痪
思考题一
1、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鉴别的依据为: A.是否口角歪斜 B.是否鼻唇沟变浅 C.能否皱额、闭目 D.能否鼓腮 E.能否吹口哨
思考题二
2、患者右侧额纹消失,右侧眼睑不能闭合, 右侧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偏向左侧,可 能是: A.左侧中枢性面瘫 B.右侧中枢性面瘫 C.左侧周围性面瘫 D.右侧周围性面瘫 E.双侧周围性面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