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质学论文

合集下载

地质学与地质遗产旅游探索地球历史的旅程

地质学与地质遗产旅游探索地球历史的旅程

地质学与地质遗产旅游探索地球历史的旅程地质学与地质遗产旅游:探索地球历史的旅程在我们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上,隐藏着无数的秘密和奇迹。

地质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为我们揭开了地球漫长历史的神秘面纱。

而地质遗产旅游,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亲身感受地球历史的绝佳机会,让我们能够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

地球,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已经存在了约 46 亿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它经历了无数的地质变化和演化过程。

从炽热的岩浆喷发,到板块的漂移碰撞;从古老的山脉形成,到广袤的海洋变迁,每一个地质事件都留下了独特的痕迹。

地质学就像是一本记录地球历史的巨著,通过对岩石、地层、化石等地质遗迹的研究,让我们能够读懂地球过去的故事。

地质遗产,是地球历史的珍贵见证。

它们可以是雄伟壮观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见证了板块运动的巨大力量;也可以是奇特的地貌景观,如丹霞地貌,展示了风化和侵蚀的神奇作用;还可以是珍贵的化石遗址,如恐龙化石群,为我们揭示了远古生物的奥秘。

这些地质遗产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和文化价值。

地质遗产旅游,就是让我们走进这些地质奇观,亲身感受地球历史的魅力。

当我们踏上黄山,看到那些形态各异的奇峰怪石,如“猴子观海”“梦笔生花”,我们不仅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惊叹,更能通过地质学的知识了解到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地质过程中形成的。

同样,当我们游览云南石林,那些高耸林立的石柱,仿佛在诉说着亿万年来的风雨沧桑,让我们对地球的演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地质遗产旅游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有趣的地质学知识。

比如,岩石的分类和形成过程。

岩石是构成地球表层的主要物质,它们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沉积岩是由沉积物经过压实和胶结作用形成的,如砂岩、页岩;变质岩则是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原有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如大理岩。

通过观察地质遗迹中的岩石,我们可以了解到它们的形成环境和地质历史。

旅游地质学论文(冰川)

旅游地质学论文(冰川)

一、冰川概述冰川——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长期存在的由雪源向外缓慢移动的冰体。

固体水库,85%的淡水资源,对气候和海平面升降影响巨大。

1、冰川的形成(一)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界昆仑山雪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形成终年积雪区,为冰川的积累区;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只有季节性积雪,称为消融区。

雪线高度各地不一,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①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②降雪量:雪线高度与降雪量成反比;③地形:雪线高度与坡度成正比。

(二)成冰作用2、冰川的运动主要由于重力和压力的原因,冰川总是在不停地运动,但其运动的速度却非常缓慢,多数观测点的年流速只有数米到数十米。

3、冰川的基本类型按冰川的规模大小,外部形态特征分为大陆冰川(大陆冰盖)规模巨大,主要分布在南极洲、格陵兰和冰岛等地,呈面状分布不受地形约束。

厚度大。

南极大陆冰盖面积达1300万Km2,平均厚2千米以上,最厚达4800m。

以年流动几十米的速度流入海洋。

山岳冰川(阿尔卑斯式冰山)规模小,长度一般为数公里到数十公里,厚度从几百米到近千米。

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山区,流动在山谷中。

按发育规模和形态可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

较大的山岳冰川可形成复式山岳冰川,可分为主冰川、支冰川。

年流速数米到数十米,进入消融区融化形成冰碛地貌。

二、我国的冰川景观1、冰川景观在我国的分布2、庐山的冰川遗迹景观介绍【1】庐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这是继庐山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所获得的又一世界级殊荣。

这一殊荣的获得是与庐山的冰川遗迹景观密不可分,因此,个人认为有必要在本版内,对庐山的冰川遗迹景观做一简单介绍。

1、第一个提出“冰川运动”的人记得地质专家马长信曾讲过一则故事,大意是:阿尔卑斯山(?)下住着一个放牛的年轻小伙,主动为游客承担导游义务。

常言道,景点好不好,全靠导游炒;景点美不美,全靠导游嘴。

小伙子用“冰川运动”向游客讲解了阿尔卑斯山(?)鬼斧神工的原因,这一解说观点被一位旅游家第一次写进了论文中。

《旅游地质特点[5篇范例]》

《旅游地质特点[5篇范例]》

《旅游地质特点[5篇范例]》第一篇:旅游地质特点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分布随着社会、经济、政策的发展,旅游成为了社会经济第三产业,在国际社会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通过对旅游地质学的学习和了解,分析了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及分布,作出此学习报告。

一、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在一系列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导下,如社会、经济、交通、政治等,旅游业迅速成长,各行各业也逐渐融入其中。

而地质科学作为研究大地、矿物等诸多绮丽景观的学科,向我们展现了诸多自然之美,让人们不断认识到地质科学的瑰美与绮丽,旅游地质也进入人们的视线。

旅游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个正在发展的新的分支学科,也是介于旅游科学和地质科学之间。

而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保护,都与地质科学密切相关,这些工作为旅游地质学的创立奠定了条件和基础,也是旅游地质学的出现促进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1、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及一般特征旅游地质资源,通俗地讲,就是与地质有关的旅游资源,也就是旅游资源中那些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或人类文化遗址。

从学科定义上讲,旅游地质资源,是适用于旅游业中的地学方面的资源的物质基础形式;在地球几亿年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地壳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古地理环境演变、古生物进化等因素而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岩体、构造形迹、矿床、地貌景观等景象,并具有观赏、科学研究与普及教育价值,对游人产生了某些吸引力,这些景象就叫做地质旅游资源。

同时,由于这些旅游地质资源的形成的困难和时间的漫长,所以这些资源都是具备空间定位性、永续性、不可再生性,并且更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空间定位性:如丹霞地质景观只出现在红色砂砾岩分布区,岩溶地质景观只出现在碳酸盐岩等可溶岩分布区,等等;永续性:地质作用的速度除了一些突发性的变化,如火山、地震、滑坡等能使地质体瞬时发生变化外,一般都较为缓慢。

相对于人的历史来说,地质遗迹的存在具有永续性;不可再生性:地质作用的速度一般都较为缓慢,当破坏了这些地质遗迹时,它将是不可或难于再生的;鲜明的科学性。

旅游地质学论文

旅游地质学论文

旅游地质学论文地质学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旅游业的定义旅游业是社会经济的第三产业,在国际上,称它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由于它的环保性,在国际社会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旅游业的形成要素(一)主观条件(1)游客:有了景区,下面就要有人去参观和浏览了,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旅游者。

旅游者是否有意愿去来景区旅游,主要受到经济和条件的约束。

一方面,所在景区的消费水平要在游客承受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游客倾向于那些条件好的、安全性高的、环境污染小的风景区。

因此,现在世界各旅游区都在通过改善旅游区的条件来吸引顾客。

(二)客观条件(1)旅游景区: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可想而知,要想发展旅游业,必须要有美丽的景区来吸引顾客的眼球。

这大概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纯天然的景色,比如巍峨俊俏的高山、浪漫温馨的沙滩;另一种是历史遗迹,比如我们所知的故宫、天坛、长城等,它是人工建筑的结果,不是有自然形成的。

一般来讲,旅游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自然景观。

(2)社会:旅游景区所在国家的风俗信仰,社会条件同样影响着旅游者。

(3)交通:交通是旅游业能否得到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就像工业的发展需要资源,旅游业的发展除了自然景区外,还需要便捷的交通,交通上的优势,有利于顾客的出行,减少在交通上花费的时间。

(4)经济:这里的经济不仅是游客自身的经济条件,还包括所在景区的消费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

其中,自身的经济条件是限制出外旅游的主要条件,游客倾向于那些花费少、省钱多的旅游景区。

(5)政治:政治在旅游业中的影响相对比较小,它主要涉及到游客自身安全的问题,作为一个游客,当然希望所去的景区,安全有保障了。

除此之外,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还有文化因素、时间因素等。

旅游地质学(1)定义:旅游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个正在发展的新的分支学科,也是介于旅游科学和地质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但严格说来应属地质科学研究范畴。

旅游地理的毕业论文

旅游地理的毕业论文

旅游地理的毕业论文旅游地理毕业论文摘要:随着人们旅游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经济水平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

旅游地理作为旅游业的基础理论之一,对于旅游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旅游地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旅游地理的概念、分类、发展历程、地理特征和旅游景点的开发等方面,总结了旅游地理与旅游业的关系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对于促进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旅游地理,旅游业,发展历程,地理特征,旅游景点一、引言旅游业是全球性的产业,具有高度社会和经济效益。

旅游地理作为旅游业的基础理论之一,为我们深入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和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从旅游地理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了旅游地理的概念、分类、发展历程、地理特征和旅游景点的开发等方面,总结了旅游地理与旅游业的关系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以期对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和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一定帮助和启示的作用。

二、旅游地理的概念和分类旅游地理是旅游和地理学的重合部分,是研究旅游的地理学分支。

它既包括旅游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也包括旅游活动与自然环境、人类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旅游景点,还包括旅游者的行为、旅游产业的组织、旅游资源的开发等方面。

旅游地理学可以分为自然旅游地理和人文旅游地理两类。

自然旅游地理主要研究旅游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包括山水、海滨、峡谷、瀑布、湖泊等景观类型。

人文旅游地理则主要研究旅游活动与人类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关系,包括历史文化古迹、民俗文化风情、艺术文化娱乐等景观类型。

三、旅游地理的发展历程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

俄国地理学家曼德尔斯塔姆首开先河,提出了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20世纪初叶,欧洲和美洲的地理学家相继开展了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并在二战后迅速发展,成为现代旅游研究和管理的重要分支学科。

我国的旅游地理学起步较晚,60年代初开始有了研究,并在70年代和80年代加强了研究和教学的力度。

地质旅游论文

地质旅游论文

论地质旅游的开发利用论中国的丹霞地貌摘要丹霞地貌是由砂岩砾岩为主的沉积岩经侵蚀作用所形成的赤壁丹崖群地貌。

丹霞地貌是以赤丹崖为特色的广东省仁化县的丹霞山命名的。

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目前发现300多处,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

丹霞山的红层陡崖坡裸露且成群分布,雄险奇秀相当壮观。

丹霞地貌区常是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有着丰富的地质研究价值和旅游资源。

对丹霞地貌的研究,为丹霞丹霞地貌赤壁丹崖单斜峰群丹霞地貌是由砂岩砾岩为主的沉积岩经侵蚀作用所形成的赤壁丹崖群地貌。

丹霞地貌是属于中生代以来的陆相红层,其岩壁棱角次圆化,较圆滑,以丹霞山、武夷山和湖南崀山为代表。

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是红色砂岩(含砂砾岩)、砾岩为主的沉积岩。

丹霞是地理学上很重要的名词。

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

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

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

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

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

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华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

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绣锦般的地形,称为锦石。

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

大学专业课论文:旅游地理学专业课论文

大学专业课论文:旅游地理学专业课论文

目录1. 我国居民国内旅游市场现状 (1)1.1乡镇居民国内旅游状况 (1)1.1.1现状 (1)1.2城市居民国内旅游状况 (2)2. 城乡居民旅游消费与需求的比较 (2)2.1关于消费属性的转变 (2)2.2旅游需求量与旅游需求收入的弹性指标 (3)2.3城乡旅游需求弹性测算 (3)3. 需求影响因素 (4)3.1需求因素对比 (4)3.1.1城市居民 (4)3.1.2农村居民 (5)3.1.3对比因素归纳 (6)4. 建议与策略 (7)我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及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姓名(学校学院专业 xxx班,籍贯)摘要:通过对近20年我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村镇居民旅游消费属性自2009年转化为必需品,而由于城乡居民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的差异,导致了城乡居民的旅游需求差异。

文章从生活水平、人口规模、文化水平、交通状况的角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利用旅游需求弹性分析提取了影响城市与乡村居民国内旅游需求的主要因素。

并提出了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旅游需求差异的建议。

关键词:国内旅游需求城乡差异影响因素策略与建议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tourists’ selects on consumption and demand inurban and rural district in China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nearly 20 years of China's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the domestic tourism related data , China's rural residents tourism consumption change from properties into the necessities from 2009, but due to the different influence of tourism demand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also caus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tourism demand. This paper selects the representative point of view from the living level, the size of the population, the cultural level and the traffic.We analyzed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ing th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travel demand,and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on narrowing the difference of tourism demand i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Key Words:Factors of domestic tourism demand,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 influenc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获得了高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旅游地理学5篇

旅游地理学5篇

旅游地理学5篇第一篇:旅游地理学一、闲暇、游憩和旅游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的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的时间之外的剩余时间。

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tourism)是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第三章旅游者行为第一节旅游者最早的国家旅游定义是1937年由联盟统计委员会提出的。

该定义为:旅游者离开定居国,到其他国家旅行24h以上的人。

1963年罗马会议提出“游客”、“旅游者”和“短途旅游者”三种人。

游客——是指任何一个因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或者常住地)到其他国家(或地方),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其他国家(或地方)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得报酬的人。

不包括因工作或学习在两地有规律往返的人。

按出游地分国际游客和国内游客;按时间分为过夜旅游者和一日游旅游者。

入境(过夜)旅游者:指入境游客中,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入境一日游游客:指入境游客中,未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国内游客:指报告期内在国内观光游览、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的本国居民,其出游的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的活动谋取报酬。

国内过夜旅游者:指国内居民离开惯常居住地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12个月的国内游客。

国内一日游游客:指国内居民离开惯常居住地10km以上,出游时间超过6h,不足24h,并未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

地质学与地质旅游探寻地球的奇观之旅

地质学与地质旅游探寻地球的奇观之旅

地质学与地质旅游探寻地球的奇观之旅地质学与地质旅游:探寻地球的奇观之旅当我们踏上旅途,常常是为了追寻美丽的风景、感受不同的文化。

然而,有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能让我们深入了解地球的奥秘,那就是地质旅游。

地质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为地质旅游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理论基础,引领我们走进一场探寻地球奇观的精彩之旅。

地球,这颗蓝色的星球,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无数的地质作用,塑造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从雄伟的山脉到广袤的平原,从深邃的峡谷到辽阔的海洋,每一处地貌都承载着地球演化的历史和故事。

山脉是地球表面最显著的地貌之一。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它是由板块运动挤压形成的。

地质学告诉我们,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欧亚板块碰撞,使得地壳不断抬升,最终造就了这座世界屋脊。

站在山脚下,仰望高耸入云的山峰,我们不禁感叹地球内部力量的强大。

而像阿尔卑斯山脉,其不仅有壮观的山峰,还有着丰富的冰川地貌。

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了U 形谷、角峰等独特景观,让我们看到了水与冰在地质演化中的巨大作用。

峡谷也是地质旅游中的热门景点。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那层层叠叠的岩石,犹如一本地球历史的巨著。

通过对岩石的研究,地质学家可以推断出不同时期的地质环境和气候变化。

峡谷的形成,往往与河流的侵蚀作用密切相关。

河流凭借着自身的力量,不断切割着大地,经过数百万年的时间,才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深邃而壮观的峡谷景观。

火山,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

日本的富士山,就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

它那优美的锥形山体,是火山喷发时岩浆堆积而成的。

火山活动不仅塑造了独特的地貌,还带来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地热资源。

在一些火山地区,我们可以看到温泉、间歇泉等奇妙的现象,这些都是地球内部热能的外在表现。

除了这些宏观的地貌景观,地质旅游还能让我们关注到微观的地质现象。

比如,在一些矿山,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矿石和晶体。

矿石的形成与地质作用、化学成分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观察和了解矿石的特征,我们可以推测出它们形成的环境和过程。

《旅游地质学》结课论文

《旅游地质学》结课论文

雅丹地质景观概述一、概述(一)定义“雅丹”原是我国维吾尔族语,意为陡峭的土丘,现指干燥地区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

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其地层产状近平行。

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

这种地质现象在新疆罗布泊东北发育很典型。

世界各地的不同荒漠,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韦沙漠在内,都有雅丹地形。

(二)成因1、早期——雅丹地貌雏形阶段雅丹地貌分布区物理风化作用剧烈,劲风频繁,季温差与日温差变化极大,岩层频繁热胀冷缩,使得泥岩表层逐渐松散,层层脱离或剥落,形成疏松的碎屑物就地堆积。

由于风的吹蚀和流水的冲刷作用,将这些疏松的堆积物带到远处,使原来平坦的地表起伏不平,呈现出不连续的、深浅不一的沟壑地貌,成为雅丹地貌的雏形。

此时的雅丹地貌,垄岗和槽谷不明显。

2、中期——雅丹地貌形成阶段由于地表起伏不平和裂隙的扩大,更利于风化剥蚀作用,在风蚀作用和流水作用下,低洼部分不断加深和扩大;由于风的“狭管效应”,凸起的部分则相对侵蚀较弱,因此形成以巨大的垄岗、连绵的山峦为主的地貌组合,在局部由于凸起的垄岗面积不断缩小,从而使槽谷之间互相联通,形成少量的孤峰、丘峰。

地表冲沟发育,风蚀槽明显,系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局部崩塌作用明显。

3、晚期——雅丹地貌消失阶段雅丹地貌发育形成后,外营力的剥蚀作用使凸起部分的面积不断缩小,低洼的面积不断扩大,形成孤立的残丘,在风力的进一步侵蚀作用和重力崩塌作用下,残丘面积逐渐缩小,高差也不断降低,最后在地面消失。

风蚀槽谷则逐渐扩大,并进一步形成风蚀洼地。

总体而言,雅丹地貌垄岗和槽谷的面积比例与形成时间的长短有一定关系,即形成时间越长,垄岗的面积愈小,槽谷的面积愈大。

(三)形成条件1、岩石和构造条件(1)岩石岩石是雅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决定雅丹地貌形态的主要因素。

旅游地质学论文

旅游地质学论文

旅游地质学论文经过一个学期的旅游地质学课程的学习,我初步了解了旅游地质学及地质旅游资源,学习了各类地质旅游资源简要介绍和各类旅游地质资源的特征、成因、时空分布规律等五一假期,同学们都去各地旅游,因为今年选修的旅游地质学,所以决定去中国地质博物馆看看,进去之后一层实验室的介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萤石,他在一些石英长石的包裹中露出了淡淡的绿色,非常漂亮,其次是一的美丽的三角洲地貌,河流弯弯曲曲流入海洋。

还有悬崖和峭壁,断层和褶皱,这些结合在一块非常美丽。

这让我想起了大西北的丹霞地貌,所谓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

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喀斯特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表常见的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天坑、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以及地下发育的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地貌形态。

对于石灰岩地区上述独特的地貌,国内外学术界均以南斯拉夫典型的石灰岩地貌区喀斯特地貌高原的地名来命名,即“喀斯特地貌”。

雅丹地貌的成因不只一种,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

一是由风的吹蚀作用形成的平原地区的雅丹地貌,沟谷长轴走向与当地主风向一致;二是洪水作用形成的邻近山区或湖滨的雅丹地貌,沟谷长轴走向与附近山地洪水的走向一致,并在雅丹的土丘上留有洪水的痕迹;三是在阵发性暴雨和洪水作用的基础上,再经过风的修蚀作用而成的雅丹地貌,沟谷长轴走向既与洪水走向一致,也和当地主风向一致,是二者合一的第三种成因。

继续向里走我看到了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岩石,这样我大饱眼福,那么岩浆岩造就了那些风景名胜呢?岩浆岩,特别是花岗岩造就了很多名山大川,东北大小兴安岭、东南沿海一带都有成群的花岗岩分布。

安徽黄山多姿的奇观就是花岗岩体经过漫长的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

在陕西华山也可以看到花岗岩体被断裂切割成十分陡峭的地形,形成好像被斧头劈开一样笔直的百丈陡崖。

中国旅游地理 期末论文

中国旅游地理 期末论文

贵州省旅游资源特色及其地理分布规律一、贵州省之概要贵州省是我国西部高原山地的一部分,地处云贵高原的东部,为斜坡地带,恰处于中国地势第二大梯级(西部高原山地)向第一大梯级(东部丘陵平原)的过渡部位。

境内地势起伏、高差悬殊。

最高海拔达2 901米,最低148米,全省平均海拔1110米。

贵州在热量带上处于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的位置,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降雨适中,且多夜雨,多微风,素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说法,没有绝大多数大陆性气候所特有的极端温度。

由于地势由北、东、南三面向中部和西部增高,内部起伏较大和气温垂直变化明显等原因,各地光照、辐射、热量差异较大。

加之由于地质、地貌和生物气候条件的复杂多样,使贵州的土壤类型也极为复杂,从而为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

二、贵州省旅游资源特色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结构复杂多样、丰富多彩省份,它拥有奇特的山水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古朴多彩的文物古迹、宜人的气候。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文化遵义纪念馆;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形成贵州旅游资源组合的丰富多样性。

(一)自然景观1、地文景观之岩溶地貌贵州省与江南的秀丽玲珑,塞北的豪气冲天,青藏的舒展圣洁等相比,另有一种独特韵味。

以石灰石岩积岩为主要地貌特点的贵州省,喀斯特溶洞遍布全省各地,可谓“无山不洞,无洞不奇”。

贵州的山,层峦叠嶂,秀峰林立,各具风姿。

广泛分布的岩溶地貌是构成贵州特色旅游资源的基础,岩溶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岩溶分布区,发育于地表的石芽、漏斗落水洞、竖井、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伏流等纵横叠置,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

旅游地理学小论文

旅游地理学小论文

旅游地理学小论文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选择旅游出行的人越来越多,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旅游地理学小论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旅游地理学小论文一生态旅游在我国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因此也产生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对经济利益的过分关注,终将引起自然景区的高负荷运转,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旅游生态业,使该行业为国民经济增长带来更高的效益,做好现存机制下生态旅游行业经济管理十分有必要。

只有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经济管理,才能使其朝着更规范、更标准、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共同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

一、探究并剖析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简称:IUCN,于1983年提出的,之后于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定义为: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此术语强调的是: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对生态旅游也做了新的定义。

它是指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具有特色的人文生态系统,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等,最终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

总之,协调好生态自然、管理机制、发展规划是推动我国生态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内涵是:通过对生态的保护和观赏来达到旅游的目的,从而实现旅游价值,此外,生态旅游经济管理还存在经济价值,旅游景区要增加经济收入来更好的促进旅游管理。

由于自然景观以自身富有特色的资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做好对生态旅游的管理,是保护生态、发展旅游行业的关键,文中就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做了探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生活的价值链的作用。

自然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同时也为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条件,推动了社会学、考古学、人文学等多个学科的进步。

旅游地理学论文

旅游地理学论文

以贵州省为例分析喀斯特地貌分布特点及规律201320552231 郭晶明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一)喀斯特地貌简介1.“喀斯特地貌”一词的由来喀斯特地貌一词源于19 世纪末。

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治,发现位于南斯拉夫和意大利的交界处的亚得里亚海迪纳尔阿尔卑斯山西北部有一个叫喀斯特的高原上,发育着奇形怪状的地貌,到处是石沟、石芽、竖井、落水洞、干谷、洼地和峰林、峰丛并绵亘几百公里, 山中地下还隐藏着许多巨大而奇特的洞穴, 洞穴内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等千姿百态,冰莹玉洁,璀璨夺目。

司威治仔细考察研究了这些地上地下奇景后, 觉得无法将它归入已知的地貌类型, 便用所在研究地的名字将这一奇特的地表形态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喀斯特地貌类型划分喀斯特地貌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

按出露条件分为:裸奔型喀斯特、攫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早区喀斯特。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

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二)以贵州省为例:1.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量测贵州的海相碳酸盐岩类齐全, 分布广泛, 在省内从晚震旦世至中三叠世, 其中, 碳酸盐岩地层主要分布于下寒武统上部至下奥陶统中、下部, 中泥盆统上部至下二叠统, 泥盆系, 石炭系, 二叠系, 下、中三叠系。

采用省地矿局1B20 万比例尺地质图、图例说明及有关资料, 划分并量测4 类分区的图斑面积: A 区为喀斯特地貌出露区, 即可溶性岩石出露区, 溶蚀区;B 区是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分布区, 即溶蚀- 侵蚀区;C 区是非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分布区, 即侵蚀- 溶蚀区;D 区为非喀斯特地貌出露区, 即侵蚀区。

大学旅游地理论文范文

大学旅游地理论文范文

大学旅游地理论文范文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展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展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下面是关于大学旅游地理的内容,欢迎阅读!随着21世纪的到来,以加强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为新世纪人才特征的新一轮高校教育教学及课程改革方兴未艾,“双语教学”、“自主学习”、“互动式教学”、“探究型学习”等新概念成为“热门主题”,成为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又一亮点。

本人从事旅游专业的教学多年,主要担任导游专业的根底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任务,旅游地理课程是导游专业的根底课,该门课程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导游员的综合素质。

为适应新的形势,我尝试着对该课程进展双语教学改革。

即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展各门学科的教学。

“双语”和“双语教学”的界定是:通过学校各学科在课堂上的两种语言教学,经过假设干阶段的训练,提高学生外语或第二语言水平,使之能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

“旅游地理双语教学”是针对我国旅游院校的学科双语教学提出的一个概念。

我国开展的地理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使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这不但表达双语教育性和双语的师生互动性,而且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旅游地理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1.人才市场对旅游地理双语人才的素质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开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大量的外国企业、公司纷纷涌入,外向型企业急剧增加,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剧烈,需要高校培养适应市场竞争和国际化开展需要的人才,尤其需要外语及其专业上的应用能力。

实施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

2.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旅游地理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促进学生根本素质的提高及动手能力的的增强。

但长期以来,存在着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学生外语水平提高相互别离的现象。

一方面,学生在外语学习上是应付大学的过级考试,无视了专业课外语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无视外语工具的应用,不重视外语水平的提高。

黄山旅游地质论文

黄山旅游地质论文

黄山旅游地质论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中国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先生曾这样评价黄山,可见黄山的景色真是让人难以忘怀。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景区由市直辖),为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

为道教圣地,遗址遗迹众多,传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李白等大诗人在此留下了壮美诗篇。

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黄山是著名的避暑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

1985年入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的。

生态保护完好,是中国的标志。

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

黄山群峰林立,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8米,与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天都峰一起,雄居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叠翠,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气势磅横、令人叹为观止的立体画面。

提到黄山,给人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字:“奇”。

无论是山石还是树木都与其他地方的不同,奇形怪状的景观让人眼前一亮。

其有“前山雄伟,后山秀丽”之别也让人颇为震惊。

黄山由于经历了数亿年沧海桑田的变迁,山体主要由节理特别发育的花岗岩组成,这为岩石的风化、水流的侵蚀和岩体的崩塌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花岗岩再硬,总还有裂隙,而黄山多雨,雨水渗透在裂隙缝中,如果结冰,体积膨胀会产生很大张力,使岩石分裂破碎,风化成为石柱错列的形态。

黄山南部节理稀疏,经长期风化崩塌,形成像天都峰、莲花峰那样巨大的球状风化岩块,山体浑厚雄伟,而北部后海、西海和皮蓬一带,节理密集,岩体破碎、风化成垂直状,故多危岩峭壁,怪石奇峰。

黄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遥溪为冰川移动创蚀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鲫鱼背等处是两条“V”形谷和刨蚀蚀残留的刃脊;天都峰顶是三面冰斗刨蚀遗留下来的角峰;百丈泉、人字瀑为冰川谷和冰川支谷相汇成的冰川悬谷;逍遥溪到汤口、乌泥关、黄狮垱等河床阶地中,分布着冰川搬运堆积的冰碛石。

旅游地质学结课论文

旅游地质学结课论文

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分布1001111324夏锦胜一、旅游地质资源与分布1、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旅游地质资源是指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

或者说旅游资源就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上对人们能产生吸引力并能激发旅游者动机,具备一定旅游价值,能带动经济发展和对环境有好处的各种自然景观和与地质有关的东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已变成人们追求的东西,而旅游却与地质资源紧密相关,开发好地质资源就等于提高了旅游资源。

2、旅游地质资源在旅游业中的发展和作用:旅游地质资源是十分重要,旅游地质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我们都知道现在的旅游地质资源都是和地质资源结合的,所以地质资源是和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以地质景观结合的产物,是把地质资源作为观赏性的、科学性级旅游价值开发的重要途径。

3旅游地质资源的分类:根据旅游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可以大致分为:(1)地质科学考察;(2)山水风光观赏;(3)增长文化历史知识;(4)疗养;(5)开展体育运动与探险活动。

地质学分类方法:(1)岩石矿物和旅游资源:花岗岩,玄武岩,中、酸性喷出岩,红砂岩,石灰岩,变质岩与旅游资源;(2)地质构造和旅游资源:掩饰的产的和岩层变形,节理、断层与景点形成;(3)外力地质作用成景:河、湖、海、瀑、风化、风、泉、土;(4)人类活动与旅游地质资源:古人类遗址、古文化艺术遗存、探险旅游;(5)新构造运动与旅游资源:地壳强烈上升、地壳一般上升、地壳下沉作用与景点形成。

在旅游地质学中,对旅游资源的分类是与资源的形态特征及其自然属性为基础的,有的类别如:二、中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分布1、中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征旅游地质资源是非产丰富的,和其他旅游资源一样,我们对旅游地质资源的认识是和人们的文化科学素养、灵感有密切关系,同时,有与旅游地质资源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所以我国的旅游地质资源和人们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旅游地质资源和地质作用的关序决定了我们必须对地质现象的关注。

地质学在地质景观保护与旅游中的应用

地质学在地质景观保护与旅游中的应用

地质学在地质景观保护与旅游中的应用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星球上,有着无数令人惊叹的地质景观。

从雄伟的山脉、广袤的平原,到幽深的峡谷、奇特的溶洞,这些地质景观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地球漫长演化历史的见证。

而地质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在地质景观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质学为我们揭示了地质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演化规律。

通过对岩石、地层、构造等地质要素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到一座山峰是如何在板块运动的作用下逐渐隆起,一条河流是怎样在漫长的岁月中侵蚀出深邃的峡谷。

以黄山为例,其独特的花岗岩峰林景观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过多次的岩浆侵入、构造运动和风化侵蚀作用才形成的。

了解这些形成过程和演化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质景观的价值和脆弱性,从而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

在地质景观的保护方面,地质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质学能够帮助我们评估地质景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通过地质勘察和监测,可以了解地质结构的稳定性,预测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并提前采取防范措施,保障游客的生命安全和景观的完整性。

其次,地质学为地质景观的保护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根据地质遗迹的分布、特征和价值,划定保护区域,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避免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

例如,对于一些珍稀的化石产地,通过地质学研究确定其保护范围和保护级别,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防止化石被盗采和破坏。

此外,地质学还可以指导我们在保护地质景观的同时,合理利用地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例如,利用地热资源开发温泉旅游,既保护了地下热水的资源,又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

在地质景观的旅游开发中,地质学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质学知识可以为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创意。

比如,根据地质景观的特点和形成过程,设计地质科普旅游线路,开发地质科普研学产品,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学习地质知识,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旅游地质学结课论文 丹霞地质景观概述

旅游地质学结课论文  丹霞地质景观概述

旅游地质学结课论文丹霞地质景观概述旅游地质学结课论文班级:学号:姓名:丹霞地质景观概述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

丹霞地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丹霞山为代表而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

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

丹霞地质景观线条明快质朴、体态浑厚稳重、引人入胜,具有有很高的游览和观赏价值,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地质资源。

成因:侏罗纪和第三纪时气候干热,干湿季明显,沉积物富含氧化铁和氧化铝,由于富集程度差异,岩层出现紫红、绛红、浅红等色彩;此外红层固结程度较差,易风化崩塌形成崩崖峭壁,加之岩石钙质胶结物易溶于水,造成岩石分离。

形成条件:红色砂砾岩:主要指发育于中生代至新生代早第三纪的红色、紫红色砂砾岩,夹有泥岩、火山碎屑岩等。

物质基础,重要的形态特征。

构造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区域断裂作用和间歇式的抬升,形成网格状垂直节理,流水沿节理下切并不断扩大,形成陡壁、巷谷、石柱等。

气候:热带、亚热带地区,雨水多,流水对岩层裂隙及节理的切割和溶蚀作用强。

对丹霞地貌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湿润、半干旱地区,多以台地和方山类型为主,而谷地多呈峡谷状。

干旱的西北地区,在暴雨作用下,也可形成多种丹霞景观类型,由于风力可在岩壁上形成蜂窝状洞穴、有时在顶层有黄土覆盖,而被称为类丹霞地貌类型。

按形成条件,将丹霞地貌划分为:?流水冲刷侵蚀型:多分布在地壳相对抬升的地区,沿节理及垂直节理,经流水冲刷、侵蚀切割成“一线天”、峰谷、石崖、石墙、石寨、石梁、石柱、石峰等丹霞景观。

在陡峭的岩壁上,因软硬岩层的差别侵蚀,往往形成槽、穴、洞、坑及鼻状、柱状等微形态。

?侵蚀崩塌残余型:丹霞地貌发育到中、晚期,石柱、石峰进一步受到侵蚀及崩塌,而原来的石柱逐渐形成残峰孤石。

中国地质大学 旅游地质学结课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 旅游地质学结课论文

喀斯特地质景观概述摘要:本文将针对本人所了解的喀斯特地质景观的成因,形成条件及分类等,开展论述。

然后以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山东枣庄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详细简绍喀斯特地质景观,以及此处与众不同的岩溶地貌等。

关键词:喀斯特岩溶熊耳山碳酸盐正文:一、喀斯特地质景观概述1、喀斯特地质景观定义喀斯特又称岩溶,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特征(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作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2、喀斯特地质景观成因(1)喀斯特地质景观发育的条件A、可溶性岩石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

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

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 > 硫酸盐岩 >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 白云岩 > 泥灰岩。

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B、岩石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

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C、水的溶蚀性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地质学论文
经过一个学期的旅游地质学课程的学习,我初步了解了旅游地质学及地质旅游资源,学习了各类地质旅游资源简要介绍和各类旅游地质资源的特征、成因、时空分布规律等五一假期,同学们都去各地旅游,因为今年选修的旅游地质学,所以决定去中国地质博物馆看看,进去之后一层实验室的介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萤石,他在一些石英长石的包裹中露出了淡淡的绿色,非常漂亮,其次是一的美丽的三角洲地貌,河流弯弯曲曲流入海洋。

还有悬崖和峭壁,断层和褶皱,这些结合在一块非常美丽。

这让我想起了大西北的丹霞地貌,所谓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

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喀斯特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表常见的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天坑、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以及地下发育的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地貌形态。

对于石灰岩地区上述独特的地貌,国内外学术界均以南斯拉夫典型的石灰岩地貌区喀斯特地貌高原的地名来命名,即“喀斯特地貌”。

雅丹地貌的成因不只一种,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

一是由风的吹蚀作用形成的平原地区的雅丹地貌,沟谷长轴走向与当地主风向一致;二是洪水作用形成的邻近山区或湖滨的雅丹地貌,沟谷长轴走向与附近山地洪水的走向一致,并在雅丹的土丘上留有洪水的痕迹;三是在阵发性暴雨和洪水作用的基础上,再经过风的修蚀作用而成的雅丹地貌,沟谷长轴走向既与洪水走向一致,也和当地主风向一致,是二者合一的第三种成因。

继续向里走我看到了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岩石,这样我大饱眼福,那么岩浆岩造就了那些风景名胜呢?
岩浆岩,特别是花岗岩造就了很多名山大川,东北大小兴安岭、东南沿海一带都有成群的花岗岩分布。

安徽黄山多姿的奇观就是花岗岩体经过漫长的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

在陕西华山也可以看到花岗岩体被断裂切割成十分陡峭的地形,形成好像被斧头劈开一样笔直的百丈陡崖。

花岗岩这么坚硬耐磨,是因为组成它的矿物比较坚硬、结构致密的缘故。

花岗岩的种类比较多,按照所含的矿物种类可分为:黑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角闪石花岗岩等;按照岩石的结构、构造可分为细粒花岗岩、中粒花岗岩、粗粒花岗岩、斑状花岗岩和片麻状花岗岩等。

花岗岩因为结构均匀,质地坚硬,颜色美观,是一种优质的建筑材料。

但有些花岗岩含有放射性元素。

会使人身体受到伤害,易得不育症。

一般说碱性花岗岩含有放射性矿物较多。

放射性矿物的特征是具有鲜艳的颜色和油脂光泽等。

在选购石材时最好不要用红色天然的花岗岩。

不含放射性矿物的花岗岩呈灰白色,颜色虽然不很鲜艳,但为了安全起见最好还是选择它们,或者去选购人造花岗岩的板材。

玄武岩常形成广阔的台地,高原玄武岩是岩浆溢流形成的地貌景观。

安山岩浆的黏度比玄武岩浆要大得多,不容易形成溢流,常喷发形成边坡比较陡的大型火山,比如世界著名的日本富士山、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就属于这种类型。

我国黑龙江镜泊湖地区有很多奇特的玄武岩景观,不仅可以供人们观光游览,而且也是认识和了解火山岩最好的一个天然课堂。

学习了旅游地质学,那么我国的地质旅游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1)、我国地质旅游资源多样性和丰富性:多样性是指旅游资源的类型多样,丰富性是指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其空间分布广泛。

如我国数百座大山,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分布;海岛海滨等旅游资源,在东部及东南部沿海也是随处可见。

(2)、区域分异明显:我国地域辽阔,地质资源的分布也受到了区域差异的影响。

比如:在气温高、降水充沛,温度湿热的南方地区,发育有各类型的岩溶地貌、溶洞和地下河;而在
气温较低、降水较少的华北区域,地表岩溶很少发育,地下岩溶发育。

(3)、旅游地质资源的变异性和不可再生性:地质资源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往往使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的存在形式具有观赏价值,或似人、或似物、或称奇,倘若其发生了变化或者破坏,便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旅游的价值,并且不可再生。

地震是一种灾害,但地震保留下来的一部分遗迹却是难得的旅游资源,也是这个道理。

(4)、奇特性,广泛、多样,千奇百态,对世界旅游者都具有吸引力:我国有许多以世界奇绝著称的旅游资源,其中许多被公认为世界独有或第一。

如长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泰山、黄山、武陵源、九寨沟,庐山、峨眉山等17处被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另有长白山、卧龙、梵净山、神农架、武夷山、西双版纳等12个自然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物圈保护内容。

(5)、自然地质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紧密结合:我国名山中几乎都有佛教和道教的寺庙,诸多名山经常是帝王将相、名人墨客、高僧道士出没之地。

在山地与平原相接的地带,在河流与湖泊交汇之处,往往是历朝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美丽的自然环境与庞大的人文建筑,组成了多种旅游类型的组合佳地。

即使一些纯自然性的旅游胜地,也在日渐的发展中有人文因素的渗透,将科学道理与艺术感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寓科学知识于旅游之中上面我们提到了丹霞地貌,这让我又想到了许多非常好的旅游景点例如砂岩峰林地质景、喀斯特地貌、火山和熔岩地质景观、与水有关的地质景观、雅丹地貌的呢工序的非常漂亮的地质景观,带有着各自的异域风情让人流连往返。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他们的特点首先是:砂岩峰林地质景观,发育于湘西北的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等自然保护区中,还有武陵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该类型景观为国内外罕见,是我国独特的旅游地质资源。

砂岩峰林地貌主要由方山、台地、峰墙、峰丛、峰林、石门、天生桥及峡谷、嶂谷等构成。

湖南省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质公园尤其值得一提,其峰林集中分布区86km2,是在特定的地质构造部位、特定的新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举世罕见的独特地貌。

其次是喀斯特地貌:中国的该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其代表为云南石林,漓江山水、珠穆朗玛峰北麓等。

那么喀斯特地貌是非常受人喜欢的我非常向往那里,火山和熔岩地质景观:主要分布在东北北部山区、内蒙古高原、华北山地、长江下游、闽浙沿海、海南岛、台湾及滇西等地,长白山天池——火山口湖、著名的五大连池、镜泊湖等,都是火山活动形成的典型熔岩地质景观。

与水有关的地质景观:我国地广景多,湖海河流俯拾皆是,其具体分布地域遍及天南海北。

我国著名的水系为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闻名世界的湖泊有青海湖、纳木错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西湖等,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不同;著名的峡谷为怒江双腊瓦底嶂谷,长江三峡、虎跳峡,更有最深、最长、海拔最高的河流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瀑布更是千姿百态,如我国最美的四川九寨沟瀑布群、世界第一黄色瀑布壶口瀑布、亚洲最大的跨国瀑布德天瀑布、中国最大火山瀑布镜泊湖瀑布等;除此之外,海岛海岸、湿地泉水等奇观异景比比皆是,在这里不一一叙述其分布地域。

雅丹地貌:这种地貌在中国新疆罗布泊附近的雅丹地区最典型,因此得名。

它是指干旱区内中生代或新生代早期沉积的河湖相岩层,经风力“雕琢”形成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或貌似城堡的景观,远望这种地貌,很象城市的街道与建筑的结构,然而人迹全无,夜晚风声似鬼哭狼嚎,故俗称“鬼城”。

以上这些就是我国有名的旅游地质环境,他们风景秀丽景色迷人,让人流连往返。

今天的地博之行让我了解很多有关岩石的性质,和他们的旅游价值,我认为中国的旅游行业还要大力发展尤其是中国地大物博有许多风景独特的地质资源都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那样我国的地质类旅游将得到更好地发展,同时也能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地质类工作的好与坏,让人们积极参加地址的开发和利用。

以上是我对旅游地质学这门课程和地质类旅游胜地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