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阶级的政治心理[38页]

合集下载

政治心理学教学大纲.docx

政治心理学教学大纲.docx

《政治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政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政治过程和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知识门类,在所涉议题上既包括特定政治行为或情境例如政治参与、政治决策、政治社会化、投票行为中等的政治心理,也包括长期的稳定的政治心理状态如政治价值观、政治态度、政治信仰等,对政治行为的影响。

通过学习政治心理学,旨在使学生既能从微观角度认识某一具体的现实政治与行政管理过程背后的特定心理因素,学会以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或模型去分析现实政治与行政管理现象,同时能从宏观角度理解政治生活背后复杂的心理、精神与观念因素,了解政治与行政管理过程背后包含的结构性因素。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了解和掌握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历史沿革、重要概念与经典理论课程目标2:从微观上运用心理学概念、理论或模型分析具体的政治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

课程目标3:从宏观上理解政治生活背后复杂的心理、精神与观念因素,了解不同时代、地域、文化或政治结构下的政治心理。

课程目标4: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政治或行政管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优化决策与行为结果。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第一章绪论1.教学目标了解掌握政治心理学的涉及主题、研究方法、历史沿革2.教学重难点学科的产生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教学内容将“情境-人格”作为政治心理现象的-种分析方法。

4.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案例教学法第二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心理1.教学目标r解中国古代不同社会身份群体的典型政治心理2.教学重难点中国占代士大夫阶层内部的政治心理差异3.教学内容古代政治权力结构对皇帝和士大夫知识分子的心理影响4.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案例教学法第三章儒法之间:中国古代政治心理的塑造1.教学目标掌握古代政治心理的主要塑造因素,了解中华古代传统的现代价值2.教学重难点儒法两家对国民精神的塑造3.教学内容儒家伦理的家族本位、儒法之争4.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案例教学法第四章政治人格1.教学目标学会从政治人格角度分析政治现象2.教学重难点关于政治人格的经典理论3.教学内容弗洛伊德、拉斯韦尔的政治人格研究、精英人格与群众人格4.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案例教学法第五章政治领袖1.教学目标了解政治领袖及其心理概说2.教学重难点政治领袖的类型3.教学内容政治领袖心理、政治领袖的影响4.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案例教学法第六章群体政治心理1.教学目标掌握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2.教学重难点群体心理现象与优化决策和行为过程。

心理学与政治:政治行为的心理动机

心理学与政治:政治行为的心理动机
• 政治认知与政治信息的收集
• 政治认知与政治方案的评估
• 政治认知与政治决策的执行
政治认知与政治沟通的效果
• 政治认知与政治沟通的内容
• 政治认知与政治沟通的方式
• 政治认知与政治沟通的结果
政治认知偏差的心理学解释
01
02
03
认知偏差的心理机制
认知偏差的产生原因
认知偏差的纠正与调整
• 确认偏见
• 信息不对称
• 利用政治象征激发政治情感
政治情感的调节策略
• 平衡政治情感的理性与非理性
• 调节政治情感的强度与指向
• 整合政治情感的多元与统一
政治情感的策略评估与优化
• 政治情感策略的效果评估
• 政治情感策略的反馈调整
• 政治情感策略的持续改进
05
政治行为中的社会心理因素
政治社会化的心理过程
01
02
03
政治社会化的定义与内涵
• 提高政治信息的透明度
• 锚定效应
• 认知资源的有限性
• 培养批判性思维
• 代表性偏误
• 心理动机与情感因素
• 平衡政治信息的来源与渠道
04
政治行为中的情感心理因素
政治情感的产生与传递
01
02
03
政治情感的产生机制
政治情感的传递途径
政治情感与政治行为的关系
• 政治事件的刺激作用
• 政治沟通与舆论引导
政治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 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 政治认同的形成
• 社会环境的影响
• 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 政治信念的确立
• 教育经历的影响
• 政治社会化的阶段性特征

第十一章 政治发展(00312)

第十一章  政治发展(00312)

第十一章政治发展第一节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一、政治发展理论的出现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政治发展一般采取两种形态,即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有关政治发展理论研究从性质上分为两大流派:(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理论。

(2)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发展理论。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兴起的一个新的政治学领域。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亚、非和拉丁美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先后取得了民族独立。

其次,政治发展研究的出现又是政治学研究范围拓宽及政治学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的结果。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级:第一阶级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

研究主题是“现代化”理论。

第二阶级是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

研究重点是第三世界各国政治发展道路研究。

第三阶级是70年代以后,政治发展研究逐渐走向衰落。

研究重点是政策研究。

二、西方学者对政治发展的界定政治发展概念是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流派:阿尔蒙德认为,政治系统与外部环境特别是经济现代化环境相适应。

亨廷顿认为,政治发展是“现代化的政治后果”。

达尔认为,政治发展就是建立在一定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上的民主制度,动力是政治多元化。

派伊认为,政治发展决定于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政治发展的动力。

在上述四种观点中,由于研究方法和角度不同,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发展概念。

但不存在本质的差别,有共同的特征,都把政治发展看作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政治发展就是发展中国家由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发展的过程或后果。

最根本的问题是政治发展的方向问题:(1)在社会制度上,视民族独立国家为“传统社会”,其社会发展方向是西方资本主义式的“现代社会”;(2)在政治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上,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经济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视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顶点,并以此为观察标准。

(3)按西方民主模式,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并推销其政治发展的道路、模式;(4)以“价值中立”为原则。

政治心理学资料目录

政治心理学资料目录

政治心理学资料封面
一、政治心理学学科范围与发展
政治心理学的知识导图
政治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三个不同的阶段
政治心理学领域核心关系分析
政治心理学概述
Shanto Iyengar
二、精神分析
人类行为的心理分析
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精神分析
三、行为主义
四、认知心理学
政治知觉
卡尼曼的认知心理学理论
五、心态史学
安可史密斯论心态史研究
六、领袖政治心理
毛泽东个性特征及其政治活动的心理学分析
十字架下的冲撞与撕裂
——洪秀全政治人格分析
对希特勒的精神分析与重构
七、群体政治心理
民主直通独裁的心理机制
“万物生长靠太阳”与原始崇拜比赛革命的革命
——对文化革命的政治心理学分析八、重大事件与政治心理
传播的畸变
——对“SARS”传言的一种社会心理学分析九、国际政治心理学
国际政治中的不确定性与错误知觉作为信仰的国际政治理论
恐怖主义献身行为的社会生物学解释。

政治团体

政治团体

2011年山东大学考博真题
★政治学理论★ 2、试分析“无直接利益冲突”与公民 政治参与;
推荐阅读
第十一章 政治团体
第二,政治团体是政治社会化新型的 有效媒介; 政治社会化:特定社会的公民的政治 文化的习得过程。
何为政治文化?
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 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 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 政治行为模式。它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 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 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 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P267)
在2000年总统大选中,布什和共和党获得了 全美步枪协会的大力支持。该协会捐助的160万 美元中,有92%给了共和党。
美国再发枪击案
课堂思索
围绕“美国的枪支管理问题”,开展一次 讨论,并写出讨论提纲。
(提示)可以围绕枪支的危害、美国 政治制度的利与弊、美国政治制度的 阶级实质等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结 合我国实际说明枪支管理的必要性。
第十一章 政治团体
非赢利性的公益团体 这类团体即人们通常所称的“非政府 组织”(NGO),如美国的环境保护 行动社、公民自由同盟以及形形色色 的民权组织等。
第十一章 政治团体
◆知识点5:压力集团的活动方式 直接院外活动 间接院外活动
第十一章 政治团体
直接院外活动: 即通过与制定公共政策机关的直接接触影 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第十一章 政治团体
集团政治与现代西方政治的发展
1.改变了政治决策的基本机制。 从间接民主向直接民主发展 2.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张与深化。 从投票决定职位人选向参与具体决策发展。 3.成为一种新的权力制约机制。 社会越发展,国家干涉权力越广泛,公民 就越需要行动起来捍卫自己的利益。

政治心理分析

政治心理分析

政治心理分析政治心理分析方法一、事例阐释2008年6月22日凌晨0时27分,瓮安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在县西门河大堰桥处有人跳河。

派出所接到110指挥中心指令后,迅速派值班民警赶赴现场,并通知119人员赶赴现场。

民警赶到现场立即开展救捞,因天黑施救条件有限,经持续紧张工作,于凌晨3时许将溺水女孩打捞上岸后,急救人员证实其已死亡。

其后,根据死者家属要求,当天下午,县公安局法医胡仁强对死者尸检,鉴定死者系溺水死亡。

23日,李树芬父亲李秀华、母亲罗平碧等人不满意尸检结果,认为尸检不公正而质疑自己女儿死因并提出再次尸检等要求。

6月24日,瓮安县公安局调查认定死者溺水死亡系自杀,死者家属对公安机关的结论不服,未将尸体领回处理。

当晚,县政法委维稳办副主任黄亚华参与继续组织双方调解,调解再次失败。

其中一位名叫张明的干警与死者一家属因为摩擦双方产生了冲突,随后由于张明在值班时被死者家属袭击,因此过后张明在幕后指使了几个人对该名死者家属进行报复,最后致使其轻微脑震荡、头皮损伤、胸腹部软组织损伤、鼻骨骨折。

6月26日,经县工作组多次做工作,死者家属表示同意县工作组的协调意见,答应在6月28日签订协议了结此事。

但6月28日16时,死者亲属邀约300余人打着横幅在瓮安县城游行。

16时30分许,游行人员到县公安局办公楼前聚集。

公安民警拉起警戒线并开展劝说工作,但站在前排的人员情绪激动,在少数人的煽动下,一些不法分子用矿泉水瓶、泥块、砖头袭击民警,并冲破民警在公安局一楼大厅组成的人墙,打砸办公设备、烧毁车辆,并围攻前来处置的公安民警和消防人员,抢夺消防龙头,剪断消防水带,消防人员被迫撤离。

20时许,不法分子对瓮安县委和县政府大楼进行打、砸、抢、烧,一度冲击临近的县看守所,整个过程持续近7小时。

有关部门统计,瓮安事件中,直接参与打砸烧的人员超过300人,现场围观群众在2万人以上。

这一事件中,瓮安县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等被烧毁办公室160多间,被烧毁警车等交通工具42辆,不同程度受伤150余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0多万元。

政治心理学

政治心理学

政治心理学言《政治心理学》是政治学专业的选修课程,是政治学与心理学交叉的学科。

是以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分析人们对于一定的政治现象、政治关系或政治生活的心理反映。

目的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学习,使学生对政治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政治心理学在中西方的发展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基本的政治心理学流派有所了解,使学生对影响政治心理的主要因素诸如个性、动机、态度等有基本的认识,通过对个体的政治态度、个体的政治社会化、个体的政治行为、政治领袖心理及群体心理等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说明,使学生对政治心理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详尽的和把握。

通过对政治心理现象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政治心理学概说一、什么是政治心理学政治心理就是人们对政治现象和政治过程所持的态度、兴趣、情绪、愿望、要求,并支配或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的一定心理倾向。

政治心理是政治主体(群众团体、政党和国家、个人)在政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现象,是人们对于一定的政治现象、政治关系或政治生活的心理反映。

人的高级认知、情感活动与政治生活相结合,就形成了人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等理性色彩较浓的政治心理活动。

二、社会存在与政治心理的关系(一)社会存在决定政治心理(二)政治心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三、政治心理的特征(一)自发性(二)复杂多重性(三)地域性(四)社会性(五)阶级性(六)时代性四、政治心理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政治心理是政治变革的动因之一(二)政治心理是政治力量的组合与分化的重要原因(三)政治心理是产生政治行为的前提条件第二节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一、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总的研究对象看,政治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集团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尤其是特定社会政治条件下,政治心理活动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政治学分支科学。

它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一系列概870和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研究人们在政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

中国社会传统政治心理探析

中国社会传统政治心理探析

中国社会传统政治心理探析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政治心理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然而,这颗明珠要想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就必须进行深入的探析。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国社会传统政治心理,看看它是如何影响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首先,让我们用比喻来形容中国社会传统政治心理。

中国社会传统政治心理,就像是一位智慧的导师,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引领我国社会走向正确的方向。

同时,中国社会传统政治心理,又像是一套严谨的规则,它规范着我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确保社会秩序的井然有序。

在表达对我国社会传统政治心理观点和情感时,我们要运用夸张修辞和强调手法,以增强语气和表达效果。

我们要大声疾呼,我国社会传统政治心理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我国社会繁荣富强的必经之路。

一个拥有我国社会传统政治心理的国家,能够引领我国社会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接下来,我们来进行观点分析和思考,深入剖析我国社会传统政治心理的重要性。

首先,我国社会传统政治心理体现了对政治的重视。

政治是国家的核心,是民族的方向。

我国社会传统政治心理要求我们遵循一定的政治原则和方法,对政治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这种政治分析方式,能够激发我们对政治的认同和参与,提高政治的实施效果。

其次,我国社会传统政治心理体现了对社会的关怀。

社会是国家的基石,是人民的家园。

我国社会传统政治心理要求我们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相关的政治知识和技能,帮助人们做出明智的政治决策。

此外,我国社会传统政治心理还体现了对政治改革的推动。

政治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政治质量的关键。

我国社会传统政治心理要求我们关注政治改革的发展趋势,积极参与政治改革,推动政治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我国社会传统政治心理并非完美无缺,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我国社会传统政治心理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这对于一些地区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政治心理分析

政治心理分析

政治心理分析方法一、事例阐释2008年6月22日凌晨0时27分,瓮安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在县西门河大堰桥处有人跳河。

派出所接到110指挥中心指令后,迅速派值班民警赶赴现场,并通知119人员赶赴现场。

民警赶到现场立即开展救捞,因天黑施救条件有限,经持续紧张工作,于凌晨3时许将溺水女孩打捞上岸后,急救人员证实其已死亡。

其后,根据死者家属要求,当天下午,县公安局法医胡仁强对死者尸检,鉴定死者系溺水死亡。

23日,李树芬父亲李秀华、母亲罗平碧等人不满意尸检结果,认为尸检不公正而质疑自己女儿死因并提出再次尸检等要求。

6月24日,瓮安县公安局调查认定死者溺水死亡系自杀,死者家属对公安机关的结论不服,未将尸体领回处理。

当晚,县政法委维稳办副主任黄亚华参与继续组织双方调解,调解再次失败。

其中一位名叫张明的干警与死者一家属因为摩擦双方产生了冲突,随后由于张明在值班时被死者家属袭击,因此过后张明在幕后指使了几个人对该名死者家属进行报复,最后致使其轻微脑震荡、头皮损伤、胸腹部软组织损伤、鼻骨骨折。

6月26日,经县工作组多次做工作,死者家属表示同意县工作组的协调意见,答应在6月28日签订协议了结此事。

但6月28日16时,死者亲属邀约300余人打着横幅在瓮安县城游行。

16时30分许,游行人员到县公安局办公楼前聚集。

公安民警拉起警戒线并开展劝说工作,但站在前排的人员情绪激动,在少数人的煽动下,一些不法分子用矿泉水瓶、泥块、砖头袭击民警,并冲破民警在公安局一楼大厅组成的人墙,打砸办公设备、烧毁车辆,并围攻前来处置的公安民警和消防人员,抢夺消防龙头,剪断消防水带,消防人员被迫撤离。

20时许,不法分子对瓮安县委和县政府大楼进行打、砸、抢、烧,一度冲击临近的县看守所,整个过程持续近7小时。

有关部门统计,瓮安事件中,直接参与打砸烧的人员超过300人,现场围观群众在2万人以上。

这一事件中,瓮安县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等被烧毁办公室160多间,被烧毁警车等交通工具42辆,不同程度受伤150余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0多万元。

政治学概念知识:政治心理学

政治学概念知识:政治心理学

政治学概念知识:政治心理学政治心理学是研究个人在政治过程中的信念、观念、行为和态度等方面的学科。

它认为个人的政治行为和态度源于其心理状态。

因此,在政治市场营销、政治传播和选举竞争等方面,政治心理学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治心理学是一个比较新兴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政治行为和态度。

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个人与政治组织的关系、个人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个人在政治过程中的态度、政治环境对个人的影响等。

政治心理学认为,个体在政治过程中的决策和行为是由其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决定的。

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选民心理研究:研究选民在选举中的投票意向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选民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和政治态度等。

2.领导人心理研究:研究领导人的性格、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方式等,从而了解领导人的决策和行为方式。

3.政治组织心理研究:研究政治组织的组织结构、决策过程和政治文化等,以便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4.政治思想心理研究:研究政治思想、政治哲学以及其对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影响。

政治心理学对于现代政治的重要性1.增进政治传播的效果:政治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对政治信息的接受和评价方式,为政治传播提供了可行的策略。

2.提高政治竞选的成功率:政治心理学研究选民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为选举竞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3.建立优良的政治文化:政治心理学研究了政治文化对民众的影响,为建立和谐、稳定、进步的政治文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4.提高领导者的管理水平:政治心理学研究领导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为领导者提供了有力的心理指导和管理方法。

总之,政治心理学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对于现代政治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政治决策、政治竞选、政治传播、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应用,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贡献。

政治心理

政治心理

第一章政治斗争第一节政治斗争的涵义一、政治斗争的定义及其特征(一)政治斗争的定义 1.中国的 2.西方的(1)心理对立说:政治冲突就是心理对立的形式(2)价值对立说:是某个人或其他人或组织集团之间的不相容性、是指价值观念较量;(3)资源争夺说:是对权位或利益等资源的争夺;(4)环境互动说:是有机体-环境之互动。

(5)西方政治冲突理论的缺陷:①由于没有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区分不同性质的政治冲突,混淆了阶级之间的冲突和阶级内部的冲突;②由于没有对于阶级社会中政治冲突作出阶级分析,掩盖了阶级社会中政治冲突的本质。

3.本书的政治冲突理论:政治斗争指各政治主体之间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特定的政治权力而围绕着公共政治权力所产生的对抗性互动行为。

(二)政治斗争的特点 1.利益争夺(1)人们的利益分化和利益需要是政治斗争的内在根源和本质内容。

(2)政治斗争归根结底是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争夺战(3)政治斗争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2.权力角逐(1)政治斗争的核心问题是政治权力(2)资源分配是政治权力的主要功能 3.矛盾对抗(1)政治斗争的矛盾对抗主要变现:利益的根本对立;权力的互不相容;整治心理的相互排斥(2)政治斗争表现出矛盾对抗的特征,其客观原因在于包括利益和权力在内的社会有效资源的匮乏。

4.意识自觉 5.事关全局二、政治斗争的类型政治斗争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不同利益关系决定的。

(一)奴隶制社会的政治斗争(二)封建制社会的政治斗争(三)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斗争(四)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斗争其特点:1. 政治斗争的重心发生了重大的转移 2. 社会主义的政治斗争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 3. 社会主义的政治斗争主要是以法治的形式进行 4. 社会主义的政治斗争从政治斗争转向非政治斗争第二节政治斗争的方式、战略和策略一、政治斗争的方式(一)群体内政治斗争与群体外政治斗争(主体角度) 1.群体外政治斗争(1)阶级斗争(2)政党斗争(3)集团斗争(4)民族斗争 2.群体内政治斗争(1)游离分子和异己分子的斗争(2)子群体间的斗争(3)价值与策略的斗争(二)暴力政治斗争和非暴力政治斗争(行为手段角度) 1.暴力政治斗争(1)暴动(2)武装斗争(3)战争 2.非暴力政治斗争(1)议会斗争(2)政治示威(3)政治部合作与政治部服从二、政治斗争的战略和策略1.政治战略:指政党或国家等政治主体规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目的、方针和任务。

12第十一章 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

12第十一章 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
1第一节第一节19世纪英国社会和政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柏克的政治思想第三节边沁的政治思想第四节密尔的政治思想第五节斯宾塞的政治思想世纪英国社会和政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柏克的政治思想第三节边沁的政治思想第四节密尔的政治思想第五节斯宾塞的政治思想2一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和人口分布改变?阶级关系和矛盾变化?政治斗争围绕着选举自由贸易工会合法地位问题展开政治斗争围绕着选举自由贸易工会合法地位问题展开3?科学巨匠?怀疑主义哲学?古典经济理论?分析法学派4?功利主义成为政治思想的主要理论基础?自由主义重心从政治自由转向社会经济领域自由?保守主义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批判的空想共产主义对工人阶级产生了重大影响5埃德蒙德?柏克edmundburke17291797年英国政治思想家保守主义奠基人主要著作埃德蒙德?柏克edmundburke17291797年英国政治思想家保守主义奠基人主要著作论法国革命论法国革命6?强调社会的有机特性重视习俗传统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在人类社会结合中的作用
7
第三节 边沁的政治思想
杰里米· 杰里米·边沁 (Jeremy Bentham, Bentham, 1748-1832) 1748-1832) 英国法学家、改革家、 英国法学家、改革家、 功利主义学说的创立 者和主要代表, 者和主要代表,著作 政府片论》 有《政府片论》等
8
一、功利原则
个人利益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因, 个人利益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因,最大多数人的 最大幸福是根本道德原则 把社会原为个人,来消解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 把社会原为个人, 矛盾 通过快乐和痛苦的计算, 通过快乐和痛苦的计算,使过去政治理论中的各 种虚构失去作用, 种虚构失去作用,且可衡量出政府的立法效果 最大幸福原则是衡量国家法律和制度好坏的根本 价值标准

政治学课堂笔记(6)

政治学课堂笔记(6)

政治学课堂笔记(6)第五篇政治文化(政治文化论)第一章政治心理政治心理基本含义: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

构成要素: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等方面。

一.政治心理的类型1.个体政治心理个体政治心理:社会成员在个体状态下具有的政治心理活动及其状态,它是个人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政治关系和所具的社会政治经验的一种心理反映,也是个人社会政治实践生活的产物。

两种基本类型: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和普通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

(1)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角色本身虽然决定着角色体现者的某种共同特性,但它却不能决定每个角色体现者个人的活动和行为。

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政治家的个性同样各具特色。

美国心理学家J·D.巴伯运用发展心理学的概念,提出四种总统类型的划分。

四种性格模式分析:a主动—积极型:(杰佛逊) b主动—消极型:(约翰·亚当斯、尼克松)c 被动—积极型:(麦迪逊)d被动—消极型:(华盛顿)上述划分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某些政治家或政治领袖政治心理的共同特点。

但实际上,这些政治家或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要复杂得多,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综合的、多元的矛盾的过程,交织着积极的、消极的多种心理因素的冲突。

所以,我们很难用某一种类型概括某个政治家或政治领袖的心理全貌。

例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前总统里根、前苏共总书记斯大林、赫鲁晓夫等。

(2)普通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冷漠型政治心理:“政治冷漠”甚至“政治冲突”。

热情参与型政治心理:正确处理需要、动机与政治参与的关系,有效保护和积极引导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

冷漠型政治心理和热情参与型政治心理:易于呈现相互转变或交叉作用的状态。

2.群体政治心理群体政治心理:个体在共同的政治活动、政治环境中形成的政治心理状态,它是社会群体对本身特定的政治关系以及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政治关系的反映。

政治心理

政治心理

第四讲政治心理一、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1、政治心理的调试(1)概念政治心理又称为社会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关系的产物,而社会政治关系归根到底又以生产关系为基础。

它是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最直接反映,是处于政治意识初级阶段的政治感觉、感情、情绪、需要等心理倾向。

(2)特征从政治心理存在的形式看:自发性、不稳定性、广泛的社会性、潜隐性。

从政治心理存在的内容上看:直接感受性、阶级性、民族性、历史性。

(3)性质积极的、进步的、革命性的消极的、落后的、保守的2、政治心理的分类(1)情境政治心理A、政治稳定时期的政治心理B、政治动荡时期的政治心理C、政治偶发事件引起的政治心理(2)角色政治心理A、民众政治心理。

影响因素有政治制度、领导权和领导作风、政策、政治关系等。

B、政治人物政治心理。

分为政治领袖、政治活动家、政治理论家。

C、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

表现方式:个性心理、心理状态、心理冲突等(3)代际政治心理A、年老一代的政治心理B、中年一代的政治心理C、青年一代的政治心理(4)阶级政治心理由于阶级利益和地位的差异,造成不同的心理倾向和特性3、政治心理的作用第一,对政治稳定方面的作用。

第二,对政策制定的作用。

第三,对政治变革的作用。

第四,对政治理论发展方面的作用。

二、政治行为的引导1、政治行为的概念和分类(1)概念:行为,是人们为了谋求某种需要、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政治行为,是人们为了谋求政治需要、到达政治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政治活动。

如:投票、参加政治学习、发表政治见解、参与政治活动、加入政治团体等。

(2)分类从作用性质上分类:积极的、中间的、消极的、破坏性的从作用形式上分类:直接的、间接地从形成因素上分类:内因的、外因的从对政治目标的作用效果分类:目标导向行为、目标行为2、政治参与(1)概念:政治参与是指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地以合法的或非合法的程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包括投票选举、参加政治团体或某种利益集团、在政治机构中担任公职、参加政治讨论、从事政治活动、同政治领导人对话、从事武装斗争等。

政治心理

政治心理
政治心理1政治心理的含义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威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政治心理
1、政治心理的含义 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 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 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 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 知、情威、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 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1)政治认知
4、政治心理的构成
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 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2)政治情感
政治情感是社会成员以政治认知为基础,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 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 随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之感、爱 憎之感、亲疏之感、信疑为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政治心理具有重要的 意义,具体表现为: (1)政治心理影响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形成和发展。 (2)政治心理是产生政治行为的中介环节。 (3)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和政治权力作 用的依据。 (4)政治心理是政治发展的制约力量。
2、政治心理的特征
(1)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社会政治现象的 感性认知。 (2)政治心理显示着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倾 向。 (3)政治心理反映着直观政治现象。政治心 理是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感觉性认知。 (4)政治心理具有潜在积淀性。
3、政治心理的基础
1、客观基础。指外在于政治主体的,促成其政治心理 形成和发展的因系和条件。这些要素可以用“社会 环境”来概括。政治心理的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 社会关系环境、政治制度环境、思想文化环境四个 层面。 2、主观基础。主要指政治主体自身的条件,其中主 要指政治主体已经形成的心态或心理背景。其构成 包括政治主体的生物特性结构、心理结构、社会经 验结构和个性倾向结构等。

政治心理知识点总结

政治心理知识点总结

政治心理知识点总结一、政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政治心理学的定义政治心理学是政治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个体和群体在政治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涉及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行为、政治参与、政治决策、政治沟通等方面。

2.政治心理学的发展政治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心理学和政治学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

20世纪50年代后,政治心理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

3.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行为和政治思想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包括政治决策、政治竞争、选民行为、领导风格和效果、政治沟通、政治参与和政党形象等问题。

4.政治心理学的意义政治心理学的研究能够帮助政治决策者深入了解公众心态和需求,预测选民行为和政治变化,从而更好地制定政策和策略。

同时,政治心理学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政治宣传、政治操纵等现象,促进政治民主化和公民参与。

在国际关系领域,政治心理学也有助于理解国际决策、领导风格、国际关系的心理动态等问题。

二、政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态度与态度变化态度是对对象的评价,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要素。

态度的形成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人经验、社会影响、宣传效果等。

2.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感知、记忆、思维、语言等认知过程,对政治信息处理、政治决策、政治沟通等问题有重要影响。

3.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探讨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和认知偏差,包括社会认知结构、社会归因、社会模型等概念,可以解释政治信念、政治动机、政治知识的形成和变化。

4.社会认同与社会认知社会认同是对自我与他人、群体、社会的认同和关联,社会认同的形成和变化对政治行为和政治决策有重要影响。

5.情感与政治行为情感心理学对政治行为和政治宣传的效果有深刻揭示,情感与政治行为之间存在竞争、合作、转化等关系。

6.制度与政治行为政治心理学研究了政治制度对政治行为的影响,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角度分析政治制度变革的成因和效果。

第十一章 政治文化与意识

第十一章 政治文化与意识

顺从型政治文化
是指政治体系的成员对政治体系中的角色、结构、权威、规范 以及自己在体系输出方面的责任等有较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 值取向;而对于政治体系输入方面的取向以及社会成员作为政 治参与者的自我取向却非常低。
参与型的政治文化
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作为整体以及体系的输入方面和输出 方面都有强烈而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自己作为 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及政治行为的效能具有积极 的认识和较高的评价。
60年代末以来,新保守主义吸收了当代自由主义某些成分,主要代表 人物有莫汉民、贝尔、弗里德曼、克里斯托尔、亨廷顿等,其中贝尔 的影响最大。新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比较完全完整的意识形态,其基本 思想有: (1)社会发展理论。他们认为科学技术是决定社会形态性质的独立 力量,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按科技、工业发展水平程度,把社会 形态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后工 业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在这里科技的作用超过 阶级和经济作用,私有制将逐渐丧失作用,资本主义会自行消失,社 会矛盾已经消除。可见,新保守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 进而否定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即社会发展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为基础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而强调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决定作用。
美国的布兰代斯、杜威、罗斯福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他们 提倡国家干预,反对放任主义。 与早期自由主义不同的是,新自由主义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 提出新的自由观,二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其基本理论主 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新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与社会不可分割,个人是社会的 个人,自我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杜威认为:“这样的自 由主义知道个人不是确定的、现成的东西。它是培养出来的东 西,它不是孤立地培养出来的东西,而是通过物质的和文化的 情况的协助与支援而培养出来的东西。”他还要求面对不断变 革的社会,个人必须依靠社会力量来创造和维护自由。

第十一章 阶级的政治心理[38页]

第十一章 阶级的政治心理[38页]
➢ 二是感受地位失落,工人这个职业从热到冷,工人的地位 逐渐下降,无论社会还是工人自身对工人职业评价都在降 低。
➢ 三是感受利益失衡,在改革过程工人的利益冲击最大。
➢ 四是感受生活困难,许多工人的生活出现了困难。
二、中产阶级的政治心理
➢ 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毛泽 东,都很少谈论中产阶级。
参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为参与政治是 需要一定条件的。”譬如,相当的经济势 力,过多的精力,从政的能力等等。
➢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的企业家的地位 比以前有了极大地提高。但是他们的社会 声望与他们的经济地位是不相称的。
➢ 与此相适应的是,企业家中出现了为富不 仁的心理。他们有的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 视工人的生命为草芥,从而产生了许多社 会问题。
➢ 1949年之后,随着地主阶级的被消灭,帝 国主义的被赶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 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时的资产阶级成 为了改造的对象,他们的资产被国家收回, 他们本身也成为了阶级斗争的对象。
➢ 1978年以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允许 多种经营,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政 策的感召下,出现了一批新型的企业家阶 层。 “对于大多数私营企业主来说,政治
3.对现实认同的知识分子(1990-)
➢ 进入90年代之后,知识分子基本放弃了自 己的批判精神,对现实社会表示认同。
五、农民阶级的心理特征
➢ 与对工人阶级的高度评价相反,马克思、 恩格斯对农民阶级评价较低。马克思认为 农民阶级对公共权力漠不关心,专注于自 己的利益。
➢ 毛泽东对农民阶级的评价则相对较高,他 把农村中的雇农归入了无产阶级之列。
第十一章 阶级的政治心理
➢ 本章所讲的“阶级”一词是宽泛意义的概 念,和我们经常谈到的“阶层”并无本质 性的区别。因为在西方,无论是“阶级”, 还是“阶层”,都是“clas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美国的学者丹尼·贝尔发表了相同的观点, 他认为福利国家的工人阶级已经不是一个 革命阶级。
(二) 中国工人阶级的心理变化
➢ 中国的工人阶级也经历了一个前后转变的 过程。1949年以前,工人阶级受资本家的 剥削,处于绝对贫困的状态,这时的工人 阶级最具有革命性,罢工、示威游行等都 有他们的身影。
➢ 法西斯主义之所以能够兴起,原因就在于 中产阶级保存了父权制,从而能够对极权 专制的法西斯提供群众的支持 。
➢ 经济上的窘迫与政治上对权威的认同,两 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下中产阶级身上。尽管 经济地位和产业工人是相似的,但是下中 产阶级的性格结构却是和产业工人具有明 显的区别,当权威趋于专制时,他们多采 取迎合的态度。
(二) 中国资本家的心理变化
➢ 中国资产阶级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他们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同时他们也 受国内的封建阶级以及国外的帝国主义的 压迫,因此,他们与无产阶级既有矛盾, 同时也有共同的敌人,从而也有革命性的 一面。他们对当时的社会也极不满,在反 对地主阶级以及帝国主义的过程中也做出 了自己的贡献。
➢ 奥地利的社会心理学家赖希肯定了中产阶 级在社会中的作用,他把中产阶级看作是 法西斯产生的重要的支持者。
➢ 赖希认为法西斯的心理基础就是中产阶级, 具体来说就是下中产阶级:“国家社会主 义的群众心理基础不同于威廉大帝的帝国 主义的基础,因为前者拥有一个贫困化的 中产阶级,而德意志帝国则以一个富裕的 中产阶级为群众基础。”
➢ 1949年-1978年,工人阶级的地位有了极 大提高,成为了统治阶级。他们原来革命 的对象资本家成为了被改造的对象。工人 阶级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阶级。
➢ 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推行市场经济,把工厂、企业推向 市场。现代工人在分化中失落,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 一是感受身份转变。终身不变的国家人的身份象征消失了, 与之相伴随的职业身份的荣耀感也随之消失。
➢ 其一,社会民主党在工人中占有优势。
➢ 其二,共产党在失业工人中占有很大的比 例。
➢ 这项调查报告最值得注意的研究成果是, 它发现了国家社会主义党受到了白领工人 的欢迎,这点是大大超出了传统马克思主 义的判断。
➢ 二战以后,随着西方各国经济的发展,劳 动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逐渐认同。在马尔 库塞看来,时代已经不同了,无产阶级的 革命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消失了。这种 变化的根源在于技术的进步,促进物质条 件的改善。随着生活的改善,工人开始满 足于资本主义制度所提供的安逸的生活。
➢ 第一,他忽略了人身上的道德因素。
➢ 第二,马克思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作了奇特性的错误判断。他对未来持过于 乐观的态度,他相信“好的社会”将很快 来临。
➢ 第三,马克思认为手段的社会化不仅是资 本主义转变到相互合作的社会主义社会的 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充分条件。
➢ 1931年,弗洛姆在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期 间与他的同事专门对德国的工人和雇员中 对人的政治性格作了调查。这次调查共分 发调查表2000份,收回了600份。弗洛姆根 据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如下结 论:
➢ 首先,受当代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一些 资本家具有了利他的心理倾向。一些大的 资本家拿出自己营利的一部分,组建自己 的基金会,依靠基金会来帮助弱势群体。
➢ 其次,资本家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受害者, 他们的人性也遭到了扭曲。按照马尔库塞 的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健全对所有的 人都会有所影响,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把 社会歪曲成金钱和商品的世界,把人作为 敌对的力量来对待的世界。这种人性的扭 曲,不仅限于劳动者,也包括资本家。
第十一章 阶级的政治心理
➢ 本章所讲的“阶级”一词是宽泛意义的概 念,和我们经常谈到的“阶层”并无本质 性的区别。因为在西方,无论是“阶级”, 还是“阶层”,都是“class”。
一、无产阶级的政治心理
(一) 西方工人阶级的心理变迁
➢ 对于无产阶级心理特征的论述主要集中在 马克思主义学者那里。从马克思到当代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人们对无产阶级的认 识有了较大的变化。
三、资本家的政治心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 西方资本家心理的变化
➢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本来到这个世 上,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而 拥有资本的资本家是导致这一切的实施者。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都是驱利的,为了 获得高额的利益他们可以做出一切。
➢ 马克思对资本家的结论是在自由资本主义 时期所得出的,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 发展,目前的资本家也发生了一些重大的 变化。
➢ “佣人或职员的头脑里最初只是想要像上级一样, 但逐渐地由于压抑性的物质依附的作用,他们的 整个人格都按统治阶级的样式被重新塑造了。下 中产阶级的人总是准备去迎合权威,他们扩大了 自己的经济地位和意识形态之间的裂隙。他们生 活在物质上受限制的环境中,但表面上却装出一 副绅士的派头,常常到了滑稽可笑的程度。他们 吃的食物即低劣又不够,但非常看重‘一套体面 的服装’。大礼帽和燕尾服成了这种性格结构的 物质象征。”
➢ 1949年之后,随着地主阶级的被消灭,帝 国主义的被赶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 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时的资产阶级成 为了改造的对象,他们的资产被国家收回, 他们本身也成为了阶级斗争的对象。
➢ 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认识评价较高。他认 为无产阶级生来善良,一旦他们从桎梏他 们的经济枷锁中解脱出来,这种善良品质 就会自动表现出来。如《共产党宣言》所 宣称的无产阶级“失掉的只是自己身上的 枷锁。”而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 弗洛姆认为这个著名诊断包含着一个严重 的心理错误:“工人失掉枷锁的同时也会 失掉带着枷锁时形成的那一切非理性的需 要和满足。”这种对人类感情的低估导致 了马克思思想中的三项错误:
➢ 二是感受地位失落,工人这个职业从热到冷,工人的地位 逐渐下降,无论社会还是工人自身对工人职业评价都在降 低。
➢ 三是感受利益失衡,在改革过程工人的利益冲击最大。
➢ 四是感受生活困难,许多工人的生活出现了困难。
二、中产阶级的政治心理
➢ 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毛泽 东,都很少谈论中产阶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