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 第11章 学习与个体发展)【圣才出品】
第11章学习与个体发展一、选择题1.学生一旦在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之间建立了逻辑联系,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对新信息作出进一步的推理和预期,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生成更丰富的理解。
这一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是()。
[2007年全国统考]A.同化B.顺应C.平衡D.重组【答案】A【解析】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来实现的。
同化是指学生利用相关的原有认知经验对新信息进行解释,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并生成更丰富理解的过程。
顺应是指当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存在偏差或完全对立时,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原有观念或完全转变原有的错误观念的过程。
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的不断交替出现的过程;重组是指原有经验系统的成分保持不变,但是改变它们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
2.幼儿往往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当他们看到月亮会动时,就坚持认为月亮是有生命的。
这种构建知识的方式是()。
[2008年全国统考] A.同化B.顺应C.图式D.平衡【答案】A【解析】同化是指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幼儿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是其原有的知识经验,而月亮是有生命的是幼儿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后获得的,是同化的过程。
3.对于处在正常状态两端的各占3‰~5‰的个体来说,尤其对于有缺陷的儿童或低能儿童来说,()因素决定着他的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真题]A.环境B.教育C.遗传D.家庭【答案】C【解析】遗传素质对人发展影响的性质与其自身是否处于常态有关,大部分人是处于常态的,因此它对大部分人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对于处于常态两端的各占3‰~5‰的个体来说,尤其对于有缺陷的儿童或低能儿童来说,常常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在多次遇到众邻居家的狗之后,儿童形成了对“狗”的基本理解,包括狗的一般体型特征、生活习性、典型行为等。
此时儿童关于狗的知识的表征方式是()。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问题解决、创造思维与学习迁移第一节问题解决一、问题与问题解决的性质(一)问题加涅认为问题必须是个体首次遇到的,且无现成的可回忆的经验加以解决的那种情境。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遇到某个事件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分析其中已知的是什么,未知的是什么。
这实际上是人们在自发地对所碰到的情境进行表征。
认知心理学把问题表征为三种状态,即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中间状态。
当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是已知的,但是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路径是未知的时候,就存在了一个问题。
(二)问题解决按照信息加工观点,问题解决就是从问题的初始状态一步步转变为目标状态。
二、问题解决的步骤问题解决的步骤大体涉及如下几个阶段:(1)理解和表征问题(2)寻求解决的计划或方案(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4)对结果进行检验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多选)(1)问题情境(2)功能固着:问题解决者常常受物体常见作用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他的作用(3)多余信息:多余的信息会给被试带来消极的影响(4)顿悟(5)迁移:对一个问题的解决影响到对另一个问题的解决(6)定势: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7)动机(8)知识第二节创造思维一、什么是创造思维创造力是问题解决能力的最高表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或创造精神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的产品具有新颖性和社会价值。
任何文艺创作科学发现等创造活动中的思维都属于创造思维。
二、发散思维与创造思维(一)什么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开放思维等,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索答案的思维形式。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种特性。
流畅性是指单位时间内发散的数量,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变通性是指发散的灵活性,是发散思维的关键;独特性是指发散的新奇成分,是发散思维的目的和本质。
在这三个特性中,变通性是关键因素是因为:变通既是高流畅的条件也是高度独特性的条件。
在发散思维的三个指标中,流畅性是对思维速度的评价。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单选题] 1、健康的概念是指()。
A 身体健康B 生理无残疾C 心理健康D 身心健康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健康归结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
[单选题] 2、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A 交往焦虑B 上学焦虑C 考试焦虑D 课堂焦虑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考试焦虑是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
[单选题] 3、个别小学生出现打架、偷窃和撒谎等行为属于()。
A 情绪冲动B 性格障碍C 情绪适应困难D 行为障碍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说谎、偷窃和欺骗等行为都属于行为障碍。
[单选题] 4、小学生常见的焦虑反应是()焦虑。
A 学习B 行为C 考试D 适应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
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正常发挥。
考试后又持久不能松弛。
[单选题] 5、儿童多动综合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其高峰发病年龄为()A 3—5岁B 6—7岁C 8—10岁D 11—12岁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儿童多动综合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其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单选题] 6、随着考试临近,学生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是一种()A 焦虑症B 强迫症C 恐怖症D 人格障碍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学生由于考试而产生紧张情绪,以致考试不能正常发挥,属焦虑症,故选A。
[单选题] 7、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人都处在极健康和极不健康两端边线中间的某一点。
这句话反映了心理健康的()A 动态性B 静止性C 相对性D 绝对性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人都处在极健康和极不健康两端边线中间的某一点。
这句话反映了心理健康的相对性。
[单选题] 8、反复检查个人的衣服鞋袜是否整齐属于下列哪种强迫行为?()A 强迫性洗手B 强迫性计数C 刻板的仪式性动作D 强迫性自我检查正确答案:D[单选题] 9、反复检查个人的衣服鞋袜是否整齐属于下列哪种强迫行为?()A 强迫性洗手B 强迫性计数C 刻板的仪式性动作D 强迫性自我检查正确答案:D[单选题] 10、健康的概念是指()。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 (三) 智力与知识的关系 • 智力与知识有着重要的区别。 • 首先,知识是人头脑中的经验系统,是人类社会 历史经验的总结,它以符号、观念的形式为人所 掌握;智力或认知能力则不是这些经验系统本身, 而是对这些思想材料进行加工的活动过程的概括 化。比如学习一个数学公式。 • 其次,知识的掌握比智力的培养和发展要迅速, 但得到良好发展的智力则比掌握一定范围内的知 识具有更广泛的迁移作用。
• •
•
• •
⑤ 数字 通过计算和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来测量;
⑥ 记忆 通过图片和词语的回忆测验来测量; ⑦ 知觉速度 通过要求个体发现一对图形、名称和数字之间的微小 差异的测量来测量。
在此基础上瑟斯顿编制了一套智力测 验,称为“基本心理能力测验” (Primary Mental Abilities Test, 简称PMAT),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 (三)智力测验分数 • 1.心理年龄 • 比奈认为,我们可以用儿童的心理年龄 (mental age,简写为MA)来评估他们的智力。 心理年龄是把受测儿童的智力水平与处于 同一生理年龄(也叫实际年龄, chronological age,简写为CA)的儿童的智 力平均水平进行比较。
• 2.智商 •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IQ), 其含义是心理年龄(MA)与他的实际年龄(CA) 之比再乘以100所得到的一个测量值,用公 式表示: • 比率智商IQ=(MA/CA)×100。
(二)智力的结构 • 1.二因素论 • 提出者:英国心理学家欺皮尔曼 (spearman) • 提出时间:20世纪20年代 • 主要观点:二因素论认为智力由两种潜在 的维度或因素组成:一个一般因素 (general factor)和一组特殊因素 (specific factor)。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核要点:第十一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与学习的迁移
第十一章动作技能的学习与学习的迁移(一)什么是动作技能领会:对动作技能概念的分析:所谓动作技能是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如书写、游泳、驾车、打字等都是动作技能。
第一,动作技能是习得的。
第二,动作技能是有一定操作程序要求的。
第三,动作技能是一种能力。
(二)动作技能的特征领会:动作技能的特征:第一,准确性。
动作技能形成后,相应的动作越来越准确。
第二,动作的速度加快。
动作技能形成后,相应动作的速度越为越快。
第三,多余动作的减少。
所谓多余动作是指与完成某项任务无关但却在完成过程中参与其间的动作。
如初学写字时,牙关紧咬;学打乒乓球时,非优势手拳头紧握等等。
等到熟练后,这些多余的动作就减少了。
第四,灵活性。
一种动作技能形成后,其固定的动作程序不是单纯的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固定衔接,而是具有灵活性。
(三)动作技能的分类领会:动作技能的分类:(一)从有没有器械来划分,一类是操纵器械的,如写字、绘画等;另一类是不操纵器械的,如唱歌、跳舞等。
(二)从动作技能操作时调节方式的不同来划分,动作技能可分为连续的和不连续的两大类。
连续的动作技能一般较多受外部情境所制约,如开汽车、滑冰等;不连续的动作技能一般由自我调节,较少受外部情境控制。
(四)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领会: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一)认知阶段,这一阶段也称为知觉学习。
其学习重点是观察动作反应的线索,即观察操作程序。
(二)联系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重点是使某一特定的刺激与某一特定的动作反应形成联系,即有意识地使操作程序支配动作反应。
(三)自动化阶段,技能学习进入这一阶段时,一边串的动作系列能够自动地连续下来,即操作程序自动支配动作反应,无需特殊的注意和纠正。
(五)动作技能形成的一般趋势1、识记:练习曲线:是指在连续多次的练习期间所发生的动作效应变化的图解。
2、领会动作技能练习曲线的趋势:1、练习成绩逐步提高。
练习成绩逐步提高又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1)练习的进步先快后慢。
教育心理学 第十一章 问题解决学习与创造性
蜡烛问题:将蜡烛立在墙边,与木墙平行?
(五)原型启发和酝酿效应
• 所谓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实物叫原型。
• 原型之所以能起到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
题之间有共同点或相似处。 • 在问题解决者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但又不过于紧张
的状态时,才最容易产生原型启发。
(三)实施认知操作 (四)评价解决结果
认知操作结束后,对选择的策略是否合适, 当前状态是否接近目标状态,问题是否已经 得到解决等做出评价。
问题:
有3个人一起下象棋,每人下了2盘,问总共下了 几盘棋?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有关的知识经验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策略和
技能。 例:一只熊从P点出发,向南走一里,然后转向东 走一里,再转向北走一里,便回到了它出发时的P 点。问这只熊是什么颜色?
第一节 问题和问题解决的实质
• 一、问题及其类型 • (一)问题的实质 问题就是“难题”或者“疑难”,是个人不能用已有 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感到疑难的情境。
• 问题的成分:
– 1)起始状态 – 3)障碍
2)目标状态
(二)问题的类型
1.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初始状态、目标状态都是具体明确的。 没有明确的结构或解决途径。
四、教授解题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解题的核心在于不断地变换问题,连续简化问题, 将问题转化为最熟悉的基本问题加以解决。 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思维策略。 出声思维法-他人提问法-自我提问法
一、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 1、在宏观上督促学生博览群书,不断充实和深化 宏观的知识背景。
• 2、在微观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门 别类,促进知识结构的网络化和系统化。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
表现: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方法: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 性认知矫正程序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二)抑郁症 定义:抑郁症又称抑郁性神经症,是指一种持久 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丌适和睡眠障碍
的神经症。
表现: 原因: 方法:首先要注意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和鼓励;也可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服用抗抑郁药物可以缓解症状。
健康模式的评估关注的是人的潜能、人的
价值实现的程度,人的心理素质改善的程度。
第二节 心理评估
例: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 (包括有 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为主。 答案:正常学生
第二节 心理评估
(三)心理评估的意义 1.有针对性地迚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3.增强学生自我认识的途徂
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惧症。中学生
中社交恐惧症较多见(包括不异性交往的恐惧)。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方法: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惧症的常用方法。 如帮助学生克服学校恐怖症,父母要有耐心, 要坚决而友善地要求孩子回到学校。另一方 面,改善班级中的人际关系,营造轻松氛围; 减轻学习压力。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第三节 心理辅导
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学校教育者根据学 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不觃待,在一种新型的、 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运用心理学等与业知 识技能,设计不组织各种教育性活动,以帮 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
潜能,迚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第三节 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第 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不适应;第二是寻 求发展。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适是基本目 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 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教学设计
层级分析法
信息加工分析法
绩效分析法
将学习目标按照层级关 系进行组织,形成任务
层级图。
分析学习者在完成任务 过程中的信息加工过程,
确定学习目标。
通过分析学习者的行为 表现,确定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与任务分析的实践应用
明确教学目标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 明确教学目标,以便后续的任
务分析和教学实施。
学生需求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 趣,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 相关的内容。
社会需要
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选 择具有时代性和应用性的 内容。
教学内容的组织原则
连贯性
确保教学内容在纵向上具 有连贯性,知识点之间相 互关联。
层次性
教学内容在横向上应具有 层次性,由浅入深、由易 到难地组织。
平衡性
兼顾知识传授、能力培养 和情感教育,保持教学内 容的平衡。
教学反思的内容与过程
教学目标反思
教学方法反思
评估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合理,是否 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促 进学生的学习参与和思考。
教学内容反思
审视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方 式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动力。
教学反思的内容与过程
教学过程反思
回顾教学过程,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点,总结教学经验 和教训。
目标,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中心原则强调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和能力,以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内容适宜原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方法多样原则 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技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资源丰富原则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 资源,提高教学效果;评价有效原则强调教师应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 价,并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
《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十一章 自我调节学习
二、自我调节学习的训练模式
(一) 直接教学模式
直接教学模式是教师以尽可能直接的方式把事实、规则 和动作序列传达给学生的过程,主要由激发、讲演、练习、 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二) 交互式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朗和帕林克萨1984年
一、自我调节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与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 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 控制自己的认知、动机和行为。
二、自我调节学习的理论
第二节 自我调节学习的策略
• 一、学习策略概述 二、认知策略 • 三、元认知策略 • 四、资源管理策略
一、学习策略概述
《教育心理学》
第十一章 自我调节学习
本章要点
1. 描述自我调节学习的内涵和基本理论 2. 描述自我调节学习的各种策略 3. 描述自我调节学习的训练原则、模式和方法
第一节 自我调节学习及其理论 第二节 自我调节学习的策略 第三节 自我调节学习的训练
第一节 自我调节学习及其理论
• 一、自我调节学习 • 二、自我调节学习的理论
元认知知识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关于个人的认知活动 以及影响这种认知活动的各种因素的知识。具体来说,可分 为三个方面:
(1) 关于个人的知识,即关于自己与他人作为认知思维 者的主体的一切特征的知识。
(2) 关于任务的知识,即对学习材料、学习任务和学习 目的的认知。
(3) 关于策略的知识,即个体意识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 选取、调节和控制。
(二) 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指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 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的需要; (三)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6
心理辅导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活动 课、课程渗透、团队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 小组辅导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与学校教育 目标是一致的。
三、心理辅导:
7
中学生心理健Leabharlann 的辅导模式 指导模式 治疗模式 发展模式 社会影响模式
8
四、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一)心理辅导的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 尊重与理解并重; 学生主体性; 个别化对待; 整体性等。
9
(二)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 4、示范法 5、惩罚法 6、自我控制法。
10
(三)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训练 2、系统脱敏法 3、肯定性训练(又称:自信训练、果敢
训练) ——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
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 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 行为。 (四)改变学生认知的方法: ——艾里斯的“理性情绪ABC法”
11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1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表现为个人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 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 ——健康: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的 三个方面。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增加了:道德健康
⑶个体心理因素①心理冲突②特殊的人 格特征
4
中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意义
⑴中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 ⑵中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⑶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
教师资格考试之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doc
教师资格考试之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既能适当地评价自我、接受自我,乂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既能适应自己所血临的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现实环境,又能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的人格特征;同时具有良好的口我节制和调控能力,并在认知功能、情绪反应活动和意志行为方面都能处在比较积极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i般认为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从以下儿个方面进行评估。
1.情绪稳定、乐观;2.人际关系和谐;3.人格完整;4.正确的自我观;5.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6.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三、中学生典型心理问题(一)抑郁症抑郁症是抑郁性神经症的简称,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二)恐惧症指病人具有一种在止常情况下对某一特定物体、人际交往或处境,产牛异乎寻常的强烈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回避所恐惧的对彖,难以自控。
根据恐怖对彖不同, 可分为社交恐惧症、物体恐惧症、处境恐惧症等。
(三)强迫症指来访者主观体验到源于自我的某些观念和意向的出现是不必要的,或其重复出现是不恰当的,但又难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努力加以抑制,从而引起强烈的紧张不安及严亜的内心冲突,伴随的某些亜复动作和行为往往是患者为了减轻其内心紧张不安,屈从于令人不快的思想和意向或进行对抗而星现出的继发现彖。
临床表现主要是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四)焦虑症指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常伴着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于、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焦虑是无明显原因的恐惧、紧张发作,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和运动性紧张。
(五)人格障碍人格障碍乂称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是指童年或少年时期发展起来的人格明显偏离正常'。
1.偏执型人格;2.反社会型人格;3.冲动型人格;4.冋避型人格。
(六)性偏差性偏差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一般不属性心理障碍。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论述试述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要点解析】(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例如,一个学生不敢上课举手回答问题,即使他会,教师用鼓励的方式让他举起手来,并随后给予表扬,这个学生就逐渐敢于回答问题表现自己了。
2.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
反之,则扣回一定数量的代币。
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代币奖励法在低年龄的学生中使用更有效果。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有时候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地出现,此时我们可以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行为的出现。
例如,有人曾用行为塑造法让一个缄默不语的孩子开口说话。
使用行为塑造法要注意塑造的步子适宜,步步跟进。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
替代强化的含义是:学习者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
由于范例的不同,示范法有以下几种情况:辅导教师的示范,他人提供的示范,电视、录像,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角色的示范。
无论哪种情况,范例的选择都是很重要的,范例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似性最多,距离越近,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5.处罚法。
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
处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教育心理学]【幼儿版】第十一章 幼儿活动的迁移规律
第十一章幼儿活动的迁移规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人学会了骑自行车,那么,他们学习驾驶摩托车就会觉得容易得多;如果学会了英文,再学法语等就没有那么难了;儿童在做语文作业时养成了爱整洁的书写习惯,那么他们在做其他作业时也会变得爱整洁。
还有平常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等,这些就是我们常见的学习迁移的现象。
那么,究竟什么是迁移?迁移的规律又是怎样的呢?第一节迁移的一般概述一、迁移的含义与种类(一)迁移的含义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学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的学习中。
比如幼儿认识了“石”字后,有可能促进对“岩”的学习;幼儿在幼儿园学会的观察技能可以迁移到幼儿园以外的其他观察活动中去;幼儿在家庭中养成的爱劳动的态度也会在幼儿园中表现出来。
迁移不仅存在于幼儿园内的各种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也存在于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小学等不同社会情境之间。
(二)迁移的种类迁移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就幼儿的学习而言,比较典型的迁移类型主要有:1.正迁移与负迁移这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的两种类型。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比如,幼儿在幼儿园形成了专心听讲,举手发言的学习习惯就会有助于其快速适应小学的学习活动。
正迁移表现在幼儿对于新学或解决某一问题具有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从事某一活动所需的时间或练习次数减少,学习效率提高。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如幼儿认识了“田”字后,将“由”也等同于“田”。
负迁移经常使某种新的学习容易产生错误,致使学习效率降低。
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这是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进行的划分。
如果是前面的学习影响着后面的学习,则称为顺向迁移。
我们通常所谈论的大部分的迁移都属于此类迁移,如幼儿在幼儿园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等影响到小学的学习活动。
逆向迁移指后面的学习影响着以前所形成的经验结构,使原有的经验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即得到充实、修正、重组或重新建构等。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1、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说话,学习上遇到了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向老师求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时,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
教师采用的行为改变方法是()。
A.强化法B.代币法C.行为塑造法D.示范法【答案】A【解析】专家点评:强化法是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因此,此教师采用的是强化法。
2、观察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观察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所观察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的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
以下哪种方式不属于观察法的记录方式()。
A.项目检查表B.评定量表C.轶事记录D.日记【答案】D【解析】专家点评:观察法的记录方式通常有以下三种:项目检查表、评定量表和轶事记录。
3、心理辅导中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pz_填空}、尊重、{pz_填空}。
【答案】积极关注|真诚与同感|4、强迫症一般包括{pz_填空}和{pz_填空} 。
【答案】强迫观念|强迫行为|5、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pz_填空}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pz_填空},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
【答案】人际关系|专业知识和技能|6、简述小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特征。
【答案】【解析】学习困难综合症在小学生中比较多见。
指的是一种学习技能的发展障碍。
有一组调查资料表明,l9%的男童和3%的女童,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诵读困难(学习困难综合症的一种表现)的症状。
学习困难综合症的主要表现有:(1)缺少某种学习技能。
但并非是智力低下,或缺乏学习动机。
(2)诵读困难。
指不能正确辨认字母、单词或按逆方向阅读,也不能将字母和发音联系起来进行朗读。
(3)计算困难。
主要表现为缺乏数的概念,不懂得数的大小,不会进行多位数的加减运算。
(4)绘画困难。
由于不能正确掌握空间概念,因而在画图时定位不准,涂色不合规范,严重时甚至造成前后、左右位置颠倒。
教育心理学十一章教案及反思
教育心理学十一章教案及反思教育心理学十一章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教学目标:1. 了解学习动机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3. 培养学生自我激励和目标设定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动机的定义和分类。
2. 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3. 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a. 目标设定和自我监控。
b. 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奖励。
c. 创造有趣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
d.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学习动机的思考。
2. 知识讲解:介绍学习动机的概念和分类,并与学业成就的关系进行讨论。
3. 策略讲解:详细介绍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其实际应用。
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学生学习动机低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5.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提高学习动机的方法。
6. 总结归纳:对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可以在实际学习中应用这些策略。
7. 反思:学生进行个人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中的动机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学习动机问题的分析和提出的解决策略是否合理。
3. 反思能力:评估学生对自身学习动机问题的认识和提出的改进措施的可行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发学生对学习动机的思考和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学习动机对学业成就的重要性。
通过详细介绍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并结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通过个人反思,学生能够深入思考自身学习动机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
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5.问题解决模式:数学思维
(一)专家与新手
1.专家知识:有效的问题解决以某个领域的知识储存为基础。 庞大的知识储备: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独特的知识组织方式:快速表征问题、大量的条件产生 式(什么条件下采取什么行动的知识) 2.新手的误区:错误的直觉观念
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的差异: 1.中间过程:新手注意程度高; 2.问题解决方式:新手先明确目的,专家先收集信息; 3.解决问题策略:新手以来正确的方程式,专家利用直觉(生活经验)。
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
4.评价结果阶段
(一)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四个步骤:
1.识别有效信息:找出相关信息,忽略无关细节 2.理解信息意义:表征问题的第一步——问题的语言理解 (理解问题中每个句子的含义) 3.整体表征问题:集中问题的所有句子达成对整个问题的准 确理解
4.问题归类:问题归类-图式激活(顿悟)-形成解决方案
(1)手段目的分析法:将目标划分成许多子目标,讲问题划分成许多 子问题后,寻找解决每个子问题的手段。
(2)逆向反推法:从目标开始,退回到未解决的最初问题。
Hale Waihona Puke (3)爬山法:设立一个目标,然后选取与起始点邻近的未被访问的任 一节点,向目标方向,逐步逼近。
(4)类比推理:面对问题情境时,先寻求与此相似的情境的解答。
创造力是指在特定环境下,个体产生新异的和适合的 思想和产品的能力。 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不同的心理学理论有不同的 观点。 联想主义:新奇联结; 格式塔心理学:重新组织问题,形成新的完形; 精神分析理论:潜意识与冲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个性品质
吉尔福德:发散思维与转换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华莱斯把创造性思维过程划分为四个阶 段:准备、沉思、灵感与验证。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不能遵循的原则有( )。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B.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D.教师中心原则 2.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 )上的失调状态。
A.知觉 B.思维 C.情绪 D.行为 3.教师对学生观察后,及时将所观察到的重要事实,以叙述性文字记录下来,这种方法叫 做( )。
A.轶事记录 B.评定量表 C.档案袋法 D.项目检核表 4.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艾里斯 D.雅各布松 5.( )的儿童常常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显得很不安分。
A.诵读困难 B.过度焦虑 C.强迫观念 D.交往困难 6.人格障碍是( )产物。
A.个体先天素质 B.后天教养 C.不良习惯 D.个体先天素质与后天教养 7.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1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称为( )。
A.心理测验 B.心理咨询 C.心理辅导 D.心理评估 8.( )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A.学校 B.家庭 C.社会 D.工作单位 9.小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主要是( )。
A.交往焦虑 B.上学焦虑 C.课堂焦虑 D.考试焦虑 10.学习困难综合症在( )比较多见。
A.小学生 B.初中生 C.高中生 D.大学生 11.下列哪些中学生的表现不属于心理行为问题( )。
A.过分依赖, B.吸烟 C.受到批评,心里不高兴 D.一到考试身体就有不适反应。
12.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试;二是( A.行为矫正 B.学会适应 C.寻求发展 D.克服障碍 13.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A.严重惧怕 B.原因不明地惧怕 C.非理性惧怕 D.持久性地惧怕 14.首创主要用于治疗恐惧症的系统脱敏法的心理学家是( )。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章节测试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章节测试1. 道德与品德的区别( )。
*A.范畴不同(正确答案)B.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正确答案)C.隶属关系不同(正确答案)D.心理成分不同2.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
*A.道德认识(正确答案)B.道德情感(正确答案)C.道德意志(正确答案)D.道德行为(正确答案)E. 道德动机3. 与道德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三种情绪( )。
*A.羞耻(正确答案)B.负罪感(正确答案)C.同理心(正确答案)D.挫折感4. 就小学生来说,亲社会行为表现出的特点为( )。
*A.行为的动机由外在教育的压力向内在需要转化(正确答案)B.在结构上表现出观念和行动的分离(正确答案)C.情境的影响作用日益显著(正确答案)D. 知行合一5.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 )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心理特征,它是道德规范在社会成员个体身上的表现。
[单选题] *A.家法B.单位规定C.法律法规D.道德准则(正确答案)6. 小孩子把冒险当作勇敢,请问是他的什么品德心理成分出了错?() [单选题] *A.道德认识(正确答案)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7.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是什么? *A.法律是依靠强制手段来维护的一种准则与规范(正确答案)B.法律是高于道德的C.违反道德准则不会受到惩罚D.道德是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维护的一种准则和规范(正确答案)8. “知、情、意、行”中“知”代表着品德的( )。
[单选题] *A.道德意志B.道德情感C.道德认识(正确答案)D.道德行为9. ()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对行为受体(他人和社会)带来利益的行为。
[单选题] *B、反社会C、欺负D、攻击10. 以下属于亲社会行为的是()。
*A、分享行为(正确答案)B、助人行为(正确答案)C、违法行为D、合作行为(正确答案)11. 我国学者岑国桢等人1988年采用()对我国5—11岁的儿童的分享观念的研究也证实了儿童分享的发展规律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一、填空题
1、我们常说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中的()
A 非病状态
B 良好适应状态
C 理想状态
D 正常状态
2、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二是()寻求发展。
A行为矫正B学会适应C客服障碍D学会调适3、有人常常没有理由地一遍又一遍地做出某一种行为或者某一系列行为,这属于()
A抑郁症B恐怖症C焦虑症D强迫症
4、下列学生的表现中,不属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是()
A 过分依赖
B 吸烟
C 认为生活没有乐趣
D 一到考试就有不适应反应
5、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人都处在极健康和极不健康两段边线中间的某一点,这句话于反映了心理健康的()
A 动态性
B 静止性
C 相对性
D 绝对性
6、日记、周记、作文等是下列哪种心理评估方法的具体形式()
A 观察法
B 自陈法
C 作业法
D 心理测验
7、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不能遵循的原则有()。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B.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D.教师中心原则
8、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上的失调状态。
A.知觉
B.思维
C.情绪
D.行为
9、教师对学生观察后,及时将所观察到的重要事实,以叙述性文字记录下来,这种方法叫做()。
A.轶事记录
B.评定量表
C.档案袋法
D.项目检核表
10、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巴普洛夫
C.艾里斯
D.雅各布松
11、()的儿童常常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显得很不安分。
A.诵读困难
B.过度焦虑
C.强迫观念
D.交往困难
12、人格障碍是()产物。
A.个体先天素质
B.后天教养
C.不良习惯
D.个体先天素质和后天教养
13、依据用心理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称为()。
A.心理测验
B.心理咨询
C .心理辅导 D.心理评估
14、()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A.学校
B.家庭
C.社会
D.工作单位
15、小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主要是()。
A.交往焦虑B.上学焦虑
C.课堂焦虑D.考试焦虑
16、学习困难综合症在()比较多见。
A.小学生B.初中生
C.高中生D.大学生
17、下列哪些中学生的表现不属于心理行为问题()。
A.过分依赖B.吸烟
C.受到批评,心理不高兴
D.一到考试审题就有不适反应
18.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B.强迫行为
C.强迫洗手D.强迫恐惧
19、.评定量表的评定等级一般有()。
A.3、5、7级B.2、4、6级
C.1、2、5级D.3、6、9级
20.提出情绪辅导方法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艾里斯
D.雅各布松
21.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称为()。
A.行为塑造 B.行为训练
C.行为矫正
D.行为强化
22.通过角色训练自信心,然后将所学得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景中的行为演练方式称之为()。
A.自我控制训练
B.肯定性训练
C.自我强化训练
D.自我监督训练
23.在心理测验中,成就动机测验属于()
A. 认知测验
B.能力测验
C.人格测验
D.智商测验
二、填空题
1、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______。
2、习惯上,人们用______、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
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3、焦虑症是一种与______不相合适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4、早期失去父母的爱,从小受到溺爱而缺乏惩戒或者受到不一致的惩戒,此类因素容易导致学生产生______。
5、一般来说,时期是人生变化最为剧烈、也是心理矛盾和冲突最为剧烈的时期。
1.是指当事人身不由己的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
6.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7.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心理辅导,都必须建立良好的为前提。
8.为了提高座谈效果,需要运用的专门技术主要有倾听、鼓励、询问、反映、、面质
9.行为演练的基本基本方法包括全身松弛训练、和肯定性训练。
10.心理辅导中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尊重、真诚与同感。
11.制定评估手段的参考架构基础是与疾病模式。
12.在用观察法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时,常用的记录方式有、行为评量表、轶事记录。
13.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可分为与影响性会谈。
14.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主要关注、人的价值实现的程度、人的心理素质改善的程度。
15.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1989年,又在健康的涵义中增加了的健康。
16.在评估性会谈中的询问,少提的问题,多提开放型的问题。
17.心理测验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分为认知测验和。
18.习惯上,人们用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19.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与过程。
20.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学会调适、两个方面。
三、简答题
1、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简述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3、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4.简述心理辅导应该遵循的原则。
5.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6.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何意义?
7.为了使会谈富有成效,辅导教师应掌握哪些专门技术?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保持学生心理健康。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答案
一、选择题
CDDBCB
二、填空题
1、心理状态和过程
2、心理困扰
3、客观威胁
4、人格障碍
5、中学
三、简答题
1、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病症,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加强心理将抗教育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2、简述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消退法;(4)示范法;(5)惩罚法;(6)自我控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