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十一章修改

合集下载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问题解决、创造思维与学习迁移第一节问题解决一、问题与问题解决的性质(一)问题加涅认为问题必须是个体首次遇到的,且无现成的可回忆的经验加以解决的那种情境。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遇到某个事件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分析其中已知的是什么,未知的是什么。

这实际上是人们在自发地对所碰到的情境进行表征。

认知心理学把问题表征为三种状态,即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中间状态。

当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是已知的,但是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路径是未知的时候,就存在了一个问题。

(二)问题解决按照信息加工观点,问题解决就是从问题的初始状态一步步转变为目标状态。

二、问题解决的步骤问题解决的步骤大体涉及如下几个阶段:(1)理解和表征问题(2)寻求解决的计划或方案(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4)对结果进行检验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多选)(1)问题情境(2)功能固着:问题解决者常常受物体常见作用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他的作用(3)多余信息:多余的信息会给被试带来消极的影响(4)顿悟(5)迁移:对一个问题的解决影响到对另一个问题的解决(6)定势: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7)动机(8)知识第二节创造思维一、什么是创造思维创造力是问题解决能力的最高表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或创造精神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的产品具有新颖性和社会价值。

任何文艺创作科学发现等创造活动中的思维都属于创造思维。

二、发散思维与创造思维(一)什么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开放思维等,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索答案的思维形式。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种特性。

流畅性是指单位时间内发散的数量,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变通性是指发散的灵活性,是发散思维的关键;独特性是指发散的新奇成分,是发散思维的目的和本质。

在这三个特性中,变通性是关键因素是因为:变通既是高流畅的条件也是高度独特性的条件。

在发散思维的三个指标中,流畅性是对思维速度的评价。

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修改版第一章 导论研究方法第二章 社会中的自我1. 自我概念:包括自我图式与梦想与害怕可能成为的自我。

影响因素:1.扮演的角色2。

我们所做的比较3.社会同一性4。

知觉别人对我们的评价5.成功与失败的经历2. 自我控制:自我效能,控制点(分为内部和外部控制点),习得性无助。

控制/幸福正比。

3. 自尊:1)动机:维持自我价值。

2)阴暗面:高自尊的人在面对威胁时表现出敌意。

建立在自我感觉上比外部事物上要更好。

4. 自我服务偏见(性欲产生):1)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2)盲目乐观。

(赌博)3.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酒驾)4。

与他人比,认为自己更好。

优点:乐观。

缺点:高估自己推卸责任。

5. 自我展示:1。

虚伪的谦逊2。

自我妨碍。

3.印象管理第三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1. 归因:1)海德(性格归因与情境性归因)2)常识性归因:共同性,区别性,一致性。

2.归因错误的原因:1)认知与情境意识(行动者观察者不同,观点随时在变化〈关注情境限制〉,自我觉知〈对老师性格的评价,在自己关注的地方找原因>)2)文化差异库勒乔夫效应:通过观察脸部确定其知觉3。

如何做准确的判断:1)直觉判断【力量:自动化非逻辑思维(网球);局限:错觉思维】2)过度自信倾向(验证性偏见,纠正:及时反馈和设想判断可能出错的原因)4。

直觉:心理捷径。

1)代表性直觉(与某类心理特征做比较,容易忽视其他重要信息)2)易得性直觉(过度重视鲜活案例,并对对象产生不恰当的恐惧,如飞机失事)3)反事实思维(与易得思维类似,对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心理模拟)5.错觉思维:1)错觉相关(期待发生重要联系时,将随机事件联系起来,知觉到错觉相关)2)控制错觉,如赌博和趋均数回归3)情绪和判断:影响判断第四章 行为态度一、态度决定行为吗?1。

道德伪善,言行不一致。

(反对和崇尚暴力)2。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1)内在态度(第一,面部肌肉反应;第二,内隐联想测试(积极词汇与黑人面孔)2)情境(观察总体的或通常的行为效果明显)Eg :我为了身体健康-—邻居似乎跑步去图书馆—-我能做到—-下周开始总结:1)其他影响因素最小化2)态度与预测行为紧密相关,如投票3)态度强有力.3。

教育心理学新编:第11章课后答案

教育心理学新编:第11章课后答案

第十一章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定1、解邸概念测蚩:是用数学方式对人的行为的描述。

测验:是通过i系列的科学程序(如编制题忖、施测和评分零)对学生某…方面的学习行为进行测虽"评定: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估价的过程。

效度:测验效度指测虽的真实性、正确性,即该测強与所要测呈的I」标特征和符合程度。

信度:反映测验分数的稳定性利可靠性的指标,是指测骰的前后一致性程度论文式测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点,择其较巫要者出儿个试题,让学生用论文的方式,自由地以书血形式解答问题。

标准测验:是一种大规模的、具冇统--标准的、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的、并对课差作了严格控制的测验。

秤商:农示儿鼠智力年龄9实你年龄Z间的关系,即智龄勺实际年龄之比。

怯场:心理学上把它看作i种情绪过丁•兴奋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控制和无法支配自己的状态;这也是i种兴奋过度,没有充分发挥力呈使成绩不理想的状态。

2、简述学习测虽和评定的主要功能"答:1)诊断功能。

2)反馈与鞭策功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反馈借息、激发学主的学习动机°3)管理功能:编制分班和升留级的依据:职业指导的作用;教育科学研究的工具。

4)教育心理功能.3、教师应具备哪些测呆与评定的知识与能力答:1)理解与淸楚地表述教学和菅理日标,懂得怎样通过教学和竹理活动达到口标,全而了解测量与评定对教学及管理的意义:2)理解有效测站和评疋的条件,明确口己在編制、选择和使用测绘工具时所扮演的角色:3)能白行編制日常教学使用的测验,能适当地主持测验并有效地使用测验的结果,以为改进教学和管理之用,能选择适当的标准化测验:4)能编制、选择和使用非测验式的测验工具:5)能综合解栉测验的分数和非测验式测量结果,作出评定,明确备种测验的用途及限制;6)能根据评定的结果,改进口己的教学和育理工作。

4.简述评定的分类。

答:1〉配宜性评定、2)形成性评定、3)总结性评定(布鲁姆)。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知识点梳理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知识点梳理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知识点梳理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心理健康的根本概念、心理评估以及心理辅导。

知识点梳理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研究者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③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1)焦虑症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响是考试焦虑。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对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2)抑郁症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3)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4)恐怖症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怖症。

中学生中社交恐怖症较为多见。

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6)性偏差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7)进食障碍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

可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予以矫正。

(8)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

可采用肌肉松弛法来治疗失眠。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开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心理评估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人格心理学第十一章性别差异

人格心理学第十一章性别差异

一个女孩从恋爱的憧憬中走向生活,大部分的人 是感到得到的爱少了,而不是如往昔一般浓酽了, 于是有人哀叹,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中国男人:希望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温柔、善解 人意的妻子,和睦的气氛。自然,这样的妻子是 会赢得丈夫从心底里升腾出的尊重与爱意的。中 国以男权为本的文化背景,男人的综合素养和传 统观念面临着挑战,男人到底该为女人做些什么? 男女之间的关系如何才能得以长久的平衡?女人 们总在抱怨,所得到丈夫的关爱、呵护随着婚姻 年头的增长反而越来越少了,而不耐烦的丈夫们 总是忿忿不平道:你到底要我做什么,你才感到 满足呢?那么男人该怎么做?
男性采用问题策略,更适应,自信;男性 化女人善于影响别人,获得她们想得到的 东西,可以避免无助和抑郁。
传统男性特点,如追求成就、运动性、强 大有力,对自己感到满意。
第三、双性化
行为储备中缺乏男性化或者女性化, 很多时候难以作出恰当的反应。如缺 乏果断性者,无论男女容易在争取成 就上徘徊不前;不善于表达的,难以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受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影响;
2、同特定的男女的关系,观察学习;
3、自我引导活动,通过个人做而形成性别 差异。
总的说:性别定型(性别角色的形成)仍 是个体的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认同、强化、模仿、预期、性别图式等) 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就业中的性别差异
40.3%的女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 34.4%希望通过获得高学位以便找到较好的
场依存型_场独立型;在17岁前没有分化;
现代中国女性科技人才的性格
目标专一,有毅力;大胆勇敢,有创新; 独立性强,有主见; 优秀女科技工作者的人格特点: 低乐群性、恃强性、敏感性、怀疑性、 忧虑性、紧张性; 高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 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学导论》第十一章

《心理学导论》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情绪和情感【学习目标】 (2)【学习建议】 (2)【学习重点】 (2)【关键词】 (3)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4)一、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4)二、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5)三、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5)第二节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7)一、情绪分类 (7)二、基本情绪 (8)三、情绪状态 (9)四、情感种类 (11)第三节表情 (12)一、表情的含义 (12)第四节情绪的生理机制 (14)一、情绪的生理反应 (14)二、测慌 (15)第五节情绪理论 (17)一、早期的情绪理论 (17)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18)第六节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 (20)一、情绪智力 (20)二、不良情绪的调控 (21)三、健康情绪的培养 (21)【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情绪和情感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了解情绪的理论、情绪的生理机制、表情的含义和情绪智力的理论。

能够运用情绪和情感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生活中的情绪和情感问题。

【学习建议】理解和掌握情绪和情感的基本含义、情绪种类、情绪过程、情绪研究的主要内容、表情的含义和情绪产生的基本原则和研究方法,以及情绪智力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及其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和情感,反之,就会引起消极的、否定的情绪和情感。

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有适应功能、组织功能、信息功能和动机功能。

3.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情绪一般与人的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是人与动物共有。

情感一般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情绪随个体所处的情境变化以及需要状况相联系,情感是个体内心体验和感受,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心理体验4.心境是一种较微弱、平静而持续的带有渲染作用的情绪状态,是人在某一段时间内(几个小时、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事物或情境的心理活动。

十一章 精神分析心理学

十一章 精神分析心理学

四、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 简介:荣格,19875-1961,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苏黎世 学派的领导者,深受弗洛伊德器重,后因理论的分歧,而 自创学派。其突出心理结构的整体论的方法论,扩大意识 的内涵和功能等等,对心理学及宗教、历史、艺术、文学 有深远影响。
四、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 (一)人格整体论: • 荣格把心灵看作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心灵包含一切有 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及行为,从人类个体来看,是 一个整体的人格。 • 荣格的心灵(人格结构)包括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 意识。
• 阿德勒认为:有无社会兴趣是衡量个体是否健康的主要标 准。
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3、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均属于潜意识心理学的范畴,阿德勒的某些思 想人就带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生物学化的烙印,如关于 生活风格,天生的社会性等。 (2)区别: 在人的发展驱力上解释不同 弗洛伊德强调人的自然性,而阿德勒强调人的社会性 对神经症的病因解释不同。
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 (二)心理体系 • 1、追求优越: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主张,追求优越是人生 命中的基本事实,人都有一种“向上意志”或“权利意志”。 • 2、自卑与补偿:和弗洛伊德把原始动机看作是性力的不同是,阿德 勒坚持自卑感是人的行为的原始的决定力量或向上的意志的基本动力。 自卑不仅能摧毁人,也能使人更加上进。 • 3、生活风格:阿德勒认为人的追求优越的目标总要通过各种行为方 式实现。于是提出生活风格的概念(指一个人在早期社会生活道路上 已定型的行为模式)。 • 4、社会兴趣:认为,人是社会性生物,在人的本性上天生具有社会 兴趣的潜能。社会兴趣不仅是一种涉及一个人与人交往时的情感,而 且也是一种对生活的评价态度和认同能力.

人格心理学 第11章 人格测量人格测验、人格评鉴增加考研笔记-精品

人格心理学 第11章  人格测量人格测验、人格评鉴增加考研笔记-精品

第十一章人格测量(人格测验.人格评鉴)分类描述①可鉴别强迫症、偏执狂、精神分裂症、抑郁性精神病等O②项目为566个,其中16个项目为重复项目。

③包括10个临床量表和3个效度量表。

④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身体各方面的状态,精神状态以及对家庭、婚姻、宗教、政 治、法律、社会等态度。

⑤MM PI a 但胃用箱筒末上的诊断依据,而且也可用来评定正常人的人格,使人们 对一个人的人格有个概略的了解。

①以MMPI 为基础,不同之处在于它更看重对正常人格的测查。

②CPI 由480个项目构成,其中178个来自MMPI O③该测验在反映性格的人际关系特征方面是一种理想的工具。

④可以将18个量表分为四大类:自在性、优越性、自信心以及人际关系适应能力。

①基于〃大五人格模型”理论;②包括五个基本维度,即神经质(N)、外倾向(E)、开放性(0)、宜人性(A)和认真性(C); ③五因素调查表包括300个题目。

①主要是为了评价A 型行为。

②该量表的理论基础是弗里德曼和罗斯曼描述的AB 人格类型。

③共52个题目,构成四个量表。

常见自陈量表 的分类 (2)卡特 尔16种 人格因 素量表 (16PF)(3)艾森克人格 问卷(EPQ)(4)爱德 华个人兴趣量表(EPPS)①在当今众多人格测验中,它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

②16种人格因素是彼此独立的。

③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均可接受本量表的测试。

©16PF 每套187个项目,分配在16个因素中。

①基于艾森克的人格三维度理论。

②由四个分量表组成(P 、E 、N 和L),用于测量受测者在精神质(P)、外倾性(E)和 神经质(N)三个人格维度上的特征。

③儿童问卷共有97个项目,成人问卷共有101个项目。

①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莫瑞所列举的人类15种需要编制,有15 个分量表。

测量15种需要和动机。

②由这十五种需要量表和一个稳定性量表所组成,有225对由陈述句组成的题目。

教师资格考试之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doc

教师资格考试之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doc

教师资格考试之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既能适当地评价自我、接受自我,乂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既能适应自己所血临的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现实环境,又能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的人格特征;同时具有良好的口我节制和调控能力,并在认知功能、情绪反应活动和意志行为方面都能处在比较积极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i般认为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从以下儿个方面进行评估。

1.情绪稳定、乐观;2.人际关系和谐;3.人格完整;4.正确的自我观;5.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6.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三、中学生典型心理问题(一)抑郁症抑郁症是抑郁性神经症的简称,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二)恐惧症指病人具有一种在止常情况下对某一特定物体、人际交往或处境,产牛异乎寻常的强烈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回避所恐惧的对彖,难以自控。

根据恐怖对彖不同, 可分为社交恐惧症、物体恐惧症、处境恐惧症等。

(三)强迫症指来访者主观体验到源于自我的某些观念和意向的出现是不必要的,或其重复出现是不恰当的,但又难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努力加以抑制,从而引起强烈的紧张不安及严亜的内心冲突,伴随的某些亜复动作和行为往往是患者为了减轻其内心紧张不安,屈从于令人不快的思想和意向或进行对抗而星现出的继发现彖。

临床表现主要是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四)焦虑症指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常伴着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于、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焦虑是无明显原因的恐惧、紧张发作,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和运动性紧张。

(五)人格障碍人格障碍乂称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是指童年或少年时期发展起来的人格明显偏离正常'。

1.偏执型人格;2.反社会型人格;3.冲动型人格;4.冋避型人格。

(六)性偏差性偏差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一般不属性心理障碍。

【精品】XX大学《心理学》第十一章 学习心理习题附参考答案

【精品】XX大学《心理学》第十一章 学习心理习题附参考答案

第十一章学习心理一、名词解释1.学习:2.学习迁移:3.学习策略:4.认知策略:二、判断()1只有人类才存在学习过程。

()2接受学习是指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

()3.正迁移一定是顺向迁移,负迁移一定是逆向迁移。

三、填空题1.按学习目标分类,学习分为六级:、、、、、2.设想这样一个情景:你看到马路上围着一群人,其中还有警察。

用“布鲁姆目标分类法”的六个层次,结合该情景,说说什么是“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为什么马路上会围了一群人?这是学习目标的。

交通事故是怎样发生的?这是学习目标的。

如何根据交通规则来判定事故的责任?这是学习目标的。

为什么在此次交通事故中,相关人员的责任各不相同?这是学习目标的。

从本次交通事故中吸取教训,怎样才能建立一个保障交通安全的体系?这是学习目标的。

怎样的交通安全保障体系才是真正有效的?这是学习目标的。

3.按学习内容分类,学习分为四类:、、和。

4.按学习方式分类,学习可分为和。

5.按学习结果分类,学习可分为、、、、。

6.桑代克在试误-联接学习理论中总结出三大学习规律、、。

7.斯金纳认为,学习的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_ _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8.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_ _行为。

9.学完单词coat后,再学习raincoat时,可以产生_ _迁移。

9.学习化学中锂、钠、钾等金属元素概念时,它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是_ _迁移。

10.根据迁移的内容不同,将迁移划分为_ _迁移和特殊迁移。

11.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这在心理学中叫_ _。

12.桑代克等人的研究发现,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_ _时,才能产生迁移。

13.陆钦斯的_ _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14.从迁移的影响方向来分类,学习迁移可以分为_ _。

15.关系转换说的代表人物是苛勒,他强调_ _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

16.汉语拼音的学习干扰英语音标的学习,这是心理学上的_ _。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十一章自我调节学习ppt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十一章自我调节学习ppt
精细加工策略指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 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三) 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 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三、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metacognitive)这一术语最初由美国发展心 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1976)于20世纪70年 代提出。他认为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体 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四) 脚本式合作 “脚本式合作”(scripted cooperation)模式,它是
指学生两两配对进行学习的方式,几乎能运用在阅读、数学 问题解决和写作等所有的学习任务上。
三、常见策略的训练方法
(一) 目标设置技能的训练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佛来恩和莱瑟姆设计了一个经典的目 标设置能力训练项目。该培训项目充分考虑了目标设置及其 中介因素(能力、目标承诺、反馈、任务复杂性)以及情境 中的限制条件。虽然它不是在学校中开展的,但对教师训练 学生的目标设置能力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自我调节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与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 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
二、自我调节学习的理论
第二节 自我调节学习的策略
• 一、学习策略概述 • 二、认知策略 • 三、元认知策略 • 四、资源管理策略
一、学习策略概述
第十一章 自我调节学习
本章要点
1. 描述自我调节学习的内涵和基本理论 2. 描述自我调节学习的各种策略 3. 描述自我调节学习的训练原则、模式和方法
第一节 自我调节学习及其理论 第二节 自我调节学习的策略 第三节 自我调节学习的训练
第一节 自我调节学习及其理论
• 一、自我调节学习 • 二、自我调节学习的理论

普通心理学第十一章情绪与情感

普通心理学第十一章情绪与情感
在自己的呼吸上。心理念着一、二、三、停、呼吸,呼吸 的节奏跟着心跳的节拍,吸气、一、二、三、停、呼气。

记住拍子不要太慢或太快,顺其自然就可以。

我们继续专心呼吸,呼吸会自然也慢慢减速,而身心
也会这样宁静和规律而感到平和。

呼吸松弛法每次可以练习大概五分钟。

完成这两种松弛法之后,我们可以张开双眼,伸展身
• 消极的激情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不良后 果,有很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
情绪状态—— 3.应激
• 应激——是机体对紧张刺激的一种适应性 情绪状态。往往是当遇到危险情境而且要 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发生应激。
• 积极——可调动机体的身心潜能。 • 消极——惊慌无措、一筹莫展,使注意,
知觉范围变小,动作紊乱。 • 持续处于应激状态下,会耗尽自身能
• 特点——集团性和阶级性
• 道德感的表现:
• A、反映个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爱国主义, 国际主义
• B、反映对周围人和集体的态度:友谊感, 责任感,正义感、义务感,同情心,眷恋 心,集体主义情感
• C、反映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态度:良心,荣 誉感,自尊心,自豪,欣慰,幸福,自责, 内疚,羞耻 。
• 作用——是人们实现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
同时,情绪本身也能产生动机,从而产 生情绪性行为。
正如古语所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组织功能
• 情绪性质直接影响认知操作效果。
• 积极的情绪对认知操作起促进作用,消极的 情绪对认知操作起干扰和破坏作用。

具体表现有:促成知觉选择、维持注意发生、
影响短时记忆与思维活动、影响行为表现等等。
动的积极性。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则会阻碍 认识的发展。

西南大学心理学导论第十一章学习知识点总结

西南大学心理学导论第十一章学习知识点总结
经典条件作用与免疫功能老鼠糖精与削弱免疫反应药物联结实验经典条件作用是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心理神经免疫学操作条件作用p345行为环境s0学习斯金纳的实验范式动物学习实验斯金纳箱实验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有机体的某种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在相同的情境中其反应概率就会提高操作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的原理结果的作用操作条件作用的联结学习的第一个事件是有机体的行为其后紧跟着的就是行为的结果
强化物
③强化程式
2
3) 连续强化:每一次特定的正确反应出现后都给予强化 部 分 强 化 效
4) 部分强化:仅仅选择部分正确反应后才提供强化物
果优于连续
部分强化分为固定时距程式、
强化
不定时距程式(能很好抑制消退的产生)、
固定比率程式、
不定比率程式(难以预测,而且很难消退)
先进行连续强化,再过渡到固定比率程式,最后进行不定比
第十一章 学习
1、 学习概述 (P335)
①含义
②学习的基本问题
③学习稳定性 的神经机制
学习就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 潜能的变化。 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是行为相对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是基于经验的过程。 学习的产生:行为论——联结学习论(刺激—刺激联结、
行为—结果联结) 认知学习论 学习的影响因素:行为论和认知论都赞同环境的作用和 学习者的作用对学习产生影响; 但行为论强调环境;认知论强调学习者自身的作用 一种存在于机体多种细胞表面,名为 SIRPα的蛋白质在 维持大脑细胞之间最为活跃的突触联系上扮演着重要角 色。
分化,是指只对一种条件刺激产生条件作用,而对其他近似刺激产生抑制作
用。
1
④次级条件 在一种条件刺激已经巩固的情况下,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与这个条件刺激相

第11章(修改)侵犯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第11章(修改)侵犯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二)生物学理论 试图找出侵犯行为的内在生物学机制 大脑:海马区、杏仁核、 大脑:海马区、杏仁核、大脑皮层 血液、 血液、激素
(三)挫折-侵犯理论 挫折 侵犯理论 讨论侵犯的外部条件: 讨论侵犯的外部条件 : 是 什么外部条件促使人们做出侵 犯行为? 犯行为?
最初的理论
将挫折与侵犯联系起来 J.Dollard(1939)提出:“侵犯永 提出: 提出 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勒温: 勒温:挫折会引发侵犯行为 挫折感越大, 挫折感越大,导致的侵犯越强
有关理论(原因) 二、有关理论(原因)
(一)社会生物学理解 利他主义有进化的基因 E.Wilson(1975),人类先天就有利他 人类先天就有利他 行为的素质, 行为的素质 , 利他行为是动物的一种以 自我牺牲换取其他个体与群体生存机会 的本能。 的本能。 C.Rogers;F.S.Perls ; 亲缘关系效应——“保护我家族的基因 ” 保护我家族的基因” 亲缘关系效应 保护我家族的基因
“武器效应”(weapon effect) 武器效应”
L.Berkowitz(1978)提出:挫折导致的 提出: 提出 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 态 ——愤怒 。 侵犯行为的发生还受情境侵 愤怒。 愤怒 犯线索的影响。 犯线索的影响。 1967年的实验证实 , 被激怒的被试看 年的实验证实, 年的实验证实 到手枪时, 到手枪时 , 比看到羽毛球拍时实施了更多 的电击。 的电击。 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作 武器效应” “武器效应” (weapon effect)。 。
(四)助人者个人特征的作用 1、心境 、
A.M.Isen(1970)发现 , 好的心境直接增 发现, 发现 加了助人的可能性。 成功的温暖光辉” 加了助人的可能性。—— “成功的温暖光辉” 成功Darley(1973)发现, 匆忙水平 发现, 发现 越高, 越高,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 能性就越小。 能性就越小。 在帮助别人时, 在帮助别人时,要考虑助人行为对 于自己的代价。潜在的代价越高, 于自己的代价。潜在的代价越高, 危险性就越大, 危险性就越大,助人行为发生的可 能性就越少。 能性就越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能力一、填空题1、(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2、(离差智商)反映一个人在同龄人中智力所处的位置。

3、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叫(常模)。

4、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5、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智力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产品)。

6、能力按照它的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7、能力按照它的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8、能力按照它参与其中的活动的的性质可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选择题1、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是(液态能力)2、人的智力达到顶峰是在(18——25岁之间)3、为了减少测验的误差,就要控制无关因素对测验目的的影响,这个控制过程叫(标准化)4、能力结构群因素说的提出者是(塞斯顿)5、能力的二因素说的提出者是(斯皮尔曼)6、能力在性质上的差异表现在能力结构上的不同。

7、一名儿童的智力年龄是10岁,实足年龄是8岁,他的比率智商是(125)8、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且较多的依赖个人的先天秉赋的能力是(流体能力)9、提出能力结构独立因素说的是(桑代克)10、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11、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心理特征是(能力)12、一般能力的综合体是(智力)13、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抽象概括能力)14、提出三元智力理论的心理学家是(斯腾柏格)15、智力的高级表现是(创造能力)三、名词解释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通常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现实事件的过程中体现。

3.天才: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的多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发展与结合,能够高水平、创造性地完成多种活动任务,或完成某一领域中人们通常难于完成的特殊活动任务,这种高度发展的才能通常被称为天才。

4.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

5.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

6.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

7.创造能力:是指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有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8.液态能力:是指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

9.晶体能力:是指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上的能力。

晶态能力决定于后天的学习,并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

10.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它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

11、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纵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

12.信度:是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也可称作可靠度。

13.效度:是指所测得的结果是不是所要测量的东西。

14.测验的标准化:为了减少测验结果的误差,就要控制无关因素对测验目的的影响,这个控制过程就叫做测验的标准化。

15.常模:就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

四、简答题1.简述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答: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一种智力结构没想。

他认为,智力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

这三个维度构成一个立方体,内容有五种,操作有五种,产品有六种,由此就构成了总数为150种的不同。

每一种组合代表一种能力。

2.简述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

答:英国心理学家弗侬继承和发展了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提出了层次结构理论。

他认为,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

智力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G);第二层次分两大群,即语言和教育方面的因素、操作和机械方面的因素,该层次称作大因素群;第三层次为小因素群,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能力、手工操作等;第四层为特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

3.什么是三元智力理论。

答:三元智力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腾柏格提出的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也叫三元智力理论。

三元智力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影响下形成的。

该理论试图以认知过程的观点,解释认知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

根据这种理论,个体之所以有智力高低之分,主要是由于个体对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决定的。

该理论设想:人的智力是由相互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而成的智力统一体。

智力统一体的三边可视为智力的三种成分,各边之长度因人而异,由此造成了个体的智力差异。

智力统一体的三种成分分别是:(1)成分性智力。

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处理的能力。

(2)经验性智力。

个体运用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从而实现目标的能力。

(3)情境性智力。

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从中获得有用资源的能力。

它包括三种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改造环境的能力和选择能力。

4.简述多元智力理论。

答:加德纳认为,人类具有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内省智力和人际智力七种智力。

他认为,通常人们并非一种而是几种智力在相互作用。

在七种智力中,他将语言智力列为第一种智力,因为”语言是最广泛最公平地在人类中得到分享的一种智力”。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在现代社会中都能摸索到各自成功的道路,简单地说一个人是否聪明其实没有意义。

关键是明白自己的才能在哪一方面。

他强调人的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和探索自我、把握自己命运的重要性。

5.简述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人的能力在一生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能力的发展变化既有一般趋势,也存在着个体差异。

人在一生中的不同时期,能力变化的一般趋势也有所不同。

(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从3—4岁到12—13岁,智力与特殊能力的发展几乎是等速的。

随后,智力发展呈负加速度增长。

(2)根据目前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人的智力在18—25岁之间就达到了顶峰。

但是,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知觉推理能力接近成人水平的时间较早,言语理解和语词流畅性达到成人水平则较迟一些。

(3)根据对人的智力毕生发展的研究,人的液态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趋势,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定上升的。

(4)成年人是各种能力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

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常常在这个时期出现。

(5)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别差异。

高能力者不仅能力发展快,而且达到顶峰的时间也较晚;而低能力者能力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也相对较早。

6.能力的概念及其个别差异性的表现。

答: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别差异,并且有其规律性。

高能力者不仅能力发展快,而且达到顶峰的时间也较晚;而低能力者能力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也相对较早。

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发展水平的差异。

在同一年龄层次中,能力的发展水平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以智力为例,某些人智力超常,某些人则智力迟钝。

(2)表现早晚的差异。

能力表现早晚上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某些人少年早慧,某些人则大器晚成。

(3)结构的差异。

能力是多种心理特性的综合,并且组合方式有所不同,由此就构成能力结构的差异。

能力结构的差异也是个体能力差异的一个主要方面。

五、论述题1.根据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分析“高分低能”现象。

答:能力与知识、技能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第一,所属的范畴不同。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是在活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并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而能力则是指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生理机制不同。

知识、技能赖以获得的神经机制,是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和动力定型;而能力的神经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在暂时神经联系形成和巩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特性。

第三,概括化的内容与结果不同。

知识是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中对相应经验的概括化结果,技能是在行为方式的练习巩固过程中对相应行为方式概括化结果,而能力则是调节行为活动的相应心理过程的概括化结果。

第四,迁移的范围不同。

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范围都比较狭窄,它们只能在类似的活动行为或情境中发生迁移;能力则有相当广的迁移范围,可以在很多场合间(即使它们并不很相似)发生作用。

第五,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较之能力的发展,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快一些,能力也不是永远随知识、技能的增加而成正比地发展。

(2)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相联的。

一方面,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掌握系统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则更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高分低能”的人,他们具有比较高的知识,但在生活实践中不能把知识灵活应用。

这主要是因为在发展知识的同时没有注重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发展学生的能力简单地等同起来,也不能仅仅依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来衡量他们的能力高低。

要注意不仅要传授学生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中使能力得到发展。

2.联系实际分析影响学生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实践的经验以及个人主观的努力等因素,都会对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发生性质不同的作用。

(1)先天素质。

人的各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先天秉赋所具有的,只有一定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其中高级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特点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它们是能力发展的直接物质基础。

在心理学上,把这些造成人们之间天生差异的解剖、生理特点,称为素质。

这样,素质就成了人们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决定着人能力发展的潜力。

正如一个色盲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

(2)环境和教育。

环境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

学前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都会对人们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尤其是早期环境,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有着重要影响,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都证明了这一判断的正确性。

学校教育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系统性的。

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过程中,能力也不断得到发展。

尤其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分不开的。

(3)实践活动的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虽然,掌握知识对于能力发展是重要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个人直接经验的积累在人的能力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人在多大范围内和多深程度上经历和掌握事物,也就在多大范围内和多深程度上形成应对事物的能力,人的最终能力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由于实践的性质、广度与深度不同带来的。

这正如一个推销员的销售能力往往比一个农民更强,而一个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又比一个推销员更强。

(4)主观能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