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教育心理学第十章第十一章
2015-10《教育心理学》 第十一章——十三章
区分度: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 能力。
注意:效度大于信度
三.
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一)档案袋评价 (二)观察评价 (三)情感评价
在实际教学当中,很少的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 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
1.评分 2.等级评价: A、B、C、D等级
第二节
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教学评价包括三方面:认知、情感和技能 一.标准化成就测验(由专家或学者们制定)
优点: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 缺点:内容过于狭窄,形式过于单一,脱离实际。
二.教师自编测验
定义:由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的各个阶段的需要,依据教学目标、教 材内容和评价目的自行设计与编制的测验。 原则:教师自编测验应该遵循的原则(了解即可) 题型:教师自编测验的类型:主观题:论文题、问题解决题。 客观题,客观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匹配题。 效度 信度 区分度
第一节
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一. 心理健康的含义:
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 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 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地社会功 能。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常模参照评价:教师根据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 准,说明某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将学生分类排队。 标准参照评价:以体现教学目标的标准作业为准,看学生是 否达到标准以及达到标准的程度如何的评价方式。 例如:大学英语四六级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教学大纲说明部分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教育作为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各级各类教育。
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最高层次,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人才,以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
为能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有一大批政治合格、作风优良、敬业爱岗、业务精深、了解学生的大学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高等教育活动中来。
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的高校教师在高校都受过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素质训练,但很少系统地学习过高等教育心理学,往往对高等学校学生的认知过程、学习心理和个性特点缺乏深刻的了解,不能依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普遍缺乏必要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不能自觉地运用其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和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揭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有效地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也可提供必要的帮助。
因此,广大高校教师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教育过程,并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心理科学的指导下,在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由此,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心理学》作为高等学校岗前培训的课程,其主要作用在于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地熟悉和适应高等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全面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二、本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及原则本大纲是在安徽省高师中心于2009年7月28-30日组织的安徽省高校教师培训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教材内容以及2005年编制的原《高等教育心理学》大纲精神要求,由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工程科技学院、蚌埠医学院、皖西学院、安徽工业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宿州学院、安徽理工大学、黄山学院、巢湖学院、安徽科技学院、池州学院、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各位专家共同研讨、创作而成。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
3.随机机能:是指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有意性,是由主题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发的。
4.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到达的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5.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6.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7.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直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8.场独立性:是指很容易地将一个直觉目标从它的背景分离出来的能力。
9.场依存性:是指在讲一个只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出来感到困难的只觉特点。
10.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解决问题过程中长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
11.发散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
12.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核心。
13.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
14.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与内显行为并使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5.关键期:是指个体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者没有影响。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情景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引起的变化。
高等教育心理学(概念)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教育心理学:被定义为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一个完成的教学过程所包含的环节:包含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课的设计、实施教学与教学评价六个方面。
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心理学可以为整体教学过程科学化提供依据。
心理学对教学过程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1.理论与方法对各环节的指导作用;2.整体优化教学系统、提高效率。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第二章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通俗地讲,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影响方式:直接作用;间接作用。
影响:体态变化的影响;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体验的波动性;情绪情感体验的延续性和心境化;情绪体验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情绪情感的内隐性;情绪情感的激化性;情感的升华。
第三章学习理论概述学习的心理学含义: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的特点:专业定位较高,职业定向较强;实践丰富,动手能力强;学科的高层次性、不完善性和争议性。
第四章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分类: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
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强化动机: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再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建立和形成的,而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
成就动机:人的成就需要基础上产生,激励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最新小学教育心理学新教材各章习题及名家精析及解析
最新小学教育心理学新教材各章习题及名家精析及解析第十二章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称之为()A.教学策略B.教学方法C.教学目标D.学习方法2.教师组织课堂空间的方法一般有两种,即按领域原则和按()原则。
A.功能B.大小C.用途D.年龄3.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A.发现性教学B.情境性教学C.顿悟性教学D.发展性教学4.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称之为()A.目标分类B.目标表述C.任务分析D.任务执行二、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1.动作技能目标有知觉、准确、连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对所学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__________的回忆。
3.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四个要素:__________、行为动词、__________和行为标准。
4.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__________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原理。
三、简答题1.简述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
2.简述个别化教学的基本环节。
四、论述题试述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五个特征。
本文导航第1页:第一章第2页:第二章第3页:第三章第4页:第四章第5页:第五章第6页:第六章第7页:第七章第8页:第八章第9页:第九章第10页:第十章第11页:第十一章第12页:第十二章第13页:第十三章第14页:第十四章第15页:第十五章第16页:1-5章名家精析第17页:6-10章名家精析第18页:11-15章名家精析第十三章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问发生()A.连锁性感染B.互相监督C.互相帮助D.遵守纪律2.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教学有()A.一定的帮助B.较弱的影响C.间接的影响D.直接的影响3.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B.小集团意义C.依赖兴趣的作用D.没有政治意义4.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A.集体观念B.从众C.服从大局D.集体凝聚5.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A.目的和内容B.共同语言C.深厚友谊D.约束力量二、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1.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__________。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人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第一编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①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②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1)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2)教育心理学的创建(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①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②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趋势①内容趋于集中;②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③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2)教育心理学的意义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①教育心理实验②观察法③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教学经验总结法(3)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①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②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③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的概念(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③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④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⑤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⑥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3)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第二节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1)遗传决定论(2)环境决定论(3)二因素论(4)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三节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3)维果茨基的发展观第二编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概述第一节学习概述(1)什么是学习(2)学习的类别第二节学习理论及其基本派别(1)学习理论研究的意义(2)学习理论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与不同的规范(3)学习机能获得理论的基本派别(4)学习理论的基本派别第四章联结派学习理论第一节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1)桑代克关于学习实质的基本观点(2)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①桑代克前期关于学习规律的基本观点a.三条主要的学习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b.五条从属的学习律:多重反应心向与态度优势元素联结变化类比反应②桑代克后期对学习律的修正a.对主要的学习律的修正:放弃练习律、修正效果律b.对从属的学习律的修正:增加了效果扩散与相属性第二节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建立过程与基本观点(2)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①消退律②泛化与分化律第三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提出及其基本观点(2)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①关于学习实质的看法②行为塑造技术与强化a.连续接近技术;b.强化原理与技术(强化的类型与安排)(3)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序教学理论第四节观察学习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2)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影响因素的基本观点①三元交互作用②榜样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③强化对学习过程的影响(3)班杜拉的教学观及观察学习的教学设计(4)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第五节联结派学习理论小结第五章认知派学习理论第一节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1)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2)对格式塔学习理论的评价第二节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1)托尔曼关于学习问题的经典实验①位置学习实验②潜伏学习实验(2)托尔曼关于学习问题的观点(3)对托尔曼学习理论的评价第三节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1)布鲁纳学习理论与格式塔学习理论的渊源①关于认知结构的观点②关于学习过程的观点a.学习过程是类目化过程b.发现学习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c.新知识学习过程的环节③关于促进学习的条件a.知识的呈现方式b.学习的内在动机(3)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①结构教学观②发现法教学模式(4)对布鲁纳的学习与教学理论的评价第四节奥苏贝尔的接受—同化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1)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①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定义②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与机制③有意义学习的结果④有意义学习的条件⑤有意义学习的类型(2)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讲授教学法和“先行组织者”策略①教学基本原则②教学内容的安排③“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3)对奥苏贝尔学习与教学理论的评价第五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生的根源①哲学根源②心理学根源③技术根源①关于学习过程②关于学习结果(3)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①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思路a.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b.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c.注重协作学习d.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②建构主义提倡的主要教学设计a.随机通达教学设计b.支架式教学设计c.抛锚式教学设计d.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4)对建构主义的评价第六节认知派学习理论小结第六章其他派别学习理论第一节加涅的积累学习理论(1)加涅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①关于学习的实质②关于学习的过程③关于学习的结果(2)学习的条件①不同类型学习的条件②学习的结果与条件(3)对加涅学习理论的评价第二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人本主义关于学习实质的看法①学习与教学的目的②学习的类型与过程③促进意义学习的条件(2)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①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②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③开放课堂的教学模式(3)对人本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的评价第三节学习理论研究的新进展(1)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分类于学习的研究①陈述性知识及其学习过程②程序性知识及其学习过程(2)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①结构—定向教学理论②示例演练学习理论与教学模式③学习双机制理论第三编第七章知识的学习与教学第一节知识与知识学习(1)知识的概念(2)知识的分类(3)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①知识的理解a.什么是知识的理解b.知识理解的水平c.知识理解的过程d.促进知识理解的方法②知识的巩固③知识的运用第二节知识分类与学习的传统观点(1)概念的学习①概念的界定②概念的心理构成③概念的分类④概念的功能a.称谓功能b.简化认识过程c.系统化功能⑤概念的获得a.概念的形成b.概念的同化⑥概念的运用水平⑦概念的教学(2)原理的学习与教学①什么是原理②原理学习的意义③原理学习的过程④原理学习的方式⑤影响原理学习的因素a.对原理所涉计的概念的掌握b.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c.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d.教师的言语组织⑥有效地进行原理教学的注意事项a.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水平b.言语指令的设置c.创设原理学习的问题情境d.强调原理的运用e.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f.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3)问题解决的学习与教学①问题解决的性质②问题解决学习的意义③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模式a.关于问题解决的各种理论模式b.问题解决得一般过程④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a.问题情境b.定势c.功能固着d.知识经验⑤教学实际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第三节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分类与学习的观点(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①陈述性知识及其表征②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机制a.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和贮存b.陈述性知识的巩固c.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和建构③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④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①程序性知识及其表征②程序性知识的学习a.模式识别学习b.动作步骤学习③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④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3)学科知识结构的表征方式①学科知识结构的一般表征方式②学科知识结构的个别差异第八章学习策略与培养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1)学习策略的概念界定①学习策略是具体的学习活动或程序②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③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2)学习策略的特点①主动性与操作性的统一②外显性与内隐性的统一③变通性与通用性的统一(3)学习策略的分类①二分法a.基本策略与辅助策略b.一般策略与调节策略c.微观策略与宏观策略d.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②三分法a.一般策略、宏观策略和微观策略b.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c.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③多分法(4)学习策略的发展第二节认知策略及其培养(1)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①复述策略a.什么是复述策略b.复述策略的培养(时间、次数、方法)②精加工策略a.什么叫精加工策略b.精加工策略的类型c.精加工策略的作用③组织策略a.什么叫组织策略b.组织策略的类型(2)思维与解决问题策略①表征问题阶段的思维策略②解答问题阶段的策略③思路总结阶段的策略(3)培养学生成为良好的学习策略使用者①学习策略是可以教会的②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a.要能识别重要的学习策略并能对其进行结构分析b.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c.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训练d.注重元知识策略的训练,使学习策略的运用更加有效而灵活第三节元认知策略及其培养(1)元认知概述①元认知的定义②元认知的结构a.元认知知识b.元认知体验c.元认知监控(2)元认知策略①计划策略②目标策略③策略监控④注意监控(3)元认知的培养和训练①元认知培养的可能性②国外元认知培养的主要方式a.自由放任式b.直接传授式c.元记忆获得程序模式d.波利亚的启发式自我提问式e.计算机程序教学模式(4)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具体途径(5)元认知训练的典型实验研究①金的实验②德克勒斯的实验第四节资源管理策略及其培养(1)学习计划与学习时间的自我管理(2)学习环境的自我管理(3)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第九章动作技能的获得第一节动作技能概述第二节动作技能的形成第三节促进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第十章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1)学习迁移的一般概念(2)迁移的种类①正迁移与负迁移②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③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④一般性迁移与特殊性迁移⑤近迁移与远迁移(3)研究与测量学习迁移常用的方法(4)研究学习迁移的意义第二节关于学习迁移的传统理论及研究(1)形式训练说(2)共同要素说(3)概括原理说(4)格式塔关系转换理论(5)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6)学习定势说第三节学习迁移研究的新进展(1)当前关于学习迁移的重要理论与研究①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②迁移的产生式理论③迁移的结构匹配学说④迁移的图式理论⑤关于样例迁移与样例三维迁移模式的研究(2)当代学习迁移研究的特点①迁移研究的系统分化②对共同因素研究的拓展③对迁移过程主体因素研究的不断深化④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的争论仍然存在第四节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1)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①影响学习迁移的客体因素a.学习材料的相似性b.学习情景的相似性c.教师的指导②影响学习迁移的主体因素a.学习者的分析与概括能力b.学习者的迁移心向c.认知策略与元认知(2)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①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与编排教学程序a.选取合适的变式材料b.选择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c.教材体系的合理安排d.合理安排教学程序②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教学技巧a.促进基本概念、原理和科学规律的教学,提高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水平b.应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防止干扰c.强调迁移的特征,引起学生的迁移心向③学习方法的传授与训练④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学习与学校的积极态度第十一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第一节智力的发展与培养(1)智力及其结构①智力的定义②智力的结构(2)智力的测量(3)智力培养的原则①提高认识,积极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②通过教学活动发展个体的智力③创设智力发展的情境,组织学生多参加科技和课外活动④注意根据智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发展(3)国内外智力开发的主要模式①对智力整体的训练②针对思维能力的训练③对元认知进行的训练第二节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1)创造力概述①创造力的定义②关于创造力的理论③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④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⑤创造力与个性的关系(2)创造力的测量与鉴别①以发散性思维为指标的创造力测验②以创造性个性为指标的调查问卷③以创造成果为指标的产品评定(3)创造力的发展与影响因素①创造力的发展特点②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4)创造力的培养①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原则a.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与教的环境b.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c.鼓励学生进行独创,敢于标新立异d.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e.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f.培养创造性的个性②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a.创造力训练的一般技巧创设适宜的条件;采用发散式提问模式;摆脱习惯性思维;通过自我知晓增进创造力;b.创造力训练的具体技巧举例缺点举例训练;希望点列举训练;图形想像训练;联想训练;展开性思维训练c.奥斯本—帕内斯创造性问题解决方案第十二章品德的形成第一节品德概述第二节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和研究第三节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第四节品德不良的矫正第十三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概述第二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策略第三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第四编第十四章学习动机与学习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1)学习动机的一般概念(2)学习动机的分类(3)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影响①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a.对学习行为的启动作用b.对学习行为的维持作用c.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作用②学习动机对学习结果的影响(4)学习动机的内部构成①认知的内驱力②自我提高的内驱力③附属的内驱力第二节国外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1)本能论(2)驱力论(3)强化论(4)需要层次论(5)认知失调论(6)自我效能论(7)成就动机论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技法的方法与技术①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②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④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作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⑤利用原有的内部学习动机,使之向不同的学习情景发生迁移(2)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①提供学习结果清楚、具体、及时的反馈信息②合理运用外部奖赏③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④营造适度紧张的竞赛或竞争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第十五章认知因素与学习第一节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二节认知风格与学习风格第十六章人格因素与学习第一节自我概念与学习第二节归因、控制点与学习第三节焦虑与学习第五编第十七章教学设计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教学目标第三节教学形式第四节教学模式第十八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第二节课堂中的人际互动第三节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第四节建立有效的课堂秩序第十九章教学评价第一节教学评价概述第二节标准化测验第三节教师自编测验第四节真实性评价第二十章教师心理第一节教师的职业角色第二节教师的教学能力第三节教师的学生观与教师期望第四节专家型教师。
【精品】XX大学《心理学》第十一章 学习心理习题附参考答案
第十一章学习心理一、名词解释1.学习:2.学习迁移:3.学习策略:4.认知策略:二、判断()1只有人类才存在学习过程。
()2接受学习是指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
()3.正迁移一定是顺向迁移,负迁移一定是逆向迁移。
三、填空题1.按学习目标分类,学习分为六级:、、、、、2.设想这样一个情景:你看到马路上围着一群人,其中还有警察。
用“布鲁姆目标分类法”的六个层次,结合该情景,说说什么是“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为什么马路上会围了一群人?这是学习目标的。
交通事故是怎样发生的?这是学习目标的。
如何根据交通规则来判定事故的责任?这是学习目标的。
为什么在此次交通事故中,相关人员的责任各不相同?这是学习目标的。
从本次交通事故中吸取教训,怎样才能建立一个保障交通安全的体系?这是学习目标的。
怎样的交通安全保障体系才是真正有效的?这是学习目标的。
3.按学习内容分类,学习分为四类:、、和。
4.按学习方式分类,学习可分为和。
5.按学习结果分类,学习可分为、、、、。
6.桑代克在试误-联接学习理论中总结出三大学习规律、、。
7.斯金纳认为,学习的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_ _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8.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_ _行为。
9.学完单词coat后,再学习raincoat时,可以产生_ _迁移。
9.学习化学中锂、钠、钾等金属元素概念时,它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是_ _迁移。
10.根据迁移的内容不同,将迁移划分为_ _迁移和特殊迁移。
11.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这在心理学中叫_ _。
12.桑代克等人的研究发现,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_ _时,才能产生迁移。
13.陆钦斯的_ _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14.从迁移的影响方向来分类,学习迁移可以分为_ _。
15.关系转换说的代表人物是苛勒,他强调_ _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
16.汉语拼音的学习干扰英语音标的学习,这是心理学上的_ _。
教育心理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浙江师范大学
教育心理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浙江师范大学第一章测试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参考答案:桑代克2.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并提出“最近发展区”观点的苏联教育家是()。
参考答案:维果斯基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由下列哪些活动交织在一起。
()参考答案:教学过程;学习过程;评价/反思过程4.常用的调查法有()。
参考答案:问卷法;访谈法5.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参考答案:对6.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布鲁纳。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提出“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家是()参考答案:维果茨基2.小明读小学二年级,一次考试中,有门功课不及格,补习之后第二次考试仍不及格,他可能会产生()心理。
参考答案:自卑3.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分为()参考答案:形式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4.以下属于特殊能力的是()参考答案:区别旋转能力;做心理治疗的能力;色彩鉴别能力5.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已经能够服从逻辑规则,但认知活动相对具体,不能进行抽象运动。
()参考答案:错6.冲动型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常使用整体性的信息加工策略。
()参考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分泌唾液是()参考答案:无条件反应2.体现“身教重于言教”思想的学习理论派别是()参考答案:社会学习理论3.在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里,能使行为被减弱的是()参考答案:惩罚Ⅱ;惩罚Ⅰ4.桑代克的学习规律包括()参考答案: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5.华生认为学习是由强化练习引起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
()参考答案:错6.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直接强化是指不与别人进行比较,而是自己与自己比。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试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试题第十一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一、选择1.年龄特征的最本质的特征是(A)。
A稳定性B可变性C稳定性与可变性2.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来自(A).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因素3.儿童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是(C)。
A成长B发育C发展4.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D)。
A客观因素B主观因素C心理的内部矛盾D、需要5.年龄特征的最本质的特征是指的(B)A可变性;B稳定性;C稳定性与可变性6.小学儿童处于(C),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处于重要的阶段:A幼儿期;B少年期;C童年期7.不同的质构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B)A定向性;B阶段性;C差异性8.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是(C)A客观因素;B先天素质;C需要9.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积累,逐步过渡的过程。
不同的质构成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B)A连续性;B阶段性;C定向性;D差异性10.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这是发展的()性的表现:(D)A连续;B阶段;C定向;D不平衡11.(A)为每一个正常儿童提供了形成人类心理的基础:A遗传素质;B生理成熟;C物质环境;D社会环境12.(D)是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A遗传素质;B生理成熟;C物质环境;D教育13.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儿童的(A)A需要;B动机;C兴趣;D价值观14.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是(B)A游戏;B学习;C劳动;D日常生活二、判断1.儿童心理纷繁复杂,其发展的总趋势既是向上的,同时又是可以逆行的。
(╳2,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需要是最积极的因素。
(√3.遗传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4.年龄是心理发展的时间指标,这是心理发展的原因。
(╳5.在社会生活条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教育条件。
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年龄本身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6.大脑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水平。
教育心理学 客观题
《教育心理学》客观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指()。
P3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P33、学生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的要素有()。
P44、教学内容表现为()。
P45、学习过程指()。
P5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指()。
P132、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
P13—P143、学习准备指()。
P154、关键期指()。
P165、人格指()。
P196、自我同一性指()。
P2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
P228、自我意识指()。
P239、自我意识包括的三种成分有()。
P2310、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
P2311、认知过程指()。
P2412、认知方式指()。
P2413、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
P2514、()提出了著名的掌握学习理论。
P2815、掌握学习指()。
P2816、性格指()。
P28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广义的学习指()。
P302、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
P35—P363、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有()。
P374、泛化指()。
P375、分化指()。
P376、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
P39—P407、程序教学指()。
P408、学科的基本结构指()。
P469、奥苏泊尔将学习分为四类,分别是()。
P4810、接受学习的实质是()。
P4911、接受学习的技术是()。
P5012、先行组织者指()。
P50第四章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指()。
P542、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基本结构)是()。
P553、学习需要指()。
P554、认知内驱力指()。
P555、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
P556、附属内驱力指()。
P557、学习期待指()。
P568、诱因指()。
P569、内部动机指()。
P5710、外部动机指()。
P5711、成就动机指()。
P6012、自我效能感指()。
P6213、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P6314、问题情境指()。
P66第五章学习的迁移1、学习迁移指()。
(完整word版)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完整版-大将军(word文档良心出品)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第一章★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 )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B.教案过程C.评价过程D.反思过程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B.加涅C.乌申斯基D.桑代克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案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B.鲁宾斯坦C.杜威D.布鲁纳★第二章★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C)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A.自主感对羞耻感B.主动感对内疚感C.勤奋感对自卑感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 )A.场依存性B.场独立性C.冲动型D.反思性★第三章★1.教师在课堂教案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案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A.平等中的首席B.管理者C.反思者D.促进者3.教案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
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C)A.扇贝效应B.南风效应C.罗森塔尔效应D.巴纳姆效应4.教师将自己的教案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案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A.行动研究B.撰写日记C.观摩讨论D.案例分析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案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
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 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第四章★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 D)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M赛跑夺冠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 C)A.人类学习B.机器学习C.网络学习D.动物学习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A.态度B.习惯C.言语信息D.运动技能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 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第五章★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B.认知同化过程C.产生顿悟的过程D.信息加工过程3.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与其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之为(B)A.消退B.泛化C.获得D.分化4.当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时,老师撤除对他的批评,老师的这一做法属于(B )A.正强化B.负强化C.消退D.惩罚5.下面哪位心理学家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C)A.马斯洛B.韦纳C.班杜拉D.阿特金森6.一个学生过分害怕兔子,我们可以一次让他选看兔子的照片,与他谈论兔子,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兔子,让他靠近笼中的兔子,最后让他摸兔子、抱起兔子,消除对兔子的惧怕反应。
教育学第十、十一章及习题
三、简答题:
1.教师的具体任务
2.教师的劳动特点
3.教师劳动的价值
4.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5.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6.教师进修提高的意义
7.家庭教育的特点
8.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9.社区教育的特点
10.社区教育的作用
这位家长望子成龙的努力为什么适得其反?
请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
9.教师有参加_______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10.教师必须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__________,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具有示范性。
11.教师必须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__________,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12.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_________。
1.三者之间要有统一的组织领导;
2.三者要有统一的指导思想;
3.三者要有共同的教育目标以及分解细化的目标;
4.三者要相互协调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争取最佳的整体教育效果;
5.为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要共同创造社区环境。
习 题:
一、填空:
1.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_________、长期性、示范性等特点。
五、实例分析:
1.一位老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有这样一段师生双边活动:
老师问:“邱少云身上是怎么烧着的?”
学生答:“敌人打出的燃烧弹烧着的。”
老师又问:“邱少云身后有什么?”
学生答:“有一条水沟。”
老师再问:“邱少云跳进水沟里没有?”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完整版-大将军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第一章★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表达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B.教案过程C.评价过程D.反思过程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B.加涅C.乌申斯基D.桑代克4.〔C〕以实用主义为根底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展改革教案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B.鲁宾斯坦C.杜威D.布鲁纳★第二章★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开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开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A.自主感对羞耻感B.主动感对内疚感C.勤奋感对自卑感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A.场依存性B.场独立性C.冲动型D.反思性★第三章★1.教师在课堂教案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案环境,这集中表达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A.平等中的首席B.管理者C.反思者D.促进者3.教案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鼓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
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A.扇贝效应B.南风效应C.罗森塔尔效应D.巴纳姆效应4.教师将自己的教案实践活动定期进展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案经历,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响,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A.行动研究B.撰写日记C.观摩讨论D.案例分析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案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X。
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第四章★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C.小X服用兴奋剂后百M赛跑夺冠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A.人类学习B.机器学习C.网络学习D.动物学习4.以下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A.态度B.习惯C.言语信息D.运动技能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承受?〔C〕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第五章★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A.建立刺激——反响联结的过程B.认知同化过程C.产生顿悟的过程D.信息加工过程3.1904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响以后,与其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响,这一现象称之为〔B〕A.消退B.泛化C.获得D.分化3.1905当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时,教师撤除对他的批评,教师的这一做法属于〔B〕A.正强化B.负强化C.消退D.惩罚3.1906下面哪位心理学家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C〕A.马斯洛B.韦纳C.班杜拉D.阿特金森3.1907一个学生过分害怕兔子,我们可以一次让他选看兔子的照片,与他谈论兔子,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兔子,让他靠近笼中的兔子,最后让他摸兔子、抱起兔子,消除对兔子的惧怕反应。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一、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发展趋势。
2. 教学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展趋势:跨文化研究、信息技术应用等。
3. 教学活动:引入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通过案例分析,介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不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理解。
进行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掌握。
二、第二章:学习理论1. 教学目标:了解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掌握不同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
能够运用学习理论分析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2. 教学内容:学习的定义和过程:行为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学习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学习理论等。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
3. 教学活动:通过互动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分别介绍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运用学习理论分析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三、第三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 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阶段。
掌握不同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
学会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实践。
2. 教学内容: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等。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等。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自我认同、亲密关系等。
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阶段。
通过案例分析,介绍皮亚杰、维果茨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 第10章 学习的含义、机制与类型)【圣才出品】
第10章学习的含义、机制与类型1.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如何理解学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答:学习是个体以心理变化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是经验的获得和积累的过程或经验结构的构建过程。
(1)学习的实质①学习是一个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个体在头脑中产生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主观反映,这种主观反映即经验。
随着经验的不断获得与积累,心理结构也就逐步地形成与发展起来。
②学习通过行为的变化表现出来经验结构或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变化的过程是内在的,难以直接观察到。
但由于心理结构是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所以其形成、发展状况可以依据个体的行为变化来加以推断,并最终通过行为的变化表现出来。
并非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由学习产生的,如生理成熟、疲劳、药物等因素亦可引起行为的变化。
③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个体要生存,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与环境保持动态的平衡。
适应有生理适应与心理适应两种。
生理适应是在环境变化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行为的变化。
心理适应是在环境变化的作用下,引起个体心理结构与功能及其行为的变化。
学习属于心理适应范畴,是一种以心理变化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的过程。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适应得以发生的客观基础,个体的反映活动及其身心变化是适应发生的内在机制,个体的行为变化是适应发生的外在表现。
(2)学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①学习作为个体的一种适应活动,是在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一系列的反映动作在内部构建调节行为的心理结构的过程。
由于心理结构作为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而存在,因而心理结构的变化必将导致行为的变化。
②行为变化的生物学意义在于个体适应环境的变化,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由此,可以将学习定义为个体以心理变化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是经验的获得和积累的过程或经验结构的构建过程。
2.信息加工观点是如何解释学习过程的?答:(1)信息加工观点随着信息理论、计算机模拟等研究的进展,人们试图将人类学习的过程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进行类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课堂管理的概念 • 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
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 程。
• 二、课堂管理目标 • (一)争取更多的的时间
• 教学时间包括 • 1.分配时间,就是教师为某一特定的学科课程设
计的时间,这是由课程表决定的。 • 2.教学时间,是在完成常规管理以及管理任务之
后所剩的用于教学的时间。 • 3.投入时间,也称为专注于学习的时间,属于教
学时间。它是学生实际上积极投入的学习的时间。 • 4.学业学习时间,属于投入时间,指学生以高度
的成功率完成学业功课所花的时间。
• 课堂上,教师要运用各种有 效策略,增加学生在课堂上 投入学习的时间。
• (1)增加参与。 • (2)保持教学的流畅性。 • (3)避免打断课堂教学。 • (4)管理好过渡期。 • (5)维持全体学生的注意力。
• 三、关于课堂纪律的错误认识 • 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对课堂纪律普
遍存在着这样两种误解:
• 1.认为课堂越安静越好。 • 2.认为遵守纪律就是绝对服从教师的权威。 • 四、课堂纪律的类型 •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分 •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 C.自我促成的纪律 D.任务促成的纪律
• (五)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尽可能创建一种和谐、 融洽的课堂气氛。
• (六)发动学生参与制定课堂规则。
• 第二节 纪律问题及其管理
• 一、课堂律的内涵
• 课堂纪律则是指教师采取某些方法来防止和处理学生的问 题行为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 二课堂纪律的功能
• 1.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它使学生了解在各种 场合受赞同或默许的行为准则。
• 1.班集体的规模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 2.班集体中的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就越 大,难免出现利害冲突,甚至会形成一种破坏的 力量,如此全体成员统一认识就很难做到。课堂 管理的阻力也就越大。
• 3.班集体的规模会影响交往模式。
• 4.班集体规模越大,各种非正式的小群体就越容 易形成,非正式群体很容易出现违背班集体目标 的行为,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 2.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使学生在对持续的 社会要求与期望作出反应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性、自信、 自我控制、坚持忍受挫折等成熟的人格品质。
• 3.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道德准则和道德义务的内化,使 学生把外部的行为准则与自己的自觉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 4.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产生情绪安全感,避免对自己行 为的迷惑和担心,降低过度焦虑。
• (二)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 • 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
持良好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始终集中精力于学习 活动,有利地保障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维持 功能主要表现为: • 1.课堂管理有助于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帮助学 生适应环境的变化。 • 2.在课堂中有时会发生各种干扰,易引起师生间 或学生间的冲突。课堂管理有助于缓和和解决这 些冲突,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 3.为符合学校的规章制度,课堂管理需要制定课 堂行为准则,有助于协调课堂教学程序,维持课 堂纪律。 • 4.课堂管理有利于调节教学过程中的紧张和焦虑 的情绪,维护身心健康,矫正问题行为。
• 五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 (一)个别学生纪律问题的处理 • 1.个别学生违反纪律的原因 • 第一方面:学生因素 • 第二方面:教师因素要求不当滥用惩罚教师缺乏自我批评 • 2.个别学生纪律问题的处理 • 第一,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纪律问题。 • 第二,正确认识儿童的行为特点和解决纪律问题的目的。 • 第三,有针对性地引导解决 • 第四,行为矫正 • 第五,心理辅导 • 第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
• 再次,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他们将怎样计划、 监视和调节自己的行为。通过以上途径, 最终帮助学生达到自我管理的层次。
• 三、课堂管理的功能 • (一)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 • 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使教学
有效地实施而创设和组织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积极 地参与学习活动。要实现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不能使用 强迫手段和劝说的方法。 • 一般主要采取以下途径: • 1.形成尊师爱生、团结协作的师生关系,建立互帮互学、 和睦相处的学生关系。 • 2.培养良好的课堂风气,促进学生遵从课堂规范。 • 3.明确集体目标,促进集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增强凝聚 力 • 4.正确处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关系,促进班集体 结构的完善。
• 五、课堂管理策略 • (一)增加参与,维持全体学生的注意力。 • (二)保持教学的流畅性。 • (三)避免打断课堂教学。 • 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偶发事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应尽
可能把事件的处理纳入到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打 架、做鬼脸等等,尽量不要在课堂上处理 • (四)管理好过渡期。
• 过渡期是从一个活动向另一活动的变化,过渡期是课堂管 理的“缝隙”,课堂秩序最容易打乱。为此,教师应做到: 平时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听到铃声,马上安静 听讲。
• (二)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 • 教师要多运用鼓励、表扬等正强化的手段,
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自尊感和成就感,
• (三)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 管理策略:
• 首先,教师应发动学生参与制定课堂规则, 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更容易遵守规则。
• 其次,让学生思考制定课堂规则的原因以 及出现课堂不良行为的内存原因,对课堂 规则产生理性的认识。而不是通过批评和 惩罚等消极手段强迫学生去执行规则。
• (三)发展功能 • 帮助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逐步成熟
• 四、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 (一)学校的领导类型及教师的领导风格 • 学校的领导类型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有着直
接的影响。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 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 (二)班集体的规模
• 班集体的规模是影响课堂管理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 (三)班集体的性质
• 班集体本身的性质也是影响教师课堂的重 要因素。不同的班级一般都存在独特的群 体规范和凝聚力,这就决定了教师不能用 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的班级,而 应该进行深入了解,掌握其特点,才能达 到理想的课堂管理效果。
• (四)定型的期望
• 人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执行任务有一种 比较固定的看法,人们会按照这种固定的 看法去期待、看待和解释教师的行为,这 就是定型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