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9章 第二节 血液循环教案1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心脏疾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的作用和心脏的结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血液循环路线、心脏结构功能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因为心脏能够通过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部位。
5.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区别在于体循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而肺循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于血液在肺部和体循环之间的交换,保证了氧气的供应和废物的排出。
6.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方向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器官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左心室:负责将氧合血泵送到全身,是心脏中最大的室。
右心室:负责将缺氧血泵送到肺部,是心脏中最小的室。
瓣膜:包括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主动脉瓣等,负责血液的单向流动。
2.教学难点
(1)血液循环路线的理解:学生对于血液循环的路线和途径的理解较为困难,尤其是对于肺循环和体循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举例:通过图示、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血液循环路线。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血液循环知识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精品文档)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精品文档)

第2节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2)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血液循环和录像动画等,培养相互合作精神和创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心脏模型四、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五、课时安排4课时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二)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第二节《血液循环》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

第二节《血液循环》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

第二节《血液循环》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讲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设计思路〗1.情形切入:血液循环的发觉使学生领会到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艰巨曲折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生命隐秘的欲望。

2.活动:观看小鱼尾鳍的血液流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对血液流淌产生感性认识。

3.演示实验:通过改进,进一步直观反映人体内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

4.自我介绍和游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邯郸市一所热门学校,学校教学设备较先进,每个教室都配有一台电脑和一台实物投影仪。

学生素养相对较高,学习热情高,探究能力强。

〖教学设计〗情形切入:Flash动画。

一个人安静状态时心脏每分钟跳动70次左右,1小时由心脏泵出的血液达245千克,24小时由心脏泵出的血液可达58??8吨。

质疑:如此大的血量是从哪儿来的呢?生1:来自食物、饮水。

生2:静脉中所储存的。

生3:这不可能,因为一个人每天的食物全然没有这么多,体重也不可能这么重。

师:16世纪,英国大夫哈维在否定了许多假设之后,大胆提出了一个设想:血液可能是在体内循环的。

这与当时流行的言论格格不入,因此便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他被认为是疯子,他开的私人诊所也由门庭假设市而变得冷冷清清。

哈维最后在贫困和孤独中去世。

后来的事实证明,哈维的理论与现代的研究完全吻合。

那么血液在体内是如何循环的呢?活动:观看小鱼尾鳍的血液流淌。

教师提示:血液实际流淌方向与显微镜下观看到的情形一致吗?生:正好相反。

因为显微镜下观看到的像是倒像。

学生开始活动,按课本提示进行,5分钟后大屏幕展现:动画〝三种血管的血液流淌情形〞。

咨询题:你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哪种血管,是如何样区分的?学生小组讨论:血流速度快,逐步分支的血管是动脉;血流速度慢,逐步汇合的血管是动脉;血流速度最慢,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血液(1) 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血液(1) 教案
【血液化验可以作为判断是否健康、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这个病人被检查的几项指标是否正常呢?这就需要了解血液的成分及其正常的指标,并了解血液各成分的功能。
一、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液
1.观察血液的组成
(1)柠檬酸钠:一种抗凝剂,可以防止血液凝固。
(2)血液的分层:5%的柠檬酸钠与新鲜的血液充分混合中,静置一段时间后,量筒内的血液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
总结概括
5.白细胞
(1)形态结构:三种血细胞中白细胞体积最大,有多种,都有细胞核、有的能做变形运动。
(2)数量:每升血液中有(4〜10)×109个,在三种血细胞中是数量最少的一种。白细胞也是由红骨髓产生的。
(3)功能:主要功能是防御和保护。人体出现炎症时,白细胞的数量明显增高。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受感染的地方,吞噬病菌。所以白细胞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当它吞噬病菌后,自己也牺牲了,有时我们看到作品周围有一些脓液,这些脓液中就含有死亡的白细胞。
红细胞(RBC)1.2╳1012个/L白细胞(WBC)7.0╳109个/L
血小板(PLT)1.5╳1013个/L血红蛋白(Hb)80g/L
【分析可知╳╳╳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可能患有贫血,遵照医生要求进行治疗,此人平时注意多吃一些蛋白质和铁含量丰富的食物。】
8.血液的功能
血液除具有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作用外,还有防御保护作用。此外,血液对保温调节也有重要作用。
介绍红细胞的功能
介绍什么是动脉血和静脉血
介绍什么是贫血
介绍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数量以及功能
引导完成书中讨论问题
介绍血小板的形态结构、数量和功能
拓展血小板过少或过多时的危害
介绍血清和血浆区别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第九章教案第2节 血液循环(精品文档)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第九章教案第2节  血液循环(精品文档)

第2节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2)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血液循环和录像动画等,培养相互合作精神和创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心脏模型四、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五、课时安排4课时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二)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章《9.2.3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章《9.2.3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章《9.2.3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能循环流动,在于有心脏和血管的结构,这节课内容再次让我明白了,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课堂反馈通过课后练习题1某人感冒,患肺炎,经医生诊断后在他的手背上注射青霉素。

你认为青霉素经过怎样的路径到达肺部去抵抗病菌完成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1通过这道练习题,既将本节课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了,同时检测了学生对于血液循环途径和意义这个重要概念掌握和应用的情况。

课堂拓展自主阅读,学习血压、脉搏阅读教材,学习血压、脉搏等概念完成课后练习题27.板书设计8.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节课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建构重要概念:一是从形象感知实事实知识入手到概括出抽象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概念。

二是通过“以画促学”建构生物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一)从形象感知事实知识到概括抽象出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概念。

通过“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和“画心脏结构图”的活动,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学生直接感知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激发学生思考血液怎样在血管和心脏之间循环流动的?帮助学生认识血液循环途径的概念。

(二)“以画促学”建构生物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本节课主要围绕“血液在心脏与血管之间怎样循环流动”这个问题,小组讨论,学生互动,通过画图、比图、写图、思图四个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分析、建立“血液循环途径及意义”这个重要概念。

整个教学设计从学生学出发,通过建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概念。

由于我过高的估计了有些学生对心脏结构的理解,所以在绘制血液循环图时多用了一些教学时间,在课堂小结,回顾知识建构框架图的时候显得时间有点仓促,在以后的教学中之后注意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9.2血液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9.2血液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实践活动: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血液成分的变化,加深对血液循环过程的理解。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教学评价:
(1)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给予反馈。
(2)课后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
9.2血液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心脏各腔的名称和血液循环的途径。
2.理解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掌握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
3.掌握肺循环和体循环的概念,了解它们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4.能够运用血液循环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运动后心跳加快、面色红润等。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开始本节课的教学之前,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对心脏的了解。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随后,提出问题:“心脏是如何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血液循环。
接着,展示血液循环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血液循环分为哪两部分?这两部分有什么作用?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心脏模型,引导学生回顾心脏的结构,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讲解血液循环过程:结合血液循环图,详细讲解肺循环和体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3)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在生物体中的作用,以及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血液循环的奥秘。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共5课时)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共5课时)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2)新知传授:利用血液循环图示,讲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让学生跟随教师模拟血液循环过程。
(3)巩固练习:设计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血液循环过程。
第三课时:血液成分的变化
(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血液成分的变化。
(2)新知传授:讲解血液成分的变化规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一颗心脏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人体哪个器官吗?它有什么作用?”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是心脏,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今天我们将学习关于血液循环的知识。
3.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与血液循环相关的图片,如血管、红细胞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3)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血红蛋白在不同氧气浓度下的颜色变化。
第四课时:血红蛋白的特性
(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
(2)新知传授:讲解血红蛋白的特性,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3)巩固练习:设计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血红蛋白的特性。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
(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本章节所学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他人意见。
4.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让他们珍惜生命,关爱身体健康。
二、教学内容与环节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心脏是பைடு நூலகம்何工作的吗?血液循环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9.2血液循环(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9.2血液循环(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2.利用图表、示意图等,形象地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
3.运用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和作用。
4.设计实验或活动,亲身体验血液循环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
针对这一知识点,教学案例应着重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模型演示、互动讨论等方式,将抽象的血液循环过程具体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案例中应融入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对生命科学的尊重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血液循环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血液循环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血液循环的过程。
2.通过展示病例或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障碍对健康的影响。
3.创设互动情境,如角色扮演、模拟手术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情况。
3.教师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血液循环的动画,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血液循环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情景创设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而且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血液循环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共5课时)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共5课时)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二、学情分析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血液循环这一章节的内容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共5课时)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心脏各腔室的名称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2.掌握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理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3.了解心脏跳动的基本原理,掌握心率、心律等概念。
4.能够运用生物绘图工具,绘制心脏结构图和血液循环途径图。
5.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展示血液循环过程的相关图片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6.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思考,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7.对于教学重难点,采用分层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重点知识。
8.课后布置实践性作业,如让学生绘制心脏结构图、血液循环途径图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强调血液循环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心血管健康。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讨论主题,如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等。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共同探讨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二)教学设想
1.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如心脏模型、血液循环动画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过程。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9.2 血液循环 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9.2 血液循环 教案

七年级《生物学》教案
第9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课堂小结
(出示PPT)
引导学生总结出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
能,以及各类血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思考、回答
笔记
让学生辨
认不同血管特
点,落实基本知
识。

板书设计
第2节血液循环
第一课时血管
一、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
动脉:心脏全身
静脉:全身心脏
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
二、血管出血和止血方法
动脉:近心端
静脉:远心端
毛细血管:创可贴
课后练习
详见作业纸
教学体会及建议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尽量安排相关的活动,联系学生自身实际情况,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由抽象变具体,易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血液循环这部分内容是中考必考内容,其中对血管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对不同血管的辨认上。

所以必须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之后能很好地运用到题目里。

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题能力,在课堂环节的设置上,我在每小节内容讲解后都配备了相关的题目,并要求学生限时作答。

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但因为部分学生基础较为薄弱,课前没有预习,导致跟不上课堂的节奏。

在之后的课堂上,我会尽量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做好功课,在讲课过程中多注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课堂节奏,以达到大部分同学都能听懂的目的。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教案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1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教案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1

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目标】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第。

【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 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三)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离心血管,静脉是回心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有很多特点有助于血液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4.9.2血液循环(1)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4.9.2血液循环(1)

课视频来了解哺乳动物的心脏的结构及其特点。

师:播放《哺乳动物的心脏解剖》微课视频,并提示学生注意观看。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注意观看。

师:利用手机、电脑同屏软件将学生根据视频、借助心脏的模型讲解心脏结构特点及与各个腔室相连的血管的画面实时传输到互动电视上,以供全体学生一起认识了解。

师:播放《水蚤的心脏搏动》的视频,提示学生们注意观看,引导学生说出心脏的功能。

师:引导学生说出心率、心输出量的概念及意义。

师:引导学生说出参加体育锻炼的益处。

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

课堂练习:根据心脏的结构模式图,说出心脏的结构。

容。

学生讲解,教师摄像。

教师播放视频,提示学生注意观看。

学生注意观看。

师生问答。

板书设计:§4-9-2血液循环(二)——心脏二、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一)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二)心脏的结构:(三)心脏的功能:(四)心率与心输出量:(五)心脏的锻炼:教学后记/反思:导课过程使用简洁的导语,高效的利于了课堂时间。

教学中利用《哺乳动物的心脏解剖》微课视频将复杂、繁琐的解剖及讲解过程简单化,使动手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初中学生们对于解剖动物的心脏过程及心脏的结构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

利用手机、电脑同屏软件将学生根据视频、借助心脏的模型讲解心脏结构特点及与各个腔室相连的血管的画面实时传输到互动电视屏幕上,让全体学生一起加深了解有极大帮助。

教学中白板课件的运用,减少了课件页面的数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导演”角色来引导学生观看、思考、阅读、回答问题,突出了教学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优秀教学案例(共5课时)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优秀教学案例(共5课时)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优秀教学案例(共5课时)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案例背景
在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的第9章第2节中,我们即将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血液循环。本节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原理、途径及其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一抽象的概念,我们将采用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互动、实践中学习。本节教学案例共5课时,通过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究血液循环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科学素养和生命观念。在此过程中,我们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2.作业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思考能力,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五、案例亮点
1.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本教学案例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通过展示心脏跳动视频、血液循环动画等,引发学生对血液循环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原理,掌握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了解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
2.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以及它们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3.学会使用模型、图表等工具来描述血液循环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血液循环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结构与功能、血液变化等关键知识点。
2.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七年级生物下册 9.2 血液循环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下册 9.2 血液循环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第2节血液循环1教学目标1、讲述血液循环的概念2、通过老师的讲述,使学生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介绍最新医学动态,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模式来学习新知。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血管的结构与功能;2.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3. 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4. 血压与脉搏的概念;教学难点:1. 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2. 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3. 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4. 血压,脉搏的形成;5. 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4教学过程血液循环复习提问: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板书第三节血液循环一、血液循环(一)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提问: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回答:从心房à心室à动脉)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板书:(二)途径1.提问:哺乳动物家兔血液循环途径有几条?哪几条?学生回答:有两条;体循环和肺循环。

讲述:人的血液循环也分体循环和肺循环。

下面我们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2.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先观察体循环:指导观察:(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反馈观察情况。

继续观察录像——肺循环指导观察:(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反馈观察情况3.演示光盘进一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4.利用挂图总结并板书人的血液循环途径(见板书设计)5.分析体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师生一同分析)(1)提问:a动脉血的特点?b毛细血管壁有何特点?c血红蛋白有何特点?思考血液成分在哪发生变化?(2)教师讲述:大家知道:从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鲜红色的动脉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气,当流经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时,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的组织细胞,细胞生命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许多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个部位的氧气的浓度低,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这时,血液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便会和结合的氧分离,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扩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红细胞运输,大部分由血浆运输而带走。

9.2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9.2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3.写一篇关于心脏健康的小短文,内容包括心脏的结构、功能,以及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来保护心脏健康,预防心脏疾病。
4.选择一种心脏疾病,通过查阅资料或网络搜索,了解该疾病的成因、症状和治疗方法,撰写一份简短的科普文章。
5.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如果心脏的瓣膜功能出现问题,会对血液循环产生怎样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同学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提高他们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学习,制作一份血液循环图解,清晰地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并用不同颜色标注出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氧合和脱氧变化。
2.家庭实践作业:与家人一起测量脉搏,记录不同时间点的脉搏次数,并分析可能影响脉搏次数的因素。将测量结果和自己的分析写在一篇小报告中。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讲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介绍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如心房、心室、瓣膜等。
-通过血液循环图解,解释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流向和变化。
2.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演示、图解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过程。
-结合心脏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心脏结构。
3.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血液循环途径、心脏结构和功能。
4.课堂实践: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心脏模型,测量脉搏,巩固所学知识。
5.小组讨论:针对课堂实践中的发现,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血液循环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8.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践活动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4.了解心脏疾病对血液循环的影响,提高关爱健康、预防疾病的意识。

北师大版七下生物 9.2血液循环 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七下生物 9.2血液循环 教案设计

血液流通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节为血液流通的管道-血管教学,首先通过一个输液的视频引入新课,同时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本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非常重要,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获取有关血管和血流的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

观看实验视频时,学生往往比较快地观察到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并容易满足于这一点而不再深入比较不同的血管内血液流动的特点。

为了使学生更加清晰的明确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便于比较记忆,特让学生观看三种血管结构特征Flash动画。

当学生明确各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后,我特意设计“感知动脉”环节,让学生彼此感知动脉的跳动;看一看身体表面特别是手臂上的“青筋”(就是静脉)等,增强学生对动脉和静脉的感性认识。

我同时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医生在给病人打点滴时针头插入的是什么血管,为什么是这种血管等,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动静脉不同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在学习中逐步地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本节课强调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所以特设环节“皮肤出血的包扎”使学生学会简单的急救知识。

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心血管疾病的了解的小文。

二、媒体教学设计思路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常见情形--静脉注射,来引入新课。

视频内容比较新颖,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之心,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来很好的基础。

2、明确教学目标(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区分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特点。

3、多个Flash动画的观看通过Flash动画和多个图片的观看,使知识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的记忆的理解。

4、观看“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视频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真实的看到了血液的流动情况,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做这个实验时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5、体验环节的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两个体验环节——感知动脉、血管出血的包扎,一个爱心行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9章 第二节 血液循环教案1 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9章 第二节 血液循环教案1 北师大版

《血液循环》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2、能力方面:(1)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教学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教学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二)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9.2.3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9.2.3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 调查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对血液循环的影响,如吸烟、酗酒等,并撰写调查报告。
- 了解运动对血液循环的积极影响,制定一份促进血液循环的健康运动计划。
- 探究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对血液循环的影响,分析其原因,并撰写分析报告。
七、作业布置与反馈
1. 作业布置
- 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血液循环的练习题,特别是涉及到血液循环路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题目。
- 对于预习作业,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以便在下一节课中解答。
反馈建议:
-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
- 对于个别学生的错误,提供个性化反馈,帮助学生明确错误原因,并指导如何改正。
-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展现创新思维,如设计独特的血液循环模型或提出新颖的健康建议。
- 定期组织作业展评,让学生相互学习,从同伴的作业中获取灵感和提高自身能力。
强调血液循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血液循环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血液循环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拓展与延伸
1. 拓展阅读材料
- 《血液循环与人体健康》科普文章,了解血液循环与疾病的关系。
- 《心脏结构与功能》科普书籍,深入探讨心脏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 《血管的类型和功能》科普资料,介绍不同类型的血管及其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科普文章,解析血液中各种成分的作用及其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2. 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研究心脏疾病对血液循环的影响,了解常见心脏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 探索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对血液循环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血液循环的特性和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2、能力方面:
(1)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教学难点
(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
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一)复习提问
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
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
(二)新课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
观察步骤:
(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
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
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
(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离心血管,静脉是回心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有很多特点有助于血液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四)课堂练习
第2课时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课件讲述世界上第一张心电图的故事。

今天课堂讨论的主题就是心脏。

人只要活着,心脏就在不断地跳动。

将你的右手按住胸部的左侧,感觉一下心脏的搏动。

一般来说,一旦心脏停止跳动,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结束了。

那么,心脏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心脏的结构
实验观察心脏
交流五分钟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
多媒体展示心脏的结构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出:
(1)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肌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当它收缩时,血液被压出心脏,舒张时,血液流回心脏。

就这样,心脏昼夜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

(2)心脏有四个腔:上面有左心房和右心房;下面有左心室和右心室。

由于输送血液距离
长短不同,心脏四个腔的壁厚薄出现不同;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厚,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更厚些。

(3)只有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

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

可见,心室与动脉相连通;心房与静脉相连通。

(4)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

2.心脏的功能
讨论心脏与结构相对应的功能是什么?
小结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讨论水蚤心脏搏动有什么特点?
明确(1)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做心率,(2)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平均心率为75
次一分种。

(3)心脏每次收缩时由心室向动脉输出的血量叫做每搏输出量,心脏每分钟输出的血量叫做每分输出量,又称为心输出量。

(4)心输出量的多少,是衡量心脏工作能力的一项指标。

多媒体展示心脏工作具体过程
小结(1)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具体过程是两个心房先收缩,此时两个心室舒张,接着心室收缩,心房舒张,然后心房心室同时舒张。

(2)一个心动周期所经历的时间是由心率决定的。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心脏是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主要由心肌组成,有四个腔:,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瓣膜。

心脏中血流方向是:
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四)课堂练习
第3课时血液循环途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心脏的左右两部分是完全分开的,但这两部分又是协同工作的,那么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两部分泵出的血液有没有内在联系?不难看出,人们对血液循环的认识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是许多科学家前赴后继共同努力的结果。

那么,血液循环的过程到底如何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活动
2、讨论(1)如何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管的特点,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管?(2)红细胞是怎样在毛细管中运行的?
3、小结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学习,知道了在我们的身体中,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并且通过心脏连通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路线。

血液循环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运来营养物质和氧、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四)课堂练习
第4课时血压与脉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测量血压与脉搏的方法、不同的人的不同血压与脉搏的数值。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血压
自主探究学生自学教材第44页的内容,并相互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血压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2)什么是收缩压?
(3)医生测量血压后如何表示血压值的?
(4)健康成年人收缩压、舒张压的正常值各是多少?
(5)何为高血压?何为低血压?
小结
(1)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2)收缩压和舒张压。

(3)血压的表示方式。

(4)血压的正常值及意义。

(5)血压异常。

2、脉搏
心脏收缩,左心室射入主动脉,主动脉壁先向外扩张,然后回缩,这种一张一缩的搏动,像波浪一样沿动脉壁向远处传播,这就形成脉搏。

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相同吗?然后让学生做假设设计实验。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叫血压,一般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表示方式是:收缩压/舒张压。

正常人每分钟脉搏的次数与心率相同。

(四)课堂练习
后记:血液循环是本节中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在教学中让学生先复习血液性质的基础上,
区分动脉和静脉;动脉血和静脉血。

采用动态的课件演示,学生较容易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