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一、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1.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阶级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2.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
它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
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形式等方面。
二、生产与再生产理论1.生产过程:生产过程是指人们利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进行物质生产的过程。
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
2.再生产: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和扩大。
它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
3.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通过积累和投资等方式,使社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它包括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
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1.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价格、供求等市场因素来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2.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计划为指导,通过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
3.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发展速度、社会公平等方面存在差异。
四、分配与消费理论1.分配:分配是指社会产品在各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
它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种形式。
2.消费: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消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
它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种形式。
3.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消费与生产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而生产又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五、阶级与国家理论1.阶级:阶级是指由于人们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地位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
它具有特定的共同利益和对立利益。
2.国家: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它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
政治经济学题库
《政治经济学》题库答案2010年5月第一套一、名词解释1.市场经济——所谓市场经济,是与过去的计划经济相对而言的,即指在以社会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以市场机制激励人们节约经济资源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包括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和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等等类型。
2.价值形成过程——根据劳动二重性学说分析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一方面,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它们转移到产品中去,并成为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工人劳动本身创造的新价值,是通过工人的抽象劳动加到劳动对象上,并成为产品价值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具体劳动不仅可以创造使用价值,还可以转移旧价值,这既是对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应用,又是对它的进一步扩展。
在这个价值形成过程中,如果工人在一天里新创造的价值正好等于劳动力的价值,那么,它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过程的结果是:预付的资本价值没有增殖,没有生产出剩余价值来,货币也没有转化为资本。
所以,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不符合资本家生产的目的,资本家必须要把它变为价值增殖过程。
3.资本技术构成——资本技术构成是指资本在物质形态上由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的劳动力数量所构成的比例。
产业资本家在组织生产活动时,把资本投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个方面。
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既定的情况下,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力之间,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马克思把这种比例所决定的资本构成,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4.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是指由资本积累引起的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的内在必然联系。
它是对资本积累理论的科学总结,也是对资本积累过程对无产阶级命运影响的科学概括,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阶级对抗性。
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资料所有制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政治经济学B》名词解释题、问答题和计算题及答案
第一章1、名词解释: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运用生产资料,以获取人们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物质产品)的社会经济活动。
生产力是指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即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亦称经济关系或利益关系。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为什么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出发点?(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是在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如何?(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若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则会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反之则相反。
4、广义生产关系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环节之间关系怎样?(1)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①生产的产品数量、质量和结构决定分配的对象数量、质量和结构;②人们参与生产的方式决定人们参与分配的方式。
(2)生产对交换的决定作用:①生产的分工发展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②生产为交换创造对象。
(3)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①生产的产品数量、质量和结构决定消费的对象数量、质量和结构;②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
(4)分配对生产有反作用:适合生产发展的分配方式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5)交换对生产有反作用:交换顺畅利于生产的发展,反之则相反。
(6)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引导着生产。
消费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得以最后完成。
5、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1)它在客观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挥作用,并随客观的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答案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2、物质资料生产:就是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3、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4、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6、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7、基本经济规律:在一定社会阶段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有多种经济规律发生作用,起主导作用的规律即为基本经济规律。
8、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9、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10、交换价值:可以被其所有者用来和别人相交换。
11、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
12、具体劳动:是指出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3、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
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14、社会需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出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5、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
16、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7、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现象。
18、资本总公式:G—W—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收回的货币G′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G。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 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之间关系的学科,探讨经济活动在政治环境下的规律。
2. 社会生产力: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3. 资本主义:一种以私有制、市场经济和利润追求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资本家持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生产商品,通过交换获取利润。
4. 市场经济:一种经济体制,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和分配资源,政府干预较少。
5. 社会主义:一种以公有制、计划经济和分配公平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并享有生产成果。
6. 计划经济:一种经济体制,由政府按照一定计划安排生产、分配和消费,以推动社会发展。
7. 劳动力:指劳动者所具备的劳动能力和技能,是产生商品和服务的源泉。
8. 利润:企业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重要驱动力。
9. 垄断:指市场上某一行业或企业的垄断地位,通过控制价格和产量实现利润最大化。
10. 贫富差距:社会中个人或阶层之间财富、收入等差异的程度,是社会不平等的表现之一。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集政治、经济、法律学和社会学于一体,旨在研究经济行为与政治行为如何互相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一国的资源配置,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
2.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参与者的自由交易为中心的经
济体制,它是一种基于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易的经济体制。
在这种经济
体制中,私营企业不受政府管制,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
3.穷人陷阱:穷人陷阱是指贫困人口因收入与其他落后国家相比
偏低而未能脱贫的局面。
贫困人口陷入穷人陷阱,无法从低收入状态
摆脱并实现增长和发展,尤其是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尤其是资金方面
的不足,使其陷入贫困的死循环。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ics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ics经济科学中的核心学科。
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被视为与经济学相同的一门学科,随着社会经济和经济科学的发展,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区别越来越明显,界定这种区别,明确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性质、功能和方法,已非常必要。
近代以来,人类最早形成的经济科学,就是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这个术语是由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1615年首次提出并使用的。
在法语中,政治(Politial) 表示国家对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的调节、管理,而希腊语中的经济(Econom)意为家务和管理。
政治经济学就是从国家的角度,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研究,以为国家管理经济提供科学依据。
从18世纪中叶起,到19世纪末,政治经济学在古典经济学家、早期庸俗经济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那里得到迅速发展。
这个时期,政治经济学还基本上是惟一的、或主要的经济科学,各门具体经济学还未形成,它们所研究的问题,还包含于政治经济学之中。
到这个阶段的后期,由于研究内容的扩展和深化,才意识到经济科学的分化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对各社会形态共有的一般经济矛盾的专门研究,即恩格斯所说的“广义政治经济学”,这实际上是从已有的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狭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升华,即将其中涉及的一般性经济规律的认识集中起来,形成一门新的经济科学。
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要求和必然。
但由于时间和其他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对“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做了原则性的探讨,他们主要从事、并取得重大成果的,还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狭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其突出的表现,就是《资本论》。
《资本论》揭示并论证了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以及它的经济矛盾发生、发展、灭亡的规律。
这一点正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不愿承认的,已经确定了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企图以各种方式抵销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取消政治经济学,杰文斯、帕累托、马歇尔等人,提出以“纯经济学”来代替政治经济学的设想。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狭义: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广义:包括生产全过程中的一切经济关系,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
3.经济规律:是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二章1.商品经济: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抽象劳动:抽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5.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6.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第三章市场经济: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1.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2.资本: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为资金及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能够创造、带来新增价值的价值附着物。
3.不变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4.可变资本: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5.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第五章1.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资本积聚:单个资本因积累而增大,它是积累的直接结果。
4.资本集中:若干个较小的资本合并成较大的资本。
第六章1.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值,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2.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
3.年剩余价值率:为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1.利润: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1.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2.生产资料: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宗和。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5.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6.劳动资料:是生产中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
7.劳动对象:是人吧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
8.商品: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9.劳动力:活的人体中存在的,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0.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11.价值:凝结在或者说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价值。
12.具体劳动: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有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就是有用劳动,又称具体劳动。
13.抽象劳动:搬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1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5.劳动生产率: 作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
16.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7.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18.价值规律: 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它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都交换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
19.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或量的比例。
20.生产社会化: 是指生产过程的本身社会化,既有分散的小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21.社会分工:是指劳动的分工,及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
22.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3.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叫做剩余价值率。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9、过度竞争:由于进入企业过多,已经使得许多企业甚是全行业处于低利润,甚至是负利润的状态,但是生产要素和企业仍无法从这个行业中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甚至是负利润状态长期的持续下去的市场结构。
10、银行资本:是银行资本所有者为经营银行获得利润所投入的自由资本和通过各种途径集中到银行的资本货币。
4、简述资本的一般特点和主要形态
(1)特点:资本的增殖性
资本的运动性
资本的返还型
资本的风险性
(2)形态:货币资本形态
一、名词解释
1、产权: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人们在生产资料上形成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处分、转让、收益等关系。受到成文或非成文的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在法权方面就分别
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转让权和收益权。
2、资本积累: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把利益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
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生产地位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有制和产品的分配方式,属于本质关系层次。
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属于经济运行关系层次,其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一定改变经济制度的属性。
答: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经济系数是衡量社会财富分配的重要指标。在洛伦兹曲线中,它是指绝对平等线和实际洛伦兹曲线围成的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比例。经济系数在0和1之间变动。
越接近于1,表示社会财富分配不平等。越接近于0,表示社会财富平等。
4.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区别:(1)含义不同: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
国际政治经济学考点整理
国际政治经济学考点整理一、名词解释: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经济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以及信息)的跨国流动对国际体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内部政治结构和过程的影响。
反之亦然。
霸权稳定论:公共选择:相互依存(贡献、囚徒困境和免费搭车):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依附论:黄金周期:二、简答:1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体系的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2 霸权稳定论的贡献与局限性3 世界体系论的贡献与局限性4 相互依存论的贡献5、古典三大理论的各种假设6、重商主义的特点和两大贡献7、自由主义的逻辑8、自由主义的七大信条9、古典马克思主义的贡献10、世界经济面临的新挑战四件大事:尼克松冲击、美国与日本的贸易摩擦、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胜利,跨国公司的管理11、1970-1990五大命题12、国家主义不考;霸权稳定论一章全看;世界体系缺陷;依附的定义和形式;13、世界体系论要看细看;涉及现代化的理解;现代化不是线性的,不是一个国家单独发生的;康德拉耶夫周期;基本观点;怎样理解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文明;贡献、争论的问题,一定要知道;14、ipe最新进展不考三论述(2选1)1 如何评价国际政治经济学“第一代学者”和“第二代学者”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贡献2 如果从国内和国际的关联性的角度看中国过去30年的宏观经济的发展(还是宏观经济政策?我没选这题,记不清了……@@)霸权稳定论:1、资本主义的第二个“黄金周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成就三个方面: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国际经济制度的建设;美国霸权的确立。
国际经济制度的建设:固定汇率制;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经济大“滞胀”的出现;固定汇率制的结束;美国霸权的衰落。
3、霸权稳定论首先是由经济学家查里斯·金德尔伯格提出的。
最初只是力图说明为什么会出现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他将这场危机归因于英国由于霸权地位的下降,虽有意志却没有能力管理国际体系。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5道题):1. 劳动价值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2. 需求曲线: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的图形曲线,通常表现为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趋势。
3. 货币流通:指的是社会中货币在各种经济活动中的流动和传递过程,包括购买、支付、储蓄等。
4. 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导致资源配置出现问题,例如市场垄断、外部性等因素影响了市场的有效性。
5. 资本主义:一种经济制度,其特征包括私有制、市场经济、利润追求等,是以资本家私人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
二、填空题(5道题):1.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商品的价值由决定。
答案:-现价值2. 在需求曲线中,价格上升时,需求量。
答案:-下降3. 货币流通包括、支付和储蓄等过程。
答案:-购买4. 市场失灵的原因可能包括和外部性等因素。
答案:-市场垄断5.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为基础。
答案:-私有制三、单项选择题(5道题):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点是:- A. 个人利益追求- B. 公平与正义- C. 社会生产关系- D. 政府干预-答案:C. 社会生产关系2. 以下哪个是货币的主要功能?- A. 价值尺度- B. 交换媒介- C. 储藏手段- D. 全部都是-答案:D. 全部都是3.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由以下哪个因素决定?- A. 需求- B. 供给- C. 政府规定- D. 所有上述都是-答案:D. 所有上述都是4. 市场失灵可能导致的问题包括:- A. 资源配置不合理- B. 社会公平受损- C. 经济增长受限- D. 所有上述都是-答案:D. 所有上述都是5.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特征是:- A. 公有制- B. 市场经济- C. 计划经济- D. 所有上述都是-答案:B. 市场经济四、多项选择题(5道题):1. 货币的功能包括(多选):- A. 价值尺度- B. 交换媒介- C. 生产手段- D. 储藏手段-答案:A. 价值尺度、B. 交换媒介、D. 储藏手段2. 下列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多选)- A. 市场垄断- B. 政府干预- C. 外部性- D. 供给过剩-答案:A. 市场垄断、C. 外部性3. 市场经济的特点包括(多选):- A. 自由竞争- B. 政府垄断- C. 供需决定价格- D. 生产资料私有制-答案:A. 自由竞争、C. 供需决定价格、D. 生产资料私有制4.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特征包括(多选):- A. 公有制- B. 市场经济- C. 计划经济- D. 私有制-答案:B. 市场经济、D. 私有制5.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多选):- A. 生产关系- B. 分配关系- C. 消费关系- D. 金融关系-答案:A. 生产关系、B. 分配关系、C. 消费关系、D. 金融关系五、判断题(5道题):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判断:√正确。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章名词解释:供求机制:指的是供应与需求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和动态平衡机制,并最终使价格趋于均衡的规律性。
价格机制:是供求决定价格,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配置的结果又反应到供求的循环作用过程。
竞争机制:指各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和扩大自身经济利益的方式。
风险机制:经营活动结果的不确定性迫使企业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找平衡,最终使资源流向既敢于冒险、又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的企业的社会选择过程。
资源配置:是指社会把有限的资源恰当的分配到社会需要的领域、企业和部门,使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产生最正确的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市场经济:这是以自由价格为信号,以分散决策、自由竞争为特点,通过产权清晰的经济个体在趋利动机下的自愿交易来完成的资源配置方式。
简答:1.简述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1)自由的市场主体:企业具有独立的财产权,自主的决策权2)完备的市场体系:完整的、统一的、开放的和竞争有序的3)健全的法律体系:市场经济关系法律化契约化,经济管理标准化制度化4)间接的宏观调控:社会经济活动或多或少地受到政府的宏观调控5)必要的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支撑系统2.试述供求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具体方式具体地说调节供求关系的方式有两种:数量调节和价风格节数量调节:也称供应调节。
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厂商会主动调减产量,关停一局部生产线,乃至退出这一生产领域,即通过关停并转,减小这一产品的社会总供应量;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厂商会主动增大生产量,通过满负荷工作、扩大投资、吸引其他企业进入等来增加这一产品的总供应量。
因此,厂商的数量调节使供求关系趋于平衡。
价风格节,也称需求调节。
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往往表达为价格的变化,在供过于求时,生产者为了销售商品展开剧烈竞争,价格就会下跌吗,导致市场需求的增加;在供不应求时购置者在市场上竞相购置商品,从而引起价格上涨,导致市场需求减少。
因此,价格变动使供求关系最终趋于平衡。
政治经济学 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导论1.劳动资料:是人的劳动的传导体(是生产工具)。
2.劳动对象:人们将劳动加于其上的物体。
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4.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
5.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式。
6.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第一章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第二章8.价值尺度:货币是衡量价值大小的尺度。
9.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10.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11.支付手段:货币在商品的赊购赊销中起延期支付作用12.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是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13.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14.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15.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第三章16.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17.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其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实现的规律;既调节商品生产,又调节商品交换。
18.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供求和价格变动、市场竞争、风险约束等途径调节经济运行和实现资源配置的作用过程。
第四章19.资本:能实现价值增殖的价值20.劳动力: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总和。
21.剩余价值:工人在剩余劳动实践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22.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用v表示(1)从价值增殖过程看:价值源泉(2)从劳动过程看:能动性条件23.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用c表示(1)从价值增殖过程看:价值未变化(2)从劳动过程看:物质条件24.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25.绝对剩余价值: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更多剩余价值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1)名词解释1 政治经济学: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2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支配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3 货币层次:货币供给的多层口径。
M0=现金(纸币+硬币);M1=M0+所有金融机构的活期存款;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M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
4 可变资本:是用力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5 平均利润:指资本主义社会投入各个不同部门的等量资本取得的等量利润。
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和利润率平均化的结果。
6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即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C:V)。
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8 超额剩余价值:为表名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应用剩余价值(m)和可变资本(V)相比,这一比率即为剩余价值率(m)。
9 生产价格: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由商品的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
10 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包括兼并、收购),联合,发行股票等。
(二)解答题;什么是资本?资本的基本特点和形态有那些?答;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救自身增殖的价值。
资本不仅是一中特殊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要素,它的运动对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发军着重要作用。
无论资本采取何种旧体形态,在何种社会经济制度下运行,它都就有以下基本特点(1)资本的增殖性。
不断地和无限地追究自身的价值增殖,是资本区别于一般货币的根本特征。
(2)资本的运动性。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是一种生历史范畴。
市场经济条件下,投目的就是追求剩余价值,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也都是扩大和增加对剩余劳动的占有,是价值规律在社会生产牡丹和特征上的延伸与表现,是市场经规律。
要劳动:在再生的劳动。
剩余劳动:工人为投资者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内所耗费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实体。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行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就是企业把积累的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不断更新的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公式C:V表示。
定资本是指以厂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劳动力商品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按价值周转方式划分,固定资本是一次投入,价值是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流动资本是一次投入,移到新产品中去。
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M` = M / V = m` ·v · n /份公司所发行的股票之间的差额。
垄断指少数几个大企业以攫取垄断利润门和经济过程内在的、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产的能力或劳动生产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必要劳动时间来剩余价值: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变资本:购买生程中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形态转移原有的旧价值,并不改变自身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政治经济学的名词解释题
政治经济学的名词解释题导论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
它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中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并深入探讨了这两个领域的相互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
1.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经济形态。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主要通过供求关系来实现。
市场经济注重自由竞争,个体经济主体之间通过购买和销售商品和劳务来实现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的核心原则是供求平衡,即价格通过市场机制形成,从而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
2. 政府干预政府干预是指政府通过政策和措施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和干预的行为。
政府干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的社会效益,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公共福利。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补贴、市场监管和经济计划等手段来实施干预。
政府干预的合理与否被广泛讨论,并被视为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综合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元素的经济形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资源配置和经济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兼顾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发展,旨在实现经济的效益和社会的公平。
4. 工业化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从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的关键是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工业生产力的提高。
工业化可以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为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撑。
5. 全球化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全球化的核心是跨国经济活动的增加和国际贸易的加强。
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它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结论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学科,对于理解和解析社会经济现象起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名词解释:1.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实体性要素。
2.生产资料: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资料。
3.生产方式 :是指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
它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所构成。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4.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它包括三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它方面。
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
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
5.经济规律 : 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简答题: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它们既矛盾又统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想适应。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建立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为它服务。
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要求改变上层建筑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保护和发展的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3.经济规律的分布:一切社会经济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若干社会经济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
第二章名词解释:1.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最大量、最简单的经济细胞。
2.价值 : 是指凝结在劳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特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决定着商品交换的比例。
3.商品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商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4.交换价值:是指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5.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6.具体劳动:是指具有特定的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劳动结果的各种具体形式的千差万别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7.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8.简单劳动:是指简单劳动力的支出,即任何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头脑和肌体平均具有的劳动力的耗费。
9.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知识的复杂劳动力的支出。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1.价格标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职能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
12.货币:是在长期的商品交换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3.价格:以价值为基础,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14.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如果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含量就相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随之上涨,这种现象就是通货膨胀。
简答题:1.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一方面,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物质承担者,无用之物不能成为商品,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
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必须具有价值,无价值之物,不是劳动产品,也不会成为商品。
(3)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性表现在:两者互相排斥、相互对立。
1)生产使用价值的直接动机是为了实现价值。
商品生产者为了实现价值,才不得不关心使用价值。
2)在商品交换中,双方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对买者来说,他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会失去价值;对卖者来说,他获得商品的价值,就会失去使用价值。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以商品交换为条件,只有把商品卖出去,才能使商品内部两个因素的矛盾获得解决。
2.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一方面,具体劳动创造出了能被人们所利用的具体形态,即商品的使用价值。
另一方面,抽象的劳动又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成了商品具有价值的原因。
3.商品价值如何决定: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4.商品经济内部存在哪三对矛盾及其解决方案:三对矛盾:价值与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解决方案:交换5.价值形式演变的四个形式: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6.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7.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8.如何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是指金银是一种自然物,它在货币产生以前就存在。
货币产生以后,也并不是所有的金银都是货币,只有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金银才是货币,到货币消失时,金银依然存在。
“货币天然是金银”:指的是金银具有价值大,携带方便,便于分割等优点,因此,金银天然具有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自然特点。
9.价值规律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作用:内容: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
表现形式: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再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
第二,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和降级分化。
10.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程度;技术装备的规模和效能;原材料质量的好坏;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和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以及自然条件。
第三章名词解释1:资本:资本是能够在运动中增殖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增殖表现为获取剩余价值。
它是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生产关系。
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的前提是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在生产领域创造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使货币转化为资本,使其既不在流通领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成为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所给予的条件和框架。
剩余价值的来源是是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价值。
剩余价值形成的两个条件是第一,在资本家监督下雇佣工人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第二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相统一3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m’):——表明资本家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如果用m’代表剩余价值,则m’=m/v =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m’= 剩余劳动 / 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4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所获得的额外价值。
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形态5 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从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开始,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劳动生产率,降低生活资料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的,实际上就是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6绝对剩余价值:(在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一定情况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简答题1.资本总公式及其存在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条件、解决矛盾的途径。
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即 G---------W---------G矛盾:资本总公式和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的矛盾。
表现为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领域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解决矛盾的条件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在流通领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解决矛盾的途径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时解决矛盾的根本条件2.劳动力的价值的决定: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必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其他商品相比,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更具有特殊性。
3.商品(简单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第一是流通的形式不同。
两个公式的起点终点和媒介不同。
第二是流通的目的不同第三是流通的内容不同,流通的限度不同4.简要解释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是指劳动者有目的的使用劳动资料,改变劳动对象,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
但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作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来看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的强制性,反映了对劳动者的压迫,因此资本家要生产使用价值,资本家的直接生产目的是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5.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及各自含义:不变资本:用于购置生产资料的资本,这部分资本随着具体劳动过程,变为商品的一部分,因而它们的价值也转移到商品中,这部分资本转移的价值不会发生数量上的变化,所以,称为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用于购置劳动力的资本,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的。
可变资本在生产中不仅再生产出自身价值,而且生产出一个额外的价值——剩余价值m。
划分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6.工资的本质及分: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分类:基本形式是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派生形式有刺激工资,雇员利润分成,福利金。
变动形式有名义工资,实际工资,相对工资。
7.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封建) 第二、劳动者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作为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也没有其它的生活资料来源,只能为他人劳动以获取生活来源。
8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相对剩余价值是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开始,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劳动生产率,降低生活资料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的,实际上就是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9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