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
柞水县依托资源优势,积极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快发展“粮、果、畜、菜、烟”等特色产业,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也由于目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劳动力素质偏低、产业化程度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严重制制约了绿色农产品基地的发展。
本文在认真分析研究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加快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思路、目标,提出了加快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对策:一要突出地域特色,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三大产业集群;二要继续扩大产业规模,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三要强化监督控制措施,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四要抓好培训,建立一支绿色农产品专业化队伍;五要搭建平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六要完善服务,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保障体系。
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最终将柞水打造成关天经济区最具活力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
—关于柞水县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的调查与思考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加快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现就柞水县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并提出加快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柞水绿色农产品发展取得的成就
随着柞水县纳入关天经济区和西安都市圈,为柞水农业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带来更多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
面对新机遇、新形势,县委、政府及时做出了建设西安第二生活区和绿色农产品基地的战略部署,把打造西安绿色农产品基地作为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柞水丰富的生态资源、优美的自然禀赋、优越的区位优势成为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目前,全县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今后加快农村经济突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
县委县政府依托资源优势,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精细小杂粮、设施蔬菜、烟叶、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基地。
建立了川垣低热地区以大豆、绿豆为主的种植基地
2.1万亩,半高山地区以大豆、四季豆为主的种植基地1.8万亩,高寒山区以荞麦、高粱为主的种植基地1.3万亩,县城和集镇周边的蔬菜基地2.8万亩(其中设施蔬菜2100亩)。
同时
还发展烤烟3500亩、食用菌1000万袋、水产养殖56亩。
积极实施“压麦扩薯”战略,全县洋芋面积达3.5万亩、产量6000万公斤。
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基地已初具规模。
2.畜牧养殖基地取得突破性发展。
“十一五”期间,紧紧围绕“千户百万只土鸡”、“百户十万头生猪”的生产发展目标,全县培育和发展畜牧养殖企业10个,新建万头养猪场10个、发展畜牧养殖专业村4个、规模养殖小区28个、养殖大户1371户,新增肉羊、岭南牛等特色养殖厂6个,肉鸡养殖依托石羊集团,在杏坪镇杏坪村建成了全市首个50万只肉鸡养殖基地,带动周边大腰庄、金口、严坪、联丰4个村建起了肉鸡养殖基地,发展养鸡大户110户,全县肉鸡养殖规模达到150万只。
建成标准化、无公害生态养殖示范小区17个,发展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个,凤凰镇清水村无公害商品猪产地等3个获无公害基地认证,“柞水土鸡蛋”获绿色产品认证。
全县生猪、牛、羊、肉(土)鸡养殖规模突破了20万头、1.45万头、8.84万头、180万只,牧业产值和人均收入分别达到
2.5亿元、715元。
3.林果产品基地面积迅速扩张。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将林果产业作为农民四大增收项目之一优先发展,大力实施改造嫁接、林果科管、标准化建园,引进辽核1号、4号等优质核桃新品种,推广柞板11、14等板栗新品种,林果基地面积迅速扩张,果品质量显著提升。
全县核桃面积发展到23.2万亩520万株,年产量2300吨以上;板栗
面积发展到30万亩1220万株,年产量2454吨以上。
林果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4.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近年来,围绕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目标,实施了下梁明星等11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和49个推进村建设,建成60多个特色专业村。
建成了汇生源、金台和杏坪等6大农业园区,引进入园项目15个,实现产值5953万元,带动生产大户2000多户,户均增收3842元。
发展农业企业30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8个,会员达3000余人; 创建了省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合格县,28个农产品获得绿色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3个农产品获得绿色产品认证。
已建成柞水亿升核桃发展有限公司、陕西汇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加工、销售企业,“汇生源”、“老作坊”“秦舍”“泽龙”等一批柞水特色农产品品牌占领省内市场。
二、柞水绿色农产品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素质偏低,科技支撑能力弱。
由于长期受传统农业和小农经济的影响,部分群众思想僵化,对现代农业认识不够到位,发展上缺乏明晰的思路,创业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和诚信意识不强,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充分。
随着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人员体力、智力与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的要求不适应。
基层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现有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年龄偏大,基层技术力量
后继无人。
科普手段单一,宣传氛围不浓,全社会齐抓共建的共识和整体合力尚未完全形成。
2.农业基础薄弱,抵御灾害能力差。
县境内沟壑纵横,山高坡陡,高差悬殊,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土地总量偏小,土质瘠薄且不连片,单产不高。
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8亩(60%以上为缓坡地)。
同时,农业基础建设投入不足,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靠天吃饭局面仍未改变,造成自然灾害频繁,农业抗灾夺丰收能力较低。
农产品的保鲜、储藏、加工、运输等配套设施几乎空白,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3.集约化生产程度低,农产品质量不高。
由于有限的耕地成为农民的“口粮田”和“保命田”,集中连片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业用地得不到保障,加之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形成业主和农户均处于自主生产经营,生产规模小,产业布局分散,特色不够鲜明,区域聚集度小,没有规模优势。
分散的经营方式形成各地生产技术标准不统一,投入品使用不规范,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经济效益较低。
4.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差。
围绕发展绿色农产品,我县先后发展了一批农产品加工、畜禽养殖等龙头企业,但大部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企业与农户之间未真正形成利益联结机制。
同时企业和农户受资金、技术、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批量生产不足,形成规模较小,带动效果不显著。
目前,无论是基地建设,还是
市场营销,规范化水平还比较低下,多数农产品都是以直接出售初级产品、原始产品为主,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市场占有份额不大。
品牌建设滞后,缺乏有效整合,出现了同类产品多个商标、多个产品无商标现象,整体优势不明显,市场竞争力不强。
5.资金投入不足,扶持政策力度不大。
一是财政投入不足。
我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县本级财政很难有更大的投入,社会融资渠道不畅,加之农户富裕程度不高,无力投入更多资金,严重制约发展。
二是农村金融服务缺位。
银行对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门槛高,需要资产抵押担保,而大多数龙头企业处于起步阶段,效益低,风险大,绝大数农户无资产抵押,资金短缺限制了生产规模的扩大。
三是扶持政策不配套。
扶持激励机制尚未建立,补贴标准过低,范围过窄。
农业保险尚未实行,面对巨大的自然、市场和技术风险,涉入的业主和农户也不敢进行大的投入,仍然停留在传统小生产阶段,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三、柞水县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思路与对策
柞水县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要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
大开发和实施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等的重大机遇,以生态资源为依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生态循环高效农业为重点,以发展园区经济和特色农产品基地为主导,扎实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品结构和技术优化升级,着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技术服务推广体系、科技研发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大力发
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销售前景好的绿色农产品,努力把柞水打造成为关天经济区最具活力的绿色农产品
基地。
1.突出特色,优化产业布局。
结合全县各镇的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围绕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绿色农产品产业布局,完善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规划,促进特色产业向优生区、示范园集中,实现板块化发展,打造产业集群。
在乾佑河流域沿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农副产品加工,在社川河流域大力发展以生猪、肉鸡为主的畜禽养殖和以核桃、板栗为主的林果基地,在金井河流域大力发展蔬菜、水产、林果、土鸡等特色产业基地,在北线各镇和全县沟岔区域大力发展小杂粮、食用菌和畜牧产业基地。
建成乾佑河流域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社川河流域生猪肉鸡养殖、金井河流域林果蔬菜种植开发3大产业集群,形成具有显著特点的产业带、产业区域,建立与资源特征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
2.扩大规模,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做大做强“果、畜、菜”三大支柱农业产业,做精做细“桑、小杂粮、烟、菌、薯”五大骨干项目。
不断扩大产业基地规模,增加农产品总量和质量,形成规模优势,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十二五”期间,林果产业基地建成高效核桃丰产园6.5万亩、改造核桃低产林2万亩;改造板栗低产林9万亩;全县林果面积达到65.2万亩,产量达到7380吨。
畜牧产业基地达到生态环保养猪20万头、家禽养殖规模200万只、羊
6.2万只、牛2万头,畜牧产值和畜牧业收入分别达到5.23亿元、2.5亿元。
全县蔬菜面积稳定在3万亩,其中商品菜1万亩、反季节精细菜4000亩。
依托盘龙公司和葚桑王公司发展桑葚基地1万亩;以大豆、红小豆等为主的小杂粮种植面积3万亩,年产量达到1250万公斤;发展烤烟镇5个、专业村10个、面积0.5万亩;高山区发展袋料木耳、香菇、草菇1000万袋,年产食用菌2500万公斤;大力推广脱毒洋芋新品种,面积稳定在3万亩,亩产达到3500公斤以上。
3.强化监控,提高绿色农产品生产质量。
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将现有6个农业园区建成集“养殖—沼气—种植”为一体的循环农业样板精品,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全面提升农产品科技水平。
制定各类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技术规程指导和监督,严格控制各类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
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规范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建立检测实验室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全面加强生产环节的检测。
推行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产品标签标识制度、检测检验制度和产地追溯制度,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监测和监控。
4.强化培训,建立绿色农产品专业化队伍。
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再就业培训、农业开发培训项目和资金,抓好
农业科技培训网络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发挥农业产业园、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示范基地对农户的智力培训、基地带动、示范技术推广等作用,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促使农户掌握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和关键技术,打造政府帮扶、企业带动、能人引领、协会帮助的新型农民培训机制,成就一批农业“土专家”,形成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的发展局面,达到县镇有骨干、村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的要求。
积极推进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引进绿色农产品生产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推进绿色农产品技术创新、产品创新。
5.搭建平台,提升绿色农产品产业化水平。
坚持以园区引企业,以企业促园区的发展理念,以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服务环境,通过项目扶持、外引内联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陕西汇生源、以核桃深加工为主的柞水亿升核桃等1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发展一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贮藏、加工、经销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增值空间,使资源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
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办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绿色农产品研发机构,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新产品研发、循环农业等关键技术环节取得新突破,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积极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
加大对全县同类产品的资源、企业和品牌的整合力度,采取集团化运作、股
份制经营模式,逐步形成同类产品一个品牌销售局面。
积极组织企业和大户参加各级农博会和评优活动,争创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提高知名度、美誉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保鲜、储藏、配送、运输等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网络,逐步使我县成为西安大都市重要的绿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
6.完善服务,健全绿色农产品保障体系。
一是发展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
积极扶持培育一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大力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联结成利益共同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开拓市场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
二是完善政策体系。
制定和完善绿色农产品开发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对带动能力强、贡献份额大的大户和企业实行重奖。
三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制定绿色农产品风险补助政策,全面实施设施农业保险,降低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造成的损失。
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项目为载体整合涉农资金,畅通农业产业的融资渠道,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多元投入格局,抓好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业基础条件,提升现代设施农业装备水平,提高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是支持土地流转。
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鼓励和引导采取租赁经营、反租倒包、土地换技术、股份合作等方式,加快土地资源整合,
将有限的土地向产业大户、龙头企业集中,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集约利用,推动绿色农产品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