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答案
高中历史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16讲 课题45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课题45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课标要求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通过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1.背景殖民者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经济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削弱了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统治和控制美国独立大大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2.独立(1)1804年海地的独立,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2)1822年,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了独立。
(3)1826年,西属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基本实现了独立。
3.民族民主革命的继续(1)背景内忧独立后,各国大多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外患英美等国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美国推行门罗主义、“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2)成就①巴西: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②墨西哥: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奠定了争取民主和进步的基础。
概念阐释“门罗主义”实际上是把拉丁美洲作为美国的势力范围,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
“门罗主义”后来发展为“大棒政策”。
“大棒政策”是在保护美国公司利益和预防其他列强可能干涉拉美事务的借口下,以先发制人的手段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的帝国主义政策。
[链接·选择性必修3·P67]拉丁美洲文化背景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建立其殖民统治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表现在拉丁美洲,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在欧洲移民活动的区域内,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西属拉丁美洲独立后,都颁布宪法,取消奴隶贸易、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但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仍然存在战争促成了战后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这成为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概念阐释考迪罗考迪罗亦称考迪罗主义、考迪罗制度,原意是首领、头领。
2019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大一轮复习讲义》:必修第三册 专题13 第39讲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答案
第39讲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1.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民族危机严重。
(2)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高涨。
(3)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2.提出:孙中山在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写的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三民主义。
3.内容(1)民族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2)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
[易错提醒]“平均地权”≠“平分土地”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
平均地权的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
(1)它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2)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3)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4)对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起了巨大作用。
(5)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多次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孙中山认识到革命力量在人民群众之中;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提出: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3.含义(1)民族主义:突出反帝的内容;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2)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3)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4.意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是孙中山在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第一章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分类1. 农业手工业:耕作、养殖等2. 家庭手工业:纺织、编织、陶器等3. 手工作坊:铁器、铜器、金银器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1. 家族传承:手工业技术主要依靠家族传承2. 作坊生产:手工业以作坊形式进行生产3. 技术保密:手工业者严格保守技术秘密4. 市场需求:手工业生产受市场需求影响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影响1. 促进经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市场的发展2. 改善人民生活:手工业产品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3. 技术进步: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第二章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商品交换2. 发展:夏商周时期商业活动逐渐繁荣3. 市场形式:市场、市集、夜市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1. 市场调节:商业活动受市场供求关系调节2. 货币交易:商业活动以货币交易为主3. 区域性: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知识点三:中国古代商业的影响1. 促进经济繁荣:商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2. 加强地域交流:商业活动促进了地域间的交流和合作3. 文化传承:商业活动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第三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1. 农学:农学著作如《农政全书》、《齐民要术》等2. 医学:中医药学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3. 天文学:历法、天文观测等4. 数学:算术、几何、代数等5. 工程技术:建筑、水利、冶金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 实用性:科学技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2. 传承性:科学技术主要通过书籍传承3. 创新性:科学技术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创新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1. 推动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于生产、医疗等领域,推动社会发展2. 文化传承:科学技术的传承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第四章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始社会时期出现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2. 发展:夏商周时期出现儒家、道家等学派3. 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出现“百家争鸣”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点1. 多元性:各种思想学说并存,互相竞争2. 传承性:思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3. 包容性: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1. 塑造民族性格: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2. 影响政治制度: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3. 促进文化繁荣:思想文化的繁荣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第五章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成就1. 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等2. 散文:儒家经典、史书、文学作品等3. 小说:明清小说等4. 艺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1. 抒情性: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强调抒情言志2. 寓意性:文学艺术作品富含寓意和哲理3. 地域性:文学艺术作品受地域文化影响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1. 丰富文化内涵:文学艺术作品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2. 传承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作品传承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3. 审美教育:文学艺术作品对人们的审美教育和道德修养产生影响第六章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知识点一:古代世界的战争类型1. 城邦战争:古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2. 帝国征服: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3. 民族迁徙:日耳曼人、匈奴人的迁徙战争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主要战争与征服1. 特洛伊战争:希腊城邦与特洛伊城的战争2.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3. 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帝国对欧洲、北非、中东的征服知识点三:古代世界战争与征服的影响1. 促进文明交流:战争与征服带动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融合2. 疆域扩张:战争与征服使帝国疆域不断扩大3. 破坏与重建:战争带来破坏,但也催生新的政治、文化重建第七章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一:古代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1. 古埃及:建筑设计、医学、数学等2. 古希腊:哲学、数学、物理学等3. 古印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4. 古阿拉伯:数学、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思想文化成就1. 古埃及:宗教信仰、象形文字等2. 古希腊:哲学、戏剧、雕塑等3. 古印度:佛教、印度教、梵文等4. 古阿拉伯:伊斯兰教、阿拉伯数字等知识点三:古代世界科技与文化的影响1. 促进人类思维发展: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推动了人类思维的发展2. 传承与创新: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3. 对后世的影响: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梳理总结,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中国历史第16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2.唯物史观——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积极性 ①经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等空前繁荣,生产力不断提高, 经济形态已经朝着开放型转变。在苏州等地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②社会: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提高,导致传统观念变 化,很多人弃农从商。 ③思想:传统儒家思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受到冲击,开始转型;人们的传统价 值理念也悄然变化;文艺作品出现世俗化倾向。 (2)局限性:未实现社会转型:严格限制商人活动,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影响了 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目录
2.学术观点——白银本位制的确立 杜恂诚在《白银进出口与明清货币制度演变》中指出:因缺乏有效的制度限制 纸币的发行,因此纸币总是引起高通胀和恶性通胀。宋以前的价值尺度是铜钱, “自元代起,中国改用白银为价值尺度,并且逐渐发展到以白银为流通手段。” 明朝于1436年,“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一条鞭法规定赋税各项皆用 银折纳,是白银确立本位货币地位的标志。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时期货币演变的趋向及其成因。 提示 趋向:逐步确立白银本位制。成因:纸币发行过度引发通货膨胀;元明 政府货币和赋税政策的变化;白银增多;商品经济发展。
目录
2.赋税制度 【链接·选择性必修1·P95】 (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2)明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__金__花__银__”。 (3)明朝后期:推行_一___条__鞭__法__。 ①背景:商品经济发展与白银流通增加。 ②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③意义: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4)康熙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5)雍正帝:实行“_摊__丁__入__亩___”,彻底废除人头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 一步减弱。
2022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 必修3 第7课 启蒙运动 Word版含答案
第7课启蒙运动一、选择题2022年题组1.(2022·江苏单科·15)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惊,但是仍旧对神表现出敬重的态度。
他们称赞六天制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旧信任宇宙是上帝依据理性方案设计的完善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水久居住的场所。
“他们”是()A.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B.宗教改革的发起者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D.进化理论的提倡者【考点】启蒙运动——理性时代的到来【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主要是通过文学的形式对教会和贵族的虚伪进行猛烈批判,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与材料“但是仍旧信任宇宙是上帝依据理性方案设计的完善结合的机器”强调理性不符,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的提倡者主要是打击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传播和进展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与材料强调理性主义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惊……但是仍旧信任宇宙是上帝依据理性方案设计的完善结合的机器”反映了启蒙运动期间反对教权主义和提倡理性主义的思想,故C项正确;进化论的提倡者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与材料“但是仍旧信任宇宙是上帝依据理性方案设计的完善结合的机器”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2.(2022·上海单科·12)“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适用”。
持以上观点的启蒙思想家是()A.伏尔泰B.狄德罗C.卢梭D.孟德斯鸠【考点】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孟德斯鸠:近代法学理论的奠基人【解析】材料观点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强调其重要性。
伏尔泰批判专制王权和教会,与这一观点无关,故A项错误;狄德罗宣扬科学理性,反对迷信专制,与这一观点无关,故B项错误;卢梭强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与这一观点无关,故C项错误;孟德斯鸠专注对法律争辩,强调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故D项正确。
【答案】D2021年题组1.(2021·山东文综·20)“这是一场人类信任自己有力量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
高中历史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12讲 课题36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题36中古时期的欧洲课标要求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1.了解古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2.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3.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4.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一、中古时期的西欧1.政治上(1)封君封臣制度①原因: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②关系:封君为封臣提供土地作为给养;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③影响:国王或皇帝通过此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2)王权的加强①原因: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②表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法国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③影响: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解历史封君封臣制度——实质是一种封建等级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中世纪英法的君主制传统国家表现特点法国——等级君主制(1)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2)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王权进一步强化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英国——议会君主制(1)13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被迫签署《大宪章》(2)13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逐渐加强(3)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国王通过议会寻求政策支持;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辨析比较等级君主制与议会君主制等级君主制,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第3讲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巩固演练 岳麓版必修3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第3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巩固演练岳麓版必修31.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印刷术。
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中国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到宋朝,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最早是泥活字,后来有了木活字、金属活字等,提高印刷效率。
由此可知A、B、C三项表述都有错,故正确的答案是D项。
2.(2013·重庆·3)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
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迁移能力。
司南出现在战国时期;纸最早出现是在西汉,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火药在唐末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因此正确的答案选C。
解本类题目关键是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
3.(2013·海南·7)(2013·海南·7)下列中国古代科技著作中,成书于汉代的是( ) A.《本草纲目》B.《齐民要术》C.《九章算术》D.《石氏星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再认的能力。
选项中各著作成书时间分别是明朝、南北朝时期、汉代、战国时期。
故C项正确。
4.下图为“中国科普博览——古代科技馆网站”的首页,页面设置了十一项链接。
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A.浑天仪B.翻车C.赵州桥 D.数学【答案】D【解析】结合图片已有的网页链接作为该题的切入点,A项浑天仪属于天文类;B项翻车属于机械类;C项赵州桥属于建筑类。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3 专题1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A.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
B.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 C.社会形成重文轻武的氛围 D.教育不发达造成人才奇缺
【解析】A。本题是一道材料选择题,考查从材料中 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反映形成了一个以“劳 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这是百 家争鸣出现文化觉醒的最基本原因。
【3—2】文化的差异性目前已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 同,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融,构成 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文明。“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借鉴、继承与创新是各地区各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亘 古常新的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
(4)论证:中国在传统农业文明取得巨大成就,但当 近代世界由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由自然 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由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过渡 时,中国的传统文明就成为中国变革的阻力。 (5)正确处理不同文化的关系;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 精华,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出现的原因
1.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涌现的不同 学派及各种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 意为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 者或思想家,都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 要求,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 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材料二 韩国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教的行为模式, 而且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 教育,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国立命的 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强烈地感 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 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 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占有绝对的比重, 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 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 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自《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全部重要考点知识梳理汇编(完整版)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全部重要考点知识梳理汇编(完整版)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简约识记一、早期政治制度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用于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二、中央集权制度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
特点: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既配合又牵制;形成了一整套地方官僚体系。
作用:成为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制度:汉代中外朝;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
地方制度:汉初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唐代节度使;宋代文臣做地方官;元朝行省制。
两个趋向: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步衰弱;地方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3.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举措: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结果: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能力提升1.宏观把握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脉络:春秋战国萌芽——秦朝确立——两汉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主线:地方权力逐步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逐步集中到皇帝。
2.中国古代专制制度与希腊民主制度地理环境:大河纵横——海洋环绕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商品经济主要思想:儒家思想——人文主义说明:中国古代专制制度和古希腊民主制度是各自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必然产物,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不能简单比较其优劣,两者各有其积极性和时代局限性。
知识点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简约识记一、古代农业经济经营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助耕——铁犁牛耕(主要方式)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生产技术:精耕细作。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基础问题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册基础问题呼图壁第一中学王武说明:本着高中第一轮复习需要掌握的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点的原则,以下问题需要自己看课本来寻找答案,个别问题需要查阅资料。
每个问题的掌握以能做到心里有数,能大致的叙述问题内容为本问题掌握的标准。
必修一,政治文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夏朝建立与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度。
2、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容、作用、相互关系。
3、嫡长子继承制。
4、了解周礼。
5、早起政治制度的特点。
6、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在各封建王朝的发展演变。
7、历代王朝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
8、我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确立的过程及内容。
2、希腊雅典的“公民”定义与公民权利。
3、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和局限。
4、罗马法的演变历程及原因。
5、罗马法的实质和影响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年代和发展原因。
2、“光荣革命”的解释。
3、《权利法案》颁布的年代、主要内容和作用。
4、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由来,了解1832年议会改革。
5、英国的国王、首相、议会、内阁如何产生及各自的职权。
6、美国独立战争的年代、邦联与联邦的区别及改邦联为联邦的原因。
7、美国三权分立的如何实现的。
8、1787年宪法的意义。
9、美国的两党制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解释。
10、简单的叙述法国大革命的经过。
11、1875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2、德意志统一的原因及三次王朝战争。
13、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要求知道以下事件的简单过程即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事件、结局、意义:第一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国共对峙十年、抗日战争、重庆和谈、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
2、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源、实质。
太平天国的革命任务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考点解读考点提示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知识经纬知识清单新文化运动1、背景:思想方面:一方面,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
另一方面,袁世凯掀起____①_____逆流。
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政治方面: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政治黑暗。
2、概况: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提倡____②____,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主要阵地:《新青年》是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内容: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____③_____。
4、影响:进步性: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对____④_____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局限性:一些先进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与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概况(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1919年的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李大钊的《______⑤_______》,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随后,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2.影响(1)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必修3第3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34讲巩固演练
必修3 第3单元第34讲巩固演练1.(2013·新课标Ⅰ卷·28)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B.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哥白尼“日心说”,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辨析能力。
哥白尼“日心说”否定了在西方统治达一千多年的地心说,不仅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重大革新,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支柱。
其著作《天体运行论》被誉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
B、C、D三项虽都是近代自然科学的成就,但与题干的评价不符,故正确答案选A。
本题易错选C项,将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与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混淆。
2.(2013·广东·21)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是()A.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说B.达尔文的进化论C.马丁·路德的新教学说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科技发展。
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结概括能力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据题干信息“上帝远离世界、降低人类独一无二性”可知是对进化论的评价。
A项是启蒙运动的学说;C项是宗教改革;D项是对宇宙空间的探索。
故正确答案选B。
3.(2014·山东·22)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
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自然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根据所学知识,肯定人的尊严的是文艺复兴,而不是科学的进步,排除A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宗教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宗教改革考点解读考点提示宗教改革知识经纬知识清单宗教改革的背景1、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和专横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文艺复兴的影响:____①____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3、导火线: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兜售___②___,激化了矛盾。
宗教改革的过程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序幕(1)序幕:为反对教皇和教会的倒行逆施,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_____①_____”,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荒谬,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主张:“____②____”,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2、加尔文教派的改革——宗教改革的扩展(1)背景:加尔文出生于法国,因主张宗教改革遭迫害而流亡瑞士。
1541年,在日内瓦主持宗教改革。
(2)主张及措施:《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盲从天主教会,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信仰得救。
其思想核心为“____③____”,即主张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该获救,还是应该沉沦,即所谓的选民或弃民。
选民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享乐和权利,注定会发财致富;弃民却必定贫穷苦难。
建立新的教会组织,废除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和烦琐的宗教仪式,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人们过勤奋、节俭的生活。
3、成效:形成路德教、加尔文教等“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宗教改革的意义1、性质: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____①____,人文主义思想得以进一步弘扬。
2、意义: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千千万万的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____②____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参考答案:宗教改革的背景①人文主义②赎罪券宗教改革的过程①九十五条论纲②因信称义③先定论宗教改革的意义①反封建斗争②人文主义要点精析要点一:马丁·路德的改革主张【宗教改革】00:09:38~00:34:371、信仰得救:赎罪券不能赦免罪过,必须依靠内心的虔诚忏悔。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三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三、知识要点归纳(一)明清儒学活跃的社会背景政治:经济:阶级:思想:(二)概况:1、离经叛道的李贽(1)主张:(2)评价:2、抨击君主专制的黄宗羲(1)著作:(2)主张:(3)影响:3、倡导经世致用的顾炎武(1)著作:(2)主张:(3)影响:4、具有唯物思想的王夫之(1)主张:(2)影响:(三)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评价:四、思维拓展比较明清之际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见《高考解密》P233)五、课堂运用1、根据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概括明清儒学活跃的社会背景: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时代。
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
特别是明末农民战争“武器的批判”带动了批判的武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对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的怀疑批判。
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
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顾应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大势,代表新兴市民阶层利益,重科学、讲实际,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2、根据材料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材料一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然则予之是非人也,又安能已!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李贽《藏书》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焚书·何心隐论》材料二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焚书·何心隐论》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共60分)1.“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这说明荀子:A.重视礼义教化 B.强调严刑峻法 C.主张仁义、法治并用 D.提倡上善若水2.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3.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
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
’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
’如其言,果愈。
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
’”这则故事反映了: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4.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在这个时期(明清),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
……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5.顾炎武认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下列对顾炎武这一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A.反对君主制度 B.倡行“郡国并存”制度C.主张削弱君权 D.体现近代民权思想6.士人阶层中的知识分子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导与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考点1 百家争鸣与儒学的兴起和成为正统思想课件 人民必修3
【知识链接】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政治理论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认为仁就是爱人,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 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提出 “礼”的学说,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 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主张在 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主 张德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主张“有教无类”, 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教育对象。他还编撰文化 典籍“六经”。
5.(2011·上杭模拟)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主要代表 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
A.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孔子思想一脉相承
B.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C.法国大革命时期中法之间文化交流频繁
D.启蒙思想家借用孔子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启蒙思想是资产阶级的思 想,而孔子思想是封建思想,二者有根本区别,另外 18世纪的中国已闭关自守,中法不存在频繁的文化交 流,排除A、B、C即可。
材料反映了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的思想。前者 反映了“仁”积极进取的一面,后者则反映了“仁” 自律敬畏的一面。两者和谐统一,充分表达了仁者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为人处世精神。
【运用提升2】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论孔子》 中写道:“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 更有用的真理。”在伏尔泰和一大批思想家的推动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写入《法兰西共和国宪 法》。这从本质上说明( )
4.(2011·温州模拟)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百家杂陈。 与孔子的“仁”相比,墨子的“兼爱”注重( ) A.恻隐之心,人的善良本性 B.倡导重义轻利 C.道德的重要 D.无等级名分差别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文艺复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文艺复兴考点解读考点提示文艺复兴知识经纬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1.出现原因: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一些工商业城市,这些城市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_____①_____。
2.影响:新兴___②___要求摆脱封建束缚,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进行思想变革。
文艺复兴1.背景: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古代希腊罗马的大量文化遗存。
2.实质:这场运动因为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而被人们称为文艺复兴运动,实质是一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领导的_____①_____运动。
3.核心:_____②_____,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崇尚科学,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
4.成就:拉伯雷等艺术大师和“日心说”等自然科学成就。
6.影响:在文学、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硕果累累;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和人生活的世界;天主教的权威受到了越来越强的挑战。
参考答案: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①资本主义萌芽②资产阶级文艺复兴①思想解放②人文主义③但丁④十日谈⑤莎士比亚要点精析要点一:文艺复兴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原因【文艺复兴】00:03:48~00:06:401.14、15世纪,意大利发展工商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基础)2.新兴资产阶级形成,为了扩大政治权利,维护经济利益(希望创造财富,追求现世享乐)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一次反对封建神学世界观的思想变革。
(阶级基础)3.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垄断了欧洲的教育和思想文化, 压抑了人和人性。
(社会背景)4.意大利是古罗马的故乡,具有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遗存和文化典籍。
(人才和文化基础)【典型例题】1、(2016 山东济宁期末)14、15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在思想上开始觉醒……人们把关注的中心由教会所代表的‘神’转到人类自身上”。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必修三 第3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doc
[考纲要求]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第3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特别提示]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当时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即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图示总结]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辨析比较]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三、其他思想流派 1.道家(1)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2)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1)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墨子(1)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2)地位: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辨析比较]2.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的成立为标志
民族民主
越南
胡志明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转向了以民 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运动的高 潮,世界
甘 地 领 导 的 ⑤___非__暴__力__不__合__作__运__动___ 持 续 殖民体系
印度 开展,尼赫鲁更加明确地提出印度完全独 ⑥开__始___
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
__解__体___
直抵⑨___黑__海___北岸
概况
第二次
灭亡金朝之后,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 和部族,一直打到今⑩__德__国____、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第三次
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进行西征,攻占 ⑪___巴__格__达___
(1) 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
影响 方的交流。
学 史学、地理学作品,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
希
⑥___欧__几__里__得___ 编写的《几何原本》流传后世;阿基米德
腊 表现 科 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埃拉托斯提尼对地球周长作出了
化
学 精确的计算;医生通过解剖尸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
时
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
代
(4) 西亚、北非文化:在广大的⑦__乡__村__地__区____,农民仍说着他
2.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1) 17—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
背景 (2) 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 命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 (1) 拿破仑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⑫__拿__破__仑__法__典____》,传 播⑬___启__蒙__思__想___,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 (2) 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1. 背景:(l)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 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3)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4)社会需求: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及其治国方略的需求。
2.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韩非子;等等。
3. 评价:(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3) 各家学派彼此渗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战国后期,儒学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①集大成者:韩非子。
②主张: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主张依法治国。
③意义: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学习探究】12提示:①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强调“以德治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②它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而是一种加强统治的策略。
③虽然它与我们当前提倡的“以人为本”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梳理】一、从“无为”到“有为”(新儒学的背景)(1) 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 但诸侯国的势力日益猛涨,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形势发展需要。
二、董伸舒的新儒学1. 特点: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 改造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2. 内容:(1) 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
(3) 针对为人处世道德标准, 提出“三纲五常”儒家道德观。
3.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4.根本目的:神化专制皇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三、主流地位的确立(1) 原因: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其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 措施:①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②将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规定为教科书。
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③国家兴办太学;地方设立郡县学校,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 结果①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②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学习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提示:①地位: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②主题: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新儒学谈论神学。
③功能: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新儒学是为现实政治服务。
第3课宋明理学【知识梳理】一、三教合一1.儒学:在汉武帝的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2.佛教: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3.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4.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
5.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既尊道、立佛、崇儒。
二、程朱理学1. 背景:隋唐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北宋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 内容:(1) 二程的思想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2) 朱嘉的思想①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人性与天理一致。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 特征: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以“理”为核心。
4.本质:为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提供理论依据。
5. 地位:(1) 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 朱熹学术影响到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还传及欧洲。
三、陆王心学1. 南宋时期陆九渊的思想(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2) 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 明中后期王阳明的思想(l)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 强调内心反省,用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学习探究】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提示:(l) 影响: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深远影响。
(2) 积极:注重气节、道德;重视主观意志力量;讲求自我节制,发愤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
(3)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了人性,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进一步巩固和凸现了儒学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知识梳理】一、李贽的离经叛道(1) 内容: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 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1) 内容: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2) 意义: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1) 内容:①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 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②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 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 意义: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l) 内容:①世界是物质的, 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②物质的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③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④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 意义: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认识:儒家思想之所以从“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正统思想,并不断自我调整,是因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能吸取“百家”之长,不固步自封,更在于他们能够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发展。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知识梳理】一、智者学派l. 产生背景(l) 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 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2. 研究主题(l) 探索主题:人和人类社会。
(2) 关注对象:关注人们之间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3. 思想主张(l) 强调人的价值,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2) 反对迷信, 强调自由。
(3) 在社会道德方面, 主张个人应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不应强求一律。
二、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l. 苏格拉底(l) 主张①关注人的伦理道德,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重建道德价值观。
②重视教育, 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2) 地位: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 柏拉图(l) 思想主张①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
②在《理想国》里根据智慧品德把人分为几等, 各尽其责。
(2) 地位: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亚里士多德(l) 思想主张①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②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2) 地位: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学习探究】1、比较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1) 相同点: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都否定神的意志, 强调人的价值。
(2) 不同点:①智者学派:强调人的感性、自由, 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 忽视道德, 追求功利。
②苏格拉底:强调道德哲学, 认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是追求正义和真理;强调人的理性,重视教育。
2、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比较:(1) 相同点:都是公元前5世纪东西方思想巨人;都强调人的价值,重视道德和秩序。
(2) 不同点:①服务的政治体制不同:孔子维护“周礼”,推崇君主权威;苏格拉底用美德维护民主政治。
②对道德来源认识不同:孔子强调人的自律和社会约束作用;苏格拉底更强调知识的意义。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知识梳理】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1.十四五世纪, 意大利的一些工商业城市,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追求现世的享乐,对当时统治文化思想的教会不满。
一场思想变革首先在意大利出现。
二、文艺复兴1. 背景(l) 经济:意大利的一些工商业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 政治: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追求现世的享乐。
(3) 文化:接触到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和典籍。
2. 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
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3. 核心:人文主义,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4. 成就:(l) 文学三杰:①薄伽丘的代表作《十日谈》 , 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 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②但丁:代表作是《神曲》,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③彼特拉克:代表作是《歌集》, 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2) 艺术;达·芬奇等大师(美术三杰)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
5. 扩展:16世纪, 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6.影响:使更多的人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略)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动摇了罗马教皇的统治。
【学习探究】人文主义有哪些特点 ?提示:(1) 重视现世生活, 追求物质幸福, 反对宗教禁欲主义。
(2) 主张人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 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
(3) 文学艺术上表达人的真实感情, 反对虚伪造作。
(4) 重视科学实验, 反对经验论。
(5) 强调发展个性, 反对基督教之禁锢人性。
(6) 以人为中心, 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 赞扬英雄史观, 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
局限性:过分强调人性而掩盖了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造成人的私欲膨胀。
第7课启蒙运动【知识梳理】一、理性时代的到来1. 背景:(l) 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 , 挑战教会的权威。
(2)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
2.概况:(l) 开始:17世纪时,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