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阅读《骑桶者》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章“情节:摇摆的秋千”,第一节《骑桶者》。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小说《骑桶者》的情节设置、人物刻画、象征意义等方面,探讨作者卡夫卡如何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表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情节结构,分析其独特之处。
2. 掌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现代派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卡夫卡的叙事手法。
重点: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刻画及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卡夫卡的生平照片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与小说情节相关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小说的氛围。
3.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象征意义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例题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情节结构:起承转合3. 人物形象:主人公、桶、老板娘4. 象征意义:现代社会、异化、孤独5. 主题思想: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小说《骑桶者》,谈谈你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风格。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例题讲解的详细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16课 骑桶者 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
背景· 情节
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 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一个穷得起煤都买不起的人想去向煤店老 板借煤,他不是拎着桶去,而是骑着桶飞 着去的。结果,非但没借到煤,反而被老 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虚构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个形象 有哪些性格特点? “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 性格特征:畏缩、自卑、惶恐。
主要作品
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 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 望情绪的短篇小说《地洞》(1923); 通过小职员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 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 “异化”现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1912); 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 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毙的长篇小说《城 堡》; 借银行职员约瑟夫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 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本 质的长篇小说《审判》等。
作业: 想象有一天,你突然变成了一只鸟(或其 它动物),写出你飞翔的感受!
《骑桶者》
骑桶者
[奥地利]卡夫卡
教学目标
把握“骑桶者”的形象意义及主题 理解荒诞虚构与写实的统一 对“骑桶者”的处境及其形象意义的把握 与领悟 对“骑桶”方式的探讨及老板娘行为的探 讨(教学重点与难点)
导课
骑马、骑牛、骑自行车、小孩子骑扫帚、 骑木棒,你可听说过能骑桶的人?
感知情节,探究主题 骑桶干什么?结果怎么样?பைடு நூலகம்你认为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
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和骑桶者的形象意义,领悟小说的内涵。
2、通过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
【教学重难点】分析骑桶者的形象,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早晨,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你觉得这现实吗?欧洲有一位作家就把它写成了名著,这就是卡夫卡的《变形记》。
PPT呈现: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
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卡夫卡《变形记》由人异化为虫是一个不合常理不合现实的荒诞的情节,这其实就是——虚构。
虚构是小说家编织的谎言,与事实相反,它是超现实的想象,但它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表现的是心灵的真实。
因此,虚构意义就是编织真实的谎言,追求心灵的真实。
今天我们学习《骑桶者》这篇小说,体验作品在虚构荒诞的外表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心灵真实.二、整体把握探究一:“我”为什么要去赊煤?明确:(1)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了寒气,灌得满屋冰凉。
(2)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
探究二:赊煤为什么失败了?思考: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
(讨论法)明确:两者皆可。
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说“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从中可见,老板娘看到了“我",但是拒绝了。
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不可能朝空中看,因此她看不见“我”。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骑桶者》教案 (2)
《骑桶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小说虚构的特点和作用;(2)巩固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1)了解现代小说虚构的特点和作用;(2)分析煤店老板夫妇是否听见“我”的喊话或看见“我”。
三、课前准备:请认真阅读小说《骑桶者》,并完成下列表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卡夫卡铜像:2003年为纪念卡夫卡诞辰120周年,在他的故乡捷克首都布拉格落成。
通过观察铜像的特点,引出小说《骑桶者》,说明它是作家的代表作,经典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二)小说阅读:基本方法——人物(主人公)、故事情节1、课前阅读小说《骑桶者》时,大家是否觉得难以读懂?阅读小说,我们一般会关注哪些内容?(检查预习作业,归纳主人公“我”的信息,了解小说故事梗概,也为以下细读文本作铺垫。
)2、通过这个方法,你读懂小说了吗?——揭露社会黑暗,批判人性的冷漠。
(三)小说阅读:发现新的方法、解读新的意义1、再读这篇小说,你发现它还有什么特点?与之前所读的小说不同。
(比较教科书中的篇目:《最后的常春藤叶》、《一个人的遭遇》等)——骑桶者的形象(想象、夸张)2、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形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朗读第二段)——骑桶(高:二层楼、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极不寻常地高高漂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等)3、与骑桶者形象呼应,故事情节有何特点?(画出老板夫妇的反应)——主要情节是骑桶借煤,以“我”的四次喊话形式展开,煤店老板夫妇是否听见“我”的喊话或看见“我”(意见不统一)。
4、思考小说悲剧结局的原因,有两种:其一,煤店老板夫妇听见“我”的喊话,也看见了“我”,但故意拒绝“我”的请求;其二、煤店老板夫妇没有听见或看见,他们和“我”之间没有任何真正的沟通和交流。
如果是前者,那么小说正如课前大家所读到的是控诉型小说;如果是后者,小说又在表达什么新的意义?(1)煤店老板夫妇是否看见“我”或听见“我”的喊话?(讨论)——没有。
可能原因:①对声音的描述;②骑桶飞翔的方式:太高、太远;③人物的生活习惯。
人教版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和骑桶者的形象意义,领悟小说的内涵。
2、通过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
3、培养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分析骑桶者的形象,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
【教学难点】分析骑桶者的形象,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早晨,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你觉得这现实吗?欧洲有一位作家就把它写成了名著,这就是卡夫卡的《变形记》。
PPT呈现: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
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卡夫卡《变形记》由人异化为虫是一个不合常理不合现实的荒诞的情节,这其实就是——虚构。
虚构是小说家编织的谎言,与事实相反,它是超现实的想象,但它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表现的是心灵的真实。
因此,虚构意义就是编织真实的谎言,追求心灵的真实。
今天我们学习《骑桶者》这篇小说,体验作品在虚构荒诞的外表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心灵真实。
二、整体把握1、快速阅读课文,请用两个字概括小说的中心事件:讨煤、买煤、赊煤……2、找出“赊煤”的文本依据明确:第3段“行行好,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第12段“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三、文本探究◆探究一:“我”为什么要去赊煤?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划一划,看看有哪些原因,请举例说一说。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圈点。
明确:自身的穷困潦倒:煤桶空了(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外界环境的冷酷:四周是挥之不去的冷酷,没有丝毫温暖强烈的求生欲: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
迫切想要逃离寒冷。
齐读第一段,感受一下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我”穷困潦倒,困苦不堪的处境。
《骑桶者》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内容和题旨;2.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3.了解虚构、事实、真实等概念的区别。
教学重点:领会作品题旨教学难点:小说是如何用虚构手法表达主题的。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环境、情节、人物,领会内容与题旨。
这是“考纲”(《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中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说明: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根据考纲说明和阅读经验,你认为小说有哪些赏析的路径?或者说有哪些关注点?请列出简明的思维导图,引领我们的阅读心向。
生绘制、展示,教师补充:外国小说关注矛盾的世界里情绪的转换和内心挣扎,现代派小说甚至隐去人物名字,包括外貌,要分析形象最好从心理入手。
这是这节课的重点。
带着这些任务进行阅读,读时思考:作者讲了什么故事?塑造了怎样的人物?或者说人物当时是怎样的心理状态?(5分钟)情节很荒诞。
一个极度贫困的人骑着煤桶飞着去向老板借煤,结果没借到,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
讨论:“我”明知道只有乞讨才能得到施舍,为什么还选择“骑着煤桶前去”?他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生答,师归纳:他怯懦。
(渴望成功又害怕失败,犹豫彷徨随时准备撤离,试图保持最后的尊严。
)他卑微。
(敏感、孤僻,不敢面对面交流,有严重的性格缺陷)他绝望。
一起看结尾:(一生读)“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我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
”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你这个坏女人!”人家能听见吗?这是一场互撕吗?(开放性预设:是否看见他听清楚他的话)阿Q般咒骂、发泄。
(语言风格预设:其实这种骑桶的方式,包括被老板娘围裙扇走等情节,还有开头的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都是一种自嘲的冷幽默。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 16.骑桶者教学设计
教学题目骑桶者所属学科语文课时安排第2课时班级授课教师所学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第二册)指导教师一、学习内容分析1.学习目标描述(1)通过问题层层渗透,逐步探究感悟《骑桶者》的主题;(2)了解小说虚构的巨大魅力。
2.学习内容与重点分析局部:从3个主问题切入:1.煤店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发现“我”;2.“我”为什么要骑桶?3.3.卡夫卡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三个问题环环相扣,逐步延伸,通过第一个问题通过老板娘没有发现“我”(或是装作没有发现)引出原因:骑桶;第二个问题通过探索骑桶的原因引出“我”的性格:懦弱、胆怯、自卑;进而思考卡夫卡的行文意图,品悟小说多重主题。
整体:从虚构的角度切入:就整篇小说而言,“骑桶”、“浮到冰山区域”等情节荒诞离奇、夸张变形,实属虚构,若把“骑桶”改为“拎桶”,则大大降低了小说的想象力、趣味性及内涵的丰富性。
由此可见,虚构可以使小说内容新颖而内涵丰富,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项目内容应对措施教学重点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发现骑桶者;分两组,各抒己见,从文中找出依据。
教学难点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
逻辑主线引导,环环相扣。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一般特征、入门技能、学习风格等)我所选教的班级是酒店专业15航空1班的学生,全班共40人,男生24名,女生16名。
女生性格活泼开朗,天真烂漫,童心未泯,喜欢阅读小说,特别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男生性格相对沉稳,但也同样率真简单。
班级的总体特征是整体语文素养一般,学生自制力也较差,因此,课堂形式需要活泼多元,富有吸引力,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揭开“虚构”的面纱。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应用1.学习环境选择(打√,如□√)(1)简易多媒体教室□√(2)交互式电子白板□(3)网络教室□(4)移动学习环境□2.学习资源应用知识点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及来源教学作用使用方式虚构图片天使和孩童直观理解呈现骑扫帚图片骑桶和骑扫帚相通点类比感受呈现3.板书设计骑桶者卡夫卡贫者窘状和有者无情骑桶借煤生活艰难和社会冷酷人与人间沟通的匮乏轻————————————————————重四、流程规划与活动设计1.教学流程设计(流程图)荒诞虚构夸张虚构举重若轻2.教学实施方案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2`出示哈利波特骑扫帚图片观看图片从生活引入,从儿童节到哈利·波特,从骑扫帚到骑桶,既不显得突兀,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学习本课的浓厚兴趣。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选修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小说与现实》的第三章《现代小说的审美追求与艺术表现》,详细内容为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骑桶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现代小说的特点,深入解读卡夫卡的创作风格及其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卡夫卡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骑桶者》的主题思想;2. 掌握现代小说的艺术手法,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中象征、暗示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卡夫卡的创作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卡夫卡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激发学生对现代小说的兴趣;2. 课堂阅读:让学生阅读《骑桶者》,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的主题;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手法,如桶的象征意义、主人公与社会的对立等;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小说中的其他象征、暗示手法;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7. 课堂拓展:推荐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如《变形记》、《审判》等。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内容:作者:卡夫卡主题:人与社会的对立、个体的困境艺术手法:象征、暗示主要人物:主人公、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骑桶者》,分析卡夫卡小说中的象征、暗示手法;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现代小说的特点,是否能理解卡夫卡的创作风格;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创作思想,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骑桶者》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骑桶者》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2.初步学会挖掘虚构背后的深层内涵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阅读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和心灵,深层次的阅读能让智慧的火花绽放的更加明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卡夫卡的《骑桶者》,踏上阅读之旅。
学生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二、活动一:认识虚构一个人骑着桶去借煤,这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能否发生呢?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发生,却可以在小说里发生,我们把它称之为——虚构。
(PPT出示虚构的定义)虚构是没有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往往采用夸张、荒诞的手法,高蹈于云霄中,常见于现代主义小说。
——曹文轩《外国小说欣赏》活动二:寻找虚构那么,作者借骑桶借煤这件事想要表达什么主题呢?预设:(1)对冷漠人性的控诉;(2)对“骑桶者”等小人物的同情;(3)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将卡夫卡的经典虚构版改为写实版《拎桶者》,再读,你觉得写实版表达了什么?(PPT出示写实版《拎桶者》)拎桶者天太冷了,寒气弥漫,我独自一人坐在屋子里。
煤桶空了,我需要一些煤。
我拎着煤桶,在冷风中走向煤店。
在煤店门口,我用尽力气敲着大门。
煤店老板娘慢悠悠地打开门,一脸不耐烦地站在我面前。
“衷心的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运回家去。
”“外面的是谁?”煤老板问道。
“是一位顾客。
”老板娘又转身向我问道:“那么,你有钱吗?”“对不起,我已经没有任何钱了。
我只需要一铲子煤,一铲最次的煤也行。
至于钱,我不能马上给你,等我有了钱就会马上给您送来。
”“别拿这些话糊弄我了,我们不是慈善家。
你快滚吧!别让我再看见你,否则对你不客气!”说完,老板娘重重地关上了门。
在冒着热气的煤店门口,我孤独地死去。
预设:与虚构版《骑桶者》表达的主题类似。
如果写实版就能呈现这样的意义,那么卡夫卡为何还要虚构“骑桶者”这一形象呢?所以,对于“骑桶”这一虚构的设置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一起来探寻。
三、活动三:探寻虚构的内涵莫言曾说:好的文学不应该是清澈透明的,不应该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好的文学应该有其丰富性、复杂性、模糊性。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骑桶者》
柯勒律治之花的魅力-------《骑桶者》教学反思【学习内容】《骑桶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教学目标是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了解“虚构”“事实”“真实”“想象”这些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虚构能力。
故事梗概是《骑桶者》是小说虚构艺术创作中的典范作品,其创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空煤桶走着去,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结果是,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学情分析】高二学期正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生剧变的分水岭,也是价值观和人生观明晰的关键时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信仰缺失的时代,学生的内心容易受到冲击,引导他们正确的价值观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
“卡夫卡之所以对我们重要,是因为他的困惑,亦即现代人的困惑。
”卡夫卡一再逼问的现代人的困惑就是:在信仰自由的时代里,如何寻找一个自己的上帝?也即:用什么样的理由(人生意义)来挂住此生,摆脱那人生的虚无?”【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概括小说的多重主题。
2、了解细节对于虚构与真实关系的重要性(即:细节的现实主义使虚构达到艺术的真实)。
﹙二﹚过程与方法1、在把握小说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提出问题2、通过对小说分析体会虚构的力量。
3、深入文本,挖掘虚构背后的真实,领会小说中的虚构是一种想象的艺术,是心灵的真实,是具有极高审美魅力的真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触摸卡夫卡伟大的心灵,体察悲悯情怀。
2、理解小说题旨的多义性,透视“周围人”的冷漠,学会与人沟通。
3、希望借助本课时的学习,能课外阅读更多的卡夫卡作品。
【重点难点】1、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理解小说题旨的多义性。
2、通过细节理解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导学策略】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改写,进行比较分析,可以达到思维突破的目标。
叶圣陶先生曾说:“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之影响,不必有意摹仿,而思考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骑桶者 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45张)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 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他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 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 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 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 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 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 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 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那么《骑桶者》表现了 现代人的什么困境呢?
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人对外界事物反 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一、作者档案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 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 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 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 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 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 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 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 《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 《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 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 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一、识记字音 (一)单音字 1.偌 大( ruò ) 2.循规蹈矩 ( . .
jǔ
)
(二)多音字
煞车 shā 1.煞 煞有介事 坐骑 3.骑 骑马 费劲 5.劲 遒劲
shà
门槛 2.槛 槛车
kǎn jià n
二、人物内心的真实 小说还展现了“我”的心灵的真实。小说开头写“我”家 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火 炉里透出寒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严霜 中;天空犹如一面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它求救的人。我 必须有煤!我不能冻死!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 冰冷的天空。这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我”骑着 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和 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 理。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 女人”,表现了“我”对老板娘的憎恨。小说借助飞翔这 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 才是最重要的真实,也是更为深刻的真实。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8单元_骑桶者_word版有答案
*骑桶者两把刀的对话一把刀见另一把刀在石上磨着,便嘲讽道:“你真傻,越磨不是越薄吗?越薄在世上的日子不是越少吗?你看我从来不愿磨,在世的日子自然比你长得多。
”被称为傻瓜的刀听后鄙视地回答道:“你不愿意磨,自然就发挥不了作用。
没用的东西在世上存在的时间再长也等于零。
”【哲理启发】人活在世界上,要对社会做出贡献才能体现其价值。
所以对我们每个人来讲,要不断地磨炼自己,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不啻.( ) 地窖.( ) 遭殃.( ) 蔑.视( ) 穹.顶( ) 煤屑.( ) 【答案】 chì jiào yānɡ miè qión ɡ xiè2.多音字奔⎩⎨⎧( )奔驰( )投奔槛⎩⎨⎧( )门槛( )槛车 供⎩⎨⎧( )供应( )供品 铺⎩⎨⎧( )店铺( )铺床 【答案】 bēn bèn kǎn jiàn ɡōnɡ ɡònɡp ù pū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咳sou ( )山肴野sù()洗shù( ) ⎩⎨⎧遭yānɡ( )yānɡ yānɡ( )( )大国yàn ɡ yànɡ( )()不乐 ⎩⎨⎧奔chí( )一张一chí( ) ⎩⎨⎧呼xī( )jí( )水 【答案】 嗽 蔌 漱 殃 泱泱 怏怏 驰 弛 吸 汲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驱赶·驱使①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所具有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 ________(驱赶/驱使)起来。
②利益的 ________(驱赶/驱使)让这些商贩不顾后果,想尽一切可能谋求低成本。
【答案】 ①驱赶 ②驱使2.浮升·浮生①就这样,我________(浮升/浮生)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骑桶者》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骑桶者》教学案例高二语文教学目标:(1)赏析小说的虚构艺术,明确虚构的作用,能够解答相关题目。
(2)思考小说中“虚构”与“真实”(现实)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判断。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文本当中的“虚构”及其具体作用;教学难点:剖析“真实”在小说当中的具体表现。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回顾与思考我们学过哪些小说?小说的本质是什么?点拨:(用图片的方式展示必修课本当中所学的古今中外的小说篇目)小说的本质在于虚。
,今天,我们通过卡夫卡的《骑桶者》来认识并掌握小说这一虚构的艺术。
(二)作者简介(导入卡夫卡的图片,展示关键词来把握作家及其写作特色)•现代派小说的鼻祖、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奇诡怪诞的想象、变形荒诞的形象象征直觉的手法、“现代人的困境”(匈牙利卢卡契)“卡夫卡的作品的整体上的荒谬和荒诞是以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基础为前提的。
”(三)自主阅读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哪些方面让你感到“荒谬和荒诞”?点拨:冬天,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煤桶去的,而是骑着桶飞去的,结果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其中,借煤的方式最令人感到荒诞。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四)文本解读之“虚构”A.虚构之事:①“我”为什么要去借煤?点拨:(1)自身原因:穷困潦倒,一无所有;强烈的求生欲(2)外界原因:冰凉冷酷的冬天。
小说写于1917年寒冷的一二月间,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②“我”为什么要骑着桶子去借煤?能不能换成别的方式?点拨:(1)体量轻,速度快,迫切想要赊到煤,尽快逃离寒冷;(2)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引起同情,获得施舍;(3)穷困潦倒,一无所有。
③“我”为什么借煤失败了?点拨:(1)煤店老板娘的拒绝(冷酷无情,自私势利)(2)“我” 交流方式不恰当(不善沟通)④结尾虚构“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点拨:面对“冰山”一样冷酷的社会现实,内心无比沉重;虽然“我”努力想要摆脱困境,但我一无所有,无可奈何,无能无力;“我”选择从地球上消失,孤独绝望,只能彻底弃绝这个世界。
2024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精彩教案
2024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章“情节与结构”部分的《骑桶者》。
本节课详细内容为:分析小说《骑桶者》的情节安排、结构特点以及寓意,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创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情节与结构特点,能够分析其寓意。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小说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分析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兴趣,拓宽文学视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骑桶者》的寓意分析,情节与结构的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结构特点,理解小说寓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骑桶者”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者的文字魅力。
3. 分析情节与结构: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结构特点,如场景切换、悬念设置等。
4. 寓意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小说的寓意,如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人性的剖析等。
5.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一个典型情节,讲解如何从情节与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另一个情节,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内容:情节安排:场景切换、悬念设置结构特点:紧凑、富有层次寓意:社会现实、人性剖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骑桶者》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结合情节与结构进行分析,并阐述其寓意。
2. 答案要求:逻辑清晰,观点明确,不少于5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小说情节与结构的掌握程度,以及寓意解读的深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寓意丰富的外国小说,如卡夫卡的《变形记》等,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情节与结构的分析2. 小说寓意的解读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置4. 作业设计的要求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情节与结构的分析1. 场景切换:小说中的场景切换自然而巧妙,既展现了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又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章“情节:叙述的起伏”,详细内容为《骑桶者》。
该篇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骑桶者的奇特经历,展示了其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分析小说;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骑桶者》的情节、人物、主题;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教材、《骑桶者》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现实生活中的奇特现象,引发学生对“奇特”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
2. 朗读原文:让学生齐读《骑桶者》原文,感受小说的语言魅力。
3. 分析情节:让学生复述小说情节,讨论骑桶者经历的变化,理解小说的结构。
4. 分析人物: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骑桶者的人物形象,讨论其象征意义。
5. 例题讲解:讲解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小说。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情节:起伏变化3. 人物:骑桶者、其他角色4. 主题:现实与理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人物形象;2. 答案要求:结合小说内容,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能积极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但对小说象征意义的理解仍需加强;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外国小说,如《动物农场》、《麦田里的守望者》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对小说《骑桶者》的象征意义的理解;2. 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技巧;3. 课后作业的设计与答案要求;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骑桶者》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骑桶者》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导入:文艺理论家给小说的定义:“小说是用散文写成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的故事。
”英国间谍小说作家勒卡雷说过:“‘一个猫坐在草垫子上头’,这不是个故事。
‘一个帽坐在一头狗的垫子上’,这里头就有故事了。
”所以艺术家是个说谎的的家伙,但是他的艺术,如果确是艺术,会把他那个时候的真相告诉你。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卡夫卡的世界,看看他笔下的真相。
1、复述故事情节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我”想去煤店老板借煤,“我”不是拎着煤桶走去,而是骑着煤桶前去,可结果并不幸运,“我”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到了冰山区域。
2、、深入课文,集体探究(一)请同学们比较两个版本。
讨论虽然都没有借到煤,但原因是否一样呢?(A层)写实版:“我” 借不到煤的原因应该是煤店老板( 娘) 的拒绝。
“我”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潦倒的小人物。
老板是拥有着大量财富却不愿帮助他人的,冷酷无情,被金钱吞噬了良心的资本家。
虚构版:a、老板娘“什么也没有听见”“没有人,街上空空的”“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见”。
既没有看见“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的“我”,也没有听到“ 我”的“喊”声。
b、从“我”的所见来看,老板娘“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
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
“我”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的所见及其判断是不是准确,真实,我们也不得而知。
如果真实,那老板娘的冷酷自私就很明显。
如果“我”的判断不实,那借不到煤的责任就只能由“我”来负责了。
骑着煤桶飞翔的方式,避免了老板娘和“我”的直面和沟通,使情节内容产生多元解读成为可能。
c、因为“飞翔”,我们就觉得这个事件好像仅仅发生在幻觉里。
作品也暗示了“借煤”的幻想性:“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而紧接着,错觉果然被证实,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敲六点,我们关门吧。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骑桶者》教学设计
骑桶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小说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与矛盾冲突中全面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卡夫卡小说是“梦幻与真实的融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骑桶者”身上发掘自身的性格弱点,学会拥有强大的内心。
【教学重难点】分析骑桶者的形象,探究虚构背后的真实。
【教学过程】一.导入米兰·昆德拉说:卡夫卡的小说是:梦幻与真实的融合。
二.探究内容与人物形象中“梦幻与真实的融合”1.请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大家故事的核心内容一个“骑桶者”去赊煤,最后被扇走,漂浮到冰山区域。
2.这个故事情节令你感觉“梦幻”情节有哪些?骑桶飞行等3.这些梦幻情节是如何让人来倍感真实的?生活的细节;环境和寒冷的心理感受;人物的语言等让人倍感真实过渡语:然而,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4.探究“骑桶者”形象,在骑桶者身上找到自己或者熟知的人的影子。
明确:是一个自卑却又自尊的可怜虫;是一个对现实感到无助、恐惧、绝望的孤独者;是一个滑稽、可笑的小丑儿;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追求者;……5.不仅在骑桶者身上能找到我们的影子,或许也能找到作者的影子。
每一个障碍粉碎了我;我的本质就是恐惧;——卡夫卡他是一个没有归属的作家,他没有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宗教,没有家庭的温暖、爱情的甜蜜,甚至在职业上他也是一个介于职员与作家之间的“边缘人”……——西德批评家安得特斯总结:从这两则材料,你看到作者和骑桶者哪些相同点。
孤独,绝望,可怜,对现实感到无助。
三、拓展延伸挖掘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符号人物卡夫卡漫不经心地将“骑桶者”打造成了一个符号。
每个人都能在他身上找到影子,这类符号其实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也有。
《阿Q正传》中的阿Q和《骑桶者》中的“我”都是猥琐的小人物,他们的地位、境遇决定了两人悲剧命运的相似性。
阿Q社会地位低下,是一个赤贫的雇农,以帮人打短工为生,生活孤独惨淡。
当革命到来,阿Q幻想造反给自己带来“赵家的元宝、洋饯、洋纱衫、秀才娘子的宁式床、钱家的桌椅”,他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却孤独地走上了死亡之路,而留给看客们的却是“多半不满足”的滑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阅读《*骑桶者》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探究小说的多重主题。
2.体会小说虚构与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
3.让学生感受基层劳苦大众的艰辛,增强社会责任感,以期同学们都能以一双悲天悯人的充满爱的眼睛去看待周遭的一切。
4.让学生学会真诚、勇敢交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告诉他们即便是身处困境,我们依然不能彻底弃绝世界,要用一颗乐观的心,与人类交流,与世界对话。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初步具备了外国小说的阅读能力。
本课要突破小说的多重主题和虚构的特点,激发灵感,让学生在以后的创作中运用想象。
3重点难点
1.感受基层劳苦大众的艰辛,增强社会责任感,以期同学们都能以一双悲天悯人的充满爱的眼睛去看待周遭的一切。
2.让学生学会真诚、勇敢交流,要用一颗乐观的心,与人类交流,与世界对话。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过程
一、导入
不同星球的两人消除彼此之间的误解克服各种危险追寻真爱的浪漫爱情喜剧。
(幻灯片展示同学们感兴趣的图片)
这些看起来荒诞夸张的故事,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鲁迅先生认为,小说的起源是神话,小说和虚构密不可分。
今天我们就来见识一下,卡夫卡笔下的男主人公是如何骑桶飞翔去借煤的。
二、走近作者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
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23岁获法学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