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仁者的温度——《仁者爱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4版仁者爱人语文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2024版仁者爱人语文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课程背景与目标•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目录•课堂互动与讨论环节设计•作业布置及评价方式•复习巩固与拓展延伸01课程背景与目标课程设置背景中华文化传承01当代社会需求02语文学科特点03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材分析与选用依据教材内容分析选用依据02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课文背景介绍文本解读思想内涵探讨030201主要内容概述1 2 3仁爱思想的基本内涵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相关的文学常识和文化背景重点知识点梳理难点问题及解决方法难点问题解决方法03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启发式教学法应用提问引导讨论交流归纳总结案例分析法实践分组研讨精选案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案例进行深入研讨,形成分析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展示交流多媒体辅助手段运用课件制作根据课程内容,制作精美的课件,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有机融合,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网络资源利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如查阅相关资料、观看教学视频等,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途径。

互动平台搭建利用社交媒体等工具搭建互动平台,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困惑。

04课堂互动与讨论环节设计开放性问题避免简单的是非问答,提出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探究欲望。

针对性提问结合课文内容,针对“仁者爱人”的主题,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递进式提问问题设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提问策略制定小组讨论组织实施分组策略01讨论主题明确02时间安排合理03分享交流成果展示小组代表发言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和观点,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多种形式展示鼓励学生通过PPT、海报、表演等多种形式展示讨论成果,增加课堂趣味性。

互相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对其他小组的展示进行评价反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05作业布置及评价方式作业类型及要求说明阅读理解作业写作表达作业实践活动作业评价标准制定阅读理解评价标准写作表达评价标准实践活动评价标准反馈机制建立及时反馈个性化反馈多元化反馈06复习巩固与拓展延伸复习策略指导制定复习计划梳理知识点强化练习拓展资源推荐经典诵读名著阅读影视欣赏专题研讨写作训练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讨,探讨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仁者爱人教学设计

仁者爱人教学设计

仁者爱人教学设计导语: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质。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注入仁者爱人的理念,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并将其贯穿于教学设计中。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仁者爱人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为了培养学生的仁者爱人品质,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地反映这一要求。

我们可以设置如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仁者爱人的含义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的意识和行动能力;3.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4.促进学生团结协作、友善待人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针对仁者爱人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内容选择:1.仁者爱人的概念解读: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仁者爱人的概念及其背后的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明确道德追求的方向。

2.相关名人及案例分析:通过介绍一些仁者爱人的典型案例和具有代表性的名人,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品质。

3.公益活动的参与: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公益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仁者爱人的实践,培养他们关心他人的意识和乐于助人的行为能力。

4.情感教育的开展:通过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之间的友善互助态度,提高他们的情感认知和处理能力。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为了有效地实施仁者爱人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培养仁者爱人的情感态度。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参与共同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思考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式,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激发他们的思考,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四、教学评价的方式为了评价学生在仁者爱人方面的学习情况,我们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问卷调查: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自评情况,设计一份针对仁者爱人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仁者爱人概念的理解和实践程度。

感受仁者的温度《仁者爱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感受仁者的温度《仁者爱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感受仁者的温度--《仁者爱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浙江省宁海中学杨明315600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2、名句背诵:背诵1.6、5.26两章。

3、感受鉴赏:,鉴赏“爱人”的具体表现,感受孔子“仁者”的温度。

4、思考领悟:领会“仁”的具体思想内涵,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领会“仁”的丰富内涵,感受“仁者”的温度。

2、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易中天问于丹: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心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于丹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康德曾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这话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于丹的观点,即孔子的理论是适合男女大众的,具有普遍性,所以没有色彩。

那么孔子的温度体现在哪里?在今天这个略感寒意的初冬的下午,我们一起来学习《仁者爱人》,来感受孔子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的温度。

(板书“仁者爱人”)二、说文解字,切入课题。

1、解字: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58个章节都涉及仁字。

所以,儒家学说甚至被称为“仁学”。

仁字从象形字演化而来,《说文》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

”《礼记》郑玄注:仁是相人偶之意,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PPT)仁字人旁加个二字,为什么不加一呢?一说明一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

加二就是两个人,除了要管好自己以外,还要管好另外一个人。

那就产生了相互关系,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助、怎样相爱的问题。

仁就是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关系变得和谐的方法。

你自己处好了,对人也好了,就是仁者了。

(PPT)--南怀瑾《论语别裁》2、仁,就是爱别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儒家思想最精髓的东西,亦即讲“仁”。

俗话说:“智者可赞,而仁者则可敬也!”智者,是头脑聪明,善于了解别人的人。

2024年度仁者爱人教学教案

2024年度仁者爱人教学教案
9
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的含义
尊重他人是指对他人的人 格、权利、观点和选择给 予认可和尊重,不干涉他 人的自由和尊严。
2024/3/23
尊重他人的表现
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 人的不同观点,不嘲笑或 轻视他人,以及避免对他 人进行恶意攻击或诽谤。
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尊重他人是建立良好人际 关系的基础,也是促进社 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因素 。
仁者爱人的实践方法
探讨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者爱人的思想,包括倾听 、理解、关心、帮助他人等方面,并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实 践方法和技巧。
30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01 02
社会变革对仁者爱人的影响
分析了当代社会变革对仁者爱人思想的影响,包括科技进步、经济全球 化、文化多元化等方面,以及这些变革对人们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
以亲爱亲人为最大的仁爱。
《荀子》中也提到
“仁者必敬人。”:这句话说明 了仁者不仅要爱人,还要尊敬人

2024/3/23
16
现代社会中实践仁者爱人思
04
想意义和价值
2024/3/23
17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024/3/23
倡导仁爱精神
01
通过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仁爱观念,关爱他人,形成和谐友善的
社会氛围。
本课程共计36学时,每周4学时。
2024/3/23
教学内容安排
前8学时介绍儒家思想和“仁者爱人”观念的背景及内涵;中间16学时结合历史案例和现 实生活,深入分析“仁者爱人”思想的应用与实践;最后12学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和课堂展示,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考核方式
采用平时成绩(占40%)和期末闭卷考试(占60%)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课 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期末闭卷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仁者爱人”思想的理 解和掌握程度。

《仁者爱人》教学设计

《仁者爱人》教学设计
CHAPTER
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仁的概念及其内涵
解释了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包括爱人、尊重生命、追求和谐等内涵。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
阐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包括亲亲之爱、仁民爱物、博施济众等。
仁的实践意义
探讨了仁在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实践意义。
关键知识点回顾总结
1
2
3
探讨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如以人为本、重视团队合作、强调社会责任等。
跨文化视角下仁爱观念传播策略
承认不同文化背景下慈善观念的差异,避免文化冲突。
寻找不同文化背景下慈善观念的共同点,促进交流合作。
通过教育、媒体、文化交流等途径传播仁爱观念,提高公众意识。
鼓励个人和组织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尊重文化差异
求同存异
传播策略
实践探索
05
CHAPTER
互动环节:学生展示与讨论
仁爱观念的具体表现
仁爱观念具体表现及实践意义
在当代社会,推广仁爱观念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
仁爱观念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有助于培养个人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形成健全的人格。
培养良好品德
通过推广仁爱观念,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心和责任感,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提前向学生征集以“仁爱”为主题的创意作品,如绘画、手工、摄影、短视频等。
创意作品征集
在课堂上展示学生作品,让创作者分享创作灵感和过程,表达对仁爱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作品展示
观众可以对作品进行点评和提问,与创作者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仁爱精神的表达和传播方式。

《仁者爱人》优秀教案

《仁者爱人》优秀教案

•课程介绍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仁爱思想内涵探讨•跨文化对比:东西方仁爱观念异同目•当代社会中践行仁爱精神途径和方法•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录《仁者爱人》背景及意义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阐述儒家思想中“仁”的核心地位,以及“仁者爱人”作为儒家道德观的重要体现。

历史背景分析《仁者爱人》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纷争。

文化价值探讨《仁者爱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建设的深远影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仁者爱人》的思想精髓,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仁者爱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思想,理解儒家仁爱观的内涵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促进个人品德的全面提升。

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安排与时间课程安排时间安排原文朗读及注释原文朗读注释教师对难懂的字词及句子进行注释,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仁爱思想礼制观念中庸之道030201主题思想阐释艺术手法欣赏写作风格语言特色分析本文的写作风格,如以记言为主、言简意赅等,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

结构布局仁爱观念起源与发展01020304儒家仁爱思想核心内容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孝悌之义中庸之道现代社会中仁爱观念应用构建和谐社会01培育良好品德02推动社会公益事业03东西方文化中仁爱观念比较东方仁爱观念西方仁爱观念不同文化背景下仁爱实践案例分析东方仁爱实践西方仁爱实践全球化视野下仁爱观念传播与影响全球化对仁爱观念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东西方文化交融,仁爱观念在跨文化交流中得以传播和丰富。

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全球性问题,如环境保护、国际援助等,体现出全球化的仁爱精神。

仁爱观念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实践在全球范围内,人们通过国际组织、民间团体和跨国企业等多种渠道践行仁爱。

例如,参与国际救援行动、推动全球教育公平、关注气候变化等,以实际行动践行仁爱精神。

五《仁者爱人》教案

五《仁者爱人》教案

《仁者爱人》教案20XX年11月30日教学目标:1、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义,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明确“忠恕”的内涵。

3、背诵重点章节。

4、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

5、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重点:理解“仁”的丰富内涵。

教学步骤:一、导入:20XX年11月12日下午,在“百家讲坛”演播室,在讨论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时,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问于丹:“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这些美女的心目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于丹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问:如何理解“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明确:没有色彩:孔子的理论具有普适性。

灰色是一种没有色彩的色彩。

所谓“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康德语)”是也。

问:“温度”是何意?明确:仁爱。

下面我们来学习《论语选读》的第五课《仁者爱人》,把握孔子“仁”的丰富内涵。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频率极高。

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58章涉及,儒学甚至被称为仁学。

孔子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是人间正道,做人的基本原则就是:爱人。

现在我们来了解孔子的修身之道:仁爱。

板书:仁者爱人二、朗读课文,归纳字词句式。

请学生朗读,把重要字词画出来。

1、重点字音:(见学案)(1)衣轻裘...( ) (2)冕( ) (3)瞽者( ) (4)厩( ) (5)齐衰( )(6)弋( )(7)被发左衽( ) (8)沟渎( ) (9)出则弟( ) 衣裳( )2、重要词语:(1)出则弟.(2) 谨.而信.(3)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4)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5)尧舜其犹病.诸(6)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7)盍.各言尔志(8)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9)愿无伐.善,无施.劳(10)然,固相.师之道也(11)过之,必趋.(12)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13)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14)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15)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16)岂若匹夫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三、文本理解:(一)仁的根本(1.6)1、疏通文字:弟子:(1)指学生,与“老师”相对;(2)年轻人,与“父老”相对;(3)弟和子,与“父兄”相对。

2017年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第三课仁者爱人

2017年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第三课仁者爱人

2017年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第三课仁者爱人第一篇:2017年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第三课仁者爱人第三课仁者爱人【教学目标】1.准确流畅地朗读经典选文,背诵经典章句。

2.借助注释和大意理解选文意思,用心体会儒家的仁爱思想。

3.生活中做到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仁爱共济,立己达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一则故事《吴枯赠衣》。

关枯是东汉人,年轻时在家多的水边一边放猪,一边读书,生洁很贫困。

后来他做了胶东地区的长官,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仁爱清廉。

有一次,负责收税的下属孙性,偷偷地多放了百姓一点儿钱,给父亲天了一件新衣柔。

孙性的父亲知道衣我的来历后,把他确写了一顿:“吴长官是多么好的一个人,色你怎么忍心瞒着他干这种事?”然后通着儿子去自首。

孙性又羞憾又害怕,最后还是拿统着衣术去自首了。

在办公大变里,吴枯看到孙性局促不安的样子,就让身边的人都退交下,然后说:“现在没有别人了,有什么事,就告诉我吧。

”化孙性支支香香地把事情讲了一遍。

吴粘听完,严肃地说:“你私自收钱,应当严厉处河!”孙性一听,吓得“扑通”魂倒在地。

吴枯见状,语气支得温和起来,说道:项“你现在能知错就改,难能可责,以后千万别再犯这种错误了!你应该感谢你父亲,也李代我谢谢他老人家。

”书随后,吴枯拿出自己的钱,连同那件衣震交给孙性,嘱咐道:“把这些钱退给老百姓。

这件衣服,就以我的名义送给你的父亲吧。

”孙性被吴枯的仁息感动了,以后再也未犯其他过错。

学生讨论之后,让他们对照课本,熟读文本所选经典章句,看是否与刚才讨论的问题相契合。

二、走进经典1.学生反复诵读,根据注释和大意硫通文意。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问题。

2.学生针对章句理解提出问题,老师与学生共同解决。

3.结合社会现象,针对文本,学生各打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4.给出与文本有关联的其他段落,对比分析: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战?”颜渊曰:“请问某目。

《仁者爱人》教案

《仁者爱人》教案

《仁者爱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仁者爱人》的文本内容,体会“仁爱”的内涵。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仁者爱人》的文本内容,掌握“仁爱”的内涵。

2.教学难点:如何将“仁爱”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仁者爱人》的作者孟子及其生平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仁者爱人”这个主题,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仁爱”的理解。

(二)文本解析1.让学生自读《仁者爱人》,理解文本内容。

2.教师对文本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分析孟子对“仁爱”的阐述,让学生明白“仁爱”的内涵。

(三)案例分析1.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这些行为是否符合“仁爱”的理念。

2.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四)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爱”。

2.学生分享自己的行动计划,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

3.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时刻关注“仁爱”,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四、课后作业1.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关于“仁爱”的感悟文章。

2.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记录下自己在生活中践行“仁爱”的例子,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析《仁者爱人》文本,引导学生关注“仁爱”的内涵,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讨论和实践。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于“仁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确了自己在今后生活中如何践行“仁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仁者爱人》的文本内容,重点是让学生把握孟子关于“仁爱”的具体论述,难点在于让学生将这种理念与实际行为联系起来。

高中语文《仁者爱人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仁者爱人 》教学设计

《仁者爱人》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l.6、5.26两章。

2、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孔子“仁”的含义及其对于生命的尊重。

【教学重难点】1、理解孔子“仁”的含义及其对于生命的尊重。

【教学过程】一、导入《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

《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出现,有人统计有109次,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

密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

板书:仁我们先来技术难度较低的,(停顿)给“仁“组词,多多益善。

预设:仁慈、仁爱、仁者,核仁、仁义,为富不仁解析:何谓仁,从字面来看,就是两个人。

说通了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与物的关系,就像同学们刚才的组词,两者的关系就是要爱,要慈,要讲义,仁字为何要在人旁加个二字,为什么不加一呢?(停顿)一说明一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

加二就是两个人,除了要管好自己以外,还要管好另外一个人。

那就产生了相互关系,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助、怎样相爱的问题。

仁就是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关系变得和谐的方法。

你自己处好了,对人也好了,就是仁者了。

就是一句广告词,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这位孔圣人是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同情是人间正道,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仁者爱人。

二、教学过程(一)仁的根本(1.6)1、疏通文字:弟子:(1)指学生,与“老师”相对;(2)年轻人,与“父老”相对;(3)弟和子,与“父兄”相对。

入:在家;出:出门在外。

弟:同“悌”,敬爱兄长。

谨:谨慎,慎重。

信:守信用。

行:践行(道德)。

文:文化经典句式:则以学文。

应为:则以(之)学文。

“之”代指余力,省略了宾语。

省略句。

2、探究:孔子认为做人与学问是什么关系?明确:修养第一,做学问第二。

过渡:在《克己复礼》中学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仁”的根本在于“孝悌”,因为仁即是人群相处之道,仁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温情与善意,发于仁心,乃有仁道。

论语《仁者爱人》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仁者爱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论语》中“仁者爱人”的深层含义,把握孔子关于“仁”的思想精髓;
2.将“仁者爱人”的原则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解决生活中的道德困惑;
3.感受“仁”的哲学魅力,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讲述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论语》的语境;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仁者爱人”相关的图片、视频,引发学生思考。
2.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分发学习资料,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论语》原文,理解“仁者爱人”的含义;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仁者爱人”的认识,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3.课堂讲解,深入剖析
-教师针对“仁者爱人”的内涵进行讲解,结合现实案例进行分析;
-结合时事热点,让学生认识到“仁者爱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6.课后拓展,巩固提升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仁者爱人”的原则分析实际问题;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高思考深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道德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展示图片、视频:“请大家看看大屏幕上的图片和视频,思考一下,这些场景中体现了什么样的品质?”
3.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仁”的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提问:“那么,你们认为什么是‘仁’呢?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哪些体现‘仁’的行为?”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对“仁者爱人”的内涵进行详细讲解,结合现实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仁”的实质。

仁者爱人教案(用)

仁者爱人教案(用)

仁者爱人教案(用)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仁者爱人的含义及核心价值观;2.能够区分仁者和爱人的不同点,并分别列举仁者和爱人的典型人物;3.能够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表达仁者爱人的观念。

技能目标1.能够进行团队合作和分组讨论,推动课堂氛围;2.能够使用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准确地表达仁者爱人的概念;3.能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树立仁者爱人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操;2.提高学生对于家庭、社区、国家与世界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素质,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仁者爱人的概念;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仁者爱人的观念。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和人文情操;2.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问题驱动学习);2.小组合作学习法;3.视听教学法。

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出仁者和爱人的概念,引入仁者爱人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仁者”和“爱人”的区别。

2.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老师的引导下分别讨论仁者和爱人的典型人物、仁者爱人的实现等问题,并记录下各组的讨论成果。

3.手抄报展示(15分钟)由每组学生将讨论成果手抄到PPT上,并在展示PPT期间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视听教学(25分钟)通过播放仁者爱人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仁者爱人的更深层含义。

5.(10分钟)老师简要课堂内容,重点回顾仁者爱人的核心价值观、学生探讨的重点等内容,巩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四、教学评估1.学生参与程度及课堂态度;2.学生在手抄报展示和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及成果;3.学生能否准确地表达仁者爱人的核心价值观;4.学生能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仁者爱人的理念。

五、教学资源1.仁者爱人的视频;2.老师准备的PPT课件;3.学生的笔记本和教材。

《仁者爱人》教案

《仁者爱人》教案

《仁者爱人》教案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仁义礼智”,请问其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进入下一课内容的学习。

2、板书课题:仁者爱人——君子之道二、初读感知1、识记:輗()軏()惮()硁()狷()筲()便()狎()弟同“悌”2、初步感知:孔、孟在文中提出了哪些君子之道?三、读析、讨论、质疑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君子不器:君子不要做一个器具。

意指器物各适其用但不能相通,君子则注重修养道德,成就通才,用无不周。

(2) 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大车指的是牛车。

(3) 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4) 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 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

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把“如”解释为“类似”。

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6) 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

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7) 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

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8) 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

比喻器量狭小的人.(9) 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10) 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11) 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

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12) 便辟:惯于走邪道。

(13) 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

(14)便侫:惯于花言巧语。

2024年度仁者爱人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2024年度仁者爱人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分层分类评价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采用分层分类的评价方式,为每个 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和反馈。
重视能力评价
在评价中注重学生的能力表现,如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 能力等,而不仅仅是知识掌握情况。
25
家校共育模式探索
2024/3/23
家长参与课堂
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增进家长对学 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同时促进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8
文本结构梳理与主题思想
2024/3/23
文本结构
全文可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正文 部分详细阐述仁爱思想的内涵和意义,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强调仁爱思想的重要 性。
主题思想
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仁爱,即倡导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文章通过阐述仁爱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高尚的 道德品质。
家校互动平台
建立家校互动平台,如微信群、QQ群等,方便家长和教 师之间及时沟通学生的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家庭教育指导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途径,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帮 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26
PART 07
教师自我反思与成长
REPORTING
2024/3/23
27
本次课程总结回顾
2024/3/23
14
PART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REPORTING
2024/3/23
15
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
创设历史情境
激发情感共鸣
通过还原历史场景、角色扮演等方式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人物的 情感和思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2024年仁者爱人教案(用)-(附加条款版)

2024年仁者爱人教案(用)-(附加条款版)

仁者爱人教案(用)-(附加条款版)仁者爱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仁者爱人”的含义,知道仁者爱人的表现。

(2)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仁者爱人”的意义。

(3)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态度。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仁者爱人”的含义:(1)仁者: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2)爱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2.“仁者爱人”的表现:(1)关心他人的需求,乐于助人。

(2)尊重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

(3)关爱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

3.如何成为一个“仁者”:(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他人需求。

(2)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尊重他人。

(3)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

(4)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爱弱势群体。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仁者爱人”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对“仁者爱人”的理解。

2.讲解新课:(1)教师详细讲解“仁者爱人”的含义和表现。

(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仁者爱人”的表现。

3.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成为一个‘仁者’?”(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角色扮演:(1)教师设计一个关于“仁者爱人”的场景。

(2)学生分角色扮演,解决问题。

5.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关爱弱势群体。

(2)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感悟。

6.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课后作业1.思考题:(1)如何将“仁者爱人”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2)你认为“仁者爱人”在现代社会中有何意义?2.实践活动:(1)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关爱弱势群体。

人教版高二上册《仁者爱人》教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仁者爱人》教案

06
评价方式与标准
过程性评价策略实施
观察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密切观察学生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 参与度、合作精神等,并记录下来,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 学习状况。
提问法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检验学生对 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练习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案例分析
选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 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思想。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实践
1 2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围绕课文内 容和问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西方文化中的“博爱”
在西方文化中,“博爱”是一种普遍的爱,强调对所有人的平等关爱和尊重。这与儒家思想 中的“仁爱”有相似之处,但西方博爱更强调普遍性和平等性。
印度文化中的“慈悲”
在印度文化中,“慈悲”是一种重要的美德,强调对他人的同情和怜悯。这与儒家思想中的 “仁爱”有相通之处,但印度慈悲更侧重于对弱者和受苦者的关怀和帮助。
内容概述
本课主要讲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 包括仁爱的定义、内涵、实践方法 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生应掌握《仁者爱人》中的重点字 词、句式和文章大意,理解孔子的仁 爱思想。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树立正确的道 德观念,培养仁爱之心,关注社会、 关爱他人。
能力目标
和冲突。
培养健康人格
仁爱思想对于培养健康人格具有 重要意义。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 人,更容易形成积极、乐观、宽 容的性格,有利于个人的心理健

《仁者爱人》教学设计

《仁者爱人》教学设计

《仁者爱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仁者爱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理解“仁者爱人”的核心思想和道德价值。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仁者爱人”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然后,教师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询问学生对视频中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有何感受。

Step 2:阅读与讨论(10分钟)教师分发故事《仁者爱人》的文本给学生,要求学生默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故事中的“仁者”是指什么?如何理解“仁者”的概念?- 故事中的“爱人”是指什么?为什么他们需要被爱?- 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成为“仁者”?-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展示对人的关爱和乐于助人的品质的?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回答上述问题,并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Step 3:角色扮演(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展示故事中的关键情节和对话。

每个小组只需要选择一个情节进行表演,但要求表演出主人公如何展示对他人的关爱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创作,但要保持故事中的核心思想不变。

Step 4:语言练习(15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语言练习。

教师分发练习册,要求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 选择和圈出故事中含有关爱和乐于助人意义的词语。

2. 完成与故事相关的填空练习,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子填写。

Step 5:写作练习(20分钟)要求学生以故事中的主人公或其中一个角色的视角,写一篇短文,描述他们是如何成为“仁者”,展示关爱他人和乐于助人的行为。

学生应注意使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子,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和修改彼此的写作,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Step 6:分享和总结(5分钟)教师要求学生读出自己所写的短文,并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思考。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和讨论,强调“仁者爱人”的核心思想和教育价值,并鼓励学生将这样的品质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仁者的温度——《仁者爱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浙江省宁海中学杨明 315600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2、名句背诵:背诵1.6、5.26两章。

3、感受鉴赏:,鉴赏“爱人”的具体表现,感受孔子“仁者”的温度。

4、思考领悟:领会“仁”的具体思想内涵,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领会“仁”的丰富内涵,感受“仁者”的温度。

2、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易中天问于丹: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心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于丹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康德曾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这话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于丹的观点,即孔子的理论是适合男女大众的,具有普遍性,所以没有色彩。

那么孔子的温度体现在哪里?在今天这个略感寒意的初冬的下午,我们一起来学习《仁者爱人》,来感受孔子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的温度。

(板书“仁者爱人”)二、说文解字,切入课题。

1、解字: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58个章节都涉及仁字。

所以,儒家学说甚至被称为“仁学”。

仁字从象形字演化而来,《说文》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

”《礼记》郑玄注:仁是相人偶之意,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PPT)仁字人旁加个二字,为什么不加一呢?一说明一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

加二就是两个人,除了要管好自己以外,还要管好另外一个人。

那就产生了相互关系,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助、怎样相爱的问题。

仁就是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关系变得和谐的方法。

你自己处好了,对人也好了,就是仁者了。

(PPT) ——南怀瑾《论语别裁》2、仁,就是爱别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儒家思想最精髓的东西,亦即讲“仁”。

俗话说:“智者可赞,而仁者则可敬也!”智者,是头脑聪明,善于了解别人的人。

与智者相比,仁者的内心是温柔的,他不仅爱自己,更爱别人。

仁者就像一位宽容慈祥的长者,他能善待生命中的每一个人,甚至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

所以,仁者更令人敬佩。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亦即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会想到让别人有所树立。

自己想要实现理想,马上也会想到帮助别人实现理想。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就是实现仁义最好的办法。

(PPT) ——于丹《论语心得》3、小结:由此可见,仁的本质就是爱人。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关心人,爱护人,体贴人,以人为本。

三、整体感知,理解“仁”的具体表现,感受仁者的温度。

1、公元前460多年的某一天,孔子在和弟子讲学的时候,谈到了人的志向,于是就有了一段著名的对话。

请大家朗读5.26 章。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5.26章)思考:品读三人的对话,想一想他们分别有怎样的人格特征?尝试以因声求气之法感受不同的人物情态。

并思考师生三人各言其志,有什么不同?明确:师生三人各言其志,志有高下之别。

子路是侠士,豪侠义气,义胆忠肠,喜善好施,乐以助人,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强调在物质上的共享,以此体现出“爱人”之心,表现出对“仁”的追求。

颜渊是仁人,仁者之风,不自我夸耀,不施劳于人。

像孔子所说:“其心三月不违仁。

”是心中有仁而不违仁。

孔子是“圣人”。

圣人之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圣人方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正是理想的大同社会,老、中、青三代各有所属,社会才会和谐稳定。

由此看来,孔子的胸怀博大,境界更高。

所以朱熹引用程颐的话:“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这是三人不同点。

共同点则是均无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

清•刘宝捕《论语正义》说:窃谓子路重伦轻利,义者之事也。

颜子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仁者之事也。

夫子仁覆天下,教诚爱深,圣者之事也。

(PPT)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老者,少者代表年龄上的大众,朋友则代表人际关系上的大众,这三者不就是芸芸众生的代表,以仁道来关怀信任他们,不正是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体贴、关爱、和同情之心吗!这种情怀在以下哪些章节中同样体现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品读10.17、7.9、15.42、9.10四章)3、齐读10。

17章,你感受到怎样的为人之道?(问人)第六章中的“不问马”的解读:在《论语》里,马不是普通的动物或牲畜,而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古代文献中提及的“六牲”,郑玄注为:马、牛、羊、猪、狗、鸡。

可见马不是普通的动物或牲畜,而是位居上古祭祀“六牲”之首,因此先秦文献中经常车、马连言,说到马就意味着有车,说到车也就包括着马。

例如《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乘肥马,即乘肥壮之马所拉的车。

”“马是国之大用”,就在于它是春秋时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其价值有逾于今日之轿车,而且并不是平民百姓所能够享受的。

《礼记•曲礼下》:“问士之富,以车数对。

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

”可见,车马数量,还是衡量士财富的一个标准。

许倬云《周人的生活》一书中认为:“车马在西周,除了实用意义外,还有礼仪的意义。

一个贵族能使用的车马数量及其装饰,都按等级而增减。

一国一家能动员的兵车数字,反映的不仅是兵力强弱,也说明其掌握资源的大小。

”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来说,马都不是普通的动物,而是财富甚至是地位的象征。

再看《论语》中的车马。

《公冶长》第19则“崔子弑齐君,陈文字有马十仯ブ!辈宦拮拥倪本形杂谑畞车马这样的巨额财产,陈文子弃之如敝履,毅然离开齐国。

孔夫子对于他的行为赞为“清矣”。

子路的“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理想也是子路重义轻财、豪爽个性的鲜明体现。

至此,则不难理解程树德《论语集释》对此的注解:“不问者,世人多重财产,圣人独否。

”(有这样一个文化背景的介绍,学生对孔子的思想精神的理解才有一个中介,一个基础,学生认为这个文本中揭示出了孔子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建立在文本本原的基础上,来源于学生自己真切的认识。

)明确:马厩失火,如果马烧死或烧伤,孔子势必只能徒行,有违礼制。

而在马厩失火的情况下,孔子仅仅只关心人,不理会贵重的马。

并且,孔子所问的人,不是他的家人,而是家里的奴仆——马厩里的马夫和下人。

孔子只问地位低下的奴隶,而不问时人所重的尊贵的马,恰恰是更彻底更鲜明地体现了孔子轻财、博爱的伟大品格。

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体现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

在士大夫家,负责照管马的一定是下人,而不是主人;在当时情况下,一匹马的价值非常高。

马棚失火,如果主人听到之后,首先开口就问马的情况,那是把财物放在第一位;首先开口就问是否伤人,那是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当然,人与马都是生命,但是,人是同类,所以,在不能同时兼顾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应该先关心人的生命安全。

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意思,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推己及人”的体现。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

4、为什么孔子“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文情怀?(礼丧)明确:丧者哀戚,于其旁不能饱食,此所谓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

不吃饱饭肯定不是礼的规定。

而孔子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他的“将心比心”,因为体味旁人的心情,而使自己也保持了哀戚之心,所以吃不饱。

当然,我们今天没有必要真像圣人那样,去参加人家的丧礼就连饭都不吃饱。

但是,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有没有在人家的丧事中大吃大喝,猜拳行令,置人家的哀伤于不顾呢?5、全体女生齐读15.42章,思考:为什么孔子对师冕说的话是不厌其烦,详尽至极?(导盲)明确:作为一个盲人,初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一定步履艰难。

由阶到席,一路走来,孔子亲历亲为,逐一介绍,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做善事,而是换位思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础上的反思,即“己之所欲,亦施于人”。

所以相师之道就是孔子仁爱之心的具体表现。

6、有人评论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极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

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

如果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PPT)明确:这一段主要用客观叙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观叙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体谅、关心人、特别是关爱弱者的“仁爱”精神。

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也是含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的“春秋笔法”。

如果改用其他,难以达到如此感人效果。

7、男生齐读9.10章,思考:面对这三类人,孔子为什么要“必作、必趋”?(尊礼)明确:孔子看到有丧服的人,他要“作”、“趋”,是因为他的心情有了变化。

就像7.9章说的那样,有了恻隐之心,悲戚之心,所以要如此做。

看到盲人,他会特别严肃起来,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关爱之心同情之意。

至于看到穿着礼服的人,也是因为别人在进行庄重的祭祀活动中,孔子应该也一样要努力去感受一份庄重的氛围。

所以,将心比心也要表达他的严肃庄重的态度。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真正的强者,都有同情关爱弱者之心,都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释迦牟尼有一个弟子,也是一个盲人,虽然眼睛看不见,还是自己凭感觉缝衣服。

有一天他穿不起针线了,就坐在那里请求别的师兄弟帮忙。

但其他人都在打坐入定,没人理他。

释迦牟尼就自己下来帮他穿针引线,并亲自帮他缝衣服。

这个学生一听声音,才知道是佛主。

他说:别人都不愿帮我,老师您怎么亲自来帮我?释迦牟尼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一个修行者,如果连自己身边的残疾者、穷苦人都不能出手相助的话,那么他的修行意义何在呢?8、聆听了佛家的故事,让我们再来感受孔子的仁爱之心。

孔子对人是以礼行之,那么对动物又是如何呢?请看7.27章。

思考:孔子为什么不用“纲”取鱼?不射栖息中的鸟?(爱物)明确:这一章是记圣人取物有度。

和他相对的是“焚林而猎、竭泽而渔”。

蔡元培先生写过一副对联是:异竹不锄当路笋,伐薪教护戴巢枝。

民谚: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我们感受到的孔子,是一个亲近自然万物的圣人,一个心地善良的哲人,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他对万物生灵的仁爱之心。

对照2500多年前的孔子,现代人对动物的凶残捕杀,对自然界的肆意破坏,是值得正视和反省的。

想吃海鲜用钓竿去钓,别一网打尽;想吃野味,射飞鸟,别射杀入巢的归鸟。

在华夏文化中,即使天子或诸侯在狩猎的时候,也只能“三驱”,也就是三面包抄,给动物留一条生路,并且遇到的第一个动物不能杀。

四、学习了论语中的“仁”,请同学们说说现实生活中的“仁”?国策中的“人本”思想:全民义务教育、廉租房、最低生活保障、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现实生活中的“仁”:抗击暴风雪、“5󈵔”抗震救灾、“人文”奥运精神等事件,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魂——仁1、200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王选(中国二战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她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她用正义的利剑戳穿弥天的谎言,她用坚毅和执著还原历史的真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