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职资格和胜任力素质模型的联系和区别
人力资源员工胜任素质模型与任职资格全案
人力资源员工胜任素质模型与任职资格全案前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是否充足、合理配置和管理一直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人力资源员工的胜任素质和任职资格,更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
本文将从人力资源员工胜任素质与任职资格的定义入手,分别介绍胜任素质模型和任职资格标准的概念及实施方法,并提出一套完整的胜任素质和任职资格全案,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提供参考。
一、人力资源员工胜任素质1. 胜任素质的定义胜任素质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或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技能、知识、经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胜任素质是员工是否能够胜任工作的关键要素之一。
2. 胜任素质模型胜任素质模型是将胜任素质进行分类、分解,以达到对员工胜任能力的评估和管理。
常用的胜任素质模型包括:•能力-动机-特质模型•五因素模型•职业能力素质模型以上模型在胜任素质评估与管理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3. 实施方法在具体实施中,胜任素质评估与管理可采用以下方法:•胜任素质分类、分解•员工能力量表评估•职业能力测试•行为面试整合上述方法,建立胜任素质体系和评估机制,可帮助企业真正实现对员工胜任能力的有效评估与管理。
二、人力资源员工任职资格1. 任职资格的定义人力资源员工任职资格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或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教育、培训、资格证、工作年限等方面的要求。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任职资格是员工是否具备从事工作的基本要素之一。
2. 任职资格标准任职资格标准是将任职资格具体化、明确化,以达到对员工能否胜任工作的评估和管理。
常用的任职资格标准包括:•教育背景要求•培训要求•资格证要求•工作年限要求以上任职资格标准在不同企业和岗位中会有所不同,因此员工任职资格评估与管理需要针对不同企业和岗位具体制定。
3. 实施方法在具体实施中,任职资格评估与管理可采用以下方法:•教育、培训、资格证和工作年限的收集分析•现场考核与面试•背景调查整合上述方法,建立任职资格体系和评估机制,可帮助企业真正实现对员工任职资格的有效评估与管理。
素质模型、胜任力模型、任职资格、人才画像的区别
素质模型、胜任力模型、任职资格、人才画像的区别作为HR可能经常听到:素质模型、胜任力模型、任职资格、人才画像………等等词汇。
平时也是随口就说,很少深究其意,更没有弄清他们真正的区别。
这样做,在面对业务部门时,可能没什么大问题,因为业务部门的伙伴可能也搞不清这些词汇的含义,只是不觉明历而已。
但面对真正的HR时,说错了这些词汇可能就贻笑大方了。
如果在工作中用错了方式,更是会给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那这些词汇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来逐一解读:一、素质模型素质模型起源于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接受国务院的一次任务委托。
委托其帮助研究和选拔美国外交官。
当时的重要成果是“冰山模型”。
素质模型建模时,选取的是岗位上的“绩优”人员,对绩优人员进行行为访谈,找出绩优人员冰山以下共性的部分。
然后认为这些共性的特质是该岗位的员工需要具备和发展的,是达到该岗位绩优的保障。
如果在选拔初期,就关注了素质的部分,能够为后续员工在岗位上的发展奠定基础。
如果在任职的初期,没有关注素质的部分,可能使了很大的力气,员工在岗位上的发展依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素质模型除了是选拔模型,更是发展模型。
二、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通常指的就是能力素质模型。
素质又叫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成就卓越与成就一般的人区别开来的深层特征。
三、任职资格任职资格的核心思想源于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模式,指在现实工作环境中能按企业的标准来满足业绩要求的能力。
任职资格的重点是“评”,是区分员工是否达到某个等级合格标准的体系。
关注的是岗位员工达到合格水平应具备的各项要素的集合。
包含专业知识、技能、经验、个性特征……最常见的任职资格其实是岗位的任职要求。
在发布岗位招聘信息时通常会附上岗位的任职要求。
任职资格一般承接的是职位职级体系和职业发展通道。
是职位职级上升和通道转换的标准和门槛。
因此,任职资格更多的作用是选拔。
四、人才画像人才画像是以岗位要求为基准,定义和描绘能胜任某岗位的人才原型,包括技能、知识、价值观、自我形象、个人特质、动机等几个方面。
任职资格与素质模型的联系和区别
任职资格与素质模型的联系和区别素质模型,最初由麦克里兰教授所创,主要指胜任特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个人特质、价值观、动机等因素的总和,又称胜任力、资质等。
当下流行的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这里的能力,多指素质模型。
任职资格通常是指求职者要求得相关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硬件设施,比如学历、相关工作经历等任职资格看重的是应聘者的工作经验,以及应聘者是否具备该职位要求的相关技能。
属于找萝卜填坑。
素质模型较适用于初出校门的学生。
他们没有成熟的工作经验以及技能,但在二十多年学校教育中,系统学习文化以及道德知识,具备一定的素质。
素质模型和任职资格的联系和区别:(1)共同点:首先承认两者是有共通之处的,都是在于对人员胜任或者完成某项工作所需要的能力、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等方面的归纳总结,但是任职资格的面会广泛一些,它包含素质模型,它们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他们建立的预期应用虽然是不同而且相对独立的方向,但是他们应用的考量和量化的模式非常相似,类似于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特性。
(2)区别:二者的应用环境有所不同根据冰山模型的水面上和水面下概念,可能任职资格反应的更多是水面上的知识、技能等可以直观考量的东西,而素质模型更偏向于水面下得价值观、性格、动机等,所以目前招聘市场上用的更多的是任职资格这一项。
在假设市场上提供的人力资源有较高的职业化素养,公司内部的管理较为完善时,我们才能说基于能力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反过来,如果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基于能力就无从谈起了,因为从具备较好的素质,到如何做事,到企业最需要的作出何种贡献,尚有较大的一段距离,说素质高就会有高业绩,仅素质而言,一个在校大学生较之一个在企业多年的主管,其领导力未必就低了,但他刚毕业时肯定做不了企业的团队领导工作;说基于能力考核,我们不能光看能力不看业绩,企业毕竟是一个商业组织;说基于能力付薪,事实证明更多企业还是基于岗位价值和业绩付薪,因为能力高低,确实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此外,素质是很难改变的东西,必须有系统的行为培训手段才能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这恰是素质模型所涉及不到的,等等。
素质模型与任职资格的区别
素质模型与任职资格(益华时代蒋斌)一、胜任力模型1、胜任力的理论发展胜任力(Competency),又称素质,在1911年,泰勒认识到,优秀工人与较差工人在完成他们工作时的差异。
他建议管理者用时间和动作分析方法,去界定工人的胜任力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同时采用系统的培训和发展活动去提高工人的胜任力,进而提高组织效能。
此后,智力测验的结果、人格测量和人格类型的划分都相继成了测量工作绩效的指标。
到1973年,以McClelland为首的研究小组,在探讨卓越工作绩效原因时,引发了一场革命,被称为“胜任力运动’(Competency Movement)。
它以“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为标志。
文中提出:传统的智力测验、性向测验和学术测验等都不能预测复杂工作和高层职位工作绩效或者生活中的成功,而且还常常存在对少数民族、妇女和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的偏见和歧视,因此他提出“胜任力”这个概念来克服上述缺陷。
随后,McClelland 受美国国务院外事局之托,寻找新的研究方法以预测人的绩效,减少传统智力和能力测试的偏见和误差。
他第一次将他的理论运用于外交官和情报官员的选拔,设计了一项人力资源评价技术——“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 Events Interview, BEI),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随着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的深入,他与人合作成立了Mcber & company管理咨询公司(现在是世界著名管理咨询公司Hay Group公司的一部分,现名Hay-McBer,是美国提供素质模型建模服务的资深管理咨询公司),在商业运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从此掀起了素质模型建模实践狂潮。
在McClelland提出“胜任力”这个概念之后,许多研究者和实践者开始接受和采用这个概念,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又衍生出不少新的相关术语。
每一个研究者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都对胜任力又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我们在进行研究之前先看一下相关的研究和定义。
任职资格和胜任力素质模型地联系和区别
任职资格体系和胜任力素质模型的联系和区别一、何谓任职资格任职资格是指为了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任职者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常常以胜任职位所需的学历、专业、工作经验、工作技能、能力等加以表达。
具体来说任职资格是:—任职资格是任职者取得高绩效的行为的提炼和总结;—任职资格关注的是任职者“能干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员工能否承担某一等级的职务(岗位),取决于承担者本人的资格与能力;任职资格管理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根据企业组织的要求,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行为实施的系统管理。
二、何谓胜任力素质模型胜任力模型是基于著名的冰山模型(如上图所示)而构建起来的。
胜任能力的概念最初是在教育领域中运用,从McClelland对美国选拔国外信息官的研究项目开始,在管理界得到广泛共识和使用。
McClelland在1973年所著的《测量胜任能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出用评价胜任能力来取代传统智力测量,他认为,用智力测验(如智商)等来预测工作绩效或职业生涯的成功时,其预测的准确度比较差,他认为应发掘那些能真正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他把能够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Competency(胜任能力)。
胜任能力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知识——某一职业领域需要的信息;2、技能——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3、社会角色——个体对于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4、自我认知——对自己身份的知觉和评价;5、特质——某人所具有的特征或其典型的行为方式;6、动机——决定外显行为的内在稳定的想法或念头。
胜任能力(competency)是指在一个组织中与工作或情境相关的绩效优异的员工所具备的动机、自我概念与个性,价值观与态度、技能和知识等关键特征的集合。
胜任能力是可衡量、可观察、可指导的,并对员工的个人绩效以及企业的成功产生关键影响。
胜任能力模型(Competence model)是指为了达成组织整体绩效目标的,针对特定工作岗位所要求的,与高绩效相关的一系列不同胜任能力要素及其可测量的等级差异的组合。
胜任力与任职资格异同分析
胜任力与任职资格异同分析(一)公司随着着规模旳扩张、人员旳增多,由原先旳经验性管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既有管理旳需要,“小公司看人、中公司看制度、大公司看文化”,类似于此,公司必须出台相应旳建立在公平竞争原则下旳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要眼睛死盯着“职务头衔”,每个人均有自己多样旳选择。
为此,越来越多旳人力资源经理以及有关工作者开始打造基于能力旳人力资源建设,但是对于胜任力与任职资格究竟选哪个搞不清晰,更为确切旳说,两者旳理论内涵与实践用途一知半解。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角度去论述两者旳差别和用途,以飨读者。
一、胜任力与任职资格旳定义(一)胜任力1973年,哈佛大学旳心理学家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专家初次提出了“胜任力”概念,如下图所示,他把胜任力形象地描述为漂浮在水面上旳冰山。
冰山露在水面以上旳部分是技能与知识,属于表面性胜任力,是容易观测到也容易变化旳;而深藏于水下旳依次是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与动机,是不容易观测到也不容易变化旳,它们是个人驱动力旳重要部分,也是人格旳中心能力,可以预测个人工作上旳长期体现。
麦克利兰在协助美国政府选拔外事信息官员旳过程中,发现个体旳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形象,动机和特质等潜在旳深层次特性,可以比知识和智力更好地预测一种人在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旳体现,这些特性被称作胜任力。
在他旳研究成果基础上,其他管理研究者和实践者对胜任力旳概念进行充实提高,形成了目前旳基于胜任力旳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二)任职资格任职资格说到家,还是对胜任力模型旳一种应用,只但是它是为了有效地提高公司各类人员旳职业化工作水平,通过建立一套原则或管理体系以推动各类人员旳职业能力旳提高。
为此,英国旳NVO(国家职业资格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做出了尝试,他们关注“素质冰山”水平面以上显性旳部分,即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应旳行为。
在英国,一方面教育培训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相对旳稳定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经济和劳动力市场需求旳发展又非常迅速,因此他们更加关注“如何来培养人”。
胜任力与任职资格的区别
胜任力与任职资格一、胜任力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真正影响和区别工作业绩的是个人潜在的、持久的行为特征,因此他把能够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潜在的、持久的行为特征,称为Competency(胜任力)。
胜任力可以被定义为个人展示的一组与高绩效相关的外在行为表现,这些行为表现是动机、自我概念与个性、价值观与态度、技能和知识等一种或多种个人特征的综合作用。
麦克利兰认为胜任力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知识:某一职业领域需要的信息;技能: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社会角色:个体对于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自我认知:对自己身份的知觉和评价;特质:某人所具有的特征或其典型的行为方式;动机:决定外显行为的内在稳定的想法或念头。
关注的是能够胜任此岗位、并能带来高绩效的特性。
“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
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
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任职资格任职资格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标准(NVQS)。
从定义上来看,任职资格是指为了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任职者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个性等方面的要求。
常常以胜任职位所需的学历、专业、工作经验、工作技能、能力等加以表达。
随着在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中的不断深入,逐渐发展出了“KSAO”的任职资格模型,便于对任职资格进行体系化的归类。
狭义的任职资格:岗位任职资格任职资格关注的是某个岗位的基本要求,强调的是基本要求,是冰山以上部分,即任职的知识、经验、学历等资格的要求。
与任胜力是深浅关系。
广义的任职资格:任职资格体系为了解决员工职业发展的问题。
一般来说,公司所能提供的管理岗位是有限的,为了留住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人才,就需要开辟另外的职业发展通道——任职资格体系,给各专业序列的员工提供职业发展路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职业发展双通道。
员工胜任素质模型与任职资格介绍
员工胜任素质模型与任职资格1.1 胜任素质模型的基本内容1.1.1 胜任素质简述胜任素质(Competency)又称能力素质,在组织管理中,胜任素质是指驱动员工作出卓越绩效的一系列综合素质,是员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能力、职业素养、自我认知、特质和动机等的素质集合。
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是将胜任素质用于实践的第一人。
20世纪70年代初,麦克利兰应美国政府邀请,为之设计了一种能够有效预测驻外联络官(FISO)绩效的方法。
麦克利兰首先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收集第一手材料,然后通过分析工作表现优秀的和一般的驻外联络官的具体行为特征及各项差异,最终提炼出了驻外联络官胜任工作且能作出优秀绩效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胜任素质模型自诞生之日起就被应用到了人力资源工作中的各个方面。
实践证明,胜任素质模型可以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质量,提升组织的竞争力,还能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1.1.2 胜任素质识别能否显著区分员工的工作绩效差异是判断某项胜任素质的唯一标准,即实际工作业绩卓越和业绩一般的员工在该项胜任素质上的行为表现是有明显差别的。
识别员工的能力素质或岗位胜任特征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
1.知识知识层面既包括员工在某一职业领域从事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信息,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学科的专业知识,也包括员工在某一组织中所必须掌握的相关信息,如公司知识、产品知识和客户信息等。
2.技能/能力技能指掌握和运用某项专业知识完成具体工作的技术或能力,如计算机操作技能、财务分析能力等各项岗位专业技能。
能力指员工天生具备或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不易改变的特质,如人际协调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等。
3.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员工从事具体职务或岗位时所应具备的思想道德、意识及行为习惯,如主动性、责任心、成就欲、忠诚度、诚信意识、团队意识等。
1.1.3 胜任素质优化员工所具备的素质不同,从事的岗位不同,所处的组织环境不同,都会影响其工作绩效的发挥。
员工管理任职资格体系学习研讨问题集
(员工管理)任职资格体系学习研讨问题集任职资格体系学习研讨问题集壹、概念篇1、任职资格和素质模型、胜任力的区别和联系?——任职资格是指于特定的工作领域内,根据任职资格等级标准,对员工从事相应工作活动的能力证明。
任职资格是员工为完成职责内的工作所需要的能力。
有三个要点:1)任职资格体系不仅仅是员工的能力评价体系,实际上更是员工能力发展体系2)特定的工作领域指的是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专业3)任职资格评价的员工的能力,重点于于员工于实际工作过程中已经表现出来的、于实际工作过程中被证明了的实用能力,任职资格包含对员工潜质的评价,但这不是核心胜任力或胜任素质(competency)是1973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利兰首次提出的概念。
指将某壹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深层次特征,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
胜任特征分为俩类:1)基准性胜任特征:是指完成工作所必需的普通素质(常识、基本技能等)。
这些素质对于完成工作是不可缺少的,且非区分绩效优秀者和普通者的特征2)鉴别性胜任特征:是指能够区分优秀和普通绩效者的胜任特征。
分为成就特征、助人特征、影响特征、管理特征、认知特征、个人特征六大类。
素质模型即胜任素质模型(competencymodel),是指能够顺利从事某个岗位(任务角色)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即针对特定职位表现优秀的那些要求结合起来的胜任特征结构。
壹个详细的胜任素质模型应包括如下三个要素:1)胜任素质名称2)胜任特征描述3)行为指标等级的操作性说明联系:任职资格体系的核心思想源于英国国家职业资格(NVQ),同时借鉴了IBM技能测评、HAY 公司素质测评等体系的管理思想。
也就是说,任职资格是于素质测评、技能测评的基础上进壹步发展起来的。
相比较而言,任职资格管理更侧重于完成工作所需要的工作技能,而传统的素质模型测评更侧重于潜质,和工作本身没有太直接的联系。
区别:基于素质模型的能力评价和基于任职资格标准的能力评价是俩种相互重叠又侧重不同的能力评价方案。
任职资格体系和胜任力素质模型的联系和区别
任职资格体系和胜任力素质模型的联系和区别一、何谓任职资格任职资格是指为了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任职者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常常以胜任职位所需的学历、专业、工作经验、工作技能、能力等加以表达。
具体来说任职资格是:—任职资格是任职者取得高绩效的行为的提炼和总结;—任职资格关注的是任职者“能干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员工能否承担某一等级的职务(岗位),取决于承担者本人的资格与能力;任职资格管理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根据企业组织的要求,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行为实施的系统管理。
二、何谓胜任力素质模型胜任力模型是基于著名的冰山模型(如上图所示)而构建起来的。
胜任能力的概念最初是在教育领域中运用,从McClelland对美国选拔国外信息官的研究项目开始,在管理界得到广泛共识和使用。
McClelland 在1973年所著的《测量胜任能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出用评价胜任能力来取代传统智力测量,他认为,用智力测验(如智商)等来预测工作绩效或职业生涯的成功时,其预测的准确度比较差,他认为应发掘那些能真正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他把能够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Competency(胜任能力)。
胜任能力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知识——某一职业领域需要的信息;2、技能——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3、社会角色——个体对于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4、自我认知——对自己身份的知觉和评价;5、特质——某人所具有的特征或其典型的行为方式;6、动机——决定外显行为的内在稳定的想法或念头。
胜任能力(competency)是指在一个组织中与工作或情境相关的绩效优异的员工所具备的动机、自我概念与个性,价值观与态度、技能和知识等关键特征的集合。
胜任能力是可衡量、可观察、可指导的,并对员工的个人绩效以及企业的成功产生关键影响。
胜任能力模型(Competence model)是指为了达成组织整体绩效目标的,针对特定工作岗位所要求的,与高绩效相关的一系列不同胜任能力要素及其可测量的等级差异的组合。
管理胜任力模型与任职资格标准
一、概述管理胜任力模型与任职资格标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梳理和深入理解,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选拔、培训和评估管理人员,从而提升整个组织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管理胜任力模型与任职资格标准,并探讨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二、管理胜任力模型的理论基础1. 管理胜任力模型的定义管理胜任力模型是指在特定管理岗位上,成功完成相关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概括性描述。
它能够帮助企业界定所需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对管理人员进行选拔、培训、评估和激励。
管理胜任力模型是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2. 管理胜任力模型的构成要素管理胜任力模型通常由多个要素构成,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能力、行为能力等。
每个要素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具体的能力指标。
通过这些要素和指标的描述,可以形成对管理人员能力要求的全面和具体的理解。
3. 管理胜任力模型的建立方法建立管理胜任力模型需要深入研究特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深入了解并分析成功管理者的行为和能力特点,通过问卷调查、面试、案例分析等方法,收集数据和信息,经过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和专家意见汇总,最终确定能够描述特定管理岗位胜任力的要素和指标。
三、任职资格标准的定义和特点1. 任职资格标准的概念任职资格标准是指确定特定管理岗位上候选人应具备的学位等级、工作经验、技能和能力等条件的标准。
任职资格标准是招聘和选拔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可以帮助企业明确招聘要求,筛选符合条件的候选人,提高招聘效率和成功率。
2. 任职资格标准的特点任职资格标准通常由学位等级要求、工作经验要求、专业技能要求、能力要求等要素构成。
任职资格标准是根据管理胜任力模型和特定管理岗位的实际需求确定的,它具有科学性、操作性、统一性和针对性等特点。
3. 任职资格标准的建立过程建立任职资格标准需要对特定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估,结合管理胜任力模型和组织的战略目标,确定所需的学位等级、工作经验、技能和能力等条件,通过调研、专家讨论和管理层审议等程序,最终形成具体的任职资格标准。
人力资源管理 任职资格素质能力胜任力模型有啥区别?
任职资格素质能力胜任力模型有啥区别?前天有伙伴问我,任职资格、能力模型、素质模型、领导力模型有啥区别?我感觉我肯定3句话说不清楚的,于是整理了一些内容,以供大家参考。
如你有不同见解,欢迎斧正。
一、任职资格任职资格的核心思想源于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模式,指能在现实环境中有完成任务的能力,能按企业的标准来满足业绩要求的能力。
即岗位员工达到合格水平应具备的各项要素的集合,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学历等,具有更加表面的、显性的特点。
英国1986年开始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简称NVQ),十几年来,这一制度对促进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英国本土NVQ早已家喻户晓,在世界各国也有一定的影响。
原中国劳动部与英国文化委员会从1994年起达成中英职业资格证书合作项目协议,其主要目标是:学习英国NVQ制度以标准为导向的培训原则和考核技术,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达到国际水平的职业资格鉴定体系,对我们科学地有分析地吸收国际先进经验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我们曾经考过的人力资源一级、二级、三级证书都是来源于此。
华为自1998年引入任职资格体系,将这一体系在企业推广和运用发扬光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任职资格的核心思想是:员工水平如何都是可以通过行为显露出来的。
企业中运用无非是明确人才标准、用于人力资源规划与招聘、培训与发展、领导力发展(晋升、继任计划)、组织发展、职业发展规划(双通道职业发展)、知识管理等方面。
具体特质如下:1、比较强调显性的知识、技能(看得见的硬功夫);2、主要从工作流程的角度对工作进行动作分解;3、抓住关键动作再次细分,分别确定需要怎么样的知识和技能。
考察是否有这些行为,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人有没有这方面工作的能力;4、能力不同层级的差别,体现在行为上。
任职资格标准也经过进化和优化,慢慢从显性硬功夫开始加入了隐形能力的考察项,每家公司实践操作不一样,大部分包括三个方面:胜任力标准(素质、知识、技能)、行为标准(工作行为、职业行为)、贡献标准(工作成果、解决问题、知识贡献)。
任职资格标准体系与胜任素质
任职资格标准体系与胜任素质1.5.1 任职资格标准体系与胜任素质的关系任职资格指的是员工从事特定工作所需具备的履行职责的能力证明。
任职资格标准体系指的是从员工履行工作职责需要具备的基本胜任能力或称职的角度出发,梳理出能够创造关键绩效的行为导向或者结果导向的,定性的各项职责或者定量的可以衡量的工作标准、工作规范、考核标准的系统。
由它们的定义可见,任职资格标准体系与胜任素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任职资格标准体系与胜任素质的联系任职资格标准体系与胜任素质的联系具体如图1-11所示。
图1-11 任职资格标准体系与胜任素质的联系2.任职资格标准体系与胜任素质的区别任职资格标准体系与胜任素质的区别具体如表1-2所示。
表1-2 任职资格标准体系与胜任素质的区别广义的任职资格标准体系包括胜任素质标准、工作行为标准、结果绩效标准三大方面。
狭义的任职资格标准体系即是指任职资格条件,主要是在构建胜任素质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员工关键行为、结果要求,设计工作标准、工作规范,并提出考核要求。
1.5.2 任职资格条件的建立步骤任职资格条件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组建项目小组的准备工作开始,涉及组织结构、管理流程、业务活动、管理制度、培训宣传、评估、沟通等相关人员和相关活动。
任职资格条件的建立必须遵循一定的步骤和顺序(减图1-12),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图1-12 任职资格条件设计步骤在图1-12中,职位分析、完善任职资格制度、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领域对接及效果评估是任职资格条件设计的关键步骤,各关键步骤的执行内容具体如表1-3所示。
表1-3 任职资格条件设计步骤的关键点说明1.5.3 任职资格条件的构建方式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职位分析人员通过对员工正常工作的状态进行观察,获取工作信息,并通过对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汇总等方式,得出职位分析成果的方法。
由于不同观察对象的工作周期和工作突发性有所不同,所以观察法可分为三种类型,具体内容如图1-13所示。
任职资格与素质模型的区别
任职资格与素质模型的区别信息来源于网络采集者:陈留芳管理工具必须服务于管理目的。
为了更清晰度地界定和理解任职资格和素质模型,需要从两者服务的管理目的或者是解决的管理问题来进行分析。
简单地说,就是从“用”或“问题”的角度来思考任职资格和素质模型的区别。
第一,关于任职资格目前中国企业普遍而言职业化程度不高,从管理者到一半工作人员。
而市场化和全球化的竞争环境要求中国企业必须更快地提升职业化水平。
如何能有效地提升企业各类人员的职业化工作水平,如何通过建立一套标准或管理体系以推动各类人员的职业能力的提升?在此背景下,任职资格体系产生了。
任职资格明确了组织中特定工作需要具备的特定职业能力,具体包括需要承担的关键任务单元、工作要素、行为标准急相应的知识技能等要求。
任职资格体系的建立,旨在通过规范和改变员工工作行为,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通过提升员工的职业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
任职资格体系主要解决了企业如何推动职业化建设和员工职业能力提升的问题,包括:如何版主我们的员工高效率地做事?如何评价员工离职业化的标准和要求有多大?员工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改变自己工作行为?除了职位晋升和职位轮换,我们还能给员工提供怎样的发展?第二,关于素质模型胜任素质(能力)模型(Compete n cy Model)又叫素质模型。
素质模型指的是岗位胜任特征,即通过明确岗位对人的要求或标准,以确保该岗位的人员能够完全胜任该岗位,素质模型指的是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的综合表现,包括个人胜任特征: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
工作素质的应用起源于21世纪50年代初。
当时,美国国务院感到以智力因素为急促选拔外交官的效果不理想。
胜任力模型与任职资格评价体系的区别辨析
胜任力模型与任职资格评价体系的区别辨析睿信咨询曹羽在当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很多企业已不简单地进行着诸如核岗定编、培训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人力资源常用模块的搭建,而是逐步转向对人的关注,对人才标准的确定和人才的甄选变成了人力资源管理者乃至公司管理层所迫切关注和急需解决的症结。
目前,不论是作为咨询公司还是咨询公司服务的企业,构建任职资格体系,或者创立胜任力素质模型是两种主流的趋势。
但是,两种方法间存在怎样的区别和联系,这是笔者希望厘清的问题。
(一)概念界定胜任力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帮助美国政府选拔外交官时,发现真正影响和区别工作业绩的是个人潜在的、持久的行为特征,因此他把能够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潜在的、持久的行为特征,这称为Competency(胜任力)。
1973年麦克利兰所著的《Testing Compet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发表,提出用评价胜任力来取代传统的智力测量。
后来“胜任力”的概念在管理界得到广泛使用,特别是McBer & Company(现在的"Hay Group")将这一概念和方法进行推广,也就有了现在熟知的胜任力“冰山模型”。
来源:睿信咨询研究院任职资格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标准(NVQS)。
从定义上来看,任职资格是指为了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任职者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个性等方面的要求。
常常以胜任职位所需的学历、专业、工作经验、工作技能、能力等加以表达。
随着在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中的不断深入,逐渐发展出了“KSAO”的任职资格模型,便于对任职资格进行体系化的归类。
来源:睿信咨询研究院(二)区别解析1、作用目的不同胜任力模型的应用更多地与人才选拔和招聘相关。
胜任力的创始人之一Spencer博士认为:胜任素质是指能和参照效标(卓越绩效和合格绩效)有因果关系的个体深层次特征。
精选-任职资格体系和胜任力素质模型的联系和区别
任职资格体系和胜任力素质模型的联系和区别一、何谓任职资格任职资格是指为了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任职者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常常以胜任职位所需的学历、专业、工作经验、工作技能、能力等加以表达。
具体来说任职资格是:--任职资格是任职者取得高绩效的行为的提炼和总结;--任职资格关注的是任职者“能干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员工能否承担某一等级的职务(岗位),取决于承担者本人的资格与能力;任职资格管理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根据企业组织的要求,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行为实施的系统管理。
二、何谓胜任力素质模型胜任力模型是基于著名的冰山模型上而构建起来的。
冰山模型是说个人素质犹如一座冰山,包括水面以上看的见得部分和水面以下看不见得的部分。
水面上的部分包括知识和技能,水面下的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个性(人格)、动机等,水面以上的部分是容易观察的,不过胜任素质理论强调应该更加关注水面以下的部分,即优秀员工和一般员工绩效的区别不仅仅在于知识、技能上的差别,更在于深层次的自我认知、人格品质与心理驱力。
胜任能力的概念最初是在教育领域中运用,从McClelland对美国选拔国外信息官的研究项目开始,在管理界得到广泛共识和使用。
McClelland在1973年所著的《测量胜任能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出用评价胜任能力来取代传统智力测量,他认为,用智力测验(如智商)等来预测工作绩效或职业生涯的成功时,其预测的准确度比较差,他认为应发掘那些能真正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他把能够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Competency(胜任能力)。
胜任能力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 知识——某一职业领域需要的信息;2. 技能——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3.社会角色——个体对于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4.自我认知——对自己身份的知觉和评价;5. 特质——某人所具有的特征或其典型的行为方式;6. 动机——决定外显行为的内在稳定的想法或念头。
任职资格和胜任力素质模型的联系和区别
任职资格体系和胜任力素质模型的联系和区别一、何谓任职资格任职资格是指为了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任职者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常常以胜任职位所需的学历、专业、工作经验、工作技能、能力等加以表达。
具体来说任职资格是:—任职资格是任职者取得高绩效的行为的提炼和总结;—任职资格关注的是任职者“能干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员工能否承担某一等级的职务(岗位),取决于承担者本人的资格与能力;任职资格管理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根据企业组织的要求,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行为实施的系统管理。
二、何谓胜任力素质模型页脚内容1胜任力模型是基于著名的冰山模型(如上图所示)而构建起来的。
胜任能力的概念最初是在教育领域中运用,从McClelland对美国选拔国外信息官的研究项目开始,在管理界得到广泛共识和使用。
McClelland在1973年所著的《测量胜任能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出用评价胜任能力来取代传统智力测量,他认为,用智力测验(如智商)等来预测工作绩效或职业生涯的成功时,其预测的准确度比较差,他认为应发掘那些能真正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他把能够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Competency(胜任能力)。
胜任能力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知识——某一职业领域需要的信息;2、技能——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3、社会角色——个体对于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4、自我认知——对自己身份的知觉和评价;5、特质——某人所具有的特征或其典型的行为方式;页脚内容26、动机——决定外显行为的内在稳定的想法或念头。
胜任能力(competency)是指在一个组织中与工作或情境相关的绩效优异的员工所具备的动机、自我概念与个性,价值观与态度、技能和知识等关键特征的集合。
胜任能力是可衡量、可观察、可指导的,并对员工的个人绩效以及企业的成功产生关键影响。
胜任能力模型(Competence model)是指为了达成组织整体绩效目标的,针对特定工作岗位所要求的,与高绩效相关的一系列不同胜任能力要素及其可测量的等级差异的组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职资格体系和胜任力素质模型的联系和区别一、何谓任职资格任职资格是指为了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任职者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常常以胜任职位所需的学历、专业、工作经验、工作技能、能力等加以表达。
具体来说任职资格是:—任职资格是任职者取得高绩效的行为的提炼和总结;—任职资格关注的是任职者“能干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员工能否承担某一等级的职务(岗位),取决于承担者本人的资格与能力;任职资格管理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根据企业组织的要求,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行为实施的系统管理。
二、何谓胜任力素质模型胜任力模型是基于著名的冰山模型(如上图所示)而构建起来的。
胜任能力的概念最初是在教育领域中运用,从McClelland对美国选拔国外信息官的研究项目开始,在管理界得到广泛共识和使用。
McClelland在1973年所著的《测量胜任能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出用评价胜任能力来取代传统智力测量,他认为,用智力测验(如智商)等来预测工作绩效或职业生涯的成功时,其预测的准确度比较差,他认为应发掘那些能真正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他把能够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Competency(胜任能力)。
胜任能力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知识——某一职业领域需要的信息;2、技能——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3、社会角色——个体对于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4、自我认知——对自己身份的知觉和评价;5、特质——某人所具有的特征或其典型的行为方式;6、动机——决定外显行为的内在稳定的想法或念头。
胜任能力(competency)是指在一个组织中与工作或情境相关的绩效优异的员工所具备的动机、自我概念与个性,价值观与态度、技能和知识等关键特征的集合。
胜任能力是可衡量、可观察、可指导的,并对员工的个人绩效以及企业的成功产生关键影响。
胜任能力模型(Competence model)是指为了达成组织整体绩效目标的,针对特定工作岗位所要求的,与高绩效相关的一系列不同胜任能力要素及其可测量的等级差异的组合。
胜任能力模型有两个层面:1、胜任能力组成结构。
采用有效的方法选择的相关职位的胜任能力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可以体现绩效优异者与普通者之间的显著性特征差异。
2、胜任能力等级描述结构。
胜任能力的等级描述是某项胜任能力要素在不同等级员工的差异性行为特征的层级组合。
胜任能力模型包括三类能力:全员核心胜任能力、序列通用胜任能力和序列专业胜任能力。
全员核心胜任能力是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的胜任能力。
它是企业文化的表现,反应了公司的价值观、经营准则和业务特征,是公司对员工行为的要求,体现公司公认的行为方式。
序列通用胜任能力是在企业内多个角色都需要的胜任能力。
序列通用胜任能力具有这些岗位及其专业共同的特点。
序列专业胜任能力指某个特定角色和工作所需要的特殊的技能。
序列专业胜任能力大多是针对岗位来设定的,某个特定的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就是该岗位的序列专业胜任能力。
确定胜任素质的过程需要遵循两条基本原则:1、能否显著地区分工作业绩,是判断一项胜任素质的唯一标准。
2、判断一项胜任素质能否区分工作业绩必须以客观数据为依据。
三、对于区别和联系,目前较为流行的三种说法1、二者是同一个事物,但层次不一样此种看法的核心在于:任职资格体系和胜任力素质模型一个是低端的内容,一个是高端的内容,胜任力是与能力素质模型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中的高端内容。
也就是说任职资格关注的是某个岗位的基本要求,强调的是基本要求;而胜任力关注的是能够胜任此岗位、并能带来高绩效的特性,强调的是高绩效。
2、二者是包含关系,任职资格体系包含了胜任力素质模型任职资格体系包括胜任力素质模型,因为任职资格除包括胜任力内容外,还包括经验、学历、特殊条件等内容。
任职资格体系同样包含了知识、技能、价值观、倾向性等冰山模型中的显性和隐形的能力,同时岗位的任职资格还需要有经验、学历、职称、各类上岗证或从业资格证等。
也就是说任职资格的构成要素的概念要比胜任力模型的构成要素的范畴更为宽广,而能力的级别不同可以用来区别高绩效和低绩效的工作者,兼顾了低绩效和高绩效的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胜任力模型属于任职资格体系中的一个部分,而且是一个关键的部分。
3、二者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种观念认为二者均有自己的特色,同时也有融合的地方。
特色体现在:任职资格包含了学历、经验、特殊要求项等;而胜任力素质模型关注了隐形的能力,即价值观、自我形象、倾向性等。
融合的地方体现在:知识、技能,也就是冰山模型中的显性能力。
四、总结基于以上对任职资格及胜任力素质模型的概念分析,目前流行的三种对二者区别和联系看法的不同,焦点在于对任职资格及胜任力素质模型内容的界定不同。
笔者经过多个咨询项目反复研究和实践,比较支持第二种说法,即任职资格体系与胜任力素质模型是包含关系,任职资格体系中除包含有胜任力素质模型这一个重要内容外,还包含了诸如学历、工作经验、特殊条件(政治面貌、从业资格等)等构成要素。
胜任力模型详解由来、定义:1973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教授首次提出了“胜任力”概念。
胜任力的英文为competency。
麦克利兰在帮助美国政府选拔外事信息官员的过程中,发现个体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形象,动机和特质等潜在的深层次特征,能够比知识和智力更好地预测一个人在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的表现。
这些特征被称作胜任力。
在他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其他管理研究者和实践者对胜任力的概念进行充实提升,形成了目前的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胜任力指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深层次特征,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
学者们经过对不同行业的管理人员的个人特征尽心研究,归纳出了通用的胜任力模型,包括6大类20个胜任特征。
全球500强的企业中有一半在使用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应该如何构建。
归纳一下,胜任力模型构建可以有三种方法。
分别是(1)归纳法。
通过研究高绩效员工与低绩效员工的差异来建立胜任力模型。
归纳法有具体的行为做依据,开发出的胜任力模型最能贴近企业现实,应用起来的效果好。
缺点是开发过程耗费时间和精力很大,又需要特殊的行为事件访谈能力,操作难度亦很高。
此外,用此种方法开发出的胜任力立足于现实,因此更适用与成熟与稳定的企业。
(2)推导法。
根据实施战略对企业能力的要求和企业价值观推导建立胜任力模型。
推导法的实质是一个逻辑推导过程,其基本步骤是:1、澄清组织愿景、使命、战略和核心价值观;2、了解岗位角色和职责;3、推导胜任力。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胜任力模型与企业战略及价值观密切相关,逻辑清晰。
缺点是缺乏具体行为做依据,胜任力模型的描述过于抽象空泛,容易脱离现实。
(3)引用修订法。
通过引用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修订国际或者是同行企业已有的通用胜任力特征模型来建立企业的胜任力模型。
此法是建立胜任力模型的一种简便方法。
通常由专业顾问根据对组织的初步了解,结合通用的胜任力调查项目,提出一组相当数量的胜任力项目。
然后由相关人员选择,根据选择频率筛选确定出胜任立模型。
此种方法的优点是省时省力、对于初步引进胜任力概念而没有能力在胜任力模型开发上大量投资的企业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缺点是通用的成分多,与企业具体的文化、战略结合不够紧密。
具体内涵:我们除了要明确高管招聘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知道高层管理人员通常的素质模型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我们要知道一个合格的高层通常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要求。
一、素质的基本概念,素质又叫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成就卓越与成就一般的人区别开来的深层特征。
麦克里兰把人的素质模型形象的描绘成一座冰山,冰山水下的部分是我们所指的潜在的特征,从上到下的深度不同表示被挖掘与感知的难易程度不同,向下越深越不容易被挖掘与感知。
冰山水上的部分是表象部分,即人的知识与技能,容易被感知。
这样,人的素质就从上到下分为6个层面:知识,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技能,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社会角色,指一个人基于态度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与风格自我概念,指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印象特质(性格),指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动机,指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持续渴望进而付诸行动的内驱力素质分类心理学家们经过大量的研究,得出了权威的公认的素质词典,在这个词典中,心理学家们把人的素质分为6大类,20个具体要素,每个要素又分为很多级别。
这20个素质要素,对人类的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性格、动机作了全面的概括,形成了企业任职者的完整的素质模型。
1、成就与行动族,具体包括4个素质要素:成就动机、主动性、对品质和次序和精确的重视、信息收集意识和能力。
2、帮助与服务族,具体包括2个要素:人际理解能力、客户服务导向。
3、冲击与影响族,具体包括3个要素:影响力、关系建立能力、组织认知能力4、管理族,具体包括4个要素:培养他人意识与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团队领导能力,命令/果断性5、认知族,具体包括3个要素:分析式思考能力、概念式思考能力、技术、职业、管理专业知识6、个人效能族,具体包括4个要素:自我控制、自信、弹性、组织承诺举例: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下列11项素质,否则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经理人。
重要性素质16影响力26成就导向34团队合作44分析式思考54主动性63培养他人72自信82命令、果断性92信息收集能力102团队领导112概念式思考基本要求:组织认知、关系建立、专业知识所谓影响力是指,最好的管理者会运用合理的冲击与影响力来改善公司的经营,而不是想尽办法为个人牟利。
冲击与影响力的一般表现方式有:关注个人的影响力,努力建立个人信用,或让他人对自己保留特定的印象;考虑到自己的某些语言或行动会对他人产生何种影响,有时杰出的经理人也会十分关心公司的声誉,但他们更多的都比较在意个人的信誉或想留给他人的印象。
成就导向,指为自己及所管理的组织设立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的动机与愿望。
由于管理者的工作常常涉及他人的绩效,因此其成就导向必须被大家所认同,包括团队和下属,还包括对权力的需求。
团队与合作精神或参与式的管理是管理者重要的胜任特征。
分析式思考,对于杰出的管理者来说注重逻辑思维是一项很重要的特征,常见的指标包括:发现情况或信息的暗示或结果;用系统的方式分析情况以确定原因或结果;以务实的态度预测障碍,规划解决方案;事前思考行动过程的步骤,分析完成任务或目标的条件。
主动积极,常常表现在管理者会超出工作的基本要求,把握机遇,或为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机会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