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跑技术分析(终审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跑技术分析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短跑技术分析》课次时间任课教师任课班级教学内容短跑技术分析,重点对短跑技术中途中跑技术的要求,步频与步长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教学目的和任务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短跑技术的结构、生物力学特征基本知识。2、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学会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教学的一般初步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习的学习惯和刻苦自学的精神。部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措施开始部分1、上课起立,师生问好
2、点名清查学生出勤情况。
3、简要介绍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和要求。认真记录考勤情况着重讲解内容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意义。
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
一、跑的目的跑的目的是使人体产生快速的移动。在跑的支撑阶段通过支撑腿与地面的相互作用,使人体获得位移的动力,在腾空阶段人体依靠惯性继续想前运动,并为下一次的蹬地作好准备。
二、短跑技术的结构划分。短跑属极限强度运动,其供能方式是以无氧代谢为主的周期性运动。短跑是田径运动中的径赛项目,是400米及4 00米以下距离跑和接力跑的统称。短跑比赛项目有60米、100米、200米、400米及4×100米和4×400米接力。短跑全程技术按技术动作的变化分为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跑四个部分。其中途中跑阶段是全程跑过程中距离最长、技术最合理、速度最快的阶段,因此,
途中跑技术的好坏是决定成绩的关键环节。短跑技术结构示意图:短跑(按结构划分)
1、起跑起跑的任务是获得向前冲力,使得身体摆脱静止状态,为起跑后加速跑创造有利的条件。在技术上应做到“送、抬、贴”在起跑时,运动员为了获得稳固的支撑点,需使用起跑器,起跑器的安装要根据运动员的特点进行确定。一身体反映较快的运动员通常采用拉长式,二腿部力量较好的运动员通常采用普通式。蹬上起跑器时一般是用有力的腿放于前抵足板,其目的是在启动的过程中前腿蹬伸的工作距离较长,可以有效的推动身体向前移动。在起跑的过程中,预备和启动是主要的技术关键。预备时身体适当前送,重心抬高,可提高起跑的反应速度。身体适当前送可利用引力的作用获得一个向前的水平分力,有利于启动时的快速反应。启动:两手迅速离地,两臂屈肘作有力地前后摆动,同时两腿迅速蹬起跑器。后腿蹬离起跑器后,以膝领先向前摆出,如果完成这一姿势的动作过于僵硬,就会导致跳出,因此前摆的腿应迅速地落地,两臂继续摆动,以保证不出现跳跃式动作。
2、起跑后的加速跑起跑后的加速跑是从前腿蹬离起跑器到进入途中跑姿势之前的一个跑段。起跑后的加速跑应尽快接近最高速度。起跑后的加速跑的任务是:充分利用起跑获得的初速度,在较短距离内尽快获得更高的速度。在技术上应做到逐渐抬高身体、逐渐加大步长、两脚足迹点逐渐向中线靠拢。起跑的第一步和以后各步的步长动作,对起跑后加速跑的质量影响很大。步幅过小不能保证迅速增加速度,步幅过大则会导致“拉大步”而降低速度。起跑第一步的步长应为3.5——4脚,第二
步为4—4.5脚长,依次到7脚(第七步)以后从第八步,步长增加一脚的三分之一长,第十二步至十四步增加一脚的三分之二长。步长的某些变化是由加速跑的速度决定的。但是,在训练中最好是按照上述步长的标记跑,使运动员能学会有力而迅速的后蹬。在起跑后加速跑的过程中,要注意步长逐渐地增加,躯干平稳地抬起。通常认为,优秀短跑运动员起跑后加速跑是在25—30米处(13—15步)结束的,这时运动员可达本人最高跑速的90—95%。起跑后的加速跑同途中跑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存在。当运动员达到最高速度92—95%及适宜的步频和步长时,既可以认为起跑后的加速跑已告结束。在加速跑过程中,动作结构有着重要的变化,如果说前2—4步起主要作用的是蹬地力量和速度,那么,以后起主要作用的就是节奏和步频。从第四至五步到第十四至十五步这段距离是很难跑的,因为在这一段距离里要抬起上体并过渡到途中跑。所以,在训练中运动员应特别注意在这一段距离内要努力达到适宜的步长和步频。起跑后的加速跑段身体前倾角度是随着速度的增大而减小,最后逐渐接近途中跑的姿势。一般运动员或运动新手在30—40米处就达到了自己的最高速度,随后的速度即开始下降。短跑加速原理:速度越快,倾斜度越大运动员每一次成功地蹬地,都会增加速度直到最高速度。随着速度的增加,加速度下降,你会发现逐渐减少了身体的倾斜(见图4)。达到最高速度后,整个身体姿势是垂直的。100米跑的加速跑,传统观念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最初的加速阶段(0—30米)和达到一定跑速后的加速阶段(30—60米)。作者对国内外优秀男子百米各10米速度的研究后认为,百米起跑后的第二加速段应在(30—50米),并进一步指出了加
速段是0—50米的科学意义。起跑后第一加速段具有两个特点:(1)身体较大幅度地前倾;(2)获得速度后上体逐渐抬起。起跑后第二加速段也具有两个特点:(1)上体呈较正直的姿势;(2)在后蹬前摆过程中,膝关节应上抬至大腿与地面呈平行的位置。美国的卡尔刘易斯技术最为典型。3、途中跑途中跑的任务是继续发展和保持较长距离的最高速度。途中跑的每一单步结构均由支撑期和腾空期组成。支撑时期支撑腿的腿部动作可分为着地缓冲和后蹬伸展;腾空时期的腿部动作分为折叠摆动和鞭打下压。着地:腾空结束时,摆动腿积极伸展下落,前脚掌富有弹性地着地,着地点距总重心投影点为27—37厘米。着地角为65°—68°。着地动作积极,有利于缩短前支撑的时间和减小着地时的阻力。同时,另一摆动腿迅速以大小腿折叠姿势向支撑腿靠拢,摆动腿的膝折叠角逐渐减小,直至垂直部位时为最小。着地距离与跑速和落地脚着地的时机相关。落地点在身体重心投影点之前能否产生加速效果,这要取决于落地脚后扒动作的速度缓冲是蹬地的前奏,动作从支撑腿的脚触地开始到膝关节最大弯曲止,垂直缓冲则是身体总重心在支撑点垂面时各关节所处的状态。缓冲是腿部肌肉作退让性的工作,同时为下一次蹬伸作好身体上的准备。后蹬:当身体重心移过支点垂直面时,就进入了支撑腿的后蹬和摆动腿的前摆阶段。这时,摆动腿的膝关节(大小腿成折叠姿势)超越支撑腿,开始迅速有力地向前上方摆出,并且带动同侧骨盆前送,大腿抬至与水平面成15°—20°角。支撑腿在摆动腿积极前摆的配合下,快速有力地依次伸展髋、膝和踝关节,直至蹬离地面,形成支撑腿与摆动腿的协调配合动作。后蹬结束时,支撑腿与摆动腿的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