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雨夜·帘幕萧萧竹院深翻译赏析
描写秋雨的七言绝句
描写秋雨的七言绝句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描写秋雨的七言绝句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描写秋雨的七言绝句雨夜张咏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张咏(946—1015),字复之,号“乖崖”,濮州鄄城(今属山东)人,以豪侠著名。
译文:薄薄的帘幕外,潇潇的秋雨在沙沙地敲打着深院中那片昏暗的竹林。
我怀着孤寂的心情低吟不已,黑暗中只有一盏昏黄的残灯相伴身旁。
唉,好没来由的下了一夜冷雨,空荡荡的台阶上不时传来一声声滴水的响音。
漫漫长夜,那点点不断的滴水声,令我辗转不寐,好像要滴碎我胸中那跳动不停的万里思乡之心。
二.秋雨的诗句——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唐五代-冯延巳当时心事偷相许,宴罢兰堂肠断处。
挑银灯,扃珠户,绣被微寒值秋雨。
枕前各泪语,惊觉玉笼鹦鹉。
一夜万般心情,朦胧天欲曙。
唐五代-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叫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唐五代-王维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
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
清-纳兰性德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
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
欲诉幽怀,转过回栏叩玉钗。
近代-王国维天际已自愁秋极,和须更闻虫语。
乍响瑶阶,旋穿绣闼。
更入画屏深处。
喁喁似诉。
有几许哀丝,佐伊机杼。
一夜东堂,暗抽离恨万千绪。
空庭相和秋雨。
又南城罢柝,西院停杵。
试问王孙,苍茫岁晚,那有闲愁很多。
宵深谩与。
怕梦稳春酣,万家儿女。
不识孤吟,劳人床下苦。
三.秋雨的诗句有哪些一、秋雨夜眠唐代: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二、河传·秋雨五代:阎选秋雨,秋雨,无昼无夜,滴滴霏霏。
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3篇)
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3篇)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1六曲阑干三夜雨,倩谁护取娇慵。
可怜寂寞粉墙东,已分裙钗绿,犹裹泪绡红。
曾记鬓边斜娇下,半床凉月惺忪。
旧欢如在梦魂中,自然肠欲断,何必更秋风。
译文家里已经下了三夜的雨,谁来保护这亭园里娇弱的秋海棠?可惜粉墙的东边寂静无人,秋海棠花绿萼已分,红花上带着雨滴,好像哭泣的美人一样。
还记得海棠花曾在她的鬓边娇下,那时她睡眼惺忪,静静感受着这半床月亮的清凉一往日的欢乐时光仿佛在梦中,还没等秋风吹起,我就已经痛断肝肠。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唐教坊曲,为双调小令。
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塞上:塞边,边界上。
家报:家中信息。
秋海棠:又称“八月春”、“断肠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属秋海棠科。
此花叶大棵矮,背有明显的红丝,花小,聚生、粉色。
六曲阑干:指代亭园。
娇慵(yōng):柔弱倦怠的样子,这里指秋海棠花。
此系以人拟花,为作者想象之语。
粉墙:用白灰粉刷过的墙。
裙衩(chà):裙子和头钗都是妇女的衣饰,这里以女子绿色裙衩比喻秋海棠绿色的枝叶。
绡(xiāo)红:生丝织成的薄纱、薄绢。
惺忪(xīng sōng):形容刚刚睡醒,神志、眼睛尚模糊不清的样子。
旧欢:指往日的欢乐情怀。
赏析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秋,纳兰出访塞外途中收到家书,得知家中秋海棠花已开,离愁别绪顿时涌上心头。
作者由此花而赋此词,表达了乡关客愁、相思难耐、柔肠寸断的心情。
创作背景词前“塞上得家报云秋海棠开矣赋此”寥寥十三个字,如云出岫,把纳兰心中的孤寂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离人在异乡收到了家书,也许一低头便柔肠寸断了。
上片化虚为实,从想象中娇笔,写家中“粉墙东”那“娇墉”、“寂寞”的秋海棠经“三夜雨”后,娇艳地开放。
秋海棠香艳而多情,想来纳兰每每看见时必会想起心上人。
“已分裙衩绿,犹裹泪绡红”,花朵娇红,枝叶青绿,像极了红衫绿裙的美人伫立在粉墙下。
许多男人形容女子容貌时都爱说“花似人艳,人比花娇”,似乎很矫情。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夜雨潇潇,空茫静寂苏轼《雨夜宿净行院》赏析(最新整理)
夜雨潇潇,空茫静寂-—苏轼《雨夜宿净行院》赏析文/张英华雨夜宿净行院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舟寄淼茫.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这首七言绝句的题目向读者传递出三个饱含信息的词:雨夜、宿、净行院.淅淅沥沥的雨丝,如苍天垂挂的泪水,本就容易助生凄凉;偏这“雨”直下到“夜”色弥漫。
如果说明朗的白天是属于外在世界的,那么漆黑的夜色就是属于心灵的。
黑色是心灵的保护色,是让心静下来的颜色,也是容易让心凉下来的颜色,还是让静下来凉下来的心容易生发悲凄的颜色。
而在这首诗歌的题目里,凄凉之声与凄凉之色接踵而至。
随之而来的还有一大难题——“宿".宿者,过夜也。
诗人过夜之处非奢华之所,非温馨之家,乃“净行院”.“净行院"的住宿条件如何?那自然是简陋残破的了。
在这样的简陋之处,在这样的潇潇雨夜,司空曙会起“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凄凉,白居易会有“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的惊惧,《红楼梦》中的黛玉则会产生“那堪风雨助凄凉”的悲惋。
那么苏轼呢?在此诗中,窗外的雨声对苏轼的心境其实已无太大影响。
你看,首句中,诗人就直接点出自己脚踏芒鞋行天地,不再跻身名利场.接着诗人将“一叶轻舟”送入我们的视线:原来,在淼茫的人世间,摆脱了名利羁绊的诗人,一直以来都如所乘坐的一叶轻舟一般,有着轻快闲适的心境。
于是诗歌的最后两句里,诗人给我们描摹了这样一幅画面:郁郁的树林之下,简陋的小屋之中,诗人静听屋外夜雨潇潇;没有点亮的灯火,诗人眼中的凄凉也好似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退去。
不见凄凉,何必话凄凉?惟有雨声而已,惟有宁静而已……据《遂溪县志》载,宋朝哲宗之时,苏东坡被贬到海南,至宋元符三年,遇赦北归,从海南儋州坐船回到北部湾时受风雨之阻,便舍舟登岸,住在遂溪县兴廉村净行院,遂有此诗。
这一年是公元1100年,这一年的苏轼已经63岁,距他离开人世间的1101年也不过只有1年时间了.人生如白驹过隙。
这位当年的洒脱才子经历人世间意想不到的坎坷挫折之后,已经垂垂老矣,已然接近人生的终点矣.此时,此地,此人,此诗,方当得此“轻”与此“静”。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何景明《雨夜》原文、注释、赏析
何景明《雨夜》原文、注释、赏析
雨夜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作品注释
①笳:一种乐器。
②万井:古制八家为井,后以井指乡里、家宅,此处指许多村庄。
[1]
作品简析
为了表达天涯漂泊者的乡愁难耐,诗人着重渲染秋风夜雨的凄清氛围。
疏雨、远风,可见其于孤寂无奈之际对外界变化的敏感;而秋声、寒色则折射出诗人凄清的心境。
颈联短榻孤灯与清笳万井相映衬,天涯孤客的形象呼之欲出。
在此基础上,尾联由写景而转入抒情,倾泻遥忆故乡的情怀。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全诗意思及赏析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全诗意思及赏析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这首诗的意思是:小院幽深寂静,我躺在竹席上,浑身清凉;窗外的石榴花盛开,透过垂挂的竹帘,映红了虚堂。
浓密的树阴隔断了暑气,正是中午时分,我一觉醒来,耳边传来黄莺儿断续的啼唱。
全诗描绘了夏意的清幽和闲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赏析:“别院深深夏簟清”,“别院”指的是深宅大院中的侧院,“簟”是指竹席。
这一句描绘了庭院的幽深和清凉,通过“深深”和“清”两个字,表现出庭院的寂静和凉爽。
诗人躺在竹席上,感受到了夏日的清凉,为整首诗奠定了清凉的基调。
“石榴开遍透帘明”,“石榴”是夏天常见的花卉,这一句描绘了石榴花的盛开,透过帘子透射出明亮的光芒。
石榴花的鲜艳色彩和明亮光芒,为庭院增添了一份生机和活力,也表现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树阴满地日当午”,“树阴”是指树木的阴影,“日当午”是指中午时分。
这一句描绘了夏日中午的炎热,树木的阴影满地,说明天气非常炎热。
然而,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炎热,而是通过“树阴满地”来表现出炎热的程度,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梦觉流莺时一声”,“梦觉”是指睡醒,“流莺”是指流动的黄莺。
这一句描绘了午睡醒来时听到黄莺的叫声,表现出了夏日的宁静和闲适。
诗人在午睡中醒来,听到黄莺的叫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美好,心情也变得愉悦起来。
整首诗通过对庭院、石榴花、树阴、黄莺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出了夏意的清幽和闲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闲适和宁静,诗人在炎热的夏日中,通过午睡和听黄莺的叫声,找到了一份心灵的慰藉。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以景写情: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出了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如“别院深深夏簟清”,通过描写庭院的幽深和清凉,表现出了诗人的闲适和宁静;“石榴开遍透帘明”,通过描写石榴花的盛开和明亮,表现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1夜雨寄北是李商隐经典的作品,表达了作者的无比愁绪的感情,下面是夜雨寄北原文翻译赏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2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
乍西园蝴蝶,轻翻麝粉,暗惹蜂黄。
炎凉。
等闲瞥眼,甚丝丝、点点搅柔肠。
应是登临送客,别离滋味重尝。
疑将。
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
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
荷裳。
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
从此羁愁万叠,梦回分付啼螀。
翻译盼望着银河的出现,入夜的时候却偏偏下起了悲凄的秋雨。
刹那间,园里的蝴蝶和蜜蜂纷纷飞起,匆匆躲避。
是暖是寒。
入秋夜雨本是等闲之事,但今晚那丝丝点点的雨声却令人搅断柔肠。
应该是因为此时正是别离送友的时刻,所以这秋雨才这样让人断肠吧。
秋夜雨洒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风上画出的水墨画。
能否请求高高的梧桐树和烧残的灯烛细做掂量,不要在此时再添人的愁绪池塘里,荷叶已经被秋风吹残,那今夜谁来代替荷叶为鸳鸯们遮风挡雨呢?你将上路远行,从此旅途劳顿,梦醒之时,唯有悲切的寒蝉声相伴。
注释迢递(:高远貌。
清商:古代五音之一,即商音,其调悲凉凄切。
此处借指入夜后的秋雨之声。
西园:本为园林名,后亦泛指园林。
麝粉:香粉,代指蝴蝶翅膀。
蜂黄:本指妇女涂额之黄色妆饰,此处代指蜜蜂。
疑将:仿佛、类似。
将,助词。
炎凉:是暖是寒。
炎:热。
凉:冷。
水墨:浅黑色,常形容或借指烟云。
疏窗:雕刻有花纹图案的窗户。
潇湘:本指湘江,或指潇水、湘水,此处代指竹子。
倩:倚近、靠近。
商量:斟酌、思考之意。
荷裳:用荷叶做衣服,这里指荷叶。
羁愁:旅人的愁思。
万叠,形容愁情的深厚浓重。
螿:即寒蝉,蝉的一种,比较小,墨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秋天出来鸣叫。
赏析词的上片,词人开门见山地表述了他与好友聚少离多的现实,所以分别的时候二人愈加地难分难舍。
“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
”一个“盼”字,写出了容若与友人的期待。
只可恨“天有不测风云”,“惊入夜,转清商”,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随风而至,一个“惊”字,语意突转,尽显出乎预料之意。
《听听那冷雨》教案3篇
《听听那冷雨》教案3篇《听听那冷雨》教案1教学目标:在朗诵中感受语言的美。
在评点和提问中把握__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朗诵到位,__主旨体会深刻。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教学时间:12月11日教学过程:一、导入:雨夜(北宋·张咏)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无端:没来由,没道理)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
作者对这雨是什么态度?(不喜欢,讨厌。
)为什么?张咏讨厌雨因为雨一声一声唤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欢这雨,还要我们也“听听那冷雨”。
这原因又在哪里呢?且让我们走进他的__,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二、解读__1、我们同学已经读过他的__了吧?大家从他的雨声里都读出什么来了?(学生自由谈,教师根据学生所言小结)2、那具体这雨声到底有什么特殊的韵味要让余光中去听听那冷雨,我们就要具体走进作者的雨声中去品味去感受了。
既然是声音,当然要在声音中体会,才能更加真切。
下面老师先来朗诵一段,体会一段,虽然献的可能是丑,但希望能引出你们的美来。
翻到课文第96页,看第五段。
大家刚才听了老师的朗诵,对哪些句子特别有感觉?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身在台北,思绪却被绵绵的雨丝牵引到大陆,引用了李清照在《声声慢》里吟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诗句,又引用了元好问“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的句子。
李清照的这首词主要表现的是国破家亡的说不尽的惆怅,元好问的曲主要是表现“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慨叹,作者现在回忆起来还觉得凄凉、凄清、凄楚,但是毕竟与古大陆隔了25年了,又觉得有些迷茫惆怅,就变得“凄迷”了。
后边作者又引用蒋捷的词,听雨,从少年听到中年,再到老年,历经人生百态,在冷冷的雨声中老去。
却是在楼上、江上和庙里,始终不得归家,无尽的怅惘从心底里生起,可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呢!老师将对这段文字的解读,意境的感受用一段文字来表达:感受文字:先生走在台北的雨巷,一声来自远方的呼唤却灵敏了他的听觉,牵走了他的思绪,占据了他的灵魂!那声音是李清照倚着窗儿眼睁睁地看着那一滴又一滴的雨滴在秋风中飘摇的梧桐叶上的滴滴声,雨滴在梧桐叶上,也滴在清照的心上,溅起的是无尽的愁滋味。
纳兰《唐多令·雨夜》诗词赏析
纳兰《唐多令·雨夜》诗词赏析纳兰词·唐多令雨夜丝雨织红茵,苔阶压绣纹,是年年、肠断黄昏。
到眼芳菲都惹恨,那更说,塞垣春。
萧飒不堪闻,残妆拥夜分,为梨花、深掩重门。
梦向金微山下去,才识路,又移军。
词译暮雨又潇潇,点滴无聊,又将梨花瓣轻敲。
梨花飘落的时候,肠断黄昏。
你叹息一声,轻轻掩上了房门。
想起远方。
想起远方他的春天,他的瘦损,你只能对花泣诉。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孤寂的夜里,你行也思君,梦也思君。
奈何从此银汉路迢迢,两地煎熬,忍待何时鹊踏桥?泪眼朦胧中,无语叹今宵。
评析这是一首拟闺怨词。
词人全从对方写来,假想雨夜黄昏时候的闺人思我之情景。
词从雨中红花写起。
“丝雨织红茵”,霏霏的雨是细细的,所以言“丝雨”。
丝雨飘飘,朦朦胧胧,落在花瓣上,像是女子用丝线编织着什么似的。
这个“织”字,联想巧妙,用笔工致,直是将春雨的迷离之美写活了。
“红茵”,本义是红色垫褥,此处形容红花开遍,犹如铺了红色的地毯。
这是写花红。
“苔阶压绣纹”,“苔阶”,是生有苔藓的石阶。
“压绣纹”,是说阶上青苔苍苍,似是织物上的花纹。
这是写阶绿。
首二句以丝雨、红花、苔藓、石阶为抒情主人公勾勒了一个冷艳凄迷的意境,为下文的女主人公的伤心断肠,寂寞相思伏了暗线。
“是年年、肠断黄昏”,此抒情之句将首二句营造的意境在时间上进行无限延伸。
“是年年”,是说红花满地、苔痕上阶的景象、黄昏悲伤的愁情,不是今年才有,而是年年如此,情意一出胸膛,便倍加深厚;语气一吐唇间,便愈益沉痛。
“到眼芳菲都惹恨,那更说,塞垣春。
”花草满园,蝶飞燕舞,如斯好景,衬人哀伤心肠,本来就“惹恨”,更何况思念的人又远行塞垣,经久未归,年年春天,年年不能相携呢!一边是伤春惹起的幽恨,一边是远人不归牵出的幽怨,一经“那更说”三字的连接、强化,遂生成如潮水般的相思苦情。
下阕夜雨萧萧,再添心中之愁。
“萧飒不堪闻,残妆拥夜分。
”窗外是萧飒的风雨,不忍听闻;窗内是伤心的闺人,泪罢妆残。
描写满园花开小院的唯美句子
描写满园花开小院的唯美句子1. 形容老家小院优美的诗句1,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出自五代: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白话文释义:春风吹回来了,庭院里的杂草变绿了,柳树也生出了嫩叶,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
2,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
——出自宋代: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白话文释义:透过窗子看见小院内的春天的景色将流逝。
层层厚重的门帘没有卷起,幽暗的闺房中显得暗影沉沉。
3,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
玉——出自宋代:陈克《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白话文释义:绿草丛生的围墙,环绕着长满青苔的庭院。
庭院中日色融融芭蕉叶儿卷。
蝴蝶在台阶上翩翩起飞,帷帘在微风里自在飘垂。
4,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楼夜静风筝咽。
——出自五代:毛熙震《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白话文释义:满院的梨花如飘香的白雪,高楼的静夜里,檐下的筝片在风中呜咽。
5,柳边深院。
燕语明如翦。
——出自宋代:卢祖皋《清平乐·柳边深院》白话文释义:柳树旁边深深的庭院,燕子在唧唧呢喃,叫声明快犹如刀剪。
2. 形容老家小院优美的诗句1,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出自五代: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白话文释义:春风吹回来了,庭院里的杂草变绿了,柳树也生出了嫩叶,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
2,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
——出自宋代: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白话文释义:透过窗子看见小院内的春天的景色将流逝。
层层厚重的门帘没有卷起,幽暗的闺房中显得暗影沉沉。
3,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
玉——出自宋代:陈克《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白话文释义:绿草丛生的围墙,环绕着长满青苔的庭院。
庭院中日色融融芭蕉叶儿卷。
蝴蝶在台阶上翩翩起飞,帷帘在微风里自在飘垂。
4,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楼夜静风筝咽。
——出自五代:毛熙震《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白话文释义:满院的梨花如飘香的白雪,高楼的静夜里,檐下的筝片在风中呜咽。
《雨夜》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雨夜》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雨夜》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张咏(946年—1015年),字复之,号乖崖,谥号忠定,濮州鄄城(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人。
太平兴国年间进士。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夜》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欢迎阅览。
雨夜【宋】张咏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注】张咏(946—1015),字复之,号“乖崖”,濮州鄄城(今属山东)人,以豪侠闻名。
参考译文薄薄的帘幕外,潇潇的秋雨在沙沙地敲打着深院中那片昏暗的竹林。
我怀着孤寂的心情低吟不已,黑暗中只有一盏昏黄的残灯相伴身旁。
唉,好没来由的下了一夜冷雨,空荡荡的台阶上不时传来一声声滴水的响音。
漫漫长夜,那点点不断的滴水声,令我辗转不寐,似乎要滴碎我胸中那跳动不停的万里思乡之心。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描绘了一幅萧瑟凄怆的秋夜孤吟图。
庭院幽深,瑟瑟秋风,摇动翠竹,掀动帘幕,客房者惟有孤灯相对,自吟自怜。
赏析:张咏是北宋名臣,家在濮州鄄城(今山东境内),一生多在朝外为官,辗转鄂、蜀、秦等地。
真宗咸平二年知杭州,晚年又知升州(今南京),其诗多有怀乡思归之作。
此诗约作于知鄂州崇阳(今湖北境内)时。
这是一首宦游怀乡诗,风格平夷妥帖,语言谐婉自然,情致悱恻动人。
首句写景,从官舍的室外空间环境起笔,用侧面描写手法表现秋风秋雨的萧瑟凄凉,暗扣诗题“雨夜”。
“萧萧”二字使人宛然听到凌厉的秋风掀动薄薄帘幕、摇撼森森翠竹的飒飒之声,冰凉的秋雨敲打窗棂、洒落竹叶的沙沙之音。
一个“深”既表明时节逢秋,凉意袭人;又突出写院落之幽深寂寥,暗示了诗人怀乡情愫之深沉。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如此“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景象,尤其使客居他乡的人黯然伤神。
此句以景传情,为下句写人物怀乡的心理、行为埋设了伏笔。
次句紧承上句,画面转向室内,写客居者独处幽居生活的茕茕孑立、郁郁寡欢之状。
“客怀孤寂”是直抒胸臆,这种“孤寂”感在那样的雨夜昏室的肃杀凄怆的环境中更是无法逃避。
2013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语文3-1-1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坐张耒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1)试分析一、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心雕龙》中说:“人亲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请结合本诗对“梧桐”这一形象的描写,分析作者的情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紧扣诗题,写了明月、寒霜,营造了秋夜萧瑟清寒的氛围;为写梧桐做了铺垫,同时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2)梧桐面对风霜,不甘凋零,依然飒飒有声;作者借此赞美了刚强不屈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内心孤傲倔强的个性特点。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中秋米芾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①,倍觉不胜幽。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
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②。
听听那冷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巴山夜雨»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 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 醒,微冷。山头斜月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雨来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这篇散文写于1974年,也正是作者离开大陆25年 的时候,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海峡两岸 的同胞不仅不能来往走动,而且连书信都不可通邮。 诗人的感觉是敏锐的,流动的,有时甚至是神经质 的,余光中写作这篇文章,是执拗的想念家国的忧 伤。他抒写这种感觉时,巧妙抓住了“雨”这个特 殊意象,尤其是抓住了“听雨”时内心的疼痛感觉。
结论:
心暖时雨暖, 心寒时雨寒。
在阅读散文特别是比较朦胧的散文的 时候,要善于抓住文中关键的词句。从中 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对表现文章的主旨起到关键的作用的 语句叫关键句。关键句往往是议论、抒情 的语句!位置往往在篇首篇尾,段首和段 尾。
关键句
•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 • 窗外在喊谁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这些雨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感情?
雨夜 【北宋】 张咏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比较这些诗的雨和余光中笔下的雨的区别
不同的人 不同遭遇 不同情境 不同听雨的感受
沾衣欲湿杏花雨 (清丽喜悦) 一蓑烟雨任平生 (旷达从容) 夜阑卧听风吹雨 (国恨愁苦) 梧桐更兼细雨 (凄清悲苦)
问:何时雨暖,何时雨寒?
了作者思乡的心田。
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 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 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 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评价检测试题(90分钟100分)一、积累与运用(2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 ( )A.黄晕.(yùn)花苞.(bāo)烘.托(hōnɡ)发髻.(jì)B.静谧.(mì)唱和.(hé)嘹.亮(liáo)高邈.(miǎo)C.清冽.(liè)梦寐.(mèi)粗犷.(kuànɡ)看.护(kàn)D.薄.雪(bó)竦.峙(sǒnɡ)酝酿.(liánɡ)干涩.(sè)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在表格中改正。
(2分)咄咄逼人花技招展一脉情思顷盆瓢泼披蓑带笠抖搂精神争先恐后舒活筋骨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________的喉咙,唱出________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________地响。
1A.嘹亮宛转清脆B.清脆宛转嘹亮C.清脆嘹亮宛转D.宛转清脆嘹亮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2分) ( )A.通过“最美中学生”张文驰高考前捐骨髓救人的事迹,使我们看到了“90后”中学生的人性之美。
B.能否进一步强化政府对留守儿童的责任,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
C.中国虽然已成为世界轮胎制造基地,全球第一耗胶大国,但天然胶的生产却不能自给。
D.国庆长假期间,为了防止酒驾事件的发生,黄冈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加大了巡查整治的力度。
5.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马致远,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汉宫秋》。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大诗人,有《李太白集》传世。
C.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风婉约,如代表作《观2沧海》。
重庆市2020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A卷
重庆市2020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字词书写1 .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嗔怪(______)小凫(______)神采奕奕(______)麝香(______)匍匐(______)蹒跚(______)yuán(______)故关jiàn(______)大相jìnɡ tínɡ(______)温xùn(______)禁ɡù(______)迫不jí(______)待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一位名叫“新华”的“红颜知己”①2011年7月4日,一个名叫“新华”的“红颜”同上百万个同胞姊妹一起,刚刚诞生,便占据了书店最显眼的位置。
这个姑娘就是以红色封面亮相的第11版《新华字典》。
自1953年起,这个小小的字典家族就在当代史上影响着数亿中国人,从初版首印至今,《新华字典》的总发行量逾4.5亿册。
②2011年夏天,时尚的帽子被史无前例地戴在了“新华”姑娘的头上。
人们发现,这个平常总是一脸严肃的女孩儿,居然能讲出不少潮语。
她将“学历门”的“门”解释为“事件,多指负面的事件”。
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她喜欢在电视里看“服装秀”,偶尔会“晒工资”,也会关注“房奴”和“车奴”。
③事实上,半个多世纪以来,《新华字典》始终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中国人。
④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本字典,它并不只是要引领时尚语言的潮流,更要普及科学常识于大众。
《新华字典》1965年版和1971年版中,“鹅”被解释为“一种家禽,比鸭子大,颈长,脚有蹼,雄的头部有黄色突起”。
后来,一名读者写信向编辑抱怨,由于不知道如何分辨鹅的性别,他在杀鹅前特意查了《新华字典》,于是将“头部有黄色突起”的鹅杀掉。
没想到,这只倒霉的鹅居然腹中有卵。
因此,编辑才发现不管雌鹅还是雄鹅,头部都有突起,只是雄鹅突起较大。
深院原文翻译及赏析
深院原文翻译及赏析深院原文翻译及赏析1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翻译秋风送来了断续的寒砧声,在小庭深院中,听得格外真切。
夜深了,月光和砧声穿进帘栊,更使人联想到征人在外,勾起了绵绵的离恨和相思。
因而长夜不寐,愁思百结。
注释砧:捣衣石。
寒砧:寒夜捣帛声。
古代秋来,家人捣帛为他乡游子准备寒衣。
栊:窗户。
鉴赏“捣练子”既是词牌,又是这首小词的题目。
练是一种白丝熟绢,须用木杵在砧石上捶击而成;令指小令,是短歌的意思。
作者在这首仅有二十七个字的小令中,着力表现秋夜捣练声给一个因孤独苦闷而彻夜难眠者带来的内心感受,含而不露地传达了一种难言的心理隐秘与情绪气氛。
境界的鲜明如画与意象的深蕴含蓄是这首词在意境创造上的主要特征。
作者采取了类似电影推摄的手法,运用远、近景跳切镜头,从全景到近景,逐渐推出抒情主人公的特写。
前面两个三字句,“院”与“庭”的遣词实际上并非同义反复,那是两个远、近景跳切镜头的巧妙组合。
“深院”是世家豪族的深宅大院,所谓“侯门一入深如海”、“庭院深深深几许”是也。
这是着眼于全景。
“小庭”则是这整体中的一个单元,即千重万落中的一个独立小院,一个小天井。
镜头从全景推近,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入画面,置身于一个具体可感的环境之中。
以上还只是画面的形,属于表层特征,还未抓住其中的“神”,即画面所蕴内在的深层特征。
两幅画面分别用两个极平凡的字“静”和“空”来点化,应细加体味。
借大宅院之“静”,当不仅仅是客观外在的安静、清静,在词语的深层结构中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情绪。
那是静得让人恐惧,静得让人透不过气,是在心理压抑下而产生的一种深在的静谧感。
小庭“空”,更明显不是客观意义的空空荡荡。
这样的贵族之家,仆人丫鬟总不会太少,花木池台、金井玉栏大约也是有的,作者偏偏用个“空”字,一笔抹去,就只能说是他的主观感觉在作怪,一切都视而不见了。
原来,处在巨大建筑群落中的一个小天井,本身就带有一种压抑感和冷落感,一个寂寥空虚,百无聊赖的人处身于这种氛围,那当然会加倍感到难以忍受的孤独、郁闷和焦虑。
听听那冷雨 李
(3)“而今听雨”: “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
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 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
一个读书人的乡愁是把空间加上去, 乘上时间,乘上文化的记忆,乘上沧桑 感,这种乡愁就是立体的。对于个人只 有小小的回忆,几十年而已,但是整个 民族有几千年的记忆,那些记忆变成典 故,变成神话,变成历史渗透在你的精 神里,你走到哪儿会带到哪儿,所谓的 秦魂汉魄、宋魂唐魄就在你的身体 里。——余光中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 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 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 再笼上一层凄迷了。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愁正苦!一叶 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 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
“梧桐”这一传统意象具有“离愁、哀怨、凄冷” 的表意特点,疏雨滴落在梧桐树叶上和骤雨击打 着残败的荷叶所营造的是孤寂凄美的意境 。
雨听 听 那 冷
文章结构:
一、1-2:雨中情思 雨的凄冷、情的凄冷 ------思乡之情
二、3——11:听听那冷雨 3、品雨:汉字寄情 4:嗅雨:青思涌动 雨打树上屋瓦上(5---10) 听雨屋瓦雨乐品柔和情韵,感秋思思故园 11听雨在公寓时代,雨乐成绝响 三、回首人生——雨中体味深深的家国之痛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篇散文写于1974年,也正是作者离开大陆25年的 时候,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海峡两岸的 同胞不仅不能来往走动,而且连书信都不可通邮。 诗人的感觉是敏锐的,流动的,有时甚至是神经质 的,余光中写作这篇文章,是执拗的想念家国的忧 伤。他抒写这种感觉时,巧妙抓住了“雨”这个特
蒋捷: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入元后,持重 气节遁迹不仕,字号竹山。大约在晚年写成此 作,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人生,曲写自己隐 居山林的孤独与亡国之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雨夜·帘幕萧萧竹院深翻译赏析
《雨夜·帘幕萧萧竹院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咏。
其古诗全文如下: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前言】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二《乖崖集提要》中说张咏的诗“特其光明伟俊,发于自然,故真情流露,无雕章琢句之态”。
这首绝句取象平易,用字浅近,情意真切,善于转化前人诗句而剪裁出清新、幽深的意境,给人以隽永的回味。
【注释】
1、张咏(946—1015),字复之,号“乖崖”,濮州鄄城(今属山东)人,以豪侠闻名。
曾任鄂州崇阳县(今属湖北)知县
【翻译】
薄薄的帘幕外,潇潇的秋雨在沙沙地敲打着深院中那片昏暗的竹林。
我怀着孤寂的心情低吟不已,黑暗中只有一盏昏黄的残灯相伴身旁。
唉,好没来由的下了一夜冷雨,空荡荡的台阶上不时传来一声声滴水的响音。
漫漫长夜,那点点不断的滴水声,令我辗转不寐,似乎要滴碎我胸中那跳动不停的万里思乡之心。
【鉴赏】
这是一首宦游怀乡诗,风格平夷妥帖,语言谐婉自然,情致悱恻
动人。
首句写景,从官舍的室外空间环境起笔,用侧面描写手法表现秋风秋雨的萧瑟凄凉,暗扣诗题“雨夜”。
“萧萧”二字使人宛然听到凌厉的秋风掀动薄薄帘幕、摇撼森森翠竹的飒飒之声,冰凉的秋雨敲打窗棂、洒落竹叶的沙沙之音。
一个“深”既表明时节逢秋,凉意袭人;又突出写院落之幽深寂寥,暗示了诗人怀乡情愫之深沉。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如此“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景象,尤其使客居他乡的人黯然伤神。
此句以景传情,为下句写人物怀乡的心理、行为埋设了伏笔。
次句紧承上句,画面转向室内,写客居者独处幽居生活的茕茕孑立、郁郁寡欢之状。
“客怀孤寂”是直抒胸臆,这种“孤寂”感在那样Org的雨夜昏室的肃杀凄怆的环境中更是无法逃避。
总不能就这样如同槁木一般在昏黄的灯下枯坐着吧!如何消遣这无边的孤独和寂寞呢?也许,战胜这种情感孤寂的唯一的方式是诗歌。
于是,他自吟自唱,同自己的心灵对话。
“伴灯吟”,然而没有知音来赏,惟有荧荧一盏孤灯相对。
这种自守寒窗、形影相吊的处境,怎一个愁字了得!读到此处,或许你可以依稀看到诗人眼角的斑斑泪痕了。
第三句转折一笔,再次写景,主要从听觉角度写,以声来衬静。
长夜漫漫,孤吟独唱得久了,倦了,累了,腻烦了,正当恹恹欲睡之时,他越来越清晰地听到了“雨打空阶”的声音,这凉凉的秋雨,一点点,一滴滴,不知疲倦地溅落在自己的耳畔。
这可是异乡永夜的断肠销魂的音乐!“夜雨”“空阶”“孤灯”“幽舍”这些意象是中国古代
别离诗中最常见的意象。
如六朝诗人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中的“夜雨滴空阶,吹灯暗离室”,又如温庭筠《更漏子》中的“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都格外使人伤悲。
此诗不避庸常,择取这些习见的意象,营造出一个凄美的氛围。
“空”字极耐把玩,一则表明夜深人寂,院子杳无人迹;二则表明内心深处因身不在家园而起的莫名的恐慌;那台阶其实也并非空,风吹雨打,满地是“憔悴损”的竹枝竹叶,而诗人偏偏言“空”,主要是为了强调客居者远离故乡的种种理想失落、人生幻灭之感。
“无端”两字用得神妙,无端是“没来由,没道理”的意思,“雨打空阶”本是自然情形,而诗人偏偏见怪;这虽无理,但有趣。
秋雨不懂抚慰诗人的怀乡之痛,兀自淅淅沥沥,不绝于耳,岂不更令人忧愁郁闷!
结句铿锵悦耳,浑厚苍凉。
“滴破思乡万里心”,又由自然环境转移到人的心境。
诗人善于打通客观景象、物象与主观情绪、心态这二者之间的关节,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填充的空间。
那冷冷秋雨,怎的就如此的不近人情,不解人意,仿佛硬生生地要在本就支离破碎的心上再錾下几道印痕!这一夜,雨的搅扰,使他辗转无眠。
“滴破”化自唐代诗人孟郊的《秋雨》(其二)“冷露滴破梦”,将“客怀”的内涵具体化。
“万里”与“一夜”呼应,“万里”之遥与“一夜”之瞬构成强烈的时空对比,强烈地突出了诗人乡思之切:这一夜之间他仿佛是插上翅膀,飞越了万水千山,梦回了朝思暮想的家乡。
“破”字下得沉重有力,极化了诗人思乡的痛苦与酸楚。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