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致病性
医院微生物分级报告制度

医院微生物分级报告制度概述医院微生物分级报告制度是指根据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按照特定标准对检测出的微生物进行分类、评估、报告,以便于医师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和抗感染治疗的合理用药。
该制度旨在提高医院微生物检测工作的规范性、精准性和科学性,保证患者的诊治质量和安全。
分级标准医院微生物分级标准主要包括多个方面,以下为主要内容:1.微生物的种类:将微生物分为常见菌、非常见菌和真菌等类别,以便于医师针对不同类别的微生物进行抗感染治疗的调整。
2.致病性:将微生物分为致病性菌和非致病性菌,以区分需要抗感染治疗的微生物和不需要治疗的微生物。
3.药敏性:将微生物根据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分成敏感菌、中度敏感菌和耐药菌等分类,以便于医师选择最佳的抗感染药物来治疗患者。
分级报告制度的实施步骤医院微生物分级报告制度的实施包括以下步骤:1.微生物检测:医院通过标准化鉴定方法及检验技术对临床患者的样本进行微生物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上传至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
2.分级:根据医院微生物分级标准,对检测出的微生物进行分类并进行相应的评估。
3.报告:将分级结果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向医师推送报告,并在报告中注明微生物的种类、致病性和药敏性等信息。
4.指导治疗:医师根据报告中提供的信息,采用适当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以便于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和疗效。
分级报告制度的优势医院微生物分级报告制度的实施具有以下优势:1.提高检测质量:分级报告制度能够保证医院微生物检测工作的规范性、精准性和科学性,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促进治疗效果:通过报告中提供微生物的致病性和药敏性等信息,有助于医师选择最佳的药物,并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
3.减少医疗费用:通过精准用药,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治疗,减少了医疗费用的浪费。
分级报告制度的局限性医院微生物分级报告制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限制因素:微生物分级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到微生物的种类、致病性和药敏性等因素,因此可能会受到技术、实验室设备、检测方法等因素的限制。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致病菌的控制和灭活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致病菌的控制和灭活食品安全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日常生活中,微生物是导致食品中致病菌滋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控制和灭活食品中的致病菌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在食品中的致病菌的控制和灭活方法。
第一部分:微生物的致病性及其影响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小型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虽然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体并不具有致病性,但其中一些致病菌却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常见的食品中致病菌例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它们通过食物传播,进入人体后可能引发严重的食物中毒和消化道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第二部分:预防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措施1. 关注食品卫生食品卫生是有效控制微生物污染的第一道防线。
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规和卫生标准,如保持良好的生产环境和设施设备的清洁卫生,有力地减少致病菌的滋生和传播途径。
2. 适当加热适当的加热是控制食品中致病菌的重要方法之一。
加热能有效杀灭绝大多数细菌、真菌和病毒,因为高温能破坏它们的细胞结构和代谢功能。
在烹调过程中,确保食物彻底加热至适宜的温度,能有效避免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3. 保持食品新鲜新鲜的食品往往不容易滋生致病菌。
因此,购买和食用新鲜食材非常重要。
同时,在储存和加工过程中要遵循适当的温度和时间原则,以确保食物的新鲜度和安全性。
第三部分:致病菌的灭活方法1. 高温煮沸高温煮沸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灭活方法。
将食物加热至沸腾点,可迅速杀灭其中的致病菌。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部分食物,如肉类、蔬菜、饭类等。
然而,一些烹调时间较短、温度不高的食物,如生鱼片、蛋黄等,可能需要其他灭活方法。
2. 辐照灭菌辐照灭菌是一种先进的微生物控制方法,通过使用电离辐射或紫外线辐射来杀死致病菌。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食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并且不会改变食品的味道和营养价值。
3. 保鲜剂和防腐剂为了控制微生物的滋长和繁殖,食品生产商常常添加一些保鲜剂和防腐剂。
微生物致病性总结

肺结核感染
(一)肺部感染
1、原发感染:常见于儿童,也称外源性感染。
沿淋巴管
肺泡渗出性炎症(原发灶)肺门淋巴结(肿大)
扩散(炎症)
原发综合症(哑铃型)
特点:特异免疫没有建立,故局部病变较轻,但易扩散
结局:机体抗击力强:形成结核结节→纤维化→钙化→自愈(但病灶内常有细菌的暗藏)机体抗击力差:活动性肺结核→干酪样坏死
全身播散→粟粒样结核
(2)继发感染——常见成人(原发病灶——内源性感染)
特点:局部病变重,但不易扩散
一样局限于肺部,易发生干酪样坏死,可形成空洞和开放性肺结核
(二)肺外感染
部份肺结核患者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可经血液、淋巴液侵入肺外器官,引发相应的脏器结核,如脑、肾、骨等。
痰菌被消化道咽入,可引发肠结核等。
微生物的致病性

7
微生物的致病性
致病性:一定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的条 件下能在特殊的宿主体内引起特定疾病的能力。
在不同种或同种不同株的致病性有差异
致病性差异与毒力、数量、和侵入门户有关
8
毒力因子
致 病 性
侵入机体的数量 侵入门户 机体的免疫力等
9
一、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因子
毒力: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程度
1
微生物的致病性
2
病原微生物:能侵入宿主,引起感染甚至传染性疾 病的微生物,又称病原体。 感染:病原微生物体侵入生物
体内,在生物体内进行生长繁 殖和(或)产生代谢产物,破 坏生物体结构、功能,引起病 理改变的过程,又称传染。
3
内源性感染: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某些因
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宿主体内正常菌群引 起的感染。 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包括自然 环境和带菌(毒)的生物体。 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感染 空气传播 病从口入
毒性程度
免疫原性
强,往往致死
强,刺激机体产生中 和抗体
弱,很少致死
较弱,免疫应答不足以中和毒性 不能
能否产生类 能,用甲醛处理 毒素
20
2、真菌毒素
毒性强 污染频率高 肝脏毒、肾脏毒、心 脏毒、造血器官毒等
3、病毒毒素样物质
21
黏附和侵入
侵袭力
繁殖和扩散 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毒力因子
毒素
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感染量(ID50) 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一定途径,使一定体重或 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 病原体数量或毒素量。
10
黏附和侵入
侵袭力
繁殖和扩散 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致病性微生物

一、有检验意义的是能引起人类疾病和食物中毒的致病性微生物,常见的有:
1.沙门氏菌
2.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3.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4.副溶血性弧菌
5.变形杆菌
6.志贺氏菌
7.禽流感病毒 8.黄曲霉菌及病毒
9.口蹄疫病毒等。
二、致病菌即能够引起人们发病的细菌。
不同的食品和不同的场合感染致病菌的种类是不一样的,检测时的参考菌群也不尽相同。
例如:
海产品以副溶血性弧菌作为参考菌群;
蛋及蛋制品以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作为参考菌群;
米、面类食品以蜡样芽孢杆菌、变形杆菌、霉菌等作为参考菌群;
罐头食品以耐热性芽孢菌作为参考菌群等等。
三、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
微生物的致病性

•菌体表面结构
荚膜:细菌的荚膜具有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溶菌酶及补 体等杀菌物质的作用,因而有助于在体内迅速繁殖和扩散。
菌毛等粘附因子:细菌首先通过粘附因子宿主呼吸道、消 化道或泌尿生殖道等黏膜上皮细胞上,才能在局部定居、繁殖 并引起疾病。 其它表面物质:其它表面物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A蛋白、 链球菌的M蛋白、大肠杆菌的K抗原等都具有抗吞噬和正常体液 中杀菌物质的作用。
无临床症状,病毒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对 机体有保护作用。 显性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致使细胞 被破坏、死亡,组织损伤,机体出现明显症状。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2.先天感染与后天感染
先天感染:病毒由母体经胎盘传给胎儿,或在 分娩
过程中经产道感染胎儿的方式,又称垂直感染。如 孕妇于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 儿而致胎儿先天畸形。 后天感染:出生后,病毒在不同个体之间传播所导
致的感染,又称水平感染。
三、病毒的致病机理
1.病毒对细胞的直接致病作用 病毒对细胞的直接致
病作用主要是指由于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干扰和破
坏了宿主细胞的正常代谢,造成细胞死亡即所谓杀 细胞效应。
2.机体的免疫应答引起的免疫病理作用 病毒感染细
胞后,细胞表面可产生新的病毒抗原,可诱发宿主 产生免疫应答,也能造成病理损伤。 3.病毒感染与肿瘤
斥、干扰后进入的病毒,数量多的、增殖快的病毒干扰数量
少的、增殖慢的病毒,这多见于异种病毒之间。
四、病毒的干扰现象与干扰素
(二)干扰素:
A.干扰素是由大多数脊椎动物细胞受病毒或其他因子 诱导产生的低分子蛋白质。 B.干扰素的种类:根据干扰素的来源,人细胞诱生的干 扰素有α 、β 和γ 三种类型。
C.干扰素的性质:干扰素性质比较见表。
微生物的致病性

致病菌: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 小孢子菌属等
部位:皮肤、毛发、指(趾)甲,引 起发炎和细胞病变。
治疗: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克霉唑
位置: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
层。因不接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
主细胞反应 13.10.2020
33
真菌的致病性
浅部感染性真菌
代表:秕糠马拉癣菌 症状:皮肤表面出现花斑癣(汗斑)
3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机理
毒力 侵入机体的数量 侵入途径 机体免疫力 环境因素
13.10.2020
4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机理:毒力
毒力-病原菌致病的强弱程度。
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 量(ID50)表示。即在规定的时间内,通 过指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
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
42
思考题
1. 细菌的致病性与
、
和
有关。
2. 毒力包括
和
、 。
13.10.2020
43
3. 毒素分为
和
。其中毒性
强的是
;耐热性强的是
;
有特异性的是
;由细菌裂解释放的
是
;能制成类毒素的是
;
化学成分是蛋白质的是
。
13.10.2020
44
1.下列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的结构是 ( )。
A.细胞壁
B.荚膜
C.普通菌毛
D.以上均是
2.病毒的致病因素是( )。
A.内毒素
B.外毒素
C.侵袭力
D.以上都不是
13.10.2020
45
3.关于病毒的致病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微生物致病性

微生物致病性
微生物致病性是指微生物引起感染的能力。
一种病原体的致病性有赖于它的侵袭宿主并在体内繁殖和抵御宿主抵抗力而不被其消灭的能力。
微生物致病性有种属特性,致病能力强弱的程度称为毒力。
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
疾病感染由微生物毒力和宿主的健康状况与免疫功能状态两方面决定。
所以,病原体的毒力与宿主抵抗力两者之间的较量,引起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由于病原体和宿主之间适应程度不同,双方抗衡的结局各异,产生各种不同的感染谱,即感染过程的不同表现。
病原微生物危险等级划分依据

病原微生物危险等级划分依据一般来说,病原微生物的危险等级划分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致病性,包括微生物对宿主的致病能力、毒力因子等,通常
通过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来评估。
2. 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食物水源
传播等,不同的传播途径会影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范围和速度。
3. 传播能力,包括微生物的传染性、潜伏期、感染率等,这些
因素直接影响了病原微生物在人群中的传播和流行程度。
基于以上因素,通常将病原微生物划分为不同的危险等级,例
如高危、中危、低危等级。
对于高危病原微生物,通常需要采取更
严格的防控措施,包括隔离、消毒、个人防护等措施,以防止其传
播和流行。
而对于低危病原微生物,则可能只需要一些基本的卫生
措施即可进行有效的控制。
病原微生物危险等级的划分依据不仅对于疾病防控工作具有指
导意义,也对于科研、医疗、食品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科学准确地评估和划分病原微生物的危险等级,可以更好地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促进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微生物的致病性

2)抗体液免疫机制
(1)抗原伪装或抗原变异 (如金葡菌癿SPA伪装成抗原不抗体结合) (2)分泌蛋白酶降解免疫球蛋白(如嗜血杆菌可以分泌IgA蛋白酶,破坏黏膜表 面癿IgA) (3)某些菌体结构可抑制抗体产生 (如脂多糖LPS、荚膜、)。
3)内化作用
某些细菌粘附于细胞表面之后,能迚入吞噬
细胞或非吞噬细胞内部癿过程(如单增李斯特菌
三、细菌癿侵入部位
有了一定毒力和数量,还要有适当癿 侵入部位,否则丌能构成感染。 如: 伤寒杆菌(经口)→小肠 脑膜炎球菌(呼吸道)→鼻咽部 破伤风杆菌(创伤)→破伤风 结核杆菌(多途径)→入侵最常见肺
途 径
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感染 接触感染
方 式
气溶胶,飞沫方式吸 入 粪-口方式,食入 直接、间接、性接触
白
喉
破伤风梭菌引起的肌肉痉挛
霍 乱
• 毒力 :致病菌癿致病性强弱程度称 为毒力。
• 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 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接种途径,
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癿某种动物半 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癿最小细菌数或
毒素量。
侵袭力
毒力
定居、繁殖 、扩散癿能 力
内、外毒素
毒素 致病性
侵入数量
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 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 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类毒素
抗原性
• 2、真菌毒素:
• • • 真菌产生癿代谢物,目前已知有200多种 根据作用靶组织丌同分为: 肝脏毒、肾脏毒、心脏毒、造血器官毒 等。 • 可引起多种中毒症状,长时间积累可产生 致畸、突变、致癌等。
、结核分枝杆菌等)。
意义 :宿主细胞为迚入其内癿细菌提供了一个增
殖癿小环境和庇护所,使细菌逃避宿主免疫机制
微生物的致病性

微生物的致病性微生物是引起许多疾病的主要原因,它们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并繁殖,从而对机体造成损害。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的致病性,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微生物的致病性是指它们进入人体并在其中导致疾病的能力。
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有些微生物通常是无害的,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变得致病。
微生物的致病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微生物的类型、毒力、数量、传播途径以及宿主体状况等。
例如,病毒和细菌具有不同的致病性。
病毒往往通过宿主细胞的弱点侵入,利用宿主的细胞机制进行复制,导致细胞死亡或组织损伤。
而细菌则可能通过表面受体与宿主细胞结合,进入细胞并复制,最终导致感染。
空气传播: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微生物传播到空气中,其他人吸入后可能感染。
食物和水源: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可能导致食源性和水源性疾病的传播。
接触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分泌物等可能导致感染。
生物媒介传播:如蚊虫叮咬可将微生物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
预防和治疗是减少微生物致病性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建议:加强卫生教育:教育公众了解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卫生意识。
改善环境卫生:包括改善居住条件、加强水质管理、提供安全的食品和饮水等。
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某些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
治疗措施: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应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例如,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抗生素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隔离措施:对于某些传染病,采取隔离措施可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例如,将患者隔离在医疗机构或家庭中,以减少传染给他人的风险。
微生物的致病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预防和治疗。
通过加强卫生教育、改善环境卫生、接种疫苗等措施,我们可以减少微生物对人类的危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对人类的威胁日益凸显。
为了有效防控疾病的传播,迫切需要发展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技术。
近年来,纳米磁性免疫层析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微生物的共生与致病性

微生物的共生与致病性微生物是指在人类无法肉眼识别的范围内存在的广泛的微生物群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其中一些微生物与人类存在着共生关系,为人类提供着重要的生态、生理服务。
但也有一些微生物会引起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的共生与致病性。
一、微生物的共生关系1. 益生菌益生菌是指能够在人类肠道中生长繁殖并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菌种。
它们能够与宿主的肠道共生,帮助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维护肠道菌群平衡,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感染和肠道疾病。
益生菌包括双歧杆菌、乳酸菌、酵母菌等,常见于乳制品、发酵食品、保健品中。
2. 共生微生物共生微生物是指与人类身体其他部位共生的微生物,它们能够协同工作,提供人类身体正常的生理和代谢活动所必需的物质、酶和信号,维持人类身体内环境的平衡。
共生微生物包括口腔微生物、皮肤微生物、阴道微生物等。
这些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互利的。
3. 微生物与植物共生微生物与植物也存在共生关系。
其中许多微生物如根瘤菌、放线菌等能够在植物根部生长并形成根瘤,为植物提供固氮作用,使植物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氮元素。
其他微生物如产酸杆菌则能够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根系的吸收能力和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
二、微生物的致病性微生物的致病性是指它们能够引起人类疾病的能力。
许多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它们能够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引起感染、炎症和组织损伤。
1. 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感染疾病包括肺炎、结膜炎、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等。
这些细菌往往通过空气传播、直接接触或食物污染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喉咙痛、胃肠症状等。
为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常使用抗生素等治疗方法。
2.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导致许多人类疾病的原因之一。
病毒能够通过空气、食物、水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感冒、流感、肝炎、艾滋病等疾病。
不同的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也不同,治疗方法也因病毒不同而有区别。
微生物学理论:细菌的致病性的相关因素

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其毒⼒强弱、侵⼊机体细菌数量多少、侵⼊部位是否合适密切相关。
细菌的毒⼒是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是致病性强弱的概念。
毒⼒的物质基础有侵袭⼒和毒素。
(⼀)侵袭⼒ 1.概念突破宿主⽪肤、粘膜⽣理屏障等免疫防御机制,进⼊机体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
2.构成侵袭⼒的物质基础 ①荚膜和微荚膜,如肺炎链球菌的荚膜、A群链球菌的M蛋⽩、伤寒杆菌的Vi抗原及⼤肠埃希菌的K抗原,有抗吞噬和阻挠杀菌物质的作⽤,使病原菌得以在宿主体内⼤量繁殖; ②粘附素(菌⽑、膜磷壁酸等⾮菌⽑粘附物质)是细菌表⾯存在的⼀些特殊结构和相关蛋⽩质,具有使细菌粘附到宿主靶细胞的作⽤; ③侵袭性物质(链球菌透明质酸酶等胞外酶和志贺菌等的侵袭性蛋⽩质)虽然⼀般不具有毒性,但可协助病原菌抗吞噬和向全⾝扩散。
(⼆)毒素 1.概念是细菌在粘附、定居及⽣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释放的多种对宿主细胞结构和功能有损害作⽤的毒性物质。
2.毒素的种类依据毒素产⽣的来源、性质和作⽤的不同,分有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种。
3.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4.细菌外毒素对机体有益作⽤ ①把外毒素与单克隆抗体连接,制备免疫毒素和重组毒素作为导向药物治疗肿瘤; ②利⽤外毒素强⼒丝裂原,有刺激多种细胞因⼦产⽣的作⽤特性可作为免疫调节剂以增强宿主抵抗⼒; ③有些⾁毒毒素可直接治疗功能性失明的眼肌痉挛及内斜视,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细菌的侵⼊数量 细菌引起疾病,除需有⼀定的毒⼒外,尚需要有⼀定的数量。
毒⼒愈强,致病所需菌量愈少;毒⼒愈低,致病所需菌量愈多。
三、细菌的侵⼊门户与感染途径 有⼀定的毒⼒和⾜够数量的病原菌,还要经过适当侵⼊门户,到达⼀定的器官和组织细胞才能致病。
若侵⼊门户不适宜,仍不能引起感染。
微生物的致病性

麻风分枝杆菌
•
麻风分枝杆菌俗称麻风杆菌,是引起麻风病的病原菌。麻风
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流行广泛,我国建国前流行较严重,近3
年发病率较低,病例稳定在2000例左右。麻风患者是本病的唯
一传染原,主要是与患者密切接触传染。
•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机体,也可通过呼 吸道和痰、汗、泪、入志、精液及阴道分泌物进行传播。麻风 杆菌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少数病例可累及深部组织和内 脏器官,麻风病病程缓慢,但一些患者可突然出现症状加剧、 病情恶化,此为麻风反应。
蔓延广,常造成局部流行,历史上曾引起多次世界性大流行。
肠道病毒
✓ 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克萨奇病毒、埃可病毒。 ✓ 是指由消化道侵入、并在肠道上皮细胞中增殖,可随粪便排出
体外的一组病毒,它们可经血液侵入神经系统及其他组织,引 起多种疾病。
肝炎病毒
✓ 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 ✓ 能引起肝炎的病毒主要是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支原体 (一)
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之间的 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它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独立生长繁殖, 以二分裂繁殖为主,也有芽殖。
因为它无细胞壁,故其形态不定,可呈球状、丝状、杆状、分枝 状等多种形态。因为能形成有分支的长丝,故称之为支原体。
支原体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种类较多,只有少数能致病。 支原体体积微小,能通过0.45μm滤菌器。 支原体抵抗力不强,比细菌弱,45℃、15min即被杀死。易被
梅毒螺旋体是人类梅毒的病原体。 梅毒是一种危害较大的性病。人是梅毒唯一的传染源,主要
通过两性直接接触传染,梅毒螺旋体由皮肤或黏膜上极小破 损处侵入,造成局部溃疡病变。随后,螺旋体通过血流遍布 全身,损害皮肤黏膜、骨、关节和内脏器官,特别是心血管 系统和神经系统,引起相应部位的病损。 梅毒螺旋体抵抗力弱,对冷、热、干燥都敏感,41.5经1h死 亡,在50时5min死亡,离开人体后1~2h即死亡。对化学消 毒剂敏感,肥皂水将其杀死,对青霉素、红霉素、砷剂等敏 感。
致病微生物3篇

致病微生物第一篇:细菌的致病性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它们广泛分布于地球上的各个角落,包括土壤、水体、大气中和人、动物、植物的体内等。
大多数细菌是无害的,甚至有一些对人和动植物有利,但也有一些细菌会对宿主产生致病作用,引起严重的疾病。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致病细菌。
1. 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通过口腔、食物、水源等途径进入人体并引起肠道感染的细菌。
感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并且会导致胃肠道出血和脱水等并发症。
沙门氏菌感染最常见的途径为食物中毒,包括肉类、蛋类、奶制品、水果等易受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
针对沙门氏菌感染,常见的治疗方法为抗生素治疗和积极补液、补充盐分等措施。
2. 炭疽杆菌炭疽杆菌是一种产生芽孢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可以在土壤、植物中生长繁殖,并通过动物或人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宿主体内。
感染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血炭疽等,严重时可引起败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预防炭疽杆菌感染的措施包括接种炭疽疫苗,同时对于职业接触炭疽杆菌的人群,需要适当的个人防护和环境卫生措施。
目前治疗炭疽杆菌的方法主要为抗生素治疗。
3. 结核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的杆菌,是引起肺结核和其他形式结核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慢性病程。
结核分枝杆菌侵入呼吸道后可以产生结核性病灶,这些病灶在未经过治疗的情况下会不断扩散和恶化。
其他形式的结核病包括骨髓结核、淋巴结核、脑膜结核、肠结核等。
目前治疗结核病的方法包括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4. 肺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的球菌,是引起肺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该菌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繁殖,引起肺部感染。
肺炎链球菌感染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胸痛、咳出黏液性痰等,严重时可导致肺功能衰竭和死亡。
目前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方法为广谱抗生素治疗。
5.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之一,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致病菌。
3.微生物学(药学专业)-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二).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
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
局部感染
毒血症 内毒素血症
显性感染
全身感染
菌血症 败血症
带菌状态
脓毒血症
隐性感染
概念:当机体有较强的免疫力,或入侵的病原菌数 量不多,毒力较弱时,感染后对人体损害较轻,不 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隐性感染。 意义:通过隐性感染,机体仍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在防止同种病原菌感染上有重要意义。如流行性脑 脊髓膜炎等大多由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
第三节 细菌的致病性
致病菌或病原菌: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 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细菌。 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
但当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的细菌。
致病性或病原性:细菌能引起感染的能力。 细菌的感染或传染: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
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细 菌的感染或传染。
医院内感染
概念:是指住院病人、陪护者或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期
间发生的显性感染。 根据传染来源分类: 交叉感染:由医院内病人或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 引起的感染。 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由病人自己体内正常菌群引 起的感染。 医源性感染:在治疗、诊断或预防过程中,因所用器械 等消毒不严而造成的感染。
素。大多数革兰氏阴性都有内毒素。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来源 存在部分 化学成分 稳定性 外毒素 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 阴性菌 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 崩解后释放 蛋白质 内毒素 革兰阴性菌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放 脂多糖
60-80 ℃,30min被破 160 ℃,2-4h才被破坏 坏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 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 毒性作用 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 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 临床表现 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 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 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 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 作用弱;甲醛处理不形成类毒 成类毒素 素
微生物致病性与免疫性

THANK YOU
巫
, tight the
替
to p tous ch,'。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皮肽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 菌 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放线菌的致病性
星型诺卡氏菌 肺部
肺炎、肺
脓肿 经血行入脑 脑膜炎、脑
脓肿 播散至全身脏器
真菌的致病性 浅部感染性真菌
致病菌: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 小孢子菌属等
部位:皮肤、毛发、指(趾)甲,引 起发炎和细胞病变。
治疗: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克霉唑 位置: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
层。因不接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 主细胞反应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机理
毒力 侵入机体的数量 侵入途径 机体免疫力 环境因素
-细菌的致病机理:毒 力
毒力-病原菌致病的强弱程度。 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
染 量(ID50)表示。即在规定的时间内,
通 过指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
年 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
-细菌的致病机理:毒 力
毒力
侵袭力
侵袭性酶 荚膜 其他表面物质
外毒素 毒素 内毒素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机理:毒力
侵袭力 指细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
可在 体内定居、繁殖、扩散蔓延的能
力。 侵袭力对机体无直接毒害作
用。
-细菌的致病机理:毒 力
粘附 侵入 繁殖与扩散 抵抗宿主的防御能力
防 -外毒素种类
神经毒素:破伤风杆菌毒素 细胞毒素:白喉杆菌毒素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机理:毒力
破伤风杆菌
新生儿破伤风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机理:毒力
破伤风梭菌引起的肌肉痉挛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机理:毒力
白喉杆菌
白喉儿童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机理:毒力
霍乱弧菌
霍乱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机理:毒力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性感染的类型
细菌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 潜伏感染
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
显性感染
局部感染
带菌状态
全身感染
毒血症 内毒素血症 菌血症 败血症 脓毒血症
放线菌的致病性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存在于 土壤中,由于大多数为腐生,故只有 少数对人有致病性。
厌氧放线菌属
致病放线菌
需氧诺卡菌属(少数)
透明质酸酶
侵袭性酶 链激酶:分解纤维蛋白
链道酶:分解核酸
产气荚膜杆菌胶原酶:分解细胞间质中
的胶原。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机理:毒力
抵抗宿主的防御能力 -如荚膜的抗吞噬、抗杀菌物
质。 -某些细菌能分泌产生一些酶,
可损伤 吞噬细胞或抵抗体液中的杀菌
物质,降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机理:毒力
真菌的致病性 浅部感染性真菌
代表:秕糠马拉癣菌 症状:皮肤表面出现花斑癣(汗斑)
真菌的致病性 深部感染性真菌
致病菌:新隐球菌、白色念珠菌、 孢子丝菌、着色芽生菌等
部位:深部组织、内脏、全身感染 致病性较强,能引起慢性肉芽肿样 炎症、溃疡和坏死
治疗: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真菌的致病性 真菌毒素
毒素 细菌产生的损害机体组织、
器官, 并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的大分子物
质。 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机理:毒力
外毒素 -主要由G+菌产生 -分泌细胞外,属蛋白质,不耐热; -毒性强;有特异性; -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的抗毒
素,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机理:毒力
外毒素 -可脱毒制成类毒素: 用于免疫预
毒强则量少,毒弱则量多。
-细菌的致病机理:侵入门 户
多数病原菌只有经过特定的 门户侵入,并在特定的部位繁殖, 才能造成感染。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感染的传播方式
呼吸道 消化道 皮肤粘膜 血液 节肢动物 性传播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性感染的类型
细菌感染的来源 外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
放线菌的致病性
对人有害的主要是衣氏放线菌 衣氏放线菌是人体正常菌群。当
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拔牙、口腔 粘膜损伤时,可发生内源性感染。
放线菌的致病性
衣氏放线菌 侵入组织 大量繁殖 软组织慢性或亚急性肉 芽肿性炎症
放线菌的致病性
诺卡菌属广泛分布于土壤,多 为腐生性非致病菌。
免疫力低下者或长期使用免疫 抑制剂者易发生感染。
微生物的致病性
微生物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性 放线菌的致病性 真菌的致病性 病毒的致病性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人 体 内 正 常 菌 群 的 分 布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等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细菌的侵袭过程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机理:毒力
粘附 -粘附是侵入的首要条件; -利于细菌在局部定居繁殖; -粘附具有特异性; -构成粘附的物质:荚膜、菌
毛及其他表面物质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机理:毒力
侵入 -毒力强的病原菌主动侵入非吞
噬细 胞的过程(伤寒杆菌、侵袭性大
肠杆 菌等) -决定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肝脏毒素 肾脏毒素 神经毒素 造血组织毒素 毒性最强:黄曲霉毒素
病毒的致病性
病毒性疾病的特点 传播快 病死率高 易引起持续感染 与某些肿瘤的发生有关
病毒的致病性
病毒的致病机理 病毒感染机体的途径 病毒感染机体的类型
病毒的致病性 病毒的致病机理
内毒素 -主要由G-菌产生;主要指脂多
糖; -耐高温; -细胞壁成分,死菌溶解释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毒性弱;无特异性,引起机体发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机理:毒力
内毒素
-不能制成类毒素,无免疫预防
-致病机制
糖代谢紊乱
白细胞改变
中毒性休克
弥漫性血管内凝
-细菌的致病机理:侵入机 体的数量
病原菌的毒力与侵入的菌量 成反比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机理:毒力
繁殖与扩散 -取决于细菌的致病性和机体的免疫力 -决定细菌扩散能力的因素:侵袭性酶。
如透明质酸酶、溶纤维蛋白酶等。 -造成后果:局部扩散(表层、深层)
全身扩散(经血液、淋巴 液)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机理:毒力
繁殖与扩散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血浆凝固酶: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