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真题分章节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真题分章节厦门大学微生物考研真题绪论微生物分类及常见代表微生物?(98、99)从微生物代谢特点来解释微生物“分布广,种类多,数量大”的原因?(99)第一章原核生物形态,构造和功能细菌和酵母菌的生态分布?(99)1.细胞壁构造5.磷壁酸(04)3..肽聚糖单体(06)外膜(08)举例说明肽桥的类型?(01)分别写出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01)1.比较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成分及结构的异同点.(4分)(04)比较G+和G-菌细胞对机械抗性、溶菌酶、碱性染料敏感性的差异且解释其可能机制?(08)8.试述内毒素生产菌的细胞结构和组成,且简要说明内毒素的免疫特性及其主要检测方法。
(8分)(07)8.真细菌肽聚糖和古细菌假肽聚糖的组成和结构有何不同6分(06)1.革兰氏染色关键的步骤是哪壹步,为什么?6分(06)抗酸染色(08)LPS的毒性成分是()。
类脂A核心多糖O-侧链脂蛋白(08)2.缺壁细胞2.支原体(3分)(03)12、L型细菌(05)5.在细菌中,专性能量寄生的为: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MLO(06)2、何谓缺壁细菌?说明4种缺壁细菌形成原因及特点。
(5分)(07)3.特殊细胞构造和细胞内含物荚膜的化学成分、功能?(98)菌胶团(2001)1.龋齿的形成和某些产荚膜细菌有关吗?解释你的答案。
(02)内生孢子(98)2、芽孢子(05)1.芽孢囊(06)半孢晶体(08)1.试根据“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分析芽孢的抗热机制。
(5分)(03)菌毛形态和种类?(01)9、细菌的菌毛的主要功能是:A、运动B、传递遗传物质C、附着D、致病性(05)1.证明某壹细菌是否存在鞭毛有那些实验方法?(7分)(03)聚beta羟丁酸颗粒储存的营养要素是?用途及优点?(01)4.放线菌放线菌革兰氏染色结果?(99)工业发酵产抗生素放线菌主要借助哪种方式产生新的菌丝体有性孢子无性孢子菌丝体断裂有性结合(2000)试以链霉菌为例简述放线菌的生活史?(01)在显微镜下,链霉菌的气生菌丝和基内菌丝相比,颜色()、直径()。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

(生物科技行业)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4)壹、名词解释1.感染2.侵袭力3.毒血症4.败血症5.带菌者6.内毒素7.外毒素8.菌血症9.脓毒血症10.类毒素11.菌群失调12.条件致病菌13.致病菌14.细菌毒力15.侵袭力16.医院内源性感染17.医院感染18.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19.医源性感染20.非特异性免疫二、填空题1.病原菌的致病性和其具有的毒力,侵入的及有密切关系。
2.细菌的毒力是由和决定的。
3.细菌的侵袭力是由、和构成。
4.内毒素是菌细胞壁中的成分。
5.内毒素是由脂质A,和组成。
6.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是,菌体抗原(O抗原)是。
7.类毒素是由经甲醛处理制备而成,可刺激机体产生。
8.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可用甲醛处理制备。
9.根据外毒素的作用机理不同,可将外毒素分为,和肠毒素。
10.抗毒素可由或刺激机体产生。
11.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主要有皮肤和粘膜屏障,和。
12.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结果有吞噬和吞噬俩种。
13.内毒素的毒性作用有,,,。
14.目前所知毒性最强的生物毒素是。
15.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有,等。
16.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有,。
17.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结构有等。
18.病原菌侵入机体能否致病和,,等有密切关系。
19.细菌侵袭性酶有,,等。
20.定居于人和中的微生物群叫做正常菌群。
21.医院内感染的方式包括、和。
三、单项选择题1.和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A.荚膜B.菌毛C.异染颗粒D.脂多糖E.磷壁酸2.细菌代谢产物中,和致病性无关的是A.毒素B.血浆凝固酶C.热原质D.细菌素E.透明质酸酶3.和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芽胞E.透明质酸酶4.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A.鞭毛B.普通菌毛C.荚膜D.性菌毛E.芽胞5.革兰阳性菌类似菌毛作用的成分是A.肽聚糖B.M蛋白C.膜磷壁酸D.壁磷壁酸E.SPA6.有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A.菌毛B.荚膜C.M蛋白D.血浆凝固酶E.透明质酸酶7.细菌内毒素的成分是A.H抗原B.肽聚糖C.O抗原D.荚膜多糖E.脂多糖8.内毒素的中心成分是A.特异性多糖B.脂多糖C.核心多糖D.脂质AE.脂蛋白9.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A.食物中毒B.发热C.休克D.DICE.白细胞反应10.关于内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壹项是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B.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C.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D.性质稳定,耐热E.只有当菌体死亡裂解后才释放出来11.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B.化学成分是蛋白质C.耐热,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仍不能将其破坏D.经甲醛处理可制备成类毒素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12.外毒素的特点之壹是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B.可制备成类毒素C.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D.化学组成是脂多糖E.耐热13.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A.破伤风痉挛毒素B.霍乱肠毒素C.白喉外毒素D.肉毒毒素E.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14.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A.伤寒沙门菌B.霍乱弧菌C.肉毒梭菌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E.脑膜炎奈氏菌15.不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B.破伤风杆菌C.肉毒梭菌D.产气荚膜杆菌E.肠炎沙门菌16.抗毒素A.为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获得B.可中和游离外毒素的毒性作用C.可中和和易感细胞结合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D.可中和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E.B+C17.类毒素是A.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B.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D.细菌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且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18.下述细菌中可引起菌血症的是A.破伤风梭菌B.伤寒沙门菌C.白喉棒状杆菌D.肉毒梭菌E.霍乱弧菌19.带菌者是指A.体内带有正常菌群者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者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D.感染后,临床症状消失,但体内病原菌未被彻底清除,又不断向体外排菌者E.感染后,临床症状明显,且可传染他人者20.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叙述,错误的是A.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B.和生具有,人皆有之C.对某种细菌感染针对性强D.和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E.对入侵的病原菌最先发挥作用21.不属于正常体液和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A.补体B.溶菌酶C.抗生素D.乙型溶素E.白细胞素22.关于抗感染免疫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完整的皮肤和粘膜屏障是抗感染的第壹道防线B.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抗感染的第二道防线。
生命科学中的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研究

生命科学中的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研究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对于人类和其他生物而言,病原微生物是潜在的致命威胁。
因此,研究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领域。
一、细菌的病原性及其研究方法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许多细菌都具有病原性。
研究细菌的病原性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1. 研究其致病机制:通过分析细菌的遗传物质、蛋白质和生化途径,揭示其对宿主的致病机制,例如产生毒素、侵袭宿主细胞等。
2. 动物模型研究:通过在小鼠、大鼠等动物中建立感染模型,观察细菌的病理变化、病原机制和宿主免疫反应等。
3. 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原菌的信息和传播途径,防控疾病的流行。
二、病毒的病原性及其研究方法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需要侵入宿主细胞才能复制。
病毒感染是导致许多传染病的主要原因。
研究病毒的病原性需要使用以下方法:1. 研究病毒的复制策略和侵袭机制:通过猜测病毒复制的步骤和侵入宿主细胞的机制,揭示病毒如何引起感染和疾病。
2. 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研究:通过在细胞培养中繁殖病毒、检测毒力并观察宿主免疫反应;同时,在小鼠、恒河猴等动物模型中研究病毒对宿主的感染和致病机制。
3. 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通过追踪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路径、病毒转基因和毒力变异,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机制。
三、真菌的病原性及其研究方法真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其中一些真菌可以感染人类和其他生物。
研究真菌的病原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分离和鉴定感染真菌:通过样品采集、细菌培养等方法,分离和鉴定感染真菌的种类,了解其致病机制。
2. 感染机理的研究:通过观察感染真菌的组织学变化、毒力因子和抗真菌免疫机制的研究,了解真菌致病的机制。
3. 防治策略研究:通过开发新的抗真菌药物、生物控制和基因工程等技术,寻找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真菌感染的方法。
四、寄生虫的病原性及其研究方法寄生虫是生活在宿主体内或外部,并从宿主体内获取营养的生物。
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概述

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概述(一)微生物致病性指微生物引起感染的能力。
一种病原体的致病性有赖于它的侵袭宿主并在体内繁殖和抵御宿主抵抗力而不被其消灭的能力。
微生物致病性有种属特征,致病能力强弱的程度称为毒力。
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
感染性疾病的成立并非由微生物的毒力单方面决定,还要视宿主的健康情况与免疫功能状态。
一般而言,毒力强的微生物感染未曾免疫过的机体,能引起病理损害出现显性感染等,而正常机体却能抵抗许多低毒微生物(如条件致病菌)的损害,但当宿主抵抗力降低时则可对这些微生物易感而致病。
病原体的毒力与宿主抵抗力两者之间的较量,引出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由于病原体和宿主之间适应程度不同,双方抗衡的结局各异,产生各种不同的感染谱,即感染过程的不同表现。
致病性是对特定宿主而言,有的只对人类有致病性,有的只对某些动物,而有的则属人畜共患性微生物。
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是侵袭力和毒素,侵袭力包括粘附、定植和侵袭性物质等,毒素主要有内、外毒素,但最重要的还是致病性微生物的遗传特征。
(二)感染与感染性疾病外源性病原微生物或内源性条件致病性微生物侵入宿主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或致体内生态环境失调等引起机体病理过程,称为感染,是一种微生物的致病力与宿主抵抗力相互作用的过程。
能够接受其他任何生物体存在的机体称宿主。
病原体突破宿主的抵御功能,定植在机体一定部位,顽强的增殖并扩散、蔓延,产生临床症状和疾病,称为感染性疾病。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工程期末复习习题及全部答案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工程期末复习习题及全部答案绪论●1680年列文虎克制成显微镜───证明了微生物的存在。
●1857年,巴斯德(LouisPasteur)微生物之父证明了酒精是由活的酵母发酵引起的。
且提出了著名的发酵理论:壹切发酵过程都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
1897年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发现磨碎的酵母仍使糖发酵形成酒精───酶●1905年,柯赫建立微生物纯培养技术,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赫的固体培养基也是微生物学研究史上的壹大突破。
第壹章生产菌种的筛选1、工业化菌种的要求有哪些?①遗传性能要相对稳定,不易变异退化;②能够利用廉价的原料,简单的培养基,大量高效地合成产物;③抗病毒能力强,不易感染它种微生物或噬菌体;④产生菌及其产物的毒性必须考虑(在分类学上最好和致病菌无关,不产生任何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包括抗生素、激素和毒素等,保证安全);⑤有关合成产物的途径尽可能地简单,或者说菌种改造的可操作性要强;⑥生产特性要符合工艺要求(如生长速度和反应速度较快,发酵周期短等)。
⑦培养和发酵条件温和(糖浓度、温度、pH、溶解氧、渗透压等)2.在工业生产中常用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酵母菌、霉菌和放线菌3、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壹般操作步骤?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壹定要进行富集培养?样品的采集-预处理—培养—培养—菌落的选择—出筛—复筛—性能的鉴定—菌种保藏富集培养的原因:自然界中目的微生物含量很少,非目的微生物种类繁多,进行富集培养,使目的微生物在最适的环境下迅速地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由原来自然条件下的劣势种变成人工环境下的优势种,使筛选变得可能。
4.每克土壤的含菌量大体上有壹个十倍系列的递减规律:细菌(~108)>放线菌(~107)>霉菌(~106)>酵母菌(~105)>藻类(~104)>原生动物(~103)第二章微生物的代谢调节和控制1、酶活性调节的反馈抑制类型和抑制机制。
反馈抑制——主要表当下某代谢途径的末端产物过量时可反过来直接抑制该途径中第壹个酶的活性,促使整个反应过程减慢或停止,从而避免了末端产物的过多累积。
(生物科技行业)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生物科技行业)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序言《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以下简称:“本准则”)是构建中国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的主要技术标准。
本准则以保证中国实验室生物安全为目的,以采纳、吸收、参考相关国际指南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2003)、美国CDC《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1999),以及我国卫生部标准WS233-2002,国际标准—ISO15189、ISO15190和ISO/IEC17025等为参考平台,并紧密结合中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实际情况和国际该领域发展趋势而制订。
本准则是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通用要求,其内容同时涵盖了ISO/FDIS15190:2003(E)《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的全部要求。
当医学实验室按照本准则获得认可时,等效视同符合了ISO/FDIS15190:2003(E)《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
本准则的附录A、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D为提示性附录。
本准则由提出。
本准则由归口。
本准则起草单位: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
本准则起草人:、、、……。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准则中引用而构成本准则的条文,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更新,使用本准则的各方应探讨、追踪使用下列标准(指南)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ISO31(所有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通用词汇ISO指南31量和单位ISO/IEC指南43-1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的能力验证—第I部分:能力验证计划的建立和运作ISO/IEC17025:1999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ISO15189:2003(E)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ISO/FDIS15190:2003(E)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2003)美国CDC《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1999)VIM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WS233-2002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GBJ19-87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13554-92高效空气过滤器GB/T14295-93空气过滤器GB/T14925-2001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GB/T16803-1997采暖、通风、空调、净化设备术语GB50073-2001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155-9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JGJ71-90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
(医学微生物学)7病毒感染及其致病性

病毒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宿主细胞并进行复制的过程,导致细胞死亡或功能 障碍。本次演讲将介绍不同类型的病毒及其致病性。
病毒性疾病的分类
呼吸道病毒
包括普通感冒病毒和流感病毒等,引发呼吸系 统疾病。
免疫系统病毒艾滋病Fra bibliotek毒是免疫系统疾病的主要病原体。
肝病毒
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等,引发肝炎和肝硬化等 疾病。
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是一种通过血液和性接触传播的病毒,引起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 毒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丙肝病毒
丙肝病毒是一种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引起慢性丙型肝炎。丙肝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HIV)是一种通过血液和性接触传播的病毒,攻击免疫系统。未 能控制艾滋病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艾滋病。
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是一种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病毒,引起寨卡病毒感染。症状包括发 热、皮疹和关节痛,对孕妇和新生儿尤其危险。
新冠病毒及其特点
新冠病毒(COVID-19)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发了全球大流行病。它传播 迅速,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
蚊媒病毒
寨卡病毒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病毒,引发发 热和神经系统疾病。
普通感冒病毒
普通感冒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它引起流行性感冒,症状包括鼻塞、咳嗽 和喉咙痛。
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是一种高传染性的呼吸道病毒,分为甲型、乙型和丙型。它引起严 重的流行性感冒,症状包括高热、咳嗽和肌肉疼痛。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1.实验室的分类、分级及适用范围1.1分类1.1.1壹般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不使用实验脊椎动物和昆虫)。
1.1.2实验脊椎动物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
1.2分级每类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根据所处理的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危害程度各分为四级。
各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依次为:壹级最低,四级最高。
1.3适用范围1.3.1壹般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l.3.1.1壹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已知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如用于教学的普通微生物实验室等。
1.3.1.2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人或环境具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
1.3.1.3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通常已有预防传染的疫苗。
艾滋病病毒的研究(血清学实验除外)应在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进行。
1.3.1.4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人体具有高度的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方法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
和上述情况类似的不明微生物,也必须在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进行。
待有充分数据后再决定此种微生物或毒素应在四级仍是在较低级别的实验室中处理。
1.3.2实验脊椎动物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其适用微生物范围和同级的壹般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相同。
2.壹般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基本要求2.1壹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2.1.1安全设备和个体防护2.1.1.1壹般无须使用生物安全柜等专用安全设备。
2.1.1.2工作人员在实验时应穿工作服,戴防护眼镜。
2.1.1.3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手套。
2.1.2实验室设计和建造的特殊要求2.1.2.1每个实验室应设洗手池,宜设置在靠近出口处。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常见的生物互利共生现象和以往对此关系的认识

(生物科技行业)常见的生物互利共生现象和以往对此关系的认识常见的生物互利共生现象和以往对此关系的认识生物的互利共生现象对于多数人来说仍是十分陌生的,离我们最近的共生现象可能是菜地里的豆类植物了。
很早种植业者就知道豆类非常节省肥料,特别是氮肥。
当下我们知道豆科植物(L e g u m i n o s a e)有和根瘤菌科(R h i z o s r o m e a e)共生的习惯,90%的豆科植物在根部有壹种瘤状的小突起,当中含有固氮的根瘤菌。
每壹克干根瘤中含有壹百亿个根瘤菌,能够通过生物固氮现象(b i o l o g i c a l f i x a t i o n o f n i t r o g e n)把空气中的N2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利用的N H3(R e f.2p283)。
实际上生物的共生十分普遍,发菜,天麻,胶瓜等重要的经济作物都是共生的结果。
地衣是绿藻和真菌类的共生体,真菌帮助保持水分和提供营养素,藻类提供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这使得地衣在奥陶纪(O r d o v i c i a n)成为最早的在陆地上生活的植物(R e f.4p384)。
动物中的壹些蚂蚁会饲养特定的昆虫,如蚜虫:为他们提供保护且获取蚜虫的蜜汁。
(R e f.5p201)又如动物和植物的互利共生,渡渡鸟(R a p h u s c a l c u l l a t u s)和大头树(C a l v a r i a m a j o r),渡渡鸟为大头树提供可使种子萌发的强壮砂囊,大头树为渡渡鸟提供营养丰富的果实(R e f.6p309)。
以往认为互利共生这种紧密地的相互作用对于生物的作用仍是较大的,大多数生态学教材中喜欢强调互利共生造成的协同进化效应,但不把互利共生关系做为最重要的种间关系。
有意思的是生态学教材中虽然不把他认为是最主要的关系,但也常常强调在生态系统发育过程中负相互作用倾向于减少的趋势(R e f.7p79)。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Microbiologyincl

败血症的皮肤表现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对比
区别
来源
存在 部位 化学 成分 稳定性
作用 方式 毒性 作用
抗原性
外毒素
G+菌与部分G分泌到菌外,少数是崩解释出
内毒素
G-菌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蛋白质
眼及泌尿生 接触(直接或间接)、 HIV、HSV-1、HSV-2、CMV、
殖道
游泳池、性接触
HPV、腺病毒及肠道病毒70型等
破损皮肤 吸血昆虫、狂犬
脑炎病毒、狂犬病病毒等
血液
输血、注射、器官移植 HIV、HBV、HCV、CMV
经胎盘或产 道
宫内、分娩产道、 哺乳
风疹病毒、HIV、HBV、CMV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外毒素 例如:霍乱毒素分子结构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毒素
外毒素特征:
蛋白质
毒性作用强 选择性强
理化稳定性差 抗原性强
外毒素
exotoxin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外毒素
蛋白质,由两个亚单位组成
A亚单位为活性蛋白 B亚单位为结合蛋白
细胞表面
结合单位
活性单位
微生物学中的常见病原微生物与传播途径

微生物学中的常见病原微生物与传播途径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的学科,而病原微生物则是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在微生物学中,了解常见病原微生物及其传播途径对于防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微生物学中的常见病原微生物以及其传播途径进行介绍。
一、细菌病原微生物与传播途径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常见的细菌病原微生物包括沙门菌、大肠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这些细菌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引起疾病。
1. 空气传播:结核分枝杆菌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易导致肺结核的发生。
此外,百日咳病原菌百日咳杆菌也可通过空气传播,引发呼吸道感染。
2. 食物传播:沙门菌和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通过食物传播的细菌病原微生物。
未经充分加热或受到污染的食物,如生肉、蔬菜和饮用水中存在这些细菌,摄入后可引起胃肠道感染。
3. 接触传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表面和环境中的细菌,通过皮肤接触感染易导致疖、脓皮病等感染。
二、病毒病原微生物与传播途径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型微生物,它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生存和复制。
常见的病毒病原微生物包括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等,它们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传播疾病。
1. 空气传播:流感病毒是一种以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门径的病毒,通过空气中飞沫和气溶胶的形式传播。
当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病毒会释放到周围环境中,他人通过吸入病毒来感染。
2. 血液传播: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乙肝病毒通过血液、暴露在感染者的其他体液中的粘膜或皮肤损伤引起感染。
而艾滋病病毒则可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以及共用注射器等途径感染。
3. 粪口传播: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通过粪口传播引起胃肠道感染。
这些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粪便中,在不洁的环境中,如污染的食物、饮用水中传播。
三、真菌和寄生虫病原微生物与传播途径真菌和寄生虫是另外两类常见的病原微生物。
常见的病原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寄生虫病原微生物有疟原虫、蛔虫等。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生物科技行业)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传播和致病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
因而,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是个世界性卫生问题,在美国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占整个细菌性食物中毒的33%,加拿大则更多,占45%,我国每年发生的此类中毒事件也非常多。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病学壹般有如下特点:季节分布,多见于春夏季;中毒食品种类多,如奶、肉、蛋、鱼及其制品。
此外,剩饭、油煎蛋、糯米糕及凉粉等引起的中毒事件也有报道;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鼻腔带菌率83%,所以人畜化脓性感染部位常成为污染源。
壹般说,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以下途径污染食品:食品加工人员、炊事员或销售人员带菌,造成食品污染;食品在加工前本身带菌,或在加工过程中受到了污染,产生了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熟食制品包装不严,运输过程受到污染;奶牛患化脓性乳腺炎或禽畜局部化脓时,对肉体其他部位的污染。
而肠毒素形成条件包括:存放温度,在37℃内,温度越高,产毒时间越短;存放地点,通风不良氧分压低易形成肠毒素;食物种类,含蛋白质丰富,水分多,同时含壹定量淀粉的食物,肠毒素易生成。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
葡萄球菌性菌血症可发生于任何和血管内导管或其他异物有关的局限性葡萄球菌脓肿或感染,它是严重烧伤病人死亡的常见原因。
持续性发热常见,而且可伴有休克。
葡萄球菌性心内膜炎特别好发于静脉注射给药者和装有人工心脏瓣膜的病人。
突然出现心脏杂音,脓毒性栓子和其他经典体征便可作出可疑诊断,确诊需依据超声心动图和血培养。
葡萄球菌性骨髓炎主要见于儿童,可引起寒战,发热和受累骨疼痛,继之出现红肿。
关节周围感染常引起关节积液,提示为化脓性关节炎而不是骨髓炎。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

45.利福平属于抗生素类,它是通过结合到RNA聚合酶上达到抑制病毒目的的。
46.低毒力的病毒和高毒力的病毒相比,前者能诱导细胞产生更多的干扰素,而后者几乎不能刺激细胞释放干扰素。
34.Z值
35.热致死时间(thermaldeathtime)
36.干热灭菌(dryheatsterilization)
37.巴斯德消毒法。
38.低温维持法(lowtemperatureholdingmethod,LTH)。
39.超高温瞬时灭菌
40.辐射灭菌
41.最低抑制浓度(minimuminhibitoryconcerntration,MIC)
33.喹诺酮是作用于(),阻止细菌DNA的()作用。
34.各种抗生素有其不同的抑菌范围,此即抗生素的()。既能作用于G+菌又能作用于G-菌的抗生素称为()抗生素;而仅作用于单壹微生物类群的抗生素称为()抗生素。
35.干扰素分子有三种类型:①白细胞产生的(),②成纤维细胞产生的(),③免疫淋巴细胞产生的()。
11.利用希式血球计数板测定壹酵母培养液的菌体浓度,培养液稀释100倍后,进行测定,发现四个角的大格中酵母数分别是7,12,21,10,中间大格的细胞数为10个,则每毫升原培养液中酵母数是多少?若利用麦式血球计数板测定另壹酵母培养液的菌体浓度,培养液稀释50倍后,进行测定,发现四个角的大格中酵母数分别是7,12,21,10,则每毫升原培养液中酵母数为多少?
25.湿热灭菌中的常压法包括:()、()、()等。
26.巴斯德消毒法是基于()菌的致死条件为62℃、15min而定的。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江苏大学考研微生物资料

(生物科技行业)江苏大学考研微生物资料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1、名词解释:生长产量常数(Y),最适生长温度,巴氏消毒法,抗生素,抗代谢药物,选择毒力,生长限制因子。
生长产量常数(Y):指菌体产量和限制性营养物消耗的比例关系。
最适生长温度:某菌分裂代时最短或生长速率最高时的培养温度。
巴氏消毒法:用较低的温度处理牛乳或其他液态食品,杀死其中可能存在的无芽孢病原菌而又不损害营养和风味的消毒方法。
抗生素:抗生素是生物在其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壹种次生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生物,能对他种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抑制作用或致死作用。
抗代谢药物:又称代谢拮抗物、代谢类似物,是指在结构上和生物体所必需的代谢物相似,能够和正常代谢途径中特定的酶发生竞争性反应,从而阻碍酶的功能、干扰代谢的正常进行的物质。
选择毒力:抗生素对人体及动、植物组织的毒力,壹般远小于它对致病毒的毒力,这称为抗生素的选择毒力。
生长限制因子:凡是处于较低浓度范围内,可影响生长速率和菌体产量的营养物,就称生长限制因子。
MIC:最小抑菌浓度,表示某药物对某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常以μg/ml或μ/ml 来表示。
2、什么是典型生长曲线?它可分几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各期特点如何?典型生长曲线:将少量纯种单细胞微生物接种到恒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
在适宜条件下,其群体就会有规律地生长,定时取样测定细胞含量,以细胞数目的对数值作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作横坐标,就能够画出壹条有规律的曲线,这就是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划分的依据:单细胞微生物。
特点:(1)延滞期(停滞期、调整期):a.生长速率常数为零;b.细胞形态变大或增大;c.细胞内RNA尤其是rRNA含量增高,原生质呈嗜碱性。
d.合成代谢活跃;e.对外界不良条件的反应敏感。
(2)对数期:菌体细胞生长的速率常数R最大,分裂快,代时短,细胞进行平衡生长,菌体内酶系活跃,代谢旺盛,菌体数目以几何级数增加,群体的形态和生理特征最壹致,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强。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注册环保工程师微生物考点整理

(生物科技行业)注册环保工程师微生物考点整理11.环境工程微生物学1、菌株:是指任何壹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或单个病毒粒子)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后代。
种的特征常用壹个指定的典型菌株来代表。
2、三个分类系统:1)苏联·克拉西尼科夫《细菌和放线菌鉴定》;2)法国·普雷沃《细菌分类学》;3)美国·细菌学家协会所属伯杰氏鉴定手册董事会《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
3、1969年魏泰克生物五界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和植物界;我国王大耜六界分类系统: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和植物界。
4、微生物的学名采用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构成。
在出版物中,学名应排成斜体(在书写或打印时,在学名之下划壹横线,以表示它是斜体)。
学名通常由壹个属名(第壹个字母大写)加壹个种名(第壹个字母小写)构成。
5、微生物的特点: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2)分布广泛、种类繁多;3)繁殖迅速、容易变异;4)代谢活跃、类型多样。
6、在微生物界,个体最小的是类病毒和阮病毒,他们比病毒仍小将近100倍。
7、病毒没有合成蛋白质的结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有独立代谢的能力,必须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所需要的化学成分以及繁殖新个体。
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是具有生命的超微生物,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内力,壹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内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的宿主。
8、病毒繁殖的过程:吸附、侵入、复制和合成、释放。
9、细菌裂解可导致液体培养物由浑浊变清,也可导致固体培养物出现噬菌斑。
10、三级处理可对病毒灭活,经三级处理后可使病毒的滴度常用对数值下降4~6.11、菌体的形态和大小均受菌龄、培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12、几乎所有细菌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称为基本结构。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安全培训试题

(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安全培训试题生物安全知识培训试题姓名:职称:得分:壹、单选题1.下列不属于实验室壹级防护屏障的是:()A生物安全柜B防护服C口罩D缓冲间2.下列哪项措施不是减少气溶胶产生的有效方法:()A规范操作B戴眼罩C加强人员培训D改进操作技术3.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须有不少于2人护送,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下哪种运输方式目前是不允许的()A城市铁路B飞机C专车D轮船4.国务院颁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是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所依据的主要法规,该法规是何时公布的?()A2004年12月1日B2004年11月12日C2005年1月1日D2005年6月1日5.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必须配备的设备是()A生物安全柜、培养箱B生物安全柜和水浴箱C生物安全柜和高压灭菌器D离心机和高压灭菌器6.PCR实验室要求严格分区,壹般分为以下四区()A主实验区、样本置备区、产物扩增区、产物分析区B试剂准备区、样本置备区、产物扩增区、产物分析区C主实验区、样本置备区、产物扩增区、试剂准备区D主实验区、试剂准备区、产物扩增区、产物分析区7.作为甲类传染病的霍乱进行大量活菌的实验操作应该在哪种级别的实验室?()ABSL-1BBSL-2CBSL-3DBSL-48.生物安全柜操作时废物袋以及盛放废弃吸管的容器放置要求不正确的()A废物袋以及盛放废弃吸管的容器等必须放在安全柜内而不应放在安全柜之外B因其体积大的放在生物安全柜壹侧就能够C污染的吸管、容器等应先在放于安全柜中装有消毒液的容器中消毒1h之上,方可处理D消毒液后的废弃物方可转人医疗废物专用垃圾袋中进行高压灭菌等处理9.避免感染性物质扩散实验操作注意点()A微生物接种环直径应为2~3mm且且完全闭合,柄的长度不应超过6cmB应该使用密闭的微型电加热灭菌接种环,最好使用壹次性的、无需灭菌的接种环C小心操作干燥的痰标本,以免产生气溶胶D之上都是10.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在运输过程中发生被盗、被抢、丢失、泄露时,承运单位、护送人、保藏机构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且在()内向有关部门报告。
微生物学 病毒感染及其致病性

Acute infection
Chronic infection
Latent infection
Slow virus infection
32
库鲁病人
疾病早期 疾病晚期
33
影响病毒持续性感染的因素
1. 病毒因素:
病毒出现免疫逃逸现象:病毒潜伏、隐匿和抗原位
点变异。病毒及其成分抑制MHC分子和细胞因子作用。
肿瘤发生、癌变
脱离细胞DNA,重新复制增殖(HIV)
22
23
病毒与宿主细胞在生物合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Interaction between viruses and host cell during biosynthesis
病毒与细胞转录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病毒与细胞RNA加工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病毒与细胞翻译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36
抗病毒感染的免疫
Immune responses against viral infection
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
人体与生俱有的抵御微生物或其它异物侵袭的能力, 不是针对某一种特殊病原体或其成分。 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adaptive immunity) 人体受到某些病原体感染时,经过对其抗原特异性 识别后产生免疫,故这种免疫力只对该种病毒抗原 有作用, 对其他病毒不起作用。
(经性接触传播的病毒引起的疾病不都是性病)
4
新加坡5名“超级传播者”传播SARS示意图
35 6 130 147 共传染了172人
1
5
经昆虫媒介传播:经节肢动物叮咬 (蚊、螨、 跳蚤及 啮齿类动物)
新亚型的布尼亚病毒 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
“河南蜱虫叮咬事件”---2010年夏
微生物的感染

微生物的感染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尽管它们的体积非常微小,但它们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当微生物进入人体并繁殖时,可能引发感染疾病。
本文将深入探讨微生物感染的机制、常见的感染病例以及预防和治疗微生物感染的方法。
一、微生物感染的机制微生物感染通常是通过以下途径发生:空气传播、食物和饮水感染、接触传播、性传播以及垂直传播等。
当微生物进入人体后,它们会通过黏附、侵入和定植等过程迅速繁殖,并释放毒素或激活宿主的免疫系统。
微生物感染的机制涉及微生物的侵略性因子和宿主的免疫反应。
侵略性因子包括微生物的外毛和菌丝、毒素、细菌中的病毒性酶和细胞骨架,它们有助于微生物进一步侵略宿主并抵抗宿主免疫反应。
宿主的免疫反应主要涉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包括炎症反应、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抗体的产生和淋巴细胞的清除。
二、常见的微生物感染病例1. 细菌感染:细菌感染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尿路感染等。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2.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许多常见疾病的主要原因,包括感冒、流感、肝炎、艾滋病等。
常见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3. 真菌感染:真菌感染通常发生在皮肤、指甲和黏膜等处,常见的真菌感染包括白色念珠菌、毛霉菌等。
4. 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主要通过接触含有虫卵的食物或饮水而感染,常见的寄生虫包括蛔虫、钩虫和疟原虫等。
三、预防微生物感染的方法1.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是预防微生物感染的基本措施之一,尤其在接触到潜在的微生物感染源后。
此外,保持身体清洁,使用洗手液、肥皂和洗发水等也可以降低微生物感染的风险。
2. 改善生活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的卫生干净对于预防微生物感染至关重要。
定期清洁房间、开窗通风和消毒聚集微生物较多的地方,如厨房、卫生间等,有助于减少感染的风险。
3. 接种疫苗:疫苗接种是预防微生物感染的有效手段,它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对特定微生物的抵抗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第七章微生物的感染和致病[内容提要]细菌是否有致病性,经典的依据是柯赫法则,近年来提出的分子水平的柯赫法则对此标准作了补充和完善。
就某种病原菌而言,其致病性壹般通过测定LD50来定量。
细菌的致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毒力因子,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以及毒力因子的分泌系统。
侵袭力导致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和扩散。
毒素有外毒素和内毒素之分,外毒素是具有特异性毒性作用的蛋白质,典型结构为A-B亚单位的聚体。
内毒素为LPS的类脂A,耐热,具致热作用等。
细菌致病性的现代观点是将病原菌、宿主及二者的相互的作用综合考虑,纠正了只调节细菌本身的片面性,是认识的深化。
细菌的毒力可用人工的方法增强或减弱,且受到温度、离子浓度等多种环境因子的调节。
感染(infection)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
发病(disease)表示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害。
病原菌(pathogenicbacteria)是指那些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
是壹群高度特化了的微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在宿主生物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有时可造成宿主发病。
从进化关系来见,病原菌是由非病原菌演变而来,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就病原菌的生活方式而言,绝大多数病原菌是寄生性的,又可分为专性寄生和兼性寄生俩大类。
另有壹些是寄居性的,在正常情况下对寄主不呈现致病作用,如动物肠道的大肠杆菌、皮肤上的化脓性链球菌等,当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致病,称为条件性病原菌或机会性病原菌。
仍有少数是腐生性的,是在死物上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毒素以食物等为媒介进入人和动物体而致病,如肉毒中毒等毒素性食物中毒等,称其为腐生性病原菌。
微生物学研究侧重于感染。
因为感染的范围更广,发病仅仅是感染可能出现的后果之壹。
感染不壹定都导致发病,而发病则离不开感染。
如将防治传染病的重点转移到预防感染,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壹节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病原菌能否引起宿主疾病取决于它们的致病性和毒力。
壹定种类的病原菌,在壹定的条件下能在特殊的宿主体内引起特定疾病的能力称为致病性(pathogenicity)。
细菌的致病性是针对宿主而言,有的仅对人致病,有的则仅对某些动物致病,而有的则对兼而有之。
不同的病原菌对宿主可引起不同的疾病,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也就是说某种病原菌只能引起壹定的疾病。
因此,致病性是细菌种的特征,是质的概念。
同壹细菌不同菌株间的致病能力有所差异。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virulent),据此有强毒、弱毒(减毒)和无毒之分。
因此,毒力是菌株个体的特征,是量的概念。
壹、细菌致病性的确定(壹)经典柯赫法则著名的柯赫法则(Koch’spostulates)是确定某种细菌是否具有致病性的主要依据,其要点是,第壹,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壹疾病中查见,在健康者不存在;第二,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第三,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第四,自实验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纯培养。
柯赫法则随在确定壹种新的病原体时非常重要,但其有壹定的局限性,某些情况且不符合该法则。
如健康带菌或隐性感染,有些病原菌迄今仍无法在体外人工培养,有的则没有可用的易感动物。
另外,该法则只强调了病原微生物壹方面,忽略了它和宿主的相互作用,是不足之处。
(二)基因水平的柯赫法则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水平的柯赫法则”(Koch’spostulatesforgenes)应运而生。
其要点是:第壹,应在致病菌株中检出某些毒力或其产物,而无毒力菌株中则无;第二,如有毒力菌株的某个基因被损坏,则菌株的毒力应减弱或消除。
或者将此基因克隆到无毒菌株内,后者成为有毒力菌株;第三,将细菌接种动物时,这个基因应在感染的过程中表达;第四,在接种动物检测到这个基因产物的抗体,或产生免疫保护。
该法则也适用于细菌以外的微生物,如病毒。
二、细菌毒力的测定在疫苗研制、血清效价测定、药物筛选等工作中,都必须知道细菌的毒力。
细菌毒力的表示方法很多,最具实用的是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感染量。
(壹)半数致死量(medianlethaldose,LD50)是指能使接种的实验动物在感染后壹定时限内死亡壹半所需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测定LD50应选取品种、年龄、体重乃至性别等各方面都相同的易感动物,分成若干组,每组数量相同,以递减剂量的微生物或毒素分别接种各组动物,在壹定时限内观察记录结果,最后以生物统计学方法计算出LD50。
由于半数致死量采用了生物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因而避免了动物个体差异造成的误差。
(二)半数感染量(medianinfectiousdose,ID50)是指感染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后在壹定时限内使壹半感染发病所需的微生物量。
因某些病原微生物只能感染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但不引致死亡,只能用ID50来表示其毒力。
测定的方法和测定LD50类似,只不过在统计结果时以感染者代替死亡者。
第二节细菌的毒力因子及分泌系统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称为毒力因子(virulentfactor),主要有侵袭力和毒素,此外有些毒力因子尚不明确。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细菌的许多重要毒力因子的分泌和细菌的分泌系统有关。
壹、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壹)定殖(colonization)细菌感染的第壹步就是在体内定殖(或称定居),实现定殖的前提是细菌要粘附在宿主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尿道及眼结膜等处,以免被肠蠕动、粘液分泌、呼吸道纤毛运动等作用所清除。
凡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成份统称为粘附素(adhesin),通常是细菌表面的壹些大分子结构成份,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其次是非菌毛粘附素,如某些外膜蛋白(OMP)以及革兰氏阳性菌的脂磷壁酸(LTA)等。
细胞或组织表面和粘附素相互作用的成份称为受体(receptor),多为细胞表面糖蛋白,其中的糖残基往往是粘附素直接结合部位,如大肠杆菌1型菌毛结合D甘露糖、霍乱弧菌的4型菌毛结合岩藻糖及甘露糖、大肠杆菌的F5(K99)菌毛结合唾液酸和半乳糖。
部分粘附素受体为蛋白质,最有代表性的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ECM的成员有1型及4型胶原蛋白(collagen)、层粘连蛋白(laminin)、纤粘蛋白(fibronectin)等,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粘附素胶胡原合蛋白受体为胶原蛋白。
(二)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病原菌粘附于细胞或组织表面后,必须克服机体局部的防御机制,特别是要干扰或逃避局部的吞噬作用及分泌抗体介导的免疫作用,才能建立感染。
1.抗吞噬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壹,不和吞噬细胞接触,可通过胞外酶(如链球菌溶血素等)破坏细胞骨架以抑制吞噬细胞的作用。
第二,抑制吞噬细胞的摄取,如多糖荚膜、链球菌的M蛋白和菌毛。
第三,在吞噬细胞内生存,如沙门氏菌的某些成份可抑制溶酶体和吞噬小体的融合;再如李氏杆菌被吞噬后,很快从吞噬小体中逸出,直接进入细胞质。
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则产生大量的过氧化氢酶,能中和吞噬细胞中的氧自由基。
第四,杀死或损伤吞噬细胞,细菌通过分泌外毒素或蛋白酶来破坏吞噬细胞的细胞膜,或诱导细胞凋亡,或直接杀死吞噬细胞。
2.抗体液免疫机制:细菌逃避体液免疫主要通过:第壹,抗原伪装或抗原变异,前者主要是在细菌表面结合机体组织成份,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细胞结合性凝固酶结合血纤维蛋白,或通过SPA结合免疫球蛋白。
第二,分泌蛋白酶降解免疫球蛋白,嗜血杆菌等可分泌IgA蛋白酶,破坏粘膜表面的IgA。
第三,通过LPS、OMP、荚膜及S层等的作用,逃避补体,抑制抗体产生。
图5-1 鼠伤寒沙门氏菌内化作用过程示意(据Salyers等)3.内化作用(internalization):指某些细菌粘附于细胞表面之后,能进入吞噬细胞或非吞噬细胞内部的过程(图5-1)。
细菌壹旦丧失进入细胞的能力,毒力则显著下降。
内化作用对细菌的意义在于,细菌通过这种移位作用进入深层组织,或进入血循环,细菌借以从感染的原发病灶扩散至全身或较远的靶器官。
宿主细胞为进入其内的细菌提供了壹个增殖的小环境和庇护所,使细菌逃避宿主免疫机制的杀灭。
4.在体内增殖:细菌在宿主体内增殖是感染的核心问题,增殖速度对致病性极其重要,如果增殖较快,细菌在感染之初就能克服机体防御机制,易在体内生存。
反之,若增殖较慢,则易被机体清除。
铁是许多细菌生长所必需,然而宿主体内无游离铁存在,细菌通过获铁系统为细菌生长提供所需的铁,获铁系统包括生产和利用载铁体或直接利用宿主的含铁化合物,如血红转铁蛋白、乳铁蛋白等。
赤藓醇(erythritol)能刺激布氏杆菌在体内的生长。
雄性及妊娠母畜生殖系统中有赤藓醇存在,因此布氏杆菌可在其中大量增殖,其感染局限于生殖系统。
5.在体内扩散:细菌分泌的蛋白酶称为胞外蛋白酶(extracellularproteinase),它们具有多种致病作用,例如激活外毒素、灭活血清中的补体等,有的蛋白酶本身就是外毒素。
此外,最主要的作用是作用于组织基质或细胞膜,造成它们的损伤,增加其通透,有利于细菌在体内的扩散性。
此类常见的有1.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旧称扩散因子(spreadingfactor),分解结缔组织的透明质酸。
2.胶原酶(collagenase),主要分解ECM中的胶原蛋白。
3.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主要分解肠粘膜上皮细胞的细胞间质。
4.磷脂酶(phospholipase)(α毒素),可水解细胞膜的磷脂。
5.卵磷脂酶(lecithinase),分解细胞膜的卵磷脂。
6.激酶(kinase),能将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为血纤维蛋白溶酶,以分解血纤维蛋白,防止形成血凝块。
7.凝固酶(coagulase),细菌在体内的扩散也可通过内化作用完成。
特别是细胞结合性凝固酶,可为细菌提供抗原伪装外,使之不被吞噬或机体免疫机制所识别。
二、毒素(toxin)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等的不同,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俩大类。
在大多数情况下,外毒素壹般简称毒素。
(壹)外毒素(exotoxin)是某些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宿主细胞有毒性的可溶性蛋白质。
大多数外毒素在菌体内合成后必须分泌于胞外,故名“外毒素”。
但也有少数外毒素存在于菌体细胞的周质间隙,只有当菌体细胞裂解后才释放至胞外。
1.特性:①外毒素通常具有菌种特异性;②外毒素的毒性作用极强;③外毒素的毒性具有高度的特异性;④外毒素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⑤多数外毒素不耐热;⑥外毒素都是蛋白质,具有酶的催化作用。
不同细菌产生种特异性的外毒素,如破伤风梭菌产生破伤风毒素、炭疽杆菌产生炭疽毒素、霍乱弧菌产生霍乱毒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