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人际认知概述》PPT幻灯片PPT
现在我们做个心理游戏:正确认识自我——XX的五样 准备工作: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白纸,全身放松(何为放松状态:
人的心理平缓,完全置身于自己内心世界,不去想纷繁复杂的外界。 用思维的板擦把大脑洗成虚位以待的空白,等待深层信念的浮起。)
准备好后:在白纸顶端,工工整整写下“XXX的五样”。这个XX就 是你的名字。这个步骤不要省略。在这个瞬间,请你细细体会和内 心相拥的感动。这个名字代表就是你自己。无论你是喜欢与否,它 代表你的身体,你的记忆,你的爱好和希望。你的举止言行……。
第二章 人际认知
一、人际认知及其作用 二、人际认知的过程 三、人际认知的特性 四、人际认知的途径 五、人际认知的归因
3.那么如何获得正确的自我认知。
客观性与全面性是获得良好的自我认知的前提条件。全面性即要 看到自身存在的缺点,也要看到自身长处。客观性即客观正确的对 待。做到扬长避短。
人的自我认识理论-乔哈窗口理论。由乔治和哈里的心理学家提 出来,理论模式是一个“田”字格,像一个窗口。内容:人对自己 认识可以用一个坐标来形容:横坐标是自知、自不知,纵坐标是他 知、他不知。由此横、纵坐标交叉构成的四个部分便是人的自我认 识:自知他知的部分叫“公开的我”,自不知他知的部分叫“盲目 的我”,自不知他不知的部分叫“未知的我”,自知他不知的部分 叫“秘密的我”。人可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 馈减少盲目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认识自我三条 (渠1)道比: 较法——从我与他人的关系认识自我
而对一有些自我狂大人,成功反可能成为失败之源。他们可能幸得 成功便骄傲自大,以后做事便自不量力,往往惨遭失败;或成长过 于顺利,又有家世关系,而一旦失去“保护源”,便一蹶不振,不 能支撑起独立自我。因此一个人由成败经验中获得的自我意识也要 细加分析和甄别。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第二章人际沟通相关理论
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2、人际认知的特征
1)知觉信息的选择性 2)认知行为的互动性 3)印象形成的片面性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 人际认知的内容
1、自我认知:是指在社会实践中,对 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活动以及 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进行认知。 2、他人认知:是指对交往对象的正确 认识。
认经验。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7、投射效应:
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着相同特性的
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典型的投射效应 就是人们常说的”推己及人“,认为别人与自己一样有着相同 好恶、相似的观点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谓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应的就是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
(三)赞许动机 ◎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总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 来增加对自己的认识。所谓赞许动机,是指交际 的目的能得到对方的鼓励和称赞,从而获得心理 上的满足。赞许动机实质上是 一种取得成就而得 到他人或组织的尊重、承认和赞扬的需要。赞许 动机对于人际交往行为的成效是有直接影响的。 我们在实际交往中,要诚恳、不失时机、恰当地 使用赞誉,强化人的交际动机,激励人的积极行 为。
人们对别人做评价时。常喜欢从好的坏的局部印象出发,
扩散出全部的好货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一样,从一个中心
点组建扩散成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也称月晕效应。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3、人的外表具有明显的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对恋爱
的双方其更明显的作用,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晕轮效应所产生的认知偏见从已知推及未知、由片面 看全面,往往导致不正确的评价。人际交往中应避免, 但同时也可利用这一点增加自身的吸引力。
2第二章人际沟通的相关理论
二、沟通的基本结构
(一)信息背景
指沟通发生的场所、环境以及事物,是引发沟通的“理由”。 沟通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中发生的。任何形式的沟通,都会受到 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沟通既是由沟通主体双方把握的,也是由背景共同控制的,沟 通不可避免地受到背景因素的影响。
(二)信息形成者
指信息发出者,也称“编码者”。是沟通的主要对象。 当信息发出者产生沟通的需要和愿望时,他必须将自己所受到 的客观事物的刺激及自己的反应转化为对方可以理解的形式, 如语言、声音、文字、图像、表情、动作等。 因此,信息的形成者又称为编码者。
(三)赞许动机
所谓赞许动机,是指“交际的目的能得到对方的鼓励和称赞, 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赞许动机实质上是一种取得成绩而 得到他人或组织的尊重、承认和赞扬的需要。赞许动机对于人 际交往行为的成效是有直接影响的。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 晕轮效应 社会刻板效应 自我投射效应
近因效应
移情效应 经验效应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三、人际吸引的基本规律
基本规律
熟悉吸引,接近吸引
相似吸引,互补吸引
品质吸引,能力吸引
对等吸引
外表吸引
互惠吸引
谢谢
(二)协调和改善人际关系功能
人际沟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人与人通过沟通协调彼 此间的行为,调节情绪,提供信息,使人际关系朝着健康的方 向发展。 通过人际沟通,人们发展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人际沟通过程 中了解他人,也被他人所了解。
(三)实现工作生活需要的功能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有沟通的需要,就像需要水和食物一样, 失去了与他人的接触、沟通,人们将无法正常地工作、生活。 沟通也是个人身心健康的保证。
角色
角色集
大学课程《人际交往与沟通(第二版)》PPT课件:第二章 人际交往与沟通理论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
自主进化
自我实现需求: 真善美至高人生 境界获得的需求 尊重需求:成就、名 声、地位和晋升机会
等
社交需求:友谊、爱情及其隶属 关系的需求
安全需求: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 苦、威胁或疾病等,以及对金钱的需求
生理需求: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
六、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前的困难,一点儿一点儿、谨慎地透露这个坏消息, 还得允许他们提出疑问和要求,这样的话能在很大程 度上减少对他们情感的打击。可你倒好,‘唰’一下 子,给他们统统发了电子邮件,且在周五晚上,他们 在家收到邮件后,整个周末,两天多啊,炸窝了,差 不多都处在极度焦虑狂躁中,受不了啦,等不到今天 上班再说啦,到处打电话诉说自己的不幸、倒霉啊, 现在是流言满天飞,说学院要黄了,要破产了,学院 现在正处于一种近乎骚乱的局面。”
学习任务:
理论任务: ①个体层面:自我意识、社会知觉、社会态度、社会动机 ②人际层面: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群体层面: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 ④社会层面:人际交往风俗、时尚、阶用中,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 化的规律,解释、预见、调控人们的社会交际心理及其 行为。 ②认识自己以及自身的角色,提高自身素质,将生活意 识转化成人际交往的科学意识。 ③从社会人的本质和规律性的高度,在更高的水平上俯 瞰社会交际现象,发挥社会心理学理论的预测、调节和 控制的实践作用。
学习任务:
理论任务: ①不断优化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理论内涵。 ②了解与明晰个人、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 之间的交互方式及其作用。 ③深化人际态度、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 人际吸引、人际冲突、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④为完善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充足的依 据。
第二章 人际认知
第二章人际认知许多刚接触心理学的人都有一种误解,认为学习心理学能帮助人猜透对方的心思,从而对心理学抱有极大的神秘感和极高的期望值。
听说心理实验室有不少仪器,于是首先打听有没有测谎仪。
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认为,解释别人的行为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基本爱好,即使是对陌生人甚至虚构人物也不例外。
因为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预测我们的社会世界,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里面,人们更渴望能准确地把握交往对象的行为动机,准确地定位双方的关系,这样我们才知道做出什么样的交往行为才是得体的,才能对他人的言行做出适宜的反应。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所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双慧眼,不被他人的表面行为所迷惑,这就需要由较高的人际认知能力。
第一节人际认知概述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所谓明智之人就是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他人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人。
能准确认识自己,需要发展水平较高的自我意识;能清楚地认识他人及自己的人际关系,则需要良好的人际认知能力。
一、人际认知的含义在社会心理学中,人际认知也被称作人际知觉、社会认识或社会知觉、对人认知、对人知觉,等等。
概念解释也是各执一词,界定不一。
我认为,从认识形式上看,“认知”与“知觉”都属于认识范畴。
“认知”包含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诸多认识形式,而知觉只是其中一个认识形式,主要是对事物整体的感性的反映。
从反映对象看,“社会”范围最大,应该包含对自我、他人和彼此关系的反映;“人际”次之,指对他人及彼此关系的反映。
在众多定义中,对“知觉”和“认知”的范围应用在社会心理学时有没有区别,学术界有两种看法:有学者认为社会知觉是社会认知的下位概念,原因是普通心理学中的概念体系;也有人主张二者并无实质性区别,原因是社会认知属于对人知觉,在知觉同时也常常自动化地完成了其他认知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角度使用“人际认知”来表达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中的认识活动是比较合适的。
对自我的认识归属于人格心理学范畴,属于对个体心理的研究。
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护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一)人际认知理论1.人际认知认知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人际认知则是指个体推测与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动机或意向的过程。
个体与个体之间正是通过相互认知而实现情感互动的。
人际认知包括对他人的仪态表情、心理状态、思想性格、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知。
2.认知效应心理学将人际认知方面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相互作用称为人际认知效应。
(1)首因效应亦称第一印象,是指人在与他人首次接触时,根据对方的仪表、打扮、风度、言语、举止等所做出的综合性判断。
日常生活中的“第一印象”或“先入为主”的效果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第一印象中,外表是影响第一印象的主要因素,同时一个人在言谈举止中表现出的性格特征也在形成第一印象中起着重要作用。
(2)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比较重视新的信息,而相对忽略陈旧的信息。
此种在人际认知中,因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而对总体印象产生最大影响的效应即为近因效应。
(3)社会固定印象亦称刻板印象,是指某个社会文化环境对某一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看法。
如社会的固定印象为:商人精明、知识分子文质彬彬、女性温柔等。
一般社会固定印象往往不以直接经验为根据,也不依据可靠的事实材料为基础,而是以习惯的思维为基础形成固定的看法,这种固定的印象可导致对他人认知的偏差。
(4)晕轮效应亦称月晕效应或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一个人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印象后,以此来推测此人其他方面的特征,从而导致高估或低估对方。
晕轮效应可分为正晕轮和负晕轮,正晕轮是指将对方的好印象向其他方面扩大、推广,高估对方;负晕轮则是指将对方的不良印象向其他方面扩大、泛化,低估对方。
(5)先礼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向对方提出批评意见或某种要求时,先用礼貌的语言行为起始,以便对方容易接受,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先礼是一种让对方建立人际认知的过程,因为先礼体现善意和诚恳,便于对方接受批评、意见或要求。
人际沟通学讲义,
人际沟通学第一章人际交往论第一节人际交往的概述一、人际交往的概念♦交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们应用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主观:思想、情感、态度客观:物质、能量、信息♦二、人际交往的本质♦1、人们对爱和友谊的体验只能通过人际交往才能实现。
♦这种需要的最重要一点是平等、一致和认同,即无差别化。
2、人际交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3、交往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人际交往的本质就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三、人际交往的意义与功能1、交往是获得信息、有利成才的环境因素“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2、交往能使人的感情需要得到满足同家人交往能使你享受到天伦之乐;同恋人交往能使你品尝到爱情的甘甜;孤独时候,交往会给你带来安慰;忧愁的时候,交往会使你得到快乐。
3、交往有助于丰富人的阅历和社会知识♦人际交往的功能♦1、信息沟通功能一个苹果~一个苹果==一个苹果一个思想~一个思想==两个思想♦2 、心理保健作用♦3 、自我认识功能人以他人为镜参照他人的评价♦4 、人际协调功能♦四、人际交往要素♦交往主体;----从事交往活动的人;是先决条件♦交往媒体;----语言符号系统与非语言符号系统;是交往的神经系统♦交往情景;----主客观条件的总和《心境,时间,环境和物质条件》五、人际交往的尺度与原则1、自尊与尊人自尊是可贵的,人的自尊心不能太弱,但也不能只尊已不尊人,“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2、信赖与轻信人与人之间应该是肝胆相照、互相信赖。
信赖决不是轻信,轻信就是盲从,即对人事不加观察分析,没有自己的主见,人云亦云。
3、坦诚与轻率♦人与人之间要坦率诚恳,立身处世要刚正不阿,为人办事要诚心诚意,做到言之有物,行之有理。
♦坦诚并不等于简单轻率,信口开河。
♦如果只图一时痛快,凭主观想象断言;不看对象,不讲方式方法,不分场合地点,不顾后果乱说,就不会搞好人际间的交往。
4、律已与待人♦对已严,对人宽.“君子宽以待人,严于责已”♦以宽容的态度待人,是以理解为基础的。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二章
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等。
三、人际认知的特性
(三)人际认知的投射性
1、定义:是指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征 等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与人的认知倾向, 即以为他人和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征的心 理现象。
情感投射 特性投射
三、人际认知的特性
(三)人际认知的投射性
第二章 人际认知
一、人际认知及其作用 二、人际认知的过程 三、人际认知的特性 四、人际认知的途径 五、人际认知的归因
一、人际认知及其作用
(一)人际认知的内涵
定义: 人际认知是指个体对自我、他人以及人与人
之间关系的认知,但主要指对他人的认知。
一、人际认知及其作用
(一)人际认知的内涵
1、自我认知:是对自己存在的认知,包括 对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等个性特征、 社会角色的认知。
(四)归因原则
3、利益关系原则 利益时考察人的行为及人际关系的最根本 的基础,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与本能的反 应。
第二章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自我认知 人际认知的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偏差 二、思考题 1、人际认知的作用是什么? 2、人际认知有哪些途径? 3、人际认知归因的类型有哪些? 4、人际认知归因的原则有哪些?
·为方便使用本课件,可在课后 下载使用PowerPoint软件进行 修改调整
For the convenience of using this courseware, you can download it after class and use PowerPoint software to modify and adjust it
一、人际认知及其作用
如何自知?
1、知识结构:指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类别,
人际沟通 第三章 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1.按结成人际关系的主体划分
2.按交往的密切程度划分
3.按人际关系矛盾的性质划分 4.按人际交往的方向与选择划分 5.按人际关系规范化程度划分 6.按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划分
◎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一节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理论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与行为模式
(一) 人 际 关 系 的 特 点 1.社会性 2.复杂性 3.多重性 4.多变性 5.目的性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一节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理论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二)从不同角度看人际关系
从不同角度看人际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看人际关系 从传播学角度看人际关系 从文化学角度看人际关系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一节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理论
(三) 人 际 关 系 的 划 分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形成固定看法后,会泛化到客体的其他特征,并推及 对象的总体特征的现象。
光环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 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虽然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 普 希金却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 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 陪 她一起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 作,弄得债台高筑,并为她与人决斗而亡,使得一颗文学巨星就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一节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理论
三、人际关系的动机与需求 (二) 人际交往的需求
1、包容的需求 是指希望和别人交往,建立和谐的关系。 1)主动包容型:能主动与他人交往,坦然共处群 体之中,热情参与人与人之间的交锋和合作性 工作。 2)被动包容型:期待别人接纳自己。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04
CATALOGUE
人际认知理论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理论面临的质疑与反驳
主观性
人际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对他人认知的 主观性,但不同个体对同一情境的认 知可能存在差异,导致理论在解释人 际互动时存在主观偏见。
缺乏实证支持
忽视社会文化因素
人际认知理论在解释人际互动时,未 能充分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认知 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普 适性。
思维
个体对感知和记忆的信 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 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
维活动。
想象
个体运用已有的感知、 记忆和思维成果,创造
出新的形象或意象。
人际认知的动态过程
信息获取
个体通过感官获取外部信息,并对这些信息 进行初步的筛选和处理。
信息加工
个体将初步处理过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处理,形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概念
人际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会根据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对交往对象 进行感知、判断和解释,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实现有效的沟通。
理论起源与发展
起源
人际认知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 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最初关注个体在 社会环境中的认知过程和行为反应。
发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际认知理论逐渐 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开始关注 人际关系中的认知过程和互动机制, 并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对干预措施的指导有限
由于人际认知理论未能提供具体的干预措施,因此在指导人际沟通 实践方面存在局限性。
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展望
跨文化研究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文 化背景下个体对他人认知的差异 ,以检验人际认知理论的普适性 和适用性。
实证研究
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进一步验证 人际认知理论在不同情境下的应 用效果,为理论提供更多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 首因效应 • 近因效应 • 晕轮效应 •移情效应 •社会刻板效应 • 经验效应 • 自我投射效应 •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一)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1)对他人的认知包括五个方面
• 对他人情感的认知
• 对他人情绪的认知 • 对他人能力的认知
•对个人倾向的认知
•对他人个性的认知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2)对他人认知的作用包括八项: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印象的形成与心理效应 ◎
(二)认知印象的形成 印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迹象或形象。“首因效应”又叫 “第一印象效应”。 1、第一印象的形成 (1)何谓第一印象:是指人与人之间初次接触后留下的对客 体的感性迹象,又叫初次印象。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源自《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
(一)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 用,使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对人或事所特 有的反应。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多数是 由于心理效应造成 的。
交际心里的复杂性,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心理效应:
机和意向作出的理性分析与判断的过程,包括 感知、判断、适宜。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二章人际沟通相关理论
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2、人际认知的特征
1)知觉信息的选择性 2)认知行为的互动性 3)印象形成的片面性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三人际吸引的基本规律 ◎
【一】人际吸引的含义与过程 (一)人际吸引的含义
人际吸引又称人际魅力,即指个体之间在主观上感受到的 时间或空间、直接或间接、现实或希望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指 个体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三节人际吸引理论
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4、移情效应:
移情效应是指把对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 或事上,引起他人的同类心理效应。移情效应首先表现为人情 效应,即以人为情感对象而迁移到相关事物的效应。移情效应 还表现为“物情效应“和“事情效应“。移情效应用在人际关系上 就是一种投其所好,以对方喜欢的人或物为媒介,使得对方把 情感转移到自己身上,从而建立良好的关系。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光环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 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虽然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
普 希金却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 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
陪 她一起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 作,弄得债台高筑,并为《人她际沟与通》人第二决章第斗三节而人际亡认知,理 使得一颗文学巨星就
惯性,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要迷信经验,也不要一概否
认经验。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7、投射效应:
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着相同特性的 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典型的投射效应 就是人们常说的”推己及人“,认为别人与自己一样有着相同 好恶、相似的观点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谓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应的就是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8、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 尔效应”.预言自动实现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 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 就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在企业管理或学校 教育方面,精明的管理者获高明的教育者往往运用 它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三节人际吸引理论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际交往过程是个体借助于 交往来认识和证实自己,从而表现自己的过程。
所谓成就动机,是指个人专注自己认为重要的工
作,并且愿意全力做好这一工作的心理倾向。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二)成就动机 ◎
人际交往中,个体不仅彼此向对方表现自我, 而且还努力进行特殊的印象处理,通过控制自己 表现出来的姿态,以求在一定的社会场景中给人 们留下某种特殊的印象。
• 知人善交
• 知人善教
• 知人善任
•知人善举
•知人善谏
• 知人善学
• 知人善助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 知人善去
第二章人际沟通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一、人际交往的动机分析
在交际过程中,不论是群体与个体,还 是群体与群体,交际的主体都是个人, 个人的交际行为,既是个人需要的驱使, 又是群体意向的集中,是个体和群体需 要的综合体现。但由于个体和代表群体 的个人需要不同,就决定了交往动机的 多样性和复杂性。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一)亲和动机 ◎
所谓亲和动机,是指个体与他人结群、交往并 希望有人陪伴的内在需要。在人类社会中,每个人都
注定要于他人建立一定的关系,每个人本身都有一种亲近 他人、接近他人的欲望。亲和的动机出自于人的本能。
人的需要的多层次多结构,给人际交往的动机的亲和性 也带来了复杂性。
人们对别人做评价时。常喜欢从好的坏的局部印象出发, 扩散出全部的好货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一样,从一个中心
点组建扩散成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也称月晕效应。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3、人的外表具有明显的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对恋爱 的双方其更明显的作用,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晕轮效应所产生的认知偏见从已知推及未知、由片面 看全面,往往导致不正确的评价。人际交往中应避免, 但同时也可利用这一点增加自身的吸引力。
(1)首因效应的形成原因: 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对决定认知效果的
作用不容忽视,最先输入的 信息作用最大,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 效应的内在原因。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2)首因效应的影响: ◎
1)首因效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为后继信息很 难使其根本改变,这种心理倾向对事物的判断有着非 常显著的影响。 2)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 丰富程度有关。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印象的形成与心理效应 ◎
(2)第一印象的获取:由认知的主体直接从客体的谈吐、表情、 相貌、姿态、身体、仪表、性别、年龄和服饰等方面获取信息, 并对客体职业、身份、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情况 作出初步分析与判断。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2、近因效应: 也称新因效应。近因即最后的印象,
近因效应是指在对客体的印象形成上,最新获得的 信息比以前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3、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 是指对客体某种特征 形成固定看法后,会泛化到客体的其他特征,并推及 对象的总体特征,从而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心理倾向。
(二) 人际认知的内容
1、自我认知:是指在社会实践中,对 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活动以及 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进行认知。
2、他人认知:是指对交往对象的正确 认识。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3、人际环境认知: 是指对自身交往的小环境、小空间进
行有目的的观察,包括自己与他人的关 系以及他人与之间的关系的认知,以此 判断了解自我和他人在共同生活空间群 体中的整合性、选择性。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6、经验效应:
是指公众个体在对象认知时,总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对对象
进行认识、判断、归类的一种心理活动方式。人们总是根据
自己的经验产生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并基于这种准备着对对
象作出分析。
经验效应的产生的心理基础是人们认识的连续性和心理习
人类的整个社会生活都倾向于亲和,这是人类进步、人 类发展都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援助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二)成就动机 ◎
人是一种理性动物,从自我意识出现的那一天 起,人就用一定的价值观来进行评判。评判是社 会性的,即人只有将自身置于社会的背景之中 , 通过自身与别人的比较,才能确立自己的价值。
二、认知印象的形成与心理效应 ◎
(3)第一印象的特点:
• 第一印象可能是令人终身难忘的印象 • 第一印象可能是唯一的印象 • 第一印象往往能带来人生机遇 《人际•沟第通》一第二印章第三象节人赖际认以知理 产生的信息是有限的
论
善用首因效应
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 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不需要!”“那 么排字工人、校对呢?””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 了。”“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 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 佣”。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 我们广告部工作。”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 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 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