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自恋”心理的形成
2014.4.22自恋的心理分析
自恋的心理分析李某,CEO,41岁。
“我其实是个很粗犷的人”,出生在东北的他这样评价自己。
因为职业的关系,他变得谨慎小心了。
在年轻的时候,因为自己直率,接受过惨痛的教训。
从此他就把自己变成冷酷的人。
商场如战场,下属和自己有着必要的距离。
他没有朋友,也不相信朋友。
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很容易被自己的成绩和生活所麻醉。
他形容自己:“有时候特别想像《黑客帝国》里面的史密斯探员一样,冷酷地把自己分解成无数个,然后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和他们下棋、聊天或者卡拉OK什么的。
我的自恋,其实很被动。
”心理专家分析:这种自恋的形成主要源于后天的心理创伤。
但正是这一点与女性自恋不同,女性会因为打击而自卑,男性在超强的自我意识驱使下,由自我肯定转为自恋。
清源心理:自恋是自己对于自己过分自信过分自满的一种陶醉入恋的心理表现。
这种表现在生活中会表现在过分的爱慕虚荣,夸大自己,爱打扮讲究穿着等。
同样,自恋也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弗洛伊德等人也对人的这种行为展开过诸多研究。
如果没到极端的情况,自恋被视为健康心理的重要元素。
在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上,过度的自恋可以变成病态,或者会有严重人格分裂/不正常的表现,例如自恋人格分裂。
这个字眼通常带有贬义,如果过度那么会带来夸张、自满、自负、自我、或自私。
但同时也可以是包涵一种自信的积极态度,对个人的发展有利的一面。
当用在一个社会团体的时候,它通常代表精英主义,或者对他人疾苦的冷漠或不闻不问。
在一般人看来,自恋似乎是女性的专利。
其实这种看法很大程度上是几千年男权社会留下的“社会刻板印象”——所谓“女为悦己者容”。
女性关注自己的容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所以往往在意别人对其着装打扮的评价。
换句话说,女性表面上种种“自恋”的行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吸引别人来“他恋”。
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路边摆一面镜子,然后观察谁会照一照。
结果是:男人比女人更喜欢照镜子。
奇怪吗?其实这是一个事实,现实生活中,男人会在橱窗、车窗、电梯里,office的玻璃门,甚至是路边的水洼里,去端详自己。
自恋型人格特征及形成机制
自恋型人格特征及形成机制自恋型人格是一种以自我中心、自吹自擂、自我夸大为特征的人格类型,其表现为对自身的高度自负和自我崇拜。
自恋型人格特征多种多样,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爱、夸大自我能力、缺乏同理心以及对批评的过度敏感。
这种人格类型的形成机制涉及个体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
自恋型人格的特征之一是自爱。
自恋者往往对自己产生过高的自我评价,他们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加重要、优越和有价值。
他们常常过度自负,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远远超过实际情况。
这种过分的自信心和自我中心的态度,使得他们经常展现出高傲的行为和态度。
夸大自我能力也是自恋型人格的一个特征。
自恋者倾向于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他们经常吹嘘自己的才华和成就,不顾及事实的真实性。
他们会无意识地将自己看成是非常特别和独一无二的人,对自己过高估计。
缺乏同理心也是自恋型人格的一个显著特征。
自恋者通常难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他们往往将自己置于他人之上,缺乏对他人的关注和关心。
他们往往忽视别人的情感和需求,很少考虑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自恋型人格的形成机制是多方面的。
首先,个体的遗传和生物因素可能对自恋型人格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自恋可能与个体的基因相关,遗传因素可能使得一些人更容易发展出自恋型人格。
此外,家庭环境也是自恋型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父母的过度溺爱和过分赞扬可能使得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态度。
同时,缺乏父母对他人感受的关注和理解,也可能导致个体在后来的发展中缺乏同理心。
社会文化环境也对自恋型人格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社会对个体的自我价值和外貌提出过高的期望和要求时,个体更容易产生自恋型人格的倾向。
同时,社会对明星和名人的过度崇拜和追捧也可能影响个体形成自恋型人格。
综上所述,自恋型人格是一种以自我中心、自吹自擂、自我夸大为特征的人格类型。
其特征多样,包括自爱、夸大自我能力、缺乏同理心以及对批评的过度敏感。
自恋型人格的形成机制涉及个体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
了解自恋者的心理机制沟通的关键
了解自恋者的心理机制沟通的关键自恋是指过分迷恋自己、过度关注自我和自我满足的一种心理特征。
自恋者通常以高度自大、缺乏关心他人和对他人的需求漠不关心为特点。
了解自恋者的心理机制对于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自恋者的心理机制以及有效沟通的关键。
一、自恋者的心理机制自恋者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尊过高自恋者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着过高的评价。
他们常常认为自己优秀无比,所以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指责。
2. 缺乏同理心自恋者往往无法真正关注和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他们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满足,很少能够真正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
3. 控制欲强自恋者往往希望能够控制周围的人和事,以满足他们的自我中心需求。
他们喜欢掌控一切,很难倾听他人的建议和意见。
二、了解自恋者的沟通关键要与自恋者进行有效的沟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1. 倾听和尊重尽管自恋者可能不大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但我们仍然需要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在沟通中,倾听对方的意见,并给予肯定和尊重,这样更容易打开对话的空间。
2. 呈现证据自恋者通常对自己的问题和错误不敏感。
因此,在沟通中,我们可以提供客观的证据,帮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引导他们反思和改变。
3. 保持冷静与自恋者进行沟通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
他们可能会试图操控你的情绪或展示自己的优越感,但我们不能被情绪带动。
保持冷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
4. 将焦点放在他人自恋者主要关注自己,很少关注他人。
在沟通中,我们可以通过将焦点放在他人,引导他们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样有助于他们从自我中心的思维转变为他人关怀的思维。
5. 强调合作和共同目标自恋者往往喜欢竞争和控制,不愿意与他人合作。
在沟通中,我们可以强调合作和共同目标的重要性,以减少对方的抵触心理,增加沟通的顺利性。
6. 给予积极反馈自恋者对自己的自我评价往往非常高。
在沟通中,我们可以给予他们适当的积极反馈,加强他们的自尊心,从而更好地引导和影响他们的行为。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导读:有关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对自恋性人格障碍的解析是这样的:患者无法将自我本能的心理集中力集中在的某一客体上,使得集中力留在自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恋。
……有关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对自恋性人格障碍的解析是这样的:患者无法将自我本能的心理集中力集中在的某一客体上,使得集中力留在自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恋。
而现代客体关系理论的观点则是,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主要表现为“以自我为客体”,简单来说就是不分你我他。
这种现象的成因,患者在年轻的时候经历一些社交上的创伤,例如长期和父母分开、父母关系不和等等。
这些经历使得患者认为只有自己爱自己,而且是理所应当的。
自体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科胡特认为轻度的自恋形式可能是一种良性的人格发展。
成年人怀有希望而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恋,人生总是需要来自客体的镜像作用。
科胡主张仍无法完全对另一个人的进行主观认识。
他认为每一个人在婴儿时期都有自大的倾向,一旦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吵大闹,如果婴儿或年幼时期无法得到满足很可能留下童年阴影,长此以往本来为了满足自身对他人的想法,转化成自恋的倾向。
而且自恋情况会越来越严重。
患者多数会对自己的能力无法正确的认识,能力错觉作为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的精神支柱,因此,患者总是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增强自身的自恋程度。
大部分患者认为自己生来就有特别的能力,能做好每一件事。
无法对自身能力正确的评价来源于身边朋友、父母等等对自身过度的夸奖,使本人产生对自己能力判断的失误。
然而自命不凡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造成心理打击甚至能摧毁他们的自尊,痛苦的同时还会出现愤怒、不满、妒忌等等情绪。
对于年轻的孩子来说,一部分人自恋时期受到的挫折甚至足以破坏他的自信,转而又形成自卑;另一部分则会选择贬低他人来抬高自身,拼命地找比自己优秀的人的缺点和毛病。
想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生病了吃什么好?生病了怎么护理吗?。
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及治疗对策
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及治疗对策自恋型人格指的是一种对自我过度关注、自我中心、自我夸耀以及对他人评价的扭曲认知的心理状态。
本文将从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及治疗对策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恋型人格的成因1.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表明,过度溺爱、放任和过分夸奖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形成自恋型人格。
这种教养方式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适当的反馈和自我评价能力,形成了过高的自我评价。
2. 心理防御机制:自恋型人格可能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用来掩盖内心的自卑和不安全感。
通过自我中心和自夸来满足需求,转移对自己内心问题的关注。
3.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对自恋型人格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在追求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可的文化氛围下,个体更容易形成自恋型人格。
二、治疗对策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自恋型人格的首选方法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这种人格障碍的治疗中。
通过与心理治疗师合作,自恋型人格者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过高的自我评价,改变扭曲的认知和态度,提高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
2. 社交技巧培训:自恋型人格者常常面临与他人的关系问题。
通过社交技巧培训,他们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关系,如适当表达自己的需求、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感受等。
3. 情绪管理训练:自恋型人格者常常面临自我情绪无法控制的问题。
情绪管理训练可以帮助他们学会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调节和应对能力,以减少与他人的冲突和摩擦。
4. 群体治疗:群体治疗可以提供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让自恋型人格者有机会与其他人分享他们的体验和感受。
通过与其他人的互动和反馈,他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身问题,并获得他人给予的建设性意见和支持。
结论:自恋型人格的成因涉及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防御机制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治疗自恋型人格一般采用心理治疗、社交技巧培训、情绪管理训练以及群体治疗等综合手段。
通过综合治疗,自恋型人格者有望逐渐改善自我中心和自夸的行为,提高适应他人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达到更健康、平衡的心理状态。
青少年的自恋心理
青少年的自恋心理自恋心理是指个体对自我的高度评价和自我追求的心理倾向,特别是对自己能力、外貌和成就的过度自信和自我陶醉。
在青少年阶段,由于身心发展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自恋心理表现得尤为明显。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自恋心理的形成原因、特征、影响以及相关的心理辅导方法。
一、形成原因1.个人因素: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期,自恋心理的形成与身体发育、性别意识的觉醒等密切相关。
例如,在这个阶段,男生可能因为拥有更强的体力和更高的身高而更容易表现出自恋的倾向。
2.家庭因素:家庭对青少年自恋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溺爱、过分赞美孩子,或者以孩子的成绩来衡量自己的教育水平等,都可能导致孩子自恋心理的产生。
3.社会因素:社会文化环境也是青少年自恋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下的社会注重个人主义和自我能力的强调,网络媒体的崛起让个体更容易接触到和接受一些美化自我的信息,也增加了自恋心理的形成。
二、特征1.自我中心:青少年自恋心理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自我中心,即过度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不太关心他人的情感和需求。
2.自负和自我膨胀:青少年自恋者通常高估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对自己的外貌、成绩和社交能力过度自信,相信自己是最好的。
3.过度关注他人评价:自恋的青少年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美,但也容易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而受伤。
三、影响1.人际关系困难:自恋心理的青少年往往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他们倾向于将身边的他人视为工具,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2.自我评价失调:自恋者通常与自己过于理想化的形象产生巨大落差,当遇到失败和挫折时,容易出现自尊心受伤、沮丧和消极情绪等问题。
3.学业问题:由于自恋者对自己能力的过度高估,他们可能对学习内容产生轻视和忽视,对功课不认真,导致学业下滑。
四、心理辅导方法1.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通过积极的心理辅导,引导青少年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
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形成
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形成:关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成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
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
有这样一些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
在科胡特看来,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家马勒等的研究,这一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
科胡特认为,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自体自大、夸大倾向的,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
当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者(自体客体)所满足时,则获得快乐。
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
这一不被满足的情况其实是在婴儿养育中经常偶然发生的,但如果养育婴儿者是长期的如此对待婴儿的,也就是说婴儿是长期无法得到夸大的自体自恋满足的。
不能与内部期待配对成功,则婴儿将失望于外在,大脑则据实际情况放弃这一正常的养育被养育的循环回路构成,而以自体幻想性循环回路来替代补偿这一自恋之需要。
这样的幻想往往是阻碍了自体了解正常自恋的现实性,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围而形成自己独有和过分的自恋,于是就会有以上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类似夸大性格的表现。
同时养育者如果是情绪经常有问题的,则早期也同时会把自己的自恋失败的暴怒反映出来,而在与婴儿的互动中之间内化到婴儿的心理信息处理系统中,成为婴儿今后无意识判断人际关系的某些基础感情。
所以在英国客体关系学家温尼科特著名的录像实验中,一个快乐的婴儿由于和一位表现抑郁的母亲一直在一起一个多小时,这婴儿的脸也变得和母亲一样抑郁了。
这就是科胡特所提及的著名观点:转变的内化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少年自恋心理浅析(范本)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少年自恋心理浅析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少年自恋心理浅析
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自恋现象及自恋原因和解决办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自恋事故引入,学生讨论提出自己对自己的欣赏,师生一起剖析是否属自然现象,青春期身体发育进入高峰期,第二特征出现,引起心理上的关注,这时期少男少女对自己身体的了解体会与欣赏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但这种反应在某些人身上出现----性心理歧变----自恋现象,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少年自恋心理浅析,教案《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少年自恋心理浅析》。
活动二:剖析自恋的原因
1、自恋是性驱力的一种不合理的释放方式,在青少年中尤为多见,指个体在欣赏自己时产生强烈的性冲动,同时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
通过性幻想来获取性快感,真正的自恋是排异性,兴趣完全集中于自身。
2、原因是由于强烈的社会原因而造成,如严重的性禁锢、与异性交往的心理创伤等,性格都比较内向,自我封闭性很强,缺乏自信心,生活空间狭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不健全的人格上。
活动三:讨论解决的办法
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开朗坚强的性格,才会避免陷入性心理歧变。
。
自恋心理学:自我中心的剖析
自恋心理学:自我中心的剖析自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涉及到自我认知、自尊、自我中心和自我实现等多个层面。
这篇文章将探讨自恋的本质、成因、表现形式,以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同时分析如何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法,克服自恋所带来的问题。
一、自恋的定义与表现自恋是一种自我中心的心理状态,个体过度关注自我,将自我视为世界的中心,认为自己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和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自恋者往往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优越感,他们常常夸大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甚至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视为自己独特的成就。
此外,自恋者往往缺乏对他人的关注和理解,他们更倾向于自我陶醉和自我满足,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二、自恋的成因自恋的产生与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方面,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经常受到过度赞扬、溺爱或忽视,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心理状态。
另一方面,社会环境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个性表达,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恋心理的形成。
三、自恋的影响自恋对个人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自恋者往往过于自信,容易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难以接受批评和反思自己。
其次,自恋也容易导致人际关系问题。
自恋者往往缺乏对他人的关注和理解,难以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关系,导致孤独和社交障碍。
此外,自恋还可能导致自我欺骗和虚伪的行为,影响个体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
四、克服自恋的方法为了克服自恋所带来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增强自我认知: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想法。
2.学会关注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尝试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培养同理心,这将有助于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3.接受批评和建议:面对他人的批评和建议时,要学会倾听并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不断改进自己。
4.寻求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当自恋问题严重影响到个人生活和工作时,寻求专业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将是非常有必要的。
《“自恋”的五个精神分析维度》
《“自恋”的五个精神分析维度》1、自恋:力比多的投注,快乐为本这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自恋,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让自己活得舒服一些,开心快乐一些,所谓的“冷暖自知”,这是自恋的动力学特征。
弗洛伊德比较重视这个维度,重视动物本能,所谓的“性驱力”;弗洛伊德把自恋分为“原发自恋”和“继发自恋”。
原发自恋是指力比多投注于自身,这是新生儿的自恋特征,比如吸吮手指、性自慰等,通过自体刺激而获得快乐,不与他人形成人际互动关系。
在后续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力比多逐渐地离开自身,投向妈妈的乳房等外部对象物。
如果力比多外部投注时受到挫折,重新返回自身,就叫做“继发性自恋”。
这是弗洛伊德对于“自恋的动力学”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2、自恋:眼睛、理性、客观、自我意识,误把自身当作“他人(客体)”弗洛伊德也曾经引用水仙花的故事,来说明自恋的这层含义。
神话传说中,古代有一位英俊少年,爱上了水中自己的倒影,终于有一天,他要跟水中的倒影融合,扑进水中,被淹死;死后,水面上开出了一束美丽的水仙花。
这个故事的含义是:人类把自身当作是“别人”、“对象物”、“客体”去爱,与客体的自身融合。
每个人所爱的是客体的自己,而非主体的自己。
当人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认识自己,更多的使用眼睛去观察自己,而非用身体去感受自己时,人把自己当作客体去爱,比如,自从那片树叶开始,人类发明了衣服,从此,人类爱衣服超过爱自身,很多人即便自己吃不上饭,也要买件漂亮衣服穿给别人看,死要面子活受罪。
一旦人把自身当客体,爱上客体的自己,人就会忽略了主体,甚至是失去了主体的地位,形成假性自体,人生变成了一场人格作秀。
人类进化到今天,人类的智慧发展了,理性增加了,具有了超强的自我意识,每个人心中都形成了关于“自体的表象”,人的主体地位让位于心中的客体表象,主体虽然也存在于心中,但是主体自然受到了客体表象、理性等的压制。
自恋的这一部分特点,曾经是弗洛伊德所关注的重点之一,后续地发展出客体关系理论的观点。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成因及治疗PPT课件
父母的个人和文化经历 的期望/个人经历和态度
长大后不断地追寻它
攻击驱力需要得到调和
满足母亲的需要父母投入更来自的关注男孩更经常地受到表扬/ 作替罪羊
内部驱使:
渴望成为被 关注与赞美,
歪曲正碓的 认知(价值观)
外部驱使: 过度被关注与赞美, 形成错误的认知(标准)
精神分析疗法 患者的现实自我逐渐获 得对于童年欲望的支配
澳門城市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自恋型人格障碍 (NPD)成因及治疗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林滿 Levine Lam H16091205075 應用心理學碩士學位課程1年級N班
拿破崙·波拿巴 Napoléon Bonaparte
概念及其特征
”自恋”这个术语可以追溯到希腊神话中纳西瑟斯(Narcissus) 恋上自己倒影,终于因过度憔悴而掉入湖中淹死,而后他 化为水仙花的故事。
npd病因npd病因父母照料缺乏父母照料缺乏得丌到父母亲的肯定不鼓励未能给予其理想的形象得丌到父母亲的肯定不鼓励未能给予其理想的形象长大后丌断地追寻它长大后丌断地追寻它气质气质攻击性强的人攻击性强的人攻击驱力需要得到调和攻击驱力需要得到调和母亲和儿童的气质是否匹配母亲和儿童的气质是否匹配满足母亲的需要满足母亲的需要出生顺序出生顺序容易对第一个孩子产生焦虑紧张容易对第一个孩子产生焦虑紧张父母投入更多的关注父母投入更多的关注性别性别父母的个人和文化经历的期望个人经历和态度父母的个人和文化经历的期望个人经历和态度男孩更经常地受到表扬作替罪羊男孩更经常地受到表扬作替罪羊外部驱使
1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要求患者的人格中具有观察性的成分,可以 配合治疗师承担治疗工作。
这种疗法就是要让自我不断与被压抑的人格欲望和对童年 欲望的防御性反应接触。
心理学之自恋的八个问题
心理学之自恋的八个问题以下是关于心理学之自恋的八个问题,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自恋到底是什么?一、自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呢,还是说,他们天生就这样?看情况,早在孩提时期,尤其是新生儿,他们需要持续不断的关注,对他们而言,这是一种求生的本能。
渐渐地,随着成长,他们会意识到在众多的刚性需求中,他们并非唯一。
这时,耐心、理解以及其他重要的社会人特质便逐渐发展起来。
如果父母是非常自恋的人,父母就不会那么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的需求被忽视、嘲笑、羞辱,甚至遭到攻击,从而使他们在内心深处极度渴望被爱和被关注。
因为缺乏关爱,孩子则容易导致如下两种行为——1、孩子为了获得认可和关注,他们变得具有表演特质。
对孩子而言,父母并没有给他们提供安全感,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内心需求和痛苦不屑一顾。
父母只关注事物的外在表现。
孩子的内心深受伤害,但同时,还得尝试在缺乏关爱的情形下生存。
因为没有安全感的保障,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启动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起初,他们通过模仿作为一种尝试,但很快,他们发现通过表演可以操控父母及其他人。
基于这个发现,他们从此走上模仿表演的道路,带上各种各样伪装的面具,以便得到他们渴望的东西。
尤其是从父母身上,以及那些同样缺乏关爱、渴望关爱的人。
他们变得自私、无情,成为一个操控高手。
2、另一种极度自恋者则是因为在过分宠溺的环境下成长而产生的。
成长过程中,他们从未因自私或伤害他人的行为而引发负面的评论,从而成长为一群社交怪物,被称为“小孩” ,而且是“超级小孩” 。
他们完全不懂得要尊重他人,他们认为自己是神,是上帝,是至高无上的,非常自我。
二、你认为,自恋会是21 世纪一个日渐发展的问题吗?答案是肯定的。
婴儿潮(注:在第二次大战后大约20 年期间出生的人)和嬉皮士一代人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们的孩子。
这使得他们的孩子相信自己有资格,可以获得完全的成功——而且不费吹灰之力。
三、自恋型的人都有哪些常见的特征呢? 极度自恋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总在不停地谈论自己、夸大自己的成就、但对他人却缺乏同理心和关怀、在公共场合夸张地展示自己,如在网络上裸露性感、展示肌肉、或不停地谈论“自我”另一种自恋形式则是受害者人格。
从自体心理学谈自恋
从自体心理学谈自恋一.弗洛伊德的自恋定义自恋在弗洛伊德的定义中,是作为自己对于自我投注里比多兴奋的状态,这一过于内倾向自我投注里比多的个体,则无法和人际关系建立有益的关系,也就是他或她将本来应该投注于自我的客体对象的里比多兴奋,反向投注在自我身上,这样病人就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亲密人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
在此同时,弗洛伊德因此认为这一心理障碍是不可能被治疗的,因为他认为这将导致病人无法和分析家建立有效的移情关系,以此为基础来进一步完成对于病人心理的分析。
在此之后,精神分析学又发展了近五十年年,几乎之前所有的精神分析家或者是其它疗法的咨询师都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是无法被治疗的。
不过这一情况到了1971年到1978年后得到改善,其贡献是来自美国精神分析协会前主席海因兹*科胡特的杰出研究——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的核心观点彻底颠覆了整个精神分析学派的治疗理论,而使原来精神分析的神秘性渐渐消逝,并和当代心理学一些主流的发展观点相一致。
虽然在此观点提出的当初,自体心理学受到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的攻击,而科胡特本人及其弟子则受到经典派的鄙视和不公正的待遇。
但后来这一形势则因为实际和研究的发展而获得扭转,自体心理学影响了全世界八十年代之后直到至今的美国临床心理治疗。
二.海因兹*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之有关自恋概念海因兹*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的关键观点,是结束了本我、自我、超我、俄底浦斯情结等等精神分析概念(这些概念之前因为无法实证而经常受到质疑),而以“自恋”作为人格的核心部分。
也就是说一般人的自恋并不是不正常的,而只有自恋过分时候才是不正常的。
科胡特在之前的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流派的发展上,特别是英国的温尼科特、美国的马勒等研究的贡献上,结合当代认知心理学、脑神经学、系统论、信息加工论、临床观察和经验等的优势,对于人类自恋和个体烦恼之间给出了一个合理清晰且可以广泛实证的理论。
首先,科胡特根据对于自恋性人格和婴儿心理发展等研究结果,否定了之前弗洛伊德的自恋是自己对于自我投注里比多兴奋的状态的观点,而提出自恋其实就是里比多的本质,或者更直接说自恋其实就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
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及治疗策略
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及治疗策略自恋型人格是一种心理障碍,表现为过度关注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高度自负,需要持续的赞扬和崇拜,并且缺乏对他人的关切和尊重。
本文将探讨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并探讨治疗该障碍的策略。
一、成因分析1. 童年经历自恋型人格的形成往往与童年经历密切相关。
有些研究发现,童年时期过分被溺爱或者过分受到赞美的孩子更容易发展出自恋型人格。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过多的肯定和赞扬,导致他们形成了过高的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不尊重。
2.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也是自恋型人格的成因之一。
来自缺乏关爱和满足的家庭环境的人更容易对自身缺乏安全感,从而通过自我吹嘘和自负来掩盖内心的脆弱。
此外,家庭中的权威和权力不均衡经常导致自恋型人格的形成,孩子可能学会利用自负来维持他们的地位。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对自恋型人格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当社会风气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表面形象和外在成就时,个体更容易被这种价值观影响而形成自恋型人格。
二、治疗策略1. 心理疏导治疗自恋型人格的首要方法是进行心理疏导。
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过高的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不尊重,并引导他们逐渐转变这种自我中心的态度。
心理疏导需要有耐心和关怀,并通过积极的反馈和引导,帮助患者建立更健康的自我认知。
2. 心理训练自恋型人格的治疗还可以通过心理训练来进行。
心理训练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提高自我自觉,培养合理的自我评价,并加强对他人情感和需求的关注。
这包括通过认知重构和行为训练来改变患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3. 情绪管理情绪管理在治疗自恋型人格时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患者常常需要学习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在面对失败或者批评时不过分自责或愤怒。
通过教授一些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和积极思考等,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情绪,减少自我中心的倾向。
4. 社交技巧培训自恋型人格的治疗也需要帮助患者学习适当的社交技巧。
这包括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如何倾听和关心他人的情感、以及如何处理社交冲突等。
自恋
自恋文章目录*一、自恋的概述*二、自恋的原因及发病机制*三、自恋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四、自恋的危害*五、自恋的防治方法自恋的概述1、定义自恋是以自身为性恋对象的一种心理障碍,常表现为影恋,即以自己的影像为性爱对象,但有时也可以过去的自我或稍变形的自我表象为对象。
按霭理士的观点,一切不由旁人刺激而自发的性情绪的现象都可以叫做自恋,其中影恋是自恋的最典型的现象。
2、症状部位心理3、症状科室心理咨询科4、常见病因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自恋的原因及发病机制关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成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
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
有这样一些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
自恋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1、自恋的检查方法暂无相关资料。
2、自恋的诊断鉴别方法自恋型人格在许多方面与癔症型人格的表现相似,如情感戏剧化,有时还喜欢性挑逗等。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癔症型人格的人性格外向、热情,而自恋型人格的人性格内向、冷漠。
自恋的危害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情绪容易变得“忽冷忽热”。
身边人通常不太好理解他们的热从何来他们的冷又是从何来。
这些都是他们与外在事物(客体)没有界限的表现,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突出特点就是外在的一切事物都是指向自己。
他们对一切事物漠不关心,除了自己。
所以他们敌视外界,但他们的自我认可又总想从外界得到认可。
所以他们的行动很有破坏性作用。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以复杂的主观体验为特征,包括:夸张、愤怒、自我贬损、空虚或冷漠。
第24讲:自体心理学
第24讲:自体心理学曾氏语录:古典精神分析的治疗是三个人的俄狄浦斯期问题,客体关系理论的治疗就是两个人的客体关系单元,自体心理学则是针对一个人的自体。
中和的心理结构是心灵不可二分的部分……它的形成来自无数恰到好处的挫折经验的内化。
大家好,网络上已经推出了一些课程,从反馈来说,有那么一点点增加我的自恋。
我估计作出好的反馈的都是我们以前的好朋友,所以我在这里也恳请大家如果觉得这个课程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也及时给我们反馈,我们一定在我们能力范围内加以调整和改进。
今天的内容是我刚才说到的那个话题---自恋。
自恋这个词同样也是弗洛伊德弄出来的,这个词来自一个著名的古希腊的神话,在这个神话里面,自恋这个词还不具有我们后来赋予它的意义。
这个词在英语里面那个时候只有“水仙花”的意思。
自从弗洛伊德利用了这个故事来说明他发现的一个心理现象就是一个人自己爱上自己的这个部分以后,这个词就开始具有另外的意义,我们中文把它翻译成自恋。
有一段时间我一直都在想自恋这个词是我们完全根据弗洛伊德所说的意思所制造出来的一个新的词汇。
在这之前,古汉语里面没有自恋这个词,或者说中国的传统语汇里面没有这个词。
但是后来我发现我们中国人非常在乎,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一个词跟自恋对应的非常好,这个词就是“面子”。
同样的,有很多西方人说“面子”这个词也只有中国人才有。
如果我们把“自恋”和中国人所说的“面子”对应起来,我们就会发现中国人所说的面子实际上包含了精神分析里面所说的自恋的全部内涵和外延。
当然,要把他们做非常充分的比较,这是网络课程之外的事情。
我先把这个想法说在这儿,以后我们可以找一个机会专门做相应的讨论。
弗洛伊德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所以他经常会引用他来自别的学科的知识补充他的精神分析理论。
纳西斯的神话传说是这样子的:在一个山谷里面,住着一位美丽的少女,她的名字叫回声。
她很喜欢聊天,但是不幸的是她受到了神的诅咒。
于是,回声聊天的时候只能够简单重复一句话的最后几个词;在这个山谷里还居住着一位英俊的少年,他的名字叫纳西斯,他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于每个看见他的少女都会在第一秒钟内爱上他。
XX心理咨询师二级理论知识点之自恋型人格障碍
XX心理咨询师二级理论知识点之自恋型人格障碍心理咨询师考试就要开始咯,赶快复习起来吧,出guo心理咨询师栏目为各位同学准备了“xx心理咨询师二级理论知识点之自恋型人格障碍”,希望对各位考生有帮助。
一、表现特征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标准。
一般认为其特征主要如下: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只要出现其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在许多方面与癔症型人格的表现相似,如情感戏剧化,有时还喜欢性挑逗等。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癔症型人格的人性格外向、热情,而自恋型人格的人性格内向、冷漠。
二、治疗方法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1.解除自我中心观。
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
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
朱迪斯·维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到:“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
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
你可把自己认为讨人厌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你的批评罗列下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份。
例如:①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一旦不被注意便采用偏激的行为。
②喜欢指使别人,把自己看成太上皇。
③对别人的好东西垂涎欲滴,对别人的成功无比嫉妒。
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你可发现以上人格特点在童年便有其原型。
例如:①总是渴望父母关注与赞美,每当父母忽视这一点时,便耍无赖、捣蛋或做些异想天开的动作以吸引父母的注意。
②童年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是仆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
“自恋”心理的形成与危害
“自恋”人格障碍是怎样形成的?
“自恋”心理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家马勒等的研究,这一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
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自我为中心,有自大自恋(自体自大不通俗啊)的,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就是全能的上帝。
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者(自体客体)所满足,则获得快乐。
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要求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
教育方式不当可以引发孩子“自恋”,比如父母经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当着孩子的面或他人的面称赞、宠爱自己的孩子,使孩子从小就自视甚高,这常成为自恋癖产生的基础。
另外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也常常引发孩子的自恋倾向。
心理专家认为,自恋型人格患者在人际关系上的行为表现有:“心理边界模糊”、“无助与控制”、“专注与依赖”,其中,“心理边界模糊”是最基本的特征,心理边界是社会心理学概念,即实现心理控制功能的最终界限。
生命初期时的婴儿是与母亲处于共生状态,此时的婴儿觉得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与母亲的心理是融合的,没有心理边界,所谓“二合一状态”,不分你我,婴儿的所有一切都依赖母亲去完成。
以后随着婴儿逐渐长大,开始觉察到另一个人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自己原来是独立的个体。
这个认识便是分离的开始,也是建立心理边界的开始。
在中国式注重亲情的传统文化背景下,父母很难与子女很好地分离,自我心理边界经常是模糊不清的,比如虽然孩子长大了,生活学习完全可以独立了,但是父母仍然担心孩子做不好,生活不好,过度地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包办孩子的饮食起居,监管孩子的学习,甚至规划孩子的未来,对孩子倾注他们所有的心血,以为这样做便是对孩子负责,便是母爱或父爱的表达。
(在很多的案例里,孩子都已经三岁了,还要抱着父母睡,这真是我国家庭教育的失败与悲哀)
殊不知,正因为如此的边界模糊,父母也很自然地随意突破心理界限,闯入孩子的私人空间,不知不觉地在以自己的喜怒哀乐粗暴干涉孩子自身与年龄相适应的心理需求。
事实上,孩子在被照顾、被管理、被规划的过程中非但没有体会到爱,反而有强烈的束缚感和压力感,从而产生怨恨情绪,并随之创造出各种方式来对抗。
“自恋”患者第二种行为表现为“无助与控制”:你若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会顽强的阻止你,他会用两个手段阻止你和他分开:一是无助与讨好;二是愤怒与纠缠。
前者可以叫做“软控制”,后者叫做“硬控制”,而这两条会让你放不下,走不掉。
若是一个自恋的人对你产生了情感专注,那可是你的不幸!因为,在自恋者的情感专注中,缺乏对客体(对象)的关爱和体恤,更缺乏对客体的独立价值的理解和尊重,因为自恋者在亲密关系中,只有依赖和自我满足。
“自恋”患者第三种行为表现为“专注与依赖”,实际上,对于“自恋”患者专注仅仅只是一种形式,依赖才是本质。
自恋者之所以专注于你,并不是他懂得忠诚,或者对你有责任心,感觉你特有魅力,更不一定是欣赏你,而是因为你就是他的“自体客体”——也就是他的母体,你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你就是他唯一的世界。
自然,你也就是他唯一可以依赖的对象了。
在“自恋”患者的“专注与依赖”行为表现中,“专注”只是幌子,“依赖”与无度的索取才是“目的”!
“自恋”对团体的危害
在人际关系中缺乏真心体察他人的能力和客观待人的态度。
总是根据自己的功利需要变换态度,自
恋者的内心充满自卑和对他人潜在的敌意,因而他总是在不断的设法寻求控制别人。
自恋者在与同僚和下属的关系中,表现出心性发展不良的另一面。
他明白自己的不足,但他不愿承认自己不能,因而转向羡慕和嫉妒那些比自己强的同僚和下属,表面上可能表现出的是对同僚的友情和对下属的关爱,但她的关爱并非完全是将别人视为一个完全的人来看待,更多是因为看到别人身上有许多能满足自己喜好的可被加以利用的资源。
所以他也有许多“酒肉朋友”,但他没有恬淡如水的至交。
他的下属在他的“亲切关怀”之下,被严格要求按他所设计的模样去发展和塑造,下属成为他满足自己缺憾的工具,集体的一切成绩和功劳“理所应当”的归他所有。
造成团队人心涣散,没有凝聚力!
“自恋”患者对企业的危害
人格健全的人承认自我的价值,尽管在生活中我们可能被情感困难所围绕,但我们仍拥有一个可靠的自我。
而自恋者只要权利的索取、权力的释放,缺乏对整体和谐的感受和能力,是典型的个人主义恶性膨胀分子。
为了满足私欲,会不惜损害企业、广大员工的利益;若是处在企业领导岗位,会在自己的领域内极端专权,容不得不同声音存在,对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经常不加考虑的给予蔑视。
为显己能,无视客观规律,使企业不断亏损,严重的甚至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濒临破产。
由于他错误的管理运作模式使企业陷入困境时,“自恋”患者会以花言巧语和推诿转嫁等态度来为自己的错误做不负责任的辩解。
自恋者好象从来没吃饱奶的孩子一样,无休止的追求赞扬和认可,所以对工作常在精益求精的幌子之下作强迫性的完善,尤其注重表面文章,往往给人以有政绩和能干的假象。
“自恋”患者治疗方法:
心理诊治没有灵丹妙药,心理医生可以为病人找到心理症结,真正的矫治还靠患者一起来配合心理咨询师。
接受心理咨询师的正确指导,让自己获得新生。
自恋患者唯一出路是必须自我成长,在心理上完成与母体的分离,成为一个独立人格的人!
结论:善良的人自爱,也能推己及人,体谅他人,像爱自己一样爱着别人。
邪恶的人“自恋”,在他的世界里,只有自己是人,而别人都是物。
看自己用望远镜,看他人用放大镜。
他拒绝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这样一来,他就去找替罪羊,为他错误行为“买单”。
人生一世,若为捍卫真理而死,死得其所,可歌;为爱而死,值得敬佩,可泣;生老病死,也是正常,天灾车祸,实属无奈,但若是死于自私和无知,那就是一种耻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