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与现代性道德自我的建构

合集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指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指南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研究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研究 .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研究 .中华礼乐文明研究 .中华文化典籍的域外传播和影响研究 .中华传统智慧与当代文明对话研究 .中华君子文化的当代诠释 .“中国精神”的历史渊源及其新时代新形态研究 .中国传统形而上学研究 .中国传统历史哲学研究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研究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 .中国传统美学研究
.中西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中西道德哲学比较研究 .比较哲学方法论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 .稷下诸子文化研究 .宋代经筵讲义整理与研究 .宋明理学知识论思想研究 .清代今文学《论语》诠释研究 .历代学案补编与研究 .历代杜诗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出土简帛文献与黄老道家研究 .道家生态思想研究 .佛教中国化及其文化角色研究 .传统中医药典籍的整理与研究

.中国经学文献通史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研究 .近代中国乡村建设模式比较研究 .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研究 .儒家思想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研究 .二十五史儒林传研究 .孔氏族谱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近代经今文学编年史编纂与研究 二、重点项目选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自强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美好生活方式研究
.中国传统哲学方法论研究 .中国传统“天下为公”思想研究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研究 .中国传统家国关系思想研究 .中国传统公平正义思想研究 .中国传统道统论思想研究 .中国传统“成人”思想研究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整理与研究 .近代中国大同思潮研究 .传统心性哲学与新时代党性修养研究 .天人合一理念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研究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路径研究 .历代黄帝祭文整理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儒道释互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容性发展研究

儒教建构与儒家的现代适应性路向

儒教建构与儒家的现代适应性路向

应性路向》2023-10-28•儒教建构的背景与历程•儒教的基本理念与核心价值•儒教的现代适应性及其挑战目录•儒家的未来发展路向与前景01儒教建构的背景与历程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教思想起源儒家学派的创立01儒家学派由孔子创立,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国竞争激烈,儒家学派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02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仁、义、礼、智、信等,这些理念对于当时的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人们提供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03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与演变,不同的儒家学者对于儒家的理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述,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想。

秦汉时期的儒教建构与演变汉朝时期的儒教建构汉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儒教在秦汉时期的演变在秦汉时期,儒教思想不断演变和深化,不同的儒家学者对于儒教思想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述,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想。

秦朝时期的儒教建构秦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

1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儒教发展与传承23在唐宋元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想。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儒教发展在唐宋元明清时期,儒教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推广,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儒教在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传承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儒教在现代社会的适应性02儒教的基本理念与核心价值仁爱之道仁爱之道是儒教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互助。

儒家强调家庭关系的和谐,认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实现家庭仁爱的重要方式。

儒家提倡以仁心待人,以慈爱之心对待他人,认为只有仁爱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儒家的仁爱之道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人们关注他人的需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儒家“以道德代宗教”的思想特质及其现代反思

儒家“以道德代宗教”的思想特质及其现代反思

儒家“以道德代宗教”的思想特质及其现代反思儒家“以道德代宗教”,其前提条件必须是道德自身成为一种信仰。

儒家对“人文”精神及其道德教化的极端重视导致其“道德信仰”的最终确立。

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漱溟、钱穆、唐君毅在深入研究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时,都认同儒家“以道德代宗教”的思维取向与思想特质,并形成了一个认识上的“三阶梯”。

然而历史与现实都告知我们,当道德信仰放大为政治教条并强化至一个极端时,悖论就开始出现了。

关键词儒家;道德;宗教;人文;梁漱溟儒家“以道德代宗教”,这是梁漱溟先生的一个重要观点。

钱穆、唐君毅在这一问题上,比梁漱溟走得更远,似乎形成了一个“三阶梯”。

然而他们均未关涉或提及一个根本性的前提:这就是“以道德代宗教”,首先必须是道德自身成为一种信仰。

在整个儒家的思想历程中,孔子的仁政、孟子的性善、朱子的天理、王阳明的良知,都包含着道德信仰的特质。

道德与宗教是相通的。

人类的道德起源一开始就涵具某种宗教经验的因素,也可以说二者是互涵互摄的;人们对于道德的无条件责任,最早就是以某种神圣的宗教体验为前提的,而这种前提性的宗教体验,则又是后来发展出人类更为深入的无限道德责任感之基础。

可见二者的互融互摄造成了二者的互为前提。

正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所指出的:“任何道德都被融入了宗教性。

甚至对于世俗心灵来说,义务和道德律令也都具有了威严神圣的特性。

”然而,由于宗教与道德互涵互摄的特征,宗教生活于“良知的融合”。

涂尔干正是从宗教生活之源上溯到道德良知:“在所有教义和宗派之上,都有一种同人类一样古老的、永不枯竭的宗教生活之源;这种生活来源于良知的融合,一整套共同观念的融合,在一项工作中共同协作的融合,道德鼓舞和激励作用的融合,所有人类共同体都把这种作用强加在它们的成员身上。

难道这还不是我们能够达成共识的命题吗?”这一深层的互涵互摄的逻辑,导致涂尔干得出的结论为:个人道德信仰的确立,是“个人从社会那里获得能够将他神圣化的道德信仰”。

儒家五性与现代人格教育

儒家五性与现代人格教育

儒家五性与现代人格教育一、引言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性即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在现代,人格教育已成为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儒家五性与现代人格教育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本文将探究这个问题。

二、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在儒家经典《论语》中有着良好的阐述。

仁谓之为人之本性,也是人类与其他生物最大的区别。

在现代社会,人格教育也追求着培养学生的仁性,让其成为有爱心、有同情心的人,拥有为社会贡献的使命感。

三、义义指的是遵守道德规范,对人对己都有责任心。

儒家思想中,义的意义非常重大,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为官做事都要把它放在第一位。

现代的人格教育也倡导着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他们学会自律,为社会作出贡献。

四、礼礼是指规范人的行为举止,让人有秩序感。

在儒家思想中,礼是官场政治和民间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现代社会中,礼也是人格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需要明白什么是公共道德,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

五、智智是指对于人类处境和自身知识的认知。

在儒家思想中,智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人格教育也注重着对学生知识的普及与启发,让他们掌握必要的社会知识,从而为未来的职业奠定基础。

六、信信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的关键。

在儒家思想中,信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朋友之间、官与民之间互相信任的桥梁。

在现代社会中,人格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信念和信心,让他们学会信任,也使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七、结语综上所述,儒家五性与现代人格教育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无论是对于仁的追求,还是对于义的坚守,都让学生拥有更为全面的人格素质。

在未来的教育环节中,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儒家思想与现代人格教育之间的探究,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完善,为未来的社会托起坚实的基础。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与现代公民道德人格教育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与现代公民道德人格教育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与现代公民道德人格教育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与现代公民道德人格教育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中,儒家思想是最为影响深远的一种思想流派之一,包含诸多先哲的思想内核,对于中国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思想,曾经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过重要的教化作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现代化进程,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中的公民道德人格教育,仍然有很重要的参考作用。

本文将会就此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及其教育意义根据儒家思想,一个理想的人格,应当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

其中,仁是心性体现的高度,是最为核心的品格。

他认为,人应尽其所能来关心他人,贡献社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义则是关于道德行为的规范。

礼则是关于社会规范的方方面面,比如就餐礼仪、衣着礼仪等等。

智,是指知识、智力、能力等方面上的认知,信则是对自己和对与人互动的信誉度的产生。

从教育的角度考虑,儒家主张家庭教育,相信父母的影响影响孩子的性格的发展。

孔子也强调,做老师要借助学生的天分,唤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启迪学生的智慧和思维能力。

同时,儒家思想认为,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上的表现,能够反映出她的思想和品格。

可见,从自我反思、自我的超越本质上,儒家的人格理想,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现代公民道德人格的要求现代公民道德人格,是对一个合格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的总结,其中包含诸多方面的要求。

1、遵守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社会公约的基础,是规范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

2、有社会责任感——公民应当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3、尊重人权和人尊严——公民应当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自我尊严,不虐待、侵犯他人。

4、敬重他人的信仰——公民应当尊重以及证明他人的信仰和宗教信仰。

5、学会生活技巧——公民应当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例如自我保护技能、互助技能以及语言技能等等。

成人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成人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本/专科)一、填空题1.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间断的优秀文化。

2.“文化”是___中国_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_西汉。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_纹理__。

“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__《_易._贲卦._象传》。

3.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_物质文明_____与__精神文明__的总和。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5.远古至夏朝建立(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阶段, _______夏商西周时期_______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与融合期,隋唐五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时期。

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时期,明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暮总结期。

6.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区域。

7.以黄河中下游两大文化区为主干的中华新石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渊源。

8.中国传统文化雏形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其一,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字,其二,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其三,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其四,在意识形态领域,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产生。

9.儒家发展了“周礼”的伦理道德思想。

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认为体现“仁”的制度和行为准则是“礼”,主张“克己复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

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提出五伦说说以及“仁义礼智”四德说。

10.董仲舒提出“新儒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框架,以“君权神授”为基本理论,将阴阳五行学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理思想的父权、神权和君权三位一体化,从而建立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和“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以及“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宇宙观,以论证“王道之三纲”的永恒性。

调适、整合与重建:儒家现代化的十二种方式

调适、整合与重建:儒家现代化的十二种方式

调适、整合与重建:儒家现代化的十二种方式【摘要】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调适、整合和重建三个方面探讨了儒家现代化的十二种方式。

在调适方面,倡导现代儒家的核心理念是关键,强调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在整合方面,传承儒家思想与现代知识的融合是必不可少的,以实现儒家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衔接。

在重建方面,构建现代儒家的新框架是关键一环,为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通过恢复传统礼仪与仪式、弘扬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推动儒家思想在法治建设中的应用等方式,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促进儒家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调适、整合、重建、现代儒家、核心理念、传承、融合、传统礼仪、核心价值观、经典研究、对话、伦理、科学技术、法治建设、国际传播、现代人才、总结展望1. 引言1.1 引言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步伐加快,如何调适、整合和重建儒家思想,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认为儒家思想有着宝贵的传统智慧,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关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如何倡导现代儒家的核心理念,传承儒家思想与现代知识的融合,构建现代儒家的新框架,成为了儒家现代化的关键课题。

本文将探讨儒家现代化的十二种方式,旨在引领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扬儒家文化的精髓,促进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和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为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提供一些启示,并为推动儒家现代化做出一些贡献。

2. 正文2.1 调适:倡导现代儒家的核心理念在当代社会中,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为了使儒家文化能够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我们需要倡导现代儒家的核心理念,以实现儒家现代化的目标。

倡导仁爱之道。

儒家一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仁爱、孝悌等传统美德。

尊严、境界与德性――儒家人学三论

尊严、境界与德性――儒家人学三论

尊严、境界与德性――儒家人学三论【摘要】儒家人学强调尊严、境界与德性的重要性。

在尊严方面,追求自我价值和道德原则的遵循至关重要。

境界则指内心修养和外在表现的统一,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培养。

德性在儒家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要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三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儒家人学核心。

尊严、境界与德性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塑造着一个人的品格和人生境界。

儒家人学的价值在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个人境界,培养高尚的品格,建构和谐的社会。

这三论相互交融,为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儒家人学、尊严、境界、德性、重要性、内涵、涵义、塑造方式、互相联系1. 引言1.1 儒家人学的重要性儒家人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人们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儒家人学强调人的尊严、境界和德性,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学说,旨在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道德修养。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儒家人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

只有通过学习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才能够更好地领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儒家人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个人修养方面,更体现在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方面。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儒家人学的理念和思想,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从而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品德,为社会健康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2. 正文2.1 尊严的内涵与重要性尊严是人格魅力的象征,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和自信。

尊严涵盖了自尊、自信、自强和自立等多个方面。

在儒家人学中,尊严被视为一个人品德的基本要素,是一个人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的内在基础。

尊严的内涵包括尊重他人、自重、坚守原则、不畏艰难等多个方面。

一个人如果缺乏尊严,就会容易受到他人的欺凌和歧视,无法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尊严对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尊严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尊严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只有建立起自己的尊严,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儒家伦理精神是一个价值体系(价值系统)。

儒家伦理精神是一个价值体系(价值系统)。
(1)儒家伦理精神是一个由道德观念系统、社会行为系统和伦理心理系统组成的价值系统。对于当下的中国人来说,儒家伦理精神早已化成了人们的深层心理结构和集体无意识。而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只是这个传统的化身而已。我们注定要正视这种精神,只有通过传统才能迈向未来。
(2)由于儒家伦理精神包含着价值悖论,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格。其中,那些对于中华民族具有普遍价值被当下的中国人所继承和发扬。
日本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决不像有些人想象初那样,是把中国的儒家文化同西方的科学技术混合起来的结果,而是从政治体制到生活方式全面学习欧美“脱亚入欧”的产物。仅就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来看,内里的区别便足以发人深思的了:“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洋务运动’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是一场把日本民族从落后的东方式的中世纪中解放出来,接受近代文明的重大社会变革。…它是把西方的近代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引进的。”“可以说,西方近代文明是日本现代社会的基石。”
儒家伦理精神在价值取向上隐含着若干价值悖论。
一方面,孔孟以血缘宗法的社会存在为基础,表达了适应这个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特殊的,消极的);
另一方面,人们在体悟生活世界的价值意义时,表达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基本生活原则(普遍的、积极的)。在孔孟的伦理命题中,往往同一个命题同时就蕴涵着上述两种价值取向。于是价值悖论出现;
文化革命是推动制度革命的前提。没有文化革命,任何制度建设都将是对传统的复制,可以有形变,而不会有质变,最终必然要显出原先的品质。
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米勒在《美国企业精神—未来企业经营的八大原则》一书中指出,美国企业界正在出现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的产生并非只是建立在物质需求的基础之上,而是由于有了全新的价值观和新的精神。
如果说“仁”是道德总原则,那么“礼”则是行为规范。“仁”“礼”结合;“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勿听、勿信、如动”。“仁”“礼”结合,对于社会的人伦关系来说,就能获得严格的宗法等级秩序与和谐的人道关系相统一的伦理模式,从而达到“礼治”和“德治”的政治目的。

现代中国哲学之身份认同和自我批判——以熊十力为个案的研究

现代中国哲学之身份认同和自我批判——以熊十力为个案的研究

( 中圈分类号3 22 [  ̄6 文l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47 62 (o9o 00 — 8 o4 — 6X 20 }4— 01 0
, o 年 , l5 。 2 s 第 2页 o
① 张东荪 :十年来之哲学界 ”‘ “ ,光华大学) 半月刊第三卷第 9 0  ̄3 年) 一l 期(95 。 ② 熊十力 :中国历史讲话 中国哲学与西洋科学) 上 ̄ ‘ ,
又 。
29 4 0 ̄ 期 0
自己在做什么 ; 不能证 明他们工作的正当性 ; 就 就不 能证 明中国也 有哲学 ; 就无 法说 自己是 “ 国哲 学 中
学真正虚怀诚 意朴实 头地下 过工夫? ① 今 海 内为 ”“ 哲学者 , 于本国学术既贱视之若无 物 , ……都不肯虚
心求 固有学术 , 本根尽剥而唐慕外人。 ②“ ” 今上庠治
“ 哲学是形而上学 ” 。当然 , 等 这都 是指一般 可能的
中国哲学合法不合法 , 而在于人们对 它 的现状 颇多 不满 , 尤其是对它 的做法 和取 向不满 。这些 讨论 的
真正指 向应该 是“ 中国哲学向何处去 ” 。
回答 。实际上真 正的哲学家都有他们 自己对哲学 的 理解 , 有多少哲学家 , 就有 多少种哲 学 , 是对 真正 的 哲学 家而 言的 。第 四种是类 似 “ 伟大 的空话 ” 的 类
混乱 。作为研究思维本身 的学科 , 学尤 其不能允 哲
国的某某一派 , 替它摇旗 呐喊。其结 果只把 中国 来 当作了外 国学说的战场 , 而始终不见 有 中国 自己的 学说 和思想 。①十 年后 , ” 中国哲 学界 的情 况在其好
友 、 大哲学系教授熊 十力眼里差相仿佛 : 至今各 北 “
回答 , 如哲学 是 “ 爱智 之学 ” 是 “ ; 时代精 神 的精华 ” 之类 的回答 。 中国人一开始是 以第 一种方式来 回答“ 么是 什 哲学” 问题 的 。冯友 兰在 他上 个世 纪 3 的 0年代 写

儒家文化中的道德修养与自我完善

儒家文化中的道德修养与自我完善

儒家文化中的道德修养与自我完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儒家文化中,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被视为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

本文将从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和修养实践等方面,探讨儒家文化中的道德修养与自我完善。

一、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文化以仁、礼、义、智、信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体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统一。

其中,“仁”是儒家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被认为是道德和人格的最高境界。

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在儒家文化中都是通过实践“仁”的过程来实现的。

二、儒家文化的教育体系儒家文化中的教育体系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与自我完善的培养。

儒家学者认为,人的道德修养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儒家教育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情操。

三、儒家文化中的道德修养实践1. 孝道修养:儒家文化中,孝道被赋予了极高的道德价值。

儒家认为,孝道是个体修养和人际关系的核心,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石。

通过孝道的实践,个体可以修养自己的品格和人格,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

2. 仪式与礼仪:儒家文化中的仪式和礼仪是培养道德品质和修养的重要手段。

通过遵循礼仪和规范,个体可以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3. 学术研究与学问修养:儒家注重学术研究和学问修养的重要性。

学问修养不仅指学术上的造诣,更主要的是通过学术修养来培养个体的道德情操和智慧。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饰,个体才能在学问上取得进步,并实现自我完善。

4. 忠诚与诚信:在儒家文化中,忠诚和诚信被视为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的重要内容。

个体通过坚守诚信和忠诚的原则,不仅可以维护个人的道德操守,也可以建立起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儒家文化中的道德修养与自我完善是紧密关联的。

通过实践儒家核心价值观,如仁、礼、义等,个体可以在修养自己的同时,影响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古代儒家核心思想的当代解读

古代儒家核心思想的当代解读

古代儒家核心思想的当代解读【摘要】古代儒家核心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伦之道的当代意义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亲和力,促进社会和谐与共生。

仁爱和公平的现代诠释强调尊重他人、平等对待,推动社会公正和包容。

教育的当代理念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品德和智慧的培养。

政治和社会治理的当代适用性强调民主参与和法治建设,推动社会稳定与发展。

修身养性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则强调个体修养和自我调适,推动心灵与社会和谐发展。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古代儒家思想在当代的生命力所在,既要传承优秀传统,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

古代儒家思想的当代解读,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指导原则,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学习。

【关键词】古代儒家思想、当代解读、人伦之道、仁爱、公平、教育、政治、社会治理、修身养性、重要意义、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1. 引言1.1 古代儒家核心思想的当代解读古代儒家核心思想的当代解读,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对古代哲学智慧的重思和重新诠释。

儒家思想以人伦为中心,倡导仁爱和公平,提倡修身养性,注重教育和治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些核心理念,探讨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伦之道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个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纷繁复杂。

而儒家所倡导的仁爱和公平的理念,成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原则。

通过理解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我们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修养,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育是儒家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内容,而在当代社会中,教育的意义更加凸显。

儒家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强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重视德育与智育的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政治和社会治理方面,儒家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调适、整合与重建:儒家现代化的十二种方式

调适、整合与重建:儒家现代化的十二种方式

调适、整合与重建:儒家现代化的十二种方式【摘要】本文围绕儒家现代化展开,通过整合传统儒家价值观和现代科技,培养新生代儒家传承者,建立现代儒家教育体系等十二种方式,探讨了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通过推广儒家文化国际交流,加强研究和传播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国家治理中起到重要作用等方面,展示了儒家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价值和影响力。

展望未来,儒家思想将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为促进社会和谐、个体成长、国家治理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儒家思想、现代化、传承、教育、社会发展、政府决策、伦理道德、文化产业、国际交流、身心健康、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传播、国家治理、展望未来。

1. 引言1.1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强调仁爱和中庸之道,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强调孝道、礼仪等传统价值观念,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儒家思想注重治国安邦,提倡仁政和德治,能够为现代国家治理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人文化。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保持文化传统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二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念,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道德水准;三是为现代社会和国家治理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和文化支撑,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研究和发展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1.2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渊远的历史传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化,传统价值观面临着多重挑战和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调适、整合和重建儒家思想,使其在当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

古代儒家核心思想的当代解读

古代儒家核心思想的当代解读

古代儒家核心思想的当代解读【摘要】儒家核心思想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首先介绍了古代儒家核心思想的基本概念,包括仁爱、孝顺、礼仪等观念。

随后,探讨了当代社会对儒家核心思想的理解,认为其提倡的道德伦理观念对于当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进一步分析了儒家核心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指出其能够启示人们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探讨了如何将儒家核心思想运用到当代生活中,强调了其对于提升人们道德修养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重塑儒家核心思想的当代意义在于传承并弘扬其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推动人们共建美好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儒家核心思想、当代解读、古代、现代社会、意义、启示、运用、重塑、价值观、弘扬、现实意义1. 引言1.1 古代儒家核心思想的当代解读古代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中国人民几千年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古代儒家思想进行了重新解读和理解,探寻其中蕴含的现代意义和启示。

古代儒家核心思想的当代解读,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还可以为当今社会提供新的思想资源和价值引导。

儒家核心思想强调仁、礼、义、信等道德伦理观念,提倡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和谐与和平。

当代社会如何理解儒家核心思想,需要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加以审视和借鉴。

儒家核心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不仅表现在传统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传播上,更体现在应对当下社会问题和挑战时的智慧和借鉴经验。

儒家核心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包括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何将儒家核心思想运用到当代生活中,需要通过深入理解和实践,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体现其实际价值和意义。

通过重塑儒家核心思想的当代意义、体现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弘扬儒家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等方面的思考和实践,可以让古代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回归生活世界”:现代道德教育观与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契合

“回归生活世界”:现代道德教育观与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契合

基金项 目: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 8 H 0 2 0Z D 1 )
作者简介 : 闰少华( 9 2 )女 , 17 一 , 湖北宜昌市人 , 士研 究生 , 博 研究方 向: 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 文化 ; 尉天骄 (9 9 )教授 , 14 ~ , 博士 生导师 , 研究方向 : 文化素质教 育。
闫 少 华 ,尉 天骄
(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09) 108

要: 目前 学界普遍认为道德教育要 引入“ 回归生活世界” 这一话语 , 道德教 育在 生活世 界视域 下开展 才能 突
破现有瓶颈。值得注意的是 , 引进和借 鉴西方学术成果的 时候 , 在 不能简单借 用和效仿 , 而是要保持 清醒的本土 问题





而来 , 的生活 也 已趋 于消 解 ”] 认 为 “ 学世界 ” 人 f 3 。他 科 要 走 出危 机 阴影 , “ 学 世 界 ” 行 反 思 和批 判 , 对 科 进 就 “ 活世界 ” 生 这一概 念 起源 于哲 学领域 , 随着 13 96
收 稿 日期 :0 1 0 — 0 2 1- 1 1

界被此揭示为此在 自 身直接相关的全体 , 不是一种近 还能够在观念 中由对象性达到非对象性 , 形成理想世 实 在身边的中性事物或客体的领域 , 而是作为此在早 已 界 ,把对象世界改造为符合人类要求的生活世界 , 现人与世界的不断统一。马克思遵循 了历史的辩证 投身上生 活世界被此揭示为此在 自身直接相关 的全 构建 了一 个 生生 不 息 的生 活世 界[ 7 1 。 体 ,不是一种近在身边的中性事物或客体的领域 , 法 , 而 是作为此在早 已投身上去的可能性领域 ”。 阎 伽达默尔 则将时间因素加入“ 生活世界” 理论 , 他认为生活世界 二、 偏离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 由过去和现在累积而成 ,由此才会形成真实 的历史。 阿尔弗雷德 ・ 许茨将 “ 生活世界” 理论 引入到社会学领 从发生学角度看 ,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 , 域 中, 他认为生活世界是主体 间共享 的世界 , 是对每 是生活世界 的一部分 。从原始社会开始 , 道德教育便 个人都普遍有效的世界。 哈贝马斯从语用学的角度对 与人们 的生产生 活融为一体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分工

新礼教:新文化运动的一个观念蕴涵

新礼教:新文化运动的一个观念蕴涵

新礼教:新文化运动的一个观念蕴涵作者:胡骄键来源:《江汉论坛》2020年第12期摘要:新文化运动反礼教,反的实际只是帝制时代与皇权结合在一起的吃人的旧礼教,并不意味着一种彻底的反孔非儒立场。

事实上,反对旧礼教蕴含着建构某种具有现代精神的“新礼教”的观念,隐伏着儒家礼教现代转型的方向,即一条本诸仁爱立场,与现代性的生活方式相适宜的礼教重建之路。

尽管这条“新礼教”建构之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并未形成概念化的表述,但却指明了礼教重建的方向。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反礼教;新礼教;孔孟原始儒家;缘情制礼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儒家哲学现代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6JJD720010)中图分类号:B8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0)12-0052-08新文化运动①毫无疑问是反礼教的,只不过其所反的并非孔孟原始儒家主张的那种礼教,而是秦汉以后逐步形成的与专制皇权结合在一起的凸显尊卑等级的礼教。

站在现代性的立场,这种礼教不仅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该反,时至今日也还应该反。

不过,新文化运动的反礼教并不意味着消解所有社会生活秩序,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没有维系社会运转的基本制度规范,亦即不能没有礼。

因此,礼教的存在乃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情,关键在于制礼的价值依据是什么?是否与生活方式相适宜?其实,在陈独秀、李大钊、吴虞等人的思路里已隐伏着一条与孔孟原始儒家以仁爱情感为礼教正当性基础相一致的、并追求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宜的“新礼教”建构路径。

一、新文化运动“反礼教”的缘起新文化运动的声调之所以主要表现为反礼教,乃是当时社会生活情势导引所致。

在西方现代文明力量的冲击之下,从洋务,经维新,再到辛亥终结君主专制,在经历了这样一条漫长坎坷而由表入里的现代性变革过程之后,民初的社会乱象不但没有使中国呈现出现代文明国家应有的样子,甚至还让人有不如清朝旧制之感。

黄远庸就感慨说:“今以革命既成,立宪政体,亦既确定,而种种败象莫不与往日所祈向者相左。

论儒家道德本体构建的三次演进

论儒家道德本体构建的三次演进

论儒家道德本体构建的三次演进潘攀【摘要】儒家道德形上本体的构建是确保其至上权威性的必要手段,对怎样构建这个问题,从先秦至宋代,历代儒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孟子》、《中庸》、《易传》和周敦颐不仅是其中的代表,而且他们的道德本体论还在内涵上呈现出递进关系,勾勒出儒家在道德本体理论探讨中的三次演进路径:《孟子》以"人心"为道德本体开儒家道德本体理论探讨的先河,《中庸》则以客体之"诚"为道德本体,克服了主体的随意性,完成了对《孟子》主体"人心"的跃升;《易传》巧妙地以"生"赋予道德本体以变动不居的形态,突破天人之间的隔阂,贯通天道人伦;周敦颐以宇宙生存论为基础,以较为清晰的环节连接起人类社会与自然宇宙,最终构建起超越人伦社会、立足宇宙万物的道德本体论,为儒家学说的至上权威性提供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其后的宋明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完整的理论框架.【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4)009【总页数】6页(P11-16)【关键词】《孟子》;《中庸》;《易传》;周敦颐;道德本体【作者】潘攀【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1论儒家道德本体构建的三次演进潘攀(湖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要:儒家道德形上本体的构建是确保其至上权威性的必要手段,对怎样构建这个问题,从先秦至宋代,历代儒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孟子》、《中庸》、《易传》和周敦颐不仅是其中的代表,而且他们的道德本体论还在内涵上呈现出递进关系,勾勒出儒家在道德本体理论探讨中的三次演进路径:《孟子》以“人心”为道德本体开儒家道德本体理论探讨的先河,《中庸》则以客体之“诚”为道德本体,克服了主体的随意性,完成了对《孟子》主体“人心”的跃升;《易传》巧妙地以“生”赋予道德本体以变动不居的形态,突破天人之间的隔阂,贯通天道人伦;周敦颐以宇宙生存论为基础,以较为清晰的环节连接起人类社会与自然宇宙,最终构建起超越人伦社会、立足宇宙万物的道德本体论,为儒家学说的至上权威性提供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其后的宋明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完整的理论框架。

原始儒家和谐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现代借鉴意义的开题报告

原始儒家和谐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现代借鉴意义的开题报告

原始儒家和谐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现代借鉴意义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谐是一个历史悠久、深具文化内涵的概念。

从中国古代哲学的谷梁传统,到现代西方的和谐观念,都反映了人类追求和谐的本质需求。

原始儒家是中国儒家学派发源的起点,嵌入其核心是谐、道、仁、礼、义等元素,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于和谐的重视。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原始儒家和谐文化对中国及世界文化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原始儒家和谐文化的现代借鉴价值还有待挖掘。

二、研究目的1.探究原始儒家和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特点。

2.分析原始儒家和谐文化对于中国和世界文化历史的影响。

3.探讨原始儒家和谐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借鉴和发展方向。

三、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对中国儒家学派、原始儒家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全面了解原始儒家和谐文化的历史渊源、内涵特点。

2.比较研究法:结合国内外哲学、文化、社会学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分析原始儒家和谐文化对于中国和世界文化历史的影响,以及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借鉴和发展方向。

3.实证研究法:结合原始儒家和谐文化的具体实践案例,深入探讨该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实际影响和应用价值。

四、预期成果1.较为全面的梳理原始儒家和谐文化的内涵特点,并探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2.分析原始儒家和谐文化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历史上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尤其是与现代思想文化的联系。

3.提出原始儒家和谐文化在当前现代化发展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的建议,以期为中国和世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五、拟定论文结构第一章:绪论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2.相关研究现状和不足3.研究方法和思路4.论文框架第二章:原始儒家和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内涵特点1.儒家与和谐2.原始儒家和谐文化的历史渊源3.原始儒家和谐文化的内涵特点第三章:原始儒家和谐文化的影响与传承1. 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2. 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影响3. 原始儒家和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四章:原始儒家和谐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借鉴1. 原始儒家和谐文化与当代社会2. 原始儒家和谐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3. 原始儒家和谐文化的现代发展方向与建议第五章:结论1.本文主要研究成果2. 原始儒家和谐文化的现代价值和发展方向3.不足和未来研究展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与现代性道德自我的建构道德自我是个体对自我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系统知觉。

道德自我的迷失是现代性道德危机的症结之一。

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思想肯定人性中先天的善的禀赋,以性善强调人禽之辩,凸显人的道德主体性,并以性善推演向善、为善,这为现代道德自我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宣扬人性中的道德自足性、培育个体的道德主体性及提升道德实践功夫是塑造现代道德自我的有效路径。

标签:原始儒家;道德自我;性善认同;道德自我建构道德自我是统摄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品质的综合范畴。

从认识论上来看,自我是道德认知、道德反思的主体。

从本体论上看,自我是道德实践的主体。

伦理理论的完善、伦理实践的展开需要挺立的道德自我。

在传统社会,道德自我是个体的生命意向和社会价值导向。

但在现代社会,个体以科学、理性、自由、权利来确证自我的存在价值。

自我认同的焦虑、幸福感的丢失、道德虚无主义的泛滥等自我认同危机悄然弥漫在现代社会。

道德自我的迷失是现代道德危机的症结之一。

把边缘化的道德自我重新置于个体价值的中心是解决现代性自我认同危机的良策之一。

如何复归道德自我?如何建构现代道德自我?原始儒家具有经世致用特点的性善认同思想对于现代道德自我的建构同样具有经验借鉴和实践指引的意义。

一、原始儒家性善认同的旨归与道德自我儒家思想孕生于春秋之际,其后延绵不绝。

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以其深厚的文化生命力,回应了不同时代的挑战,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调,塑造了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文化特质,成为中国人永远的精神家园和安身立命之道。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包罗之广,其中对人性善的价值认同更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社会性。

为方便研究,笔者以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思想作为现代道德自我建构的价值原理,也算是对原始儒家思想的返本开新。

学界对原始儒家的界定还不统一,主流观点是把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作为原始儒家。

吴龙辉认为原始儒家是指“与道、法、名、墨等流派相提并论的”“汉武帝罢黜百家以前的儒家”[1]。

笔者赞同学界主流观点,本文中的原始儒家主要是指先秦时期的孔子、孟子及荀子。

由于荀子对人性持性恶论,因此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主要是指孔子和孟子的关于人性善的思想。

人性是伦理探索的起点。

较之于西方以科学方式对人性的知识论认识,中国原始儒家对人性做出性善的价值认同。

“认识”是基于纯粹理性的逻辑,而“认同”是切合民族文化和个体生命体验的内在感应。

原始儒家以善恶论人性,做出人性善的价值认同,表达了个体的生命取向和社会的价值追求。

表面上看来,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是对人性的实然判断,深究其中,实则是揭示了人性的应然,为时代伦理难题的解决预设了人性基础。

因此,原始儒家具有经世致用特点的性善认同对于现代道德自我危机的解决同样具有指引作用。

1.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思想强调性善禀赋,赋予人性以道德上的自足性。

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思想认为人先天具有善的禀赋,人性本善,从而赋予人性以道德上的自足性。

孔子提出“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

之所以欲仁而仁至,皆因为善内在于己。

孟子认为,人皆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端即萌芽,孟子把性善比喻为种子,“仁、义、礼、智根于心”,以种子和成熟植物的关系,说明人人皆有善的禀赋和可能。

故,人人“可以为善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2.儒家性善認同思想以性善强调人禽之辩,彰显人之为人的特质。

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有个重要指向,就是反对“生之谓性”,强调人兽之分。

“生之谓性”是以人的自然本能和生理欲望来定义人性。

人从动物演化而来,和动物有着相似的本能欲望。

西方伦理就是从人与动物的联系方面界定人性,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

原始儒家则从人与动物的差异来凸显人性。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离娄下》)孟子看到人与动物的差异实则很少,但正是这可贵的“几希”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使人“贵于”禽兽。

使该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的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不同点,而非相同点。

因此,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剥离了动物性,确证善性为人的本性,彰显了人之为人的特质。

同时,使身与心、欲望自我与道德自我区分开来,在动物性与善性的对峙下,保持人的尊严。

“正是心与身、理与欲的这种内在的紧张与冲突,突显了个体道德的主体性,造就了现实的道德自我。

”[2]3.儒家性善认同思想以性善推演向善、为善,揭示出性善的内在可能转化为现实需要主体的道德实践功夫。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告子上》)原始儒家认为性善是人的先天禀赋,是一种善的可能,向善、为善才是实现善的重要环节。

孟子坚信,“人皆可以为尧舜”,之所以有人行不仁义之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可见,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赋予个体以道德自由并确立个体的道德主体性。

“性善论形成的是一种向内探求的伦理性格和精神品格,最后建立的是一种由个体自身的人性出发,通过善性的发扬和良心的发现,最后再向自我复归的伦理精神模式。

”[3]二、现代道德自我迷失的现象描述与原因分析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我的有组织的系统知觉,这种知觉为个体提供自我认同感,赋予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决定个体品性及其对于环境的行为反应的是自我概念,而非真实的自我。

道德自我是自我系统的价值核心,调节个体内在的生命秩序,是现实自我的精神依托,因此,道德自我是自我成熟的标志。

道德自我不仅应当是健全自我的有机构成,而且由于道德是人与动物相区分的重要表征,因而又是这个完整结构中的标志性构成。

道德自我是个体对自我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系统知觉。

道德自我是自我系统的核心,赋予自我以道德主体性。

个体坚定的道德信念、强烈的道德责任感、纯粹出于道德的行为,不是源于理性的真实自我,更多是道德自我的引发,道德自我控制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与自我道德定位及自我道德期待相一致。

在充斥着物欲、多元文化、碎片化思维的现代社会,道德自我迷失在现代性道德迷宫之中。

市场经济开启了世俗化的生活方式,冲击了传统文化对人性本善的价值认同,从而改变了人的价值坐标体系及存在意义的标尺,道德自我沉溺在物欲的海洋中,而金钱自我、权利自我则驰骋于犹如战场的现代社会;面对多元、无序的现代社会,道德自我失去统一性和持久性,出现认同焦虑,缺乏稳定的自我道德评价和连贯的道德原则,导致自我意义感、幸福感的缺失;在碎片化的现代社会,“道德自我”失去整体性和一贯性,没有统一的“道德自我”的调节和整合,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理性碎片化,个体表现出道德信念的虚伪及道德行为的冲突。

较之于现代社会,在传统社会中,挺立的道德自我是个人的生命意向和社会的价值取向。

道德自我传统社会中没有独立的自我,唯有道德能确证自我的价值。

在整体主义至上的传统社会,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伦理地位都是给定的且不平等。

“每一个人都占据分给他的位置,他必须依此行事。

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预先规定了他的行为的‘脚本’。

很少留有打破常规的余地。

”[4]追求道德自我的完善成为个体的生命意向和社会的价值取向,道德确证着个体的存在价值。

社会政治层面上的“大人”和“小人”具有严格的等级划分,不可僭越。

但道德意义上的“大人”和“小人”却可以相互转化。

“大人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可以为大人而不肯为大人”成为伦理上的大人,追求道德自我的完善成为传统社会中个体普遍的价值追求。

但在现代社会,道德自我被边缘化,不再是健全自我的标志性构成。

个体挣脱了自然、上帝、血缘宗族的束缚,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生命的价值标准及人生的目标。

多元价值取向导致道德虚无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衡量个人价值的终极标准不再是道德。

权利、地位、金钱、知识、理性等成为人们热衷的价值尺度。

道德自我建构的空间被压缩。

致使现代道德自我迷失的另一原因是现代社会伦理运行机制的变化。

较之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的伦理运行失去了外在自然力、神力及血缘的支撑。

传统社会中,道德自我可以依附于稳定的自然道德体系、神学道德体系及血缘宗族道德体系等外在秩序。

在物质化的、多元的、陌生的、流动的现代社会,道德完全自治化。

三、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现代性道德自我塑造的价值原理现代道德自我的塑造在接受现代性文化熏陶时,更应该在既有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分。

“儒学与现代化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它是参与现代化的積极力量,而且不仅仅只具有克服现代病、治疗现代顽疾的作用,也不仅仅只具有心理慰藉的作用。

儒学的主要精神与价值理念,仍然是人之所以为人,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当代法治社会的民族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的基础。

”[5]现代道德自我的建构需要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的相合相与,但由于研究主题的限制,本文主要以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思想为理论支撑,提出从彰显人的道德自足性、培育人的道德主体性及修炼人的道德实践功夫等三个方面塑造现代性道德自我。

1.彰显人性中的道德自足性,赋予道德自我以先验根据。

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思想认为人先天具有善的禀赋,人性本善,“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从而赋予人性以道德上的自足性。

不论个体的出身、智商、性格、知识等有多大差异,在成贤成圣的可能性上是相同的。

因此,人性本善是建立道德自我的先验根据。

对善端及为善、向善可能性的坚信是现代道德自我建立的情感保障。

我们必须尽快拨开欲望的迷雾,还人性本善以光芒,以性善强调人禽之辩,弘扬人性本善的质朴与崇高。

从而使那些在道德实践中滑入恶的深渊的人们认识到为恶违背人性的。

他们之所以成为遭人唾弃的不道德的人,不是他们天性缺乏善良,而只是因为他们放弃了人性中的善端。

只要能守住并发扬善端,他们就能成为伦理上的“大人”。

2.培育个体的道德主体性,确立个体在道德自我结构中的主体性地位。

哲学视域中的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基本概念。

道德主体性是指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过程中,个体主动、自觉承担道德责任的伦理品性。

道德主体性使个体主动、自觉地对自我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进行系统知觉。

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有个重要指向,就是反对“生之谓性”,确证善性为人的本性,在动物性与善性的对峙下,保持人的道德主体性。

孔子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凸显了人的道德自由,使人的道德主体性得以最终确立。

3.道德实践功夫造就现实的道德自我。

对于道德自我的建立而言,仅有人性中的道德自足性、道德主体性是不够的。

现实的道德自我,仍然有待于后天的道德实践功夫。

在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思想中,以性善推演向善、为善,揭示出性善的内在可能转化为现实的重要环节是道德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