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因素分类标准
生产过程危险与有害因素分类GB标准解析
生产过程危险与有害因素分类GB标准解析生产过程中存在各种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它们可能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不可忽视的威胁。
为了规范和管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与有害因素,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了《生产过程危险与有害因素分类》(以下简称GB标准),旨在指导各行各业对危险与有害因素进行科学分类和识别。
本文将对GB标准进行详细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该标准。
一、GB标准的目的和范围GB标准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效预防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危险与有害因素。
该标准适用于所有生产活动,并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通过对危险与有害因素进行分类和标识,可以帮助企业和组织更好地进行危险源的识别、评估和控制,从而提高生产安全管理水平。
二、GB标准的分类原则GB标准根据危险与有害因素的性质和作用方式,将其分为四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
1.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声、震动、光照、高温、低温、高湿、低湿、辐射等。
这些因素会对劳动者的感官系统、心理健康和生产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下会导致听力损失,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会引发中暑等。
2. 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指的是各种化学物质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
包括有毒气体、毒性物质、腐蚀性物质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通过吸入、接触或摄入进入劳动者的体内,对呼吸系统、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甚至导致慢性病或癌症。
3.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对劳动者的感染和危害。
生物因素通常与特定行业或场所相关,如医疗卫生领域、食品加工行业等。
生物因素可能引发传染性疾病,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4.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指由于劳动者的失误、无知或违反安全规定而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人为因素通常包括操作错误、装卸不当、维修维护不合理等。
这类因素的危害程度和频率往往与人的行为和态度有关。
危险与危害因素的分类
如操作错误、误判等,可能引发事故或对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02
危害因素分类
生产过程中危害因素
化学因素
01
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中间品和产品等可能含有有害物质,
如有毒化学物质、刺激性气体等。
物理因素
02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振动、电磁辐射、高温、低温等物理
因素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机械因素
安全生产法 环境保护法
主要相关标准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18218)
危险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 件(GB/T 191)
工业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 值(GBZ 2)
国际劳工组织(ILO)相关公约和建议书
第155号公约:职业健康和安全
第161号公约:工作环境中的噪音
03
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如转动机械
的缠绕、夹压、冲击等。
劳动过程中危害因素
劳动强度过大
长时间从事高强度劳动,可能 导致肌肉疲劳、骨骼损伤等。
长时间固定姿势
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能引起 肌肉疲劳、脊柱弯曲等问题。
精神压力过大
长时间承受高强度工作压力,可能 导致精神疲劳、焦虑等问题。
重大危险源管理措施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义务,确保各 项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加强日常巡检
加强重大危险源的日常巡检,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安全问题, 预防事故的发生。
开展应急演练
开展重大危险源的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在事故发 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理。
04
管理措施
01
制定安全操作规程
针对各项工艺流程和设备操作,制定安全操作规程,明确操作步骤、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详细版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详细版
危险有害因素可以根据其来源和性质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1.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包括噪声、震动、辐射、温度和湿度等。
这些因素可导致听力损伤、震动病、放射病和热应激等。
2. 化学因素:化学因素包括有毒物质、化学品和气体等。
这些物质可能通过吸入、摄入或接触皮肤而对人体产生危害。
常见的化学危险物质包括有害气体、腐蚀性物质、致癌物质和可燃物质等。
3.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这些生物因素可能引发感染疾病,如流感、肺炎和感染性皮炎等。
4. 人体姿势和运动:不良的工作姿势和重复性运动可能引发肌肉骨骼疾病,如腰背痛、颈椎病和关节炎等。
5. 电气因素:电气因素包括电击和电弧等。
工作环境中的电气设备和电路可能导致电流伤害和火灾。
6.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包括事故、紧急情况和疏忽等。
这些因素可能引发意外事故、火灾、溺水和爆炸等。
7. 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包括工作压力、职业不满和人际关系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和工作倦怠等心理健康问题。
8. 其他:其他危险有害因素包括缺乏适当的照明和通风、恶劣的工作条件和缺乏紧急救助设施等。
危险危害因素分类与分级
,
危险危害因素分类与分级
/目录
目录
02
危险危害因素的定义与分类
01
点击此处添加目录标题
03
危险危害因素分级的依据与标准
05
危险危害因素的管理与控制
04
危险危害因素的具体分级
06
危险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危险危害因素的定义与分类
危险危害因素的定义
危险危害因素:可能导致事故或伤害的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社会等条件或因素
易燃液体:如汽油、柴油等
自燃物质:如磷、硫等
氧化性物质:如氯气、高锰酸钾等
放射性物质:如铀、钚等
物理性危害:如噪音、振动等
爆炸性气体:如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
易燃固体:如煤粉、木屑等
遇水易燃物质:如金属钠、钾等
腐蚀性物质:如硫酸、盐酸等
生物性危害:如病毒、细菌等
较大危险危害因素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培训教育: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
持续改进:不断优化管理与控制措施,提高管理效果
责任明确:明确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的管理责任
预防为主: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危害因素的发生
综合治理: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管理与控制
控制措施
制定危险危害因素管理计划
定期进行危险危害因素检查和整改
建立危险危害因素识别、评估和分级制度
环境性危险:如高温、低温、潮湿、通风不良等
管理性危险:如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培:如噪音、振动、辐射等
化学因素:如化学品、有毒气体等
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等
心理因素: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
05
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辨识内容与方法
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辨识内容与方法目录一、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3)1、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3)(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3)(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5)(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
(5)(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5)(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
(6)2、参照事故类别分类: (6)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 (9)1、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9)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9)三、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 (9)1、厂址。
(9)2、厂区平面布局。
(9)3、建(构)筑物。
(10)4、生产工艺过程。
(10)5、生产设备、装置。
(10)一、危险、有害因素分类: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类是进行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和辨识的基础。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1、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
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设备设施其它缺陷。
2)防护缺陷。
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它防护缺陷。
3)电。
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它电危害。
4)噪声。
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它噪声。
5)振动。
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它振动。
6)电磁辐射。
电离辐射:X射线、g射线、a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
7)运动物。
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它运动物危害。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
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它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
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它低温物质。
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目前,在我国安全评价工作中,对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主要有3个标准,安全评价中常用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健康”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一)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4大类。
1.人的因素(1)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包括负荷超限指易引起疲劳、劳损、伤害等的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指伤、病期;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2)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
包指挥错误;操作错误;监护失误;其他错误;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2.物的因素(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包括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辐射;运动物危害;明火;能够造成灼伤的高温物体;能够造成冻伤的低温物体;粉尘与气溶胶;作业环境不良;信号缺陷;标志缺陷;其它物理危险有害因素(2)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包括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3)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包括致病微生物;传杂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3.环境因素(1)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2)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3)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4)其他作业环境不良4.管理因素(1)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2)职业安全卫生责任未落实(3)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4)职业安全投入不足(5)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6)其他管理因素缺陷(二)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
(1)物体打击: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危险因素分类(GB)
危险因素分类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16类1)物体打击,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是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飞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3)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是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5)触电,包括雷击伤亡事故;6)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7)灼烫,是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8)火灾;9)高处坠落,是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10)坍塌,是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11)放炮,是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12)火药爆炸,是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13)化学性爆炸,是指可燃性气、粉尘等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接触引爆能源时,发生的爆炸事故(包括气体分解、喷雾爆炸);14)物理性爆炸,包括锅炉爆炸、容器超压爆炸、轮胎爆炸等;15)中毒和窒息,包括中毒、缺氧窒息、中毒性窒息; 16)其他伤害,是指除上述以外的危险因素,如摔、扭、挫、擦、刺、割伤和非机动车碰撞、轧伤等。
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辨识
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辨识一.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的定义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危险是指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总的说来,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造成人员伤亡或影响人体健康、导致疾病和对物造成突发性或慢性损坏的因素。
为了区别客体对人体不利作用的特点和效果,通常将其分为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和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有时对两者不加以区分,统称危险、危害因素.客观存在的危险、危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都可能成为危险、危害因素。
二.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分类1、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和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共分为六类:a)物理性危险源:(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如:脚手架、支撑架强度、刚度不够、厂内机动车辆制动不良、起吊钢丝绳磨损严重。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如:梭矿传动链条无防护罩、洞内爆破作业安全距离不够。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如:电线接头未包扎、化纤服装在易燃易爆环境中产生静电.(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液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如:手风钻、空压机、通风机工作时发生噪声.(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液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如:手风钻工作时的振动.(6)电磁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如:核子密度仪、激光导向仪发出的辐射.(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堆料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危害);(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如:气割产生的高温颗粒。
危险因素分级
危险因素分级一、引言危险因素分级是指根据危险程度将各种可能对人身安全和财产造成损害的因素进行分类和评估的过程。
合理的危险因素分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各种潜在的风险,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和损失的产生。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危险因素进行分级,并分别进行介绍。
二、人身危险因素分级1. 一级危险因素一级危险因素是指那些可能导致人员直接受伤或死亡的因素。
例如高空作业、电击、化学品泄漏等。
这些因素对人身安全的威胁较大,需要高度重视和有效控制。
2. 二级危险因素二级危险因素是指那些可能导致人员受伤的因素,但危害程度相对较低。
例如机械设备操作、交通事故、火灾等。
这些因素对人身安全的威胁较小,但仍然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3. 三级危险因素三级危险因素是指那些可能对人员造成一定不便或不适的因素。
例如恶劣的工作环境、长时间的工作强度等。
这些因素虽然不会直接导致人员受伤,但长期暴露在这些因素下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财产危险因素分级1. 一级危险因素一级危险因素是指那些可能导致严重财产损失的因素。
例如火灾、爆炸、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盗窃、抢劫等恶意破坏行为。
这些因素对财产安全的威胁较大,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保护措施。
2. 二级危险因素二级危险因素是指那些可能导致一定财产损失的因素。
例如设备故障、电力故障、网络故障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设备损坏或数据丢失,对财产安全造成一定威胁,需要采取相应的维护和备份措施。
3. 三级危险因素三级危险因素是指那些可能对财产造成一定损失的因素。
例如设备老化、电力供应不稳定等。
这些因素虽然不会直接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但长期的影响可能会导致设备效率下降或维修成本增加。
四、环境危险因素分级1. 一级危险因素一级危险因素是指那些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因素。
例如化学品泄漏、放射性物质泄漏等。
这些因素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具有较大影响,需要采取严格的监管和控制措施。
2. 二级危险因素二级危险因素是指那些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破坏的因素。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这些因素对工人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我们可以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分类。
通过分类,可以更好地识别化解风险,保障工人的安全和健康。
下面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几类进行详细介绍。
一、机械因素机械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机械设备、工具等引起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比如,机械设备的运转可能导致的意外伤害;机械设备的震动和噪音可能对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为了减少机械因素对工人造成的危害,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加设防护装置,进行定期维护保养,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等。
二、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因使用化学物质而引起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比如,有毒气体、腐蚀性物质等化学物质可能对工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为了减少化学因素对工人的危害,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加强通风换气,提供个人防护用具,使用替代品等。
三、物理因素物理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因受到物理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比如,高温、低温、辐射等物理因素可能对工人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减少物理因素对工人的危害,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调整工作环境温度,提供防护设备,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等。
四、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因接触生物因素而引起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比如,接触病原体可能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受到昆虫、动物等生物的侵扰可能导致咬伤、刺伤等意外。
为了减少生物因素对工人造成的危害,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加强卫生防护,接种疫苗,加强个人防护等。
五、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因受到心理压力、情绪波动等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比如,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可能导致工人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为了减少心理因素对工人的危害,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加强员工心理辅导等。
总的来说,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分类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
危险因素分类及常用的危害辨识方法
危险因素分类及常用的危害辨识方法危险因素分类及常用的危害辨识方法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着各种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事故或危害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危险因素的分类及常用的危害辨识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防范危险。
一、危险因素分类1.化学品类危险因素:包括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化学物质,如苯、氨气、氢气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引发火灾或爆炸。
2.物理类危险因素:包括噪声、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等,如机械加工产生的噪声和振动,高温炉窑产生的热辐射等。
这些物理因素可能对人体的感官、器官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3.生物类危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如流感病毒、结核杆菌等。
这些微生物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感染和传播疾病。
4.心理类危险因素:包括工作压力、紧张、焦虑等心理状态,如长时间工作导致的疲劳和紧张情绪。
这些心理因素可能对人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5.环境类危险因素: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如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等。
这些环境因素可能对人体的健康和生活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6.操作类危险因素:包括错误操作、违章操作等行为,如未按规定佩戴安全防护用品、违规操作机器设备等。
这些操作可能引发事故或危害的发生。
7.设备类危险因素:包括设备故障、老化、维护不当等问题,如机械设备的故障或老化导致的安全隐患。
这些设备问题可能对生产过程或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二、常用危害辨识方法1.安全检查表法:制定安全检查表,列出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和事故隐患,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保生产安全。
2.风险评估法: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造成的风险程度和影响范围,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控制。
3.事件树分析法:通过对过去发生的事故进行分析,找出事故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从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
4.作业条件分析法:根据作业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分析可能产生的危险因素和隐患,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保证作业安全。
危险源分级标准
危险源分级标准危险源分级标准是指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危害程度和可能造成的损失,将危险源进行分类和分级,以便实施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危险源分级标准的制定对于有效预防和控制事故风险,保障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危险源的分类。
危险源可以分为物理性危险源、化学性危险源、生物性危险源、机械性危险源、人为因素等几大类。
物理性危险源包括高温、高压、高噪声等;化学性危险源包括有毒气体、腐蚀性化学品等;生物性危险源包括病原体、有害微生物等;机械性危险源包括旋转机械、运输机械等;人为因素包括操作失误、违章操作等。
二、危险源的分级标准。
1. 一级危险源,一级危险源是指具有极大危害程度和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危险源,如高压电线、有毒气体等。
对一级危险源必须采取最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措施,确保人员不得接近、不得操作,以及必要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2. 二级危险源,二级危险源是指具有较大危害程度和可能造成较大损失的危险源,如高温设备、腐蚀性化学品等。
对二级危险源必须采取较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措施,确保人员接近、操作时必须佩戴防护装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规范。
3. 三级危险源,三级危险源是指具有一定危害程度和可能造成一定损失的危险源,如噪声、震动等。
对三级危险源必须采取一般性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包括警示标识、安全教育培训等,确保人员了解危险源的特点和危害程度,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范。
三、危险源分级标准的应用。
危险源分级标准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和组织科学合理地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各类危险源的管理责任和控制措施。
通过对危险源的分级,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还可以指导相关部门对各类危险源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稳定进行。
四、危险源分级标准的完善和改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工艺的不断更新,新型的危险源不断出现,原有的危险源分级标准可能存在滞后性和不足之处。
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
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就是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辨识和分析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存在的部位、方式,以及发生作用的途径和变化规律。
它是安全评价过程中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步骤,是划分评价单元,提出安全对策措施与建议的依据和原则。
如何做好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安全评价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同时提出个人的建议。
一、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1)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2)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对于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已经非常明确、清楚。
危险因素在时间上比有害因素来的快、来的突然;造成的危害性比后者严重。
这里的因素应该理解为事故、作业过程、行为和环境,因为在不同的行业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差别较大。
火灾、瓦斯爆炸、中毒、触电等属于事故;设备的检修、爆破作业、运输等属于作业过程;违章操作、违章指挥等属于行为;高温、雷电、雨雪等属于自然环境。
二、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安全评价》第三版中将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划分为两个方面。
(1)存在危险有害本身具有的物质、能量;(2)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主要体现:①人的不安全行为(13大类);②物的不安全状态(4大类);③管理缺陷(6类)。
任何物质都具有相应的能量,物质和能量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物质、能量在外力条件或自身变化且失去控制造成一定的危险或伤害时才可以称为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
导致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三个方面多数说法比较笼统,例如: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冒进信号;作业场所狭窄;作业场所杂乱;来自相关方风险管理的缺陷等。
相对与物质和能量来说,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外在条件;物的不安全状态既有可能是外部条件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其自身的变化引起的;管理的主角是我们人类自身,所以也应归结为外部条件。
外在条件很多,除了上面说的人的不安全行为之外,恶劣的自然条件是最重要的外在条件之一,地震、台风、洪水、雷击、温度、湿度、雾、冰雹、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
危险因素分类及常用的危害辨识方法
危险因素分类及常用的危害辨识方法危险因素分类及常用的危害辨识方法危害辨识是确认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即找出可能引发事故导致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或工厂的特征。
因此,危害辨识有两个关键任务: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辨识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
为了便于进行危险因素的辨识和分析,必须对危险因素进行分类,危险因素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可以按照导致事故的职业病的原因进行分类,或按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等。
如根据(GB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三类。
1.物理性危险因素包括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辐射;运动物危害;明火;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粉尘与气溶胶;作业环境不良;信号缺陷;标志缺陷等一切物理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物质等一切化学性危险因素。
3.生物性危险因素包括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等一切生物性危险因素。
在危害辨识的基础上可确定需要进一步评价的危险因素。
危险评价的范围、复杂程度,同辨识的危险的数量和类型及需要了解的问题的深度成正比。
常用的危害辨识方法常用的危害辨识方法包括经验分析法、分析材料性质和生产条件,以及应用危害评价方法等。
1.经验分析法包括对照分析法和类比方法。
对照分析法是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对评价对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其优点是简便、易行,缺点是容易受到分析人员的经验和知识等方面的限制,对此,可采用检查表的方法加以弥补。
类比方法是利用相同或类似工程、作业条件的经验,以及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的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因素。
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
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1.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16-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6类。
l.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6)电磁辐射危害(电离辐射:x射线、丫射线、a粒子、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
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上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
(8)明火危害。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危害(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危害(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
(11)粉尘与气溶胶危害(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危害(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13)信号缺陷危害(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
(14)标志缺陷危害(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
危险因素分类、事故类别职业病类别
危险因素分类事故类别职业病类别附录A(资料性附录)危险因素分类(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根据GB/T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六类。
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1 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
1.2 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1.3 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
1.4 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
1.5 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1.6 电磁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
1.7 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
1.8 明火1.9 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
1.10 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
1.11 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12 作业环境不良(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1.13 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
1.14 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
1.15 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因素分类标准
企业危险因素辨识可参照下列标准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辨识
1 物的不安全状态
1.1 装置、设备、工具、厂房等
a) 设计不良
——强度不够;
——稳定性不好;
——密封不良;
——应力集中;
——外型缺陷、外露运动件;
——缺乏必要的连接装置;
——构成的材料不合适;
——其他。
b) 防护不良
——没有安全防护装置或不完善;
——没有接地、绝缘或接地、绝缘不充分;
——缺乏个体防护装置或个体防护装置不良;
——没有指定使用或禁止使用某用品、用具;
——其他。
c) 维修不良
——废旧、疲劳、过期而不更新;
——出故障未处理;
——平时维护不善;
——其他。
1.2 物料
a) 物理性
——高温物(固体、气体、液体);
——低温物(固体、气体、液体);
——粉尘与气溶胶;
——运动物。
b) 化学性
——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
——自燃性物质;
——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
——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
——其他化学性危险因素。
c) 生物性
——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
——致害动物;
——致害植物;
——其他生物性危险源因素。
1.3 有害噪声的产生(机械性、液体流动性、电磁性)1.4 有害振动的产生(机械性、液体流动性、电磁性)1.5 有害电磁辐射的产生
——电离辐射(X射线、γ离子、β离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超高压电场、此外线等)。
2 人的不安全行为
2.1 不按规定的方法
——没有用规定的方法使用机械、装置等;
——使用有毛病的机械、工具、用具等;
——选择机械、装置、工具、用具等有误;
——离开运转着的机械、装置等;
——机械运转超速;
——送料或加料过快;
——机动车超速;
——机动车违章驾驶;
——其他。
2.2 不采取安全措施
——不防止意外风险;
——不防止机械装置突然开动;
——没有信号就开车;
——没有信号就移动或放开物体;
——其他。
2.3 对运转着的设备、装置等清擦、加油、修理、调节——对运转中的机械装置等;
——对带电设备;
——对加压容器;
——对加热物;
——对装有危险物;
——其他。
2.4 使安全防护装置失效
——拆掉、移走安全装置;
——使安全装置不起作用;
——安全装置调整错误;
——去掉其他防护物。
2.5 制造危险状态
——货物过载;
——组装中混有危险物;
——把规定的东西换成不安全物;
——临时使用不安全设施;
——其他。
2.6 使用保护用具的缺陷
——不使用保护用具;
——不穿安全服装;
——保护用具、服装的选择、使用方法有误。
2.7 不安全放置
——使机械装置在不安全状态下放置;——车辆、物料运输设备的不安全放置;——物料、工具、垃圾等的不安全放置;——其他。
2.8 接近危险场所
——接近或接触运转中的机械、装置;——接触吊货、接近货物下面;
——进入危险有害场所;
——上或接触易倒塌的物体;
——攀、坐不安全场所;
——其他。
2.9 某些不安全行为
——用手代替工具;
——没有确定安全就进行下一个动作;——从中间、底下抽取货物;
——扔代替用手递;
——飞降、飞乘;
——不必要的奔跑;
——作弄人、恶作剧;
——其他。
2.10 误动作
——货物拿得过多;
——拿物体的方法有误;
——推、拉物体的方法不对;
——其他。
2.11 其他不安全行动
3 作业环境的缺陷
3.1 作业场所
——没有确保通路;
——工作场所间隔不足;
——机械、装置、用具、日常用品配置的缺陷;——物体放置的位置不当;
——物体堆积方式不当;
——对意外的摆动防范不够;
——信号缺陷(没有或不当);
——标志缺陷(没有或不当)。
3.2 环境因素
——采光不良或有害光照;
——通风不良或缺氧;
——温度过高或过低;
——压力过高或过低;
——湿度不当;
——给排水不良;
——外部噪声;
——自然危险源(风、雨、雷、电、野兽、地形等)。
4 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
4.1 安全生产保障
a) 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
b) 没有安全管理机构或人员;
c) 安全生产投入不足;
d) 违反法规、标准。
4.2 危险评价与控制
a) 未充分识别生产活动中的隐患(包括与新的或引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材料有关的隐患);
b) 未正确评价生产活动中的危险(包括与新的或引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材料有关的危险);
c) 对重要危险的控制措施不当。
4.3 作用与职责
a) 职责划分不清;
b) 职责分配相矛盾;
c) 授权不清或不妥;
d) 报告关系不明确或不正确。
4.4 培训与指导
a) 没有提供必要的培训(包括针对变化的培训);
b) 培训计划设计有缺陷;
c) 培训目的或目标不明确;
d) 培训方法有缺陷(包括培训设备);
e) 知识更新和再培训不够;
f) 缺乏技术指导。
4.5 人员管理与工作安排
a) 人员选择不当
——无相应资质,技术水平不够;
——生理、体力有问题;
——心理、精神有问题。
b) 安全行为受责备,不安全行为被奖励;
c) 没有提供适当的劳动防护用品或设施;
d) 工作安排不合理
——没有安排或缺乏合适人选;
——人力不足;
——生产任务过重,劳动时间过长。
e) 未定期对有害作业人员进行体检。
4.6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a) 没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b)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有缺陷(技术性错误,自相矛盾,混乱含糊,覆盖不全,不实际等);
c)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落实。
4.7 设备和工具
a) 选择不当,或关于设备的标准不适当;
b) 未验收或验收不当;
c) 保养不当(保养计划、润滑、调节、装配、清洗等不当);
d) 维修不当(信息传达,计划安排,部件检查、拆卸、更换等不当);
e) 过度磨损(因超期服役、载荷过大、使用计划不当、使用者未经训练、错误使用等造成);
f) 判废不当或废旧处理和再次利用不妥;
g) 无设备档案或不完全。
4.8 物料(含零部件)
a) 运输方式或运输线路不妥;
b) 保管、储存的缺陷(包括存放超期);
c) 包装的缺陷;
d) 未能正确识别危险物品;
e) 使用不当,或废弃物料处置不当;
f) 缺乏关于安全卫生的资料(如MSDS)或资料使用不当。
4.9 设计
a) 工艺、技术设计不当
——所采用的标准、规范或设计思路不当;
——设计输入不当(不正确,陈旧,不可用);
——设计输出不当(不正确,不明确,不一致);
——无独立的设计评估。
b) 设备设计不当,未考虑安全卫生问题;
c) 作业场所设计不当(定置管理,物料堆放,安全通道,准入制度,照明、温湿度、气压、含氧量等环境参数等);
d) 设计不符合人机工效学要求。
4.10 应急准备与响应
a) 未制订必要的应急响应程序或预案;
b) 未进行必要的应急培训和演习;
c) 应急设施或物资不足;
d) 应急预案有缺陷,未评审和修改。
4.11 相关方管理
a) 对设计方、承包商、供应商未进行资格预审;
b) 对承包商的管理
——雇用了未经审核批准的承包商;
——无工程监管或监管不力。
c) 对供应商的管理
——收货项目与订购项目不符;
(给供应商的产品标准不正确,订购书上资料有误,对可修改订单不能完全控制,对供应商擅自更换替代品失察等造成)
——对产品运输、包装、安全卫生资料提供等监管欠妥;
d) 对设计者的设计、承包商的工程、供应商的产品未严格履行验收手续。
4.12 监控机制
a) 安全检查的频次、方法、内容、仪器等的缺陷;
b) 安全检查记录的缺陷(记录格式、数据填写、保存等方面);
c) 事故、事件、不符合的报告、调查、原因分析、处理的缺陷;
d) 整改措施未落实,未追踪验证;
e) 未进行审核或管理评审,或开展不力;
f) 无安全绩效考核和评估或欠妥。
4.13 沟通与协商
a) 内部信息沟通不畅(同事、班组、职能部门、上下级之间);
b) 与相关方之间信息沟通不畅(设计者、承包商、供应商、交叉作业方、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应急机构、邻居单位、公众等);
(上两条的“信息”包括:法规、标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危险控制和应急措施,事故、不符合及整改,审核或管理评审的结果等。
)
c) 最新的文件和资讯未及时送达所有重要岗位;
d) 通讯方法和手段有缺陷;
e) 员工权益保护未得到充分重视,全员参与机制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