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卡夫卡的变形记 多个方面文学类
卡夫卡《变形记》

卡夫卡《变形记》以《变形记》为例,浅析西方现代派表现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至三十年代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的一个思潮流派。
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之父”的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也是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而以其精湛的写作艺术对西方表现主义文学乃至现代派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以下,我将以卡夫卡的代表作品《变形记》为例,浅析对于表现主义文学的认识。
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发表于1915年,代表着卡氏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一家公司的流动推销员,一天早晨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长着细腿的大甲虫。
从此厄运降临。
他丢失了工作,遭到家人的厌弃。
他有人性,有人的思维和心理,恐惧感与灾难感缠绕着他。
他有具有了虫性,喜欢爬行,吃霉变的事物。
因为格里高尔不能继续赚钱,家境每况日下。
尽管家人都勤快工作,也无法维持基本生活。
大家视格里高尔为累赘、怪物。
格里高尔终于在孤独、寂寞与自惭形秽中悄然死去。
家人如释重负,心情愉悦地道城外郊游,谈起了新的梦想和美好的前途。
表现主义文学往往通过扭曲、变形、异化等方法表现现实生活。
卡夫卡的《变形记》际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重重压迫下,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而导致的“异化”现象,这种异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的异化、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
弗洛伊德认为,文明的发展是有缺陷的,因为它总的来说是建立在压抑本能的基础之上。
文明社会长期以来形成对自然本能的偏见,被压抑的本能只好以象征性的曲折方式得到满足,否则,人就会产生疾病。
主人公格里高尔就是被扭曲,被异化了。
格里高尔虽然不满于现实社会,现实工作,但是他又无力改变现实社会,既不愿意继续这种恼人的工作,又不能与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彻底决裂,更是无法挣脱家庭责任的束缚,于是陷入到孤立无援,身不由己,焦虑痛苦却又无可奈何的状态。
小说开头一句,主人公就已经变形,然后他想到的就是“啊,天哪,我挑了一件多么累人的差事!”可见他很快就接受了自己变形这一事实。
卡夫卡变形记深度解读

卡夫卡变形记深度解读
弗朗茨·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充满象征主义和荒诞主义元素的小说。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一个突然变成巨型昆虫的商人,如何逐渐被家庭和社会所忽视、排斥以及最终被遗忘的。
这部作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探讨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和关系。
小说中的象征主义元素丰富而深刻,巧妙地反映了人类内心的恐惧、无助和孤独。
格里高的变形象征着他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被异化和排斥的现实。
作者通过描述格里高与家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与社会的冷漠对立,以及他内心的痛苦和孤独,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心理阴影。
荒诞主义元素则通过小说中荒谬的情节、怪诞的对话和夸张的描写展现出来。
作者运用荒谬的手法来讽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荒谬和荒唐,揭示人类在社会中的脆弱性和无助感。
小说以一种夸张而怪异的方式,让读者对自身处境和现实社会产生深刻的反思和震撼。
《变形记》是一部充满内涵和象征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类心理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个体与集体、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紸张关系和矛盾。
这部作品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引发人们对人性、社会和现实的思考。
卡夫卡《变形记》赏析

卡夫卡《变形记》赏析篇一: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荒诞却深刻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描写,反映了人性、家庭、社会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以下是对这部小说的赏析:小说以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开始,他突然从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的家人、朋友、同事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格里高尔在小说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变形,并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形态来适应社会,但是最终他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异类”,无法回到过去的生活。
小说中的家庭成员对格里高尔的态度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线索。
一开始,家人对他的变化感到震惊和恐惧,试图将他隔离开来,但是随着他的病情逐渐恶化,家人也开始逐渐理解他,并试图帮助他。
然而,在社会的压力下,家人最终还是不得不将格里高尔赶走,让他无家可归。
小说中的社会形象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荒诞的地方。
人们生活在一种虚伪的秩序下,表面上看似和谐,但实际上充满了歧视和不平等。
小说中的商人和房客形象都是这种社会的代表,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将他人视为工具,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和权益。
此外,小说中的叙述方式也是一大亮点。
作者通过不断地切换视角,将主人公、家人、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形象呈现给读者。
这种多角度的叙述方式,使小说更加生动、深刻,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人物和社会环境的矛盾。
综上所述,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充满哲学深度和思想性的小说。
虽然故事看似荒诞,但是其背后却深刻地反映了人性、家庭、社会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读者在欣赏这部小说的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现代社会和人类的反思。
篇二: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荒诞却深刻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描写,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心灵的孤独和无助,以及人性在疾病、灾难、突变等极端条件下的扭曲和变形。
以下是对这部小说的赏析:小说以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开始,此时的他还是一个兢兢业业、顾家、任劳任怨的上班族。
13、卡夫卡《变形记》解析

• 情节的不确定。反对故事情节的逻辑性、 连贯性和封闭性。将现实时间、历史事件 和未来时间随意颠倒,使得文学作品的情 节呈现出多种无限的可能性。精心建构一 种迷宫式的情节结构。
• 语言的不确定。
2)创作方法的多元化。
• 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 现实主义、具体诗、语言诗、元小说等。
3)语言游戏和话语游戏
• 3)在叙述风格上,认为传统人物心理分析 的方法已经过时,而注重多角度、多层次 、多人称的叙述方法。 • 4)在语言问题方面,广泛运用意象比喻、 不同问题、标点符号甚至拼写方法和排列 形式来创造朦胧、晦涩、变幻莫测的语言 境界,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觉、印象 和精神状态。
五、卡夫卡其人
• 卡夫卡1883年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 人家庭,他的父亲粗暴、专制,对儿子的 学习、生活不闻不问,只是偶尔指手画脚 地训斥一通——他想把儿子培养成为性格 坚强而又能干的年轻人,但结果是适得其 反,"我在自己的家里,在那些最好,最亲 的人中间,感觉比陌生人还要陌生".卡夫卡 内心中一直对父亲存有无法消除的畏惧心 理。
• 未来主义。彻底抛弃以往的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 ,歌颂机械文明和都市混乱,打破就有的形式规 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进行随心所欲的艺术创造 。有明显的文化虚无主义倾向。代表作是马里内 蒂的《未来主义者马法尔卡》。
• 超现实主义。主要作家有布勒东、艾吕雅和阿拉 贡。理智、道德、宗教、社会以及日常经验都是 精神活动的桎梏,必须打碎,只有无意识、梦和 精神错乱才是真生的精神活动。作家必须开发人 心灵深处的秘密以及梦幻世界,以达到绝对的真 实。代表作品有布勒东的小说《可溶解的鱼》《
• 1907年-1922年,一直在保险公司上班。他的作息 时间是每天上午8点到下午2点上班,3点至7点30 分睡觉;接着散步、吃饭,晚上11点到凌晨3点 写作。他一生都头痛、失眠和神经衰弱。致使他 终于在1917年患有肺结核咳血。但他反而更加不 珍惜自己的生命,拼命写作,甚至故意诱发自己 的肺结核病,以逃避结婚、家庭,体味疾病、品 味人生。这使他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临 终前的最后一眼,是要求医生加大剂量用吗啡, “杀了我吧,不然,你就是凶手。”
《变形记》解读:荒诞异化象征

《变形记》解读:荒诞异化象征一、本文概述《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一部荒诞主义短篇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寓言,描绘了人在异化和荒诞世界中的困境与挣扎。
作品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经历,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孤独、绝望和无力感。
本文将对《变形记》进行深入的解读,探讨其荒诞异化象征的深层含义,以期更好地理解卡夫卡的作品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
本文将概述《变形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荒诞性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接着,本文将从荒诞主义的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和风格,探讨卡夫卡如何通过变形这一荒诞情节,表达对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批判。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小说中异化的象征意义,以及这种异化如何影响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通过对《变形记》的深入解读,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卡夫卡对现代社会异化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以及他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洞察。
二、《变形记》的荒诞性荒诞,作为《变形记》的显著特征,不仅体现在故事的情节设定上,更贯穿于整部作品的深层结构和思想内涵。
弗兰兹·卡夫卡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通过荒诞的情节和象征手法,对“人变成甲虫”这一超现实事件进行了艺术化的再现,使得作品在荒诞的外衣下,呈现出深刻的社会寓言和人性反思。
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人变为甲虫,这一荒诞的情节本身就是对传统的人性和社会观念的颠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往往被异化为一种工具或机器,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和尊严。
萨姆沙的变形,可以说是这种异化现象的极端化呈现。
他从一个为家庭谋生的旅行推销员,变成了无法被社会接受的甲虫,这一转变既是他个人命运的突变,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下普遍个体命运的隐喻。
荒诞性还体现在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上。
萨姆沙变成甲虫后,他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原本依赖他微薄薪资生活的家人,在他变形后变得冷酷无情。
父亲用苹果砸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
这种亲情的丧失和人际关系的异化,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荒诞氛围。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的表现主义特征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的表现主义特征文章来源:其他点击次数:958表现主义文学思潮发端于20世纪的德国,它是由绘画艺术领域扩展而来的。
它在文学理论和批评史上主要是指以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和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阿诺·里德等人为代表的以艺术为表现的文艺理论。
表现主义文学思潮在德国和奥地利的表现得尤为强大,来自奥地利的小说家卡夫卡便是表现主义小说创作方面的代表。
笔者认为,《变形记》作为卡夫卡最著名的中篇小说,其所变现出的表现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很值得读者去探讨的。
一、融合对立的元素——现实与非现实、正常人与非人、合理与荒诞的矛盾组合表现主义与印象主义相反,它认为文学并不是像一面镜子似的复制生活,有时经过变形的生活反而更贴近生活的真实。
在小说《变形记》当中,无论是现实与非现实的场景,合理与荒诞的事物,还是正常人与非人都可以共存于作品当中。
这些元素看似矛盾却不损减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且能和谐地融为一统一体。
矛盾的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却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冲击,比较、映衬,使读者产生非常新奇的审美感受。
《变形记》这部小说便产生了强大的艺术张力,从而增加了作品的审美意蕴。
小说从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开始说起,给全文奠定了一个荒诞的基调。
在现实的世界里,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人变成的甲虫这种不现实的动物却还在小说当中的现实生活里存在着。
作者用写实的手法写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发生的一系列的事,唯有由人变来的甲虫以及它的活动是不现实的。
但是这一切并不会给人造成一种谬感。
作者很巧妙地将人与动物的思想动作结合起来。
格里高尔刚变成虫时,心里面还会想着“起床这么早,”他想:“会使人变傻得。
人是需要睡觉的。
”他始终惦记着他的家人,惦记着他的工作,他忘不了它是一个人。
“接着他让自己靠向附近一张椅子的背部,用他那些细小的腿抓住了椅背的边。
这使得他得以控制自己的身体”,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却还具有人的意识,甚至可以用人的意识控制动物的躯体。
外国文学作品鉴赏《变形记》

• (三)艺术特点: • 《变形记》突破了传统文学描绘事物表象的特点, 着重表现事物的内在本质。卡夫卡以“人变甲虫” 这样荒诞的形式来表现异化主题,使作品具有极大 的寓意性。在细节描写方面,卡夫卡善于精雕细刻。 整体的荒诞性和细节的真实性并行不悖,构成了 《变形记》叙事的基本特点。在梦幻般的背景下, 作者细腻的笔触深入到主人公的心灵深处,揭示了 世界对人性的强大的压力,揭示了人的不安全感, 更使作品显得沉重压抑。在语言上,由于作者在作 品中不发表任何议论,常常把作者的视角与主人公 的视角融为一体,使小说的感情色彩深藏不露,显 得冷静平稳。
• • • • • •
(四)“卡夫卡式”艺术特点: 1、悖谬与怪诞。 2、寓义性与多义性。 3、梦幻性和神秘性。 4、冷峻与客观。 5、局部真实与整体荒诞相结合。
• (五)多元阐释 • (一)从神学观点出发:卡夫卡的作品将宗教的题材具体化了, 描写了人的罪孽和神的宽恕。勃罗德为代表,认为卡夫卡的全 部作品度都是在寻求“与上帝恩惠的结合”。 • (二)从存在主义观点出发:存在主义哲学以人的存在的本质 为中心,将一切问题都归结到存在的本身和存在的意义上去, 卡夫卡的作品描写了现代工业社会中人的孤独和恐惧,事物的 发展纯粹取决于偶然性,人无法预测未来。 • (三)从社会分析角度出发:侧重于分析卡夫卡所处的时代、 社会、地位,认为卡夫卡的作品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人物 走投无路的绝望境地,表现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被异化的骇 人画面,暴露了统治阶级、官僚机构的腐败实质。 • (四)从卡夫卡的生平和心理出发:从研究其生平和内心活动 中得到可以解开其作品意义之谜的钥匙。这一类分析重视卡夫 卡父子间的矛盾和冲突,以此为主线去解释卡夫卡的作品。 • (五) • “作品的结构具有严实的逻辑性和深刻的现实性,它的基本特 征却是平铺直叙,作者异常冷静地把主观热情控制在零的水平, 保持结构在一条平直的线上延伸,没有突兀地跳跃,也没有意 外的插入。与结构的特征相一致,主人公萨姆沙生命的价值始 终等于零。” • 横向结构:三次爬出房间的努力 • “如果把萨姆沙每一次精神和肉体的活动横 向排列 , 我们就会 发现这一不断重复的横向结构模式 , 即 怪诞的萨姆沙总是在环 境的影响下 、 驱动下活动 。文本中横向结构大的重复有三次 , 第一次是他在家人的恳 求 、呼唤和公司秘书主任 的催 迫下爬 出房间 , 企图证明他的劳动能力 , 结果 , 他被推入房间 , 受伤 、 昏厥 。第二 次是妹妹 母亲搬走所有家具时 , 他被迫反抗以维护 他作为人 的生存环境 , 结果 , 父亲无情的打击使他 受了严重 的 内伤 , 昏倒在地板上 。第三次是在妹妹拉小提琴时感悦耳动听 的音乐召唤下 , 他 爬出房间 , 企图邀请妹妹为他一人演奏 , 结果 全家人一致决意彻底抛弃他 , 他伤心而死 。”
卡夫卡《变形记》的寓言主题

卡夫卡《变形记》的寓言主题摘要20世纪以来现代派文学逐渐影响着文坛,现代派在创作方面有明显的寓言化倾向,弗兰茨·卡夫卡作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他的作品《变形记》作为存在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明显寓言特色的现实主义小说。
《变形记》以寓言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工业文明时代背景下人被“异化”成“非人”的事实。
本文拟从寓言的角度分析《变形记》的多重主题寓意,并试图说明这篇小说具有寓言的特点。
关键词:卡夫卡;寓言主题;变形记引言《变形记》这部小说从名称来讲不外乎“变形”二字,正如伊恩.麦克尤恩所言:“在所有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变形这个主题”。
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作为20世纪初期现代派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作品自发表之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品内容讲述的是一个叫格里高尔的旅行推销员一夜之间由人变成虫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取材方面仍然承袭了以往“人变动物”的母题,而“人变动物”这个母题从故事创作层面来说本身就具有明显的寓言化倾向,同时在《变形记》中卡夫卡给“人变动物”这个母题赋予了新的主题寓意,他广泛运用了夸张、变形、对比等手法来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将变形巧妙的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通过“变形”来揭露现实社会的冷漠荒诞。
因此可以说《变形记》就是一部寓言,所以寓言的多重寓意性也在这部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
陈蒲清在《寓言传》里说道:“寓言,是作者另有寄托的故事。
”[1](P363)可见故事性和寄托性是寓言的重要特征。
小说采用了一种非常简约客观的“圣经笔法”冷静的向我们讲述了这个故事,在情节安排上采用“卡夫卡式的开头”将“人变成虫”这个情节的开端从一串不安的梦中醒来,使这个故事充满寓言性。
有人认为:“卡夫卡最早发现了现代人的困惑”作者借人变虫这样一个故事来揭示现代家庭的困境,人的异化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使这个故事充满寄托性的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寓言主题。
一.自我异化的寓言(一)格里高尔的变形之路小说的是将“人变成虫”这个情节的开端设置是从一串不安的梦中醒来,主人公醒来之后,发现自己浑身不对劲,而且动也动不了,身上密密麻麻长满了腿,除了不能正常沟通之外,他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比起牛奶面包他更喜欢吃一些残羹剩饭,但这些都是他的外在生理特征,他的内心始终没有变。
文学解读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

文学解读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是一部充满思考与想象力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格雷格尔·萨姆萨的身体突然变异为昆虫的遭遇,探讨了人性、社会与命运的诸多议题。
本文将对《变形记》进行文学解读,从主题、象征意义以及叙事手法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主题解读《变形记》的主题之一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故事中,格雷格尔突然变异为昆虫,被置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
他的变异不仅改变了自身的状态,也改变了他与周围人的关系。
卡夫卡通过这一形象的转变,暗示了社会对个体的异化与排斥。
无论是家人的态度转变,还是同事、邻居的嫌弃,都体现了社会对于不同和变异的不能接受和容忍。
这种对异化个体的冷漠和歧视成为小说中一条重要的线索。
另一个主题是个人自由与束缚。
格雷格尔变异后无法继续工作,处于家庭的经济压力下。
他被困在卧室里,家庭成员对他的态度转变,使他感到困惑、无助和孤独。
这种身体和心灵上的束缚,彰显了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局限和束缚。
同时,小说还暗示了现代社会中经济利益对人的剥夺和禁锢。
二、象征意义《变形记》通过昆虫的形象,既强调了主人公的身体和心灵的异化,也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
昆虫作为一种低等生物,其形象象征着人类的底层和边缘。
格雷格尔突然变异为昆虫,象征了人们在现实社会中也可能会经历身份的突变和人际关系的扭曲。
卡夫卡通过这一象征,揭示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遭遇到的各种压力和困境。
此外,变形还在小说中具有一种启示的象征意义。
格雷格尔变异后,家庭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父母必须外出工作来维持生计,而妹妹也渐渐成长为一个年轻女性。
这种变异引发的家庭局面变化,象征着家庭关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卡夫卡借此细微的变形,传达出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三、叙事手法《变形记》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全知叙事。
通过这种叙事方式,读者可以获得对主人公格雷格尔内心世界的深刻描述,并且感受到他身体变异所带来的压力和困扰。
同时,全知叙事也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格雷格尔的孤独和绝望。
变形记

解读《变形记》内容提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解读卡夫卡的变形记, 首先从思想意义上, 它再现了世纪人类的生活状态和人与人的关系及人的异化现象。
次者从认识来源上指出《变形记》是卡夫卡独特生命的体验。
再者从艺术特色上分析了《变形记》的表现手法。
英国著名诗人奥登曾经说过! “如果举出一位作家, 能和四大名作家并列的, 那么, 卡夫卡是首先令人想到的名字。
”的确, 卡夫卡所写的《变形记》、《城堡》和《判决》等多部小说, 让我们看到的是作为现代派鼻祖的卡夫卡的艺术魅力, 尤其是他那篇举世瞩目的《变形记》。
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艺术思维方式和艺术表现方法之一就是“变形”。
世界神话传说中有许多杰出的“变形”作品, 早在公元世纪, 罗马诗人奥维德就从古希腊、罗马神话中选了许多变形故事汇编成一部诗体故事集《变形记》, 这些故事中的人物无一不变成动物、植物或星辰、顽石等。
继后, 阿普列尤斯的《变形记》虽受到奥维德这部名著的影响, 但它打破了奥维德这种艺术格套, 把“变形”比作情节展开的契机, 把“变形”看成是人格性格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而卡夫卡的《变形记》, 对主人公作了生理人心不变的艺术处理, 让大甲虫保留着人的感觉、意识以至思维, 从而引起读者关于人的存在的本质的深层次的思考。
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
它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孤独感与陌生感,即人与人之间,竞争激化、感情淡化、关系恶化,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既荒谬又难以沟通。
推销员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尽管它还有人的情感与心理,但虫的外形使他逐渐化为异类,变形后被世界遗弃使他的心境极度悲凉。
三次努力试图与亲人以及外界交流失败后,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由此看来他的变形折射了西方人当时真实的生存状态。
卡夫卡通过小说并不只是单纯阐述事实,而是抗除这个世界,追寻人类人性的完善。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中的主人公格立高尔·萨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 他为了工作而到处奔波, 却还是提心吊胆, 唯恐丢掉差使。
追寻人生的真谛:卡夫卡《变形记》解读

追寻人生的真谛:卡夫卡《变形记》解读简介《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该小说以一个普通人突然变成巨大昆虫为起点,探讨了人性、存在主义、家庭关系等深刻主题。
本文将对《变形记》进行解读,探究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真谛。
1. 主题:人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角色在《变形记》中,主人公壁虎·格里高利·桑姆萨(Gregor Samsa)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一只庞大丑陋的昆虫。
这个突如其来的改变使他无法继续扮演正常家庭成员和社会角色。
通过描写格里高利与家人以及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互动,小说探讨了人类自我认同和外部角色赋予对个体产生的压力。
•如何定义一个人?是否仅仅基于外貌或者社会角色?•在面对身份改变时,我们是否可以保持人性和尊严?2. 孤独和孤立当格里高利变形成昆虫后,他的家人和社会逐渐将他孤立起来。
这种孤立让格里高利感到沮丧、无助甚至是绝望。
这揭示了人类在面对异常情况时往往被社会放弃或排斥,进而体验到彻底的孤独。
•孤独是否会改变一个人?它如何影响自我认同和心理状态?•社会对于不同的个体是否存在偏见?我们如何应对这种偏见?3. 家庭关系与责任《变形记》中,格里高利原本是家庭经济支柱,但由于身份改变,无法再承担原有角色。
小说通过描写格里高利与家人间的关系演变,探讨了亲情、责任和牺牲等主题。
•家庭在个体发生巨大变化时如何面对挑战?•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如何支持彼此并理解彼此?4. 存在主义与意义卡夫卡的作品通常涉及到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
《变形记》也不例外,在描述格里高利遭遇困境的同时,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
•个人如何寻找和创造生活的意义?•当面对困境时,我们如何维持希望和寻求答案?总结《变形记》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述格里高利从普通人到巨大昆虫的转变,探讨了自我认同、孤独与孤立、家庭关系与责任以及存在主义等重要主题。
阅读本书可以引发对于生命意义和人性问题的深入思考,启发读者追寻真谛,面对困境时保持内心坚定。
《变形记》点评

《变形记》点评《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一部荒诞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备受推崇。
这部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甲虫的经历,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困境。
首先,作品通过荒诞的情节展示了人的异化。
格里高尔原本是一个普通的旅行推销员,过着平凡而单调的生活。
然而,他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这一荒诞的情节使得他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他不再是社会的一员,而是被社会所排斥和孤立。
这种异化不仅体现在他身体上的变化,更体现在他心理上的孤独和无助。
其次,作品深刻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在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的家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们从一开始的同情和关心,逐渐变得冷漠和厌恶。
这种态度的转变不仅揭示了人性中的自私和冷漠,也展示了人在面对异己存在时的恐惧和排斥。
同时,格里高尔在变形后依然保持着人的思维和情感,这使得他在甲虫的身体里经历了巨大的心理折磨。
他渴望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接纳,但最终却只能孤独地死去。
这种悲剧性的结局进一步强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此外,作品还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寓言式的故事结构来探讨现代社会中人的困境。
格里高尔的变形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现代社会的缩影。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物质利益所驱使,忽视了人性的本质和价值。
他们追求着表面的成功和幸福,却忽略了内心的孤独和空虚。
这种困境不仅体现在个体的身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层面上。
总的来说,《变形记》是一部深刻反映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困境的荒诞小说。
作品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寓言式的故事结构来展示人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也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人性和社会问题的重要视角。
变形记卡夫卡阅读心得与评价

变形记卡夫卡阅读心得与评价《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阅读完《变形记》后,我深受震撼和触动,从中汲取了很多启示。
下面我将从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三个方面谈谈我的阅读心得和评价。
《变形记》是一部以主人公格里高利的身份和变形为线索展开的小说。
故事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格里高利发生了蜕变,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甲虫。
这个奇特的起点为整个故事打下了基调,也让读者对格里高利的命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看到格里高利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家人们对格里高利的变形感到恐惧和厌恶,他们开始对格里高利进行排斥和忽视。
这种变化让我深感痛苦和无助,也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
通过格里高利的变形,卡夫卡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对个体的冷漠和排斥。
格里高利的变形让他失去了人类的身份和尊严,他被家人当做异类对待,被关在狭小的房间里,甚至被扔进了垃圾堆。
这种冷漠和排斥让我深感痛心,也让我思考人性的善良和恶意。
在这个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我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欲望,忽视他人的存在和需要。
卡夫卡通过格里高利的遭遇,警示我们应该关注他人,关心他人,不要让自己的利益和欲望蒙蔽了双眼。
《变形记》还探讨了个人自由和社会束缚的问题。
格里高利变形后,他失去了自由,成为了家庭的负担。
他被家人束缚在狭小的房间里,没有了自由的空间和时间。
这让我思考了社会对个体的束缚和限制,以及个体如何在社会压力下寻求自由。
格里高利的变形让他对自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渴望,他渴望能够摆脱身体的牵绊,重新获得自由。
而我们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也应该思考如何在社会中争取自己的自由,不被束缚和限制。
《变形记》的文学价值不仅体现在其思想深度上,还体现在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细腻的描写技巧上。
卡夫卡以简洁、干练的语言,将格里高利的变形和家庭关系的变化娓娓道来。
现实与幻想的交织解读卡夫卡变形记

现实与幻想的交织解读卡夫卡变形记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充满幻想与现实交织的文学巨作。
它以一只被变成甲虫的人作为起点,展现了一个多维度的故事世界,引发读者对生活、社会和人性的深度思考。
本文将从文学角度解读《变形记》,探讨现实与幻想在其中的玄妙交融。
首先,卡夫卡通过将主人公格里高利·山姆塞尔变成甲虫的方式,将幻想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作品中的变形不仅是一种叙事手法,更是对人类内心的探索。
格里高利原本是一个努力工作的商人,为了家庭和社会责任而奋斗,然而,他的一次变形彻底改变了一切。
幻想的变形成为表现现实中人的内心状态的象征。
卡夫卡以此揭示了现代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与异化,以及人类内心对自我认同的困惑与挣扎。
其次,幻想描绘了一个荒诞而世俗的社会。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都充满了荒诞与夸张,从而使读者产生对现实世界的讽刺与反思。
卡夫卡以集体主义和官僚机构为背景,再现了人性被侵蚀的残酷面貌。
人们对变异的格里高利感到恶心和排斥,代表了社会对于异类的无情排斥。
而家庭和亲情的荒诞描绘,则表现了社会对于个体疏离的冷漠与无情。
幻想的叙事形式让读者无法忽视这些问题,引发思考并唤起对人性的关切。
然而,卡夫卡并非停留在幻想的世界中,他巧妙地引入现实的线索,与幻想进行巧妙的呼应与交互。
在作品中,格里高利的家人和他的思维不断交叉,展现了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相互影响。
家人们对格里高利的态度和行动反映了社会环境,而格里高利由于自己的变形而对家人产生了怀疑和困惑。
幻想和现实的交织使得作品的故事更加复杂而丰富,同时也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格里高利与家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变形记》还通过幻想情节的叠加,给人以反思和启示。
在作品的结尾,格里高利由于饥饿和孤独而渐渐消亡。
这一情节既是对现实生活中孤独与死亡的写照,又是对个人心灵的深入探索。
卡夫卡用幻想的方式展现了现实中的困境与痛苦,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来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这种叠加的幻想情节给作品增添了一种哲理的内涵,深入人心。
文学评论《变形记》

文学评论《变形记》:卡夫卡的寓言与现代人的异化《变形记》不仅是弗兰茨·卡夫卡的代表作,更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以奇特的想象和荒诞的手法,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与孤独。
卡夫卡通过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命运,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卡夫卡在《变形记》中运用了“换位思考”的思维理念。
萨姆沙不仅变成了甲虫,而且必须从甲虫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人类世界。
这种“换位”不仅体现在物种的转变,更体现在对人类社会和人际关系的重新审视。
萨姆沙在变形后遭遇到人类的恐惧、厌恶和疏远,这实际上是卡夫卡对人类社会的隐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疏离,甚至充满了敌意。
这种异化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
人们失去了对彼此的关爱和理解,成为了孤独、无助的存在。
其次,《变形记》中的荒诞情节与卡夫卡的个人经历和情感紧密相连。
卡夫卡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正值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时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繁荣,也带来了精神上的空虚和失落。
卡夫卡通过荒诞的故事情节,将个人的恐惧和不安放大,从而触及到整个现代社会的困境和问题。
在荒诞的外表下,《变形记》揭示的是卡夫卡对于“孤独”与“异化”的深刻思考。
萨姆沙的命运正是现代人的命运:被社会所抛弃,成为无家可归的存在。
这种孤独和异化不仅仅是个体的困境,更是整个社会的困境。
再者,《变形记》作为一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文学领域。
它对后来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萨姆沙的命运与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荒谬”概念不谋而合;同时,它也启发了人们对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和个体价值的重新思考。
综上所述,《变形记》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更是一部现代社会的启示录。
它通过卡夫卡的独特视角和笔触,展现了现代人面临的异化和孤独问题,并启示我们去思考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重新找回人的价值和意义。
《变形记》作品赏析

《变形记》作品赏析叶廷芳卡夫卡的创作旺盛期正值德国表现主义文学运动的高潮时期。
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可以说是表现主义的典型之作。
表现主义的创作主张是遵循“表现论”美学原则而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模仿论”原则相对立的。
它反对“复制世界”,即不把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作为真实的依据,而主张凭认真“观察”和重新思考去发现或洞察被习俗观念掩盖着的,而为一般人所不注意的真实。
为此就需要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把描写的客观对象加以“陌生化”的处理,以造成审美主体与被描写的客体之间的距离,从而引起你的惊异,迫使你从另一个角度去探悉同一个事物的本质。
这种艺术手段通称“间离法”,在布莱希特那里叫作“陌生化效果”。
《变形记》的变形即是一种间离(或“陌生化”)技巧。
作者想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是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之所以亲亲热热,因为互相有共同的利害关系维系着,一旦割断这种关系,则那种亲热的外观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的真相。
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所揭示的:“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之后的私人利益。
”可谓一针见血。
你看,当格里高尔身体健康,每月能拿回工资供养全家的时候,他是这个家庭里一名堂堂正正的而且受人尊敬的长子。
但当他一旦患了不治之症,失去了公司里的职务,因而无法与家庭保持这种经济联系的时候,他在家庭里的一切尊严很快被剥夺干净,甚至连维持生命的正常饮食都无人过问。
他变成“非人”,他的处境无异于动物。
当然也可以让主人公得一种致命的重病或遭遇一次丧失劳动力的重残,然后写他被家人厌弃的过程。
但这样的构思其艺术效果不如变形那样强烈。
因为作为病人,他有口会说话,有眼睛会看人,你不能当着他的面表现出对他的厌倦,或不给他送饭吃。
而一只甲虫,既不会说话,也没有表情,他的孤独感就更加令人感到凄然了——以上是从社会学观点去看的。
如果从西方流行的“异化”观念去看,这篇小说也是写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一篇杰作。
卡夫卡《变形记》作品分析

卡夫卡《变形记》作品分析
展开全文
细腻地描写他变形后精神上的痛苦。
开始他担心失去工作,惧怕上司责罚;接着为不能挣钱养家而焦虑、羞愧,也为骨肉至亲和房客佣人对他的厌弃而悲痛欲绝;最后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强烈,临死前还怀着温柔和爱想着自己一家人。
大量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叙而不议,含而不露,冷静客观。
格里高尔的遭遇无疑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悲剧,可是小说在叙述其悲惨遭遇时,却采用了平静的笔调,不动声色,不带感情,不发议论,不作评价,把一件本应令人十分惊诧的怪事写得平淡无奇。
人变成甲虫本来就够荒诞,而人们对此竟无动于衷,这就更说明世界的荒诞。
作者摒弃一切阐释,赤裸裸地推出对人的异化的最形象、最通俗的表述形式。
4、多层次、多视角的对照原则的运用。
小说中充满对照,其中有虚与实的对照、爱与憎的对照、变与不变的对照等,增强形象的鲜明度和表现力,有助于体现作者审美评价,从而突出作品的倾向性。
解读《变形记》

解读《变形记》《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的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荒诞性和寓言性,引发了无数读者的思考和讨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变形记》进行解读:一、故事背景;二、人物分析;三、主题思想。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变形记》的故事背景。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的德国,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
格里高尔一家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他们勤劳、朴实,但在生活的重压下,逐渐失去了自我。
格里高尔的变形,可以说是他内心压抑和无奈的外化,也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抗。
其次,我们对《变形记》中的人物进行分析。
格里高尔是故事的主人公,他在一家公司担任会计工作,每天忙于奔波,为了家庭付出了很多。
他的变形,让他从一个受人尊敬的职员变成了一个被人嘲笑和排斥的怪物。
然而,在格里高尔变形后,他的家人却开始关心他,甚至为他做饭、打扫卫生。
这说明,人性在面对困境时,往往会表现出自私和冷漠,但在关键时刻,又会显现出关爱和温暖。
而格里高尔则代表了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迫和误解的人。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变形记》的主题思想。
《变形记》通过格里高尔的变形,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生存压力和道德困境。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们往往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
格里高尔的变形,让我们看到了这种现象的荒诞性和悲哀性。
同时,这部作品也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应该勇敢地去面对,而不是逃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变形记》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意义的小说,它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了解19世纪德国的社会风貌,还可以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引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勇敢地追求真理和美好。
卡夫卡变形记论文

卡夫卡变形记论文卡夫卡变形记论文奥地利德语作家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是20世纪欧洲文坛上一位独特的作家,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卡夫卡被称为“荒诞文学之父”。
说起卡夫卡笔下的荒诞世界,人们首先就会想起他的《变形记》,短篇小说《变形记》完成于1912年,1915发表在月刊《白色书刊》10月号上。
这篇小说一经出版,立刻引起了读者的极大讶异与关注。
《变形记》作为卡夫卡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体现了卡夫卡艺术上最鲜明的荒诞特征,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变形记》中的荒诞世界。
一、荒诞变形中透着真实这是一篇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说。
卡夫卡用简单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了一个荒诞、非逻辑性的故事情节。
小说写了一个名叫格里高尔·萨姆沙的旅行推销员,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这是一件让人感到多么可怕和难以置信的事情: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
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
这可不是梦 (1)接下来,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行为也是让人匪夷所思:面对突如其来的这个厄运,格里高尔·萨姆沙没有像一般人有的恐惧、害怕,而是非常平静地琢磨他作为一名推销员的艰辛,惦记着他得赶紧上路工作,思考着如何替自己找一个迟到的理由。
他实在觉得“身体挺不错,只除了有些困乏”!这真是一件怪诞离奇、不可思议的事情,甚至连一点儿预兆都没有,更让人觉得荒诞的是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
虽然从外形到生活习性都已经虫化,他的“语言”和声音已让人听不懂,但他仍然有人的思维和理性,有强烈的生存要求和人性本能,清醒地活在人间,依然能感受到他的母亲和妹妹葛蕾特对他的突然“虫化”后的焦急和同情。
卡夫卡《变形记》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卡夫卡《变形记》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卡夫卡《变形记》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变形记》外国文学作品简析作者:[奥地利]卡夫卡类型:小说北京搜索本书成书于1915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形记》是其短篇小说代表作。
拙文试对其浅析,力求把握作家的思想状态,艺术技巧,从而真正走近卡夫卡的思想天地和艺术世界。
卡夫卡出生于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他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出现信仰危机的时代。
19世纪末,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暴露无遗。
动荡不宁的现实,日趋激烈的竞争,豪商巨贾与赤贫百姓的强烈反差,致使人们对传统价值观产生怀疑,加之以尼采“上帝死了”为滥觞的西方悲观意识的萌芽,西方世界出现了弥漫着幻灭情绪的精神荒原。
正是在这一主流思想冲击下,年轻时曾获法学博士学位,离开学校后在一家保险公司担任一般职员的卡夫卡自然会对现实作深入的审视。
小说描写了一个社会人“异化”成了甲壳虫后经历一系列事情,最后死亡的悲剧故事,荒诞不经。
整部小说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直接反映"人化"了的小动物的内心感受,通过虚化的、荒诞的情节,荒唐的行为描写人的真实的心里状态.表现那个时代小人物为了生存普遍存在的恐惧心理和非理性的生存环境。
描写非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让非现实的人物生活在现实生活的环境中,其目的是通过格里高尔的心灵语言和孤苦环境来展现西方社会人的异化的普遍本质。
正是由于对现实的失望绝望,人们开始在迷惘、痛苦、悲观面对现实的同时,将关注的重心放在个体内心体验、思想状态上。
卡夫卡在审视现实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悲哀绝望的情绪,换句话讲,在悲哀的情绪流露中,完成对现实的审视。
那么,卡夫卡的“变形记”完成了哪些审视呢?
1、表现人的异化西方工业文明的到来,导致“人”生存环境的异化,生存状态的“恶化”,人蜕化为“非人”。
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中的城堡就是人类异化的生存环境,《变形记》中萨姆沙所不能迈出的卧室,同样也是人类异化的生存环境,变成甲壳虫的萨姆沙“有的只是无数细小的腿,它们一刻不停地向四面八方挥动,而他自己都完全无法控制”。
人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人在生活的重负之下必然异化。
所以,当“大家相信他有什么地方不太妙”准备弄开门时,“他觉得自己又重新进入人类的圈子”。
“重新进入人类的圈子”,这只是一厢情愿,这不独因为他已变成甲壳虫,更因为残酷的现实使他如此。
现实就是一张“床”,格里高尔·萨姆沙想“冒一切危险来实现离床”,这个希望是“极渺茫的”。
现实对人的束缚太紧,压抑太重,人永远只是现实的奴隶,永远在现实的魔网中异化,因而人的异化具有普遍性。
君不见,小说中那位“经受了漫长的一生中所有最厉害的打击”的老妈子居然失去对弱者的怜悯,“她兴致一来就这样无聊地滋扰”萨姆沙,将个人对痛苦暂时忘却的瞬间愉悦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
2、表现人际关系的异化人的异化必须导致人际关系的异化。
《变形记》中,变成甲壳虫后的推销员,听到妹妹“开门”请求声时,“并不想开门,所以暗示庆幸自己由于时常旅行,他养成了晚上锁住所有门的习惯,即使回到家里也是这样”,这反映了人与人的疏离。
外部世界对人的挤压,人对外部世界的戒备,不正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异化?当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家中生活困窘,不得不租房出去,当妹妹以“优美悦耳的小提琴演奏”表达家人对房客的尊重之意时,而房客们居然“不断把烟从鼻子和嘴里喷向空中”,表现出极不耐烦;而格里高尔听到演奏,“觉得自己一直渴望着某种营养了”。
对艺术的痴迷,对人的正常生活的眷恋,正反衬出房客的无礼和人性的残酷。
“旅行推销员几乎长年不在办公室,他们自然很容易成为闲话,怪罪和飞短流长的目标”。
格里高尔所处的外部世界的人际关系竟如此凉薄!
人际关系的异化在家人对待主人公的态度的巨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推销员格里高尔凭自己的诚实劳动养活全家时,家人表现出感激热情。
而当他丧失这一作用时,家人唯恐避之不及,母亲见到儿子,“霍地跳了起来,伸开两臂”,身不由已地一直往后退;妹妹“大吃一惊,不由自主就把门砰地重新关上”,再也不考虑拿什么他可能最爱吃的东西来喂他了,只是在早晨和中午上班以前匆匆忙忙地用脚把食物推进来,手头有什么就给他吃什么,到了
晚上只是用扫帚再把东西扫除去。
父亲在不得不结束养尊处优生活,当了银行杂役后,渐渐厌恶儿子,以至有一天决心要轰炸他了。
他把碗橱上盘子里的水果装满了衣袋,也没有好好地瞄准,只是把苹果一只接一只地扔出来。
其中一只正好打中了儿子的背并且陷了进去。
这致命的一击最终结束了儿子的生命。
依然“怀着温柔的和爱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的格里高尔·萨姆沙的死去,给家人带来轻松的心情,“让我们感谢上帝吧”;家人如释重负,因而到郊外去的旅途中感受到了“充满温暖的阳光”的爱抚。
小说详细的描写了家人对他从关心到厌恶到必欲置其于死地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希望他恢复赚钱的能力到彻底绝望的过程.这是一个为家庭奉献了一切,却由于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而被家庭抛弃的小人物的悲剧,这类悲剧在人情冷漠的现代社会里并不罕见.家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他人?
3、表现人的软弱和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
现实对人的压抑、束缚,力量巨大,人是弱者。
现实让格里高尔变成一只可怜的甲虫,“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即使是这些小腿,“人自己却完全无法控制”,“无论怎样用力向右转,他仍旧滚了回来,肚子朝天”。
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不能主宰自我,自己凭辛勤劳动养活全家,却要受公司既无骨气又愚蠢不堪的听差的巡查;尽管格里高尔还一心想为父亲还债,还想送妹妹进音乐学院,但是,公司秘书主任的催促、逼迫、离去,宣告了格里高尔作为人正常生活的终结,宣告了他梦想破灭。
主人公变为甲虫,不得不呆在卧室中,最终难逃一死,仿佛在冥冥之中有神秘力量主宰、约束着主人公。
主人公的命运,就是芸芸众生的悲剧命运。
它,难以摆脱,也无法摆脱。
这是作家卡夫卡对下层人民生活深入体验的一个成果。
卡夫卡是一位有社会使命感、责任感的严肃的思考性作家,对社会的深入观察体验,深刻认识,使他在作品中竭力去表现现实的残忍和悲哀。
他细腻地表现人多方面的异化和无奈。
冷漠地审视,表现出冷峻的风格;悲哀地审视,具有撼人的力量。
他的作品包含了寓言式的结构,象征与荒诞的手法的运用,现实主义的语言与非现实主义的内容,简洁;平淡;还有那冷漠的语言风格。
卡夫卡说“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孤独脆弱,悲观自弃的性格是卡夫卡小说艺术倾向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变形记》作为他的主要作品也不可避免的带有卡夫卡强烈的自传色彩。
主人公处在一种身世不由自主的境地里,迷失在梦幻一般的世界中,充满着恐惧和不安。
他们都有一个目标,但是无论怎样费尽心机,也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最后终于走向灭亡。
这也是卡夫卡作品的共同特点。
《变形记》作为表现主义流派中颇有代表性的佳作,通篇采用荒诞变形、象征暗示的手法,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非人”的现象,人被挤压的生存状态和苦闷彷徨无奈的心理状态,是西方精神荒原出现的状态下人们反叛传统,寻求艺术突围的一种成功尝试。
可以这么说,《变形记》是西方精神荒原中一支奇异的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