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代谢动力学吐血整理(中药药理专业)
药物代谢动力学吐血中药药理专业精编版
药物代谢动力学吐血中药药理专业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1.被动扩散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2.孔道转运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的血流速率及膜的性质有关3.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有选择性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常需要能量4.其他转运方式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二、胃肠道中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①药物和剂型②胃肠排空作用③肠上皮的外排机制④首过效应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1.整体动物实验法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
缺点: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Caco-2细胞模型法Caco-2细胞来源于人体结肠上皮癌细胞。
优点:①作为研究体外药物吸收的快速筛选模型;②在细胞水平上研究药物在小肠黏膜中的吸收、转运和代谢;③研究药物对肠黏膜的毒性;④由于Caco-2细胞来源于人,不存在种属的差异性。
缺点:①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②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四、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常用测定方法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1.平衡透析法原理:利用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透过半透膜的特性进行测定的。
2.超过滤法原理:与平衡透析法不同的是在血浆蛋白室一侧加压力或离心力,使游离药物快速通过滤膜进入另一隔室。
药理学(2)药物代谢动力学(学习笔记)
药理学(2)药物代谢动力学(学习笔记)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考什么?一、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或药代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及血浆药物浓度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
●药物转运:药物吸收、分布和排泄,仅是药物在体内位置的迁移。
●药物转化:即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1.药物吸收及影响的因素吸收概念: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除静脉给药外,其它给药均存在吸收过程。
吸收途径:血管外给药途径有——消化道给药、注射给药、呼吸道给药和皮肤黏膜给药。
(1)消化道吸收:包括口腔吸收、胃吸收、小肠吸收、直肠吸收。
其中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原因有3:吸收面积大、血流丰富、pH适当,既适合酸性药物的吸收,又适合碱性药物的吸收。
)(2)注射部位的吸收:①肌内注射②皮下注射—不包括静脉注射。
③其他注射给药:包括动脉注射和鞘内注射(将药物注射到脊髓的蛛网膜下腔,如进行脊髓麻醉)(3)肺部吸收:挥发性或气体性药物通过肺上皮细胞或气管黏膜吸收。
(4)经皮吸收:局部给药,吸收的速率和程度取决于用药的面积、药物的脂溶性及皮肤受损情况。
【影响吸收的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弱酸性药物在胃中易吸收,而弱碱性药物在小肠中吸收。
●药物吸收与排泄的规律是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
(2)药物的剂型药物制剂释放速率和溶解速率影响药物的吸收。
(3)首过(关)消除:某些药物在通过胃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被代谢失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称为首过消除或首关效应。
●“首”代表第一次,“过”谁?——肝脏。
药物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就给代谢了,真正进入血液循环发挥作用——管事的药少了。
●如硝酸甘油、利多卡因、异丙肾上腺素都具有明显的首过消除。
●掌握受过消除的意义:首关消除明显的药物不能采取口服给药。
(4)吸收环境主要涉及胃肠内容物、胃肠液酸碱度、胃肠蠕动和排空、血流量等。
中药药理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中药药理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研究主题:中药药理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摘要:中药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然而其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相对滞后。
本论文旨在探讨和分析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性,为中药的科学使用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1. 研究问题及背景: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是中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对于深入了解中药的活性成分、药效机制、药物代谢途径和动力学特性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中药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
本论文旨在解决以下问题:(1)中药中的活性成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2)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是什么?(3)如何通过研究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提高中药的临床应用效果?2. 研究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综合研究方法,结合实验研究、分析方法和数学建模等技术手段,从分子、细胞和整体水平对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
具体研究方案包括:(1)筛选并提取中药中的活性成分;(2)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探究中药的药理学特性;(3)开展代谢酶与药物互作研究,分析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4)应用数学建模方法分析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3.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通过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
其中,我们发现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通过特定途径作用于靶位点,发挥药效。
同时,我们还发现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具有种类丰富、代谢途径多样以及个体差异较大等特点。
通过数学建模分析,我们进一步揭示出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与其药效的关系。
4. 结论与讨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准确了解和掌握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有助于优化中药的剂型设计,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拓宽了对中药的认识,为中药的科学使用和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完整word版)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吐血整理
(完整word版)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吐血整理药理学第一章绪论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第二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吐血整理中药药理实验题目(含答案)
1.可引起溶血的中药成分(皂苷)2.能损伤\保护胃粘膜的药物?(乙醇、醋酸)/(黄连水煎液、五味子)损伤机理(引起胃粘膜保护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微循环障碍和缺血)?胃黏膜损伤程度的表示方法(溃疡抑制百分率)?胃溃疡实验注意(灌入乙醇量准确无误、处死时间准确)溃疡指数是(大鼠胃粘膜损伤长度的总和)?溃疡抑制率的计算(对照组溃疡指数-给药组/对照组)。
列举中西医抗胃溃疡药(放弃)3.泻下实验有哪些(对小鼠小肠运动的影响)?泻下药分类(刺激性泻药、容积性**、润滑性**)?芒硝属于(容积性,10水硫酸钠)?大黄、芒硝的泻下机理(芒硝:口服后水解,使渗透压升高,阻止肠内水分吸收,致肠容积增大,刺激肠蠕动而止泻)芒硝对肠的影响、选择何种指示剂及原因、(容积性泻下、炭末、放弃)如何鉴别指示剂与粪便、测长度注意、如何判断是小肠?(放弃)炭末推进率=?(炭末肠内推进距离/小肠总长度)大承气汤的组方(芒硝、厚朴、大黄、枳实)、对小肠影响(润滑小肠而泻下)?4.缩宫素剂量大小对子宫收缩的影响区别?(大:催产,小:止血)5.香附、益母草对子宫的作用(收缩、兴奋)6.自发性活动实验中药物的作用,酸枣仁对自发活动影响(镇静催眠)注意事项(保持安静、温度在20-25c)7.镇咳实验的老鼠如何筛选(潜伏期>3次/min)?致咳方法有哪些?(物理方法、电刺激、化学)8.镇痛实验常用方法?扭体实验的试剂、现象、镇痛类型;热板法小鼠的筛选、性别、现象。
两法优缺点?痛阈提高率是?元胡与吗啡镇痛的特点9.镇痛药元胡的炮制及原因,镇痛机制(醋制、放弃)10.惊厥模型的制法(电刺激)11.石菖蒲对中枢的药理作用(震惊、抗惊厥、抗癫痫)12. 自主活动记录仪的作用(记录给药小鼠的活动次数)?一台可测小鼠数量(5)?13.药理实验三原则(随机、对照、重复)14.制离体子宫的条件(温度:37,气体O295%,CO25%,台氏液)注意事项(小心用镊子夹、每注入一种药物,待作用完毕后,冲洗,再注入另一种药物)、如何制(放弃)为何小鼠要打雌激素(使子宫充盈,方便实验)、子宫形态(V),15.益母草作用成分(益母草碱)18.如何鉴别鼠性别(雄性生殖器官外漏)19.咳嗽潜伏期是?(喷雾氨水开始时间至发生咳嗽所需时间)20.离体器官制作过程、注意事项21.镇咳药分类(中枢、外周)、氨水致咳原理(刺激中枢使之兴奋)、注意(注意观察记录潜伏期、喷雾氨水要一致)22.红细胞混悬液的制备及浓度、如何取兔血、23.致惊厥药有哪四个?(尼可刹米、回苏灵、苯巴比钠、扑尔敏)24.量反应与质反应的区别?统计方法?。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合成药物 或中药有
肼和氯霉素。 新生儿、肝硬化、肝功能不全者药酶
活性都有影响。
5. 排泄
中药药理
研究内容:中药的主要排泄途径(尿、 粪、胆汁)、排泄速率、原型或活性代谢 物排泄、有无肾小管主动分泌和被动再吸 收、肾功能不全时对排泄的影响、有无肝 肠循环等。
肾小球滤过率 (GFR) 125ml/min
Kidney
尿 1ml/min
研究内容包括可吸收部分中有效成分的吸 收量、吸收机制、吸收速率、生物利用度、 影响吸收的因素等方面。
不同给药方式的吸收快慢 吸入〉肌注〉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吸收(Absorption) ---药物由给药部位进
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消化道给药
(1)舌下给药:脂溶性药物如硝酸甘油以简单 扩散方式被吸收。
例1:某病人因故服用戊巴比妥钠(酸性药 物,Pka=7.4),马医生用维生素C抢救, 尿液酸化为5.4,另一位朱医生用苏打水使 尿液碱化为9.4,哪位医生处置正确?
例2:吗啡(弱碱性)中毒洗胃,促进毒物 的排除,为什么?
血液PH=7.4,胃:酸性,肠道:碱性
• 胃 (酸性) 肠(碱性)
血液PH=7.4 吗啡分子型多
(三)膜动转运
• 胞 饮----某些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与相 应的大分子微粒具特殊亲和力,使细胞膜 内陷形成小胞吞噬进入细胞。
• 胞 吐----细胞内微粒被膜包围,移向细胞 内侧并形成开口通道,将微粒排出胞外。
中药药理
2. 吸收 中药制剂大部分为血管外途径 给药,口服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中药成分 复杂,难弄清全部真正可吸收成分。
第二阶段19701990年采用高灵敏度的现代分析仪器如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应用于血药浓度的测定并普遍应用房室模型拟合进行药时数据的解析和参数计第三阶段1990年至今高效液相hplc气质联用lcms液质联用gcms等现代分析仪器的广泛应用血清药理学及血清药物化学中药药代药效pkpd结合模型等新方法的开展使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向着更大的广度和深度发展
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专业知识培训专家讲座
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类脂相而经过 特 点: 转运速度与脂溶度(lipid solubility)成正比 顺浓度差,不耗能。 转运速度与浓度差成正比 转运速度与药品解离度 (pKa) 相关
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专业知识培训
第6页
酸性药 (Acidic drug): HA H+ + A 碱性药 (Basic drug): BH+ H+ + B (分子型) 离子障(ion trapping) 分子型极性低, 亲脂, 可经过膜;离子型相反
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专业知识培训
第23页
代谢步骤和方式
药品 药品
Phase I
氧化、还原、水解引 入或脱去基团(-OH、 -CH3.-NH2、-SH)
无活性
活性或
药品 亲脂
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专业知识培训
Phase II
内源性葡萄糖苷酸、 硫酸、醋酸与药品或I 期反应代谢物结合
结合
结合
排
泄 结合
亲水 第24页
③超短效为t1/2≤1小时, 短效为1~4小时, 中效为4~8 小时, 长期有效为8~二十四小时, 超长期有效为>二 十四小时;
④肝肾功效不良者, 药品t1/2将对应延长, 此时应调整 用药剂量或给药间隔。
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专业知识培训
第38页
四、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F为血管外给药时, 制剂中药品被吸收进 入体循环程度(相对量)和速度。 (1)生物利用度程度: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基底膜对分子量小于0物质可自 由滤过, 所以, 除了血细胞成份、血浆蛋白及其与之结 合药品等较大分子物质之外, 绝大多数游离型药品和 代谢物都可经肾小球滤过。脂溶性高、极性小、非解 离型药品和代谢产物轻易经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入 血;
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item5_c{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呈现发布的良 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 减文字,4行*25字}
06
$item6_c{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呈现发布的良 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 减文字,4行*25字}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或先后使用时 ,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的 现象。
细胞培养法
通过使用特定的细胞系或组织细胞,模拟药物在体内 的代谢过程。
计算药物代谢动力学方法
房室模型法
将体内药物分布看作是一个或多 个房室,通过数学模型描述药物 的动态变化。
统计矩法
通过计算药物的分布容积、清除 率等统计矩参数,了解药物在体 内的动力学特征。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
型
结合生理学参数和药代动力学参 数,模拟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预测药物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 表现。
特点
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涉及多 个学科领域,如药理学、生理学、生 物化学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实 践性等特点。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
通过对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为药物的合理使用、新药研发和临床疗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意义
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为患者提 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表示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 时间,是衡量药物作用持续时间 的重要参数。
表观分布容积(Vd)
表示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容量,是 衡量药物分布广窄的重要参数。
吸收速率常数(Ka)
表示药物进入体内的速率,是衡 量药物吸收快慢的重要参数。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它是医学、药学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对于理解药物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以及合理用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药理必考的知识点总结。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规律。
1、吸收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众多,包括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脂溶性、解离度等)、给药途径(如口服、注射、舌下含服等)以及机体的生理状态(如胃肠道的 pH 值、蠕动情况等)。
其中,口服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但药物可能会受到胃肠道的酸碱环境、酶的破坏以及食物等因素的影响。
而注射给药(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则能直接将药物送入血液循环,起效迅速。
2、分布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会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血浆蛋白结合率、器官的血流量、组织细胞的亲和力以及药物的理化性质等。
只有游离型的药物才能发挥药理作用,而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则暂时失去活性,是一种药物的储存形式。
3、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称为代谢,也称为生物转化。
主要的代谢器官是肝脏,参与代谢的酶主要是肝药酶。
药物经过代谢后,其药理活性可能会发生改变,有的药物代谢后活性增强,有的则减弱甚至消失。
4、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肾脏是最主要的排泄器官,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等过程将药物排出体外。
此外,胆汁排泄、肠道排泄、肺排泄以及乳汁排泄等也是药物排泄的途径。
二、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1、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的基本作用包括兴奋和抑制。
兴奋作用能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抑制作用则使其减弱。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指药物只对某些组织或器官产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或器官作用较小或无作用。
中职《药理学》课件第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药物的消除与蓄积
(二)药物的蓄积 当反复多次给药时,药物进入人体内的速度大于消 除速度,血药浓度逐渐升高,称为药物的蓄积。
二、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规律
(一)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
以药物剂量或血药浓度
为纵座标,用药后时间
为横座标,血药浓度随
时间变化的关系可绘制
出一条曲线为时-量关系。 潜伏期,持续期,残留期
第一相反应
第二相反应
3.药物代谢酶(专一性和非专一性)
①肝药酶,是肝内促进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统
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易受药物的
诱导和抑制。
②专一性酶:对特定基团。例胆碱酯酶
4 酶的诱导和抑制
五、药物的排泄
1.药物的原形或代谢 产物通过排泄器官 或分泌器官从体内 排出体外的过程。
2.肾,主要排泄器官 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管的分泌 肾小管的重吸收
药物 血浆蛋白
结合物
①结合型药物无药理活性 ②饱和性 ③竞争性 ④可逆性
三、药物的分布
2.组织器官的血流量,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 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碘 甲状腺,钙 骨骼 4. 体内屏障
血 脑 屏 障 胎盘屏障
四、药物的代谢
1.药物在药物代谢酶作用下,结构和药理活性发生的改变
2.方式 氧化、还原、水解 结合反应
五、药物的排泄
五、药物的排泄
3.胆汁排泄:肝肠循环
生物转化
胆道
药物
无活性结合物
胆囊
肝脏
门静脉 肠道吸收
酶
原型药物
小肠
肠道
4.其他途径
第二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概念与参数
(一)药物的消除 1.恒比消除(一级动力学消除) 体内药物按瞬时血药浓度(或体内药量)以恒定 的百分比消除。 2.恒量消除(零级动力学消除) 体内药物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的量。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制剂药理学与药代动力学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制剂药理学与药代动力学中药药物制剂药理学与药代动力学是中药行业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中药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和代谢动力学。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中药药物制剂的药理学与药代动力学的相关知识,并探讨其在中药行业中的应用。
一、中药药物制剂的药理学中药药物制剂的药理学是研究中药药物在体内作用的科学。
中药药物制剂是将中药药物加工成各种剂型供人们使用的药品形式,如丸剂、胶囊、口服液等。
药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吸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过程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中药药物制剂的吸收可以通过口服、皮肤贴贴敷、注射等途径进行。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
2. 药物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过程主要是指药物在血液中的输送和分布到不同组织和器官的过程。
中药药物制剂的分布特点与药物的性质、组织亲和性等相关。
3.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是指药物在体内被生物化学反应改变为活性代谢产物或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和其他组织器官中。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生物转化后通过肾脏、肠道、肺等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排泄速度可以影响药物的疗效和药物浓度的维持。
二、中药药物制剂的药代动力学中药药物制剂的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药代动力学可以用来评估和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药效和药物浓度的时间曲线。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对于中药药物的合理使用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 药物吸收动力学:药物的吸收动力学研究了药物在给药后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吸收动力学参数包括最大吸收速率(Ka)和吸收半衰期(T1/2a)。
2. 药物分布动力学:药物的分布动力学研究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以及药物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浓度分布。
分布动力学参数包括分布容积(Vd)和组织清除率(CLt)。
3.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研究了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代谢产物的生成和消除。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药理活性。
然而,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却很少有人涉猎。
本文将介绍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
一、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指研究中药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代谢产物的形成和消除的科学。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
通过研究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可以了解中药在人体内的运行规律,为合理应用中药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1. 内源性标记物法内源性标记物法是指在中药中加入一种生物学活性物质(如示踪剂)进行标记,通过监测标记物的代谢过程,了解中药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变化。
内源性标记物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可以真实反映中药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2. 外源性标记物法外源性标记物法是指在中药中加入一种外源性标记物(如氢、碳、氮等同位素标记物),通过检测标记物的代谢产物,研究中药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
外源性标记物法可以定量测定中药的代谢产物,为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三、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临床应用1. 预测中药疗效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可以帮助预测中药的疗效。
通过了解中药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可以明确中药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转化率,为合理应用中药提供依据。
此外,药代动力学研究还可以挖掘中药的潜在疗效和作用机制,为中药的药理学研究提供支持。
2. 个体化用药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为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
不同个体对中药的代谢能力存在差异,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筛选用药适应症,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次,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
个体化用药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疗效,还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
3. 药物相互作用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还可以用于研究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吐血整理(中药药理专业)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1. 被动扩散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2. 孔道转运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的血流速率及膜的性质有关3. 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有选择性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常需要能量4. 其他转运方式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二、胃肠道中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①药物和剂型②胃肠排空作用③肠上皮的外排机制④首过效应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1. 整体动物实验法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
缺点: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Caco-2细胞来源于人体结肠上皮癌细胞。
优点:①作为研究体外药物吸收的快速筛选模型;②在细胞水平上研究药物在小肠黏膜中的吸收、转运和代谢;③研究药物对肠黏膜的毒性;④由于Caco-2细胞来源于人,不存在种属的差异性。
缺点:①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②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四、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常用测定方法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1. 平衡透析法原理:利用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透过半透膜的特性进行测定的。
2. 超过滤法原理:与平衡透析法不同的是在血浆蛋白室一侧加压力或离心力,使游离药物快速通过滤膜进入另一隔室。
脑微血管的特性:①低水溶性物质的扩散通透性;②低导水性;③高反射系数;④高电阻性;⑤酶屏障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药理学专业归纳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汲取、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释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
只有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分布容积小、排解慢自己医治指数低的药物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上相互作用才有意义自身诱导:药物本身是其所诱导的药物代谢酶的底物,反复应用后自身代谢加快。
有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格鲁米特、保泰松一级排解动力学:体内药物按恒定比例排解,单位时间内排解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其药-时曲线在常规坐标图呈曲线,在半对数坐标图呈直线〔线性动力学〕。
大多药以一级动力学排解零级排解动力学:体内药物以恒定的速率排解,单位时间内排解的药物不变,其药-时曲线在常规坐标图上呈直线,在半对数坐标图上呈曲线〔非线性动力学〕混合排解动力学:低浓度或低剂量时,按一级动力学排解,到达肯定高浓度或高剂量时,按零级动力学排解,如苯妥英钠,水杨酸、乙醇排解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一级动力学时半衰期=0.693/K,按零级动力学半衰期=0.5×C/K;通常给药间隔为一个半衰期去除率:一级动力学不变,零级动力学可变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的不良反响:1、副反响:在医治剂量时出现的与医治无关的不适反响,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预防。
2、毒性反响: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响,比较严峻,可以预知预防。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响: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又称反跳反响。
5、变态反响: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响,又称过敏反响。
6、特异性反响:先天性遗传异常所致,反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量反响的量-效曲线:以药物的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作图可获得直方双曲线,将药物浓度改用对数值则呈典型对称S曲线,为量-效曲线1、最小有效量: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2、最大效应:又称效能3、半最大效应浓度:指能引起50%最大效应的浓度4、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响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强度越大,曲线陡药效剧烈,曲线平坦药效和气5、医治指数〔TI〕:LD50/ED50或LD5/ED95,医治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医治指数小的药物平安药物与受体结合与亲和力和内在活性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1. 被动扩散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2. 孔道转运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的血流速率及膜的性质有关3. 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有选择性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常需要能量4. 其他转运方式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二、胃肠道中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①药物和剂型②胃肠排空作用③肠上皮的外排机制④首过效应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1. 整体动物实验法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
缺点: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 细胞模型法Caco-2 细胞来源于人体结肠上皮癌细胞。
优点:① 作为研究体外药物吸收的快速筛选模型;② 在细胞水平上研究药物在小肠黏膜中的吸收、转运和代谢;③ 研究药物对肠黏膜的毒性;④ 由于Caco-2细胞来源于人,不存在种属的差异性。
缺点:①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②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四、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常用测定方法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1. 平衡透析法原理:利用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透过半透膜的特性进行测定的。
2. 超过滤法原理:与平衡透析法不同的是在血浆蛋白室一侧加压力或离心力,使游离药物快速通过滤膜进入另一隔室。
脑微血管的特性:①低水溶性物质的扩散通透性;②低导水性;③高反射系数;④高电阻性;⑤酶屏障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第三章药物的代谢研究药物的生物转化:即药物的代谢,是药物从体内消除的主要方式之一。
、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主要有两个步骤I相代谢反应:药物在I相反应中被氧化、还原或水解。
催化I相代谢反应的酶主要为肝微粒中的CYP450 酶。
n相代谢反应:药物在n相代谢反应中与一些内源性的物质(如葡萄糖醛酸、甘氨酸、硫酸等)发生结合反应。
(重要解毒方式之一)二、药物经生物转化后的活性变化1. 代谢物活性或毒性降低;2. 代谢物活性与原药相当或强于原药;3. 形成毒性代谢物;4. 前药的代谢激活:有些药物本身没有药理活性,需要在体内经代谢激活才能发挥疗效。
前药通过以下途径改善药物作用:(1)提高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2)提高药物作用的选择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三、细胞色素P450 酶生物学特性(6 点)1. 是一个多功能的酶系:可以在催化一种底物的同时产生几种不同的代谢物;2. 对底物的结构特异性不强:可代谢各种类型化学结构的底物;3. 存在明显的种属、性别和年龄的差异;4. 具有多型性,是一个庞大家族:5. 具有多态性:即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间某一CYP450 酶的表达存在明显的差异。
6. 具有可诱导和可抑制性。
苯巴比妥可诱导,氯霉素可抑制。
四、人肝微粒体中参与药物代谢的P450 酶类型:CYP1A 、CYP2C 、CYP2D 、CYP2E 、CYP3ACYP450 酶的探针药物:CYP1A2 —非那西丁;CYP2C8 —紫杉醇;CYP2C9 —甲苯磺丁脲—人肝中CYP450 酶中CYP2D6 和CYP2C19 呈现出典型的多态性,其特异性的抑制剂分别为奎尼丁,反苯环丙胺。
五、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1. 代谢相互作用:参与药物代谢的P450 酶的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可以被诱导或抑制;2. 种属差异性:不同种属的P450 同工酶的组成是不同的或不同种属的CYP450 同工酶的含量或活性是不同的,分别导致代谢物种类和代谢物产量的差异。
3. 年龄和性别的差异:药物代谢的年龄差异主要在儿童和老年人中表现,这是因为机体的许多生理机能(如肝、肾功能等)与年龄有关;药物代谢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但这一差异没有年龄差异那么显著,且其在人体内的代谢差异没有动物显著。
4. 遗传变异性:是造成药物的体内过程出现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5. 病理状态:肝脏是药物的主要代谢器官,因此当肝功能严重不足时,必然会对主要经肝脏代谢转化的药物的代谢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
第四章经典的房室模型理论单房室模型:指药物在体内迅速达到动态平衡,药物在全身各组织部位的转运速率是相同或者相似的,此时把整个机体视为一个房室,称为单(一)房室模型。
二房室:将机体分为两个房室,即中央室和外周室。
中央室:由一些膜通透性较好,血流比较丰富,药物易于灌注的组织(如心肝肾肺等)组成,药物往往首先进入这类组织,血液中药物可以迅速与这些组织中的药物达到平衡。
外周室:把血流不太丰富,药物转运速度较慢且难于灌注的组织(如脂肪,静止状态的肌肉等)归并成一个房室,称为外周室。
这些组织中的药物与血液中的药物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动态平衡。
判别一室模型和二室模型的重要的动力学特征:半对数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呈直线关系即一室模型。
一、药动学参数的生理及临床意义1. 药峰时间t max 和药峰浓度c max 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出现的血药浓度最大值的时间和此时的浓度。
用于制剂吸收速率的质量评价。
药物吸收快,则峰浓度高,达峰时间短。
2. 消除半衰期t1/2: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按一级消除的药物则有t1/2=0.693/k3. 表观分布容积V d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一个比例常数,其本身不代表真实的容积,主要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程度的广窄。
对于单室模型,有V d=x/c 。
①如一个药物V d 的为3-5L 左右,则该药物可能主要分布与血浆并与血浆蛋白大量结合②如一个药物的V d为10-20L左右,则说明该药物主要分布于血浆和细胞外液:③如一个药物的分布容积为40L ,则这个药物可以分布于血浆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表明其在体内分布较广,如安替比林;④达到100L以上,这一体积远远超过体液总容积,在体内往往有特异性的组织分布,如硫喷妥钠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可大量分布于脂肪组织。
( 4 个等级)4. AUC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是评价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
5. 生物利用度F: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的一种量度,它是评价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
可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比较血管内和血管外给药后的差异)和相对生物利用度(比较两种制剂的吸收差异)。
6. 清除率CL = kV d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数。
二、一房室静注及一房室静脉滴注给药参数及计算。
一房室静注:c = c0 e-kt t1/2 = 0.693/k V = x0/c0 CL = kV AUC = c 0 / k = x0 / kV 重要的动力学特征:血药浓度的半对数-时间曲线呈直线关系。
一房室静脉滴注: 是药物以恒速静脉滴注给药的一种方式,血浓c 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直到达到稳态c ss。
dx / dt = k 0-kx (k0 为滴注速率,x 为体内药量,k 为一级消除速率常数) c=k o •( 1 — e-kt) / Vk , f ss (达坪分数)=c/c ss=1 — e'0.693n动力学特征:①血浓随时间递增,当t T闵时,e-kt T0,血液浓度达到稳态,C ss=k o/kV②稳态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滴注速率,C ss和k o成正比。
③到达稳态所需时间取决于药物的消除半衰期,而与k o无关,当t=3.32 t i/2时,c=0.9C ss;当t=6.64t i/2时,c=0.99C ss,即经过6.64 t 1/2时即可达到坪水平的99%。
三、一房室静注多次给药多剂量给药: 按一定的剂量、一定的给药间隔经多次重复给药后才能使血药浓度保持在一定的有效浓度范围内,从而达到预期疗效。
①临床上为达到期望的疗效常常采用多剂量给药以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按一级过程处置的药物连续多次给药后,血药浓度呈现有规律的波动。
②随着给药次数的增加,血药浓度不断递增,但递增的速度逐渐减慢,直至达到稳态水平,此时若继续给药则血药浓度在稳态水平上下波动。
③稳态“坪”浓度:C av=xO/kV T,稳态时的“坪”血药浓度指稳态时间隔T期间的“坪”血药浓度。
⑤负荷剂量:凡首次剂量即可使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水平的剂量称为负荷剂量。
x o*=x o/(1-e 'K T), x o为维持剂量。
若=t i/2,则负荷剂量=2X o,即如按半衰期给药,则需首剂量加倍。
⑥积累系数R:经重复多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有蓄积的现象,其累计程度定义为稳态平均血药浓度与第一次给药的平均血药浓度之比。
第五章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线性药代动力学:目前临床使用的药物中,绝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消除速率常数呈现为剂量或浓度非依赖性,表现为血药浓度或AUC 与剂量呈正比。
非线性药代动力学:临床上某些药物存在非线性的吸收或分布;还有一些药物以非线性的方式从体内消除。
这主要是由于① 酶促转化时药物代谢酶具有可饱和性,②肾小管主动转运时所需的载体也具有可饱和性,所以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消除速率常数呈现为浓度依赖性,非线性药动学特征:①高浓度时为零级过程,低浓度时为近似的一级过程;②消除速率和半衰期不再为常数,而与初浓度C o 有关;③AUC与剂量不成比例;④药物的消除半衰期随剂量增加而延长。
鉴别方法:①Igc -1图形观察法:药物静注后,作Igc-1图,若呈明显的上凸曲线可考虑为非线性动力学,若为直线或下凹曲线则可初步判断为线性动力学。
②面积法:对同一受试者给予不同的剂量,分别计算AUC值,若AUC与x o呈比例,说明为线性,否则为非线性。
若AUC 随剂量增加较快,可考虑为非线性消除;若AUC 随剂量增加较慢,血管外给药的情况下可考虑为吸收出现饱和,即非线性吸收。
③血药浓度-剂量比法:静脉给予低、中、高不同剂量,若不同时间、不同剂量下血药浓度/ 剂量比值基本相同,则为线性动力学,否则为非线性动力学。
近年来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进展:①最近发现了一些非线性消除的药物,如抗胃酸药奥美拉唑;②其他因素引起的药物非线性消除现象,如在作用机制上注意到药物本身以外的因素如赋形剂或者主要代谢产物对肝药酶的抑制作用而导致的非线性药动学现象;③新技术在非线性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如采用稳定同位素标记等;④药物的非线性结合研究:除了吸收和代谢外,近年发现蛋白结合也可引起的非线性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