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寓言两则12

7、寓言两则12
7、寓言两则12

金积中心学校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最新六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精品)

六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这一文体了。 2.学习第一则寓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则寓言。 2.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寓言两则教案1

《寓言两则》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 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12寓言两则教案

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二年级语文教研组上课时间:年月日总第课时

②朗读指导:要读出反问的语气,读出养羊人不以为然的样子。 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说明养羊人认为羊已经丢了,修补羊圈于事无补,突出了养羊人对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修羊圈这件事不以为然的态度,为下文再次丢羊埋下了伏笔。 (3)《亡羊补牢》中的放羊人后来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串珠问题2)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①养羊人用实际行动改正自己的错误。 ②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 (4)我会说:从此,养羊人的羊再也没有丢过的原因是( A ) A.养羊人堵上了窟窿,并把羊圈修得很结实。 B.狼不在来吃羊了。 C.养羊人每天住在羊圈里看羊。 2.阅读方法解密:认识寓言 概念:寓言是一种常见的文体,它通过讲述有劝诫或讽刺意味的故事,惩恶扬善。 作用:寓言故事往往比较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可以充分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 运用:本课的两个故事就是寓言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六、课堂小结 1.课文主旨:《亡羊补牢》讲述了从前有一个人养了几只羊,羊丢了两次后才修补羊圈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建议,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2.课堂小结:《亡羊补牢》是一篇浅显易懂的寓言故事,该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它告诉我们无论做错什么事,只要善于听取别人善意的劝告,及时改正还不算晚。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复习导入:让我们用摘苹果的方法来复习一下上节课认识的生字宝宝吧!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识字写字 1.出示会认字,引导学生识记、观察字形、读一读,并组词; 2.认识多音字,掌握不同读音所对应的不同含义; 3.检查识字情况:摘苹果; 4.理解词语:试着把词语和相应的意思连起来(不做重点,了解即可); 5.出示会写字,引导读一读,并组词、造句; 6.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观察特殊笔顺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及书写的要点,指导学生书写;教师范写部分重点字形; 疲:“皮”要写在病字旁里面。“皮”的最后一笔捺要稍长。 筋:竹字头在上半格中间。下面部分的“月、力”要互相靠拢。 四、指导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五、品读释疑 1.随文讲解,理解文意: (1)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核心问题)(课后第1题) 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

四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两则》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两则》课文 纪昌学射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qī)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纪昌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以为学得差不多了,就再次去拜见飞卫。飞卫对他说:“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的时候,你再来见我吧!”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shī)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纪昌赶紧跑到飞卫那里,报告了这个好消息。飞卫高兴地拍拍他的肩头,说:" 你就要成功了!”于是,飞卫开始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扁鹊治病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cài)桓(huán)公。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cǎi)他。扁鹊又退了出去。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扁鹊连忙退了出来。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扁鹊,你这次见了大王,为什么一声不响,就悄悄地跑掉了?”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fū)烫(tàng)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jì)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suǐ),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五、古代寓言两则(苏教版七年级上)

五、古代寓言两则(苏教版七年级上) 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使学生知道,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自读自悟,研究读懂,读通每句话。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检查难句。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四、熟读、背诵课文,领悟、积累语言。

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讲清句子的意思,注意比较认识之的不同意思。 五、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刻舟求剑》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理解刻舟求剑的寓意。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难点: 理解课文,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教学方法: 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

古代寓言两则翻译及寓意

30. 《古代寓言两则》复习材料 塞翁失马 【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意思】:指在一定条件下,祸福可以相互转化。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 【译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中有个精通术数的人),马无故亡而入胡(【他家的】马无缘无故的逃跑进入胡人的领地)。人皆吊之(人们都对其不幸表示安慰),其父曰(那个老人说):“此何遽不为福乎(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福气呢)?”居数月(经过几个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这匹马带领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皆贺之(人们都祝贺他),其父曰(那个老人说):“此何遽不能为祸乎(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灾祸呢)?”家富良马(家中有很多好马),其子好骑(他的儿子喜欢骑马),堕而折其髀(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皆吊之(人们都对其不幸表示安慰),其父曰(那个老人说):“此何遽不为福乎(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福气呢)?”居一年(经过一年),胡人大入塞(胡人大规模入侵边塞),丁壮者引弦而战(壮年男子拿起弓箭去打仗)。近塞之人(靠近边塞的人),死者十九(绝大部分都战死了)。此独以跛之故(这个人惟独因为瘸腿的缘故),父子相保(父子俩相互保全了性命)。 【寓言寓意】: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

【启示】:人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居安思危;要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智子疑邻 【成语】:智子疑邻 【意思】:听别人的意见要选择正确的,而不要看提意见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人不可以持偏见。 【译文】: 宋有富人(宋国有个有钱人),天雨墙坏([因为]天下雨[他家的]墙坍塌了)[坏:毁坏]。其子曰(他的儿子说):“不筑([如果]不修补),必将有盗(一定会有盗贼[进入])。”其邻人之父亦云(他隔壁的老人也这样说)。暮而果大亡其财([到了]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的财物),其家甚智其子(他们家人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人[是盗贼])。智:以......为聪明。 【寓意(道理)】:以感情的亲疏远近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 【启示】: 富人角度: 1、对人不能有偏见,要尊重事实。 2、听别人的意见要选择正确的,而不要看提意见的人与自己的关系,邻人之父角度: 3、向别人进言要看自己和人家的关系远近,交浅不能言深。

《寓言两则》

余映潮老师《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课堂实录 执教:余映潮 整理:沈国华 时间:2014-12-20上午第三节 地点:余姚市姚北实验学校 学生:姚北实验学校701班 听课:宁波市及各县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和教师 活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教学思想研讨活动 教学过程 师:“我发现同学们已经打开课本,但有很多人还未打开笔帽,现在请同学们打开笔帽,以免待会儿要写了才打开笔帽,窸窸窣窣的影响人家。”(余老师的体贴入微由此可见一斑。)师:(屏显课题:《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今天我们来学习伊索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屏显背景知识: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具有讽刺性或哲理性的假托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给人以启示。《伊索寓言》: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寓言》实是古希腊流传于民间的讽喻故事,共三百里多篇。)一起把有关的背景知识读一读,“寓言”,读—— 生(齐读):寓言是……共三百多篇。 师:好的,今天咱们的声音啊是不错。作笔记:文学作品。(生作笔记)这是要建立的一个概念,寓言、童话、神话、小说、诗歌、散文都属于文学作品。继续作笔记:讽刺性。(生作笔记)讽刺性是寓言的本质特点之一。还有三个字,大家去悟,老师说了“讽刺性”,里面呀,还有三个字是—— 生:哲理性。(生作笔记) 师:再来了解一下人物关系。(屏显:宙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赫拉:古希腊神话中的天后,宙斯的妻子,妇女的保护神。赫耳墨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众神的使者,宙斯的儿子。)读起来,“宙斯”—— 生(齐读):宙斯……宙斯的儿子。 师:为什么要知道人物关系?它便于我们分析故事,宙斯是最大的神,赫拉是他的妻子,赫耳墨斯从地位、身份、辈份都低于这两个大神,但是大家知道在故事里面,他竟然以为他的雕像会卖得最贵。这就有讽刺性了。 师:再来看几张语言卡片(屏显:课文语言卡片“雕像”不要写成“雕象”。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如:现象、形象、印象……)。注意,“雕像”的“像”,不要写成没有单人旁的“象”。啊呀,我的观察,个别的学生还没做笔记。不少的人把“雕像”的“像”的单人旁省去了,这是写错字。“象”,没有单人旁的“象”,这是自然状态下的“象”,比如说,“现象”、“形象”、“印象”,这是自然状态的,而加了单人旁的“像”,就有了加工的过程,大自然的光线的折射,有时候也要加单人旁,因为它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K12配套]三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寓言两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部编版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了解寓言的写作特点;学习寓言借用故事来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懂得倚仗别人的威力来抬高自己的身价或欺负弱小的行为是可卑的或可耻的;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要抓住主要矛盾,避免因小失大。 教学重难点 理解“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的意思及寓意。 教学准备 头饰、布景、生字卡片及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贴出虎、狐图:同学们,这是什么动物? 板书:狐虎 谁能说说你对这两种动物的有什么看法? 板书:狡猾威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片关于狐狸和老虎的语言故事: 板书:假威 齐读课题;质疑:有什么问题吗?(“假”什么意思?) 导入: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 (一)自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采取自己喜欢的办法解决这些不认识的字。 (二)标出自然段。 (三)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同时思考: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四)再读课文,思考:“假”可能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说:“狐狸的威风是假的,;老虎的威风是真的。) (五)是吗?你再把最后一节好好的读一读,想一想。(生读“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看出来了吗?这里的“假”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猜到是“借”的意思。) (六)为什么你确定是“借”,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谈理由:(百兽根本就不怕狐狸,因为狐狸前面的是老虎,百兽是看到老虎才吓跑的。狐狸却骗老虎说是自己的威风吓跑了老虎。所以“假”是“借”的意思。) (七)查字典,我们来看看字典中有没有“借”的意思。(学生迅速查字典生回答)(八)这下我们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查字典确定“假”的意思(板书:借。) 三、理解感悟 (一)初读课文之后,你感受到故事中的狐狸怎样? (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狐狸的狡猾? (三)小组交流、讨论、并研究怎样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四)小组汇报、品味语言、教师点拨、研究朗读。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代寓言两则》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代寓言两则》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寓”等7 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了解两则寓言各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弄懂两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使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说话做事前后要一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短文的品读,体味文章机智幽默的语言之美。 二、学法引导 学生借助文后注释自读自悟,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理解短文中词意、句意,领悟寓意。 (二)解决办法 1.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 2.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 3.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讲解学生自己不能理解的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活动设计1.自读短文,结合注释了解字义,理解句子意思。 2.对难理解的词句,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3.正确朗读短文,弄清寓意。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5 课《古代寓言两则》。齐读 课题。 2.解题: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 (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

一则寓言《矛与盾》。 (板书:矛与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 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 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 和矛的人”。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 字均可理解为的”。③ 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④“其人弗能应 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 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

三年级语文上7寓言两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教案范文整理

三年级语文上7寓言两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教案 教学 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的寓意。 提高概括能力,培养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重点 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寓意。 教学 课时三课时 狐假虎威 􀀋茂密的森林里,有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①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一下逮住了狐狸。[②“扑过去”“一下”说明了什么?] 部分:讲狐狸被老虎逮住。 􀀌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对老虎说:“你敢吃我!”[③“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分别写出了狐狸怎样的心理活动?]

④老虎为什么[”老虎一愣。?“为什么不敢􀀍 会一愣?] 􀀎“我是老天爷派来管你们百兽的。你要是吃了我,就是违抗老天爷的命令。你的胆子真大呀!”[⑤狐狸的 话说明了什么?] 􀀏老虎被蒙[ēng]住了,松开了爪子。[⑥老虎为 什么会松开爪子?]狐狸摇了摇尾巴,接着说:“不信,你就跟 着我到百兽面前走一趟,看他们怕不怕我。”[⑦狐狸为什么 会这样说?] 段导读:第2至第5自然段写狐狸是怎样蒙骗老虎的。 􀀐老虎跟着狐狸向森林深处走去。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⑧“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说明了什么?“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写出了什么?] 􀀑森林里的猴子啦,野猪啦,小白兔啦,梅花鹿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和往常不一样,都很纳闷儿。[⑨“纳闷儿”写出了什么?]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 老虎!大大小小的野兽都吓得撒腿就跑。[“大大小小”“都”说明了什么?] 第二部分:写狐狸是怎样蒙骗老虎、倚仗老虎的威风吓唬 百兽的。 􀀒老虎不知道百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还以?] 结尾句说明了什么![为真是害怕狐狸呢.

《古代寓言两则》复习

六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二则》复习 课型:新授课执笔人:段学锋审核:刘胜军时间:2013.12.12 学习目标:①积累文言词句。②熟记寓意 基础复习:1、文学常识: (1)《智子疑邻》节选自。作者是,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2)《塞翁失马》节选自,由淮南王编著。 2、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 ..不为福乎?”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 .. 此独以.跛之故.引弦 ..而战 3、翻译句子:(1)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2)暮而果大亡其财。 (3)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4)马无故而亡入胡 (5)人皆吊之,此何遽不为福乎? (6)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7)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8)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9)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4、(1)《智子疑邻》寓言的寓意是: ; “智子疑邻”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2)《塞翁失马》寓言的寓意是: ; 成语“,”出自这则寓言故事,它的含义是:。 拓展练习:写出下列寓言故事的寓意 邯郸学步 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寓意: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於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寓意: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部编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12课《寓言两则》

二年级下册第12课《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主要依据文中出现的带方括号的多音字、易出错的多音字、 教文后出现的会写字和会读字、课文中的典型词语以及在词语盘点中出现的词语) 1. 应会读字:寓则亡牢圈钻叼坊悔此焦筋疲喘截 学2. 趣味识字(字理识字): (1)带词识字。如:寓言两则亡羊补牢筋疲力尽 目(2)动作模拟识字。如:“喘”,作“喘气”状钻叼(3)形声字识字。如:圈钻叼坊回疲 标(4)猜字谜:贝壳旁边放着一把刀(则) 牛在房下。(牢) 3. 易读错字: 窟窿(long)易读成(lóng)羊圈(juàn)易读成(quān) 4. 街坊(fang)易读成(fáng) 喘(chuǎn)易读成(cuǎn) 多音字: 圈【juàn羊圈quān圆圈】、坊【fáng 磨坊fāng坊间】 .. 钻【zuān钻研zuàn钻石】 . 5.应会写字: 亡牢钻劝丢告筋疲 (1)写正确: “丢”字是上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竖不能与下边的撇折合写成一笔。 (2)写美观: ①指导书写的字:亡牢钻劝丢告筋疲 ②指导要点:左宽右窄:钻 上小下大:牢筋 “丢”二字下面的横要写长,以突出主笔。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后悔、劝告、结结实实、巴望、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筋疲力尽、枯死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 这两则寓言故事。 二、理解运用 (一)了解词意 1.需要重点了解的词语:亡羊补牢、巴望焦急筋疲力尽 2.了解词意的方法:“亡羊补牢”一词,采用拆字法来理解。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在课文中指羊圈。然后用一句话完整的话就能说出“亡羊补牢”的意思。 “巴望“一词,在文中课通过换词比较法来理解。“赶紧”一词,在文中课通过换词比较法 来理解。“焦急“可创设故事情境理解。比如:放学路队时等妈妈。“筋疲力尽”结合上下 文理解,说明那个人花了不少时间,人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

七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两则》的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两则》的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意。教学重 难点: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 教学时数: 3 课时 第一、二课时《郑人买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 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用自己的话说故事。 3、情感与态度:积极参与合作讨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领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使学生知道,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知道,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

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自读自悟,研究读懂,读通每句话。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检查难句。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四、熟读、背诵课文,领悟、积累语言。 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2 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讲清句子的

古代寓言两则

古代寓言两则导学案 一、回顾课内,梳理知识 (一)智子疑邻(韩非)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 ),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 ..( )。暮.( )而果.( )大亡.( )其财,其家甚智( )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二)塞翁失马(刘安) 近塞.( )上之人,有善.( )术者,马无故亡.( )而入胡。人皆吊.( )之,其父曰:“此何遽( )不为( )福乎?”居( )数月,其马将.( )胡骏马而归。人 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 ..( ) ..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 ..( ) ..者引弦 ..( ) 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 ) ..。此.( )独以跛.( )之故,父子相保.( )。 二、翻译句子: 1、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二、前后串联,建构体系(一词多义解释) 1、①此独以跛之故《塞翁失马》() 以②徐喷以烟《童趣》() ③何以战《曹刿论战》()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⑤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 2、①其邻人之父亦云《智子疑邻》() ②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之③使之冲烟而飞鸣《童趣》() ④吾欲之南海《为学》() ⑤怅恨久之() 3、亡①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 ②马无故亡而入胡《塞翁失马》() 4、①暮而果大亡其财() ②而疑邻人之父() 而③登轼而望之() ④堕而折其髀( ) ⑤丁壮者引弦而战。()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5、故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③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 ④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⑤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6、①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②神游其中《童趣》() ③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其④其一犬坐于前《狼》() ⑤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⑥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⑦其真无马也《马说》()

7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7.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两则成语的寓意。 重点、难点: 理解“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的寓意,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导学案、PPT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狐假虎威》。 一、导入激趣: 1.齐读课题:狐假虎威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知道“假”什么意思吗? 2.导入: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预习交流,组内展示。 1.自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记住“我会写”的字。 2.齐读课文,理解词语“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的意思。(S6、S5说词的意思)“狐假虎威”讲的是什么事?(S4) 3.想:森林里的百兽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为什么都吓地撒腿就跑?(朗读,描述,表演……方式呈现)(S3) 4,品读句子,组内讨论:用上带点词的词语有什么好处。课文里还有哪些词语用得好?请你写下来。(S2、S1) 大大小小 ....的野兽都.吓得撒腿就跑。 5.组内分角色展示感情朗读寓言《狐假虎威》。 三、全班展示。 1.分配任务。 任务一:理解词语“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昂首挺胸、摇头摆尾”的意思意。(一组) 任务二:思考:“狐假虎威”讲的是什么事?(一组)

任务三:森林里的百兽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为什么都吓地撒腿就跑?(朗读,描述,表演……方式呈现)(2组) 任务四:分角色展示感情朗读寓言《狐假虎威》或续编故事。(2组) 2.发放任务小纸条。 3.展示准备。 4.精彩展示。 四、教师随机点拨。 点拨预设: 1.森林里的百兽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为什么都吓得撒腿就跑?(那是因为森林里的动物看见了狐狸身后跟着的是老虎,它们害怕老虎吃了它们才吓得撒腿就跑了。) 2.理解句子。 大大小小 ....的野兽都.吓得撒腿就跑。 “大大小小 ....”“都.”说明所有的野兽,没有不怕的,可见老虎在百兽前的威风。 3.指导学生朗读对话。 总结:《狐假虎威》是一个有趣的、深刻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有一些人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别人,我们应该看清他的本质,不上当受骗,不被吓倒。 五、当堂检测。(4′) 1.看拼音写词语。 mào mì hài pà huái yí hú jiǎ hǔ wēi ( ) ( ) ( ) ( ) 2.读下列词语。 神气活现摇头摆尾东张西望半信半疑大摇大摆撒腿就跑

七年级语文:《寓言两则》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寓言两则》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

解,但是不讲语法。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5.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今天,我们来读两个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书:刻舟求剑)

寓言两则

9 寓言两则 一、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把式、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寓言,是如何学会的,并与同学交流。预习课文时,自学生字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词。教材在“亡羊补牢”课题的旁边,编排了学习伙伴的一句话:“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我知道‘亡’和‘牢’的意思。”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同时也是落实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老师要引导学生平时读书能运用这样的方法,弄懂课文中其他这样的词语。如,“南辕北辙”中的“辕”和“辙”。有些词语,学生可能比较陌生,如,“辕”“辙”“把式”“盘缠”,老师可在课堂上稍加解释。鼓励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2.寓言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的。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两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要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要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对寓言里形象的认识,体会蕴含的道理。可按以下两个步骤教学:(1)先让学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内容。(2)启发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简要地说说寓意。在学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3.抓住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解答。学习《亡羊补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再也”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强调作用。学习《南辕北辙》,要重点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话,让学生进行理解,“硬要”体现了这个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强调了这个人最后的结局。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进行比较和体会。教材在课后编排了学习伙伴的话语:“我想对那个去楚国的人说……”,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楚国人的朋友身份对他进行劝说。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这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4.寓言的道理是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的,因此,要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寓意。教学时要注重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不同意思读出来。如,学习《亡羊补牢》,可以通过分角色表演朗读对话部分,体会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和养羊人对丢羊这件事的态度,最后一段要读出养羊人后悔的心情。又如,学习《南辕北辙》,可以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琢磨,看看短文中的人物是怎么问话又怎么答话的。同学间可以相互试讲这个故事,也可以两、三个人一组分角色读。在学生读中悟出寓意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与这两个寓言故事相类似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 5.本课要求认识的5个生字也同时要求会写。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记住这些字音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识记字形,要根据认写中的难点给予重点指导。“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quān”。“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这两个字的字形比较复杂,教学中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学生不要少写一笔;“缠”是翘舌音,右边容易写成“厘”,要提醒学生注意。“叼”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5古代寓言两则郑人买履_人教版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5寓言两则郑人买履人教版2019 师:这节课咱们一同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的寓言故事——《郑人买履》(板书)。 师:“郑人买履”是一个——什么语? 众生:成语。 师:我们曾学过很多成语。你能想到哪些呢?现在请同学们在自己位置上,大声把想到的成语说出来:伸手指计数,一分钟时间,看看谁说得快,说得多。谁的嘴没张,那就说明他在偷懒哟! (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大声地说成语,用手指计数。老师巡视,对不认真讲说的学生提醒。) 师:说五个以上的请举手,说十个以上的请举手。同学们都很棒,大家平时要多做这些词语接龙的练习,增强自己提取词语的能力,使自己在写作时词汇更丰富。谁知道郑人买履这个成语的意义?谁查过字典? 一学生(回答字典上的意思):讽谕那些只相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的人。 师:为什么这个成语是讽刺那些只相信教条的人?这个成语的来历是什么,有个什么样的故事?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郑人买履》这一课。 评:1、这篇课文题目是成语,利用此情此境来复习成语,就教学方法来说,是随机教学。就教学效果来说,又是无为教学。用比赛的方式,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自觉地投入,表面看是比赛说成语,实际是成语运用的练习。只有能随时随地地提取,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

2、教学方法来说,运用了诲。告诉学生记住的东西要常运用。学法是说和习。 3、课堂教学刚开始的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应该让学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情境中。运用说往往是课堂组织教学最有效的手段。这样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老师此时一定要巡视,促使每一个学生行动起来。 (出示大屏幕:教学目标) 师:有的放矢才能射中目标。学习这一课,我们要学什么?请看屏幕上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掌握7个字词:生字“履”和“遂”;多义字“置”和“之”;通假字“坐”和“反”;多音多义字“度”。2、会背会讲课文。3、会做课后题。4、懂得两个道理:不能死搬教条;不能不相信自己。5、知道寓言是怎样写的。 (生自读) 师:要想完成这些目标,主要靠大家自己学习。请看自学指导。 (出示大屏幕:自学指导) 我们先学习第一个目标,掌握两个生字:履和遂。请同学们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履”和“遂”。 师:“履”是半包围结构。半框“尸”和身体有关,履是什么意思? 众生:鞋。 师:鞋是穿在脚上的,与身体有关吗? 众生: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