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传播特点研究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特点与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胡锦玉(1973-),女,山东省济宁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舆情与媒体沟通。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特点与应对策略胡锦玉 山东省济宁市委党校摘要: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以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为主体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
借助手机进行信息网络传输和信息发布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途径。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相比于传统媒体时代,有着更加便捷、实时、灵活性强的特点,这种新兴媒体时代的盛行极大地增强了舆情的产生和发酵的几率。
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合理应对,提升对舆情的防范和治理是相关部门必须要正式的问题。
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对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进行研究,并对其应对策略提出几种建议,以期为更好的治理网络舆情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情;应对策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信息技术便捷了人们的生活,节省了人们的时间,打破了传统的生活和工作习惯。
信息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几乎都是依靠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借助各种社交工具和APP ,各种各样的信息源触手可及。
当多样的信息在互联网中散播开来时,网络舆情就会形成。
网络舆情是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特殊表现形式,它能直接反应某些特定群体的特定看法。
为此,对于互联网时代舆情的把控和应对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缺乏对网络舆情的管控和应对,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基于此,本文将会对新媒体环境下舆情的特点进行梳理归纳,并就应对舆情的策略进行研究,为相关企业和政府机关解决网络舆情问题提供借鉴思路。
一、新媒体环境下舆情的特点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剧,舆情的产生和传播都呈现出以往时代不一样的趋势,总结来说当前环境下网络舆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舆情发生的瞬时性瞬时性是指舆情在一瞬间就可能触发,没有任何的预兆或是影响因素。
新媒体时代舆情发生的瞬时性使得人们在应对舆情时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准备。
互联网时代下的公共传播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的公共传播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公共传播的实践和研究也正面临着巨大的变化和挑战。
传统媒体的碎片化和信息过载,虚假信息的泛滥和网络暴力的加剧,都给公共传播的理论和实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的公共传播特点在互联网时代,公共传播的主体和形式发生了巨变。
传统的媒体主导的传播方式被打破,互联网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的欺诈被彻底解决。
同时,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公众参与传播成为可能,公共传播由传统上的“一对多”变成了“多对多”。
互联网时代的公共传播的另一大特点是其碎片化。
传统的媒体形式多为持续时间较长的内容形式,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呈现碎片化。
短视频、微博、微信等信息呈现形式更为细碎,信息传递时间也大大缩短。
这不仅要求公共传播的内容更为精细化,也为公共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媒介和渠道。
但是互联网时代也不断带来新的难题,例如虚假新闻的泛滥,让公众疑虑渐多,对新闻的信任感也越来越低。
网络暴力的发生,更是使得人们对于网络媒体的信任持有更为怀疑和审慎的态度。
二、互联网时代的公共传播实践公共传播实践逐渐向着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数字技术在公共传播实践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和平台化经济,使得公共传播不仅仅是在纸媒、广播和电视上进行,更是延伸到网络、新媒体、移动终端等更多载体上,这也让传播对象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同时,公共传播实践中也不断探索挖掘新的传播方式,从传统单向的信息传递转向双向交互的信息传播,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手段,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向主动参与信息传播。
在公共传播实践中,内容的精致性也得到了更高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公共传播内容要求做到“原创”,要求品质高,而且内容设计更优质且更便于传播。
三、互联网时代的公共传播研究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传播,公共传播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
互联网时代的公共传播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关注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和传播。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上舆论传播特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上舆论传播特点作者:罗一民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21期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用户逐渐增多,这就形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网上舆论传播独特的特点。
本文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网上舆论的传播特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舆论传播;特点随着3G和4G网络覆盖越来越广、智能手机不断降价迅速,各类手机应用软件持续更新,利用移动终端上网的用户快速增长,目前使用手机联网的用户数量已远超使用台式机联网的用户数量。
而移动终端上广受青睐的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应用既能让网民随时随处第一时间了解新闻动态,并能迅速将新闻信息通过手机编辑转发,于是便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移动互联网舆情。
移动互联网舆情指普通网民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微博微信等应用软件上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
数以亿计的手机用户能在短时间内生成巨大的舆论冲击力,更直接、更亲密的“强关系交流”很容易形成共鸣,产生强烈且稳定的舆论场。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特点通过移动终端的信息传递相较传统的网络传播更加迅速,成本更低,信息交流也更加私密,极易在短时间内就形成热点讨论话题,并在短时间内造成社会舆情井喷式的迅速爆发。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表现出如下特征:(1)多功能、全平台:手机等移动上网终端集合了上网、通讯、拍照、摄像、定位导航等众多功能,从支持多种语言,到支持音视频、文字、图片,从支持4 G移动数据网络和无线局域网,到支持邮箱、微博和多人群聊,各类应用程序还有多种全新的功能拓展,极大丰富了移动终端的个性化和智能化,实现人际传播的全方位表达,在形式上极大丰富了网络舆论的内容。
(2)重私密、强关系:舆情主体间构成“强关系”网络,如由微信好友相约创建的微信好友群是明显的熟人信息交流,朋友圈和通过“面对面群聊”“雷达加朋友”等形式形成的联系则是典型的“半熟关系”,建立在双方同意基础上的微信“私人订制”则属于信任型的可控信息传播。
新时代网络舆情呈现的新特征
新时代网络舆情呈现的新特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网络舆情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这些特征对于舆情管理和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的多样化、传播路径的复杂化、话语权的重新分配以及虚假信息的泛滥等方面,阐述新时代网络舆情的新特征。
一、舆情的多样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已经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
在过去,舆情主要通过传统媒体进行传播,受到媒体的控制和影响。
而在新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和获取信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情的传播者和制造者。
这种多样化的传播路径使得舆情的传播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同时也增加了舆情危机的发生频率和影响力。
二、传播路径的复杂化由于新媒体的大量使用,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变得更加复杂。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主要通过新闻报道、电视节目等固定的渠道传播,传播路径相对清晰。
而在新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和获取信息,信息传播的路径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分散化。
这种复杂化的传播路径使得舆情的传播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广,也增加了舆情的敏感度和不确定性。
三、话语权的重新分配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机构拥有话语权,他们决定了舆情的表达和传播方式。
而在新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信息,用自己的言论影响舆情的走向。
这种话语权的重新分配,使得舆情表达更加多元化和自由化,同时也增加了舆情的立场和观点的多样性。
话语权的重新分配也使得舆情的控制和引导变得更加困难,同时也增加了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
四、虚假信息的泛滥新时代网络舆情呈现出的另一个新特征是虚假信息的泛滥。
由于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和信息传播的快速性,虚假信息和谣言很容易在网络上迅速扩散。
一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故意制造虚假信息,以此来获取关注或达到其他目的。
而一些不法分子也利用虚假信息来进行网络诈骗和其他违法活动。
虚假信息的泛滥不仅影响了公众的意识形态,还严重影响了社会治理和秩序。
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
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话题。
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影响着社会发展和政治环境。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及应对策略。
第二章:网络舆情的特点1. 信息传播快速:现在的互联网社会传播速度日益增快,网络上的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很多信息发布后就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
2. 信息量大:互联网上的信息很多,这使得人们可以更加灵活地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同时也增加了信息传播的难度和复杂性。
3. 对社会产生影响:网络舆情不仅是一种表达观点的方式,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当信息传播到一定程度后,它们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情绪和态度。
4. 传播不可控: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同时信息的来源也十分分散,这使得信息的传播难以控制。
第三章: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1. 做好信息筛选和监测:对于网络上出现的舆情,政府和企业需要积极关注,并做好相应的信息筛选和监测工作。
这有助于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信息的发展方向。
2. 积极回应舆情:政府和企业需要积极向公众传递信息,回应关注焦点,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并用正面信息来引导舆论。
3. 保持透明度和公开性:政府和企业在处理网络舆情的过程中,需要保持透明度和公开性,及时发布信息,使公众获得足够的影响力。
这样可以避免谣言的制造和不良信息的传播。
4. 合理引导舆情:政府和企业需要使用有效的传播策略来引导舆论,悄悄地协调各方的声音。
这样能够平衡社会的情绪和舆论,同时也有利于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
第四章: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的实践政府、企业和个人都需要进行舆情应对策略的实践。
举几个例子,首先,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应该积极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并在社交网站上与客户进行交流。
同时,企业也需要主动发布信息,回应公众关注的问题,增强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和承认度。
其次,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上,需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公布相关信息,以确保舆论的透明度和正常化。
新闻传播中的网络舆情研究
新闻传播中的网络舆情研究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网络舆情波及面广,传播速度快,可以直接影响信息的发布、传播和接受。
因此,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与分析,对于新闻传播来说至关重要。
二、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点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媒介发布、传播、反映和引导的公众舆论。
在网络传播中,舆情表达者、受众和信息传递媒介被网络所连接,舆情呈现出快速、广泛、跨区域的特点。
网络舆情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舆情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2、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3、网络舆情呈现出公开、方便、互动的特点;4、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应对需要精准、快速、全面的反应。
三、网络舆情的研究意义1、网络舆情的研究可以帮助新闻传播中的各方更好地了解公众的态度和对于特定事件的看法,从而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服务。
2、网络舆情的研究可以帮助新闻传播机构针对不同的舆情作出及时、精准的反应,从而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3、网络舆情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消费者需求,为企业的战略和营销提供支持。
四、网络舆情的研究方法网络舆情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爬取技术:利用网络爬虫等技术抓取网络舆情数据。
2、文本挖掘技术:对网络舆情数据进行分类、情感分析、主题分析等。
3、网络数据可视化技术:将网络舆情数据通过图表展示出来,易于观察和分析。
4、信息评价技术: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评价和比较,为决策提供依据。
五、网络舆情研究的案例分析以“新能源汽车”为例,通过网络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新能源汽车”话题的热度高,有大量的用户参与。
2、用户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态度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其中以积极态度为主。
3、用户对“新能源汽车”关注的方向主要包括政策、充电、价格等。
4、“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前景备受关注,市场竞争也逐渐加强。
六、网络舆情应对策略针对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新闻传播机构应采取以下措施:1、及时、全面地收集网络舆情数据,对于恶意攻击、谣言等负面舆情要及时予以辟谣和澄清。
浅析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特点规律及监测对策
浅析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特点规律及监测对策网络舆情是指借助互联网技术,广大网民在网络上表达意见、情感的行为,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得网络舆情成为影响社会治理和舆论导向的重要力量。
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特点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快速传播,形成多中心网络传播格局,舆情传播路径多样化,眼球经济和情绪化传播的特征。
首先,网络舆情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速。
互联网的实时性和信息传播的无缝连接特点,使得网络舆情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社会。
尤其是在大规模突发事件、重大灾难等特殊环境下,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更加迅猛,甚至能够达到爆发式传播。
其次,网络舆情形成了多中心的传播格局。
传统的舆论传播主要受制于传媒的集中控制,信息在有限的接收端点上流动,而网络舆情的传播没有明确的传播中心,信息在多个独立的节点之间传播,形成了一种无中心、无序的传播格局。
这使得网络舆情的传播形式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最后,网络舆情传播具有眼球经济和情绪化传播的特征。
互联网时代信息过载,网民容易关注新奇、争议、八卦等话题,因此网络舆情更容易以引起关注的方式进行传播,形成所谓的“眼球经济”。
同时,网络舆情的传播容易受到情绪传染的影响,网民在网络上表达情感更加直接和激烈,这使得网络舆情传播更具情绪化和情感化的特点。
针对以上特点和规律,针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搭建舆情监测系统。
建立一个全面、实时、精准的舆情监测系统是监测网络舆情的基础。
该系统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网络上的大量数据,及时发现和研判热点话题、负面事件等,对于敏感和重要的舆情进行及时的跟踪和分析。
其次,加强重点话题和平台的监测。
针对重大事件、社会热点等重点话题,需要加强监测和研判,及时了解网络上的舆情动向。
同时,对于一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新闻网站等重点平台进行重点监测,了解和分析其对舆情传播的影响。
第三,利用数据挖掘和情感分析技术。
借助数据挖掘和情感分析等技术手段,可以对网络舆情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了解舆情传播的规律和趋势。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传播特点研究
胡波 HU B o ; 闰国俊 Y A N G u o - j u n ; 付为娥 F U We i — e ; 骆公 志 L U O G o n g - z h i
( 南京邮 电大学管理学院 , 南京 2 1 0 0 2 3 ) ( C o l l e g e o f M a n a g e mv e r s i t y o f P o s t s &T e l e c o m mu n i c a t i o n s , N a n j i n g 2 1 0 0 2 3 , C h i n a ) 摘要 : 针对移动互联 网的快速发展 , 首先分析 了我 国移动互联 网的现状 。 然后总结 了移动互联 网不同于传统互联 网的特点。 根据 移动互联 网的这些特 点, 分析 了移动 互联 网形势下 网络舆 情传播 的新特点。最后 , 给 出了应对移动互联 网舆情安全的建议 。
Ke y wo r d s : Mo b i l e I n t e ac r t ; p u b l i c o p i n i o n ; d i s s e mi n a t i o n f e a t u r e s
中圈分类号 : ( ; 2 0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新时代网络舆情呈现的新特征
新时代网络舆情呈现的新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治理和舆论引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网络舆情呈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这些特征对于了解和应对网络舆情具有重要意义。
一、多元化表达形式在新时代,网络舆情的表达形式呈现了多元化的特征。
除了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外,还出现了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的表达方式。
这种多元化的表达形式使得网络舆情呈现出更加丰富和立体的特征,也增加了对网络舆情的管控和引导的难度。
二、即时性和时效性强新时代网络舆情的特征之一是即时性和时效性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和演变也更加迅速。
一条消息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内就能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开来,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说,要及时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事件变得更加困难。
三、用户参与度高新时代网络舆情的另一个特征是用户参与度高。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每个人都有了发声的机会,无论是普通网民还是网络意见领袖,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高度的用户参与度带来了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网络舆情信息,也给网络舆情的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四、虚假信息泛滥在新时代,网络舆情的一个新特征是虚假信息泛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人利用互联网传播虚假信息,有的出于个人目的,有的出于商业目的,导致了网络舆情事件频发。
虚假信息的泛滥不仅会误导舆论,还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虚假信息的管理成为了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任务。
五、国际化特征明显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网络舆情呈现出国际化的特征。
网络不再受地域限制,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可以在网络上自由传播。
国际化的网络舆情使得每一个国家都可能受到来自他国的网络舆情事件的影响,这也给互联网舆情的管理带来了更大挑战。
六、舆情事件多样化新时代网络舆情的另一个特征是舆情事件多样化。
网络舆情事件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不仅有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舆情事件,还有涉及个人、企业、品牌等方面的舆情事件。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与传播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与传播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和传播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互联网获取信息,而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也日益迅速和广泛。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定义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广泛而迅速的公众舆论,其中包括各类信息、言论和评论。
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更加快速和自由,成为了人们表达意见和参与讨论的重要渠道。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涵盖了方方面面的话题,包括社会事件、政治热点、企业动态等。
二、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1. 快速传播: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性和普及性使得信息能够在瞬间传播到全球各地,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远快于传统媒体。
2. 匿名性:网络舆情中的参与者可以匿名发表言论,这使得许多用户敢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而无需承担实名身份的责任。
3. 多方参与:网络舆情的发展使得参与者的范围大大扩展,不仅有公众普通用户,还有政府、企业、媒体等各方力量都可以参与到网络舆论的讨论中。
4. 高度互动:网络舆情具有高度互动性,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主动参与舆论的传播和讨论过程。
三、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1. 影响社会舆论:网络舆情能够迅速引发社会关注,推动社会问题的重视和解决。
例如,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通过网络舆情的传播迅速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从而推动了社会变革和进步。
2. 影响个人和组织形象:网络舆情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声誉和形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负面的网络舆情可能会对个人或者组织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因此,个人和组织需要重视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应对。
3. 影响商业运营: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对企业的商业运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舆情的传播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负面舆情可能导致企业信誉受损,甚至业务受到冲击。
4. 民主参与的推动:网络舆情使得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和民主决策的门槛降低,提高了普通民众的话语权和参与度。
探究移动互联网舆情新特征、新挑战与对策
二、移动互联 网舆情的新特征
从目 前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 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出现 了新变化 , 通过对移动互联网舆情发展进行深入 了解后发现 , 移动互联网舆 情的特
征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 1 、平等性
探究移动互联 网舆情新特征 、新挑战与对策
齐 知 王孝 强 陕西省信 息中心 陕西 刘爱云 西安 7 1 0 0 0 6 【 摘 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移动互联 网的用户数量和发展 速度 正在快速增长,在这一基础上 ,网络舆情发 生 了新的变化 ,了解移 动互 联 网舆情 的新特征 , 对 掌握移动 互联 网发展 方向具有重要 的决定作用 。 从目 前移动 互联 网的用户数量 以及用户层次来看 ,移动 互联 网用户多数 以年 轻人 为主 ,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和参与度也在逐步提 高,对 网络舆 情的发展 也起 到了重要 的推动作用 ,特别是微信 、微博等新 网络 工具 的使用 , 给 网络舆情监控带来 了新的挑战。为此,我们只有对移动互联 网舆情的新特征 有足 够的认 识,并根据 其具体表现和存在的 问题 ,制定具体 的应对 策 略 ,才能保证移动 互联 网舆情监控取得 实效。 【 关键 词】移 动互联 网 舆情监控 特征与挑战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2 0 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0 0 9 - 4 0 6 7 ( 2 0 1 4 ) 2 3 — 3 0 2 — 0 1
2 、感性 网络舆论的感性特征体现在多个方面 , 受民 众 的感性思维驱使 ,“ 市 井舆论”比 “ 政事舆论”更 易盛行 。受众喜好关注 民间 、市井传播的有 关 “ 软新闻” , 而对涉及有关国家大事的严肃 的 “ 硬新闻”的关注则相对 要弱 。这是因为 “ 硬新闻”题材严肃 、通常缺乏 “ 悦”读性 ,而软新 闻 情感味浓 、写作方法诙谐 、轻松幽默 ,一般为受众喜闻乐见 , 迎合 了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民 “ 感性”题材取舍 的特点。
全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生态及舆情趋势研究
20204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伴随传媒业迅猛发展的浪潮,各种媒介形态迅速兴起,已然成为了一股新兴的力量。
当前,人们通过各种网络媒介来获取和生产信息,这就使网络发展成为了社会舆情衍生的一个主要渠道,同时人们对舆论的表达与传播也因网络而变得更加自由化和多元化。
一、网络传播载体的发展与演进移动互联网发展至今,历经了一轮又一轮的改头换面,从传统网络传播平台说起,最早是1997年的论坛BBS,比如天涯社区、百度贴吧以及各大论坛,是当时突发舆情事件的汇集地。
1999年QQ和2000年博客开始逐渐兴起,就QQ空间来说,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95后”最常用的社交平台,甚至已经超过了微信朋友圈。
在这之后,我国出现了早期的微博工具,比方说饭否和叽歪等,直至2009年8月份新浪推出了一款全新的社交工具——微博,自此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工具走入人们视野。
从2010年到2011年,微博的用户呈现出爆炸式上涨趋势,2012年步入平稳发展阶段,到2013年其增速呈现出逐渐放缓的状态,随后2014年新浪微博重组改名“微博”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第一家在美上市的中国本土社交网站,同时微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取消了140个字符限制。
而微信于2011年1月由腾讯推出,主打即时通信工具,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微信月活跃用户数已超过11.5亿,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已然成为国内最大的移动社交应用。
随后,其它垂直类社交平台和以客户端为依托的各类媒体平台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网络音视频的迅猛发展,开始出现B站弹幕这种观看视频互动模式,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
2016年,中国网络直播迅速兴起,大量网红开始涌现。
发展到2020年,中国的网络传播载体已基本形成完善传播互动生态圈,呈现繁荣发展趋势。
二、网络舆情传播的规律和特征(一)舆情热点话题的分布规律1.群体利益诉求呈频发多发趋势近年公共舆情的一种普遍情况则是由于群体利益矛盾而导致的舆情分歧事件。
网络舆情传播的特征与规律研究
网络舆情传播的特征与规律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了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舆情传播的特征和规律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社会舆论动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传播的定义、特征和规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网络舆情传播的定义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化渠道,由网民发布、转载、评论等方式形成的舆论现象。
网络舆情的传播是指网络上的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它包括信息的发布、传播和反馈。
网络舆情传播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产生,其传播速度和范围都比传统媒体更广,而且可以更快速、更直接地影响公众的思想和行为。
二、网络舆情传播的特征1、快速性:网络舆情传播的速度很快,因为网络的特性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
当热点事件产生时,网络舆情可能在几分钟内就能达到高峰。
2、广泛性:网络是全球化的,网络舆情传播的范围也因此变得更广泛,不受时空限制。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有网络,都有可能接收到网络舆情的传播信息。
3、互动性:网络舆情传播是双向的,网民不仅可以浏览和获取信息,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信息进行评论、分享和转发。
而这些互动行为会进一步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
4、丰富性:网络舆情传播的形式和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同时也涵盖了丰富的内容类型,如新闻事件、社会问题、人文艺术等,这些多样化的内容使得网络舆情更加生动、丰富和有趣。
5、不稳定性:网络舆情传播的不稳定性要比传统媒体更加明显。
网络上的信息是不断变化的,而且网民的态度也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网络舆情传播的发展和演变也是不可预测和不稳定的。
三、网络舆情传播的规律1、信息传播的短平快规律: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是信息的传输速度快,传播的时间短,内容平民化。
信息的短平快才是网络舆情传播必然符合的规律。
2、信息互动传播规律:网络是一种相互联系、交流的工具,网络舆情传播离不开信息之间的互动与传递。
网络舆情传播的互动呈现出群众性、个性化、参与性的特点。
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了人们了解世界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
从新闻内容的质量到传播方式的多样性,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很多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迅速性相比传统媒体,网络新闻传播的迅速性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从发生到传播的时间越来越短,只要一个事件发生,网上就会迅速涌现出大量的报道和评论。
实时性和即时性成为了新闻传播的标志。
这种速度让网络新闻传播在一些大事件的报道中成为了“第一现场记者”。
二、互动性网络新闻传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互动性。
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不同,网络新闻传播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采编并发布新闻的能力,每个读者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起者、评论者和传播者。
这种互动性的特征,使得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三、碎片化网络新闻传播的碎片化是指新闻的内容和形式都变得更为简洁和扼要。
网络新闻往往是由一个个单独的、独立的小片段组成的,这些碎片通常呈现在新闻头条和推送消息中,其篇幅不长,让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浏览新闻。
四、媒介融合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媒介融合成为了网络新闻传播的一个显著特征。
移动设备的普及和触屏技术的发展,使得用户可以在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不同的终端设备上获取新闻。
同时,新闻内容和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元素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新闻的呈现方式,同时也使得新闻的传播更加直观、生动。
五、趋呈性网络新闻传播的趋呈性,是指新闻报道的内容和方向呈现出明显的趋势。
社会热点事件往往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被放大或者夸大,被加工成更具有感官冲击力的新闻内容,从而赢得更高的点击率和关注度。
这种趋势性的传播,往往因为在短时间内赚取利益,会夸张其表现,制造出不真实的感觉。
六、趋势预测网络新闻传播具有预测未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
通过对各种信息、新闻、数据的组合和分析,系统可以提供有助于把握市场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参考、舆情概览等等。
新时代网络舆情呈现的新特征
新时代网络舆情呈现的新特征一、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新时代网络舆情呈现的新特征之一是信息传播速度加快。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前所未有的快。
任何一条新闻、事件或者言论都可能在瞬间被传播到全球范围内,而且有时候甚至会经过无数的加工和改编。
这种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对于舆情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原因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是导致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的重要原因。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发布和获取,这极大地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社交媒体的盛行也让传播速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不论是公众人物还是普通网民,都有可能在社交媒体上快速传播信息并引发舆论的关注。
影响分析: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对于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
一方面,信息传播速度快使得舆情的爆发和扩散更加迅速,从而对相关事件或者人物造成更为深远的影响。
舆情的传播速度也使得信息的真实性更难以确认,容易造成信息的虚假传播和舆情的不良影响。
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是新时代网络舆情的一个新特征,对于社会舆情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舆情引发的社会影响日渐深远新时代网络舆情呈现的新特征还在于舆情引发的社会影响日渐深远。
与传统的舆情相比,新时代网络舆情通过互联网这种新媒体形式的传播,能够更迅速、更广泛地引发社会关注,甚至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一条微博的转发,还是一篇文章的发布,都可能在瞬间引发社会范围内的讨论和关注,并对相关事件或者人物产生重大的影响。
原因分析: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是导致舆情引发社会影响日益深远的主要原因。
互联网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而新媒体的兴起又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泛和多样的平台。
这使得网络舆情能够更加迅速地引发社会范围内的讨论和关注,从而对社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影响分析:舆情引发的社会影响日益深远,对社会的影响也呈现出更加广泛和深刻的特点。
一方面,网络舆情通过互联网这种新媒体形式的传播,能够更加广泛地影响社会的舆论和情绪,甚至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重大的影响。
网络舆情的传播与演变
网络舆情的传播与演变网络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传播信息的渠道。
网络舆情的产生与传播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本文将重点探讨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以及其演变过程。
一、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网络舆情的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大规模传播:网络舆情传播具有迅速、广泛的特点。
只需点击鼠标,信息就能迅速传播到无数人的眼前。
2. 信息碎片化:网络舆情传播的信息呈现碎片化特点,信息被用户快速浏览、传播,大多数人只看标题和简短摘要,容易产生信息不全面的情况。
3. 信息来源多样化:网络舆情的信息来源极为广泛,包括官方媒体、社交媒体、博客论坛等,每个人都有发表言论的权力,这使得信息的真实性难以确定。
4. 情绪化传播: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人们容易受到情绪影响而进行传播。
正面情绪能够传播积极的信息,负面情绪则会引发舆情危机。
二、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事件爆发阶段:网络舆情的演变往往从某个事件的爆发开始,这个事件可能具有社会影响力,或者是一些特定群体关注的话题。
社交媒体和论坛是事件首次曝光的主要渠道。
2. 舆情发酵阶段:在这个阶段,事件的报道和评论不断增加,各方对事件进行大量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时,舆情往往会进一步扩大,引发更广泛的关注。
3. 舆情平息阶段:在某些情况下,舆情会逐渐冷却下来,人们的关注度降低,事件逐渐淡化。
这可能是因为事件本身没有足够的重要性,或者是由于新的事件出现而导致舆情的转移。
4. 舆情导向转变阶段: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舆情可能会被导向转变,从原本的关注焦点转移到其他话题上。
这可能是有意识的操控,也可能是群体行为的结果。
三、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面对庞大的网络舆情群体,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1. 高度关注:对于与自身利益或形象有关的网络舆情,必须高度关注,及时了解相关信息的传播情况。
2. 及时回应:针对网络舆情,及时回应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通过官方媒体、社交媒体等渠道回应并澄清事实,以防止舆情的进一步扩散。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情传播特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情传播特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畅通的技术载体带动信息的便捷发布与传播,舆论话语权由官方、传统媒体、精英向非官方、自媒体、草根转变,催生公民新闻时代的蓬勃发展。
舆情指的是在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民众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个性化与社群化的特征,颠覆了之前舆论由政府和传媒主导的局面,舆情传播从前期发布、到中期跟踪、后期推动,呈现出新特点。
1 特点一:舆情发端不可预知,引发马群效应施拉姆提到传播的三要素是:信源、讯息和信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人掌握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等新媒介,信源和信宿不再单向传播,而代之以互动、交互、循环反馈的方式,网络“微内容”以强大的力量与主流媒体的“宏内容”对抗,信息的去中心化和去议程化成为明显特点。
传播学者喻国明认为,“ Web2.0的即时反应、网民间的互相纠偏、复合印证以及网络所呈现的结构性的信息提纯能力,让我们对于微内容、微价值的聚合力量刮目相看。
”[1]舆情发端不可预知,无法预料。
“舆论群体就像马群一样,偶尔一匹马发作而狂奔,整个群体便跟随其狂奔起来,这就是‘马群效应’或者‘羊群理论’。
它很形象地说明了舆论潮的奔涌形态和方向的随机性。
”[2]话题一旦引起热议,其发酵、发展的方向,则将以非线性、不可预知特点向前发展。
比如曾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陷入尴尬境地的郭美美事件,其舆情发端是郭美美在微博上炫富而点燃的;三亚宰客门是由网友罗迪在微博上爆料“3个菜4000,一条鱼6000”引起的。
2 特点二:新旧媒体优势互补,引导舆情深入、理性发展麦克卢汉认为,一种新媒介通常不会置换或替代另一种媒介,而是增加其运行的复杂性。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纷纷建立媒体网站、“台网联动”等新媒体形态,在信息报道中仍然占据着一定地位。
这首先是因为,国家对主流新闻网站的建立和新闻发布有严格规定。
根据我国2005年出台的《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规定》,只有传统媒体创办的网站,经申请审批后才有新闻首发权,目前我国重点新闻网站有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央视国际等,他们都是强势传统新闻媒体在网络的延展。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传播特点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传播特点研究作者:胡波闫国俊付为娥骆公志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16期摘要:针对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首先分析了我国移动互联网的现状。
然后总结了移动互联网不同于传统互联网的特点。
根据移动互联网的这些特点,分析了移动互联网形势下网络舆情传播的新特点。
最后,给出了应对移动互联网舆情安全的建议。
Abstract: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Mobile Internet, then summarizes the Mobile Internet's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Internet. According to 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bile Internet, it analyzes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under the situation of Mobile Internet.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how to deal with the security of Mobil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关键词:移动互联网;舆情;传播特点Key words: Mobile Internet;public opinion;dissemination features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6-0006-030 引言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态,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舆情研究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舆情研究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社会热点话题之一。
网络舆情是指人们在互联网平台上发表的言论和意见对当前社会事件或政治事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和反响。
随着大众媒体的崛起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舆情的产生速度和传播速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网络舆情的快速传播,给政府和企业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和机遇。
网络舆情可以反映公众舆论,可以引导政策制定,也可以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和销售业绩。
因此,将网络舆情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公众的诉求和反应,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产品,也有助于提高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和舆情意识。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不仅需要考虑传统的内容形式和社交媒体,还要考虑移动设备的接入和使用习惯。
移动设备的适应性和用户体验成为了网络舆情研究的重要因素。
从舆情的来源、传播和影响三个方面入手,下面简要讨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一、舆情来源网络舆情的来源主要包括官方媒体、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
传统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方法主要基于搜索引擎和网络爬虫,其优点在于获取的信息较全面。
但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由于移动设备的限制,搜索引擎和网络爬虫的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而注重实时性的社交媒体和微博信息反而更加受欢迎。
移动设备的使用习惯也导致了舆情来源的多样化。
短消息和影像类信息本身就是移动设备上使用最频繁的内容类型。
微信公众号、移动应用等也成为了舆情发布和传播的重要渠道。
为此,移动设备的海量数据和大规模的历史数据分析成为了目前舆情研究的重点之一。
二、舆情传播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包括信息传播、信息扩散和受众接受等环节。
移动设备的文本、影像和语音的多样化传播方式,使网络舆情传播变得更为复杂和多变。
同时,移动设备的便携和实时性也使得网络舆情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规模更大。
网络舆情特点
网络舆情特点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涉及广大群众关注的舆论态势和舆情事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对于舆情管理和舆情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网络舆情的特点。
1. 迅速传播网络舆情具有迅速传播的特点。
与传统媒体相比,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速度更快。
只要有Internet连接,人们就能瞬间获取各种信息,并进行分享和传播。
这导致网络舆情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形成舆论声势。
网络平台的特性,如微博、微信、论坛等,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广,传递速度更快。
2. 平台多样性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络舆情的平台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新闻网站和博客,如今还有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多种网站和应用程序可以容纳舆情事件。
不同平台有不同的受众群体和特点,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各有特点。
这使得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更加复杂,需要更加全面的分析和管理。
3. 匿名性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用匿名方式发布信息、发表评论。
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舆情中的参与者常常隐藏自己的身份,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信息发布者受到直接的追责。
然而,这也导致虚假信息和恶意攻击的出现。
虚假信息会误导公众舆论,恶意攻击则可能导致较大的负面影响。
舆情管理者需要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公信力。
4. 交互性和参与性网络舆情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和参与性。
网络信息具有双向传播的特点,公众可以参与到舆情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与此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转发、评论、点赞等行为对他人的言论进行反馈和表达立场。
这种交互和参与性使得网络舆情的讨论更加充分,舆论的形成更加复杂,也更加具有民主和平等的特点。
5. 短平快网络舆情的特点之一是时间短平快。
由于信息的迅速传播和平台的多样性,舆情事件往往在短时间内达到高潮,然后迅速降低关注度。
在网络上,热点话题可能只能存在几天或几小时,然后就会被新的热点取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传播特点研究发表时间:2014-11-25T15:19:20.950Z 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6月上旬供稿作者:胡波[导读] 移动互联网在给人民日常生活信息交流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舆论提供了快速传播的新途径。
Research on Dissemination Features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n Mobile Internet Era 胡波HU Bo曰闫国俊YAN Guo-jun曰付为娥FU Wei-e曰骆公志LUO Gong-zhi(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南京210023)(College of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 210023,China)摘要院针对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首先分析了我国移动互联网的现状。
然后总结了移动互联网不同于传统互联网的特点。
根据移动互联网的这些特点,分析了移动互联网形势下网络舆情传播的新特点。
最后,给出了应对移动互联网舆情安全的建议。
Abstract: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Mobile Internet, thensummarizes the Mobile Internet's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Internet. According to 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Mobile Internet, it analyzes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under the situation of Mobile Internet. Finally, the paperproposes how to deal with the security of Mobil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关键词院移动互联网;舆情;传播特点Key words: Mobile Internet;public opinion;dissemination features 中图分类号院G206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16-0006-030 引言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态,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
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 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
应用层包括休闲娱乐类、工具媒体类、商务财经类等不同应用与服务。
随着中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3G 和4G 网络逐渐普及、智能手机价格不断下降,各种移动互联网应用不断涌现,使得移动互联网成为当今信息产业竞争最为激烈、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
进而使得使用移动终端访问互联网的用户也逐渐增多,并且已经超过了使用电脑访问互联网的用户数量。
而移动互联网上广泛使用的微博、即时通信工具、新型社交工具等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关注最新的新闻,并且可以将其快速的在朋友圈及网络上进行传播。
由此可以很容易的在瞬间就引发一个社会热点关注话题。
因此导致社会舆情热点呈现快速爆发的趋势。
移动互联网在给人民日常生活信息交流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舆论提供了快速传播的新途径。
2007 年“厦门PX 事件”,网民通过手机短信、现场手机拍摄把信息实时发送到网络上,从而使得全国各地的网民都得知并关注这件事,由此引发了针对当地政府的“舆情危机”。
同样的事件也在不断的发生,“染色馒头”、“地沟油”、“毒胶囊”等事件都不同程度的掀起了网络舆情的高潮。
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掀起的新型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在当代网络舆情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舆情得到全世界的关注,其对社会与公众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
由于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传播媒介的特殊性,如果相关管理部门在舆情形成时不能正确应对,网络舆论可能立即或很快演变成舆情危机,给网络舆情安全和社会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鉴于此,政府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重视网络社情民意,提高对网络舆情的认识水平和管理能力。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和网络应用日益广泛的当下,研究移动互联网舆情更具现实意义。
1 我国移动互联网的现状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
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可以快速的访问互联网,而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移动互联网的终端设备可以是移动电话等网络连接设备,它们都具有分组数据连接功能。
与传统互联网访问设备不同,移动终端更加灵活方便,更加个性化,用户可随身携带。
自2013 年上半年开始的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得益于3G 的普及、无线网络发展(包括公用和私有WiFi 的发展)和手机应用的创新。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第32 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 年6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 亿,较2012 年底增加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
手机成为最大的上网终端,也意味着移动互联网迎来了它高速发展的时期。
3G 网络的快速普及和无线网络的覆盖为手机上网奠定了用户基础和网络基础,在促使更多用户便捷上网的同时,也提升了各项上网体验。
各类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手机应用则提升了网民的使用动力,尤其基于真实生活需要的手机地图、购物、支付等应用满足了手机网民多元化的生活需要,同时也增加了网民对手机的依赖性。
作为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互联网还处在发展阶段,但是根据传统互联网的发展来看,在移动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完善以及3G、4G、移动寻址技术等技术成熟的推动下,移动互联网将迎来发展高潮。
届时,我国的手机网民的数量将迅速增加,由此推动的移动网络信息的传播影响力将更大。
更多的网民会通过自己的移动终端随时关注和传播信息,网络信息量将会急剧增大。
如果不能准确把握移动互联网下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等到舆情事件发生的时候相关部门将无法应对,从而会导致更加严重的舆情危机,给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带来威胁。
2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正处于高速的发展之中,它与传统的互联网有一定的关联和相似性。
但是移动互联网有着许传统多互联网无法比拟的特点。
2.1 庞大的用户群根据第32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止2013 年6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 亿。
占我国网民总数的78.5%。
手机已经正式成为我国互联网最大的上网终端,同时也是标志着我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巨大潜力。
2.2 广域的泛在网在社会生活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一个双向交流的网络存在,同时也创造了巨大机会。
即使是互联网的时代,随时随地、如影随形这件事是不可能想象的,广域的泛在网就让随时随地、如影随形成为可能。
这也让大量需要即时的业务和通讯成为可能。
今天几乎每一个新闻事件都可能被马上发到微博上,每一个事件都可以在第一时间传播,这就是广域泛在网的作用。
2.3 高便携性在今天,使用移动设备上网,可以带来PC 上网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即沟通与资讯的获取远比PC设备方便。
网民可以随时随地上网了解最新的信息资讯,可以与自己的亲人好友快速的联系,相互之间分享信息。
今天手机远不是一个通信工具,它已经从通信工具,转变为我们社会关系的全部。
2.4 永远在线及占用用户碎片时间智能手机已经做到了可以24 小时在线。
通信的即时,互联网再好的即时工具也不能做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永远在线正在悄悄改变这一格局。
传统的信息传播是一点对多点的传播。
电视时代,使用的时间非常集中,用户时间成为电视争夺的最核心的资源。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随地随地携带着智能手机,也可以随地随地使用。
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时间呈现出碎片化的倾向。
在任何时间都可以看到用户在使用移动互联网。
2.5 应用轻便移动设备通讯的基本功能代表了移动设备方便、快捷的特点。
而延续这一特点及设备制造的特点,移动通讯用户不会接受在移动设备上采取复杂的类似PC 输入端的操作。
这就决定了用户在使用移动终端设备连接互联网的时候,不可能进行较为复杂的操作。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移动互联网舆情的特征一定是以搭载着微博等“速食”信息为主的信息传递过程。
从以上特点推断可得出移动互联网的基本面貌。
用户选择无线上网,是不等于传统互联网的。
不能说移动互联网是传统互联网的延伸,同是网络建设与应用,两者之间虽然有联系,但有着根本的区别,无线上网可以提供便携设备,但基本设备终端是手机、PDA 等移动设备。
因此,移动互联网形势下的舆情态势一定是与传统互联网有所区别的。
3 移动互联网形势下的舆情特点网络新闻作为网民的基础应用,已成为网民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之一,使用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第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将其使用率增长归结为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时间阅读新闻成为网民的主要活动之一;其次,随着微博、微信等应用的兴起,网民接触新闻的渠道增多,例如,微博对主要新闻事件的快速传播,形成热点话题,并联动主流新闻媒体进行传播,极大促进网民对网络新闻的接触度;最后,各类新闻媒体纷纷发力移动互联网,制作了大量用户体验较好的新闻App,极大地提高了手机网民对网络新闻的阅读频率;并且,新闻类手机客户端的推送效果远高于传统PC客户端,使更多的手机网民被动阅读了大量新闻。
在移动互联网网民数量持续快速增加的前提下,我国移动互联网舆情也开始逐渐形成规模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根据对移动互联网的特点以及已经发生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舆情事件研究,我们总结了移动互联网舆情具有以下的特点:3.1 跨时空、跨地域性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突破了时间、地域、固定终端设备的限制。
同时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移动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接收和传播图像、声音、文字等信息,使用户能够在移动中实现信息的同步。
以3G 和4G 技术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公众处理信息不受设备和地理位置的需求得以满足。
从而突破了传统互联网台式机的地理位置阻隔。
同时,移动通信技术的提高也提升了用户上网的速率,从而提升了用户的上网体验,使得用户更加依赖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用户将更加青睐于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终端来满足自己对信息获取的需求,这进一步的表现出移动互联网终端信息传播的跨时空、跨地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