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及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舆情危机的特点
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突发性、交互性、多元性、偏差性的特点,而网络舆情转变成危机时则产生了危机传播的特点,为理解网络舆情危机的规律,首先需要了解其在传播过程中所特有的表现。
l 传播环境“舆论场”
网络传播环境中新媒体直接影响到舆论场的状态,即因时空环境的变化使刺激因素使公众相交于以往更迅速和广泛的形成共同意见。
由于网络传播环境的变化,使得公众通过网络和移动终端能够随时参与到舆论之中,进而加速舆论场的形成并快速将事件发酵到舆情危机的严重程度。
l 传播形态呈混合态势
网络舆情危机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如主要通过大众媒介、网络、手机终端,以及人际传播之间的结合所产生的聚集效应,即传播形态呈现出多通道和交互式的混合态势。
往往社会组织的公关传播为达成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效果也会采取混合态势的传播策略,而舆情危机却是有目的或公众群体极化导致的高效传播,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也促使传播形态又呈现出群体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的混合态势。
l 传播预测的困难性
社会组织机构需要和各类媒体保持密切的联系,但因网络广泛的应用和众多新媒体的参与,网络舆情危机传播的预测变得非常困难。
而多媒体共同传播体系和各类舆论之间相互影响变得非常复杂,即便是相关主管部门在如此复杂和难以预测的网络舆情环境中也无法做到对所有舆论的危机预测,进而采取退而求其次的方式。
2. 舆情危机的规律与共性
网络舆情危机的规律主要源于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危机的传播和扩散过程中传播学的理论有着显著的作用。
舆情传播规律
l 沉默螺旋
对于有争议的“议题”网络中存在的发布者和参与讨论者在事件发生后,通过各种媒介迅速发表主观观点和对事件的描述,进而促使其更容易成为事件舆论的主导
者,因为早期的主导属性影响也会有很多持相同观点的人会表示赞同,形成先入为主的态势加速传播的趋势,并逐渐积累成为压倒性的强势发声优势。
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具备优势的一方会越发活跃,而相对的另一方则会越发沉默。
两种状态的不断加剧会使网络中整个事件的舆情发展呈现出,一方表述、一方沉默的螺旋状过程,而这个过程也将少数积极和活跃的一方所代表的意见确立为舆论的主导意见。
l 议程设置
表现为利用媒介为网络公众设置“议题”,即各类网络平台上的热门话题。
这些“议题”会被网络公众迅速扩散和二次或多次传播,进而引发更多网络人群的关注与讨论,甚至成为人们在线下“茶余饭后”的谈资内容和讨论话题。
通过媒介推荐或暗示的形式为网络公众设置“议题”使传播内容迅速传播,便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效果,是影响网络公众对事件判断,在现阶段也是网络舆情危机处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种理论。
l 刻板印象
网络中对某制度或组织机构的部门存在着不满的言论,这些信息容易使网络公众形成对目标对象的负面“刻板印象”,而它是人们通过整合相关信息和个人经验、主观判断形成的针对性认知模式,对某个社会群体或现象形成过度简单化和滞后现实变化的看法,是极其概况性的一种片面观点。
这种印象形成后会随着突发事件迅速成为反对、批评的推动力,但这股推动力量却无法解决事件中的现实问题,反而会造成事件和舆情的复杂化或负面态势的严重化。
l 群体极化与协同过滤
在群体进行决策时会倾向于冒险或保守两者之间某一方面,但相对于个体决策会产生极端偏斜,进而产生背离最佳决策的结果。
一般情况下群体决策会倾向于冒险的决策方向,因为人们下意识会感觉到个人冒险所需要承担的风险相交于群体要大很多,而群体成员的冒险行为在个人立场和利益上风险也更小,但获得的利益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个体也会多余其他个体,所以,网络舆情危机中涉及到部分个体利益时便会出现所谓的“意见领袖”提出极端化的意见,进而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但往往此类提出意见的个体会为自身提前预留推脱或逃避责任的路径条件,而产生的后果将由其他追随者承担。
协同过滤简单的解释便是利用某种相同的兴趣和拥有共同经验的群体喜好,或是某种共同认可的利益,透过合作的机制给予网络舆论相当的赋能,如评论、赞同
等,再行记录达到“过滤”的目的,形成替换其他网络公众筛选舆情的作用,而在有目的性的实践过程中,这种协同过滤行为又被分为评比和社会化过滤。
例如电商平台根据用户的购买行为,以及其他人相似的购买行为,对这种具有相同行为特征的群体推荐群体中个体曾经购买过的商品。
还有现今采用大数据推荐机制的资讯平台也会采用类似的算法向用户推荐信息,而网络舆情危机往往会因为某些目的性而模拟用户的兴趣和行为,进而将舆情信息推向更广泛的用户群体,使相关信息的传播更加迅猛。
l 首因与规模效应
首因效应反映了人际传播中主体信息出现的次序对印象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比如在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会影响到未来交往过程中的某些判断和决策。
而在大众传播中首因效应又被称作“第一印象作用”和“先入为主效应”,社会中的个体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所灌输的信息,会对其产生认知客体过程中的影响,且持续时长一般都会较长久,也会呈现出覆盖以后所得到信息的情况。
所以在公共关系学中无论是舆情还是危机的应对首先强调了“第一时间”或“迅速”的原则,以此避免公众的误解或被有目的者利用的情况,也是为接下来的应对和处理做好基础性的铺垫。
规模效应本是经济学的研究课题,但在网络舆情传播中也就呈现出明显的规模引导性和倾向性的表现,就如规模经济所表现出的特征,当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各项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会衍生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而在网络舆情传播和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中,规模效应所表现出的特征则是,由于舆情参与者中持某一观点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对后来者,以及事件实际情况产生十分强有力的推动或确立作用,甚至这种规模的影响力足够强时可以产生对权威发声的挑战,使后来者对权威发声产生一定程度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