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情传播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情传播特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畅通的技术载体带动信息的便捷发布与传播,舆论话语权由官方、传统媒体、精英向非官方、自媒体、草根转变,催生公民新闻时代的蓬勃发展。
舆情指的是在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民众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个性化与社群化的特征,颠覆了之前舆论由政府和传媒主导的局面,舆情传播从前期发布、到中期跟踪、后期推动,呈现出新特点。
1 特点一:舆情发端不可预知,引发马群效应
施拉姆提到传播的三要素是:信源、讯息和信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人掌握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等新媒介,信源和信宿不再单向传播,而代之以互动、交互、循环反馈的方式,网络“微内容”以强大的力量与主流媒体的“宏内容”对抗,信息的去中心化和去议程化成为明显特点。传播学者喻国明认为,“ web2.0的即时反应、网民间的互相纠偏、复合印证以及网络所呈现的结构性的信息提纯能力,让我们对于微内容、微价值的聚合力量刮目相看。”[1] 舆情发端不可预知,无法预料。“舆论群体就像马群一样,偶尔一匹马发作而狂奔,整个群体便跟随其狂奔起来,这就是‘马群效应’或者‘羊群理论’。它很形象地说明了舆论潮的奔涌形态和方向的随机性。”[2]话题一旦引起热议,其发酵、发展的方向,则将以非线性、不可预知特点向前发展。
比如曾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陷入尴尬境地的郭美美事件,其舆情发端是郭美美在微博上炫富而点燃的;三亚宰客门是由网友罗迪在微博上爆料“3个菜4000,一条鱼6000”引起的。
2 特点二:新旧媒体优势互补,引导舆情深入、理性发展
麦克卢汉认为,一种新媒介通常不会置换或替代另一种媒介,而是增加其运行的复杂性。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纷纷建立媒体网站、“台网联动”等新媒体形态,在信息报道中仍然占据着一定地位。
这首先是因为,国家对主流新闻网站的建立和新闻发布有严格规定。根据我国2005年出台的《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规定》,只有传统媒体创办的网站,经申请审批后才有新闻首发权,目前我国重点新闻网站有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央视国际等,他们都是强势传统新闻媒体在网络的延展。
再者,传统媒体毕竟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在信源获取上占据优势,另外,他们还有组织架构和专业人才优势,相比于原生态新媒体,新闻报道的发展起步早,经验足。
另外,社交媒体有时会因来源未经证实或断章取义而有演变成网络暴力、网络恐慌的可能,引起公众的不信任。如3月,舒淇因卷入甄、赵口水战被网友猛批,曝光陈年艳照,这就是一起网络暴力事件。与之相比,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更具真实性和可信度。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是相互借力,取长
补短,理性引导舆论,“在全信息时代,多种媒体共同关注重大事件,共同影响事件发展,将成为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3] 如在“三亚宰客门”中,网络、微博充当舆论波和后续爆料的源头,传统媒体则提供深度报道、全面解析、权威评论。如《新京报》相继推出《“宰客门”背后的国际旅游岛坎坷路》、《宰客门引发海南旅游建设“大跃进”质疑》等文,报道海南升级为国际旅游岛后房价飙升,五星酒店扎堆等现象,发表专家看法认为其“国际旅游岛”建设“急功近利” [4],给人们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与启发。
传统媒体对事件有组织的跟踪调查报道和深度报道,弥补了新媒体的随意性和浅薄,共同起到理性引导舆情的作用。
3 特点三:舆论监督主体向公众回归,推动政务公开和社会民主进程
公众是舆论的源头和动力,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公众。新媒介的出现,促成一种新兴的舆论监督模式。“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带来的变革,开启了公众表达的平台,它突破原有信息控制格局,使公众作为真正意义上之舆论监督主体的权力得到回归。”[5] 当政府事务、社会事务以及公共事务被推到聚光灯下,政府和公共部门必须摈弃之前舆论“把关人”的角色,改变封堵式的思维,而应积极摸索新媒介环境下的舆情传播特点。
清华大学副教授邓国胜认为,新技术与新媒体的发展对公益组
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带来改变:监督的主体从单一的政府走向多元的媒体和公众;监督随时都在;渠道无处不在;事无巨细,尽在监督之中[6]。这番分析虽然是以公众对公益事业的舆论监督为本体,但对于其他政府和公共部门不乏借鉴作用。
综上所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情传播,在舆论波的初始阶段呈现随机与偶然的特点,一旦形成舆论波则会引发马群效应;在舆论波的热议传播阶段,新旧媒体相互借力,推波助澜,理性引导舆论;而从舆情传播的效果来看,公众对舆论监督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必将促进政务公开和社会民主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青颜.围观时代雾里看花,我们该如何“hold住”?. [eb/ol].人民网.2012.1.26.
/gb/16949729.html.
[2]高红玲.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6.
[3]尹韵公,吴信训,刘瑞生.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2011:50.
[4]新京报网.[eb/ol]..
[5]王梅芳,赵高辉.新媒体生态下的舆论监督.南京社会科学. [eb/ol].2011:5.
[6]邓国胜.监督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eb/ol].雅虎新
闻.2012.2.21./ypen/20120221/876 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