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情传播特点

合集下载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特点与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特点与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特点与应对策略作者:胡锦玉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36期摘要: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以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为主体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

借助手机进行信息网络传输和信息发布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途径。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相比于传统媒体时代,有着更加便捷、实时、灵活性强的特点,这种新兴媒体时代的盛行极大地增强了舆情的产生和发酵的几率。

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合理应对,提升对舆情的防范和治理是相关部门必须要正式的问题。

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对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进行研究,并对其应对策略提出几种建议,以期为更好的治理网络舆情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情;应对策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信息技术便捷了人们的生活,节省了人们的时间,打破了传统的生活和工作习惯。

信息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几乎都是依靠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借助各种社交工具和APP,各种各样的信息源触手可及。

当多样的信息在互联网中散播开来时,网络舆情就会形成。

网络舆情是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特殊表现形式,它能直接反应某些特定群体的特定看法。

为此,对于互联网时代舆情的把控和应对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缺乏对网络舆情的管控和应对,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基于此,本文将会对新媒体环境下舆情的特点进行梳理归纳,并就应对舆情的策略进行研究,为相关企业和政府机关解决网络舆情问题提供借鉴思路。

一、新媒体环境下舆情的特点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剧,舆情的产生和传播都呈现出以往时代不一样的趋势,总结来说当前环境下网络舆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舆情发生的瞬时性瞬时性是指舆情在一瞬间就可能触发,没有任何的预兆或是影响因素。

新媒体时代舆情发生的瞬时性使得人们在应对舆情时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准备。

在现如今的大环境下,信息源越来越丰富,任何人都可以借助互联网传播信息,这其中形式多样的内容和真真假假的信息都在迷惑着人们。

后真相时代热点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后真相时代热点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后真相时代热点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一、后真相时代的概念与特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真实性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导致了一个被称为“后真相时代”的新现象。

后真相时代是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往往难以分辨真实与虚假,从而使得事实真相变得模糊不清。

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中,公众对于信息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的整体下降。

信息传播速度快: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影响下,信息传播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这使得人们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了解和分析,从而导致了对真实性的误判。

信息来源多样:在后真相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包括社交媒体、网络论坛、新闻报道等。

这使得人们在面对信息时,很难辨别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

公众情绪化:在后真相时代,由于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判断,人们往往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从而容易产生情绪化的判断。

这使得舆论很容易被操控,导致社会舆论的极化。

权威主义减弱:在后真相时代,传统的权威主义观念逐渐削弱,人们对于权威的信任度降低。

这使得人们在面对信息时,更加倾向于相信那些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而忽视其他可能真实的观点。

媒体角色转变:在后真相时代,媒体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解释者,具有较高的公信力。

在后真相时代,媒体面临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很难再保持过去的高度公信力。

这使得媒体在传播信息时,更容易受到政治、商业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信息的失真。

后真相时代是一个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来源多样、公众情绪化、权威主义减弱和媒体角色转变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学会辨别真实与虚假,以应对后真相时代的挑战。

1. 后真相时代的定义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舆情工作“十二字要诀”

移动互联网时代舆情工作“十二字要诀”
二 、媒 介 融 合 对 电 视 新 闻 栏 目 的 影 响
( 一 )新 闻 生 产 和 传 播 结 构 出 现 巨 大 变 化 传 统 媒 体 结 构 的 新 闻 生 产 与 制 作 方 式 ,正 在 被新媒体 所 改 变 ,在 传 统 媒 体 的 制 作 过 程 中 ,丁 .作 人 员 各 司 其 职 ,而 且 部 门 划 分 是 比 较 详 细 的 。但 是 在 新 媒 体 制 作 方 面 ,通常按 照 信 息 传 播 渠 道 的 不 同 ,来 划 分 工 作 部 门 ,例 如 移 动 终 端 部
监 :多 加 活 跃 群 ,感 知 、监 测 “潜 舆 情 ”。常 规 监 测 已 基 本 普 及 ,公 共 舆 论 场 的 声 音 一 般 不 会 被 忽 视 。但 当 下 舆 论 生 态 更 趋 向 于 “窃 窃 私 语 ”式 的 暗 流 涌 动 ,具 有 “隐 舆 情 ”“潜 舆 情 ” 的 特 征 。安 徽 合 肥 某 区 统 计 ,约 3 0 % 的 敏 感 舆 情 早 期 碎 片 化 信 息 是 通 过 群 组 、短 视 频 传 播 发 酵 ,特 别 是 小 区 业 主 群 、学生 家 长 群 成 为 敏 感 舆 情 来 源 地 、策 源 地 。 对 “广 场 喇 叭 ”的 “明 火 ”需 要 重 视 ,对 “窃 窃 私 语 ”的 “阴 燃 ”更 需 要 保 持 警 觉 。负责 舆 情 处 置 的 工 作 人 员 在 要 多 交 朋 友 的 同 时 ,更 要 多 加 人 活 跃 的 群 ,从 中 可 以 感 知 网 民 的 隐 性 诉 求 ,触 摸 社 会 深 层 矛 盾 ,防 止 “阴 燃 ”的 小 火 没 有 及 时 化 解 ,导 致 大 火 燎 原 。
培 :开 展 广 泛 的 舆 情 培 训 。舆 情 培 训 与 实 战 演 练 是 消 除 “本 领 恐 慌 ”的 最 好 良 药 。此 举 不 仅 有 助 于 各 单 位 做 好 舆 情 风 险 的 事 前 防 控 ,提 升 各 单 位 的 舆 情 发 现 力 、处 置 力 ,而 且 有 助 于 增 强 “舆 商 ”,避 免 因 处 置 失 当 、回 应 失 当 引 发 次 生 舆 情 。对 宣 传 、网 信 部 门 而 言 ,主 动 组 织 培 训 ,可 借 进 一 步 明 确 回 应 责 任 ,告 知 “涉 事 责 任 部 门 是 第 一 责 任 主 体 ”,为 自 身 减 压 。

网络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分析报告

网络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分析报告

网络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分析报告随着各大社交平台的不断发展,网络谣言时有发酵,涉及公共政策、社会事件、民生问题、医疗健康、教育培训、自然现象、就业形势等各个公众较为关心的领域,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把真相混杂在谣言之中,让人们丧失对真相的辨别能力,加剧了社会恐慌和信任危机。

对于网络上发生的诽谤、侮辱等行为,其对象选择的随机性,让身处网络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有了代入感和恐慌感;网络谣言对被害人本人造成的影响力巨大,对网络社会人们的冲击也很大,让人们失去安全感,形成失序感。

一、典型网络谣言案例1、“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事件事发2020年7月7日,杭州的谷女士如往常一样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某居民小区快递驿站取快递时,被附近便利店店主郎某某偷拍。

随后,郎某某与朋友何某某编造“女子出轨快递小哥”等内容并发至微信群,有人抱着吃瓜、猎奇的心态合并转发了上述内容,还有人为了给自己的公众号赚流量而继续添油加醋,谣言在互联网上扩散并持续发酵。

2020年12月26日,据浙江省检察院通报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事件,郎某某、何某某因网络诽谤他人被余杭警方立案侦查,自诉案件转成公诉案件。

2021年4月,法院以诽谤罪判处被告人郎某某、何某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

2、“桃城中学教师猥亵学生”事件2022年2月9日,一自称河北衡水桃城中学学生的用户“XINt”发文称,该校存在违规组织考试、老师体罚或言语侮辱学生等问题,引发网民持续关注。

2月16日起,该校初中部教师猥亵女学生的爆料迅速发酵,界面新闻等网络媒体跟进报道,推高舆情热度。

2月17日,桃城区委区政府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桃城中学。

此后,大量爆料信息涌现舆论场,如网民发布伤口照片控诉是桃城中学老师殴打所致、贵州水城一小学教师殴打学生的视频被冒充为桃城中学、网传桃城中学拿出1.8亿压热搜等,舆论愤慨情绪被层层推高。

2022年2月21日,衡水市公安局桃城分局官微发布调查通报称,桃城中学一学生因被该校教师许某训责心存不满,发布许某猥亵他人的谣言;甘肃网民仇某飞借此赚取流量,编造“猥亵”的聊天记录;一名未成年人受不实言论误导,剪辑制作不实视频并配以“桃城中学”等文字发布。

社会热点事件中微博舆情特征分析

社会热点事件中微博舆情特征分析

|RADIO &TV JOURNAL 2020.06据CNNIC 发布的第44次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普及率超过总人口一半。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中的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11.39万亿元,社交软件为活跃用户应用领域TOP1。

网络社交平台移动性、互动性、碎片化、发布便捷的产品特征,恰好契合当今用户的偏好和接收方式,满足自媒体时代下广大网民的互联网社交和内容消费需要。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开表达意见的平台,能够在短时间内聚合民意,使舆论迅速发酵,微博逐渐成为公众叙事、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

研究当前微博舆情的特征,对于把控我国舆论格局、社交平台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舆情舆情是指民意的状况,即民众对于公共生活中各种热点事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意见或情绪,这种情绪既可能是公开表达出来的,也可能是潜藏在心底的。

网络舆情是指人们借助互联网这一渠道来传播其情绪或意见的总体状况。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传播速度的即时性、交流互动的共享性、时间空间的开放性等。

网络舆情有利有弊,既能拓宽公众发表意见的渠道,又因其匿名性、突发性的特点易导致舆情危机。

把握网络舆情能全面获知公众意愿及诉求,反映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二、微博中社会热点事件回顾及产生原因(一)2019年国内微博平台社会热点事件回顾根据微博中社会热点事件所针对的问题,可以将其分类为曝光型、抗争型、公共安全型、娱乐型,如表所示。

(二)微博中社会热点事件产生原因1.片面信息容易导致舆情反转微博所传播的信息具有“碎片化”特征,所以微博发布的内容往往是一些事件琐碎的细节或片段,每条微博表达信息是有限的,但每个事件都在动态地向前发展、变化,后续的演变、结果能否被及时发布、告知受众,都不能被保证,因此受众往往只能接受到部分事实,断章取义和片面信息被广泛传播便成为了可能。

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及消解

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及消解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184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及消解张镱耀(湖北文理学院,湖北,襄阳 441000)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传者与受者之间的距离被无限缩小,信息的传播更加灵活自由,这也是造成谣言传播的范围和影响比以往更大的原因之一。

想要消解网络谣言必须掌握其产生的缘由,用新媒体搭建起消解谣言的平台;传统媒体加以舆论引导;增强个人新媒介素养等多种方式并用,才能从源头治理网络谣言。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谣言;传播;消解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以微博、论坛为代表的新的网络工具正以庞大的用户群和频繁广泛的使用成为网络媒介的代表,而网络谣言也随着这些工具的流行而变得更活跃。

网络谣言是发生在网络空间中的一类谣言的 统称,其与一般谣言具有同质性,对谣言(rumor)的定义从 过程维度考量,以《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的解释 为根据,认为是一种缺乏真实依据,或未经证实, 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1]。

一、新媒体时代谣言产生的原因(一)民众对事件真相的不确定性是谣言产生的根源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里,无法亲眼看见在遥远地方发生的事件,只能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查看。

这是由于空间上的阻碍使我们无法完全断定所接受到的信息是否为真实信息。

其次,事件发生时具有偶然性,而偶然因素恰恰是最让人产生怀疑的地方,例如天气预报说明天下雨,但今天天气很好,那你就会怀疑明天是否会下雨。

除此之外,事件发生后具有发展性,当事件传播到我们这时,往往已经不是当时的事件状况了。

就像当初的“抢盐”事件,卫生部门将辟谣的信息传达给其他人并产生效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这段时间里大多数人对事件的认识还是碘盐能够防核辐射。

这是由于时间上的不对等,造成了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结果。

总的来说事件的不确定性源于空间上的阻碍和时间上的不对等,而这两点又恰恰是人们无法亲眼看见事件整个发生过程的源头。

新时代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

新时代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

新时代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汇报人:2023-11-29•新时代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概述•新时代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重要性•新时代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现状分析•新时代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策略建议•新时代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实践案例•新时代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未来展望01新时代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概述影响力大意识形态网络舆情对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传播速度快借助互联网平台,意识形态网络舆情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和扩散,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内容复杂多样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涉及的话题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内容复杂多样,难以简单归类。

参与者众多意识形态网络舆情的参与者包括网民、媒体、意见领袖等,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形成多元化的舆论场。

对社会舆论场的影响01对政府决策的影响02对个人思想观念的影响0302新时代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重要性维护社会稳定及时发现和化解网络舆情中的矛盾纠纷,防止舆情事件升级为现实社会冲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打击网络犯罪依法打击网络犯罪活动,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网络空间安全。

防止敌对势力渗透对势力的网络渗透行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和支持网络舆情中的积极因素,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决策水平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推进依法行政030201提升政府治理能力03新时代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现状分析治理机制逐步健全舆论环境明显改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治理成效显著03部分网民缺乏自律意识和道德观念01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02网络舆情治理难度大、成本高存在问题及挑战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治理机制不够健全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原因分析及经验总结04新时代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策略建议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法律法规强化网络执法力度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防止网络攻击、网络病毒等恶意行为对网络舆情管理造成干扰和破坏。

网络化时代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规律

网络化时代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规律

视听2020.11|网络化时代的今天,网络已成为社会大众获取信息、传播交流、表达诉求的重要载体,网络舆论是社会舆情的主战场。

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教育和网络建设工作,必须清楚认识当前社会舆论关切的主要类型,分析社会公众在网络舆论场中的基本表现,把握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和规律,从而更加自如地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一、当前社会舆论关切的主要类型随着移动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扩展,当今越来越成为一个资讯繁杂的时代,也越来越成为一个新闻难辨真伪、真相难觅的时代。

网络舆论场继续着新闻热点的更迭变幻、信息繁杂难辨、社会情绪快速流动,公众的关注轨迹也历经着线路切换,但各式各样的社会舆论事件带来的网络喧嚣之后,社会大众关切依然集中在民生建设和社会性公共问题上。

(一)思想争论类随着经济社会结构分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思想多元化成为现代社会舆论的常态,其中学术界的思想争鸣和观点辩论尤为突出。

党和国家出台重大决策部署,发布关切群众根本利益的政策文件等,每每都会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尤其是理论界会迅速对中央精神、政策文件进行解读阐释,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反映、倾向性看法、建议要求等。

合理的思想争论对于推动党和政府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对于促进各项政策措施的改进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社会各界发表了许多观点看法,为清晰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原则、路径提供了宽广的视野,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有普遍影响力的、深层次的观点和主张。

(二)反映问题类随着移动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扩展,当今越来越成为一个资讯繁杂的时代,也越来越成为一个新闻难辨真伪、真相难觅的时代。

但不管社会舆论场中新闻热点有着怎样的更迭变幻,公众的关注轨迹历经了多么繁杂的线路切换,舆论喧嚣以及之后沉淀下来的始终是民众关切最深刻的社会问题。

从话题类型看,社会舆情反映的更多的是与普通人利益攸关的民生问题,如医疗、教育、社会公共安全、收入分配、大气污染、房价等问题。

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场新变化

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场新变化

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场新变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完善,智能手机的普及,上网资费的调整,通过手机上网的人数越来越多,根据CNNIC最新调查数据,截至2015 年12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6.20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达到90.1%。

在手机的各种APP应用中,以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正日益成为用户获取信息和发表意见的最主要渠道。

根据腾讯公司发布的2016版《微信数据化报告》:“社交网络成为除新闻APP以外的第二大新闻渠道,渗透率超电脑加电视。

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成为新媒体传播核心渠道,新闻广度(新闻APP +新闻过滤(微信等社交平台)成为网民获取新闻的左右手。

信息传播架构将被社交媒体消解和重构。

[1] ”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媒体,以其即时、便捷、互动、低门槛等特征,拓展了信息传播的自由时空,激活了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社会化传播,个体传播权和知情权回归,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接受者。

移动社交媒体,深刻改变了舆论传播平台格局,对传统舆论场形成了冲击,给网络舆论场带来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网络舆论从边缘步入中心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传统媒体在舆论场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提供舆论议题、引导舆论走向,传播主流价值观。

互联网出现之后微博出现以前,人们在互联网的讨论活动,多通过门户网站的评论区、百度贴吧、天涯论坛、凯迪等平台。

这一阶段,传统媒体掌控的舆论场和以论坛、帖吧为代表的网络舆论场,共生共存,在影响力上传统媒体营造的舆论场远超论坛、帖吧。

而随着微博的出现,这一情况发生了逆转,微博以其强大的传播话题、聚焦事件的能力,成为了网络舆论场的中心舞台,微博设置的议题成为传统媒体跟进报道的对象,微博上人们的态度倾向,甚至成为传统媒体上发言立论的舆论基点。

在微博如日中天的时候,微信这一更具社交属性的平台上线,2012 年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公众号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

作为主打社交,同时又兼具媒体平台属性的一款应用,微信对用户有着超强的粘性,据微信官方最新数据,微信月活跃用户 6.5 亿。

互联网新媒体的特点和趋势

互联网新媒体的特点和趋势

互联网新媒体的特点和趋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移动设备的普及,新媒体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宣传和传播工具。

然而,互联网新媒体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趋势,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实时性和互动性的增强。

\n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具有实时性和互动性。

社交媒体、网站和手机应用程序,都充分利用这两个特点。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资讯、发布评论和意见,以及即时互动交流。

因此,针对用户的个性化推荐、实时监测以及社交分享等互动性功能不断地被引进并发展,这也有助于使新媒体逐步成为互联网上最活跃和最具生命力的信息传播渠道。

二、内容的娱乐化和细分化。

\n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娱乐和科技等领域往往是分类明确的。

但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内容创造和传播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由于互联网上各种内容资源繁多,因此除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递外,新媒体还能更加重视用户的需求和兴趣,通过博客、微博、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来丰富内容和分层次、专业性的体验。

同时,娱乐化的内容也已经成为用户获取新闻和信息的另一个选择,这有助于激发用户的阅读兴趣。

三、平台多样化和渠道互补性。

\n由于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不同,对于新媒体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平台的多样化和渠道的互补性已经成为新媒体发展的另一个趋势。

不仅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以及新闻网站来获取新闻和资讯,而且还可以通过移动应用程序或社交工具等方式获得信息服务。

当然,除了这些渠道外,语音技术、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发展,也会使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实时性、互动性、娱乐化等特点和趋势日益明显。

因此,对于新媒体从业者和普通用户而言,对于这些特点和趋势的了解和应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此外,新媒体的特点和趋势也对企业和组织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

首先,新媒体为企业提供了更广泛的营销渠道。

通过社交媒体、网络营销、内容营销等手段,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定位目标受众,提高营销效果和投资回报。

移动互联网对品牌传播策略的影响分析

移动互联网对品牌传播策略的影响分析

移动互联网对品牌传播策略的影响分析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品牌传播的方式和策略。

从传统的广告宣传到如今的社交媒体互动、短视频营销等,品牌传播的渠道和手段日益丰富多样。

这种变化不仅为品牌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一、移动互联网为品牌传播带来的机遇1、更广泛的受众覆盖移动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品牌能够触及全球范围内的潜在消费者。

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品牌的传播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2、精准定位和个性化传播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品牌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消费者的兴趣、行为和需求,从而实现个性化的传播内容推送。

例如,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和购买记录,为其推荐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效果。

3、互动性增强移动互联网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便捷的平台。

消费者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参与品牌活动,与品牌进行实时交流。

这种互动不仅能够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还能够为品牌提供有价值的反馈和建议。

4、多媒体形式的运用移动互联网支持丰富的多媒体内容,如图片、视频、音频等。

品牌可以通过制作吸引人的视觉和听觉内容,更好地展示产品特点和品牌形象,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5、低成本高效率相比传统的广告投放,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成本相对较低。

特别是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平台的兴起,为品牌提供了免费或低成本的传播渠道,大大提高了传播的效率和性价比。

二、移动互联网对品牌传播策略的影响1、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传统的品牌传播主要依赖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需要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等多个渠道进行布局。

不同的渠道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户群体,品牌需要根据自身定位和目标受众选择合适的渠道,并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

2、内容为王的时代在信息爆炸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中,优质、有价值的内容更容易脱颖而出。

年度舆情概述总结报告(3篇)

年度舆情概述总结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舆情已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本报告对2023年度舆情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旨在总结年度舆情特点,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年度舆情概况1. 舆情总量2023年度,我国网络舆情总量持续增长,各类舆情事件频发。

根据监测数据显示,全年舆情总量约为X亿条,同比增长Y%。

2. 舆情领域(1)政治领域:全国两会、疫情防控、反腐败斗争等政治事件成为舆情热点。

(2)经济领域:房地产、股市、金融风险等经济问题引发广泛关注。

(3)社会领域:食品安全、教育改革、公共卫生等社会问题引发舆论关注。

(4)文化领域:网络文学、影视作品、网红现象等文化话题成为热点。

(5)国际领域:中美关系、国际形势、海外疫情等国际事件引发舆情波动。

三、年度舆情特点1. 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舆情传播速度加快,热点事件往往在短时间内迅速发酵,影响范围广泛。

2. 舆情舆论场多元化随着网络平台多样化,舆情舆论场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同观点和立场交织,舆论引导难度加大。

3. 舆情事件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多数舆情事件涉及公众切身利益,引发公众高度关注,如食品安全、医疗事故等。

4. 舆情事件影响范围扩大舆情事件不仅影响国内,还可能引发国际关注,如海外疫情、国际形势等。

四、年度舆情案例分析1. 案例一:疫情防控舆情2023年,我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相关舆情事件频发。

如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等政策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

2. 案例二:房地产舆情受经济下行压力和金融风险影响,房地产领域舆情事件增多,如房价波动、开发商跑路等。

3. 案例三:食品安全舆情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2023年,多起食品安全事件引发舆情关注。

五、结论2023年度舆情呈现出传播速度快、舆论场多元化、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影响范围扩大等特点。

相关部门和企业应高度重视舆情工作,加强舆情监测和引导,积极应对舆情挑战,维护社会稳定和良好舆论环境。

网络舆情的两面性特征与引导策略探究

网络舆情的两面性特征与引导策略探究
报纸 、 广播 、 电视之后的“ 四媒体” 基于信息技术的互联 网正 第 。 在传播政治 价值 、 响政 治决策 、 影 改变传媒格 局 , 事实证 明, 在
住网络 卜 你可 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人 。 他们不会看 见你的肉 体并且做 假设 , 们听不到你 的 口音也不做任何 预设 , 他 他们 眼 中所见的只有你的文 、 情是公众 主体 内在 的心理活动 ,
中叙事主体因不断发泄非理性情感而得到娱乐。人们在网络空
问中 自南地发言, 彰显m现实空间 中较难被调动起来 的民主热 情和讨论精神 。曼纽尔 . 卡斯特指… :在这个系统里 , “ 现实本身 ( 即人们 的物 质 卜象 征存在 )完全陷入且浸淫于虚拟意象的 亦 j 情境之 中, 那是 个 假装 ,ma h l ) ( i 的世界 , 。 在其 中表象不 仅m现于屏幕 中以便沟通经验 , 表象本 身便成为经验。, ’ 在较少 体现责任精神 的语境 中, 非理性 和理性结合起来 , 其结 果一方
范网络参与者行为 ; 未雨绸缪, 科学构建网络舆情的应急预案 。 关键词 : 网络舆情 ; 两面性特征 ; 引导策略
中 图分 类 号 : 2 献 标 志码 : 章 编 号 :0 0 8 7 ( 0 2 0— 16 0 G 0文 A文 1 0— 72 2 1 )3 0 2 — 2


霎 吉 竺拳 嚣 呈 蒹

当前 , 互联网 已成 为社会的 主流媒体 , 发挥 着实实在在 的 影响 力,越来越多的人习惯通过互联 网是因为 网络可 以隐匿人们 的真实身 份, 人们无须像在现 实生活 中那样顾及 太多 , 在现实 中往往 内
沣围计 民生 、 达利益诉求 。网络在给地方政府的社会控制提 表 供新手段的同时 , 也给现有 的社会管理 和信息控制模式带来 了

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了人们了解世界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

从新闻内容的质量到传播方式的多样性,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很多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迅速性相比传统媒体,网络新闻传播的迅速性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从发生到传播的时间越来越短,只要一个事件发生,网上就会迅速涌现出大量的报道和评论。

实时性和即时性成为了新闻传播的标志。

这种速度让网络新闻传播在一些大事件的报道中成为了“第一现场记者”。

二、互动性网络新闻传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互动性。

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不同,网络新闻传播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采编并发布新闻的能力,每个读者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起者、评论者和传播者。

这种互动性的特征,使得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三、碎片化网络新闻传播的碎片化是指新闻的内容和形式都变得更为简洁和扼要。

网络新闻往往是由一个个单独的、独立的小片段组成的,这些碎片通常呈现在新闻头条和推送消息中,其篇幅不长,让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浏览新闻。

四、媒介融合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媒介融合成为了网络新闻传播的一个显著特征。

移动设备的普及和触屏技术的发展,使得用户可以在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不同的终端设备上获取新闻。

同时,新闻内容和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元素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新闻的呈现方式,同时也使得新闻的传播更加直观、生动。

五、趋呈性网络新闻传播的趋呈性,是指新闻报道的内容和方向呈现出明显的趋势。

社会热点事件往往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被放大或者夸大,被加工成更具有感官冲击力的新闻内容,从而赢得更高的点击率和关注度。

这种趋势性的传播,往往因为在短时间内赚取利益,会夸张其表现,制造出不真实的感觉。

六、趋势预测网络新闻传播具有预测未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

通过对各种信息、新闻、数据的组合和分析,系统可以提供有助于把握市场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参考、舆情概览等等。

新时代网络舆情呈现的新特征

新时代网络舆情呈现的新特征

新时代网络舆情呈现的新特征一、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新时代网络舆情呈现的新特征之一是信息传播速度加快。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前所未有的快。

任何一条新闻、事件或者言论都可能在瞬间被传播到全球范围内,而且有时候甚至会经过无数的加工和改编。

这种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对于舆情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原因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是导致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的重要原因。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发布和获取,这极大地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社交媒体的盛行也让传播速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不论是公众人物还是普通网民,都有可能在社交媒体上快速传播信息并引发舆论的关注。

影响分析: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对于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

一方面,信息传播速度快使得舆情的爆发和扩散更加迅速,从而对相关事件或者人物造成更为深远的影响。

舆情的传播速度也使得信息的真实性更难以确认,容易造成信息的虚假传播和舆情的不良影响。

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是新时代网络舆情的一个新特征,对于社会舆情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舆情引发的社会影响日渐深远新时代网络舆情呈现的新特征还在于舆情引发的社会影响日渐深远。

与传统的舆情相比,新时代网络舆情通过互联网这种新媒体形式的传播,能够更迅速、更广泛地引发社会关注,甚至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一条微博的转发,还是一篇文章的发布,都可能在瞬间引发社会范围内的讨论和关注,并对相关事件或者人物产生重大的影响。

原因分析: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是导致舆情引发社会影响日益深远的主要原因。

互联网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而新媒体的兴起又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泛和多样的平台。

这使得网络舆情能够更加迅速地引发社会范围内的讨论和关注,从而对社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影响分析:舆情引发的社会影响日益深远,对社会的影响也呈现出更加广泛和深刻的特点。

一方面,网络舆情通过互联网这种新媒体形式的传播,能够更加广泛地影响社会的舆论和情绪,甚至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重大的影响。

信息化时代网络舆论工作的新特点与新格局

信息化时代网络舆论工作的新特点与新格局

信息化时代网络舆论工作的新特点与新格局作者:胡正荣王润珏来源:《人民论坛》2018年第13期【摘要】网络舆论工作与建设网络强国、维护网络安全密不可分,应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力量矩阵,重视我国公众的网络舆论安全教育,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支撑作用,开展新时代互联网治理工作。

【关键词】网络舆论网络安全意识形态话语权【中国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2018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信息化对网络舆情工作带来的变化包括:舆论格局持续变化、舆情态势更加复杂、技术需求更加迫切等。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当前,网络舆论工作实际上已经深度嵌入国家安全体系之中,与多个层面的工作密切关联一以网络安全、科技安全为基础,以维护信息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为核心,以保障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为目标。

网络舆论工作亦需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为核心所建构的世界舆论格局。

这种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舆论影响力与网络媒体、社交媒体舆论影响力此消彼长。

在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舆情事件中,网络媒体在舆情引爆、舆论扩散等方面的强大力量日益显现。

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媒体对民情、民意的影响力还将进一步增加。

以《赫芬顿邮报》为代表的网络原生新闻媒体,以Buzz Feed为代表的新闻资讯聚合类应用,以Facebook、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因其用户规模、用户活跃度、用户粘性的持续增长而成为不容忽视的舆论场;CNN、BBC等传统强势媒体都对自身的网络传播力建设给予了重点关注,将其视为信息时代话语权重构的必要途径。

二是世界舆论主导权的竞争日益明显。

传统的西方发达国家力图通过传统强势媒体影响力的新媒体化、新兴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监控等方式继续将全球媒体话语体系置于西方叙事理念之下。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情传播特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情传播特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情传播特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畅通的技术载体带动信息的便捷发布与传播,舆论话语权由官方、传统媒体、精英向非官方、自媒体、草根转变,催生公民新闻时代的蓬勃发展。

舆情指的是在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民众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个性化与社群化的特征,颠覆了之前舆论由政府和传媒主导的局面,舆情传播从前期发布、到中期跟踪、后期推动,呈现出新特点。

1 特点一:舆情发端不可预知,引发马群效应施拉姆提到传播的三要素是:信源、讯息和信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人掌握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等新媒介,信源和信宿不再单向传播,而代之以互动、交互、循环反馈的方式,网络“微内容”以强大的力量与主流媒体的“宏内容”对抗,信息的去中心化和去议程化成为明显特点。

传播学者喻国明认为,“ Web2.0的即时反应、网民间的互相纠偏、复合印证以及网络所呈现的结构性的信息提纯能力,让我们对于微内容、微价值的聚合力量刮目相看。

”[1]舆情发端不可预知,无法预料。

“舆论群体就像马群一样,偶尔一匹马发作而狂奔,整个群体便跟随其狂奔起来,这就是‘马群效应’或者‘羊群理论’。

它很形象地说明了舆论潮的奔涌形态和方向的随机性。

”[2]话题一旦引起热议,其发酵、发展的方向,则将以非线性、不可预知特点向前发展。

比如曾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陷入尴尬境地的郭美美事件,其舆情发端是郭美美在微博上炫富而点燃的;三亚宰客门是由网友罗迪在微博上爆料“3个菜4000,一条鱼6000”引起的。

2 特点二:新旧媒体优势互补,引导舆情深入、理性发展麦克卢汉认为,一种新媒介通常不会置换或替代另一种媒介,而是增加其运行的复杂性。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纷纷建立媒体网站、“台网联动”等新媒体形态,在信息报道中仍然占据着一定地位。

这首先是因为,国家对主流新闻网站的建立和新闻发布有严格规定。

根据我国2005年出台的《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规定》,只有传统媒体创办的网站,经申请审批后才有新闻首发权,目前我国重点新闻网站有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央视国际等,他们都是强势传统新闻媒体在网络的延展。

当下中国网络舆论的特性

当下中国网络舆论的特性

结语
网络舆论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反映了民众对社会矛盾、 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吏治反腐等方面的关注与态度。随 着网络的日益发展, 广大网民日益成长与成熟, 网络舆论也 在日益改善, 网络舆论越来越趋向民意,在推动社会公平、 健全法制建设、监督政府工作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 然后网络舆论的特点使得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尤为重要, 若忽视或引导不当,往往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在网络时代,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在铺 天盖地的网络舆论中,不盲从,坚持理性,坚持自我的立 场,有时并非易事。
当下中国网络舆论的特性
主讲人: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 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 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 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网络舆论, 指网民作为舆论主体, 在网上表达 的舆论。
发端与壮大
中国网络舆论发端的标志是1998 年6月印尼排华事件后 全世界华人(包括国内)在网上发起的“黄丝带运动”。
网络舆论的特性

随意性和多元化
“网络社会”所具有的虚拟性、匿名性、无边界 和即时交互等特性,使网上舆情在价值传递、利益诉求等 方面呈现多元化、非主流的特点。加上传统“把关人” 作用的削弱,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 准则、道德规范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有积极健康的舆论, 也有庸俗和灰色的舆论,以致网络舆论内容五花八门、异 常丰富。多元化的交流为民众提供了宣泄的空间,也为 搜集真实舆情提供了素材。
而作为一支重要的舆论力量进入公众视野则始于2003 年。在这一年里,网络舆论在“孙志刚事件”“刘涌 案”“宝马撞人案”以及“美伊战争”“反腐倡廉”“学 术腐败”“三农问题”“教育乱收费” 等问题的讨论中发 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孙志刚事件更是促成了多年收容 制度最终被废止。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新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和应用。

本文将就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和挑战。

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1.社交媒体技术社交媒体技术是新媒体时代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例如微博、微信、Facebook等。

社交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的平面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的限制,实现了大众传播和互动交流的便利。

同时,社交媒体也提供了方便的新闻源,用户可以通过关注大量不同领域的媒体账号,获得各种新闻信息。

2.移动互联网技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技术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主要趋势。

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实现了即时性的传播。

同时,移动互联网技术也提供了更多的互动方式,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参与新闻事件,发表评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3.大数据技术新媒体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需要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和处理。

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新闻传播机构了解用户的兴趣和需求,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新闻服务。

同时,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帮助新闻传播机构进行舆情分析和新闻报道的决策,提高新闻报道的精准度和效果。

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1.实时新闻报道借助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新闻传播机构可以实时获取并发布新闻信息。

这种实时新闻报道不仅能够满足用户对即时性的需求,还可以提供更加全面和多样化的信息,让用户了解最新的新闻动态。

2.互动式新闻传播新媒体技术为新闻传播机构和用户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用户可以以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和传播。

这种互动式的新闻传播不仅拓宽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还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3.个性化新闻推荐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的兴趣和行为,新闻传播机构可以向用户推荐个性化的新闻内容。

这种个性化的新闻推荐可以提高用户的阅读体验和满意度,同时也能够帮助新闻传播机构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新闻报道。

新时代网络舆情呈现的新特征

新时代网络舆情呈现的新特征

新时代网络舆情呈现的新特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也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网络舆情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传播、发表对某一事件、话题、现象等事物的看法、观点、情绪等信息的总和。

在新时代,网络舆情呈现出了以下的新特征。

一、爆发性强互联网技术的特性决定了网络舆情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在网络上传播。

新时代的网络舆情呈现出了爆发性强的特点,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升温并引发大量关注。

网络舆情的爆发速度和规模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期,引发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二、传播范围广网络舆情的传播范围与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密切相关。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不仅覆盖了国内各大城市,还从国内扩展到国际上。

网络舆情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参与到舆情的讨论中来。

三、信息量大新时代的网络舆情呈现出了信息量大的特点。

网络舆情的信息量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长,还包括发生时间、媒体渠道、传播方式、发表者身份等多维度的信息。

网络舆情的信息量大,使得分析和评估网络舆情变得更加困难。

四、情绪化网络舆情的情绪化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往往更倾向于用情感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这也导致了网络舆情的情绪化现象。

在新时代,网络舆情的情绪化很容易引发用户的共鸣和关注,成为话题的热点。

五、群体化网络舆情的群体化是由网络传播的特性影响所致。

互联网技术使人们更加容易以小组或群体的形式组织并传播信息,也就使得网络舆情的群体化成为日益重要的趋势。

在新时代,网络舆情的群体化体现在用户的行为方式和互动模式上,用户越来越容易组成网络群体参与舆情的讨论和交流。

六、跨界性网络舆情的跨界性特点表现在舆情的事件和话题往往不仅涉及到某一个领域或行业,而是涉及到多个领域或行业。

这也导致网络舆情的涉及面越来越广泛,对不同行业和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新时代的网络舆情呈现出了爆发性强、传播范围广、信息量大、情绪化、群体化和跨界性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情传播特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畅通的技术载体带动信息的便捷发布与传播,舆论话语权由官方、传统媒体、精英向非官方、自媒体、草根转变,催生公民新闻时代的蓬勃发展。

舆情指的是在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民众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个性化与社群化的特征,颠覆了之前舆论由政府和传媒主导的局面,舆情传播从前期发布、到中期跟踪、后期推动,呈现出新特点。

1 特点一:舆情发端不可预知,引发马群效应
施拉姆提到传播的三要素是:信源、讯息和信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人掌握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等新媒介,信源和信宿不再单向传播,而代之以互动、交互、循环反馈的方式,网络“微内容”以强大的力量与主流媒体的“宏内容”对抗,信息的去中心化和去议程化成为明显特点。

传播学者喻国明认为,“ web2.0的即时反应、网民间的互相纠偏、复合印证以及网络所呈现的结构性的信息提纯能力,让我们对于微内容、微价值的聚合力量刮目相看。

”[1] 舆情发端不可预知,无法预料。

“舆论群体就像马群一样,偶尔一匹马发作而狂奔,整个群体便跟随其狂奔起来,这就是‘马群效应’或者‘羊群理论’。

它很形象地说明了舆论潮的奔涌形态和方向的随机性。

”[2]话题一旦引起热议,其发酵、发展的方向,则将以非线性、不可预知特点向前发展。

比如曾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陷入尴尬境地的郭美美事件,其舆情发端是郭美美在微博上炫富而点燃的;三亚宰客门是由网友罗迪在微博上爆料“3个菜4000,一条鱼6000”引起的。

2 特点二:新旧媒体优势互补,引导舆情深入、理性发展
麦克卢汉认为,一种新媒介通常不会置换或替代另一种媒介,而是增加其运行的复杂性。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纷纷建立媒体网站、“台网联动”等新媒体形态,在信息报道中仍然占据着一定地位。

这首先是因为,国家对主流新闻网站的建立和新闻发布有严格规定。

根据我国2005年出台的《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规定》,只有传统媒体创办的网站,经申请审批后才有新闻首发权,目前我国重点新闻网站有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央视国际等,他们都是强势传统新闻媒体在网络的延展。

再者,传统媒体毕竟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在信源获取上占据优势,另外,他们还有组织架构和专业人才优势,相比于原生态新媒体,新闻报道的发展起步早,经验足。

另外,社交媒体有时会因来源未经证实或断章取义而有演变成网络暴力、网络恐慌的可能,引起公众的不信任。

如3月,舒淇因卷入甄、赵口水战被网友猛批,曝光陈年艳照,这就是一起网络暴力事件。

与之相比,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更具真实性和可信度。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是相互借力,取长
补短,理性引导舆论,“在全信息时代,多种媒体共同关注重大事件,共同影响事件发展,将成为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

”[3] 如在“三亚宰客门”中,网络、微博充当舆论波和后续爆料的源头,传统媒体则提供深度报道、全面解析、权威评论。

如《新京报》相继推出《“宰客门”背后的国际旅游岛坎坷路》、《宰客门引发海南旅游建设“大跃进”质疑》等文,报道海南升级为国际旅游岛后房价飙升,五星酒店扎堆等现象,发表专家看法认为其“国际旅游岛”建设“急功近利” [4],给人们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与启发。

传统媒体对事件有组织的跟踪调查报道和深度报道,弥补了新媒体的随意性和浅薄,共同起到理性引导舆情的作用。

3 特点三:舆论监督主体向公众回归,推动政务公开和社会民主进程
公众是舆论的源头和动力,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公众。

新媒介的出现,促成一种新兴的舆论监督模式。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带来的变革,开启了公众表达的平台,它突破原有信息控制格局,使公众作为真正意义上之舆论监督主体的权力得到回归。

”[5] 当政府事务、社会事务以及公共事务被推到聚光灯下,政府和公共部门必须摈弃之前舆论“把关人”的角色,改变封堵式的思维,而应积极摸索新媒介环境下的舆情传播特点。

清华大学副教授邓国胜认为,新技术与新媒体的发展对公益组
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带来改变:监督的主体从单一的政府走向多元的媒体和公众;监督随时都在;渠道无处不在;事无巨细,尽在监督之中[6]。

这番分析虽然是以公众对公益事业的舆论监督为本体,但对于其他政府和公共部门不乏借鉴作用。

综上所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情传播,在舆论波的初始阶段呈现随机与偶然的特点,一旦形成舆论波则会引发马群效应;在舆论波的热议传播阶段,新旧媒体相互借力,推波助澜,理性引导舆论;而从舆情传播的效果来看,公众对舆论监督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必将促进政务公开和社会民主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青颜.围观时代雾里看花,我们该如何“hold住”?. [eb/ol].人民网.2012.1.26.
/gb/16949729.html.
[2]高红玲.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6.
[3]尹韵公,吴信训,刘瑞生.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2011:50.
[4]新京报网.[eb/ol]..
[5]王梅芳,赵高辉.新媒体生态下的舆论监督.南京社会科学. [eb/ol].2011:5.
[6]邓国胜.监督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eb/ol].雅虎新
闻.2012.2.21./ypen/20120221/876 308.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