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_特点_表达与传播
网络舆情基本知识
网络舆情基本知识网络舆情基本知识引言: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与此同时,网络舆情也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现象。
网络舆情可以理解为在互联网上对于某一特定话题的讨论和舆论集合,它不仅仅是对于公共事件的一种媒体报道,更是民众对于社会问题的普遍关注和表达。
掌握网络舆情基本知识,对于企业、政府、媒体以及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和特点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上的各种社交媒体、论坛、微博等平台,民众对于公共事件和社会问题的集体关注、表达和讨论的行为。
网络舆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互动性:网络舆情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的,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网络舆情的参与者可以进行即时互动,实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
2.广泛性:网络舆情不再受限于时空的限制,任何人只要有接入互联网的设备和网络环境,都可以参与到舆论的讨论中。
3.快速性:网络舆情具有较高的传播速度,信息在互联网上可以快速扩散。
一条重要的舆情消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数以百万计的人关注和传播。
4.碎片化:在互联网上,舆情信息的传播是碎片化的,信息内容可能是不完整的、片段的,这给了人们参与讨论的机会,也容易导致信息的误解和偏见。
5.虚构性:网络舆情中的一些信息可能是虚假、夸大或者失实的,这对于识别真伪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舆情监测和处理机构的介入。
二、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和作用网络舆情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力和作用:1.舆论引导:网络舆情可以引导公众的舆论关注,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效应,一条热点舆情可以迅速影响到更多的人,改变公众对于某一事件或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2.舆情监测: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公众对于某一事件的态度和情绪,及时发现社会问题的存在和紧迫性,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3.危机公关:网络舆情对于企业和政府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通过及时回应和积极引导舆论,可以化解危机,重塑品牌形象。
网络舆情与网络文化
网络舆情与网络文化现代,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为广泛和快速。
同时,互联网也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表达观点以及交流意见的主要平台。
然而,随着信息传播的便利,网络舆情的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网络舆情现象对网络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如何在网络舆情的背景下倡导健康的网络文化。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与特点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传播媒介产生和传播的涉及社会公众关注的舆论现象。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情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1.传播速度快:互联网的快速传播特点使得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一条信息从产生到迅速传播到全网用户的时间变得短暂,甚至只需要几分钟。
2.信息来源复杂: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信息源非常广泛,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以及可信度难以保证。
3.舆论倾向明显:网络舆情中常常存在各种声音和意见,其中一些被有意渲染和操控,导致舆论倾向的明显化和极端化。
二、网络舆情对网络文化的影响1.信息泛滥和虚假信息问题: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之快使得大量信息迅速充斥网络空间,很难辨别真假。
虚假信息会对网络文化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削弱人们对网络信息的信任。
2.网络暴力和谣言传播:网络舆情中存在大量的网络暴力言论以及谣言的传播,这对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
这些负面现象引发了社会恐慌和不良行为的传播,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3.隐私泄露与个人权益:网络舆情常涉及个人隐私的泄露和对个人权益的侵害,这对个体在网络文化中的参与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人们越来越担心个人信息的安全和权益的保护,这抑制了个人积极参与网络文化的热情。
三、倡导健康的网络文化在网络舆情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和促进健康的网络文化,以应对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几点建议:1.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人们对网络信息真实性和风险的认知,培养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增强个体对网络信息的理性判断。
2.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对网络舆论和信息传播的监管,明确网络言论的底线,规范网络行为,保护个人隐私和权益。
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
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一、本文概述在当今社会,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日益显著,它不仅是公众意见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政府和企业决策的重要参考。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将对网络舆情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网络舆情的特点,包括其形成的背景、传播的方式、影响的范围等。
通过对网络舆情特点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的表达方式。
网络舆情的表达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
我们将分析这些表达方式的优缺点,并探讨如何更有效地进行网络舆情表达。
本文将研究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对公众的影响力巨大。
我们将分析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渠道和机制,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
本文将对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网络舆情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二、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公众对于某一事件、现象或问题所表达的观点、情感、态度和意见的总和。
它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中的映射,反映了公众对于社会热点、公共事务、突发事件等的关注和态度。
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涵盖了其产生的环境、主体、客体以及表现形式等多个方面。
从产生的环境来看,网络舆情形成于互联网这一特定的信息传播平台。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公众可以方便地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交流意见。
这种特殊的环境为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从主体来看,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广大网民。
网民通过互联网平台表达自己对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形成网络舆情。
由于网民群体庞大、构成复杂,因此网络舆情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再次,从客体来看,网络舆情的客体是各种社会事件、现象或问题。
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_特点_表达与传播
玉的作用, 推动网络舆情研究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 1] 陈学明.哈贝马斯交往 [ 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8.57. [ 2] 孟威.网络互动 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 [ M] .北京: 经济
管理出版社, 2004.4. [ 3] 刘建明.穿越舆论隧道— ——社会力学的若干定律 [ M] .北
重要窗口。网络舆情的特点与网络传播方式的特征息息相 关。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 自由性与可控性 从网络舆情的传播来看, 它具有自由性与可控性。在传 播技术的发展史中, 一般地说, 每出现一种新的媒体, 都会 扩大人们传播新闻和发表言论的自由度。个人间可以通过 E- mail传递信息, 可以通过IM ( 即时通讯工具) 沟通和交流 感 情 , 同 样 也 可 以 在BBS、Blog和Wiki上 自 由 发 表 言 论 和 表 达舆情。人们还可以在网络上建立自己的网站, 发表自己的 见解, “ 出版”自己的著作或报纸, 成本低廉, 程序简便。 例 如 , 美 国 著 名 的 麦 特·德 拉 吉 现 象 , 他 首 次 在 网 上 公 布 的 美国总统克林顿丑闻案就是被时代周刊等大报拒之门外的。 德国批判学派学者哈贝马斯说: “ 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本 身 也 就 是 控 制 的 合 理 性 , 即 统 治 的 合 理 性 。” 〔 1〕 其 实 , 网 络在提供给人们前所未有的自由的同时, 也隐蔽着细腻的政 治和经济的控制。网络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 可以不受 任何纪律、条例、制度的约束, 不用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担 负责任。网络也是身在社会之中, 它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没 有 管 理 者 的 绝 对 自 由 空 间 , 网 络 也 要 遵 循“ 游 戏 规 则 ”。 因 此, 网络的传播自由也是有限的, 它是和控制是相伴而生 的, 尤其是对于各种有害的网络噪音而言, 这种控制就显得 更加重要。 2 . 互动性和即时性 从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主要传播特性来看, 网络 舆情传播具有互动性和即时性。与传统媒体单向的信息传播 通道相比, 网络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式的信息传播通道。保 罗·萨 福 ( Paul Saffo) 等 学 者 由 此 认 为 , “ 同 其 他 人 发 生 联系”— ——进行跨越时空的互动交往, 是网络传播方式的本 质特征。〔 2〕 换言之, 网络的最大价值, 不在其信息的海量
浅析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应对方法
浅析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应对方法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能够反映出公众的意见和态度,还可能对个人、组织乃至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并掌握有效的应对方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一)传播速度快网络信息的传播几乎是瞬间完成的,一条热门的新闻或话题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遍全球。
这使得网络舆情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并扩散,给相关方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二)信息来源广泛网络舆情的信息来源极其广泛,包括社交媒体、论坛、博客、新闻网站等。
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这就导致了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由于信息发布者的背景、动机和知识水平各不相同,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难以保证。
(三)情绪化表达突出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往往更容易表达出强烈的情绪。
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人们在表达时更加无所顾忌;另一方面,面对某些敏感话题,公众容易产生愤怒、焦虑等情绪,从而通过网络进行宣泄。
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可能会加剧舆情的扩散和恶化。
(四)互动性强网络舆情具有很强的互动性,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参与到舆情的传播和讨论中。
这种互动不仅能够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还可能导致舆情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
(五)难以预测由于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突发事件、社会热点、公众情绪等,因此其发展趋势往往难以准确预测。
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事件,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大规模的舆情。
二、网络舆情的应对方法(一)建立监测机制及时、准确地掌握网络舆情的动态是有效应对的前提。
组织和个人应该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利用专业的监测工具和技术,对相关的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监测,以便在第一时间发现潜在的舆情风险。
(二)快速响应一旦发现网络舆情,必须迅速做出响应。
拖延只会让舆情进一步发酵,导致局面更加难以控制。
在响应时,要态度诚恳,表达对公众关切的重视,并及时公布初步的调查结果和处理措施。
网络舆情基本知识
网络舆情基本知识网络舆情基本知识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公开的、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各种言论、意见和评价的总和。
它反映了互联网用户对特定事件、议题或个体的看法和情绪。
网络舆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可以对个体、组织和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了解网络舆情的基本知识非常重要。
1. 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快速性: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传播范围广。
(2)匿名性:网络用户可以使用匿名或化名发布言论,隐匿自己的身份,这使得网络舆情的真伪难以追溯。
(3)多样性:网络舆情来源多样,可以是个人的言论、论坛讨论、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的发布。
(4)传播效应强:网络舆情能够引发用户之间的共鸣和共识,形成传播效应,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2. 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1)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成为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渠道。
用户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发布言论,评论和转发他人的言论。
(2)论坛和帖子:许多网民喜欢在各类论坛上发布自己的观点,也会在论坛上讨论和评价特定事件。
(3)网络新闻:新闻网站是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渠道,很多重大事件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4)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常用工具,也是人们了解和参与网络舆情的重要途径。
3. 网络舆情的影响网络舆情的影响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影响:网络舆情可以对个人形象和声誉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些负面舆情可以导致个人的名誉受损。
(2)企业影响:企业面临的网络舆情主要涉及产品质量、服务态度等方面。
一些负面舆情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声誉和销售。
(3)社会影响:社会舆情会引发社会关注,甚至对政府政策、社会现象产生影响,从而引发社会事件或社会运动。
4. 网络舆情的应对方法(1)监测和分析:针对网络舆情,企业和个人可以借助网络舆情监测工具和专业舆情分析公司进行监测和分析,从而及时了解舆情动态。
(2)积极回应:面对负面舆情,企业和个人应该积极回应,澄清事实真相,及时消除误解,以维护自身形象和声誉。
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与管理
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与管理网络舆情是指基于互联网的舆情形成、传播、反应和引导的过程。
目前,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我们需要认识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管理和应对措施,以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
一、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1.实时性网络舆情具有实时性。
信息的传递速度非常快,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达到零时差。
只要有手机、电脑等信息交互设备,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舆情信息并进行传播。
2.多样性网络舆情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途径多、读者群体广泛等特点。
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信息在网络上并存,形成了多样的网络舆情。
3.无界限性网络舆情的传播没有边界限制,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通过网络,信息可以创造性地传递、转载、变造,进一步扩大和影响舆情。
4.公众性网络舆情是由公众共同参与的,通过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用户可以自由地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情感,形成共识或争论。
5.不确定性网络舆情传播的方向、影响力、时间和规模等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预测和控制舆情发展是十分困难的。
二、网络舆情管理的方式1.全面了解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了解网络舆情具有的特点,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舆情发展的动向和未来趋势,提高舆情管理的效果和实效。
2.靠前预判网络舆情通过大数据分析和软件搜索判断出潜在的网络舆情,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公众的关注和评价热点。
3.制定科学、有效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在网络舆情传播的全过程中,应建立一整套良好的信息管理和评价机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跟踪、及时反馈和及时处置。
4.网上舆情应对制度对于负面、误导性及不真实的网络舆情,应紧急制定网上舆情应对制度,及时发布政策公告、回应媒体问询,并组织有关部门对网上舆情进行澄清和正面宣传。
5.积极主动引导网络舆论面对网络舆情,要承认市场投票、消费需求随时出现的事实,要有针对性地积极参与网络舆情的引导,推出积极的声音和正确的信息,以引导舆论的方向。
网络舆情
*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点
批判指责之 声蔓延网络
一折:霸座男一“霸”成 名,相关单位纷纷辟谣
道歉诚意不 足遭质疑
孙赫霸座视频发到网上后,舆论迅出生地、出生 日期,骗取房租395篇帖子。
*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点
特点
直接性 突发性 偏差性
*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点
直接性
网络舆情不像报纸、杂志和电视,要经过报选题、采访、编辑、 审稿、发布或者播放等几个环节,网民发帖,就没有中间环节, 很直接,随意性很强,网络舆情发生以后,网民可以直接通过网 站论坛(红网)、微信(朋友圈)、微博等载体立即发表意见。
*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点
新闻及评论
微博
微信朋友圈
网站论坛
网络舆情的主体来源
共享信息( 日志、图片
、视频)
*
二、铁路网络舆情的特点
当前铁路运输
安全与生产经
营面临的困难 和挑战很多, 设备每时每刻 承受着高速、 重载、高密度
新疆沙尘 暴造成旅 客列车脱 轨
和自然因素的
考验安全压力
大,始终位列
高危行业之列, 无事则已,有 事绝非小事。
*
二、铁路网络舆情的特点
4.民间化:“铁”字号个人网站多 现今社会媒介的两大 炒作集中焦点,一是 中国足球,二是中国 铁路
*
网络舆情管理与传播
网络舆情管理与传播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趋于多样化,而网络舆情则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主要方式。
网络舆情管理和传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从网络舆情概念、网络舆情管理和传播的重要性以及网络舆情管理与传播的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网络舆情概念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人们对某一特定事件、人物、词语等的言论和情绪表达,常常为一种群体性的集体情感和意见,具有实时性、宽广性和多样化等特点。
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以非常快速、广泛的方式呈现,为企业、政府和社会带来了诸多挑战。
二、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网络舆情管理是指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分析和引导,以达到维护企业声誉和社会稳定的目的。
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维护企业形象网络舆情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对企业的形象和声誉产生影响,尤其是负面舆情的传播更是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通过引导舆情,企业可以更好地管理网络舆情,维护自身形象。
2、提高产品竞争力消费者在做出决策之前,通常会先在网络上搜寻相关产品和品牌的评价。
网络舆情对于产品的口碑产生直接影响,良好的网络舆情可以提高产品竞争力。
3、提高社会稳定性网络舆情中不仅包含了公众的需求和呼声,还包含了大量的舆情谣言、虚假信息等,这些信息的传播往往会引起不良影响,破坏社会稳定,通过网络舆情管理,有助于提高社会的稳定性。
三、网络舆情管理与传播的技巧1、实时监测实时监测是进行舆情管理的前提,只有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实时监测,才能及时掌握舆情信息,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2、及时回应及时回应舆论,这是网络舆情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负面舆情的及时回应可以有效地防止舆情的扩散,并缓解影响。
3、积极引导网络舆情中包含的都是公众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情绪表达,通过积极引导,管理者可以降低相应的情绪层级,调整公众情绪,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
4、建立口碑建立正品牌口碑是重要的网络公关手段之一。
企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制定公开透明的运营策略、提供品质优良的产品和服务、多处流通企业的正面信息等方式,以建立口碑。
舆情的概念和特征有
舆情的概念和特征有舆情是指在社会各个层面上,人们对特定问题或事件产生的态度、情绪以及观点的总和。
它是一种群体心理表达的集合,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新闻媒体、网络论坛等渠道得以表达和传播。
舆情的特征有多方面:1. 公众参与度高:舆情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公众的参与和表达,公众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信息的发布、评论和分享。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公众可以更加便捷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进而对舆情的形成产生影响。
2. 多元化:舆情的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
舆情内容的形式多样化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和直观,同时也增加了对舆情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的挑战。
3. 暂时性:舆情的产生和消散速度快,舆情事件大多由突发事件、突发信息或重大社会问题引起,人们对舆情关注的时间相对较短,而在新的事件出现时,舆情往往会迅速转移到新的话题上。
因此,及时了解和处理舆情对于舆情的管理和控制至关重要。
4. 互动性:在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时代,舆情的传播可以是多向的、多参与的。
公众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参与到舆情话题中,形成网友之间的辩论和互动。
这种互动性加强了舆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同时也需要相关机构和组织对舆情进行积极的管理和引导。
5. 不确定性:舆情的发展和结果往往具有不确定性。
由于舆情事件往往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公众的情绪和态度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同时媒体的报道和分析也会对舆情产生影响。
因此,准确预测和判断舆情的发展趋势对于制定有效的舆情管理措施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舆情作为一种公众心态的集合,具有公众参与度高、多元化、暂时性、互动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
了解和掌握舆情的特点,对于组织和机构在舆情管理和应对上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舆情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更好地应对舆情事件,维护公众利益,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
舆情传播特点和规律
舆情传播特点和规律舆情是指公众对一些事件、事物或者个人的看法、态度和情绪。
舆情传播是指这些观点、态度和情绪在媒体和社交网络等多个渠道上的传播和扩散。
舆情传播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一、舆情传播的特点1.快速性: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条消息可能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全球。
舆情也是如此,一旦一些事件引发了关注,相关的新闻和意见很快就会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
这种快速性使得舆情的传播变得迅猛而广泛。
2.微观化:传统媒体主要以大众观点为导向,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舆情传播更加微观化。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的发起者和传播者,每个个体的声音都有可能引发关注和传播。
这种微观化的传播使得舆情更具多样性和多声音性。
3.交互性: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舆情传播变得更加交互性。
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参与舆情的传播和讨论,并与他人直接交流和互动。
这种交互性加剧了舆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
4.虚拟化:舆情传播往往发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
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完全不受地域限制,可以跨越国界和时区。
这种虚拟化使得人们对舆情的参与更加方便和便捷。
5.聚集性:舆情的传播往往表现出聚集性的特点。
一旦一些事件引发了关注,相关的新闻和意见很快就会在网络上聚集起来,形成聚集效应。
这种聚集性使得舆情的传播更加有力和迅猛。
二、舆情传播的规律1.曲线效应:舆情传播往往呈现出曲线的传播特点。
舆情刚开始时,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相对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会逐渐扩大,达到顶峰后再逐渐减弱。
这种曲线效应是因为舆情的传播往往受到初始传播人数的限制,当传播人数达到一定数量时,舆情的传播就会迅速扩大。
2.关键节点:舆情传播往往受到一些关键节点的影响。
这些关键节点可以是重要媒体的报道、有影响力的人物的发言或者重要事件的发生等。
关键节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加速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3.形象效应:舆情传播往往与个体或组织的形象和声誉有关。
网络舆情与舆论热点
网络舆情与舆论热点网络舆情和舆论热点是当今社会信息爆炸时代的产物,它们对社会舆论和公众意见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网络舆情和舆论热点的概念、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特点网络舆情是指基于互联网平台上各种媒体的信息,在特定时期内引起公众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话题或者问题。
网络舆情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平台广泛:网络舆情涵盖了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平台,包括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
这些平台的普及和使用率高,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大大增加。
2. 实时性强:互联网的特点使得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当一个事件发生时,相关信息几乎可以立即在网络上传播,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3. 互动性强:互联网平台的互动功能,使得用户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
这导致网络舆情具有极高的参与度,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声音。
4. 信息量大:互联网上的信息数量庞大,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
网络舆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文字、图片到视频等各种形式的信息都可能引发公众关注。
二、舆论热点的概念和形成原因舆论热点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热门话题。
舆论热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事件的突发性:突发事件往往是舆论热点的起点,例如自然灾害、恶性犯罪等。
这些事件的突发性和影响力使得公众对事件相关信息的关注度极高。
2. 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激化: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激化也常常引发舆论热点。
比如,社会不公平、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可能会在某个节点上爆发,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3. 媒体的报道和渲染:媒体在舆论热点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媒体的报道和渲染往往能够将一个事件或者问题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
4. 公众情绪的共鸣:当一个事件涉及到公众的切身利益或者价值观念时,公众会产生共鸣,从而形成舆论热点。
这种情况下,公众会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推动舆论的发展。
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
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网络舆论的概念及特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网络舆论的度越来越高。
那么,什么是网络舆论?它与传统媒体有何不同?本文将详细解析网络舆论的概念,并介绍其独特的特征。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网络舆论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的各种言论、意见和社会舆论。
这些言论和意见可能来自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个体,包括网民、专家学者、政治领袖等。
网络舆论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可以形成强大的声势,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的区别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论具有以下特点:1、传播速度快:互联网的传播速度极快,网络舆论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到全球各地。
2、多元化参与:网络舆论的参与者众多,包括各种社会群体和个体。
这使得网络舆论更加多元化,但同时也可能导致舆论场的混乱。
3、互动性强:传统媒体一般以单向传播为主,而网络舆论则具有强烈的互动性。
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网民进行实时交流。
4、内容丰富多样:网络舆论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既包括言论、意见,也包括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
三、网络舆论的影响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它可以通过揭露社会问题、表达民意和促进公共讨论来发挥积极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如谣言传播、网络暴力、侵犯他人隐私等。
同时,网络舆论的发展趋势也值得我们。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网络舆论可能更加智能化的进行分类和筛选,对于公共议题的讨论也可能更加深入。
四、应对网络舆论的措施面对网络舆论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网络监管,建立健全的网络舆论管理制度,防范和打击网络犯罪。
其次,学校和家庭应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媒体素养和道德意识,使他们能够正确看待和处理网络信息。
此外,企业和媒体也应加强自律,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不实信息和恶意言论要及时澄清和纠正。
同时,我们也需要促进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网络安全水平,保护网民的合法权益。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与传播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与传播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和传播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互联网获取信息,而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也日益迅速和广泛。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定义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广泛而迅速的公众舆论,其中包括各类信息、言论和评论。
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更加快速和自由,成为了人们表达意见和参与讨论的重要渠道。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涵盖了方方面面的话题,包括社会事件、政治热点、企业动态等。
二、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1. 快速传播: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性和普及性使得信息能够在瞬间传播到全球各地,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远快于传统媒体。
2. 匿名性:网络舆情中的参与者可以匿名发表言论,这使得许多用户敢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而无需承担实名身份的责任。
3. 多方参与:网络舆情的发展使得参与者的范围大大扩展,不仅有公众普通用户,还有政府、企业、媒体等各方力量都可以参与到网络舆论的讨论中。
4. 高度互动:网络舆情具有高度互动性,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主动参与舆论的传播和讨论过程。
三、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1. 影响社会舆论:网络舆情能够迅速引发社会关注,推动社会问题的重视和解决。
例如,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通过网络舆情的传播迅速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从而推动了社会变革和进步。
2. 影响个人和组织形象:网络舆情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声誉和形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负面的网络舆情可能会对个人或者组织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因此,个人和组织需要重视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应对。
3. 影响商业运营: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对企业的商业运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舆情的传播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负面舆情可能导致企业信誉受损,甚至业务受到冲击。
4. 民主参与的推动:网络舆情使得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和民主决策的门槛降低,提高了普通民众的话语权和参与度。
对网络舆情的认识及几点思考3篇
对网络舆情的认识及几点思考第一篇:网络舆情的定义及作用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的方式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网络舆情,指的是社会公众对于某一事件、话题或者人物的态度和情绪的总体表达。
网络舆情是由众多网络用户所发出的声音所组成的集体意见,这些意见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还有可能是中性的。
网络舆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心态,反映了人们对于某一事件的看法和态度。
网络舆情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网络舆情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和组织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
政府、企业和组织需要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了解公众对于某一事件的看法和情绪,以便更好地进行决策和管理。
其次,网络舆情也对个人产生了影响。
我们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和行为,会对我们的形象和声誉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谨慎对待。
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包括事件本身的性质,也包括媒体和公众的反应等。
因此,在处理网络舆情的过程中,需要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正确评估舆情的影响,采用合理的沟通和管理策略,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的挑战。
第二篇:网络舆情的特点与分类网络舆情具有很多特点,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其迅速传播的速度和广泛的覆盖面。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影响到很大的人群,同时也能够跨越地域和文化的限制,在国际范围内产生影响。
此外,网络舆情还具有互动性、匿名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互动性指的是网络舆情中用户可以自由地留言、评价和互动,匿名性则是网络舆情用户的身份往往难以确定,多样性则意味着网络舆情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意见和观点,不容忽视。
针对不同的事件和话题,网络舆情可以被分类为多种不同的类型,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1.正面网络舆情。
正面网络舆情通常指的是一些积极向上的话题或者是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赞扬和支持。
正面网络舆情能够促进人们的正能量,增强社会凝聚力。
2.负面网络舆情。
负面网络舆情通常是指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批评和谴责,这些言论往往会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给相关方带来巨大的损失。
网络舆情传播的特征与规律研究
网络舆情传播的特征与规律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了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舆情传播的特征和规律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社会舆论动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传播的定义、特征和规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网络舆情传播的定义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化渠道,由网民发布、转载、评论等方式形成的舆论现象。
网络舆情的传播是指网络上的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它包括信息的发布、传播和反馈。
网络舆情传播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产生,其传播速度和范围都比传统媒体更广,而且可以更快速、更直接地影响公众的思想和行为。
二、网络舆情传播的特征1、快速性:网络舆情传播的速度很快,因为网络的特性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
当热点事件产生时,网络舆情可能在几分钟内就能达到高峰。
2、广泛性:网络是全球化的,网络舆情传播的范围也因此变得更广泛,不受时空限制。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有网络,都有可能接收到网络舆情的传播信息。
3、互动性:网络舆情传播是双向的,网民不仅可以浏览和获取信息,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信息进行评论、分享和转发。
而这些互动行为会进一步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
4、丰富性:网络舆情传播的形式和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同时也涵盖了丰富的内容类型,如新闻事件、社会问题、人文艺术等,这些多样化的内容使得网络舆情更加生动、丰富和有趣。
5、不稳定性:网络舆情传播的不稳定性要比传统媒体更加明显。
网络上的信息是不断变化的,而且网民的态度也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网络舆情传播的发展和演变也是不可预测和不稳定的。
三、网络舆情传播的规律1、信息传播的短平快规律: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是信息的传输速度快,传播的时间短,内容平民化。
信息的短平快才是网络舆情传播必然符合的规律。
2、信息互动传播规律:网络是一种相互联系、交流的工具,网络舆情传播离不开信息之间的互动与传递。
网络舆情传播的互动呈现出群众性、个性化、参与性的特点。
网络舆情概论知识点总结
网络舆情概论知识点总结一、网络舆情的概念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出现的与公众舆论有关的信息、言论、评论等。
它包括了对于社会事件、个人行为、商业活动等各方面的看法和评论,是民众通过网络媒介对事件和问题的反应和表达。
网络舆情具有实时性、广泛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成为了公共舆论的重要表达方式。
通过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了解社会舆论的动向和趋势,帮助政府和企业进行舆情管理和维护。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1. 实时性:网络舆情反应迅速,信息发布和传播速度快,能够迅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2. 广泛性:网络舆情可以覆盖到全球各地,信息的传播范围广泛,影响力大。
3. 匿名性: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匿名发布信息和言论,使得舆情的传播更加自由和开放。
4. 多样性:网络舆情包括了各种形式和内容的信息,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三、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网络舆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了社会现实、网络技术、群体心理等方面的因素。
1. 社会现实:社会事件、个人行为、商业活动等实际发生的事情会成为网络舆情的内容。
2. 网络技术:网络媒介的普及和发展使得舆情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
3. 群体心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也会影响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例如焦虑、恐慌、愤怒等情绪会影响舆情的发酵和扩散。
四、网络舆情的管理方法网络舆情的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它需要通过监测、预警、引导和应对等一系列措施来进行处理。
1. 监测:通过各种舆情监测工具和技术,对网络舆情的内容和趋势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了解公众舆论的动向和趋势。
2. 预警:对于可能引起社会关注和舆情敏感的事件,进行及时的预警和应对准备,防止舆情的蔓延和恶化。
3. 引导:对于一些具有导向性和引导性的舆情,可以通过舆情引导和宣传来调整舆论的态度和方向。
4. 应对:对于已经发生的舆情事件,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包括舆情澄清、信息发布、危机公关等手段,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网络舆情概论范文
网络舆情概论范文网络舆情指的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表达的观点和态度,它是网络时代下的新兴舆论形式,与传统媒体下的舆论传播有着明显的区别。
网络舆情既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网络舆情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在互联网上,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传播的与公共事务相关的信息和言论,包括公众对事件、政策以及普遍关注的话题的谈论和评论。
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不同,网络舆情的特点是多边传播,即信息的发送者、接收者和传播者都可以是任何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舆论的发起者和参与者。
因此,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更加迅速和广泛。
其次,网络舆情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即时性。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使得人们可以从多个渠道了解和参与到舆论中来,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的框架和导向。
同时,网络的即时性也加速了舆情的形成和传播,信息可以在瞬间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使得舆论的影响力更加迅速和巨大。
这也为网络舆情的迅速爆发和迅速扩散提供了条件。
网络舆情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公众对其中一事件或话题的普遍关注和态度。
正如《舆论场》一书中所指出的,网络舆情是社会意见的倒射,它可以帮助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期待,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其次,网络舆情的迅速扩散和影响力,使得它成为一种对于社会稳定和秩序的压力和挑战。
网络上的谣言、不实信息和恶意攻击,可能会引发社会恐慌和不和谐,甚至对社会秩序构成一定的威胁。
因此,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控制,以及及时解决公众关切的问题,成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
面对网络舆情,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应对,采取有效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舆情监测和分析,了解网络舆情的动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公众关切的问题。
其次,要引导和引导网络舆情,对于错误的信息和谣言进行辟谣和澄清,塑造正确的舆论导向。
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尊重公众意见,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新闻传播中的网络舆情研究
新闻传播中的网络舆情研究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网络舆情波及面广,传播速度快,可以直接影响信息的发布、传播和接受。
因此,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与分析,对于新闻传播来说至关重要。
二、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点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媒介发布、传播、反映和引导的公众舆论。
在网络传播中,舆情表达者、受众和信息传递媒介被网络所连接,舆情呈现出快速、广泛、跨区域的特点。
网络舆情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舆情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2、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3、网络舆情呈现出公开、方便、互动的特点;4、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应对需要精准、快速、全面的反应。
三、网络舆情的研究意义1、网络舆情的研究可以帮助新闻传播中的各方更好地了解公众的态度和对于特定事件的看法,从而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服务。
2、网络舆情的研究可以帮助新闻传播机构针对不同的舆情作出及时、精准的反应,从而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3、网络舆情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消费者需求,为企业的战略和营销提供支持。
四、网络舆情的研究方法网络舆情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爬取技术:利用网络爬虫等技术抓取网络舆情数据。
2、文本挖掘技术:对网络舆情数据进行分类、情感分析、主题分析等。
3、网络数据可视化技术:将网络舆情数据通过图表展示出来,易于观察和分析。
4、信息评价技术: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评价和比较,为决策提供依据。
五、网络舆情研究的案例分析以“新能源汽车”为例,通过网络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新能源汽车”话题的热度高,有大量的用户参与。
2、用户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态度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其中以积极态度为主。
3、用户对“新能源汽车”关注的方向主要包括政策、充电、价格等。
4、“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前景备受关注,市场竞争也逐渐加强。
六、网络舆情应对策略针对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新闻传播机构应采取以下措施:1、及时、全面地收集网络舆情数据,对于恶意攻击、谣言等负面舆情要及时予以辟谣和澄清。
网络舆情与网络传媒
网络舆情与网络传媒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舆情的崛起成为了社会热点。
而与网络舆情相伴而生的,是网络传媒的迅猛发展。
网络舆情与网络传媒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本文将介绍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以及网络传媒在网络舆情中的作用。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与特点网络舆情是指社会公众在网络上对于一些特定事件、现象或者个人的集体意见和情绪的表达与传播。
它是一种在网络空间中形成、发酵和传播的舆论现象。
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舆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实时性:网络舆情几乎是即时发生、即时传播的。
只要有网络,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自己的观点与情感。
这种实时性使得网络舆情能够迅速蔓延,影响力更大。
2. 匿名性: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舆情有更高的匿名性。
人们可以在网络上以虚拟身份发表言论,不受时间、地点、身份等限制,更容易传播不负责任的言论与谣言。
3. 多样性:网络舆情中的声音多种多样。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和情感,网络舆情则将这种多样性进行了聚合与展示。
这种多样性使得网络舆情更加复杂、多元化。
二、网络传媒在网络舆情中的作用网络传媒是指通过网络传播信息、影响舆论的媒体形式,包括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博客等。
网络传媒在网络舆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获取:网络传媒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获取信息的平台。
人们通过浏览新闻网站、关注社交媒体账号等方式,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了解网络舆情的背景、动态以及不同观点的存在都具有重要意义。
2. 舆论引导:网络传媒通过报道和评论等方式,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与疏导。
在网络舆情中,媒体既是舆论的传播者,也是舆论的塑造者。
它能够通过表达自身的观点与态度,影响公众对于某一事件或者现象的看法与态度。
3. 舆情监测:网络传媒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和预警。
通过监测网络上的关键词、热门话题、用户评论等,可以及时了解到舆情的发展趋势,对于制定舆情危机公关和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志和认识等主观性的因素。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匿
从网络舆情表达的内容来看, 它具有丰富性与多元性。 名状态下容易摆脱角色关系的束缚, 容易个性化。在网络和
丰富性是指网络舆情信息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和事件包罗万 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 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
象, 也包括舆情表达和传播途径的多样化。
学院舆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 网络传播与舆
情研究。
责任编辑: 刘忠琦
理 论 界 2007.1
012
基金项目: 本文系 2005 年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网络舆情研究概论” ( 项目编号: TJ05- 5R010) 研究成果之一。
011
2007.1 理 论 界
【 前沿论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和传播的实时性, 而体现在它的交互性上。网络舆情的交互 和社会地位; 生活节奏加快、下岗失业、贫富差距拉大、社
性主要体现在网民与政府、与网络媒体的互动以及网民间的 会竞争加剧等社会问题使得一些人的心理结构失衡, 紧张、
重要窗口。网络舆情的特点与网络传播方式的特征息息相 关。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 自由性与可控性 从网络舆情的传播来看, 它具有自由性与可控性。在传 播技术的发展史中, 一般地说, 每出现一种新的媒体, 都会 扩大人们传播新闻和发表言论的自由度。个人间可以通过 E- mail传递信息, 可以通过IM ( 即时通讯工具) 沟通和交流 感 情 , 同 样 也 可 以 在BBS、Blog和Wiki上 自 由 发 表 言 论 和 表 达舆情。人们还可以在网络上建立自己的网站, 发表自己的 见解, “ 出版”自己的著作或报纸, 成本低廉, 程序简便。 例 如 , 美 国 著 名 的 麦 特·德 拉 吉 现 象 , 他 首 次 在 网 上 公 布 的 美国总统克林顿丑闻案就是被时代周刊等大报拒之门外的。 德国批判学派学者哈贝马斯说: “ 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本 身 也 就 是 控 制 的 合 理 性 , 即 统 治 的 合 理 性 。” 〔 1〕 其 实 , 网 络在提供给人们前所未有的自由的同时, 也隐蔽着细腻的政 治和经济的控制。网络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 可以不受 任何纪律、条例、制度的约束, 不用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担 负责任。网络也是身在社会之中, 它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没 有 管 理 者 的 绝 对 自 由 空 间 , 网 络 也 要 遵 循“ 游 戏 规 则 ”。 因 此, 网络的传播自由也是有限的, 它是和控制是相伴而生 的, 尤其是对于各种有害的网络噪音而言, 这种控制就显得 更加重要。 2 . 互动性和即时性 从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主要传播特性来看, 网络 舆情传播具有互动性和即时性。与传统媒体单向的信息传播 通道相比, 网络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式的信息传播通道。保 罗·萨 福 ( Paul Saffo) 等 学 者 由 此 认 为 , “ 同 其 他 人 发 生 联系”— ——进行跨越时空的互动交往, 是网络传播方式的本 质特征。〔 2〕 换言之, 网络的最大价值, 不在其信息的海量
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0.29. [ 4] Kling, R, Assessing Anonymous Communication on
the Internet.Policy Deliberations, AAAS [ EB/OL] .http: //www.slis. indiana.edu/TIS/readers/full- text/15- 2%20kling.pdf, 1999- 2- 9, 5.
5 . 情绪化与非理性 有学者认为, 舆论的质量关键在于理性程度 , 〔 5〕 这对 于舆情来说同等重要。非理性舆情在网络上的产生和弥散主 要是社会现实和公众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我国正处在 转型期, 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利益 群体的调整, 都直接影响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切身的经济利益
互动。
焦虑、困惑、不满等社会情绪浮动, 浮躁心理流行。但是,
另外, 时间因素也是影响舆情价值的重要因素。在网络 公众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往往缺乏适当的排解渠道, 而网络为
环境下, 舆情的传播和表达具有了较高的时效性。一些大型 民众宣泄情绪提供了最佳的渠道。网络使得“ 本我”得到更
门户网站更加突出了反映重大事件的原创性言论的即时性,
论, 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 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
民众同时对共同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 出现了分布于社 了。实践证明, 网民中的“ 群体极化”倾向更加突出。有证
会各处的意识传动,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诉说呈现出辐射形 态 。〔 3〕 这种多元性和分散性可以看作是公众对一个问题持
据显示, 群体极化倾向在网上发生的比例是现实生活中面对 面时的两倍多。〔 6〕 网民舆情表达的个性化和群体极化特点
程度上决定了公众的行为倾向, 但它并不是行为本身。行为 和地方的高度重视。希望本文提出的若干观点能起到抛砖引
可以一目了然, 而舆情只能从公众主体的言论、举止、表情 等间接地推测和分析。但是较为复杂的是, 人们的言行未必 是真实心理活动反应。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往往因为某种顾 虑而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态度。也正是因为网络可以隐匿 人们的真实身份, 人们无需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顾及太多, 可以畅所欲言。这样一来, 在现实中往往内隐在人们心中的 舆情也就很容易地被表达出来。通过一个人在网络上发表的 言论, 能够较为清楚地推断出他的情绪和态度, 这种外显且 较为真实的舆情, 尤其是涉及敏感问题的舆情, 在现实中并 不很容易把握。
治制度、文化思想的渗透无处不在, 体现不同意识形态的网 络言论随处可见, 这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和引导无疑是巨 大的挑战。
4 . 隐匿性与外显性 加 里·马 克 思 曾 提 出 过 现 实 社 会 中 个 人 身 份 识 别 的 七 大
从目前来看, 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四类: 1 . 电子邮件 ( Email) 及新闻组 ( News group) 。 2 . 即时通讯工具 ( IM) 。 3 . 电子公告板 ( BBS) 。 4 . 博客 ( Blog) 和维客 ( Wiki) 。
名”只是反映了追踪的难易程度而已。
目前我国的舆情信息工作急需理论上的指导。舆情研究
而外显性是与“ 隐匿”相对的, 更准确的说是和舆情的 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还处于起步阶段, 理论体系还不甚
“ 内隐性”相对的。舆情是公众主体内在的心理活动, 较大 完善。作为舆情研究的一个重点, 网络舆情研究受到了中央
当前, 网络舆情受到中央高层领导人的重视。但是, 关 于舆情以及网络舆情的理论研究还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因 此, 本文着力在理论上进行尝试, 重点对网络舆情的概念、 主要特点以及传播途径进行探讨。
一、网络舆情及相关概念 舆情基础理论研究刚刚起步, 还很不成熟。综合近年来 的研究成果, 最具有代表性的舆情概念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 两种。但是以上两种定义各有一定的局限性。狭义舆情概念 定位在民众主体对国家管理者客体的社会政治态度, 认为 “ 中介性社 会 事 项 ” 是 舆 情 的 刺 激 物 。 但 是 , 所 谓“ 中 介 性 社会事项”是否仅仅是舆情的刺激物? 换言之, 舆情客体是 否包含“ 中 介 性 社 会 事 项 ”? 引 起 民 众 舆 情 的 社 会 事 项 、 社 会现象并不全是国家管理者权力运行的直接结果。广义舆情 定义注意到以上定义外延过狭的问题, 将舆情扩展到社会客 观情况与民众主观意愿, 即社情民意。舆情是情绪、意见、 态度, 这是对舆情最基本的认识。 本文认为, 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 众, 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 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 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 和。这一概念的外延相对要宽, 公共事务包括了社会事件、 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冲突、社会活动, 也包括公众人物的所 言所行等等, 这些不尽是国家权力运行的直接结果。另外, 这一定义界定了舆情与舆论、民意的主要区别, 这是上述两 个定义未能做到的, 即舆情是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 总和, 往往和某一群体或阶层紧密联系, 而并非需要大多数 民众的广泛认同。不过, 这种错综复杂很可能会趋向一致, 当它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时候就会转化成为舆论。 二、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传播载体, 已经成为民众表达舆情的
[ 5] 陈力丹.舆论学— ——舆论导向研究 [ M] .北京: 中国广播 电视出版社, 1999.22.
[ 6] [ 美] 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 ——网络社会中的民主 问题 [ M] .上海: 上海出版集团, 2003.47- 51.
[ 作者简介] 刘毅 ( 1978-) , 男, 天津人, 天津社会科
好的体现, 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基本是以原生态形式得到
每天一篇甚至数篇, 及时反映公众对新闻事件的评论和反 映。通过网络媒体迅捷的报道, 网民在获知新闻事件的第一 时间内就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
展现。 6 . 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 舆情的主体是民众, 舆情表达总是倾注了个人的情感、
3 . 丰富性与多元性
以达到不同程度的隐匿, 这些致使网络用户具有不同程度的 隐匿性。因此, 网络舆情的传播也具有了隐匿性。不过, 绝
间。目前还有一些新的传播途径走入了人们的视线, 例如播 客 ( Podcast) , 和 博 客 不 同 , 它 主 要 传 播 的 是 音 频 和 视 频 ,
对匿名是不存在, 所谓“ 可追踪的假名”和“ 不可追踪的假 可能会在今后形成新的应用热潮。
【 前沿论坛】
略论网络舆情的 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
□刘 毅
( 天津社会科学院 舆情研究所, 天津 300191)
摘要: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 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
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它具有自由性与可控性、互动性与即时性、丰富性与多元性、隐匿性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