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一重工看重工业发展现状——暑期社会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三一重工看重工业发展现状

——****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赴长沙企业调研

作者姓名:**

作者单位:**************

摘要:此次长沙社会实践,通过对一些重工企业的参观和学习,了解到了我国重工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重工业对国家的重要性。一个国家重工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是体现其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离不开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因此中国经济的现代化不能停留在轻工业化的水平上,应当也必须让现代化的重工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到主导性的作用。

关键词:重工业现代化经济发展

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主体和经营方的多元化,市场经济造就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民营企业大军。但是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会遇到门槛,无论从企业管理体制、企业文化、民族文化、行业环境等各方面都会面临着大的挑战,三一重工作为民营企业的龙头企业无疑是成功的典范。但三一的成功也绝不是空穴来风,从基础建设到科技创新,从企业规划到员工管理,从市场导向到服务客户,无一例外的做到最好。

1、关于三一重工

1.1三一重工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一个重工业发展较晚的国家,1949年,建国初始,中国才初步确立了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即要使中国稳步的由农业国转变成为工业国,实现工业化。将中国建设成为工业强国的理念反映当时国人的强国之梦,在具体实践中就构成了产业发展政策的基调。重工业的发展开始逐步成为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了。在此后几十年的发展中,虽几经波折,但重工业发展最终还是走向稳定,尽管期间,由于一些特殊时期或一些不正确的政策,而导致重工业的发展不太顺利,但是重工业的主导地位一直没变。

始创于1989年的三一集团,后更名为三一重工,并在2003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自创建二十多年以来,“三一”凭借积极向上的企业宗旨,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实事求是不断创新的经营理念,不仅在工程机械的研发上屡获成功,而且在制造、销售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作为建国以来湖南省首家销售过百亿的民营企业,三一重工带着自己的研发成功在国际上创下多项世界纪录,发展水平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

如今,三一重工已经成功开拓了海外市场,为世界重工业发展史添了浓墨重

彩的一笔。而这不仅标示着我国民营企业的逐步壮大,也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表现。重工业对提高国际竞争力非常有利,从而能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来扩大国内的需求。一个国家的重工业发展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直接制约其出口贸易和海外投资的竞争力。而国际竞争力的模式不同,不仅影响一国利用外部市场和外部资源的能力,还直接影响到一国在开展国际经济交流时对内部需求的拉动效应。以重工业为基础形的国际竞争力在这两个方面都有明显的优越性。

1.2国内重工业的发展现状

于2003年爆发的一轮经济增长明显的具有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特征。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成为国民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究其内在原因,在我国,长期存在着能源、交通、通信等产业“瓶颈”对国民经济产生制约的这一最突出的矛盾,而经过十几年的迅速发展,我国具备了解决上述矛盾的实力。随着能源、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电力、运输车辆、建筑材料、钢铁、有色、石油化工和机械电子等产品和建筑业的需求被带动了起来,并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大幅度升级是中国进入重化工时代的主要动力;中国正在迈向世界制造业中心,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新技术革命为中国进入重化工时代提供了技术支撑。而这个阶段目前还远未结束,从其它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来看,这一发展过程预计还将持续15-20年。

2.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利与弊

2.1发展重工业的有利之处

市场经济的运行表明,同以轻工业为主的早期工业化相比较,重工业化在培育和创造内需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

2.1.1

首先,重工业产品大多与较高层次社会需求的满足相关,能够促使内需规模不断地扩张。产业结构是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动而变化的。当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后,社会消费需求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加工程度高的商品如耐用消费品等,社会消费需求与重工业的联系日益密切。重工业产品既能为轻工业的结构升级创造条件,本身也能创造市场上的消费需求。

2.1.2

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提高了国防和军事防御能力,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和发射了卫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和主权完整。对于一个新生独立的和实现主权统一的大国来说,能够利用自己的要素资源和建设力量,一举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迅速提高自己在国际社会的综合能力,维护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是具有深远政治意义

的事情,不完全是经济因素能衡量的。

2.1.3

其次,重工业本身的产业关联十分广泛,其发展对内需总量增大的拉动效应是持续性的。相对于轻工业而言,重工业的产业关联链明显要长得多。一方面,重工业的发展能为许多产业的发展提供投入品,另一方面,重工业的消耗大,能为本国其他产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需求。

2.1.4

最后,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使我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大工业建设经验,对工业化的认识也大大加深,为后来的工业项目引进及与国际先进国家的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就开始考虑吸引外资和设备,提出与国际先进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多层次合作,如今,我们在重大工业和其他项目的成功合作,这些都得益于过去积累的宝贵经验。

2.2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更要注意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带来了许多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国家和人民为此付出了多年的沉痛代价:

2.2.1

农、轻、重等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难以解决,比较严重的城乡二元分治问题趋于僵化,三农问题代价沉重。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持续推进,导致了经济关系比例严重失调。由于毛泽东"超英赶美"的情结没变,加之各种"左"的东西逐渐有了市场,相反一再要求加快工业建设速度,片面成为"以钢为纲"的"大跃进",以至一度造成农、轻、重等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城乡二元经济难以有大的改变,城镇化缓慢,农业劳动力无法转移,比较优势无法发挥,农民、农业、农村落后的局面非常严重。

2.2.2

与国有经济在市场上争夺经济剩余的非公有经济日子不但不会好受,也必然会受到严格的限制甚至取缔,非公有经济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同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一样,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新民主主义政策也放弃了,这一放弃的结果就导致了非公有经济的急骤收缩和严重衰退,当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一度察觉了这个问题,某个时期也曾局部调整过经济政策,但实际上只要不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传统体制的强烈要求就会成为惯性力量,逐渐形成的计划经济凭借体制优势和政策环境,自觉或不自觉地对非公有经济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淘汰。到后来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由于更“左”,非公有制经济基本被取缔了,给社会就业、商品流通、商品供给、人民生活等都带来了严重困难。

2.2.3

由于没有市场竞争机制,非公有制经济的缺失,导致许多国有企业和农村合作社效率低下,没有竞争力。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在初期或一定时期内均有不俗的绩效,但长期排斥市场和竞争所带来或积累的弊端陆续在许多发展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