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历史散文
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先秦散文的萌芽、源头一、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1甲骨卜辞我国散文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中有些文句虽然简短,但是语意完整鲜明,特别是还能通过语法结构和使用某些虚词,表达出一定的语气,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记叙散文的萌芽。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己巳王卜贞:(今)风商受(年)?王占曰:“吉。
东土受年?吉。
南土受年?吉。
西土受年?吉。
北土受年?吉。
”2商周铜器铭文(金文)杰作:《散氏盘铭》《毛公鼎铭》《虢季子白盘铭文》:“唯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作宝盘。
丕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
搏伐猃狁,于洛之阳。
折首五百,执讯五十。
是以先行。
走亘走亘子白,献馘于王。
王孔嘉子白义,王格周庙宣榭,爰享。
王曰:‘白父,孔扬有光。
’王赐乘马,是用佐王。
赐用弓彤矢,其央。
赐用钺,用征蛮方。
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3《易经》中的卦爻辞有许多产生于商周时期。
比甲骨卜辞更趋完整,并且有某些生动形象的描写。
有的还用简洁洗练的句子,表达某种生活经验和哲理。
《离》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二、叙事散文的源头:《尚书》1《尚书》的相关常识:最早的成篇散文汇集,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总集。
原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意为“上古之书”。
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
经过秦火,汉人搜集整理到二十九篇,因为是用当时隶书字体写成,故称今文尚书。
后又在孔子故宅发现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后十六篇不久失传。
后来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25篇,又从今文尚书析出四篇,连同原有的今文上书,共58篇。
2形成了中国古代散文洗练精审、言简意赅的传统特点和言、文不一的传统。
其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诸多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三、《春秋》1春秋的相关常识“春秋”是古代史书中的一种,是周王朝和各国都有的一种编年史。
先秦历史散文
有的官吏竟援引春秋以决狱讼。
在史学史上,它显示出孔子鲜明的
历史意识,即历史是一个以具体的 人和事构成的动态流程,构建了明 确的按时间顺序记史的原则,创立 了编年体。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
史书。系统的历史大纲,以鲁史为 线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 公十四年(前722-前481),二百 四十二年政治、军事外交宗教等重 大活动,逐年逐月没有间断而且准 确可信。
刘向整理命名
《战国策》作者已不可考。有人认为是秦汉间辩 士蒯通,但没有确切的证据。 战国策所记非一时之事,又非涉及一国,应非一 人所作,可能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和纵横策士所 记,也许有些是秦汉时人所作,来源不一,作者 不详。原零散错乱,名称各异,到了西汉末年, 刘向整理宫中图书,编成33篇,他认为主要记载: “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所以定名 为《战国策》。
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主要采取
随事记人的写法。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 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 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 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 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我们以郑 庄公为例来看一下。
鲁隐公8年.郑庄公因周天子久已废弃了对泰山的祭祀,就 想用泰山旁的初地交换鲁国的许田。鲁桓公元年为此事又 增加玉璧给鲁国,才换得许田,以便祭祀周公。可见郑庄 公是很重礼仪的。而鲁隐公9年对北戎之战和鲁桓公5年的 对周之战,都是由于采纳了公子突的建议而大获全胜的, 足见郑庄公善于纳谏。发生在鲁隐公元年的《郑伯克段于 邸》是为一般人所熟悉的。郑庄公明知段图谋叛乱,却故 意纵容他,让他的罪行发展下去。等他举兵谋叛时,再一 瑟将他铲除。又反映了郑庄公的阴险狡诈。从不同时间记 载的不同事件中,我们才全面地了解郑庄公这个人物复杂 的性格。
先秦历史散文
1.先秦历史散文有哪些?答:先秦历史散文有《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
《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
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评断,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
《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
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
如写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阝之战、晋楚必阝之战,均是情节紧张而极富戏剧性,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
《战国策》亦称《国策》,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
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为33篇。
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其间有传记、故事、论辩、书信,反映了当时各国间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先秦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著名历史散文。
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左传》又有发展,常在复杂的政治事件中生动描绘人物言行,刻画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写出不少情节曲折的故事。
如《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入秦》《触詟说赵太后》、《苏秦始将连横》等均为脍炙为口的名篇。
此书尤重语言艺术,大量运用了夸张、比喻。
排比等艺术手法,并杂以寓言故事,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鲜明特色。
《国语》共21卷,据说为左丘明所作。
这部书有重点地记叙了各国历史中若干事件。
文字朴实平易,特点在长于记言,同时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态。
先秦散文: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剖析
• 诸子散文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道德、农业、 军事、天文历法等各类领域,讨论的命题包括王道 与霸道、守旧与改良、礼治与法治、天与人、名与 实以及宇宙、人性、道德、教育等等。 • 其中没有专门的文学作品,但文化内涵丰富,不仅 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进步有推动作用, 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奠基 作用。许多重要的思想成果至今仍对我们的文化产 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 可以说诸子散文是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一把 钥匙。
《战国策》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
• •
一、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
对各个阶层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 “士”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描写 人物
•
•
二、语言铺张扬厉,富于文采;
三、善用寓言说理
鹬蚌相争、南辕北辙、画蛇添足、惊弓之鸟等。
先秦历史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尚书》、《春秋》
《左传》、《国语》
《战国策》
历史散文发展概况
•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1、甲骨卜辞 散文的最早源头
把占卜日期、占卜人,占卜的事 情,甚至日后应验的情况刻在甲 骨之卜兆旁,这就是甲骨卜辞。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 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 占卜的时间——叙辞 • 占卜的内容——命辞
• 占卜的结果——占辞
• 占卜的验证——验辞
• 特征: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保持 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
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2、铜器铭文
商代铜器铭文,反应了我们 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 发展。大多有着一定程式,往 往使用习惯套语。商代铭文记 事比较简单,形式一律。
先秦散文分类
先秦散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分为三体:“国别”、“编年”、“纪传”。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散文,有今文、古文之分。
今文《尚书》指秦焚书后,西汉初存29篇文章,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坏壁中发现用古文写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
诸子散文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
春秋战国之交的《论语》、《墨子》是语录体,但《墨子》中已见议论短文,即使语录也有论证过程;战国中期的《孟子》、《庄子》分别发展为对话式的论辩和专题论文;战国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则摆脱了语录、对话的形式,几乎全是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中国古代历史意识的萌发要早于其他民族,上古时期即有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区分。
先秦历史散文是先秦史官制度的产物,除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以外,历史散文的搜集成书大多是在口传历史的基础上经史官整理加工而成。
就其发展过程而言,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如下:早期的《尚书》完全是史官所著录的三代时期的王室的诰命、誓言和其它大事,就其文体而言,有誓、命、训、诰、歌、典等体,多为当时言辞的记录,是记言之史的开端。
之后的《春秋》则以编年体的形式纲目式地记录历史大事件,从文体上观察,具有书面语的简明与谨严特征,显然保持着史官笔录的体式,可以说是记事之史的开端。
战国初年成书的《左传》、《国语》也是在大量口传历史及史官记录的基础上经加工整理而成,但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官方著作。
至于《战国策》,则主要是战国策士的游说之辞或书信的汇编,属于私人著作的范畴。
从历史散文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其文本的官方色彩逐渐减弱,私家著述的特征逐渐加强。
先秦历史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1 、越往后,作品所表的官方意识形态特征越谈。
2 、古史“记言”、“记事”的区别,在《尚书》、《春秋》还十分明显,而后就逐渐不分了。
3 、越后的作品文学色彩越浓,史学的严格性相对减弱。
第一节《尚书》《逸周书》与《春秋》一、《尚书》(一)、释名《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春秋战国时称《书》,到汉代改称为《尚书》。
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为《书经》。
(二)、《尚书》的流传《尚书》的是夏商周时期原始的历史文献的汇编,其编辑流传过程比较复杂,《周易》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墨子》一书多次征引《夏书》。
《尚书·多士》云:“殷先人有典有册。
”可知在殷商时期已经辑成了《尚书》的初本。
起初其中各部分可能是单独流传的,今传本《尚书》的结集经历了较长的时期,其最终形成可能在西周后期。
《左传》、《国语》所记春秋时期人物屡屡称引《尚书》以为说理之据,已经目之为经典。
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
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先秦历史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的历史与人物。
它以叙事的方式表达历史事件,展现了先秦时期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注重史实的真实性。
它以准确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力求真实地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在散文中,作者会引用史书中的记载,或者根据各种史料进行考证,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
这种注重史实的特点使得先秦历史散文具有了较高的历史价值,成为后世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先秦历史散文注重叙事的生动性。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作者会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来增强散文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例如,在描述一场战争时,作者会详细描写战争的过程、参战双方的勇敢和智慧,以及战争带来的惨烈和伤亡。
这种生动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激情和震撼。
先秦历史散文注重思想的表达。
在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相互竞争,各有千秋。
先秦历史散文通过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思想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例如,作者会通过描写孔子、老子等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展现他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
这种思想的表达使得先秦历史散文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还具有哲学和文化的意义。
先秦历史散文注重文学的艺术性。
散文是一种文学形式,它追求语言的美感和文艺性。
先秦历史散文在叙事的基础上,注重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使文笔更加优美、流畅。
例如,作者会运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使散文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这种注重文学艺术的特点使得先秦历史散文成为古代文学的瑰宝,被后世文人所推崇和传承。
先秦历史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注重史实的真实性、注重叙事的生动性、注重思想的表达和注重文学的艺术性等特点。
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和反映,还是文学的艺术创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先秦散文 诸子散文
1、《论语》
据统计论语中出现“礼”字76处。 子曰: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 《论语·泰伯》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 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 《论语·尧曰》
“礼”:孔子极力维护的西周以 来的宗法等级制度(即所谓“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 秩序”――《论语.颜渊》)以 及与此相关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 范。
♢国语 体裁:国别体 时间:周穆王——鲁哀公 ▷我国第一部分国记史的史书。 ▷文学性不如《左传》,但有些篇章叙事曲折,人 物描写生动,谏词与对话,推理严密,说理充分。
♢战国策 体裁:国别体 时间:战国初年——秦灭六国 作者:非出于一人之手,西汉刘向整理校订
思想:一、崇尚计谋智略,突出谋士的作用。 二、重视名利 三、重视审时度势,认为时势是成败的 关键。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 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 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 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 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 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 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 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 臣请奏其效。”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 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 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 耳而听。嫂虵行匍伏,四拜自 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 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 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 “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 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 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简评苏秦其人
1.一个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之人,对于功名 利禄有着巨大的渴望。(朝秦暮楚、引锥刺 股)
先秦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
• 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密切 关注社会与人生,思考着社会存在发展和 人的生存发展的道路,表现出强烈的理性 精神,对现实的认识和反映都有一定的深 度和广度。 在文风上,《论语》和《老子》都简练含 蓄,富于形象性和哲理性。《孟子》和《 庄子》都是恢弘开阔,潇洒自由,形象生 动,富于气势。《墨子》、《荀子》、《 韩非子》都擅长说理,逻辑谨严,组织严 密。
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是指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秦朝建立前221年)的历史散文作品。
这些作品主要以记叙先秦历史事件、人物和政治制度等为主题,具有以下特点:
1. 严肃庄重:先秦历史散文通常以庄重的语言风格、严肃的态度和高尚的情感来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力求准确地传达历史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2. 记叙与评价相结合:先秦历史散文往往将历史事件的记叙与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相结合,既描述了历史事件的经过和结果,又对其中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和评价。
3. 重视政治和道德:由于先秦时期社会政治动荡,历史散文往往关注政治权力的斗争和统治者的德行,强调政治和道德的重要性,旨在启示后人。
4. 借古讽今:先秦历史散文常常通过对过去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评价来批评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政治制度,借古讽今,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善用典故:先秦历史散文善于利用历史典故和传说故事,以增加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总的来说,先秦历史散文具有严肃庄重、记叙与评价相结合、重视政治和道德、借古讽今和善用典故等特点,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文学性,对后世历史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文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的基本问题
先秦历史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尚书》、《春秋》 尚书》 春秋》 左传》 国语》 《左传》、《国语》 战国策》 《战国策》
一、历史散文发展概况
散文的萌芽: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记言叙事文之祖: 尚书》 春秋》 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与《春秋》 历史散文的成熟之作: 左传》 国语》 历史散文的成熟之作:《左传》与《国语》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高峰: 战国策》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高峰:《战国策》
四、《左传》和《国语》 左传》 国语》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 左传》 完整的编年体断代史 。 完整的编年体断代史 《左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 左传》 722), ),终于鲁悼公十四年 (前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 453), ),比 春秋》 (前453),比《春秋》增多二 十七年。 十七年。 左丘明 《左传》和《春秋》的关系 左传》 春秋》
《孟子》 孟子》 庄子》 《庄子》 《荀子》 荀子》 韩非子》 《韩非子》
二、《论语》、《墨子》 论语》 墨子》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 论语》 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 全书共20章 文,全书共 章。 其作者是孔子弟子和再传 弟子。 弟子。 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 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
二、《论语》、《墨子》 论语》 墨子》
甲骨卜辞
特征: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 特征: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 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 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
二、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2、铜器铭文
商代铜器铭文,反应了我 商代铜器铭文,反应了我 们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 的发展。大多有着一定程式, 的发展。大多有着一定程式, 往往使用习惯套语。 往往使用习惯套语。商代铭文 记事比较简单,形式一律。 记事比较简单,形式一律。 “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 丁巳,王省夔京, 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 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唯王 十祀有五,肜日。 十祀有五,肜日。”
先秦散文: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
第三阶段:战国末期
诸子散文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道德、农业、军事、天文历法等各类领域,讨论的命题包括王道与霸道、守旧与改良、礼治与法治、天与人、名与实以及宇宙、人性、道德、教育等等。 其中没有专门的文学作品,但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进步有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奠基作用。许多重要的思想成果至今仍对我们的文化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可以说诸子散文是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一把钥匙。
儒家思想要义
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以德育代替宗教。 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何必曰利。(孟子)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 构成“仁”学思想模式和“仁”学结构的因素 血缘基础,二、心理原则,三、人道主义、四、个体人格 整体特征:实用理性 理性精神——以冷静、现实的态度解说和对待事物。不迷信非理性的权威。 实用:着眼于解决社会人生的实际问题,较少进行纯思辩的抽象思考。
先秦诸子散文-《墨子》
02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墨子》中反映墨子的主要思想和代表其说理风格的是《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10论。这些篇目的标题都概括了论述的中心思想。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不再是三言两语的独白或对话。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尚未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大量的“子墨子曰”,表明这些仍是墨子后学对墨子讲学之辞的记录。只是这些语录,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在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因而就再不是语录的简单联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
《论语》 ——儒家 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主要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阐发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 语录体散文。主要通过孔子与其弟子之间及弟子相互间交流问答的情景和内容的记述,以及直接转述的片段语录,记录孔子的思想学说,其中包含大量富有文采又具哲理性的格言。 《论语》全书共20章,每章又包含若干片断。编排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非记于一时,也非出自一人之手。编撰者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
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战国策》
•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战国策》 • 宏富辩丽的文风 。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 “辩丽 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 横肆” 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 生动、形象的语言。辞令词藻富丽,准确传神, 生动、形象的语言。辞令词藻富丽,准确传神, 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用铺陈、排比及夸张、 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用铺陈、排比及夸张、 比喻等手法, 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 节奏。寓言故事、佚闻掌故 。 节奏。寓言故事、 • 叙事写人的高度成就。一系列“士”的形象 。不 叙事写人的高度成就。一系列“ 惜脱离史实,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 惜脱离史实,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 战国策》 不是史实, 《战国策》中,不是史实,出于虚构依托的内容 颇多。 苏秦夜读,引锥自刺及慨叹之语。 颇多。 苏秦夜读,引锥自刺及慨叹之语。
秦历史散文-《战国策》
• • • • • 《战国策》的思想特点 : 战国策》 重士的思想。 重士的思想。 崇实尚利的观念。 崇实尚利的观念。 权藉” 时势”的思想。 重“权藉”、尚“时势”的思想。 战国策》思想价值在于反映了战国时代“ 《战国策》思想价值在于反映了战国时代“士” 阶层的崛起, 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声音, 阶层的崛起,“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声音, 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 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大量描写策士奔走于 诸侯之间,纵横捭阖, 所在国重, 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令“所在国重,所去国 的重要作用和社会地位, 轻”的重要作用和社会地位,可以说是一部士 阶层,尤其是策士阶层行迹的生动写照。 阶层,尤其是策士阶层行迹的生动写照。
先秦历史散文-《左传》
• 《左传》的艺术特点 : 左传》 • 精彩细密的叙事。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 精彩细密的叙事。 因果关系,故事性强。 郑伯克段于鄢” 因果关系,故事性强。“郑伯克段于鄢”。 战争 描写;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 描写;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 • 个性鲜明的人物 。主要采取随事写人的方法,把 主要采取随事写人的方法, 主人公放到尖锐的矛盾冲突中, 主人公放到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具有典型意 义的细节、场面和对话, 义的细节、场面和对话,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情和 心理。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 心理。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的 描写。 描写。 • 微婉巧妙的辞令。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 。“文典 微婉巧妙的辞令。 而美” 语博而奥” 简洁精练,委曲达意, 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 婉而有致,典雅从容。 婉而有致,典雅从容。
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
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先秦历史散文是指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的历史文学作品,它以记叙和叙事为主要手法,通过描写和叙述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风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
先秦历史散文具有以下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
这些散文作品多是根据当时的史书和史料所写,力求忠实地描绘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作者以客观的视角,详实地叙述历史事实,力图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例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刘邦本纪》等篇章,以及《左传》中的历史记载,都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作品。
先秦历史散文具有强烈的叙事性和文学性。
这些散文作品常常以故事的形式呈现,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紧凑的叙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同时,这些散文作品也注重语言的艺术性,运用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史记》中的《范睢论战》、《伍子胥列传》等篇章,以及《孟子》中的一些历史散文,都体现了先秦历史散文的叙事和文学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关注人物形象和人性的塑造。
这些散文作品常常以历史人物为主角,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塑造,展现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情感。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言行举止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英勇、智慧、忠诚等特点,也展示了人物的缺点和弱点。
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作品更具生动性和可读性,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历史事件和人物。
例如《战国策》中的《孙子吴起列传》、《吴王阖闾列传》等篇章,以及《国语》中的一些历史散文,都是先秦历史散文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典范。
先秦历史散文具有启迪人心和寓教于乐的作用。
这些散文作品不仅是历史的记录和记载,也是对人性和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和叙述,寄托了自己对人性和社会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给读者以启迪和教益。
例如《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太史公书》等篇章,以及《孟子》中的一些历史散文,都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道德教育。
总的来说,先秦历史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真实性、叙事性、文学性、人物形象塑造和启迪人心等特点而闻名。
先秦历史散文
《国语》 国语》
• 4、赏析《叔向贺贫》 赏析《叔向贺贫》
•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 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 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 何故? 何故?” • 对曰: 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 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 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 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 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 欲无艺 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 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 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 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 桓之罪, 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 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 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 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 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 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 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 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继 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 承)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 忧虑)不暇,何贺之有? 将吊(忧虑)不暇,何贺之有?” • 宣子拜,稽首焉, 也将亡,赖子存之,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 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春秋》 春秋》
• 3、特点:仅18000余字,记事简略,类 特点: 18000余字,记事简略, 余字 似新闻标题 • 4、“春秋笔法”:即 “一字寓褒贬”、 一字寓褒贬” 春秋笔法” “微言大义”;目的是“避讳”(为尊 微言大义” 目的是“避讳” 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 比如杀有罪为“ 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 上曰“ “杀”,下杀 上曰“弑”等
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两种重要类型,它们分别代表了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
以下是对它们的具体介绍:
1. 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著作,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这些散文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全面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的活动。
其中,《左传》是一部自成体系的独立完整的历史着作,全面反映了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的历史状况。
2.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如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
这些散文作品体现了各个学派的思想观点和哲学主张。
其中,《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等哲学家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而《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这些作品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散文作品。
前者以记载历史事件为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后者则以表达哲学思想为主,体现了当时诸子百家的文化繁荣。
这两种散文作品共同构成了先秦时期的文化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各列举五例。
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各列举五例。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占据了重要地位,不仅在文学风格上各具特色,而且在思想上也有深刻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国语:中国 第一部国别史
1.记事起自周穆王,止于鲁悼公(约 前1000—前440),内容涉及周、鲁、 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以记 载言论为主,兼有记事成分。
2.非系统的历史著作,除《周语》略 为连贯外,其余各国材料零散,多汇 编之作,各国史事的详略多寡不一。
3.写作时间和作者 司马迁:“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 一般认为产于战国初, 作者不详。
再次是提倡用事实说话的方法。 我国历代的历史著作大都注意史实,尽量 运用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不是仅以某些事件做为例证来挥自已的 见解,很少有空洞说教之作,因而史科价 值很高。
再次用词婉转, 在简括的语言中隐寓褒贬的 “微言大义”(“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春秋》突出特点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 法”。相传孔子按照自己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 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因此《春秋》被后 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 范本。 史学家——领悟到修史应有严格而明确的倾向性 文学家——遣词造句力求简洁而义蕴深刻
第二阶段
• 为中期阶段,以《国语》《左传》为代表。
(一)《左传》的 叙事 和记言
1.《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 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 传》,简称《左传》,是我国叙事最详备的编 年体史书。
2.“春秋三传”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 则无法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丘明、公羊高、谷(榖)梁赤三家,即 《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 《春秋榖梁传》(简称《榖梁传》)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汉代又重新编撰整理,被人合称为“春秋三传”。现仅存 左丘明编写的《左传》。 但《公羊传》《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 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
• 这里描绘的是上古战斗胜利后的人心悲欢,十分生动的形象。
2.我国第一部散文 集 《尚书》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 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 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 春秋战国时称《书》,汉 代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 故又称《书经》。
《尚书》的文学价值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
也可以说是最早的一部散文著作, 是我国散文的源头。 《尚书》语言朴质,其原因一是《尚书》 是政治文献的汇编,不是以抒情为目的的艺术 散文。二是在文学刚刚发轫的时代,艺术手法 还较单一。 《尚书》的文章很质朴,但表达很精当, 引用成语很贴切,有些地方较好地使用了一些 修辞手法如比喻等。
《左传》的叙事艺术
• 《左传》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该书以《春秋》 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 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 •
1. 叙事手法的多样性 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 全过程。清代李冯晔《读<左>卮言》称《左传》:“叙事全由自己剪裁,”“其中 有正叙,有原叙,有顺叙,有倒叙,有实叙,有虚叙,有暗叙,有预叙,有补 叙……”共列举了29种叙事手法,虽分类略有繁琐,但可见《左传》叙事手法的多样 性。
• (5)《战国策》语多句长,内容和形式都纵横变化,丰富多彩。
• 总的说,以叙事为主的先秦历史散文从简单的记事大纲发展到长篇巨制,在 叙事中能够细致描写复杂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表现历史人物的特征,无论 在史学还是文学上,都取得成就。
3. 先秦历史散文的总体特征
• 富有现实主义精神。
• 古代中国的史官有“实录”精神。 • “不虚美,不隐恶”,为“实录”甚至 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
3.春秋——我国第 一部编 首先是力求文字简练。《春秋》的文字很简单,一般叙事也 只记上寥寥几笔,风格倒和甲骨文字类似,但它在记录史实 时注意了事件来龙去脉的关键环节。 • 其次是注意选词造句的精确。而且在选词选字方面也比较注 意。 • 如记载战争时,根据战争的性质、情况和对这一战争的评价, 分别运用“伐、侵、袭、入、克、灭、取、战、图、歼”等 不同的词汇来记述不同的战役。这说明其叙事虽然简短,但 并不鄙陋。语言谨严精炼,反映了文字技巧的进步。 • 由于它终究是早期的著作,虽然叙事简而有法,但却不是真 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 现存《易经》中的卦、爻辞是一种专为卜筮之用的繇辞。卦、爻辞中的记事, 虽然也很简短,但较之于甲骨卜辞更为完整,具有某些生动的描写,是我国古 代散文萌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如: 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屯》六二
•
屯:聚集。邅:改变方向,邅逥:运转,回旋,转来转去。班:分发,;媾: 结亲。女子贞不字(女子许嫁)。 • 一群男子骑在马上迂回而来,原以为是敌寇,等到把姑娘抢走,才知道是为了 婚事。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中孚》六三
4.《战国策》的思想观念
• ——激烈的大兼并时代 • 仁义礼信之说被打破。 • 国与国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 • ——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 • 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 朝秦 暮楚。如苏秦。
第四节 先秦历史散文
一、先秦历史散文简介
由各朝、各国史官积累了大量档 案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编纂成书,记 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件 及统治者和谋臣策士的言论。 历史散文以叙事记言为主。
1.先秦历史散文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史的传统,据说早在黄帝之时就已经设立史官, 如仓颉、沮诵等。根据现存的甲骨文和金文等材料,可知最迟在殷商时期 就有了史官。 古代史官,最初巫史不分,史的职务也是宗教性的。一般史官除了从事 宗教活动外,还从事有关赐命、册命、载录氏族谱系等政治活动。巫史实 为文化之掌握者,对国家大事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 •
•
• •
5.《左传》记言
• 《左传》长于记言。 • 《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 辞令,包括出使他国应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 等。
• 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 (刘知几《史通》卷十四《申左》),简洁精练, 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6.《左传》思想倾向
《左传》观念较接近于儒家, 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 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 如桓公六年文引季梁语: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 致力于神。” 庄公三十二年文引史嚚(yín,周朝晋国史 官 )语: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今、古文《尚书》
《尚书》据说原有100篇, 秦焚书后,汉初仅搜集到29篇, 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
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 的《尚书》,比今文《尚书》多16篇,称古文 《尚书》,这16篇不久亡佚。
“春秋”原是先秦时代 各国史书的通称,后仅 有鲁《春秋》传世,便 成为专称。 这部原来由鲁国史官所 编《春秋》,相传经过 孔子整理、修订,赋予 特殊意义,成为儒家重 要经典(五经之一)。
7.《左传》长于写人
• 《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 • 《左传》有些描写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 了人物性格的变化。 • 《左传》的写人还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 人物的生平事迹,也不像后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 • 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 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 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 《左传》中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 形象,而是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 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这些形象往往 非常生动传神。
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解脱出来,成为新 兴文化的代表。他们成为史家散文的最早创作者。
先秦历史散文发生发展主要与巫史文化与史官文化密不可分。 根据《尚书》、《左传》、《国语》等书的记载,可以确知周代史官 已有分职,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名目。不仅王朝有 史官,各国诸侯都有史官。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 各国都有自己的史书,其中鲁国的《春秋》留存至今。 总而言之,先秦时期,史官之建制已较为完备,史书之撰述亦较为发 达。鲁国史官左丘明采集各诸侯国的史记,作《春秋左氏传》,把史家散 文推上了一个高峰,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
3.《左传》作者 司马迁、班固都说是左丘明, 并说他是鲁太史。 有人认为左丘明就是《论语》提到与 孔子同时的左丘明。现在一般人 认为是战国初年无名氏的作品。
4.《左传》记事
记事年代大体与《春秋》相当,只是后面 多十七年。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 当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5.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初期阶段,《尚书》、《春秋》为代 表。
• 第二阶段:中期阶段,《国语》《左传》为代表。 • 第三阶段:后期阶段,《战国策》为代表。
二、具体史书介绍
第一阶段
• 为初期阶段,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 以《尚书》、《春秋》为代表。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 1.至迟在殷商中期(前14世纪),我国已有初步定型的文字。同时也有了文字 记载的书面文献。 • 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商代和周初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爻辞,尚书 中的殷周文告等,可以说是我国散文的萌芽,记言叙事文之祖。
4.思想倾向 《国语》包含许多政治经验总结,思想倾 向近于《左传》,但没有《左传》鲜明。 《周语· 召公谏弭谤》,记周厉王以肆意 残杀来消弭不满言论,“国人不敢言,道路 以目”,结果被驱逐流亡。文中提出“防民 之口,甚于防川”。
5.艺术性
《国语》文字质朴,远不如《左传》有文采。
第三阶段
• 为后期阶段
2.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