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和答题模式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题型(一)、*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散文(小说)开头,形式不拘一格,作用也多种多样:或开门见山,点题明目;或宕笔引题,铺垫后文;或总括全文,点题明旨;或描写景物,渲染氛围。
结尾是一篇*的总收束,好的结尾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或如“豹尾”“撞钟”,引人振奋;或如“临去秋波”,含蓄隽永,耐人回味。
无论开头还是结尾,都可以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答题术语】开头语段的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结尾语段的作用: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
题型(二)、文中内容有什么作用?(赏析文中重要的语句或如何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解题思路】首先确认指定内容在文本中的位置,然后分析它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议论、叙述还是描写,使答案更有针对性。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答题术语】结构上的作用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
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题型(三)、*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解题思路】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
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排比、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反语、设问、反问(或反诘)、借代、层递、反复等。
其次,结合语句分析其具体作用。
一般来说,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的趣味性、生动性;拟人的作用是赋予人的感情,便于抒发情感;对比有突出或反衬的作用;反复能起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的作用等。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高考中的现代文主观题阅读(一般是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和信度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散文,再就是小说),因其分值高,难度又大,一直是学生语文高考的瓶颈。
能否正确解答这类题,基本决定了学生的语文成绩的高低。
对现代文阅读题的畏难心理、长期以来的挫败感以及掌握答题方法不到位,使许多同学陷入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常常望“文”兴叹。
纵观近几年高考卷出现的题型,大致可以归为几类:语言修辞、布局谋篇、表现手法、归纳要点、人物形象等。
经过笔者深入研究,发现是有规律可寻的,现就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各类题型的解法进行实证的分析。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STEP2
STEP3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 (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Hale Waihona Puke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A
【常见设问形式】
B
从全文看,×× 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C
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D
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E
作者是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
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现代文阅读八大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高考现代文阅读八大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一、内容型:关于文章内容的考查,常见的有两个考查方向:【提问方式】本文阐发的主旨是什么?/联系全文,概括文章的中心。
【答题模式】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情感。
【答题示例】《阳光的香味》17题: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主旨。
[参考答案](1)通过..夜来香和昙..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
(2)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06、2《绵绵土》17.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7分)(1)通过...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
..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2)通过...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3)通过...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讲述了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了)。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或行文思路或:请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总分总、总分、分总)【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
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
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
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最全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最全答题模板故事情节(一)情节作用:①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 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 照应前文。
⑤ 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 刻画人物性格。
⑦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⑧ 调动读者的审美感受(激发兴趣、激发思考……)。
(二)安排方式:倒叙。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
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常见考查 1.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1)设疑法(悬念法)。
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具体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注意四个角度)(2)写景法。
如《故乡》的开头写“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渲染出阴沉、萧索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凸显小说主题。
2.小说的结局及作用(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项链》。
(注意读者感受)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现代文阅读52个答题模板
现代文阅读52个答题模板阅读题型是现代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而正确的答题模板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把握考试的节奏和题意,提高答题效率和得分。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现代文阅读题的答题模板,供大家参考:1.对于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的提问答题模板:本文主要讲述了......(简述文章中心思想)2.对于文章的观点或论证方式的提问答题模板:本文作者认为......(简述作者的观点)并以......(简述作者的论证方式)3.对于文章的文体或语言特点的提问答题模板:本文属于......(简述文章的文体)并以......(简述文章使用的语言特点)4.对于文章的结构或段落的提问答题模板:本文的结构可以分为......(简述文章的结构)文章的第......(简述文章的段落)段主要阐述了......5.对于文章的比喻或象征意义的提问答题模板:本文使用了......(简述文章中的比喻或象征手法)作为......(简述比喻或象征所代表的意义)6.对于文章的细节或描写的提问答题模板:文章中详细描写了......(简述文章中的细节或描写)这一描写可以......(简述描写的作用)7.对于文章的批评或赞扬的提问答题模板:本文对于......(简述文章中所批评或赞扬的对象)为之......(简述文章中的批评或赞扬的效果)8.对于文章的价值或意义的提问答题模板:本文对于......(简述文章所表达的价值或意义)具有......(简述文章的重要性和意义)以上是常见的现代文阅读题的答题模板,考生在答题前可以结合文章的内容和命题要求选择合适的答题模板,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还应多阅读各类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理解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单选、双选、主观题)答题技巧及模板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单选、双选、主观题)答题技巧及模板现代文阅读(35分,用时40分钟)(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题型单选+双选+主观)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3小题,选择题型】,文本更倾向于议论,如学术论文等。
(12分钟,阅读6分钟,做题6分钟)1.读懂文章认真通读文章1-2遍,整体把握。
理清如下要点: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该观点是从那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或者有那几个分论点)?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各段落的观点和论据分别是什么?2.科学答题(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如加引号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等,还有否定词“不”。
如果题干上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XX’的说明”“不能表明‘XXXXXX’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
(2)对题干上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分析和推测(推断)”要区分。
“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最简单的题目,需要的就是对照理解,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点。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较难的题目,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段落或者几个点,除了对照理解,还要概括分析。
“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适当。
(3)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题目会出现一个选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注意文字表述上区别越细微越要小心。
(4)勾画找到的对应文字,尤其注意文中对应文字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然后作比对,圈点相异处,然后仔细辨析。
(勾画圈点的文字要在旁边标上题号和选项番号)(5)注意如下词语和说法:A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B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C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D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E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高考现代文阅读十大答题模式
第七种: 第七种:对人物形象做鉴赏评析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先做定性分析,即这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先做定性分析, 是哪一类人的代表, 是哪一类人的代表,然后再说他身上具体 的特点,特点可以分条分要点罗列, 的特点,特点可以分条分要点罗列,这叫 定量分析。同时要注意的是, 定量分析。同时要注意的是,人物形象往 往是立体的.复杂的.多侧面的, 往是立体的.复杂的.多侧面的,也就是他不 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 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在好人身上会有缺 在坏人身上会有优点。 点,在坏人身上会有优点。还有一点是对 立与统一,爱与恨的统一, 立与统一,爱与恨的统一,伟大与渺小的 统一等等。 统一等等。
第三种:“由……说开去”的文 ……说开去 说开去” 第三种: 章是怎样说开去的? 章是怎样说开去的? 1.一般是由……引出话题。 1.一般是由 一般是由……引出话题 引出话题。 2.再用某某事例说明该话题的含义。 2.再用某某事例说明该话题的含义 再用某某事例说明该话题的含义。 3.做深层开拓或联想。 3.做深层开拓或联想 做深层开拓或联想。 4.议论.反思.辩证看待。 4.议论 反思.辩证看待。 议论.
现代文常见题型的基本答法
第一种 :开头对下文的作用或对全 文的作用。 文的作用。 1.交待时间.地点.背景或奠定全文基调。 1.交待时间 地点.背景或奠定全文基调。 交待时间. 2.通过烘托.铺垫引出下文。 2.通过烘托 铺垫引出下文。 通过烘托. 3.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 3.描述某场景 现象为后文的议论. 描述某场景. 做依托.张本或与之照应。 做依托.张本或与之照应。 4.与下文作对比.反衬,使后面的内容 4.与下文作对比 反衬, 与下文作对比. 更突出。 更突出。 5.引发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兴趣,激 5.引发读者好奇心 吸引读者兴趣, 引发读者好奇心, 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 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规范答题模式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规范答题模式第一篇: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规范答题模式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规范答题模式一、概括题:(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
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
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
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
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
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二)归纳中心意思题: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⑴抓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
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三)问文章结构题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一、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作辅垫;交代背景(小说)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溪涧之恋》第19题:作者在文章第三段中写“公园管理员”“环境保护主义者”“妇人”的用意是什么?答:引出自己对小溪涧的追忆,(1分)说明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条令人缅怀不已的溪涧,(1分)说明小溪涧一点也不渺小。
二、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艺术类】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答题示例:①当妻子夜里暗地里和歇斯底里地乱翻他的文件时,他再一次当场抓住了她,这时决定突然钢铁般坚决和果断地在他心中响起,离开“离开了他的心灵”的她,逃走,到任何地方去,到上帝那里去,到自身中去,进入自己的,分给他的死亡。
③荣誉再一次,最后一次拦住了托尔斯泰通向完满的去路。
所有的站都被警察告知,所有的公职人员都被动员起来,家里他们已经订好特快车,记者们从莫斯科,从彼得堡,从尼什尼叶—诺高奥特,从四面八方追踪他这只逃跑了的野兽。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问:文章第①段画线句连用三个“到”字,第③段画线句连用四个“从”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答:运用铺陈排比。
(2分,只答“铺陈”也得2分,只答“排比”得1分)连用三个“到”字,体现出托尔斯泰逃离世俗的决绝和急切;(2分)连用四个“从”字,突出世俗和荣誉对托尔斯泰的包围之快、之强,影响和侵害之大。
(2分)【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文学作品阅读主要考察学生理解、筛选、概括、整合以及鉴赏评价能力。
概括起来大致有八种类型:一、词语理解型常见题型:文中某个词有什么含义?答题模式:词语的含义= 表面义+ 深层义(比喻义:找本体;象征义:找象征对象;反语义:将褒贬互换;双关义:分清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代词或具有指代义的非代词:承前就近原则,找阐释句。
)原则: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二、句子理解型命题特点:所谓重要的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2)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段首总起句、段末总结句、过渡句;(4)统摄全篇,即文眼或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常见题型: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
2.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3.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
答题模式:句子含义=分析关键词、修辞、结构+分析主题、情感三、把握思路、分析结构型考点要点: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结构:是组织和安排材料的方法和手段,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具体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并分析文章内容在结构上的作用和构思技巧。
常见题型:(1)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怎样的?(2)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3)文章的布局谋篇有怎么的特点?(4)文章的行文思路怎样?(5)某句(段)在文中有何作用?(6)如果将文章某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文章思路结构=结构行文特点(术语)+概括文章内容知识储备:结构包含的元素:(1)段落和层次;(2)过渡和照应;(3)开头和结尾;(4)线索和顺序思路展开方式:(1)时空的转换;(2)情感的发展;(3)说理的推进;(4)对象的变化;(5)事理的演变文章结构方式及作用:(1)总分式:简单明了,完整严谨。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万能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万能答题模板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万能答题模板现代文阅读是高中语文考试中的一部分,分为论述类、文学类和实用类,题型包括单选、双选和主观题。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文章更倾向于议论,如学术论文等。
以下是阅读和答题的模板。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3小题,选择题型)1.读懂文章首先,认真通读文章1-2遍,整体把握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以及该观点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或者有哪几个分论点)。
然后,理清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各段落的观点和论据分别是什么。
2.科学答题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如加引号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等,还有否定词“不”。
如果题干上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XX’的说明”“不能表明‘XXXXXX’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
2)对题干上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分析和推测(推断)”要区分。
具体来说,“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是最简单的题目,需要的就是对照理解,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点;“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是较难的题目,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段落或者几个点,除了对照理解,还要概括分析;“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适当。
3)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题目会出现一个选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注意文字表述上区别越细微越要小心。
4)勾画找到的对应文字,尤其注意文中对应文字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然后作比对,圈点相异处,然后仔细辨析。
(勾画圈点的文字要在旁边标上题号和选项番号)5)注意如下词语和说法:A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B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C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D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E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格式及中考常考考点(1)
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的答题格式及中考常考考点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一)常考题型的答题格式:1.概括情节或主要内容:一件事(四要素):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多件事(两要素):什么人+做了什么事2.赏析句子(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①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描绘了……的情景,表达了/抒发了/烘托了……的情感/心情(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②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赋予了……(对象)人的情态/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描绘了……的情景,表达了/抒发了/烘托了……的情感/心情。
③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语气强烈,节奏感强,有力地表现了……(对象)的……特点,强调了……的内容/主旨,抒发了……的情感。
④夸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强调了……的特点,突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心情/情感。
⑤反复: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回环往复,充满语言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突出表现了……的特点,强调了……的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⑥对偶: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强调了……的特点,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韵律美。
⑦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感情强烈。
⑧设问: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注:①修辞手法要判断完整;②基本思路:修辞+内容+情感。
(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人物描写包括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
答题格式:运用……(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传神地/准确地写出了……(人物做什么事的样子/情状/情景),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心情)。
注:①人物的描写方法要判断完整;②动作描写要提炼出动词;③基本思路:描写方法+内容+性格/心情。
(3)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答题格式:“词语”的意思是……(本义),在句中指……(语境义),生动形象地/传神地/准确地写出了……(内容),表现了……(情感/心情)。
现代文阅读通用答题方法与技巧
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及技巧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16个常考题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16个常考题答题模板!现代文阅读理解在考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占分值仅次于作文),而初中生在这方面失分却很多。
下面就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一一加以分析,同学们平时一定要认真看,真正看懂了现代文阅读能多拿好几分呢。
概括类问题1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 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 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鉴赏类问题1 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 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2013、12、24☆考纲解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和人文精神。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1、理解B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3、鉴赏评价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⒈分析综合C•⑪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⑫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⒉鉴赏评价D•⑪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⑫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⑬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⒊探究F•⑪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⑫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⑬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以上考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词语含义;2.句子含义;3.布局谋篇;4.归纳内容要点;5.作者观点态度;• 6.形象、语言、表达技巧;7.评价文章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开放型)。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一)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二)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三)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
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层递:突出特点•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
具体地说:•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节选《话说知音》)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
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㈠首段的作用•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从以上题目所给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出,首段作用类答题是有固定的答题思路和规律的,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要答出包括本段的内容和下文的内容;•二是形式(结构),为下文起到铺垫的作用。
•答题思路一般为:本段写了什么,为下文写什么做铺垫。
•㈡中间段的作用•中间段落的作用同样要兼顾到内容和形式,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前后照应。
答题时要交代清楚上文和下文的具体内容。
•答题的思路: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具体内容),写到下文(具体内容)。
•㈢末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为: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或深化中心、卒章显志或呼应开头+深化或强化作者情感或本文主旨。
•还要视具体题目而定再加上委婉含蓄等词语等。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技巧类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⒈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⒉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⒊解题技巧:此类题型,一般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
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⑪用了什么方法。
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⑫表达了什么内容。
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⑬有何效果或作用。
结合具体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
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
•总之,遇到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的题型,一定要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回答。
因为任何技巧都是为表达内容,揭示主题服务的。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
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滴,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
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
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
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
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肖铁《壶口的黄河》•题目: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指导:•第一步:明确“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
•主观上写人的感受,实际上是为了表现出黄河气势,这叫侧面烘托。
•第二步:明确“该手法(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
•作者从多个角度来写主观感受,如写心跳、耳聋、眼花、脑子一片空白等。
尽管没有正面写壶口的黄河,由人的主观感受却不难体会出壶口的黄河气势。
•第三步:明确“某手法(技巧)运用后好在哪些方面”。
•侧面烘托能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结合具体文段,就在于表现壶口的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增强现场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壶口的黄河。
•题目: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⑪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衬托)的手法。
•⑫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光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从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试题来看,表达技巧鉴赏类命题角度,主要应有以下方面:• 1.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 2.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