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家”具有三重文化意蕴》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十)(含解析)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十)(含解析)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十)(含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书法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其保护和传承已不仅仅是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艺术的责任,而且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人类文化杰出样式的保存、发展与传承的责任。

这种文化遗产如果被扭曲、破坏与灭绝,就不仅仅是对一国文化的伤害,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亵渎。

然而,中国书法在一百年间遭遇的变局,比任何一种其他艺术形式都更加剧烈。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签字笔和电脑的时代,毛笔的实用性书写被普遍放弃,书法的传承遭遇了釜底抽薪式的环境变异,传统书法不断被边缘化。

我们的传统文字也经历了百余年简化字加拼音的冲击,汉字的字形、字体、字意已发生极大变化,书法的文字学根基和素材的多样性大受动摇。

我们的诗、文、画传统也迥异于历史,中国国画之中书法元素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

我们传统的私塾和书院式的国学教育,也已经被现代教育全面取代。

书法的文化背景与文化依托几近弃绝,书法的历史地位一度从历史的最高峰跌落至历史的最低谷。

但无论怎样,我们一定要维护书法的历史传承。

没有历史传承、没有历史根基者,不能叫“遗产”。

中国书法的后申遗之路,绝对不能离开自身的历史。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书法在坚持“非遗”原则的同时,并不完全排斥艺术创新。

它所强调的是,当它作为“遗产”时,它的主体、主流、主干必须是从传统走来的。

当然,中国书法的传承必须是动态的。

这包括两层意义:一是传统的真草隶篆诸种书体必须依然存活于当代书家的书写中,书法诸体的历史沿袭传承有序、代代相传;二是当代书家人才辈出,书法活在当下,书法流传不绝,书法依然为人书写。

一切电脑设计制作的、机器印刷制造的“书法”或“书法式书写”都不是真正的可以作为“非遗”的书法,至少不是书法的主体。

另外,为了中国书法的发展,我们有责任加快向世界人民传播、交流和共享书法的进程。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身份,使中国书法的对外传播获得了更便利、更高端的平台。

中国传统文化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阅读题及参考答案中国传统文化阅读题及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9分,每小题3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休闲思想内涵。

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有自己的休闲观。

中国的休闲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特别是以士大夫文人为主的休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种文化有其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从诗词歌赋到词曲小说,从琴棋书画到茶道酒道,从山水园林到隐士养生,无不渗透着休闲所独有的文化意蕴。

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休闲持有的特殊认知和体验方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历史上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文人士大夫为了远离政治迫害,纷纷地采取了回避政治,对政治不闻不问及面向自然的生活态度。

这些文人士大夫们特别崇尚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一种清净无为的生活,美丽的山山水水成为文人、士大夫们从事休闲娱乐、审美静观的消遣对象。

文人士大夫的旅游休闲意识比以往更加成熟,人们在游玩山水中领略玄趣,追求与道冥合的境界,力图使自己的精神回到自然状态之中去。

当时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现实和文人、士大夫们那种崇尚自然、田园生活的纯洁的心态,也直接促成了这一时期休闲思想的逐渐成熟。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作了一个概括的描绘: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美学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人的自觉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被视为我国古代休闲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为休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这一时期的休闲思想主要体现在日益兴起的山水诗及田园诗的创作之中。

登山玩水这种休闲方式很早就成为士大夫及贵族阶层享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政治上的不得意,往往使这些士大夫们将怀才不遇和怅惘之情凝聚于诗文之中。

江苏省常熟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有答案)

江苏省常熟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有答案)

江苏省常熟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有答案)江苏省常熟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儒家的理想结构中,国与家是同质的。

家是国的微型形态,国是家的扩大形态。

由家到国是有一段距离的,既有地理的距离,又有制度的距离。

由家走向国,一方面须士人努力追求,另一方面要由朝廷来决定是否录用。

家国的距离要经过一个“游”的过程。

先秦的士基本上是游士,为自己的政治前途四处奔走,游说诸侯。

唐代的求仕者明确地自名为“宦游人”。

游,处于家国之间,它包含着两种可能性:进入政治层和进不去。

这里暗伏着产生多种悲剧意识的可能。

其中最重要的是欲进不得,欲退又不甘,只能留滞他乡,满怀羁旅之愁。

儒家理想培养的对家的浑厚情感始终在游子的心里波荡,儒家理想对士人的终极要求又使游子的心魂欲归难归。

国与家之间的游主要指儒家理想之游:宦游。

就整个文化而言,还有其他各种事游:商贾、行役、战争、公事、私事等。

游子之心都深受儒家伦理情感的影响。

“游”使中国文化产生了独有特色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伤别”“乡愁”“闺怨”“相思”等系列悲剧意识模式。

儒家理想是建立在农业社会血缘宗法制上的以伦理为中心的人生理想,它要实现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庭伦理秩序和政治伦理秩序。

这个自我实现的理想是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发展愿望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结合的产物,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人的内在要求。

它明显地忽视了爱情的重要性。

爱情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对追求安定、和平、持久的中国文化来说,则必须用礼规范住爱情的破坏性冲动。

由修身马上进入齐家,修身的正、诚、修,就是要征服和压抑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

但如果被压抑的意识本身具有内在的合理性的话,它会不断地以变形的方式冲冒出来,形成独特的爱情悲剧意识:追求者与礼冲突的悲,被追求者在恋人与礼之间的选择之悲。

(摘编自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材料二:大致说来,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特质:第一个阶段是先秦至中唐前后,姑且称做生命悲剧意识,以李白等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中唐以后至明中叶以前,姑且称做价值悲剧意识,以苏轼等为代表;第三个阶段是明中叶以后至清代,姑且称做冲突悲剧意识,以徐渭、李贽、汤显祖等为代表。

三重教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三重教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三重教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宋词是词艺术的发展高峰。

《中国文学史》指出:“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而词则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

”同时,宋代唱词业十分发达,唱词表演和消费广泛存在于茶馆、酒肆、勾栏瓦肆等商业性场所,职业唱词人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很广。

宋代文人词的发展既是一个“诗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雅化”的过程。

宋代文人常将诗的创作规范嫁接到词的创作之中,从而实现词的“诗化”。

同时,又往往用作诗的话语体系来作词,从而实现词的“雅化”。

不过,这些文人词一般并不适合民间演唱,尤其不适合商业演出。

就美学产业而言,一首词在市场上要获得听众认可,必须反映主要目标受众——市民阶层的自身生活,体现市民阶层的情感需求和审美追求。

一般文人词由于不适合商业演出、不具商品属性,被排斥在美学产业之外,而不讲究措辞雅致和结构精妙,但贴近市民生活、俚俗风趣、追求柔美听觉效果的词作反而能够在市场上广泛流行。

不过,并非所有宋代文人皆抛弃了词本身“俗”的底色,例如欧阳修、周邦彦等的一些词作。

这些词作无论在创作时是否以商业演出为目的,从传播路径来看,演唱这些词主要是唱词业的商业行为,因而这些词具有了商品属性。

(摘编自尚光一《美学产业视域中的宋代文学审美俗趣》)材料二:根据综合排行榜,名列榜首的辛弃疾等十大词人存词数量名次居于10名之内的有4人,另柳永、欧阳修的存词数量名次分别为第14位与第12位,与其最终名次(地位)基本接近。

只有秦观、姜夔、李清照3人的存词数量名次与其最终名次(地位)相距甚远。

这表明,词人的地位、影响与其词作的数量虽然并不完全成正比,但也有较大的关系。

杰出的大词人,要求有相当的作品数量。

存词过少,难以呈现丰富博大的艺术境界,其历史地位就不可能太高。

十大词人中,存词最少的李清照也有50余首,且多是“精品”佳作。

山东省烟台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烟台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从作家人格来看,“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一统天下的高度自信,昂扬向上,展现崇高人格;
从文辞来看,诗歌采用四言古体诗形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借助了比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典故,语言凝练,厚重有力。
B.“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文思涌现就舒展情怀执笔书写,文思阻塞就收起情思放下笔来。要写出好的作品,不仅要有创作的愿望,更需要有灵感,有冲动。光凭冥思苦想,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文思畅达时就命笔行文,文思枯竭时就干脆投笔卷怀,不要硬去搜索枯肠。不能体现“风骨”美学特征。
C.“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站在山头上,感情就好像弥漫了山;在海边看海,想象就好像海水一般的澎湃。做什么事情都要全身心的投入。不能体现“风骨”美学特征。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含义,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 能力。
“风骨”的审美特征有:情感的抒发和表现渗透着一种内在理性的“力”;作家的坚强崇高的人格;文辞高度凝练有力。
A.“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容易的事;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不能体现“风骨”美学特征。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美学史·刘勰的<文心雕龙>》)
材料二:
郎吉弩斯认为,具有“崇高”特质的文章不仅具有庄严伟大的思想,而且应当具有动人的情感.它应当使“听众所产生效果不是说服而是狂喜”。所谓狂喜,“是指听众在深受感动时那种惊心动魄,情感白热化,精神高度振奋,几乎失去自我控制的心理状态”(朱光潜语)。同样,刘勰也十分强调情感的作用。在《风骨》篇中,刘勰反复指出,“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情与气偕,辞共体并”。可见情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刘勰主张“为情而造文”。他十分推崇“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辩骚》)的屈原,极力赞赏那种“志思畜愤,而吟咏情性”的作品,认为唯有这种“慷慨以任气”、感愤而激昂之作,方能“篇体光华”。

实用类文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

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

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

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

2021-2022学年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刘梦溪多元共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

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它是多元的,具体可以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

我们过去讲中国文化,一般都讲黄河文化,以黄河文化为基准,因而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等,成为人们概括中国文化的常用语言。

但长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黄河文化的范例。

甚至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也是不同的。

长江上游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和黄河流域非常不同,有非常夸张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甚至使人怀疑这是中国人制作的造型。

从这些青铜器的构造上,我们约略可以想象出四川人的性格似乎带有青铜器的刚性。

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黄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器造型浑厚庄严,有力度,感觉很震撼,而楚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轻巧,下座虽大,腰身却很细,年代也跟黄河流域差不多。

"楚王好细腰",宫廷的审美取向已经影响到了青铜器的造型。

黄河文化的那些人们熟悉的特征,不一定完全适用于长江文化。

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可以直接和海洋联系起来,如果说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那么长江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

长江流域南面的岭南文化,更是很早就直接跟海外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就学术思想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

学术思想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是最高形态的文化。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是其显例。

历史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宗教战争,但是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很少有宗教战争。

这是由于申国的文化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特别是儒家思想。

所以然者,在于儒家不是宗教,或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

正因为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不是宗教,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才融合得很好。

四川省绵阳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2)

四川省绵阳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2)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尽管古代中国家庭在生活方式、习惯、作风上各有特点,但严于礼法、以礼法齐家,则是古代中国家庭家风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主要特征。

古代中国的家庭礼法,是由家庭人际交往和家庭生活活动的一系列的规矩和行为模式构成的。

每个人都要严格地按照礼法行事,这是实现家庭内部整合、保证和谐家庭生活正常运行,借以维护良好家风的重要原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家庭生活也不例外,父子间、夫妻间如何相处,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礼法。

②古代家庭礼法起源于商周,到了汉代基本定型,宋代后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演变。

总的来说,古代家庭礼法是根据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原则来制定的,是具体体现家庭伦理道德的基本生活行为规范。

所以,各地区、各家庭的礼法,大同而小异,只是在具体做法上有所差别罢了。

③不管家长多么注重言传身教,启蒙读物如何通俗易懂,违反礼法的现象总是难以避免,所以对违反家庭礼法者要进行相应的处罚,以警示其他家庭成员。

《郑氏规范》中就规定:对违反礼法者,一是罚拜:二是痛打;三是告官并从家谱中除名,如三年能改的,可再上家谱。

一些大家族,也有类似的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制定了对违反礼法者的严厉处罚的《郑氏规范》中,也强调了传统的中庸之道,“立家之道,不可过刚,不可过柔,须适中”。

于成龙的《治家规范》中说得更明白:“小不忍则乱大谋。

父子不忍,则乖天伦:兄弟不忍,则成吴越;夫妻不忍,则鱼水反目。

”就是说,大家相互之间都要忍让,从这个意义上说,礼法足有弹性的。

忍,就是对人要宽容,要讲忠恕之道,这是古代中国人际伦理的精髓。

④不过,古代中国家庭的礼法之所以长期被人们接受、实行,主要并不是由于它具有弹性,更重要的是,这些礼法是建立在人情伦理特别是亲子之情、手足之情、夫妻之情的基础上的。

这从礼制、礼仪的原则就可以看出:“亲亲”、“疏疏”,即亲属关系越近,相互间的礼节越繁琐;亲属关系越远,相互间的礼节越简单。

2018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统一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统一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统一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本试卷共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家”具有三重文化意蕴①从“对话”的视角看中国古代之“家”,不难发现,“家”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从祭祀、生产再到住所的过程。

换言之,“家”是人与神灵对话、人与自然对话以及人与人对话之所。

②家是人与神灵对话的场所。

祭祀对中国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仅是对神灵和超自然对象的臣服,也是人与神灵交流的一种方式。

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

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祀祖先和灶神。

《孝经·士章疏》就有“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的说法。

祭祀就是人与神灵交接对话的一种方式。

③祭祀需要场所,而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祭祀的场所。

《礼记·王制》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祭于寝”。

天子七庙指的是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

诸侯五庙指的是父、祖、曾祖、高祖、始祖之庙。

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

④普通的老百姓只是“寝祭”。

寝祭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的对祖先的祭祀方式。

贵族统治者的庙祭,是在寝祭基础上形成的。

有意思的是,宗庙的主室是庙,王宫的主室是朝,而庶人住屋的主室则是寝,三者其实具有相同的功能。

⑤庶人的主室既称为寝,又可以称为家,寝祭就是家祭。

通过这种对话,人们既可以表达对鬼神的敬畏,也可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⑥家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

这种对话首先以生产的方式实现。

夏商周时期,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就是宗族制度。

而宗族作为政治、经济和生活的综合体,成为社会基本组织形式。

此时的个体家庭,则是组成宗族的最基本的单元。

《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庶人的具体家庭已经成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只不过土地仍然为宗族所有。

江苏省扬州市大学附属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大学附属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大学附属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四堡雕版冯骥才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

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

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

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人坊间。

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

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

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

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

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

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

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

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屋连屋,院套院,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

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

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

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

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阅读答案及解析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阅读答案及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更好实现以文化人。

尊重人格。

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人本理念。

《论语》记载,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首先问:伤着人了吗?对人的重视可见一斑。

正是基于对人的尊重,孔子赋予“仁”这个概念丰富的伦理涵义:“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仁的外在表现是礼,礼的精神内核是“敬”,《礼记》所谓“毋不敬”。

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敬”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而且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

彬彬有礼是尊重他人,也是自尊自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

这就需要将礼仪之邦的精神气质与时代要求相结合,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

塑造人品。

仁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和核心理念,包括对己和对人两方面内容,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对已主要是克己,以求达到仁的境界;对人主要是爱人。

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不断修身,以臻于至善之境。

儒家经典《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包括“新民”,教人去恶从善、弃旧图新。

由个人、家庭到国家与天下,由爱亲人、爱他人到爱国家与天下,将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公宽信敏惠,对于其中体现的思想精华、优良品格,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用于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天人合一。

中华人文精神的伟大,还在于它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

2024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4月练语文试卷3(含答案)

2024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4月练语文试卷3(含答案)

无锡市九年级下语文4月练试卷3(含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与运用(41分)1.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百年前,一叶红船从嘉兴南湖驶出,引领一个坚rèn()的民族开始书写壮丽史诗。

①中国共产党的战士们在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上毫不犹豫地前pū()后继,以千百倍的热忱()引领中华民族走向黎明。

②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历经艰险而不败,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原因,是因为始终坚信为之奋斗的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正是因为这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抛头洒血以赴之,以成之。

③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才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1)给加点字注音。

(1分)热忱()(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分)坚rèn()前pū()后继(3)下列词语填入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殚精竭虑B.一丝不苟C.处心积虑D.孜孜不倦(4)以上语段有一处语病,请指出()(3分)A.①B. ②C. ③2.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古人跨年首推守岁。

守岁俗称“熬年”,即在除夕夜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②在娱乐多元化的今天,人们有许多跨年活动,然而在古代,人们又是怎么跨年的呢?③晋人周处《风土记》中便可考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④这说明唐宋时期,除夕之夜守岁在民间已非常普遍,形成了全民守岁的盛况。

⑤北宋文学大家苏轼亦作有《守岁》一诗,当中写道:“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⑥唐代谢良辅在《忆长安·十二月》中描述道:“取酒虾蟆陵下,家家守岁传卮”。

A.①②⑤⑥③④B.①②④⑤③⑥C.②①③⑥⑤④D.②①⑤⑥③④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广东高一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广东高一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广东高一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

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的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

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饰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

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

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

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

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

“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

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

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

陕西高一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陕西高一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陕西高一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论述文段,完成小题。

文化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很多方法。

古今中外,一个简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看这个民族所信奉的宗教和哲学。

正像欧洲文化和基督教有关一样,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儒、道、佛“三教”传统有很大的关系。

在儒、道、佛“三教”中,儒教强调整齐划一,具有专制特征。

确实,孔子的时代,儒家只是一种民间学说。

鉴于社会道德的沦丧,孔子、子思、孟子这一派的学说特别注重社会和谐,这并不错。

先秦儒家传教的时候,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基本上不借助政权的力量强制推行,这也很好。

但是,秦汉以后的儒家有一个大问题,即它特别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借以建立一个从天子、王、公、侯、伯,到庶民百姓的“一统天下”。

儒家在古代中国,成为和欧洲中世纪“政教合一”相似的国家主义学说,它限制个人,妄自尊大,压迫“文化多样性”。

幸好,中国历史上基本保持了一种“多元文化”。

唐代以后,我们有儒、道、佛“三教并立”。

当儒家越来越沦为“官方哲学”的时候,域外传入的佛教,民间复兴的道家和道教,不断济儒家之穷,用鲜活的思想滋润和更新儒家,把它拉回到一种“修身养性”“实事求是”的道路上来。

明清以来,怀有自由思想的儒家学者,如王阳明、徐光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章太炎都或明或暗地采纳了佛教、道教思想精华,甚至还采纳了法国耶稣会士带来的欧洲天文学学说,用以改造儒家。

因此,今天我们谈论“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时候,更需要重视“文化多样性”。

中国文化传统是“诸子百家”,中国文化的“非儒家继承”,可能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更有利。

中国曾经是一个具有良好“文化延续性”的国度,换句话说,中国文化有过自己相当不错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近代以来,中国并不是一个“文化多样性”幸福生存的天堂。

2022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2022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单元质量检测(三)(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道路,找寻了方向。

根据史料记载,唐代的著名诗人几乎人人都有题画之作。

唐诗更多的表现出一种绘画美。

王维便是这一绘画美的创建者,他开创了诗歌美学的新纪元。

绘画作为再现性艺术的一种,在描绘外在事物的同时也要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主题思想,所以它是以描写对象为基础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山水画中,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普遍具有一种模糊性、一致性,但王维却通过这种绘画的方式,创造出一首首的佳作,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清晰,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事物也如同画一般,形象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题画诗的出现,又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因为题画诗中很大一部分是文人们对于绘画后的一种品评。

唐代的文人墨客们以诗的形式介入绘画中,形成一些固有美学观点与文人情趣,并在一定程度上灌输给画家们。

唐代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就充分表现出这一审美思想的渗透。

随着题画诗的出现,绘画的整体构图样式也发生着相应的改变,并且在这种方式的不断渗透下,慢慢地促成了文人画的形成与发展。

(选自《今传媒》) 材料二:初唐的题画诗既有用词的华丽和色彩鲜明,又有如陈子昂一般的刚健明朗,整个题画诗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灿烂美。

陈子昂要求诗歌要能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真实的情感;要摆脱六朝以来绮靡的纤巧作风,做到具有“汉魏风骨”,建立明朗刚健的风格。

其题画诗也不例外。

他的《山水粉图》“山图之白云兮,若巫山之高丘。

纷群翠之鸿溶,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

信夫人之好道,爱云山以幽求”是一首反映自然山水的题画诗,表现了向往自然的空灵境界,整首诗透露着对现实的不满。

在其情感真实支配下产生了艺术真实,一种明朗、宏大的意境应运而生。

盛唐的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的风格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题画诗更不例外。

第三单元检测(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检测(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且举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

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

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谱也称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题的家族世系繁衍的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家谱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属珍贵的人文资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遣产.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是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现今可以知道的最早的家谱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现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乃武丁时期所刻,是某一王室之外的显贵家族之记录.另外,商周两代,还有刻录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家谱。

用代的《世本》,曾对创作《史记》有过参考作用,目前学术界公认它是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

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名之先河。

周代的《世本》,在于“莫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制度,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

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

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

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 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讲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主要依据。

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

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造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

2021年重庆市合川龙市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年重庆市合川龙市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年重庆市合川龙市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传统“中国式”家庭包括三代人:祖父母、父母和子女。

在这种家庭单位里,家长把后代看成自己的私有物,孩子也把家看成最坚强的后盾。

中国人家族血缘关系比较紧密,相对西方来说亲情更浓厚。

长辈对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很重视,相应地,孩子也更愿意照顾和陪伴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

(摘编自《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材料二:传统中国家庭中个人与家庭是荣辱与共的。

古代刑法中有“连坐” 或“株连”制度,一人犯事,家属亲友甚至上下好几代都跟着遭殃。

社会将每个家长权下的集体看成一个整体,他们都是家长的附属,家长对他们有管理处分的权力,也有承担责任的义务。

婚姻不是男女之间的私事,而是关系整个家庭或家族兴衰的大事。

所以历来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

中国人讲究家和万事兴,当自己的利益与家庭的利益发生冲突时, 要牺牲个人利益保全家庭利益。

这些规矩维持了一个家庭内部的秩序, 而如果每个家庭的男子都能“齐家”,整个国家也就安定团结。

进入现代社会后,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多样的家庭组合方式,比如三口之家可以和父母辈住在一起,也可以自立门户。

单身青年可以和父母住在一起,也可以到别的地方独立生活。

个人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西方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在现代社会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

西方人重视自我价值、渴望独立和自由, 认为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不依附于家庭和父母,血缘对家庭关系的纽带作用不是特别大。

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经济上的独立,对传统家庭观念也构成了冲击。

在封建社会,女性经济上附属于家庭,不可能独立生活,而现在, 她们受到的教育足以使自己拥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不需要再依附于男人或者家庭。

再加上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影响,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独身。

(摘编自《传统家庭观念在瓦解?》)材料三:家庭核心化、小型化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相对自由生活方式的追求,当然多数亲代和子女分爨生活后仍保持着较密切的日常联系。

2021届扬州市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扬州市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扬州市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到审美与文艺创造上的产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和各家各派思想的产生发展密不可分。

因此,我们在考察中华美学精神时,也要充分注意各家各派尤其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的重要作用。

而论及儒家思想的美学影响,核心的一点就是对美善统一尽善尽美的境界追求。

中华美常精神一向与善和真的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

从善的角度来看,儒家把“仁者爱人”看作最高的善。

仁与礼分不开,礼也不能脱离仁。

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即离开了任,礼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孔子所说的“爱人”,又不仅仅是爱自己,而是把爱己与爱人高度统一起来,“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一种真诚博大的人道精神。

培育和发扬这种精神,和儒家所说的“治国平天下”、以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民本主义有密切相联,最终目的在于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而又爱好和平的国家。

因此,这种精神又与为国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分不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说的美,不能脱离以上所说的与最高的善相关的“仁”。

审美与文艺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陶冶人们的情感心理,使它符合“仁”的要求,直至如孔子所说的,使每一个人都以行“仁”为最大快乐。

这也就是中国自古以来所说的广义上的艺术一“ 乐”所担负的最重要的任务。

这里所说的“乐”,不只指音乐(声乐和器乐) ,还包含诗(歌词)和舞,舞又同舞者的动作节奏和舞者的服装及其花纹色彩有关。

所以,古代的“乐”实际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的表演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愉快,但目的又不仅仅在于引起审美愉快,而是要通过这种愉快去感发人们的“仁”心。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乐何”,即离开了“仁”,“乐”就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可言。

荀子也曾说过,“乐”的作用是为了“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2021年11月扬州市江都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2021年11月扬州市江都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2021年11月扬州市江都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修身”与“齐家”属于私人领域,而“治国”与“平天下”属于公共领域。

如此,在古人一以贯之的“修齐”与“治平”之间,似乎有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

《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

”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以及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

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

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

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

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

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

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家”具有三重文化意蕴
①从“对话”的视角看中国古代之“家”,不难发现,“家”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从祭祀、生产再到住所的过程。

换言之,“家”是人与神灵对话、人与自然对话以及人与人对话之所。

②家是人与神灵对话的场所。

祭祀对中国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仅是对神灵和超自然对象的臣服,也是人与神灵交流的一种方式。

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

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祀祖先和灶神。

《孝经·士章疏》就有“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的说法。

祭祀就是人与神灵交接对话的一种方式。

③祭祀需要场所,而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祭祀的场所。

《礼记·王制》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祭于寝”。

天子七庙指的是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

诸侯五庙指的是父、祖、曾祖、高祖、始祖之庙。

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

④普通的老百姓只是“寝祭”。

寝祭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的对祖先的祭祀方式。

贵族统治者的庙祭,是在寝祭基础上形成的。

有意思的是,宗庙的主室是庙,王宫的主室是朝,而庶人住屋的主室则是寝,三者其实具有相同的功能。

⑤庶人的主室既称为寝,又可以称为家,寝祭就是家祭。

通过这种对话,人们既可以表达对鬼神的敬畏,也可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⑥家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

这种对话首先以生产的方式实现。

夏商周时期,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就是宗族制度。

而宗族作为政治、经济和生活的综合体,成为社会基本组织形式。

此时的个体家庭,则是组成宗族的最基本的单元。

《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庶人的具体家庭已经成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只不过土地仍然为宗族所有。

每个个体家庭的人口在2—7人,每家有一个成年男性作为家长,家庭要按照人口服徭役。

当时的个体家庭尚未从宗族中独立出来,在生产上实行的是“耦耕俱耘”的方式。

按照《诗·周颂·良耜》的记载,在宗族内部,个体家庭之间相互形成劳动协作的关系,也就是“一族同时纳谷”,“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族中而居”。

以家为生产单位,人才实现了与自然之间有效的对话,而不是听任自然的摆布。

⑦家是人与人进行对话的情感港湾。

《周易·序卦传》说“伤于外者,必返其家”。

意思是受伤之后,一定会返回其家。

之所以要返回其家,一是”亲亲之谊”可恃,二是“休戚之情”可同,不必与人争仇,不必与人争利。

家即是夫妇、父母和子女的对话场所。

如《诗·周南·桃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这里的“室家”,指夫妇结合后的家庭。

《汉书·匡衡传》有这样的表述:“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

”“室家之道修”即夫妇之道修,就是夫妇之间的对话与和谐。

⑧综上,家是一个人情感的归属和保障,身体的安歇和庇护之所,亲属关系的维持之处。

正因如此,《周易》才进一步说“家定而国家可保”,《大学》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A.祭祀对中国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人对神灵和超自然对象的臣服并与之交流的一种方式。

B.古人祭祀有严格的分工,比如天子祭天神地祇,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则负责祭祀祖先和灶神。

C.家最初是祭祀的地方,天子、诸侯大夫、庶人祭祀的地方分别叫庙、朝、寝。

D.宗族制度早期,宗族不仅是政治、经济和生活的综合体,也是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所以人还无法实现与自然之间的有效对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文章以时间推移为序,依次阐明了“家”是人与神灵对话、人与自然对话以及人与人对话之所的三重意蕴,脉络清晰。

B.第②段援引《孝经·士章疏》“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的说法,意在论证说明祭祀就是人与神灵交接对话的一种方式。

C.第⑦段引用《汉书·匡衡传》中的表述“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意在阐明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D.文章引经据典,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印证自己的观点,而且援引的资料类型多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A.天子、诸侯、大夫、庶人祭祀的对象、地点各不相同,这是由等级观念所致。

B.中国古代“家”的意蕴应该是多层面的,视角不同,它呈现的含义也是不同的。

C.之所以说“家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是因为夏商周时期具体家庭既是组成宗族的最基本的单元,也是一个生产经营的单位。

D.“一族同时纳谷”,“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族中而居”,说明这时期个体家庭尚未从宗族中独立出来。

答案:
(一)
1.D(D项正确。

文中说“家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

这种对话首先以生产的方式实现。

”又说“以家为生产单位,人才实现了与自然之间有效的对话”,而以家为生产经营基本单位,是出现在西周时期;A项错在“祭祀是人对超自然对象的交流”;B项错在“古人祭祀有严格的分工”;古人祭祀的对象不同,是由身份决定的,不是分工问题;C项错在“诸侯大夫祭祀的地方叫朝”,“朝”是王宫的主室,不是诸侯大夫祭祀的地方)
2.C(第⑦段引用《汉书·匡衡传》中的表述“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是为了阐明“家是人与人进行对话的情感港湾”,而不是说明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A项的时间顺序体现在“家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从祭祀、生产再到住所的过程”等语句中,最初的家是庶人的主室,而西周时期的家也只是生产经营单位,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家。

)
3.C(说“家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是因为西周时期庶人的具体家庭已经成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