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水平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的相关研究

合集下载

心理学中的自尊与心理健康研究

心理学中的自尊与心理健康研究

心理学中的自尊与心理健康研究自尊在心理学中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它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自尊的概念、自尊的影响以及提升自尊的方法等方面对心理学中的自尊与心理健康研究进行探讨。

1. 自尊的概念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是对自我价值感的主观判断。

自尊分为高自尊和低自尊两种类型。

高自尊的个体通常具有积极的自我认同、自信和自满感,低自尊的个体则常常表现出自卑、自责和缺乏自信。

2. 自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自尊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高自尊的个体往往具有更好的心理健康,认为自己有能力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而低自尊的个体容易对自己的能力持怀疑态度,面对挑战和压力感到无力和沮丧,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 自尊的影响因素自尊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家庭环境、社会评价、人际关系以及自我认知等因素都对自尊有着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质量、同伴关系等都与自尊水平有关。

4. 提升自尊的方法提升自尊是改善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4.1 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关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避免过于关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4.2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互动,得到支持和认可;4.3 学习应对挑战和压力的能力: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4.4 接受自己的情绪和需要:包容自己的情绪,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

总结:自尊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且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它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高自尊有助于心理健康的维持,而低自尊则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自尊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环境、社会评价和人际关系等都对自尊有重要的作用。

提升自尊可以通过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应对挑战的能力以及接受自己的情绪和需要等方法实现。

通过这些努力,个体可以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

高中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启示

高中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启示
第2 8卷 第 4期
IPl 育学 院学报  ̄ 教 t
2 1 4月 02年
V1 8 o 2 .
J U N LO IH A O… G O D C T N O R A FSC U… C L E E。 E U A I N’ L… F O
Ar0 D. i 主
高 中生 自尊 与 父 母 教 养 方式 的关 系及 启 示
王 绍 华
(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 , 重庆 40 1 ) 0 7 5

要 :目的: 探讨 高中生 自 尊水平与 父母教养 方式的关 系。方法 : 用 自 采 尊量表 (E ) S S 和父母 教养方 式量 表
( M U , 35 E B ) 对 0 名普通 高中生进行测 验。结果 :1 不同性别 、 () 年级 的高 中生 自尊水平 没有显著 差异 ;2 不 同 自 () 尊水平组的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之 间存在显著 差异;3 高 中生 自尊发展 水平与 父母 教养方 式的部分 因子有显著 ()
22研 究工 具 .
种组合方式 , 它是相对稳定的 , 不随情境的改变而
{ 收 稿 日期 : 0 20 —7 2 1 -2 1
22 1自尊量表( E ) .. S S 自尊 量表 (E ) 由 R sneg编制 的 , SS 是 oebr 最初 是
作者 简介 : 绍华(9 5 ) 男, 王 18 一 , 河南项城人 , 士研 究生 , 究方 向 : 硕 研 比较教育 学。
l 0l
四川教育学 院学报
21 0 2年 4月
设计用以评定青少年关于 自我价值和 自我接纳的总 体 感受 。该 量表 由 1 题 目组成 , 计 中充 分考 虑 0个 设 了测定的方便。受试者直接报告这些描述是否符合 他们 自己。分四级评分 , 表示非常符合 , 表示符 1 2 合 , 表示不符合 , 3 4表示很不符合 。测查后 的统计 处理 以总分为准 , 总分范围是 1_ 4 分 , O _O 分值越高 , 自尊 程度越 高 [3- 。 71 ]s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的影响自尊是个人对自己价值、能力和身份的认同感,对于儿童来说,自尊的形成对其整个成长过程至关重要。

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塑造儿童自尊心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自尊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实施适当的教养方式来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

一、温暖、关爱和接纳父母温暖、关爱和接纳的态度对培养儿童自尊心至关重要。

当父母以温暖和关爱的心态对待孩子时,他们会感受到被重视和尊重的情感。

父母应该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方式与他们交流。

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和接纳,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爱和接纳的一员,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对自我的认同,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尊心。

二、鼓励和赞美父母鼓励和赞美对于培养儿童自尊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和成就时,父母应该及时给予鼓励和赞美,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得到了认可。

父母要尽量避免过度的批评和指责,而是通过正面的反馈来让孩子自信和愉悦。

通过赞美,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从而增强他们的自尊心。

三、设定适当的期望父母要设定适当的期望和要求,并给予孩子相应的支持和引导。

过高或者过低的期望都会对孩子的自尊心产生负面影响。

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和能力来合理地设定期望,并提供他们所需的资源和支持。

适当的挑战能够激发孩子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尊心。

四、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良好的家庭沟通对于儿童的自尊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父母应该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方式,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与孩子的有效沟通,父母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时,他们的自尊心会得到增强。

总结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通过温暖、关爱和接纳,鼓励和赞美,设定适当的期望以及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父母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尽可能地给予他们积极的教养方式,为他们的自尊心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影响的研究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影响的研究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影响的研究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家庭。

每个家庭教养子女的方式又是各不相同的。

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个性。

有的孩子大方、豁达,有的却自私狭隘;有的热心、善良,有的却蛮横霸道;有的自尊、自信、敢作敢为,有的却自卑、自贱、胆小懦弱……。

这些性格的形成无一不是家庭教养方式下的产物。

家庭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者,即父母的教育动机和教育内容,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

(一)父母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专制型的父母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

这种教育方式更多的是存在于传统的家庭教养方式。

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十分严格、粗暴甚至虐待,一不顺心或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愿望,就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条,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极情绪,产生恐惧或焦虑、敌意或残忍的心理,容易发生不能克制的逆反、倔强、攻击和冲动行为。

这样教养方式下的幼儿往往缺乏安全感,并且由于父母对幼儿缺少沟通容易造成幼儿的自闭、忧郁、不与他人交往,社会性差的性格。

(二)父母放任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放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去管孩子,“小时候交给保姆或父母,上学了交给老师,长大了交给社会。

”这类父母存在着典型的角色问题,他们或性格内向或缺乏权威意识和责任感或社交能力差。

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一些不良的个性与态度会影响学业。

另一种放任是对子女过分的溺爱和宽容,使子女容易养成放纵骄横、自私自利的品德和嫉恨的心理,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模糊不清,不能学会在欲望不能满足时应有的忍耐,结果,不合理的需求、欲望不断增加,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以自我为中心,自控力差,道德观念薄弱,缺乏行为准则和规范,事事依赖成人,与人交往产生挫折后,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从而发生侵犯行为。

初中学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

初中学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

初中学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在人格心理学中,自尊是一个关键概念,它反映了个人对自己价值和能力的感知和信念。

初中阶段是个体自尊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初中学生自尊特点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初步探讨初中学生自尊特点的发展趋势、影响因素以及其可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初中学生的自尊发展呈现出一个阶段性特点。

一般来说,初一年级的学生自尊水平普遍较低,随着年级的增长,自尊水平逐渐提高,到初三年级达到高峰。

这一趋势可能与初中生在学业、社交和生理发展方面的变化有关。

学业成就:研究发现,初中学生的自尊心与他们的学业成就密切相关。

通常情况下,学业成就高的学生拥有更高的自尊水平。

社交关系:初中学生在社交领域的经历也会影响他们的自尊心。

与同伴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参与学校的社交活动,都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尊水平。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初中学生的自尊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父母的情感支持、鼓励和肯定,以及良好的家庭氛围,都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尊心。

初中学生的自尊特点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以及社交能力。

高自尊的学生往往更有自信,对自我价值有积极的认知,这有助于他们在学业和社交方面取得成功。

相反,低自尊的学生可能会感到沮丧和无助,从而导致学业和社交方面的困难。

初中阶段是学生自尊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了解这一阶段学生自尊心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帮助初中生建立健康的自尊心,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需要密切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同时他们的学业、社交和家庭环境,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初中学生自尊心的发展变化,以及不同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影响初中生的自尊心。

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自尊心培养,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对于初中学生的自尊特点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这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支持。

我们必须重视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最合适的教育环境和方法,以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父母养育方式、自尊感与大学生独立性关系的研究

父母养育方式、自尊感与大学生独立性关系的研究
Vo 1 . 3 l 2 O1 3 No . 7
父母养育方 式、 . 自尊 憨
与 大 学 生独 豆 性美 系 的 研 究
刘 永 , 黄 琼, 罗志平 , 杨 芹, 朱春 霞, 彭 宝明 , 朱玉成
(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 院 , 湖北 孝感 4 3 2 0 0 0 )
摘 要: 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 自 尊感、 父母养育方式及 其与大学生独立性之 间的关系, 为大学生培养提供依 据 。 方法 以我院
理 问题 能 力 。
关键 词 i 父母 ; 养育方式; 自 尊感 ; 大学生 ; 独立性 ; 影响 因素
中圈分类号 : G 5 2 6 .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1 6 7 1 — 1 2 4 6 ( 2 0 1 3 } 0 7 — 0 1 2 8 - 0 3
1 问愿 的提 出 大学生独立性一直是社会关 注的问题 , 与未来社会 的发展
目前 , 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独立性 问题的探讨相对较少。因 此, 对这类大学生基本特征的探讨应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本 研究拟 通过问卷调查 方式探讨父母 教养方式及 自尊水平对 高 职 院校大学生独立性 的影响及其关系 , 以期 为良好 的父母教养
方式 以及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有效 干预提供有意义的资料 。 2 对象与方法 2 . 1对象
强; 得分越低 , 独立性越 差。
与自 我实现需要 。以往有关 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 的研 究表明 ,
父母 的教养 方式与子女 自尊之 间可能存在密切关 系。如 S o a r s
和 Ma c c o b y的研 究表 明 , 与 较广泛 的社会 关系相 比, 亲密 的家 庭环境对孩子 自尊的影响更 大曲 。
决定 ; 而 自控—社会 性是指个 体通过对 自身认知 、 思想 、 行为 、 情感等 的调控 , 使 自己在 适应社会 的基本要求 、 扮演好 自己的 社会角 色与发挥 、 表现 个人 的主 观能 动性 、 独特性达 到和谐统

中小学生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中小学生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中小学生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小学生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小学生自尊心的构成要素、发展阶段特点以及影响自尊发展的各种因素。

自尊作为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社会适应能力等具有深远的影响。

文章将从自尊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中小学生自尊的结构特点,探讨自尊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规律,并进一步研究家庭、学校、同伴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如何对中小学生自尊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

本文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提供更为具体、科学的指导,以促进中小学生自尊心的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和情感体验,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小学生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国内外学者在自尊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早期研究主要关注自尊的概念界定和测量工具开发。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自尊的结构和发展特点。

例如,(年份)提出自尊的多维结构模型,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和自我意向等维度。

(年份)则通过纵向研究,揭示了中小学生自尊随年龄增长而呈现出的阶段性变化特点。

在影响因素方面,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同伴关系等外部因素以及个体自身的认知、情感等内部因素均对中小学生的自尊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家庭支持、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环境因素被证实与子女自尊水平呈正相关学校环境中,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也对自尊产生显著影响个体自身的认知偏差、情绪调节能力等内部因素同样对自尊水平产生重要作用。

尽管已有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在研究方法上,多数研究采用横断面设计,难以揭示自尊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

在研究对象上,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生自尊特点的研究尚显不足。

在影响因素的探讨上,仍需进一步深入挖掘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

《2024年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

《2024年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

《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篇一一、引言自尊作为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自尊的形成与发展对个体的社会适应、人际关系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青少年自尊的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青少年自尊的结构青少年自尊的结构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和自我价值三个维度。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自我情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自我价值则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的评价。

这三个维度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个体的自尊结构。

三、青少年自尊的发展特点1. 动态性:青少年的自尊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 阶段性: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在自尊发展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3. 社会性:青少年的自尊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同伴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点。

四、青少年自尊的影响因素1.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对青少年的自尊产生影响。

良好的家庭环境、民主的教养方式和适当的经济支持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积极的自尊。

2.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环境、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也会对青少年的自尊产生影响。

积极的教育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自尊水平。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背景、媒体影响等也会对青少年的自尊产生影响。

社会文化中的价值观、审美观等会对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自尊水平。

五、研究方法与发现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研究、观察法等多种方法,研究青少年自尊的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都对青少年的自尊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研究还发现,不同性别、年龄和性格的青少年在自尊发展上存在差异。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的相关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的相关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的相关研究作者:丁镇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0期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16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

结果:自尊在性别、独生与否、年级上的差异均不显著;父母情感温暖和理解高分组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均高于低分组。

而父亲偏爱被试组的高分组自尊得分显著低于低分组,母亲偏爱被试高分组的被试自尊分也相对于低分组来说较低。

大学生自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都呈显著正相关,与母亲偏爱被试和父亲偏爱被试呈负相关。

结论: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有一定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自尊父母教养方式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0引言1989年国家教委对全国大学生的抽样研究表明:有20.23%的人有不同的心理健康障碍。

大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冲突和情绪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

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结构发展、心理卫生、自尊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目前研究的热点。

在大学教育情境中,学生自尊的发展和培养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良好的自尊状态意味着平和镇静、轻松愉快,有利于个体的进步和发展、适应社会的良好心理状态,正是健康心理的主要特点。

高自尊的大学生在对以后的社会建设方面会有更大的贡献。

本次研究拟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大学生的自尊水平状况、影响因素(如性别、年级、是否独生等)以及探讨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关系,以及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下的大学生自尊的差异性,为提高和培养大学生自尊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研究设计1.1研究假设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有一定的相关。

即大学生自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都呈显著正相关,与母亲偏爱被试和父亲偏爱被试呈负相关。

1.2研究对象湖南师范大学的160名大学生,其中女生53名,男生107名。

独生子女20名,非独生140名。

1.3测量工具1.3.1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用于评定个体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

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2・
T ODAY NU RS E, J u n e, 2 01 3, N o . 6
※ 调 查 分 析
大 学 生 自尊 、 自我 接 纳与 家庭 教 养方 式 的相 关 性研 究
李 静 冯 琼 刘 萌 贾书磊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学生 自 尊、 自 我接纳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其相互影响, 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做 出 有益的探究。方法
据进行信度 、 描述性统计 、 独立样本 t 检验及相关分析等。 2 结果
2 . 1 不 同人 口统 汁学变量 自尊与 自我接纳得分 比较( 表 1 ) ( 分, )
自我 接纳 得 分
等信 息。 1 . 2 . 1 . 2 自尊量表( S E S ) …
采用 R o s e n b e r g 编制 , 是 国内外 常用的 自尊 自评 量表 , 具有
1 . 1 对 象
共1 6个条 目, 包括 自我评价 ( S E ) 和 自我接 纳 ( S A) 两个 因 子 。每个条 目采用 4级评 分 : A非 常相 同 ; B基本 相 同 ; C基本 相反 ; D非 常相 反。该量 表总分 在 1 6— 6 4分之 间 , 总量表 得分 越高 , 表 明被试者 的 自我接纳程度越高 , 反之越低 。 1 . 2 . 1 . 4 父母 教养方式 评价量表 ( E MB U )
1 . 2 . 2 统 计 方 法
1 . 2 . 1 研 究 工 具
1 . 2 . 2 . 1 一般 资料问卷
包括受试者的年级 、 年龄 、 性别 、 家庭所在地 、 是否独生子女
使用 E p i i D a t a 3 . 1 录入数据 , 采用 S P S S 1 5 . 0软 件对 录入数

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视域下大学生社交焦虑探究

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视域下大学生社交焦虑探究

【教育新探索】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2018年12月(第12期,总第260期)Dec.,2018(No.12,General No.260)收稿日期:2018-10-25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12.5规划课题: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与原生家庭关系研究(研究编号:2015-GX-01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申艳婷(1972-),女,四川蓬溪人,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视域下大学生社交焦虑探究申艳婷(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031)摘要:为探究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原生家庭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之间的关系,采用交往焦虑量表(IAS)、自尊量表(SES)、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980名重庆市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其母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与理解(MF1)呈显著负相关,与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呈显著正相关;与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呈显著负相关,与惩罚严厉呈显著正相关。

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正相关,自尊能直接预测社交焦虑的水平,且两者存在显著负相关。

对于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可通过家庭治疗、个案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改变原生家庭成长过程带来的影响,提高自尊,从而缓解或改变社交焦虑状况。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焦虑;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8)12-0157-04一、问题提出社交焦虑又称社交恐怖症,对一个或多个社交情境或者表现情境的显著和持续的担忧或恐惧,在这些情境中个体被暴露在不熟悉的人面前或者在他人的审视之下,他们担心自己的行为方式让自己出丑或者尴尬,担心表现出焦虑的症状。

譹訛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担心与人相处时举止、行为或言语不当,被人误会或招致否定性评价,因而顾虑与人交往,从而导致紧张、退缩行为。

大学生年龄通常在17、18岁到21、22岁,也就是青春期后期,正是艾瑞克森称之为自我同一性阶段,在这个阶段,非常在意他人对其形象气质、性格能力、处世能力的评价,容易出现社交焦虑症状。

大学新生的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的相关研究

大学新生的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的相关研究
合 。总分 范围是 1 0~4 0分 , 值越 高 ,自尊程 度越 高 。该 分 量表是 国内外 常用 的 自尊 自评 量表 , 有较高 的信度 和效 具 度。 ( ) 二 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 、 究 方法 研
( 研究工具 一)
1《 .状态一特质焦虑 问卷》 北京 医科大学精神 卫生所 修订 的 Sibr 等 人编 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pl g ee
随机抽取福 州地 区 四所 高校 ( 福大 、 师 大、 建 医科 福 福 大 、 中医学 院) 福建 大一新生为 被试 。共发放 问卷 40 , 4份 回
收问卷 45份 , 1 有效 被试为 3 0人 。采用 以班级 为单 位集 体 9 匿名施测的方法 , 采用统一指导语 。测试前 由主试介 绍施 并 测 目的 , 消 被 试 顾 虑 , 励 真 实 作 答 。数 据 全 部 采 用 打 鼓
在以往研 究的基础 上 , 我们着 重考察大学新 生的焦虑现 状, 并探讨 父母 教养方式 、 自尊与焦虑的 内在关 系 , 提 出缓 并
解 大学新生焦虑 的对策 , 以期为心 理健 康教育工作 者提供理
论 和实践依据。
1 表示 非常符合 , 2表示 符 合 , 表 示 不符 合 , 3 4表示 很不 符
状态一特质焦虑 问卷 ( T I 分为 两个 分量 表 s—A 和 T— SA ) I A, I共有 4 0题 , 每题答案共 有 四个 等级 。s—A J量表 的 四个 等级 分别代表 “ 全没 有 ” “ 完 、 有些 ” “ 、 中等 程度 ” “ 常 明 、非 显” 四种情 况。T—A I量表 的 四个 等 级 分 别 代表 “ 乎 没 几
维普资讯
20 0 8年 9月 第2 7卷第 9期

职校生自尊、父母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职校生自尊、父母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母 拒 维 亲 绝度
母 亲情感温暖维度 母亲过度 保护维度
父亲教养方式总分 母亲教养方式总分 父母教养方式总分
97 . 2
1. 87 8 1. 86 5
4 .5 3 7 4 .0 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9 .9 04
33 . 0
49 . 4 47 . 4
7O .8 69 .1 1.3 27
二 、 果 结
() 2 职校生父母 教养方 式的方差分析 为了考察职校生的父母教养方式 ,以职校生 的父亲教养方式各维
度得分作为因变量 , 以性别 、 亲文化 、 父 母亲文化作为 自变量 , 2 4 做 × × 4 的多 因素方差分析可知 , 职校生父 亲教养方式 的父亲拒绝维度在性别 的主效应上出现显著差异 ( ,1 , <0 5, F 2= 6 p . ) 75 0 9 0 父亲情感温暖维度在性

2 . 职校生父母教养方式 的研究结果 () 1 职校生父母教养方式 的基本情况 职校生父母教养方式 的基本情况见下表 2 。 表 2 职校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基本情况(/ 9 ) 5 27 =
【 维度 父 亲拒绝维度 父 亲情感温 暖维度 父亲过度保 护维度 M 89 .9 1. 75 6 1. 71 9 S D 29 .6 51 .1 40 .6
别的主效应上 出现显著差 异( : .1p .5 , F 47 , <O0 )总的父亲教养方式在 母亲文化的主效应上出现显著差异 (l 2 9 p 。 ) F = . , <O 5。 f 7 0 此外 ,职校生母亲教养方式 的母亲拒绝维 度在母 亲文化的主效应 上 出现显著差异((9 27 , <00 )母亲教养方式 在父亲文化的主效 F37 .9 p .5, ,> 2= 应上 出现显著差异( ∞= .5 p .5, 31 , <O0 )在母亲 文化 的主效应上出现显 著差异(f 2 6 p . ) F m: . , <0 5, , 9 0 在父亲文化 与母 亲文化的交互作用上呈现 显 著 差 异 ( 18 ,<00 ) F m= .3p . 。 5 3职校生主观幸福感 的研究结果 . () 1职校生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情况 表 3职 校 生 主 观 幸 福 感 的 基 本情 况 ( 2 7 N= 9 )

农村中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农村中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 图 分 类 号】R 9 . 中 3 56 【 文献 标 识 码 】B 【 文章 编号 】10 — 6 X(0 7 0 — 0 5 0 0 1 5 8 20 )9 0 3 — 2
A udy on he Co r l to Be we n re t e r ng Pa t r a St t r e a i n t e Pa n alR a i te n nd e f se m fR ur lM i g e Sc olSt S l-e t e o a d ho ude s D AI Li nt/ .Y
o rlmides h o td nsw slW.S l- o ee c a t n l o iv orlt n t 1(= . 0 P 00 )a d M1(- fr a d l c o lsu e t a O u ef c mp tn eh d s o gy p st ec r ai swi F r 04 , : .01 n r i e o h r 03 9,P 00 5 ,h we e ,ta a e aiec r lt n i 2、F n . ef rc pin h d srn l oiv o eain i .8 = .0 ) o v r h th d n g t or ai swt F v e o h 5 a d M4 S l e e t a to gyp s ie c r lt swt - o t o h
随 着 改 革 开 放 的 深 人 .农 村 外 出 务 工 人 员 的规 模 不 断 增
E B M U量 表 有 6 个 项 目 .采 用 4点 记 分 法 。 量 表 包 含 父 亲 和 6 母 亲 2个 维 度 ,父 亲 维 度 有 6个 因 子 ,母 亲维 度 有 5个 因子 ,

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和父母教 养方式评价量表 (MB )对长江大学 30 E U 2 名大学生进行调 查。结果 :1 .大学生 自尊与情感温暖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 、过分干涉保护 、拒 绝否认呈显著 负相关, 与偏爱被试无显著相关;2 .高 自尊大学生与低 自尊大学生在父亲和母 亲的情感温暖 、惩罚
严厉、拒绝否认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父亲的过度保护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3 父母教养方式 . 受城 乡 环境等 因素影响。结论 :父母应当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教育孩子,塑造孩子的 自 尊。 关键词 :大学生 自 尊 父母教养方式

理论 研 究 ・
社会心理科学 第2 卷 总第 13 14 6 2— 2 期 2 1 午第 56 01 - 期 总第 5 2 5页
大学生 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 的相关研究
肖丽 娟学生的 自尊水平及其父母教 养方式 ,并分析两者之 间的关
系,为父母教育子女提供有效建议 。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运用 自尊量表 ( S S ) E
作者简介:肖丽娟 ,福建莆田人 ,湖北省荆州 市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高等教育学 20 级硕士研究生 , 09 研究方 向为高校
心理咨询。
4 0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3 14 6 2— 2 期 21 年第 5 6 01 - 期 总第 53 5 页
・ 论研 究 ・ 理
不 同年龄大学生 自尊 比较结果 ( 表略)显示
11被 试 .
在 长江 大学 理 、工 、文 三个 专 业 的 各个 年 级
尊是个体对 自我概念 的评价 ,其实质是个体是否 中分 层 随机抽 取 大学 生 30人 ,实施 自尊量 表 与 2 喜欢 自己所认 为 的这 个 自己 。[ 1 1 父母 教养方式量表 的问卷调 查 ,回收有效 问卷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论文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论文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论文摘要:中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自尊存在显著正相关,即自尊水平越高,自我效能感越高。

父亲情感理解与温暖、父亲过分干涉、母亲惩罚和自尊对自我效能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1相关概念的界定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子女进行抚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

Maccoby和Martin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溺爱型、专制型和忽视型James提出自尊的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Coppersmith认为,自尊是个体对自己做出的并经常持有的评价。

林崇德主编的《发展心理学》认为自尊是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虽然自尊概念界定的侧重点不同,但都表明:自尊是一种包含着个体自我认知的价值判断,是个体对自我价值、重要性和成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自我效能感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提出的,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原则,在青州市某初中和诸城一中抽取13-18岁中学生300名作为被试。

22研究材料主要包括三个问卷:Perris编制的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张建新和Schwarzer翻译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

23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团体测试,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统一发放问卷,删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240份。

男生111份,女生129份,对调查数据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结果31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中母亲情感与温暖、母亲过分干涉、母亲偏爱在性别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学生母亲情感与温暖(t=-228p=002)、母亲过分干涉(t=-201p=0045)、母亲偏爱(t=-205p=004),而其它因子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

32中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自尊的相关分析自我效能感与自尊水平呈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r=0127,p<005)。

从家庭教养方式谈儿童自尊的培养

从家庭教养方式谈儿童自尊的培养
/幼儿园、家庭与社区/ K l N D E R G A R T E N J F A M I L Y A N D C O M M U N I T Y
从 家庭 教养方式谈儿童 自尊 的培养
李永涛 ,蔡迎旗
( 华 中师 范大学 教育学院 ,武汉 4 3 0 0 7 9)
【 摘要 】大量研 究表 明 ,儿童的 自我评 价能力在学前期就 已经产生 , 自我情感体验也发生 于3
否对 自己 的能力 、价值等其他方 面 的表现持 现实 的态 把 自己看成是有 价值 的、令人 喜欢 的 、优 越的 、能干
自尊是对 自身价值 的判 断和对这些 判断 的想 法 ,
度 。 自尊是 自我评 价 的一个 重要 方面 ,同时也影 响着 的 ,就会产 生积极的情感 、高的生活满 意度 、少 的焦 个体 在某些行 为过程 中的参 与度和积极 性 。 自尊心强 虑 、低 的无 助感和抑郁感 ,如果一个人看 不到 自己的
就 表示个体对 自己 的特征 和能力有一个 现实 的评价 ,
价值 ,只看 到 自己的不 足 ,什么都 不如别人 ,处处低
包 括对 自我的接受和对 自我 的尊重 。 自尊心在孩 子社 人一 等 ,就会丧失 自信 ,产生 否定 自己的 自卑感 ,这
会 性发展 的不 同方 面中 占有重要地 位 。孩子对 自己能 样 的人就会缺乏朝气 ,缺乏积极性 。总之 ,良好 的 自 力 的评价 影响他们 的情感经历 ,影响他们未来 相 同情 尊体 验有利于个体平 衡心态 ,对行 为产生激励 作用 , 况下 的行为 以及 以后很长一段 时间内的心理调节 。_ 1 保 持 更好 的学 习和 生活 状 态 。在 家庭 教 育 中 ,父 母
岁左右 。伴 随着 自我评价和 自我体 验的产 生 ,学前期儿童 的 自尊也随之 出现 。而家庭 是人 出生后 首先接触到 的社会 载体 ,对人 一生的发展具 有深远的影响 。在 家庭生活 中 ,父母 或其他年长者都 有形或无形地在对子女和其他年 幼者施加 着影响 。对 于处在3 ~ 6 岁发展 阶段 的儿 ,而且影 响 自尊发 展 的速 度 和方 向 。I 2 功 的体验 ,体验 到成 功带来 的喜 悦和兴奋 ,体验 到成 在 家庭教育 中,父母 对幼儿 的教养态 度能够 给儿童 的 功带来 的 自信 ,才 能不 断提高 自尊感 。【 3 父母 在家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尊水平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自我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研究的热门课题,自尊作为自我心理中的重要成分更是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心理学把自我的出现作为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分界线,那么自尊作为自我的关键成分,它的起源和发展也就引起了心理学研究者的极大重视。

自尊是一种个人的价值判断,它表达了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

作为个体自我系统的核心成分之一,其发展状况不仅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直接相联系,而且对学生的整个人格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自尊水平、家庭教养方式、综述
引言:
自尊因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体精神生活有着独特作用而倍受心理学家的关注。

它作为自我系统的核心因素之一,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通常持有的评价,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简言之,自尊是指个体在对待自己的态度上表现出来的对自我价值的判断。

,自尊水平较高的个体对自己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表现为自信乐观,能接纳自己,对其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而自尊水平较低的个体较为消极否定地看待自己,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而不能接纳自己的不足,易影响其心理健康。

而社会比较关注的是大学生群体,有很多的人研究的都是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和自尊的关系,不过虽然如此,还是有人认识到研究初中生甚至是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其自尊关系的重要性,现在也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初中生群体了。

一、国外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的影响,是自尊发展研究中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

在1975年Coopersmith就专门调查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高自尊儿童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有以下特点:(1)接受、关心和参与;(2)严格;(3)使用非强制性的纪律;(4)民主。

近年来,也有不少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G.F.Kawash等人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接受与儿童青少年的自尊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则与儿童青少年的自尊有极显著的负相关。

还有Buss的核心一边缘理论( Core-periphery theory)认为,自尊的自我价值成分源自于个体生命早期(即婴儿)所接受的父母亲情,即父母的一种无条件、一如既往的爱,从而在稍后的幼儿和青少年时期也会获得来自他人的情感支持,但是那是有条件的也是不稳定的,它与个人的外表、行为表现、学业成绩等联系在一起,有条件的情感支持产生了自我信心成分,如果无条件的爱太短暂、太脆弱,那么婴儿的自尊核心就会太弱小、太脆弱,这样就需要将来外在的超量的自尊资源的弥补。

从中也可看出家庭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影响。

个体自尊水平受其成长过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特别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从个体成长过程看,儿童通过感知家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有哪些优点,能处理哪些事情,从而发展自我观念。

因此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体社会化及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是个体自尊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Maccoby和Martin 通过研究父母对儿童的要求性和反应性水平高低,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溺爱型、专制型和忽视型等4种类型。

Steinberg 等研究者进一步发展了这4 种教养方式。

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及其活动具有较高的接受和参与水平,同时严厉和监督水平高;溺爱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活动具有较高的接受和参与性,但具有较低的严厉和监督水平;专制型教养方式则是父母具有较高的严厉和监督水平,但具有较低的接受和参与水平;忽视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各方面接受、参与水平和严厉、监督水平都很低。

Soars和Maccoby的研究表明与较广泛的社会关系相比,孩子自尊受亲密的家庭环境的影响更大。

而对于内隐自尊与教养方式的关系上,Tracy Dehart 发现受父母过度保护的孩子
内隐自尊水平相对更低。

二、国内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的关系也做了大量研究。

因为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在任何年龄都存在,因此研究群体包括不同年龄群体。

在3 - 9岁儿童群体的研究中,张丽华等人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自尊的重要因素,但父亲与母亲的影响不一。

他们发现,民主性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教养方式不一致性和溺爱性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发展起消极的影响作用。

而且父母教养方式越不一致、越溺爱,儿童自尊发展水平越低。

对于3 - 9 岁儿童来说,其自尊发展离不开父母的影响,但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不是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直接因素,而是间接发挥作用。

而戴丽、尹厚平和葛明贵的研究里表明农村中学生自尊得分普遍较低,自我能力感与父母亲因子F1(r=0.440,P=0.001)和M1(r=0.389,P=0.005)呈显著正相关,与F2、F5和M4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接纳与父亲因子F1呈显著正相关,与F2呈显著负相关;自尊总分与父亲F1和母亲因子M1呈显著正相关,与F2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父母应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使子女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从而达到身心健康成长。

在中学生群体研究中, 宋耀武,李宝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学生所感受到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差异但他/她们的自尊水平没有差异;不同年级学生的自尊是有差异;而且中学生的自尊与其所感受到的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以及父亲的过度保护有显著的负相关,因此父母对青少年采取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会促进青少年自尊的发展,相反,父母对青少年采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教养方式,会不同程度地阻碍青少年自尊的发展,降低自尊水平。

所以对于中学生家长来说,应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性,理解他们,让其学会独立生活,建立起对自己的价值模式,促进其自尊发展。

在大学生群体研究中,彭莉和范兴华发现,大学生自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都呈显著正相关,与母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感受到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越多的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会越高,而被父母拒绝否认越多的学生其自尊水平会越低。

而且大学生的自尊较其它人群比较偏低。

黄艳艳还进一步研究了内隐自尊和教养方式的关系,发现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偏爱被试与内隐自尊的相关都达到正相关。

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与否认、母亲拒绝与否认与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指标达到显著正相关。

可见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水平,积极的教养方式可以提升内隐和外显自尊的水平,而消极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不一致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尽管与家人相处时间不多,但家庭仍是其学习生活中寻求温暖的港湾。

父母对他们的情感温暖、理解越多,他们的情绪就越积极,越有自信,其自尊水平也就越高。

父母的惩罚严厉则会使他们感觉到被贬低和被否认,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

因此父母给予个体一个情感温暖、理解的教育环境和施予理智的爱,个体就容易形成较高的自尊水平。

参考文献:
[1]叶晓云.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综述.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5:26-27.
[2]张丽华,杨丽珠,宋芳.父母教养方式对 3 - 9岁儿童自尊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 ,20(9 ):565 - 567.
[3]戴丽,尹厚平,葛明贵.农村中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09
[4] 宋耀武,李宝芬.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自尊的相关研究. 河北大学学报,2005,2.:69-72.
[5] 张巧明,张美峰.青少年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J].青少年研究,2005 , 3 :9 - 11.
[6] 彭莉,范兴华.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 ,15 1 :58
- 60.
[7]黄艳艳.大学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29 - 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