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水平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的相关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尊水平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自我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研究的热门课题,自尊作为自我心理中的重要成分更是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心理学把自我的出现作为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分界线,那么自尊作为自我的关键成分,它的起源和发展也就引起了心理学研究者的极大重视。自尊是一种个人的价值判断,它表达了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作为个体自我系统的核心成分之一,其发展状况不仅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直接相联系,而且对学生的整个人格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自尊水平、家庭教养方式、综述

引言:

自尊因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体精神生活有着独特作用而倍受心理学家的关注。它作为自我系统的核心因素之一,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通常持有的评价,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简言之,自尊是指个体在对待自己的态度上表现出来的对自我价值的判断。,自尊水平较高的个体对自己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表现为自信乐观,能接纳自己,对其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而自尊水平较低的个体较为消极否定地看待自己,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而不能接纳自己的不足,易影响其心理健康。而社会比较关注的是大学生群体,有很多的人研究的都是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和自尊的关系,不过虽然如此,还是有人认识到研究初中生甚至是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其自尊关系的重要性,现在也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初中生群体了。

一、国外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的影响,是自尊发展研究中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在1975年Coopersmith就专门调查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高自尊儿童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有以下特点:(1)接受、关心和参与;(2)严格;(3)使用非强制性的纪律;(4)民主。近年来,也有不少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G.F.Kawash等人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接受与儿童青少年的自尊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则与儿童青少年的自尊有极显著的负相关。还有Buss的核心一边缘理论( Core-periphery theory)认为,自尊的自我价值成分源自于个体生命早期(即婴儿)所接受的父母亲情,即父母的一种无条件、一如既往的爱,从而在稍后的幼儿和青少年时期也会获得来自他人的情感支持,但是那是有条件的也是不稳定的,它与个人的外表、行为表现、学业成绩等联系在一起,有条件的情感支持产生了自我信心成分,如果无条件的爱太短暂、太脆弱,那么婴儿的自尊核心就会太弱小、太脆弱,这样就需要将来外在的超量的自尊资源的弥补。从中也可看出家庭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影响。

个体自尊水平受其成长过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特别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从个体成长过程看,儿童通过感知家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有哪些优点,能处理哪些事情,从而发展自我观念。因此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体社会化及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是个体自尊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Maccoby和Martin 通过研究父母对儿童的要求性和反应性水平高低,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溺爱型、专制型和忽视型等4种类型。Steinberg 等研究者进一步发展了这4 种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及其活动具有较高的接受和参与水平,同时严厉和监督水平高;溺爱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活动具有较高的接受和参与性,但具有较低的严厉和监督水平;专制型教养方式则是父母具有较高的严厉和监督水平,但具有较低的接受和参与水平;忽视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各方面接受、参与水平和严厉、监督水平都很低。

Soars和Maccoby的研究表明与较广泛的社会关系相比,孩子自尊受亲密的家庭环境的影响更大。而对于内隐自尊与教养方式的关系上,Tracy Dehart 发现受父母过度保护的孩子

内隐自尊水平相对更低。

二、国内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的关系也做了大量研究。因为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在任何年龄都存在,因此研究群体包括不同年龄群体。

在3 - 9岁儿童群体的研究中,张丽华等人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自尊的重要因素,但父亲与母亲的影响不一。他们发现,民主性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教养方式不一致性和溺爱性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发展起消极的影响作用。而且父母教养方式越不一致、越溺爱,儿童自尊发展水平越低。对于3 - 9 岁儿童来说,其自尊发展离不开父母的影响,但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不是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直接因素,而是间接发挥作用。

而戴丽、尹厚平和葛明贵的研究里表明农村中学生自尊得分普遍较低,自我能力感与父母亲因子F1(r=0.440,P=0.001)和M1(r=0.389,P=0.005)呈显著正相关,与F2、F5和M4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接纳与父亲因子F1呈显著正相关,与F2呈显著负相关;自尊总分与父亲F1和母亲因子M1呈显著正相关,与F2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父母应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使子女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从而达到身心健康成长。

在中学生群体研究中, 宋耀武,李宝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学生所感受到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差异但他/她们的自尊水平没有差异;不同年级学生的自尊是有差异;而且中学生的自尊与其所感受到的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以及父亲的过度保护有显著的负相关,因此父母对青少年采取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会促进青少年自尊的发展,相反,父母对青少年采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教养方式,会不同程度地阻碍青少年自尊的发展,降低自尊水平。所以对于中学生家长来说,应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性,理解他们,让其学会独立生活,建立起对自己的价值模式,促进其自尊发展。

在大学生群体研究中,彭莉和范兴华发现,大学生自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都呈显著正相关,与母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感受到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越多的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会越高,而被父母拒绝否认越多的学生其自尊水平会越低。而且大学生的自尊较其它人群比较偏低。

黄艳艳还进一步研究了内隐自尊和教养方式的关系,发现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偏爱被试与内隐自尊的相关都达到正相关。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与否认、母亲拒绝与否认与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指标达到显著正相关。可见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水平,积极的教养方式可以提升内隐和外显自尊的水平,而消极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不一致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尽管与家人相处时间不多,但家庭仍是其学习生活中寻求温暖的港湾。父母对他们的情感温暖、理解越多,他们的情绪就越积极,越有自信,其自尊水平也就越高。父母的惩罚严厉则会使他们感觉到被贬低和被否认,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因此父母给予个体一个情感温暖、理解的教育环境和施予理智的爱,个体就容易形成较高的自尊水平。

参考文献:

[1]叶晓云.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综述.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5:26-27.

[2]张丽华,杨丽珠,宋芳.父母教养方式对 3 - 9岁儿童自尊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 ,20(9 ):565 - 567.

[3]戴丽,尹厚平,葛明贵.农村中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09

[4] 宋耀武,李宝芬.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自尊的相关研究. 河北大学学报,2005,2.:69-72.

[5] 张巧明,张美峰.青少年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J].青少年研究,2005 , 3 :9 - 11.

[6] 彭莉,范兴华.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 ,15 1 :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