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古籍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古籍中“病”之讳饰
作者:于恒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2
【关键词】疾讳饰中医药古文献研究
人们出于畏惧或嫌恶的心理,对疾病、死亡、不洁事物等不直接表述,而采用委婉含蓄的词语来代替,称为讳饰。在中医药古籍中有大量“病”的讳饰词,这些词语由于是对病的委婉表达,往往造成阅读上的障碍,笔者对此进行探析,现总结如下。
1 用“不豫”“违豫”“负子”“负兹”等词语讳饰疾病
“不豫”“违豫”讳饰疾病在中医药古籍中应用较多,主要用于讳饰君王、王后或太后生病,如《医学入门·卷首》中有:“许希,开封人,以医为业。宋景佑元年,仁宗不豫,公为针心胞络之间而愈,命为翰林医官。著《神应针经要诀》。”[1]又如《古今医统大全·卷一》介绍冯文智时说:“冯文智,并州人,世以方技为业,太宗召为医官。咸平三年,太后不豫,文智侍药,既愈。迁尚药御医,赐金紫衣,累迁翰林医正。”[2]《中国医籍考·卷十》中有“绍兴间医官王继先,以显仁太后初御慈宁宫,春秋高,每违豫,服其药随愈。赖是优游东朝,享康宁之福,几二十稔。”[3]即是用“违豫”讳饰太后生病。“不豫”“违豫”是天子生病的讳称,诸侯患病称“负子”“负兹”。班固《白虎通·杂录》:“天子病曰不豫,言不复豫政也。诸侯曰负子,诸侯,子民也。言忧民不复子之也。”诸侯患病又称“负兹”,徐彦解释说:“诸侯称负兹,谓负事繁多,故致疾。”[4]一说“兹”有蓐席之义,“负兹”即“负蓐”,有伏枕卧床之义,用以委婉表示患病。
2 用“负薪之忧”“采薪之忧”“采薪之疾”等词语讳饰疾病
古代士自称疾病为“负薪之忧”。《礼记·曲礼上》:“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负薪之忧”就成了疾病的代称。”“采薪之忧”“采薪之疾”也是自称疾病的婉辞。《孟子·公孙丑下》:“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采薪之忧”就是说因为生病不能砍柴了。在中医药古籍中亦可见到用这类词语讳饰疾病。如《古今医鉴·卷一》有“六脉同等者,喜其勿药;六脉偏盛者,忧其采薪。”[5]
3 用“违和”“不和”“不安”“不适”“不快”“违忧”等词语讳饰疾病
“违和”“不和”“不安”“不适”“不快”“违忧”等词主要用于普通人生病的讳饰。儒家主张人们的言行举止应遵循“中和”的原则,《论语·学而》中即有“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人们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以“和谐”为上。中医学亦重视“和”,认为人体以阴阳气血和调为顺。《黄帝内经》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是说阴阳保持平衡状态,人就健康不生病;阴阳气血失和,则生病。因此用“违和”“不和”来婉称生病。如《北山医案·治某侯病之案》中“愚谓自违和前五六日,邪势甚刚,变症数出。”[6]“不安”“不适”表示不舒服,“不快”表示不高兴,都可作患病的婉辞。如《幼幼新书·胎热第一》中“第先生儿生二七日,遍身黄疸肿满,眼不开,作呻吟声。因母胎时,身体不安而服药,儿在胎中受毒,有此。”[7]又如《孙文垣医案·宜兴治验》中“先生初年绩学,心专志一,不知寒暑,致有塞衄疾。又万历己卯庚辰,郡邑试皆首选,如此者再,而皆不得籍名学宫,益郁然不适。”[8]《简明医彀·急惊》中论述抱龙丸的主治、适应症有“抱龙丸,治伤风、寒、暑,发热、变蒸,惊风痰壅、喘急咳嗽等证。惊后调理,初生至长,微有不快,即宜服。及大人风痰等证悉效。”[9]
4 用“不起”“大渐”“伯牛疾”“伯牛灾”讳饰疾病
“不起”表示不能起床,用作讳饰患重病。如钱潢在《伤寒溯源集·自序》中说:“昔以知非之岁,忽犯伤寒,将成不起,续得痛痹,几殒其躯,既得复苏。”[10]意思是说作者钱潢在“知非之岁”即五十岁时,患了伤寒,严重得一病不起,接着又得了痛痹,几乎丧命,后来才康复。“大渐”指病危,渐表示“严重”“加剧”。如《续名医类案·泄泻》中“王泾亦颇宗继先术,亦有奇验,然用药多孟浪。高宗居北宫,苦脾疾,泾误用泻药,竟至
大渐。”[11]文中用“大渐”讳饰宋高宗病危。“伯牛疾”“伯牛灾”用以婉称不治之症。源于《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伯牛是孔子的弟子,姓冉名耕,因为身患不治的恶疾,孔子拉着他的手深感惋惜。因此后世用“伯牛疾”“伯牛灾”婉称不治的恶疾。在古医籍中的应用如:“(蚺蛇)膏主治皮肤风毒,妇人产后腹痛余疾。多入药用,亦疗伯牛疾。”[12]由上可以看出,天子、诸侯、士和普通百姓生病都有不同的讳饰用语,也是古人“别尊卑,异死生”观念的一方面体现,同时表明了对直言“病”的忌讳。中医药古籍中有很多“病”的讳饰语,掌握这些用语不仅可以加深对医籍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增进对古代语言禁忌习俗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明·李梴.医学入门[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5.
[2]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6.
[3]日·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39.
[4]清·陈立.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82. [5]明·龚信,龚廷贤.古今医鉴[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6.
[6]日·北山友松.北山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33.
[7]宋·刘昉.幼幼新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1:319.
[8]明·孙泰来,孙明来.孙文垣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86.
[9]明·孙志宏.简明医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324.
[10]清·钱潢.伤寒溯源集[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3-4.
[11]清·魏之.续名医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72.
[1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950.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
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