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大全:一瓢医案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退庵医案(1)
复诊:风疹遍体透发,胸闷、头胀均愈,大 便亦行,惟寐觉咽干,喉痛,咳痰不爽,痰中映 医 红,据述素有咯血遗泄病,阴亏体质,易感风热, 脉左弦数,右细数,舌心色紫。以微苦微辛清肺 案 胃之热,以甘寒存肺胃之阴。
鲜芦 根 去节,一两 制 天 虫 三钱 连 翘 心 三 钱 元参心五钱 净蝉衣八分 川贝母三钱 天 花粉三钱 牛蒡子炒研,一钱半 川通草一钱 炙 知母一钱半 桔梗四分 生甘草三分 鲜藕汁一酒
即在抄录 前 人 资 料 的 基 础 上,加 上 个 人 的 分 析 评 述,
如清代杨和 《幼 科 折 衷 秘 传 真 本 》、方 谟 重 订 《薛 氏 济
阴万金书》等 即 是。此 类 抄 本 汇 集 前 代 医 家 重 要 论
述,间附作者的临证心得,分析评述往往一言中的,寓
中
有真知灼见,有助于读者把握前代资料的精髓。第三 医
种,已属孤本的有 猿远圆猿部;清末前抄本 员圆愿愿种,其
中未刻抄本 怨圆猿种,已属孤本的有 愿员愿部。内容 涉
及医 经 、医 案 、诊 法 、方 药 、综 合 与 临 床 各 科 类 。 其
中临证各科的抄本多达 圆员员愿种,其次为方书、医案
类抄本。从馆藏 抄 本 品 种 的 数 量 来 说,中 国 中 医 研
留案头备检。囊隐道人者,吴江沈陈麟,字春孙
也,别署枕石斋。
医
巢念修志
案
退庵先生姓凌氏,讳淦,字仲清,号砺生,退
庵,其晚年别号也。先生为吴江之莘塔镇人,中
咸丰己未 科举人,候选内部正郎,与予嗣祖兵
光绪十六年:公元 员愿怨园年。 丙申:此指光绪 圆圆年,即公元 员愿怨远年。 咸丰己未:咸丰 怨年,即公元 员愿缘怨年。
段逸山
中
医
中医古籍医案
中医古籍医案
中医古籍医案是指古代中医经典中所记录的病案和治疗方法。
这些医案虽然经过了千年的沉淀,但仍然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对中医诊疗的理论和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籍医案包括《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等经典,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如针灸、药物、饮食、按摩等。
这些医案不仅记录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还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思想,是中医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料。
古籍医案的研究也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对古籍医案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医学的传统思想、理论和实践,挖掘中医学的优秀传统,提高中医学的临床水平和学术水平。
总之,古籍医案是中医学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1 -。
古代医案
中医医案的特点中医的医案,也称病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据《周礼·天官》记载,周朝宫廷医疗机构中的医生为人治病时,如果遇到病人因故死亡,医生必须把病人死亡的情况记录下来,呈报给主管医疗事务的医师。
可见中国医学很早就已经有了关于疾病诊疗的记录。
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经把自己诊治病人的情况作过详细的记录,称之为“诊籍”。
司马迁为淳于意立传时,收载了淳于意的25则“诊籍”。
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中医医案资料。
自《史记》以来,历代史书中的医家传记大多记有医家的医案,藉以反映其医术成就。
笔记、方志和文集等类古籍中,也有不少医案资料。
历代中医著作中更是保存了大量的医案。
明代医家江瓘和他的儿子江应宿二人花费了近20年功夫精心搜集整理,将散见于各类书籍中的医案分类著录,集成了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专著《名医类案》。
此后医案的著述开始受到中医界的广泛重视。
明清两代先后出现了一批医案著作,其中既有类似《名医类案》那样汇集诸家医案成帙的,如清代魏之琇的《续名医类案》、俞震的《古今医案按》;也有医家个人的医案专辑,如清代医家喻嘉言的《寓意草》、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等。
医案是中医临证的资料,它具体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
医家本人记录医案,目的是积累和总结诊疗经验。
而学医者通过医案,则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学到他人的经验。
章太炎对中医医案作过很高的评价,他称“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名家工巧,悉萃于是。
学者要想寻求前人心得,钻研医案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近代名医秦伯未编纂《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其自序谓:“合病理、治病于一,而融会贯通。
卓然成一家言,为后世法者,厥惟医案。
”认为医案融通理论和实践,是中医著述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明代以前,医案的书写并没有什么规范的格式,基本上是一种随笔的记录。
写法上主要采用叙事的手法,整个疾病诊疗的过程包括病人病情及其变化转归情况,医生的诊治方药和效果,医患双方的心理和交流,医生的心得感想等等,都可以列入医案的内容。
经典医案大全详解
经典医案大全详解引言经典医案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古代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这些经典医案不仅反映了古代医生对各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还为后世的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详细解析几个经典医案,展示其中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医案一:曹氏《金匮要略》中的《阳明中风》病情描述患者男性,年龄50岁,突然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
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症状,可以初步判断为中风(脑卒中)。
根据曹氏在《金匮要略》中所述,《阳明中风》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阳明经(手足阳明经)相关症状。
治疗方案根据曹氏在《金匮要略》中所述,《阳明中风》应采用温通法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配伍药物:使用大黄、芒硝、生姜等药物,以温通阳明经络为主要目标。
2.内服药物: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分次服用。
3.外敷治疗:使用艾叶、辣椒等温性药物外敷患部,促进血液循环。
治疗效果经过连续7天的治疗,患者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有所改善。
经复诊确认,患者康复良好。
医案二:《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发汗法》病情描述患者女性,年龄30岁,体温升高、出现寒战、头晕等症状。
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表现,可以初步判断为伤寒(一种传染性传染性急性肠道传染病)。
根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述,《伤寒发汗法》是治疗伤寒的主要方法。
治疗方案根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述,《伤寒发汗法》应采用温开发汗为主要治疗方法。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药物选择:使用麻黄、桂枝、杏仁等药物,以温开发汗为主要目标。
2.内服药物: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分次服用。
3.外敷治疗:使用温水湿敷患者的额头和背部,促进体内湿气排出。
治疗效果经过连续3天的治疗,患者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并且寒战、头晕等不适感也有所减轻。
经复诊确认,患者已基本康复。
医案三:《医宗金鉴》中的《胃脘冷满》病情描述患者男性,年龄40岁,出现胃脘冷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古籍目录大全
中医古籍目录大全1、医经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素问类经灵素节注类编内经博议内经评文内经知要难经医经原旨2、本草本草备要本草便读本草崇原本草从新本草撮要本草分经本草害利本草经解本草蒙筌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证类本草3、方论备急千金要方洪氏集验方华佗神方急救便方集验方经验丹方汇编奇方类编奇效简便良方千金翼方仁术便览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删补名医方论圣济总录苏沈良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汤头歌诀退思集类方歌注外台秘要卫生易简方文堂集验方仙传外科集验方小品方医方考证治准绳•类方肘后备急方4、伤寒、金匮敖氏伤寒金镜录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高注金匮要略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浅注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金匮玉函经二注金匮玉函要略辑义金匮玉函要略述义类证活人书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伤寒补例伤寒大白伤寒发微论伤寒贯珠集伤寒捷诀伤寒九十论伤寒六书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寻源伤寒医诀串解伤寒总病论仲景伤寒补亡论5、医案曹仁伯医案论程杏轩医案丛桂草堂医案丁甘仁医案仿寓意草古今医案按湖岳村叟医案花韵楼医案洄溪医案旧德堂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凌临灵方马培之医案名医类案三家医案合刻三十年临证经验集邵兰荪医案孙文垣医案王氏医案绎注王旭高临证医案吴鞠通医案许氏医案续名医类案也是山人医案一得集寓意草张聿青医案醉花窗医案6、医话对山医话景景医话冷庐医话柳洲医话塘医话友渔斋医话止园医话7、妇儿保婴撮要产宝产鉴达生编儿科萃精儿科要略妇科秘方妇科问答妇科玉尺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规傅青主女科广嗣要语活幼心书济生集济阴纲目家传女科经验摘奇颅囟经麻疹备要方论麻疹阐注内府秘传经验女科宁坤秘笈女科撮要女科经纶女科精要女科秘旨女科要旨女科旨要女科指要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胎产秘书胎产心法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小儿痘疹方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宜麟策婴童百问婴童类萃幼科发挥幼科切要幼科释谜幼科心法要诀幼科折衷幼幼集成幼幼新书育婴家秘张氏妇科证治准绳•女科证治准绳•幼科竹林女科证治竹泉生女科集要8、诊断濒湖脉学察病指南察舌辨症新法临症验舌法麻科活人全书脉经脉诀汇辨脉确脉因证治脉症治方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奇经八脉考时病论歌括新编望诊遵经医学从众录诊家枢要诊脉三十二辨诊宗三昧诸病主病诗9、养生陆地仙经女丹合编选注养生秘旨10、杂著白喉全生集白喉条辨包氏喉证家宝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扁鹊心书辨证录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褚氏遗书此事难知刺灸心法要诀丹台玉案丹溪手镜丹溪心法丹溪治法心要跌打秘方跌损妙方读医随笔冯氏锦囊秘录傅青主男科格致余论古今名医汇粹古今医彻古今医鉴古今医统大全顾松园医镜归砚录韩氏医通喉科秘诀喉舌备要秘旨回春录急救广生集集验背疽方焦氏喉科枕秘金疮秘传禁方金针秘传经络考经络全书经验麻科景岳全书救伤秘旨肯堂医论口齿类要类经图翼类证治裁厘正按摩要术理虚元鉴立斋外科发挥疠疡机要临证实验录刘河间伤寒医鉴刘涓子鬼遗方秘传眼科龙木论明医杂著明医指掌目经大成内外伤辨脾胃论普济方•针灸奇症汇青囊秘诀全生指迷方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儒门事亲痧胀玉衡痧疹辑要伤科补要伤科大成神应经审视瑶函慎疾刍言慎柔五书石室秘录时病论市隐庐医学杂著寿世保元寿世传真寿世青编松峰说疫孙真人海上方痰火点雪痰疠法门推拿抉微推求师意外经微言外科大成外科理例外科启玄外科十法外科枢要外科心法要诀外科正宗外科证治全书万病回春卫生宝鉴温病条辨温病正宗温病指南温热经纬温热论温疫论吴医汇讲洗冤集录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校注医醇賸义形色外诊简摩性命要旨虚损启微轩岐救正论血证论研经言眼科秘诀眼科心法要诀疡科心得集疡医大全养生导引秘籍叶选医衡一草亭目科全书医碥医法圆通医贯医林改错医门补要医门法律医述医学传灯医学传心录医学读书记医学纲目医学启源医学入门医学实在易医学心悟医学源流论医学摘粹医学真传医学正传医学衷中参西录医医病书医医小草医医医医原医旨绪余医宗己任编医宗金鉴异授眼科疫疹一得银海指南饮膳正要尤氏喉科秘书尤氏喉症指南杂病广要杂病治例增订十药神书增订叶评伤暑全书张氏医通针灸甲乙经针灸素难要旨针灸易学针灸资生经正骨心法要旨正体类要证治汇补证治心传证治准绳•疡医证治准绳•杂病症因脉治知医必辨质疑录中藏经中风论中国医籍考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重订广温热论重订灵兰要览重订囊秘喉书重庆堂随笔周慎斋遗书诸病源候论专治麻痧初编子午流注说难。
古医案选录之带状疱疹案(瓜蒌草红汤)
古医案选录之带状疱疹案(瓜蒌草红汤)中医贵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医案是提高中医临床的重要方法之一。
我一直有个想法,就是把古今真实可靠的、疗效卓着的、诊疗过程完整的医案汇集起来,不时读之,定会如无穷之活水,不断地予临床以启悟。
下面医案选自明代著名医家孙一奎的《医旨绪余·下卷·胁痛》,整个病案记录详细,且患者为其亲人,可信度很高,同时疗效卓著,值得学习借鉴,故选之。
原文如下:“余弟于六月赴邑,途行受热,且过劳,性多躁暴,忽左胁痛,皮肤上一片红如碗大,发水泡疮三五点,脉七至而弦,夜重于昼。
医作肝经郁火治之,以黄连、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类,进一服,其夜痛极,且增热。
次早看之,其皮肤上红大如盘,水泡疮又加至三十余粒。
医教以白矾研未,井水调敷,仍于前药加青黛、龙胆草进之。
其夜痛苦不已,叫号之声,彻于四邻,胁中痛如钩摘之状。
次早观之,其红已及半身矣,水泡疮又增至百数。
予心甚不怿,乃载归以询先师黄古潭先生,先生观脉案药方,哂曰:切脉认病则审矣,制药订方则未也。
夫用药如用兵,知已知彼,百战百胜,今病势有烧眉之急,迭卵之危,岂可执寻常泻肝之剂正治耶?是谓驱羊搏虎矣!且苦寒之药,愈资其燥,以故病转增剧。
水泡疮发于外者,肝郁既久,不得发越,乃侮其所不胜,故皮腠为之溃也,至于自焚则死矣,可惧之甚!为订一方,以大栝蒌一枚,重一二两者,连皮捣烂,加粉草二钱,红花五分。
戌时进药,少顷就得睡,至子丑时方醒,问之,已不痛矣。
乃索食,予禁止之,恐邪火未尽退也。
急煎药渣与之,又睡至天明时,微利一度,复睡至辰时。
起视皮肤之红,皆已冰释,而水泡疮亦尽敛矣,后亦不服他药。
夫病重三日,饮食不进,呻吟不辍口,一剂而愈,真可谓之神矣。
夫栝蒌味甘寒,《经》云:“泄其肝者,缓其中。
”且其为物,柔而滑润,于郁不逆,甘缓润下,又如油之洗物,未尝不洁。
考之本草,栝蒌能治插胁之痛,盖为其缓中润燥,以致于流通,故痛自然止也。
”从患者症状分析,当为现在的带状疱疹无疑。
中医古籍大全-一瓢医案
脉空弦,腹中急痛,肝病也。治肝不应,治脾亦良法也:
粗桂枝一钱,没药五分,白芍二钱炒黄,甘草一钱炒黑,琥珀一钱,饴糖钱半。
骨小肉脆,本非松柏之质;补泻温凉杂投,岂是济生之术?幸能食便实,秋令尚可扶持。然破(月困)脱肉,侧眠经阻,医者犹然梦梦,何也?仆老不谈医,聊书数语,并拟一方:
熟地、炙草、当归、生左牡蛎。
独术膏,先用十斤可也。
真气已漓,病何能愈?有愈之方者,其仙乎:
归芍六君去甘草,鲜桑枝煎汤代水。
此太阴被湿气熏蒸,无清肃之权,木无畏,右肩臂渐显不仁之象。曲蘖伤生,而尚甘之,我不解也:
生米仁、鲜芦核、生地、嫩桑枝、白归身、赤芍。
人身之脉,胸走手,腹走足,八十丈周于一身。未有沉寒筋之损而不及于下者,先后异时,为患则一。非鲍姑之艾,文伯之针不能愈。内服八味汤可也:
中医瑰宝苑
中医古籍大全-一瓢医案
清·薛 雪生白著
清·吴金寿子音篡
建档:juzhuo
--------------------------------------------------------------------------------
骨小肉脆,定非松柏之姿。脉数经停,已现虚劳之候。先天既弱而水亏,壮火复炽而金燥。岁气一周一损,岂容再损?秋风乍荐已伤,难免重伤。证具如前,药惟补北,非敢说梦,聊以解嘲:生地、沙参、地骨皮、麦冬、金石斛、生鳖甲。
旋覆花、木瓜、生谷芽、炙草、代赫石、白芍、糯米汁。
病更节后,医历多人,朝张言热,暮李论寒。脏腑各有受盛,运气各有翕辟。渺尔一躯,遍尝补泻,不病亦病矣。宜守正持法,幸勿好大喜功:
当归建中汤。
脉弦劲如循刀刃,全无冲和之气。水气太过,金令不及。从后来者,谓之贼克。苟非致太和之气,以消乖戾,必至阴失潜藏,阳无所倚。履霜坚冰至,岂可不未雨而绸缪乎?老子云:"齿刚则折",殆其是也。切嘱切嘱。此方存之,期于左券。
《一瓢医案》
生铁落、郁金、半夏、苦参、橘红、茯苓。
阳极升而不入,阴郁沉而不附,是以有昼无夜,离明当午而睡,水渐衰矣。治以交阴阳,引卫入营。毋云血家忌半夏也:
半夏、酸枣仁、生地、生甘草、糯米、茯苓、米仁、去油乳香。
暑热时邪,病经二十日。诸法具备,何必问途于蹇足,既承触暑相招,勉尔挥汗撰方:
川连、半夏、生甘草、淡芩、茯苓、生姜。
谅之:
建莲肉一斤(带心扑如麻子大,饭上蒸、晒九次为末),麦冬肉一斤,嫩荷叶半斤,顶生地四两,金樱子半斤(去毛)。
以上四味熬膏,同莲肉粉杵为丸几,秋石汤送五钱。
抑郁顿挫,侘傺无聊,心乃偏倚,十二官皆无主,则阴气并于阳也。投以重镇之剂:
羚羊角、竹茹、连翘仁、鲜桑枝、半夏、鲜石菖蒲根。
人生五十,一脏衰,况向六乎?所患聚讼者,皆主肾脏。盖以所述,大旨在扼定脾此,则枢机得,而四运成矣:
独术膏,先用十斤可也。
真气已漓,病何能愈?有愈之方者,其仙乎:
归芍六君去甘草,鲜桑枝煎汤代水。
此太阴被湿气熏蒸,无清肃之权,木无畏,右肩臂渐显不仁之象。曲蘖伤生,而尚甘之,我不解也:
温胆汤。
体盛之人气必弱,寒热乍起,即现小便短数,头项瞤动,舌干齿燥,气促,脉左弦右弱,渴不欲饮。皆元不胜邪之象。恐其乘津液之衰,遽而内陷,宜谨慎斟酌,缘此时正当燥令故耳:
天花粉、卷竹叶、厚橘红、青蒿梗、麦冬、六一散。
脉数,五六日不更衣,舌黄唇焦。胃热炽矣。况前服之药,皆辛温耗阴之品,今非寒凉不可。然宜小心保护为主,因热邪深入阴中,而阳气独亢耳:
人参、焦术、茯苓、柏子仁、半夏、陈皮、熟地、白归身、炙草、鳖甲。
久咳移邪犯胃,因咳而肺肃无权,故气升逆。勿用泻损肺气之药:
水梨去心带皮捣烂,丝绵滤清,慢火熬成膏,收入磁瓶内,蜡封口。每日开水送五钱。
王孟庸运用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验案举隅
王孟庸运用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验案举隅王孟庸是明代医学家,他以对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的运用在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下面将详细介绍他的治疗方法及其验案。
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是王孟庸通过对传统方剂的改进而形成的一种治疗方案。
当归、连翘、赤小豆是中药材中常用的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作用。
王孟庸在此方剂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适当加入一些其他药物,以增加其疗效。
王孟庸所提到的验案中,有一个患者,年约30岁,因咳嗽不止,痰中带血,面色苍白而来求医。
王孟庸对其病情做出判断,认为其病属于寒热夹杂型肺结核,决定运用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的方剂治疗。
他在方剂中加入了桔梗和生姜,用以化痰止咳、平喘化痰。
该患者服用这种方剂后,咳嗽明显减轻,痰中带血的症状也消失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该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好转,面色恢复了健康的红润。
在另一个例子中,一名年过六旬的女性患者因崩漏不止、小腹胀痛而向王孟庸求诊。
王孟庸根据病情的表现,断定其是寒湿五淋病。
他使用了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的方剂,并在其中多加入了苍术,以解湿止血。
通过连续服用数剂,该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不再出现崩漏不止的症状。
通过上述实际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王孟庸运用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的方法在治疗不同疾病上具有较好的疗效。
他针对不同的病情,适当调整方剂的组方,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这种方法不仅增加了方剂的针对性和疗效,同时也体现了王孟庸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医学见解。
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是王孟庸在传统方剂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的产物。
他通过对不同药物的调配使用,发挥了其各自的功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效果。
这种方法体现了中医的个体化治疗思想,追求药物的最佳组合,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王孟庸的这种运用方法对后世医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王孟庸通过运用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的方剂在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通过对一些具体病例的治疗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他运用的这种治疗方法的确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
陈伯坛老中医9则经典医案
陈伯坛(1863~1938),字英畦,广东新会人。
为清末民初广东经方派"四大金刚"之首。
著有《读过 伤寒论》、《读过金匮卷十九》、《麻痘蠡言》。
陈氏在粤港医名甚著,擅用经方,有"陈大剂"之称。
陈伯坛先生禀赋独厚,自幼聪颖过人。
光绪甲午科,考取广东第七名举人。
无独有偶,与陈氏同时著名经方家 曹颖甫 先生(1868~1937)也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取举人。
两人均弃儒就医,一穗一沪,同为经方派大师。
曹氏有《经方实验录》传世,惜陈氏却甚少医案流传。
仅于50年代由其女儿陈坤华整理医案九则载于《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中。
兹录之以饷同好。
(一)真武汤证治男子陈某,体胖,面红如醉,素患头眩心悸诸证。
医以为实热,投凉药而益甚。
及延先君诊治,切脉浮细,断曰:此乃水火互脱之象,不为坎肾之蛰藏,而现水深火热之危候,水火即阴阳之互根,寒热是少阴之标本。
与重剂真武汤治之,嘱服二十剂而愈。
按:生命之根,主要在于水火阴阳之互根,故坎中之阳乃为真阳,此水火之所以相互为用也。
如火衰则不能化水,水深则火热上浮,本证用真武汤者,即针对水深火热立治。
方内有附子温阳补火。
生姜散水袪寒,茯苓配白术以利水健脾佐白芍之酸收。
此其所以为温肾治水之神剂也。
(二)狂病南海董令患狂病,延先君诊治,切脉洪数,断曰:此火病也。
经云“诸躁狂越皆属于火”,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数剂而愈。
按:龙牡能镇火,本草称其治惊。
二物倶得天地之静机用以镇摄龙雷之火以静制动。
以此方治狂,其神效有不可思议者矣。
(三)气虚 便秘男子黄某,腹满 疼痛,不大便十余日仍不更衣,病势颇危。
先君诊之,脉迟弱,断曰:此中气虚而寒气凝也,如冰结焉,虽日施下药,反致戕及其中气,与重剂大建中汤而愈。
按:本例诊断为中气虚而寒气凝,故用大建中汤健胃化寒,胃气既健,则运化正常,二便通畅,否则愈下愈虚,终至不治,虚实之差,毫厘千里,此例可为滥用下法者戒。
(四)肝不藏魂男子吴某,年四十许,每于睡至夜半,忽然昏迷不知人事,一、二时后渐甦醒,如是者屡见,医者皆不知为何病,先君诊之,脉弦大,断曰: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中医处方照葫芦画瓢
中医处方照葫芦画瓢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治疗结节的经典方子,是来自国医大师邓铁涛的。
这个方子最初来自民国大医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原本是治疗虚劳的,邓老先生却用来治疗结节,效果还出奇得好,在此不得不佩服国医大师邓先生的回春妙手。
不得不说,葫芦画瓢并不是学习中医的最佳方法,只有将医理学通,一通百通,临床运用方药起来才能变化无穷,总不理其中。
在了解这个方子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结节产生的机理。
结节、瘰疬、痰核,我们都可以认为是人体产生的病理产物,直白一点将就是身体内排不出去的垃圾。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 书目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中医古籍整理丛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将民国之前的中医名著几乎全部囊括其中,除少数著作外,大多为繁体竖排,封面设计素雅,采用锁线装适合长期保存,校勘严谨,实为中医古籍的最佳版本。
这套丛书启动于八十年代初,大多出版于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有少数书如《黄帝内经太素》直到近年才出版。
这套丛书的校勘者大多是中医学院成立前打下的中医底子,其功底绝非现在一般的所谓“教授”所能比,现在很多都已经作古,这套书也就成为了绝唱中医古籍整理丛书(85年--05年)发布书目:1、仙传外科集验方、秘传外科方2、难经校注3、医学读书记4、金匮要略语译5、世医得效方6、圣济经7、研经言8、针灸易学9、血证论10、金匮玉函经二注11、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12、外科精义13、伤寒总病论14、问斋医案15、外科证治全生16、辨证录17、幼幼集成18、理虚元鉴、虚损启微19、本草蒙筌20、类证治裁21、医学指归22、医灯续焰23、妇科辑要:胎产心法24、形色外诊简摩25、疡科会粹26、医学纲目27、针灸大全28、松峰说疫29、外科证治全书30、幼幼新书31、王旭高临证医案32、疡医大全33、金镜内台方议38、伤寒瘟疫条辨34、刘涓子遗方35、名医别录:辑校本36、千金宝要;孙真人海上方37、赤水玄珠全集38、医方考:附《脉语》39、吴鞠通医案40、妇人大全良方41、简明医彀42、备急千金要方校释43、难经语译44、难经本义45、温疫论46、良方集腋47、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48、伤寒论校注49、伤寒六书50、厘正按摩要术51、明医杂著52、本草从新53、子和医集54、杨氏家藏方55、活人书56、黄元御医书十一种57、伤寒论语译58、病机汇论59、本草崇原集说60、经穴解61、本草衍义62、诸病源侯论校注63、徐大椿医书全集64、痘疹辨证65、疯门全书66、读素问钞67、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68、种福堂公选良方69、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0、御药院方71、金匮要略校注72、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73、黄帝内经素问语译74、黄帝内经素问校注、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修正版)(天津版)75、人身通考76、学古诊则77、喉科指掌78、海药本草79、广瘟疫论80、验方新编(上)(下)81、黄帝内经太素语译82、黄帝内经太素校注83、祖剂84、易简方85、医林改错86、冯氏锦囊秘录87、饮膳正要88、不居集89、寿世保元90、古今医统大全91、伤寒瘟疫条辨-[清]杨璿92、本草经集注(辑校本)-[南朝梁]陶弘景编尚志钧等辑校93、本草易读94、蠢子医-[清]龙之章95、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第1-3册(医经注释上)(卷1—卷46)-[清]陈梦雷96、金匮要略论注-[清]徐忠可着邓明仲等点校97、刘纯医学全书-[明]刘纯撰98、脉经校注-[晋]王叔和原着99、脉经语译-[晋]王叔和_原着_沉炎南主编100、秘传眼科龙木论校注-李熊飞校注101、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明]戴原礼102、勉学堂针灸集成-[清]廖润鸣103、明目至宝-[元]无名氏104、难经正义-[清]叶霖105、千金翼方校释-[唐]孙思邈撰李景荣等注106、全生指迷方洪氏集验方-[宋]王贶[宋]洪遵107、仁术便览-[明]张洁选集108、神农本草经辑注-马继兴主编109、食物本草-[明]姚可成集110、随息居饮食谱-[清]王士雄111、孙真人千金方(附真本千金方)-[唐]孙思邈112、胎产指南盘珠集胎产症治-[清]单南山[清]施雯等113、痰火点雪-[明]龚居中114、汤液本草-[元]王好古115、吴普本草-[魏]吴普撰尚志钧等辑校116、小儿推拿广意-[清]熊应雄117、许叔微伤寒论着三种-[宋]许叔微118、续名医类案-[清]魏之琇119、养生月览-[宋]周守忠120、医碥-[清]何梦瑶撰121、医经溯洄集-[元]王履122、饮食须知-[元]贾铭撰123、张山雷医集(上下册)-编委会124、针灸甲乙经校注上-张灿玾等校注124、针灸甲乙经校注下-张灿玾等校注125、针灸易学-[清]李守先撰126、中藏经校注-[汉]华佗(旧题) 李聪甫主编127、中藏经语译-[汉]华佗(旧题) 李聪甫主编128、遵生八笺校注-[明]高濂129、东垣医集-[元]李东垣130、缺131、缺。
古代中医医案小故事
古代中医医案小故事
故事1:扁鹊救命
古代中医典籍《内经》中记录有一位中医名医叫做扁鹊,传说他具有神奇的治病能力。
有一次,扁鹊曾收治了一名月经不调、胸痛、喘息,每晚醒来,胸口似有千斤重压在上面的女子。
扁鹊按摩她的背部并按压穴位之后,用中药治疗1个月,女子病情完全得到了改善。
这位女子后来成了扁鹊的忠实朋友和信徒。
故事2:太医伏羲的治病良方
据传说,古代伏羲在治疗妇女痴傻症中发明了采用鸡蛋治疗癫痫的方法。
他首先将鸡蛋煮熟,然后打成膏状,搽在患者的脚心和腋下,能治疗癫痫。
故事3:华佗一针见血
东汉时期有一位著名医师华佗,据说他有一次治疗一位瘫痪的患者,仔细观察后发现病根在坐骨神经上,于是他产生了一个收纳长针的器具,通过骨间隙进行治疗,结果那位患者当即起身而行,名扬天下。
尹文推赞他:“语出华佗,锋出马超,画出张良,神仙有三。
华佗最著,别具医术。
”
这些故事都说明了中医古人卓越的医术和医德。
中医讲究以治未病为理念,强调预防、治疗和健康的整体性和个性化,在传承中不断取长补短、创新发展。
增补医方一盘珠全集卷文之一
增补医方一盘珠全集卷文之一寸关尺三部主病大概寸脉主上焦头面之病,关部主中焦胸腹之病,尺部主下焦腰足之病。
五脏脉病虚实之论,附刻龙贤先生脉理要决,肝象木旺于春,其脉弦,其神魂,其候目,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其声呼,其具燥,其液泣,其色青,其藏血,足厥阴,其经也。
与胆合为腑,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肋下痛,引小腹,怒气则头眩耳聋,是肝气实也,宜泻之。
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肋拘急不得大息,爪甲枯而硬,恐如人将捕之,是肝气虚也,宜补之。
春肝木旺,其脉弦细而长,是平肝也,乃得微短者,是肺乘肝,金之克木,谓之贼也。
大逆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乘肝,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愈。
反得沉而滑者,是肾乘肝,母之克子,为虚邪,虽病愈。
反得缓而大者,是脾乘肝,土之凌木为微邪,肝脉实而滑如循长竿,曰平脉,肝脉急而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心象火,旺与夏,其候舌,其声言,其味苦,其液汗,其养血,其色赤,其藏神,手少阴,其经也,与小肠为腑,心气盛则病胸内痛,两臂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宜泻之,心气不足,则病胸腹大,腰背相引而痛,惊悸恍惚,舌强善忧悲,是心气之虚也,宜补之。
心火旺,其脉浮洪而散,曰平脉反得沉滑者,是肾乘心,水之克火也,大逆不治,反得弦长,是肝之乘心,母克子,虽病当愈,反得缓如大,是脾之乘心;子之乘母,虽病当愈,反得微短,是肺之乘心,金凌火,为微邪,心脉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死。
脾象土,旺于长夏,其脉缓,其候口,其声歌,其味甘,其养肉,其色黄,其藏意,足太阴,其经也,与胃合为腑。
脾气盛,则病腹,胀溲不利,身重若铁,足痿脚下痛,脾气之实也,宜泻之;脾气不足,则四肢无力,食不化,则宜补之;六月脾土旺,其脉大阿,阿而缓,曰平脉,长夏以胃气为本,反得弦而急,是肝乘脾,木之克土,为大逆不治,反得微涩,是肺之成脾;子之乘母,不治而愈;反得浮洪,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当差不死,反得沉而滑者,是肾之库脾,水之凌土,为微邪;脾长而弱,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命尽;六至曰死,脾脉来实而数如鸡举是,曰脾死。
中医八大医案
中医八大医案展开全文医案之一:死则甘愿偿命!(清代名医徐大椿)徐大椿碰到一位病人:酷暑之天气,病人"暑病热极,大汗不止",而且"脉微肢冷,面赤气短"。
众医按"热症"来治,开出"寒凉之药"。
徐诊断完全相反,认为是"寒症",须"温热之药"。
--病人家人不知该听哪位大夫的话。
酷暑,病人大汗,似按"热症"来治更稳一些。
而徐则完全相反,万一有误,岂不火上浇油?!徐说:"哪里有不自信而仅作尝试的道理,如果病人出现问题,我愿意以死来偿命!"结果病人喝下徐的"大热之药",一剂药汗止;身体变暖,能够睡觉。
随调方,十天病愈。
徐之敢用大热之药,是因病人虽有"大汗、面赤"等热症,但也有"肢冷"等寒症,这是寒热并杂、真寒假热的病症,需要用"参附汤"这样的热性药物进行救治。
这是从"祛寒"的角度来说的。
从"补虚"的角度来说,病人因热而大汗不止而产生"亡阳"这种阳虚病症,需要用"参附汤"这样的补虚药物进行救治。
徐也很慎重地总结,如果病人不是有"肢冷"等寒症症状,则仍是热症,误用热性药物即死!原文:毛履和之子介堂,暑病热极,大汗不止,脉微肢冷,面赤气短,医者仍作热证治。
余曰:"此即刻亡阳矣,急进参附以回其阳。
"其祖有难色。
余曰:"辱在相好,故不忍坐视,亦岂有不自信而尝试之理,死则愿甘偿命。
"方勉饮之。
一剂而汗止,身温得寐,更易以方,不十日而起。
同时,东已许心一之孙伦五,病形无异,余亦以参附进,举室皆疑骇,其外舅席际飞笃信余,力主用之,亦一剂而复。
但此证乃热病所变,因热甚汗出而阳亡,苟非脉微足冷,汗出舌润,则仍是侨证,误用即死。
一味神奇的民间妙药,陈壶卢瓢!治肝硬化、肝腹水有神奇疗效!
一味神奇的民间妙药,陈壶卢瓢!治肝硬化、肝腹水有神奇疗
效!
臌胀,通常因水气、瘀血、寄生虫等导致肝脾受损,日久伤肾,致气滞血瘀,水湿不行所致。
以腹部膨胀如鼓,腹皮青筋显露,肤色苍黄为主要表现。
西医的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血吸虫病、营养不良及腹腔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后期,多属鼓胀范畴。
《余居士选奇方》有一个治中满臌胀,也就是侧重胃肠功能弱,食物停留在胃里导致臌胀的的方子。
取三、五年陈壶芦瓢一个,以糯米一斗作酒,待熟的时候,将瓢放于炭火上烤热,入酒浸,如此三、五次,将瓢烧过后研成细末。
每服9g,酒下。
神效。
陈壶卢瓢,为葫芦科植物瓢瓜或苦葫芦的陈旧老热果皮。
性味苦平。
主治水肿,臌胀,痔漏下血,血崩,带下。
另有《福建药物志》载陈壶卢瓢单方治水肿:陈壶卢瓢60g,红糖30g。
水煎。
饭前服。
中医医案古籍
中医医案古籍
中医医案古籍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临床治疗经验。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中医医案古籍:
1.《医宗金鉴》:这是一本综合性的中医治疗指南,由清朝乾隆时期的名医吴谦等人编写。
书中收录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特别是针对各种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2.《医林改错》:这是明朝名医王清任编写的一部医案古籍。
书中讲述了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经验,特别是对于活血化瘀治法的提出,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3.《本草纲目》:这是明朝李时珍编写的一部药物学古籍,其中收录了丰富的药物功效和临床应用经验。
该书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今仍被广泛地使用和研究。
4.《伤寒杂病论》:这是张仲景编写的一部论述伤寒、温病等疾病的经典古籍,其中提出了许多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对于中医临床实践有着深远影响。
这些中医医案古籍都有着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对于中医从业者和爱好者来说都是宝贵的参考资料。
汉唐中医倪海厦医案
汉唐中医倪海厦医案倪海厦,字子瑞,号东篱,是明代著名的中医学家。
他的医术精湛,被誉为“汉唐中医”。
他的医案流传至今,成为中医学习的重要资料。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倪海厦的一些医案。
一、内科医案1. 倪海厦治疗胃病的医案患者张某,年约四十,患有胃病多年,症状为胃脘疼痛、嗳气、恶心、呕吐等。
倪海厦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包括黄连、黄芩、半夏、陈皮等药材。
患者服用后,症状明显减轻,不久痊愈。
2. 倪海厦治疗肺病的医案患者李某,年约五十,患有肺病多年,症状为咳嗽、气促、胸闷等。
倪海厦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包括麻黄、杏仁、桔梗、白芍等药材。
患者服用后,症状明显减轻,不久痊愈。
二、外科医案1. 倪海厦治疗疮疡的医案患者王某,年约三十,患有疮疡多年,症状为疮口溃烂、流脓等。
倪海厦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包括黄柏、地黄、丹参、桃仁等药材。
患者服用后,症状明显减轻,不久痊愈。
2. 倪海厦治疗骨折的医案患者赵某,年约四十,患有骨折多年,症状为疼痛、肿胀等。
倪海厦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包括桂枝、白芍、川芎、红花等药材。
患者服用后,症状明显减轻,不久痊愈。
三、妇科医案1. 倪海厦治疗妇科疾病的医案患者李某,年约三十,患有妇科疾病多年,症状为月经不调、腹痛等。
倪海厦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包括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等药材。
患者服用后,症状明显减轻,不久痊愈。
2. 倪海厦治疗产后病的医案患者张某,年约二十,患有产后病多年,症状为乳汁不通、乳房胀痛等。
倪海厦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包括生姜、白芍、当归、川芎等药材。
患者服用后,症状明显减轻,不久痊愈。
倪海厦的医案,不仅治疗效果显著,而且药方简单易取,适合广大患者使用。
他的医术精湛,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医学精神,不断探索中医药的奥秘,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古籍大全:医学经验录·医案
一、内科1、肺痈。
某男,60岁咳嗽月余,痰臭色绿,面呈痿白,目暗无光,时有恶寒现象,脉见浮大中空。
断为肺痈,然未成脓。
仿徐灵胎治肺痈五法,以甘凉泻火为首。
黄芩三钱、黄连二钱、黄柏二钱、银花四钱、丹皮二钱、苡米四钱服两剂,情况无改变,更用滋润养血法。
火麻仁二钱、冬瓜子四钱、薏苡仁五钱、生地三钱、阿胶珠三钱、当归三钱、赤芍二钱、连翘三钱服两剂,痰臭已减,余情如前,采用清降驱痰法。
浙贝五钱、薏苡仁四钱、丹皮二钱、海浮石三钱、银花四钱服两剂后,痰已显著减少,但云身体不适。
改方:佩兰叶二钱、白薇二钱、香薷二钱、橘络四钱、败酱草四钱、薏苡仁四钱、茅根三钱、鲜贝四钱服两剂,诸恙均见好转,改用填空补气法。
白芨四钱、黄芪四钱、阿胶四钱、薏苡仁四钱、金银花四钱、龙骨三钱、牡蛎二钱、冬瓜子四钱另加新榨出之无盐芥菜水一盅对服。
服两剂,痰臭全解,仅早晚咳嗽。
改用:薏苡仁一两、冬瓜子一两,包于鲜嫩荷叶内,置清水中熬煎一小时,再入榨取之芥菜汁对服,自此告全愈。
(芥菜汁,即做盐菜挤出之水汁,装入罐内封好,埋于门槛根下,七日后——无辛味取出,每日用一大盅,先放饭上蒸热,以热米汤对服)。
某男,50余岁咳吐脓痰,臭气难受,脉见滑数,体瘦形焦。
古云“咳脓者不治”,余固辞之。
然患者再三请求,姑以生黄豆令嚼之,验其吐否,乃拟方:银花五钱,败酱草五钱,象贝三钱、连翘二钱、桔梗二钱、苡米二钱、大黄二钱、黄芩二钱、土茯苓二钱服八剂,咳嗽、脓痰及臭气均见减少,改方:白芨三钱、阿胶三钱、苡米四钱、丹皮二钱,北芪三钱,海浮石二钱,冬瓜子三钱再服八剂,全愈。
善后法:苡米一两,冬瓜子一两,鲜荷叶包好炖服。
某男,40岁咳嗽畏寒,痰多且臭,夜卧不宁,低头即觉臭气上冲咽门,脉尺寸浮紧,关部见沉,舌色红滑,形容枯槁。
肺虽成痈,尚未化脓。
急宜开窍清金,拟方:麻黄钱半,桑白皮二钱,前胡钱半,象贝二钱,茵陈二钱,光杏仁二钱,橘络二钱,百部二钱服两剂,夜咳稀,不觉恶寒,脉浮不紧,惟痰臭如前。
古籍妇科医案著作
古籍妇科医案著作说起古籍里的妇科医案,那可真是一本本活生生的历史画卷,记录着古代女人们那些不为人知的病痛与医者们的智慧。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些事儿,保证让你听得津津有味,就像在听老一辈讲故事一样。
古时候,女人要是有个头疼脑热,特别是妇科上的毛病,那可是大事儿一件。
那时候,医学还没那么发达,但咱们的老祖宗们可不含糊,他们用一双双慧眼和灵巧的双手,为无数女性解除了痛苦。
有一本古籍,咱暂且叫它“古方秘籍”吧,里面就记载了不少妇科医案。
书里头有个故事,说的是个叫翠花的姑娘,年纪轻轻的,却总被肚子疼折磨得死去活来。
那时候,村里人都说她是中了邪,但翠花心里明白,这哪是邪啊,分明是自己身子骨不争气。
翠花这事儿,最后被一个路过的老中医给知道了。
老中医一瞧,嘿,这姑娘面色蜡黄,脉象细弱,明显是个气血两虚的样儿。
他也没多废话,直接给翠花开了几副方子,里头有当归、黄芪、红枣这些个补气血的好东西。
翠花一喝,嘿,你还别说,那肚子还真就不疼了。
村里人见状,都夸老中医是活神仙,翠花心里也是感激涕零。
这还不算完,书里还有个更传奇的。
说是有个贵妇人,整天愁眉苦脸的,原因是啥呢?原来是月经不调,每个月那几天都跟过关似的,疼得死去活来。
这贵妇人可是个大户人家,金银财宝有的是,但钱再多也买不来健康啊。
她试过不少方法,什么偏方、秘方,统统不管用。
后来,她听说城里有个妇科圣手,人称“女科神医”。
这神医可不简单,他看病从来不问贵贱,只看病情。
贵妇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神医,神医一搭脉,眉头就皱了起来。
他叹了口气,说:“你这是肝气郁结,气血不和啊。
”说完,就给贵妇人开了个方子,里头有柴胡、白芍、当归这些疏肝解郁、调理气血的药材。
贵妇人回去一试,嘿,神了!从那以后,她的月经就再也没疼过,整个人也变得精神焕发,跟换了个人似的。
这事儿一传开,神医的名声就更响了,来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古籍里的妇科医案,就像是一串串珍珠,串联起古代女人们与病痛抗争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谓:骨肉柔脆之人,其质本弱。然以脉症较之,其咳原属手太阴得之。闻先一人补之,后一人泻之,邪则从补而升,元则由泻而虚,竟成庙兵出而岸兵入也。亦参末议,共博一笑:
北沙参、燕窝、桑叶、冰糖、川贝母、紫菀。
少腹有形隆起如阜,上至心下则厥逆。来疾去驶,虽大力人拒之不能却。上则人身为之上窜,下则人身为之下坠,不能强挣。一翕一辟,一上一下,乃至人身上下如舂杵。口鼻两阴之血,随其上下溢出,群医不能治。余思此症载在《难经》,特未曾缕晰示人耳。且云:"此物伏在脐旁上下则少楚,伏入脐中则少安。"可见脐旁两穴,亦与此条相合,且弗揭明其义,一任群公思而得之可也。
人参、焦术、茯苓、柏子仁、半夏、陈皮、熟地、白归身、炙草、鳖甲。
久咳移邪犯胃,因咳而肺肃无权,故气升逆。勿用泻损肺气之药:
水梨去心带皮捣烂,丝绵滤清,慢火熬成膏,收入磁瓶内,蜡封口。每日开水送五钱。
阳明脉实,气急而喘,壮火食气,消烁真阴。夏气开张而剧,剥枣时坦境也。此刻不能他图,姑与温胆汤,少衰其热,以保伤金。
人参、枣仁、远志、当归、炙草、熟地、茯神、元参、白芍、木香。
脉象较前稍和,两手平均,俱就六阳本体,可卜无外来之气,惟营卫少虚耳。但观簿书旁午,是心阴不得不养,肾阳不得不藏,以供日用之精神,以副临民之至意。先配汤药,带往省中,日进一剂培补;随配膏丸相继。宪体精神,自当日臻康泰矣:
人参、枣仁、归身、炙草、茯神、元参、白芍、杞子、熟胡桃、桂圆肉。
《内经》称三阳结乃成膈者,单指太阳、阳明、少阳也。今从脉色较之,少阴与厥阴亦病。若以填补下焦为首务,固所当然,但胃关一部,从何飞渡?且有一团郁火,挟木邪横亢于中州,得热为伍,愈肆猖狂。苦寒势所不容,甘寒势不容缓。倘令肺不生津,大肠不生液,津液愈亏,为病愈繁矣。且逆上者,肝邪也,水不生之耳;不纳者,胃病也,肺气不降耳。一身之中,津液真精,皆为切要。愚见专事于此,未识如何?先进五汁饮,次商投药可也:
十二经皆有咳,胃病安得不咳?况此土病于金脏,而腑亦病,于此而求其痛与泻,一在于胃之上脘,一在于肺之腑,所以无从踪迹也。仰屋图维,必须分兵合剿。乃得拟一法,请诸道长。以此而益精之,或当刍荛可采,为虾力于行舟何如:
江西赤石脂六两(缎),炒黑干姜一两。二味为末,黄米饭为丸。
人参一钱,炙黑甘草一钱,大枣五钱,饴糖五钱,桂木一钱,酒炒白芍二钱,煨熟生姜一钱。水煎一次,去渣,送服前桃花丸三钱。
温胆汤。
体盛之人气必弱,寒热乍起,即现小便短数,头项瞤动,舌干齿燥,气促,脉左弦右弱,渴不欲饮。皆元不胜邪之象。恐其乘津液之衰,遽而内陷,宜谨慎斟酌,缘此时正当燥令故耳:
天花粉、卷竹叶、厚橘红、青蒿梗、麦冬、六一散。
脉数,五六日不更衣,舌黄唇焦。胃热炽矣。况前服之药,皆辛温耗阴之品,今非寒凉不可。然宜小心保护为主,因热邪深入阴中,而阳气独亢耳:
独术膏,先用十斤可也。
真气已漓,病何能愈?有愈之方者,其仙乎:
归芍六君去甘草,鲜桑枝煎汤代水。
此太阴被湿气熏蒸,无清肃之权,木无畏,右肩臂渐显不仁之象。曲蘖伤生,而尚甘之,我不解也:
生米仁、鲜芦核、生地、嫩桑枝、白归身、赤芍。
人身之脉,胸走手,腹走足,八十丈周于一身。未有沉寒筋之损而不及于下者,先后异时,为患则一。非鲍姑之艾,文伯之针不能愈。内服八味汤可也:
脉空弦,腹中急痛,肝病也。治肝不应,治脾亦良法也:
粗桂枝一钱,没药五分,白芍二钱炒黄,甘草一钱炒黑,琥珀一钱,饴糖钱半。
骨小肉脆,本非松柏之质;补泻温凉杂投,岂是济生之术?幸能食便实,秋令尚可扶持。然破(月困)脱肉,侧眠经阻,医者犹然梦梦,何也?仆老不谈医,聊书数语,并拟一方:
熟地、炙草、当归、生左牡蛎。
旋覆花、木瓜、生谷芽、炙草、代赫石、白芍、糯米汁。
病更节后,医历多人,朝张言热,暮李论寒。脏腑各有受盛,运气各有翕辟。渺尔一躯,遍尝补泻,不病亦病矣。宜守正持法,幸勿好大喜功:
当归建中汤。
脉弦劲如循刀刃,全无冲和之气。水气太过,金令不及。从后来者,谓之贼克。苟非致太和之气,以消乖戾,必至阴失潜藏,阳无所倚。履霜坚冰至,岂可不未雨而绸缪乎?老子云:"齿刚则折",殆其是也。切嘱切嘱。此方存之,期于左券。
桂附八味丸。
佞布之人多嗜,积郁之人多火。久而久之,佛郁之性,飙发波掀,若狂若魅。药石既不能与,先与丹药焚于室中,以辟易其狂悖可也:
如意丹七丸。
须眉自落,皮毛淖泽,脉来浮涩,此风也,非衰白也。三十六种,同出异名,非浅可之疾。夏月宜食香风蛇(即俗名黑风蛇也),与鸡煮食之:
白归身、白麻、赤芍、生地、早莲草、僵蚕、银花、茺蔚子、夏枯草。
甜葶苈,苦葶苈、大枣。
嗽而失血,已逾三载,缠绵不已,色黯脉弦,嗽益甚,环口色黄。由于肝脾,及于肾,上藏为其所取,给而不能应矣。饮亦从而为患,逐之不得,滋之无功,迁延日损,莫可弥缝。当取其中以冀流布,庶几近之。拟宗建中法,加以涤饮之品,俟阳明升而继以大补太阴,然后渐入纯阴之法,否则非治也:
小建中汤去姜,加茯苓、姜皮。
建莲肉一斤(带心扑如麻子大,饭上蒸、晒九次为末),麦冬肉一斤,嫩荷叶半斤,顶生地四两,金樱子半斤(去毛)。
以上四味熬膏,同莲肉粉杵为丸几,秋石汤送五钱。
抑郁顿挫,侘傺无聊,心乃偏倚,十二官皆无主,则阴气并于阳也。投以重镇之剂:
生铁落、郁金、半夏、苦参、橘红、茯苓。
阳极升而不入,阴郁沉而不附,是以有昼无夜,离明当午而睡,水渐衰矣。治以交阴阳,引卫入营。毋云血家忌半夏也:
川黄连、枳实、瓜蒌、赤芍、生甘草、陈皮、杏仁、木通。
病之原,由食柿过多,得寒而起。于兹二十余年矣。要知柿为西方之木,其实禀秋金之气而成,其与肺金同气相求,可知其邪入肺,发为气哮,久则肾水无本,虚而上泛为痰。胃为贮痰之器,所以降气汤、六君子,由肺及胃,皆得小效。而不除要莒,与即墨不拔,齐地终非燕有,况脉象尚悍,当深入病所为是。拟仲景方法:
芦根汁、甘蔗汁、茅根汁、鲜藕汁、水梨汁各一杯,生姜汁、沉香汁各一小匙。
诊得脉象,惟有虚细无力,弦象俱退。手足颤振,此元气亏弱之征。前此投药,俱无少效者,盖为元气不克载药行令耳。今元气一日不复,则病机一日不退。病机与元气本不并峙,此长彼消,理之常也。据愚见,汤药在乎其次,必以直走先天之品剂为膏丸,朝斯夕斯,久久自足。元气元精,一朝而复,后天饮食,不强自强矣。因此症非暴感内伤,不必数更方,以苦阳明胃口。且经不云乎"适于胃者为补"。煎药久服,适于胃者否耶?愚自吴中承给谏公之命,来斯一诊色脉,固知不出此理。勉为镇台留三日者,一则感镇台下士之隆,一则为给谏公笃亲之爱,而欲浙中诸医,一批隙导窾,以报镇台。今参脉症,毋事更张,直补先天可也。议呈煎膏丸三方。煎则暂用,膏则时时频服,丸则清晨为定。俟填补二十日外,便有消息。尚当叩阶复诊如何?(方未见。)
澹秋石五六觔(斤之异体字),红枣浆为丸。早服五六钱,晚服二三钱,以阳秋石少许点汤送下。
炙甘草、北沙参、料豆皮、冬桑叶、生白芍、麦冬肉。
中土以嵩高而定八方之位,是蜀在坤矣。毓斯境者,脉宜缓而流利。今洪搏太过,面黄气重,幸在浙已久,若处故乡,是脉象当血溢。即日回蜀,宜早服丸以滋之:
六味地黄丸。
清贵之脉,类多六阳,次则六阴,是皆纯淳之象。今体禀六阳,是一征也。息分九候,位分三部。虽一部之中,均察脏腑,而左部显然者,心肝肾三脏。今寸来空大,是心不藏神也;关脉滑数,木无水养也;尺来浮大,水气不衡也。火以木为体,木以水为母,先天一气,由是通明。故知离中偶画生阴,心气日欲下交;坎中奇画生阳,肾气日欲上承。是即心肾一交也。丹诀云:"水火相交永不老"者,此也。无非寻常日用之间,心欲宁,肝欲和,肾欲实。庶无恍惚悸动以及肢末不利,而四体泰然矣。谨疏一方,先滋营卫,颐养之法,再图疏呈:
半夏、酸枣仁、生地、生甘草、糯米、茯苓、米仁、去油乳香。
暑热时邪,病经二十日。诸法具备,何必问途于蹇足,既承触暑相招,勉尔挥汗撰方:
川连、半夏、生甘草、淡芩、茯苓、生姜。
此症原属胃乏冲和之气而起。要之冲和之气,即太和元气。位天地,育万物,无非此气。少有不足,已非所宜,况大有所损乎?拙见宜谢绝一切,高养山斋,饵以药石,廓然世外,庶几霍然。若在操觚莲幕,非所宜也。吾闻君子赠人以言,爱人以德,故琐屑及此:
尊体本阴虚,阳气并邪独发,热廿余日不解。盖阴液枯,不能作汗,邪亦不解也。连剂养阴之后,邪少松则大汗泄,是云行雨施,品物咸亨之候,何疑其脱耶?但弱体久病不解,元气愈亏,此邪稍出,大汗作,亦属接补关头,不容少懈耳。心静,则气定而神住,切不可忧扰神气,致阳气上升。至嘱至嘱:
人参四钱,熟地一两,抱木茯神二钱,天冬三钱,制首乌五钱,左顾牡蛎六钱。
用薄荷汤送下神秘丸。以病人自思此汤饮之,其物倏伏而不动,故亦用之。
素来扰亏根本,不特病者自嫌,即操医师之术者,亦跋前疐后之时也。值风木适旺之令,病目且黄,已而遗精淋浊。少间,则又膝胫肿痛不能行。及来诊时,脉象左弦数,右搏而长,面沉紫而时时作呕。静思其故,从前纷纷之病,同一邪也,均为三病,次第缠绵耳。由上而下,由下而至极下,因根本久拨之体,复蒸而上为胃病,是肾胃相关之故也。倘不稍为戢除一二,但取回阳返本,窃恐剑关苦拒,而阴平非复汉有也。谨拟一法,略效丹溪,未识何如:
古人造字,两火着力为劳,故为君相二火而说。温补中州,以静痰之源,补下焦以益水之源。但病势已深,恐非一击可破也:
熟地、枸杞子、元参、牛膝、茯苓、紫石英。
横则为三坎,竖则为川水,中间一点真阳,水亏则露,为龙火,□为震,震下之阳,与之同源,升为雷火,所以雷为木属,皆阴中之火也。纯阴之药,愈泼愈炽,一切草木,无能制之。当用一元丹,久服愈矣:
羚羊角、木瓜、酒炒黄柏、伏龙肝、生米仁、橘红、马料豆。
疬劳得愈,如麟毛兔角。或叩之琼台丹扃间,求金光一叶,三部洪数弦急并现,左上数中紧。先患阳精不升,次及于阳络不固。盖至阴生阳,不屯失精为先天,至阳出阴,失蒙吐红为后天。是有形始兆之后,复现先后天俱病。即察至真有余之躯,亦不足以供其渐耗。今将投味厚入阴者乎?抑投味薄清阳者耶?窃恐山川草木,皆不足以还返金品。莫夫大药金丹,周天火候耳。然又不可不以服食之方佐之,拟候尊师同订,终惭布鼓。希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