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新闻与公民新闻辨析
公民的新闻自由与新闻媒体的新闻自由
公民的新闻自由与新闻媒介的新闻自由什么是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公民和媒体的宪法权利,包括媒体搜集、制作、发布、传播新闻和言论的自由,及公民个人收受新闻、通过媒体发表意见和言论的自由,均应受法律保护,也要受一定限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法律责任。
公民的新闻自由与新闻媒介的新闻自由又有区分。
公民的新闻自由1、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公民行使表达权的自由)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言论自由是指公民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以及与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
近来,它通常被理解为包含了充分的表述的自由,包括了创作及发布电影、照片、歌曲、舞蹈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富有表现力的资讯。
出版自由是指是指公民享有通过以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的自由。
对于已经公开的信息,公民可以自由地寻求、获取,国家、社会、他人不予非法干预、妨碍的义务。
而应当让公众知悉,但是现在它被控制在特定单位或人士的手里的信息,国家应该对这些非法干预和妨碍公民寻求、获取信息的行为依法予以制止或制裁。
2、公民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具有知情权3、公众拥有舆论监督的权利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
舆论监督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新闻媒体的新闻自由1、新闻媒体的采访权第一,在公开场合或约定场合,记者有自主采集、访问的权利,他人不得干预;第二,对负有特定的信息公开义务的主题,记者有索取信息的权利。
2、新闻媒体的报道权(一)广义上的闻报道权是指新闻媒体及记者自由地搜集新闻信息并将它们报道出来的权利, 也是让受众享受“知晓”的权利。
(注:包含了采访新闻信息和传播新闻信息两个过程。
)(二)狭义上的新闻报道权指新闻媒体及记者将自由搜集的新闻信息报道出来的权利, 也是让受众享受“知晓”的权利。
新闻学名词解释一
1、公共新闻学(Public Journalism)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公共新闻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公共利益和民主。
即媒体必须承认并把维护公众利益置于自己工作的首位,而不是把谋求媒体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媒体要唤起公众对自身利益的关注,积极投身到社区的民主协商中去。
优点:鼓励公众的参与,让公众自己达成共识,寻求问题的解决缺点:①动摇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②低估了社区共识的复杂性,社区成员复杂,很多问题根本不可能达成共识。
③往往成为报纸提高发行量的幌子。
2、公民新闻学(Civic Journalism)在对电视民生新闻的批判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的一个概念。
民生新闻过于琐碎,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向了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事,这不利于公众利益的真正实现。
公民新闻学指出要把市民当成公民,关注公共利益。
3、民生新闻最早从《南京零距离》推出的一种新闻形式。
民生新闻以给百姓排忧解难为目的,把平民在生活、生存中遇到的疾苦报道出来,为平民摆脱困境的一种新闻。
意义:①关注平民的日常生活,强调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体现了媒介的人文关怀。
②提高了媒介的社会责任感。
③帮助平民摆脱困境,让平民获得生存权,维护他们的公民权。
4、新闻策划新闻媒介的一种运作方法,媒介从新闻事实出发,进行创造性地筹划和安排,合理地调动和利用新闻资源,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5、新闻炒作媒介对不具备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大肆报道,或着力渲染、放大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从而吸引受众的眼球,为自己谋取利益。
6、新闻评议制度最早由英国发起,后来得到很多西方国家的仿效。
通过由新闻界、法律界和社会知名人士组成评议会,依据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对有争议的新闻传播行为进行民间评议,令新闻界履行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7、媒介公信力媒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社会和公众中所形成的信誉度、忠诚度和影响力。
媒介公信力是媒介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媒介市场竞争制胜的关键性因素。
浅析“公民新闻”现象在社交媒体时代的新变化
浅析“公民新闻”现象在社交媒体时代的新变化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公民新闻在传播形式、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新变化。
公民新闻是指由普通公民通过自媒体等非传统渠道,以自己独立的视角、经验和思考,对社会事件发表观点、情感、评论、报道等形式的新闻。
首先,在传播方式上,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公民新闻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过去,公民新闻主要通过个人博客、论坛、微博等跨度较小、对受众限制较大的渠道传播。
而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公民新闻通过微信、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传播,使得其传播范围较之前进一步扩大。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随时获取最新的公民新闻,并轻松分享给更多人。
同时,社交媒体为公民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更多形式,如图文并茂、短视频、直播等,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丰富。
其次,社交媒体也改变了公民新闻的内容表达方式。
传统的公民新闻内容主要围绕着社会公共事件展开,更强调对事实的报道和客观分析。
而在社交媒体时代,公民新闻更加注重对情感和个人主观感受的表达。
例如,面对社会事件,公民新闻不仅仅是客观地报道事实,更多地呈现了个人生活与事件的关系,强调事件对自身的影响和观点表达。
这种内容表达方式鲜明地体现了公民新闻的民间性和自由性。
最后,在传媒环境下,社交媒体为公民新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舞台。
在传统的传媒环境下,由于媒体编辑的固有思想和价值观的局限性,对社会事件的报道存在偏差,使得公民新闻由于无法与主流媒体对抗而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
而在社交媒体上,公民新闻可以直接向社会展示个人观点和想法,没有被主流媒体的桎梏,使得传统媒体对社会监督和问题关注的能力得到增强。
总之,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公民新闻的传播更加广泛,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
公民新闻通过个人视角进行报道,侧重于传递个人的情感和观点,从而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到事件的多面性和影响。
同时,社交媒体为公民新闻提供了一个自由公正的舞台,使得公民新闻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浅析“公民新闻”现象在社交媒体时代的新变化
浅析“公民新闻”现象在社交媒体时代的新变化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公民新闻现象在社交媒体时代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公民新闻是指未经专业新闻机构编辑加工的、由普通民众在社交媒体等渠道自发发布的、关注社会公共问题的新闻信息。
在社交媒体时代,公民新闻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民新闻在社交媒体时代形式多样化。
社交媒体为公民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渠道和工具,使得公民新闻的形式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而是可以包括视频、直播、短视频等更多元化的内容形式。
这种多样化的形式,扩大了公民新闻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吸引了更多的受众关注。
其次,公民新闻的真假与权威性成为了社交媒体时代关注的焦点。
在社交媒体中,每个人都可以发布信息,但这也带来了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的问题。
许多不负责任的信息发布者制造了大量的假新闻和谣言,使得公民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备受挑战。
因此,社交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需要更多的辨别和鉴别能力,并建立相应的准则和机制以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再次,公民新闻在社交媒体中的流量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这个自由竞争的平台上,公民新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尽可能地提高流量和曝光度。
因此,公民新闻的标题、图片、配文等方面需要更多地考虑读者的注意力,采用更加吸引人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读者,从而使新闻的传播效果更佳。
最后,公民新闻在社交媒体时代的实现更加自主和民主化。
社交媒体为公民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和独立的新闻发布渠道,使得公民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和述说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这种自由和民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新闻媒体的监管和审查问题,更加符合公民的民主要求。
总之,公民新闻在社交媒体时代的新变化,增加了公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风险。
因此,公民新闻的发布者在选择平台、制定准则和标准时,需要尽可能地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并确保自己的权利不被侵犯。
同时,普通公民需要更具担当和社会责任感,不仅需要关注自己的内容产出,还要审慎聆听和评论别人的观点,保持社会和谐和秩序的良好状态。
公民新闻与专业新闻的对比
紧盯前沿理论 透析传播实践 ONGNANCHUANBO特别推荐——比较传播
是普 通公 众自发 行为 。 本文中涉及的公民新闻泛指广义的公民新闻,不仅包含
狭义上的网络公民新闻,还包含传统媒体新闻中普通公民自 主参与的那部分,它们也具有公民新闻的本质特征。而专业 新闻主 要强调的 是专业化 的媒介组 织针对大 量的受众 进行 的传 播,主要 强调的是 大众传媒 。
一、 传播 主体: 从蔫 英论 爿翻众 囊一 啐 传播 活动始于 传播者, 在专业新 闻中传播 者有时是 个 人,如记者、编辑、主持人之类的职业化新闻从业人员,有时 是媒介机构,如新闻报社、广播电视台、出版社等,跟普通公 民似乎无关。专业新闻渐渐发展为精英传播,媒体几家之言, 新闻从业者进入媒体门槛渐高,在这群精英主宰的媒介中普 通公民显得势单力薄,而出现不久的公民新闻为新闻改革带 来了曙光。 公民新闻传播主体指非专业的新闻传播者,传播者主要 由草根民众组成。草根是公民最大的特点,它标志着传播者 可以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人。公民新闻的出现突破了官方媒体 和主流精英话语的主导地位,实现了民众的传播权和媒介接 近权。民众就是通过传播公民新闻,积极参与社会事件和公 共事件讨论,发表观点,从而提高民众参政议政的意识和热 情。如重庆的不雅视频在网上疯传,引起众多网民跟帖,且不 断深挖,牵涉出重庆二十多名党员干部违纪事件。因此,公民 新闻以平民视角,客观呈现社会的现象和问题,从而有效地 传播社 会的真 实民意。再 如,“ 郭美美”事 件,郭 美美因在网 上 炫富,引起网友的质疑,并牵扯上“中国红十字会”而引起广 泛关注及 争议。 传播 者决定搜 集整理选 择处理加 工与传播 什么信息 给 受众。1947年, 美国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卢因在 <群体生活渠 道>提出了 “把关人”理论。 其实,“把关人”就 是审核,就是指 信息的过滤者和加工者。传统媒体机构的审核过程受到政治 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影响,在这些因素影响之下完成 信息发布并且营造信息环境,进而影响人们关注的焦点。例 如,电视台对于新闻节目的播出就实行三级审核制,第一级 把关人是编辑,第二级把关人是值班主任,第三级把关人是 电视台的台长。对于重要新闻还实行四级审核制度。这些把 关人在 每一个关 口上都要 守土有责 ,确保新 闻舆论导 向正 确,不发生政治性错误。然而在公民新闻中,人们可以匿名传 播信息或评论交流,把关相对弱化。如陕西“微笑表哥”杨达 才事件,就是有一网友在浏览报道2012年8月26日陕西延 安发生死亡36人特大交通事故 的现场图片 时,看到有 一名 官员却满面笑容,这与事故现场的悲痛气氛形成鲜明对比. 于是,该网友发出了微博,并附上了相关截图和“得让大家看 看这丑陋的嘴脸”文字说明。这充分体现公民新闻传播信息 可以不受真实姓名所限,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公民新闻一 般都是即时发布,如有违背真实违背伦理道德的现象也是在 发布之后网络编辑进行删除。
浅析公民新闻理念与新闻客观性的关系
・ l 1 5 ・
浅析公 民新闻理念与新 闻客观性 的关系
陶 伟
( 大庆市林句县 广播 电视 台, 黑龙江 林 甸 1 6 6 3 0 0 ) 摘 要: 在2 1 世 纪的信息时代 , 新闻媒体逐渐呈现 多元化 的发展趋 势。尤其是在互联 网技 术的推动 下, 信息传播 更加快捷迅速 , 这就 促使 新 闻的发布与传播 范 围更为广泛, 也更加随意。 在此条件下 , 公 民新 闻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新闻客 观性 就存在 了一定的矛盾。 现本文在 分析公 民新 闻的特点 , 阐述新 闻客观性 的概念的前提 下, 探讨公 民新 闻理念 与新 闻客观性的关 系, 并谈谈一 些看 法。 关键词 : 公 民新 闻 ; 新 闻客 观性 ; 平 民化 ; 多元 化 ; 随 意 性
伴 随着科技的进 步 ,新 闻媒体的形式与手段也都有 了很大的发 2 . 1 作 为业务规 范和叙事框架 , 即站在新闻文本生产实践的角度 , 展 。当前的新闻传播手段与传播方式 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 的仅 由新 将新 闻客观性视为新 闻报道和编辑 的原则 、方法 以及由此衍生出来 闻人进行采访报道 , 继而通过报纸 、 广播 、 电视 等媒 体手段进行传播 的一套具体的新 闻写作样式。 在这个语境下言说新闻客观性 , 其意涵 的方式 , 网络时代下 的新闻发展更具有全民性 , 所有公 民都可 以发现 往往 随着媒体功能 、 政见等的不 同而有所不 同, 但一般包括 以下几个 新 闻并在网络上传播新 闻,甚至当前有些颇具影响力的电视节 目也 要素和形式条件 : 中立 、 真实 、 准确 、 平衡 、 公正 、 全面以及事实与意见 是根据 网络上盛传 的新 闻而进行进一 步追踪调查的 ,这就在很大程 分开 , 等等。在写作上 , 强调纯新 闻报道 , 事实与意见分开 , 禁止记者 有立场 , 要求公平与公正地呈现各方意见 。 度上体现 了公民新 闻理念 的应用。然而正是 由于新闻发 布与传播的 涉人事件或在论题 匕 手段更多 ,范围更广 ,使得一些监督机构无法完全掌握新 闻的真实 2 . 2 作为策略仪式 。记者崇 尚价值 中立、 形式平衡 的客观报道 , 其 性 ,一些主观的负面新 闻或虚假新 闻也给政府管理带来 了一定的难 真实意图在于尽量 回避对事实真相进行评估 ,以在规定 的截止时间 之前发稿 ; 尽量避免得罪权势阶层 , 以规避法庭纠纷等职业风险。同 度, 这与新闻客观 陛是相悖 的。 1公 民新 闻 的理 念 时, 对于媒体组织来说 , 通过采用客观性这一通则 , 也可有效地确 保 1 . 1 主体 的平 民化。公 民新 闻又称草根新 闻, 它依赖于强大的技 新 闻生产流程 的高效 , 降低运作成本和控制难度。 术推动力 , 摄像手机, D V等新闻采集工具 的普及以及博客 、 维客 、 播 客 2 . 3 作为专业信念。 新 闻客观 I 生 虽然在技术上永远没有办法达到 , 和公民网等多种 网络新媒体形式 的出现 ,促使公民个人不再是新 闻 但其更重要的是作为 “ 一种价值观” , 其“ 骨子里是一个职业团体对 自 信息的消费者 , 而是新闻报道 的参与者 , 使公 民可以脱离大众媒体 的 己职业规范 、 职业理想 的明确 申明和维护” , 是新 闻从业者的“ 专业信 操控 , 主动地 、 自 发地运用这种新媒体技术传播 自己的所见所 闻。这 念和道德准则” 。 大大降低 了公众参与的门槛 , 为受众带来更多 的海量信息 。 2 . 4作为话语体制。新 闻客观性是建立为在广大民众反映心声 的 l - 2内容的个 陛化。新闻报道的多角度化 、 多元化 , 使得公 民新 闻 基础上的 , 作为一种话语宣言代表 , 新闻必须具备客观性才能形成这 不仅仅 是一个人 的新 闻, 而是大家的新 闻。由于公民来 自不 同阶层 , 样一种话语体制 , 因此 , 具 备新 闻客观性必须成为新 闻传播的前提条 不 同地域 , 他们拥有不同的思想 , 所 以“ 公共新 闻” 以其报道公共领域 件脚 。 . . 3公 民新闻理念与新闻客观性 的关系 新闻的新颖 方式 , 成为我国新 闻业界推崇的一种新闻方式。 公民新 闻作为一种公开 的、 非正式化 的新 闻 , 它 的内容所涉及 的公 共性 、 政 通过上述对公民新 闻特点以及对新 闻客观性 的分析, 我们可以了 治性都是跟据个人 素质来决定 的。 解到在公民新 闻理念普遍应用 的今天 ,多元化的新 闻传播方式与手 1 . 3报道的及时性。对突发 陛报道的及时 陛是公 民新 闻的又一重 段在为新闻客观性提供更多素材 的同时 ,也给新闻客观性带来了很 要 特点 。随着通讯技术 的发展与普及 , 发现突发事件的公众可 以轻敲 大的冲击。即公 民的积极参与 ,使更多最真实的新 闻事件被披露传 键盘、 上传 图片或发送手机短信 、 图片 , 以最快的速度将所见所 闻散 播 ,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 了传统媒体垄断 的话语权 , 为受众还原了一个 布出去 , 而不需要取得发 布新 闻的资质 , 发送信 息也不需要通过严格 更真实更客观的新 闻环境 。 的审查。同时 , 公民新闻在报道突发性事件 时, 大多是本人亲眼 目睹 然而也正是由于公 民对于新闻的参 与不受限制 , 范 围较广 , 也使 或者亲身经历 的事实 ,报道多以第一人称 自居 ,增加 了新闻的说 服 的公 民新闻存在很大 的问题 , 大大降低了新闻的客观性与可信度 。 首 力, 这是传统新 闻所不可 比拟的。 先, 公民新 闻信息发布者 的素质 良莠不齐 , 造成新 闻的真实性 、 客观 公 民新 闻中对 “ 把关人” 的解构 , 使新闻的质量得 1 . 4 传播方式 的多元化 。传统 的新 闻媒体报道方式多局 限于 电 性受到质疑。其次 , 再次 , 把关人 的解构还带来了一些道德伦理问题和法制 问 视、 广播 、 报纸 、 杂志等。 往往需 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而互联网时 不到保障。 代, 公共新 闻需要的仅仅是公 民手 中的一部手机 、 一台 D V或者 只是 题 。 最后 , 公 民新闻的技术门槛较高, 限制 了缺乏经济实力 、 文化程度 双 眼睛。公 民可以将第一手资料通 过网络上 传到个人 博客或者 偏低 、 拥有传播工具稀少 的平民的话语权圈 。 B B S 等新闻论坛 , 供受众有选择性 的阅读 。它也可 以通过手机进行相 结 束 语 互传 阅 , 速度同样是传统新闻所望尘莫及的。 由此可见 , 公 民新闻理念的广泛运用对于新闻客观性 的影响是存 1 . 5公 民新 闻的随意性 。公 民新闻的随意性是它另一个 主要特 在两面化的 , 公民新 闻即对新闻客观性有促进作用 , 也存在一定 的阻 点, 也是其所存在的制约 因素。公民新 闻作为一种发 自社会底层的声 碍作用。这就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积极引导民众正确 、 真实 、 客 音, 有着较强的“ 草根性” 特征与“ 平 民化” 色彩 , 然而其发 布者范 围却 观的传播新 闻事件 , 加大对虚假新 闻的整治力度 , 树立新闻客观性 的 使新 闻媒体能够更好的体现其基本职能 , 促进整个社会文 很有 限。报道空间是网络 自由空 间, 缺少 了把关人制度 , 新闻的质量 传播原则 , 得不到保 障 , 网络的匿名性更加滋生了这种不正之风。再者 , 公 民记 明的提高。 者不具有新 闻工作者的专业 技能 和职业道德 , 对责任、 公平 、 真实 、 准 参考文献 1 】 李异平, 李洁玉. 从 公民新 闻的发展 看公 民意识 的觉醒【 J ] .邵阳学院 确 等新 闻基本价值观也不一定认 同,使新 闻组织和受众不能确认新 【
我国公民新闻的研究现状与特点分析
我国公民新闻的研究现状与特点分析本文对我国公民新闻的研究现状与特点进行了分析。
指出国内学界关于“公民新闻”的研究主要有:公民新闻与公共新闻关系辨析,国外公民新闻的发展情况,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现状,公民新闻的传播形态与实践,公民新闻之影响等。
但研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学界引起高度重视并推进研究深入发展。
标签:公民新闻;研究现状;特点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互联网、手机、移动通信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公民参与意识的增强,公民新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海外的公民新闻之风也吹向了我国。
据有关文献介绍,“公民新闻”的相关知识是在2004年前后被我国学者引入的,之后就一直是我国学界和业界讨论与研究的热点。
浙江大学的邵培仁是国内较早关注国外公民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学者,他在文章中将公民新闻称作市民新闻,分析了市民新闻学的四个特点,即突发性、遭遇性、开放性和非正式化。
针对市民新闻学这个新兴事物的兴起,他认为“需要建立起应对市民新闻学兴起的健全机制,以避免新闻传播领域的‘失控’和风险。
”[1]通过在中国期刊网的搜索可知,公民新闻是近年来我国学界研究的热门领域。
在对文献进行梳理后,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学界关于“公民新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公民新闻与公共新闻关系之辨析有的学者认为,“公民新闻”就是“公共新闻”。
中国人民大学的蔡雯在他的文章中将公共新闻称为公民新闻。
[2]也有学者认为,“公民新闻”与“公共新闻”并不是一回事,二者有着很大的区别。
西北大学的张羽指出,与公共新闻相比,“公民新闻”有了两个明显甚至革命性的变化:一是公民们在事件报道和传播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二是报道的领域发生了变化。
[3]武汉大学的余建清则从公共新闻与公民新闻产生的时代与背景、实践方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区别。
[4]二、关于国外公民新闻的发展情况研究1、美国公民新闻的兴起、发展与演变蔡雯和郭翠玲介绍了美国公共新闻运动的兴起、发展以及向公民新闻演变的过程。
2024年浅论公民新闻与专业新闻
2024年浅论公民新闻与专业新闻一、公民新闻的定义与特点公民新闻,顾名思义,是由普通公民采写、报道并发布的新闻。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公民新闻的传播途径愈发多样化,如博客、微博、微信、视频分享平台等。
公民新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主性与草根性:公民新闻不受传统媒体机构的控制,新闻内容往往反映了普通公民的视角和观点,具有较强的草根性和民间性。
实时性与互动性:借助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公民新闻能够实现实时更新和互动,受众可以即时参与讨论和反馈。
内容多样性:公民新闻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时事政治到生活琐事,无所不包。
信息可信度参差不齐:由于缺乏专业的新闻采编和审核机制,公民新闻的信息可信度往往参差不齐,有时甚至出现虚假新闻。
二、专业新闻的定义与要求专业新闻是指由专业新闻机构或新闻从业人员采写、报道并发布的新闻。
专业新闻机构通常具备完善的新闻采编、审核和发布流程,新闻从业人员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专业新闻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客观性与真实性:专业新闻要求新闻从业人员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全面性与深度:专业新闻需要对事件进行全面深入的报道,揭示事件的本质和背后的原因。
快速性与时效性:专业新闻需要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报道,以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
新闻伦理与规范:专业新闻从业人员需要遵守新闻伦理和道德规范,避免产生不良影响。
三、公民新闻与专业新闻的交集公民新闻与专业新闻在某些方面存在交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来源:公民新闻与专业新闻都可以成为彼此的信息来源。
公民新闻提供的现场信息和一手资料有时能够为专业新闻提供线索和补充;而专业新闻的深度报道和分析也能为公民新闻提供背景和参考。
互动与合作:在互联网时代,公民新闻与专业新闻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愈发频繁。
专业新闻机构有时会邀请公民记者参与报道,而公民新闻也可以通过专业新闻机构的平台进行传播和推广。
共同的社会责任:无论是公民新闻还是专业新闻,都承担着传播信息、监督社会、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
新闻传播学要点
新闻传播学要点包含客观性原则和客观性报道产生:反映了对事实的推崇和信赖;新闻业保护自身的有效方法。
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和科学的经验主义思想给记者提供了描述事实的手段,即注重客观描述和实证分析。
内涵:①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作用在于将个人同外部世界连接起来,有助于个人形成对外部世界的独立判断。
公共报刊想读者提供的最崇高的服务是鼓励他们形成独立的见解。
②在新闻报道中将事实和意见分离。
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供意见,避免报道中的个人偏见。
③事实和意见是应该而且可以完全分离开的。
客观性的“事实”是对事实的信任,是对“价值”的怀疑。
事实是可以被独立证实的客观世界,与任何可能导致认识偏差的主观倾向无关;而价值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判断与解释,是个人意愿的倾向性表达。
报纸服务公众的手段是提供客观事实而不是宣传主观价值。
冲击:①新闻业是一项社会活动,与各种利益集团发生联系。
②新闻从业人员的主观意识。
③战争中主观倾向明显的新闻媒介。
非常情况下,新闻媒介为人操控。
④社会各种团体都设置公共关系部门利用媒介对外宣传。
公共关系对客观主义的威胁:客观性报道不再有效,主观倾向渗透在报道中而不被察觉。
3界定:①对重新树立公关意识的一种期望。
②更长时间的注意力的保持。
③深刻地解析我们生活的社会系统的愿望。
挖掘社会问题的根源。
④对中间部分的更多关注和少走极端。
⑤有关政治政论的报道应注重内容而非技巧。
⑥培养公众思考能力的一种愿望。
帮助成员了解他人,促成相互理解。
公共新闻学要求媒体不仅要提供信息、设置议题,而且要引导或发起社区公众来讨论问题,达成共识以解决问题。
此种协商或讨论要以公众判断而告终,问题的解决应建立在广泛参与、明达辩论以及尽可能达成共识的基础上。
核心概论是公共利益和民主。
三种模式:①鼓吹模式:传媒业依附于政党或其他团体、社会运动,成为其宣传机构,传达并鼓吹一种政治主张,成为“政党报时期”。
②托管人模式:传媒业是公众托管给专业人士经营的一项事业,必须代表公众利益,成为公众的看门狗;其职责主要是检测环境,监督政府,及时准确地告知公众信息,进行可靠和批判性的批判,客观性成为新闻业的专业标准。
浅析“公民新闻”现象在社交媒体时代的新变化
浅析“公民新闻”现象在社交媒体时代的新变化1. 引言1.1 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所谓的“社交媒体时代”。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Facebook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获取信息、交流观点还是社交互动,都离不开这些平台的支持。
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可以方便地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观点看法,也可以随时了解到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
通过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传播者和制造者。
这种全民参与的模式给公民新闻的兴起提供了无限可能,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公民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同时也为公民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这样一个充满争议和可能性的时代,公民新闻的地位和作用也更加凸显和重要。
1.2 公民新闻的定义和作用公民新闻是指由普通公民通过自己的视角、经历和感受,以非传统媒体形式传播和报道的新闻信息。
公民新闻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也推动了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发展。
公民新闻的作用在于拓宽了新闻报道的视角和范围,可以让更多普通民众参与到新闻报道和评论中,促进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公民新闻也可以帮助发现社会问题和不公正现象,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公民新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为公民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更广泛的平台,让公民新闻可以更加快速地传播和扩散。
与此社交媒体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的挑战,以及公民新闻平台的多样化和竞争激烈。
公民新闻在社交媒体时代需要加强对自身素质和道德的要求,积极参与舆论监督,抓住传播机会,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2. 正文2.1 社交媒体对公民新闻的影响社交媒体在公民新闻领域的出现,对传统媒体模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交媒体为普通公民提供了一个简单、便捷的发布平台,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上传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来分享自己的新闻观点和见闻。
从_公共新闻_到_公民新闻_试析西方国家新闻传播正在发生的变化
2008.08“公共新闻”运动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发轫,到90年代盛极一时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潮流的新闻改革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一大批新闻传播研究者、新闻从业者、新闻教育工作者联合行动,新闻媒体、新闻院校、社会团体和社会公众等多种力量共同参与,无论是对美国社会还是对当时新闻传播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纽约大学新闻学系主任杰·罗森(JayRosen)教授被认为是“公共新闻”运动的学术领袖,他第一个提出“公共新闻(Public/CivicJournalism)”概念并对这场运动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尤其是自“德拉吉报道”网站对克林顿丑闻案的揭露始,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从公共新闻运动时期因媒介的发动组织而被动参与,到自发地、主动地进行事实传播和观点表达。
“公共新闻”运动的倡导者罗森教授开设了名为“新闻业思考”(PressThink)的个人网站,在美国2004年大选活动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2007年,受韩国公民新闻网站Ohmynews的影响,罗森又领衔开设了一个旨在发动普通民众参与新闻传播的网站AssignmentZero,开始了更新一轮的实验。
这时,他关注的焦点也由“公共新闻”转移到了“公民新闻(CitizenJournalism)”。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反映的却是近二十年来美国直至全球新闻传播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公共新闻运动:美国新闻业的自我救赎美国公共新闻运动的兴起,主要是以199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为契机,针对当时民众对于政治与媒体的失望、报纸发行量长期下滑以及美国公共生活的衰退而在新闻业内部所自发组织的一系列的改革策略。
新闻媒体机构在实践中获得学界和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这场运动无论是对美国新闻媒体还是对美国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988年美国总统大选,候选人之间唇枪舌剑,却缺乏对实质政策的辩论与主张。
而当时媒体的报道也让受众倒足了胃口:它们不是对候选人之间的恶言恶语进行火上浇油的报道,就是抱着冷眼旁观的心态进行冷嘲热讽。
浅析公民新闻理念与新闻客观性的关系
媒介扮演 的角色究竟是 “ 看门狗” 还 是 “ 正参 与者”, 是公 民新 闻理念 与 公 这 客观性原则争论 的一个 原因 。 看 门狗 ” “
是迄 今 为 止 业 界 唯 一 获 得 普 遍 认 可 的外
门狗”的角色定位将专业 主义和公共利益
的关 系进行倒置 , 现 了媒 体 “ 体 反公众 ”
的一 面。 根据公共新 闻事业 “ 众参 与” 公
的理 念 , 森 和 梅 里 特 为 新 闻 工 作 者 提 出 罗
之间对话 和交流的质量 , 帮助人们积极 地 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 告诉社会公众如何
角色实际上有两层含义 : 第一 , 看护 民主 ; 第二 , 不逾越新闻生产的边 界。 ②
支 持 公 民新 闻 事 业 的人 们 认 为 , 看 “
授 ,他认为 , 新 闻记 者不应该仅仅是报 “ 道新 闻 , 闻记者 的工作还应该包含这样 新 的一些 内容 : 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 新闻信息 的基础上 的行 动能力 , 关注公众
去应 对社会问题 , 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 读或观看这些 问题 。 他还进 一步提 出, ” 新闻业 是健康 的公 共生 活 中的重要 组成
部 分 , 所 有 被 公 共 生 活 包 围 着 的 人— — “ 记者 、 者 、 治家 、 民 、 派 、 派 、 学 政 市 左 右 中
努力 下 ,让 民众重 回民主政治生活 中, 重
动性 以及对政治的参与性格格不入。 本文从 两者产生分歧 的原 因入手 , 分析 两者之 间的关系, 出二者是可 以共存 的, 指 并指 出了其发
【 关键 词 】 民新 闻 公 新 闻客 观 性 新 闻 专业 主 义
关于国内公民新闻研究文献的综述
关于国内公民新闻研究文献的综述虽然公民新闻进入中国学界研究实现的时间比较短,对于公民新闻的研究成果,基本包括一下几个方面,公民新闻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主要特点、公民新闻与公共新闻之间的差异、公民新闻对于传统媒体的影响以及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一、关于什么是公民新闻在大量关于公民新闻的研究文献中,作者都对公民新闻进行了定义。
其定义基本都从两个方面说明了公民新闻的概念,一是传播主体。
“公民新闻”又称“参与新闻”其参与者都是公民,这里的公民指的是非专业新闻传播者。
二是传播方法。
公民新闻是所使用的传播渠道一部分是传统的大众传媒,另一部分是类似互联网络、数码相机、DV、摄像手机等喂代表的个人通讯设施。
[1]二、关于公民新闻产生的原因对于公民新闻产生的原因,在大量研究文献中。
都表示,公民新闻产生的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科学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推动新闻传播的飞速发展。
新闻媒体的发展,离不开印刷术以及电子传播技术的进步。
如今,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百兆手机、互联网等传播技术、数字技术已经为更多的普通公众所掌握,为公民搜集、发布新闻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似的发布新闻的门槛不在高高在上,不在是传统的专业媒体运用印刷设备等高成本的工具,才能完成的活动。
这些先进的激素,似的普通大众可以利用各种个人通信设备制作出高质量的音频、图片和视频,冰通过网络得以传播。
[1]第二,公民对于传统媒体的不满导致公民的参与意识增强。
新闻同质化导致了公民对于重复新闻的厌烦心理,在信息洪流汹涌而至的同时,伴随的是大量无用的信息,人们对于新闻媒体所提供的新闻越来越感到不不满。
他们期待打破这样的之中僵局,从被动的、消极的接受媒体提供的信息,转变为积极的、主动的追求自己所真正需要的内容,从而擦怒新闻活动之中,吃呢更为自己所消费的信息的生产者和制作者。
此外,华中师范大学朱长萍在《公民新闻事件及其理论分析》中还表示,公民新闻所产生的原因除了上述两点之外还包括两点原因,一是社会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新闻学中的新闻与公民参与
新闻学中的新闻与公民参与新闻学作为一门研究媒体与传播的学科,探讨的范畴非常广泛,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新闻与公民参与的关系。
本文将从新闻学的角度探讨新闻与公民参与的相关问题。
一、新闻的定义与本质新闻是一种涉及社会公众利益并通过传媒渠道传播的信息。
它应当具备客观真实、及时性、公正性等特征。
新闻的本质在于传递信息,借助传媒工具,新闻可以迅速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引导公众的关注和参与。
二、新闻的意义与价值新闻是公民获取信息、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渠道与手段。
通过新闻,公民可以了解社会动态、政府决策、公共事件等,从而为其参与社会生活提供基础知识与思考参考。
同时,新闻还能促进公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引导公民对社会事务的积极参与。
三、公民参与的形式与方式公民参与可以表现为政治参与、社会参与、公共参与等多种形式。
而在新闻学中,公民参与主要指的是公民通过媒体与新闻进行互动与交流。
公民参与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信息获取与分享:公民通过阅读报纸、观看新闻节目、浏览新闻网站等方式主动获取新闻信息,并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分享给他人。
2. 舆论表达与意见反馈:公民可以通过参与网络讨论、发表评论、参与线上民意调查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同时也可以反馈对新闻报道的评价与反思。
3. 新闻采访与报道:公民可以通过参与公众采访、提交新闻线索等方式,向媒体传递信息与观点,主动参与新闻报道的过程。
四、新闻与公民参与的互动关系新闻与公民参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新闻需要公众提供线索、反馈与评价,公众参与则需要新闻提供信息与平台。
二者的互动关系使得新闻更加符合公众需求,公众也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事务。
新闻报道在不同方面对公民参与产生影响:1. 公民参与的拓展:新闻报道可以引导公众对特定议题产生关注,并提供更多背景知识及相关信息,从而激发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
2. 舆论引导与影响:新闻报道的选择、呈现方式及态度等都会对公众产生影响,引导公民对特定议题表达观点、形成共识。
浅析“公民新闻”现象在社交媒体时代的新变化
浅析“公民新闻”现象在社交媒体时代的新变化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公民新闻在传播方式、内容形式、影响力等方面都产生了新的变化。
公民新闻指的是由普通公民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分享和报道的新闻信息。
它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传统新闻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民新闻在传播方式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报道通常由媒体机构完成,而公民新闻则是由普通公民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主动传播的。
公民新闻的传播方式更加直接、快速和多样化,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公民新闻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传播,这样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共鸣,拓宽了新闻报道的边界。
公民新闻的内容形式更加多元化。
以前的公民新闻大多局限于社区、个人经验的分享。
而在社交媒体时代,公民新闻的内容范围扩大了许多,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公民新闻从传统媒体无法报道或者报道不充分的角度,关注社会的热点事件、公共问题等,使得公众能够了解到更全面、客观的信息。
公民新闻在社交媒体时代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由于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和使用,公民新闻的传播范围和速度大大提高。
当一个公民发布了一条新闻,通过社交媒体的分享和转发,短时间内就可以传播到全球范围内。
这种全球化的传播能力让公民新闻成为了撼动传统新闻业的力量,且能够在一些特定事件中起到监督媒体、制衡权力的作用。
与此公民新闻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由于公民新闻的内容多样化,真实性难以保证。
与传统媒体相比,公民新闻的报道往往缺乏专业性和客观性,容易受到个人立场和主观情感的影响。
公民新闻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往往过快过广,缺乏深度和细腻的分析。
这种浅层次的传播容易引发信息过载和人们的注意力分散。
公民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受到网络封锁、审查和虚假信息等问题的影响,给其可信度和可靠性带来了一定隐患。
公民新闻在社交媒体时代经历了许多新的变化,包括传播方式、内容形式和影响力等方面。
尽管公民新闻带来了更多的信息和观点,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多样性,但同时也面临着真实性、分析深度和可靠性等问题。
新闻公共性与私人权利的平衡
新闻公共性与私人权利的平衡在一个民主社会中,新闻媒体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
它们既是传递信息的管道,也是公众监督的声音。
然而,新闻的公共性与私人权利之间的平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探讨如何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确保个人权利的尊重。
一、新闻的公共性新闻具有公共性,这意味着它传达的信息和事件不仅仅关乎个人,而是对整个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媒体通过揭示社会现象、政府决策和民众关切等方面的信息,起到了发声和宣传的作用。
新闻的公共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它是对社会问题的监督器。
新闻媒体通过报道污腐败、贪污事件等公众关心的问题,迫使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行动。
其次,新闻是一个平台,为各种声音提供空间。
它不仅报道新闻事实,还通过刊登文章和专题报道的方式,引导公众关注特定议题。
二、私人权利的重要性私人权利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包括个人隐私和人格权等。
这些权利被广泛认可和保护,不容侵犯。
在新闻报道中,保护私人权利尤为重要。
首先,个人隐私权保护是关乎每个人的权益。
任何个人的私生活都应得到尊重和保护,不应随意暴露在公众面前。
其次,人格权是每个人的尊严所在,任何对个人形象和名誉的侵害都会给自尊心和社会地位带来伤害。
三、平衡公共性与私人权利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保护私人权利,需要在新闻报道中找到一种平衡。
以下是几个可以应用于实践的原则。
1. 事实准确性和真实性:新闻报道应该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众获得真实的信息。
同时,不应为了追求煽情效果而捏造事实或歪曲事实。
2. 公共利益的优先性:在涉及公共利益的报道中,个人权利可能受到限制。
例如,政府监管机构调查涉及公众利益的公司时,必要的信息可能被揭示。
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仍应尽量保护相关个人的隐私。
3. 合理的边界:为了平衡公共性和私人权利,需要建立一些合理的边界。
对于涉及私人生活的报道,新闻媒体应遵守相关法律和道德准则,不得随意侵犯他人的隐私和人格权。
媒介融合下“公民新闻”的发展及其利弊
媒介融合下“公民新闻”的发展及其利弊摘要: 文章从“公民新闻”的涵义发展着手,阐述了传统媒体背景下“为人民服务的新闻”和新媒体背景下的“公民新闻”的不同涵义,着重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公民新闻”的利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公民新闻新媒体媒介融合市场垄断1988年,老布什在与民主党人杜凯吉斯的竞选战中以“负面竞选术”赢得胜利。
在竞选最后阶段,完全支持共和党的《华盛顿时报》,以造谣杜凯吉斯有家族遗传精神病,扭转了老布什将欲赴败的局势。
这个事件成为美国盛行于今的“公共新闻运动”的导火索,也是学术界及业界汲汲探索“公民新闻”的最初源动力。
一、“公民新闻”涵义发展概述(一)传统媒体背景下“为人民的新闻”公共新闻运动兴盛的前十年,“公民新闻”虽未形成清晰的概念,但已达到某些方面的共识。
这十年,传统媒体正努力地实践“公民新闻”的核心理念,诸如,改变专业记者的工作方式,以实现“为人民”的专业理想。
只有接近受众,才能知道受众需要什么。
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中国都市报类里大批“线人”、“爆料人”的诞生就得益于此。
Arthur Charity认为,“公共新闻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是,它对‘人’——报纸的读者或电波媒体的受众——的关注,将他们作为报道什么、如何报道的决定性来源。
在一个民主社会中,公共领域应建立在公民自己达成协议的基础上,所以公共新闻记者已探索出让美国人自己塑造‘人民论坛’(National Debate)之道。
”[]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公民新闻”的核心理念——“为人民”,减缓了“议程设置理论”对专业新闻工作者的“咒骂”——主宰人民信息世界和构建虚拟环境的“罪魁祸首”。
但是传统媒体有着它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而这些局限性又无法由它自身改进。
1、传统媒介——话语垄断,被动响应传统媒体,一般所指就是报纸、广播、电视。
报纸的出版经营,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而广播、电视除大资金投入外,还需要专业的使用知识,如广播电台的发射接收,电视节目的剪辑制作。
公民新闻探析
要在传播 内容上走 自己的路 。例如 ,
建立 自己的媒体 资源管理 系统成 为数字 化时代 的重 中之重 ,以英 国 B C新闻 中 B 心 为例 ,一 个 记 者 采集 的素 材 要 经 过 10 5 0个编辑 的再 加工 ,这是 内容 为王 的 关键 , 也是草根媒体不具备的优势。
新 闻 报道 。 公 民新 闻 是 18 美 国 国 内 “ 共 9 8年 公 新 闻 ”( u l u i ) 运 动 的 承 袭 , p b c om ̄ s ii m
过程 中, 公众 由被动 的信息接受者转变 为
积极 主动的参 与者 ,与传 统媒体 进行互 动, 讨论公 共事务 , 促进 社会 的发展与 民 主政治的完善。
73 010 2 x. ml a8 1 kv ht
社 区信 息Βιβλιοθήκη 台这 些新兴 的定制信 息方 面
发展 , 未来 的媒 体竞争 , 也越来越 趋 向于 平 台竞争。 因此 , 中国的国际传播需要进一步 打
③ ④丹尼 斯 ・ 麦奎 尔: 受众分 析 [] M.
不仅如此 , 在当今新媒体的时代下 , 观
点泛滥 , 事实奇缺 。 因此中国的国际传播不 仅需要传播观点 ,而且需要传播更多的事 实, 在内容方面要更加具有贴近 陛。 在全媒 体时代 , 任何一次传播都要有全球观念 , 考
虑 到全 球 范 围 的受 众 。 内容 上 , 能一 味 在 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06 2- 9 2 0 : 32 ⑤臧海群 , 走 向综合 、全面 的阅听 人理论》[】 新 闻大学》, 05 3 J. 20 ( )
 ̄ w / o ln w / sa c ia 8 99 9 C e s w r d e s a / h n / 9 1 9 / i
我国公民新闻的研究现状与特点分析
、
关于公 民新 闻与公 共新 闻关 系之辨析
有 的学者认 为 ,公 民新 闻” 是 “ 共新 闻 ” 中国 人 民大 学 “ 就 公 。
五、 于公 民新 闻之 影响 的研究 关 1 公 民 新 闻 对 传 统 主 流 媒 体 之 影 响 、
的蔡 雯在他 的文 章 中将 公 共新 闻 称 为公 民新 闻 。 也有 学 者认 为 , “ 民新 闻” “ 共新 闻 ” 公 与 公 并不 是 一 回 事 , 者 有 着 很大 的区 别 。 二 西 北大 学的张 羽指 出 , 与公 共新 闻相 比 ,公 民新 闻” 了两 个 明显 “ 有 甚 至革命 性 的变 化 : 一是公 民们在 事件 报道和 传播 中的地 位发 生 了 变化 ; 是报道 的领域 发生 了变 化 。3 汉大 学 的余 建 清则 从 公共 二 _武 新 闻与 公民新 闻产 生的时代 与 背景 、 践方 式等几 个方面 分析 了二 实 者之 间 的ZS 。 U
. .-— —
由此 可见 , 内有 关 公民 新 闻的研 究 选题 还是 比较多 样 化 的 , 国 从 国外 到 国内 , 公 民新 闻的 基础理 论研 究到 公 民新 闻 的实践 应 用 从 研究 , 研究者 都有 所涉 及。而 且 , 些 学者 还 对公 民新 闻的 发展 提 有 出了质 疑 。天津 师范大 学 的林 靖从 公 民新 闻的兴 起 、 体 、 主 生长 环 境几个 方面 入手 , 民新 闻的发展 现状 提 出了质疑 。作者 认 为在 对公 “ 公共 新闻 ” 展乏 力 ,公 民新 闻” 发 “ 尚欠成 熟 的情况 下 , 发展 适 合 我 国 国情的 “ 共与参 与 式新 闻 论与 实践 便是一 种最佳 选择 。 公 理 随着微 博在 我国 的迅速 崛起 , 内学 界关 于微博 时代 公 民新 闻 国 的研 究性文 章也 不 断 出现 。南 京 师 范 大学 的 周 雪怡 从 随 手拍 照 解救 乞讨儿 童 ” 手 , 析 了在 微 博 环 境 下 公 民 新 闻发 展 的微 动 着 分 力, 同时从 传播 主体 、 播机 制与 传 播 内容 三 方 面 分析 了公 民新 闻 传 在我 国微博 实践 中的发 展 困 境 。 武 汉理 工 大 学 的许 琛 对 微 博 传 播机 制下 公民新 闻的传 播特 点 、 民新 闻对公 民意识 的 培养等 进 行 公 了分 析。该 文提 到了微 博机 制对公 民新 闻的促 进意 义 , 为微 博 公 认 民新 闻具有 去 中心化 的趋势 、 微博 公 民新 闻 的出现使 得公 民话 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