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古诗鉴赏题目加古诗翻译
高考语文试卷古诗答案及解析
题目: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一)选择题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描绘了山水之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B. 诗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山水的曲折之美。
C. 诗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将山水的壮丽比作猿声。
D. 诗中运用了拟人手法,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将桃花潭拟人化。
答案:C解析:C项中提到的“将山水的壮丽比作猿声”是错误的,实际上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将猿声与山水的壮丽相映成趣,没有使用比喻手法。
(二)简答题2.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及其效果。
答案:这首诗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如对比、拟人、比喻等。
其中,对比手法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对比山水的曲折与明亮的景象,突出了山水的变幻莫测之美。
拟人手法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得以运用,将桃花潭拟人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比喻手法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得以运用,将山水的壮丽比作猿声,增强了诗句的意境和感染力。
(三)论述题3.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答案: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先,诗人在描绘山水之美时,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绘了山水的曲折与变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喜爱。
其次,诗人在表达对友人的思念时,通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将桃花潭的深情厚谊与友人的送别之情相比较,突出了友情的珍贵。
此外,诗人在描绘山水和表达友情的过程中,也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思考,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全诗,对诗人的情感进行理解和分析。
考生在回答时,应首先指出诗人在描绘山水和表达友情时所表达的情感,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最后总结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人生感悟。
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
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篇一: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全国卷1鹊桥仙陆游①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②③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
镜湖元自数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升官做诸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从而表现美化的精神和品格。
(烘托、渲染,2分,简要分析3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表现了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心情3分,简要分析3分。
)北京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7分)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高考语文必备古诗文(含翻译及赏析)
高考语文必备古诗文(含翻译及赏析)19观沧海作者: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敞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似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似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非常激动,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个儿心里的志向。
赏析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个儿的雄心壮志非常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很奔放,思想却非常含蓄。
别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因为它含蓄,因此更有启示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过去人们赞扬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个地方能够得到印证。
全诗的基调为苍凉大方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0饮酒(其五)作者: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咨询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白话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热闹。
要咨询我怎能这样之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之中隐含的人一辈子的真理,想要讲出却不记得了怎么表达。
赏析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
‘采菊’二句所表达的基本上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间或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故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
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别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别能道尽其中奥秘,因此只好“欲辨已忘言”别了了之。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诗歌鉴赏《画眉鸟》《画眉禽》注释翻译、赏析及真题详解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诗歌鉴赏《画眉鸟》《画眉禽》注释翻译、赏析及真题详解画眉鸟【宋代】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啭:鸟婉转地啼叫。
随意:随着自己(鸟)的心意。
树高低: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
金笼:贵重的鸟笼,喻指不愁吃喝、生活条件优越的居所。
百啭千声:形容画眉叫声婉转,富于变化。
始知:现在才知道。
不及:远远比不上。
译文画眉鸟千啼百啭,随着自己的心意在林间飞动,在那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穿梭。
现在才知道: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既不同于咏花赏鸟的消闲之作,又有别于一般咏物寄情的诗,它本是一首含有深邃理趣的哲理诗。
诗中通过对画眉鸟自由生活的赞美,抒发了诗人贬官外任后的忧郁情怀。
表现了诗人向往和追求自由生活的热切愿望。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束缚个性、压抑人才的种种拘系与禁锢的强烈憎恶和否定。
欧阳修的《画眉鸟》,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
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这里也要了解的是,作者欧阳修此时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到滁州,写作此诗的心情也就可知了。
最后,对比鲜明,反差强烈。
前二句,通过声音与色彩的对比,描绘出山林中一种自由无拘、生机勃勃的景象:画眉鸟自由自在,鸣声婉转动人,其生存环境又是那样美好。
作者这种写法的真正用意,在于和后二句构成鲜明的对比。
而后二句又通过“金笼”与“山间”的对比,说明了“锁向金笼听”远远不如“山间自在啼”的歌声优美,其原因就在它受到拘禁,失掉了自由。
这样,“锁向金笼”四个字,与前二句描写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诗人由此抒发了深长的感慨,呼唤自由,歌唱自由,追求自由,使自由成为全诗的主旋律。
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对照分明,反差强烈,有利于突出诗歌的主旨。
这首诗情景结合,寓意深远,反映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024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2024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2024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次韵①钱逊叔泛舟虹桥吕本中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③人不至,清樽画舫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
②本句首字原缺。
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
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斥鹦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2.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C2.“软”字形容斜风的温柔轻柔,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低”字描绘夕照的柔和低垂,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诗意,使景象更生动。
二、2024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襆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2.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D2.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
最新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真题汇编与赏析答案全解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含解析)一、(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分)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案: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译文听说通往轮台的路上,连年都可以看到雪飞。
春风从未到过那里,朝廷的使者去得也很稀少。
无边的白草一直延伸到疏勒,青苍的山岭只是过了武威。
为王事尽力岂敢说路远,只希望能从梦中返归。
注释⑴临洮:即洮州,唐时与吐蕃接界,在今甘肃临潭西。
一说指临洮军,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⑵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⑶连年:接连多年。
一作“年年”“荡子戍辽东,连年信不通。
”⑷曾(zēng):竟,竟然。
一作“长”。
⑸应:一作“来”。
⑹疏勒:地名,唐时安西四镇之一,在今新疆疏勒。
⑺武威:地名,今属甘肃省。
⑻“勤王”句:一作“不敢道远思”。
勤王:谓尽力于王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
2022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1古诗鉴赏深度解析
2022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1古诗鉴赏深度解析一、原题回放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二、原词赏析:1、关于词牌:“阮郎归”来历是一个香艳穿越离奇的故事,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如果入了哪位大导演的法眼,拍摄成的影片肯定比时下的《大闹天宫》票房好多了。
“阮郎归”的故事见于《太平广记》,讲述了叫刘晨和阮肇的两个人,进入天台山去采药,因为路远不能回家,已经饿了十三天了。
远远地望见山上有桃树,树上的桃子熟了,就跻身险境抓着葛藤到了桃树底下。
他们吃了几个桃子,觉得不饿了,身体充实了,想要下山。
突然发现身边溪流漂来一只杯子,便顺手拿来杯子取水时,看见有芜菁叶流下来,很鲜艳。
又有一个杯子流下来,里面还有胡麻饭。
于是两人互相安慰说:“这里离人家近了。
”就越过山,出现一条大溪,溪边有两个女子,姿色很美。
她们看见二人拿着杯子,就笑着说:“刘、阮二位郎君拿回刚才的杯子来了。
”刘晨、阮肇都很惊讶。
两个女郎就高高兴兴地如旧相识一般,跟他们说:“怎么来晚了呢?”便邀请刘晨、阮肇跟她们回家。
南边东边两壁各有大红色的罗织床帐,帐角上悬着金铃。
上面有用金银雕嵌的综横交错的花纹图案交错。
两个女郎各有几个侍奉的婢女使唤。
吃的东西有胡麻饭、羊脯、牛肉,味道很美。
吃完饭又喝酒。
忽然有一群女子拿着桃子,笑着说:“祝贺你们女婿到来!”酒喝到尽兴时就奏乐。
晚上,刘晨与阮肇各到一个女郎的床帐里去睡觉,女郎娇婉的情态特别美妙。
住了十天,两人请求回家,二女又苦苦留住了半年。
从气候、草木情形看,当是春天的时节,百鸟啼鸣,使他们更怀乡思,思归更苦。
女郎就送他们,指点回去的道路让他们看清。
他们回乡以后,看到乡邑已经零落,才知道已经过了十代了。
后来,刘、阮二人黯然返回山下,刘晨再次投入人世娶妻生子,繁衍后代。
1_2019全国各地高考语诗歌鉴赏真题及翻译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汇编及诗文翻译一、(2019全国1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14.C15.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2019全国Ⅱ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4. D 【解析】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15.【答】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全国通用十年2024_2025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5古代诗词阅读含解析
【2024年】
一、(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由,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山之初的曾巩,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土形象。
B. 颔联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看法。
C.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逍遥自由,但其生活也令人艳羡。
D. 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钦佩之情。
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如“蓑翁”与“健饭”。②铺陈写实。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
【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诗眼的实力。
上阕写衰翁的居住环境在山野,室内陈设着文木制作的几案,小巧的窗户饰着纱,说明主子虽在山野也特别讲究,让人感到他是个富于生活情趣的雅士,故可推知其为隐士;下阕写衰翁话桑麻、种柳浇地,也可理解是为农夫。
15.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憧憬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担当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实力。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逍遥自由,但其生活也令人艳羡”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由,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逍遥自由,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艳羡。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逍遥自由,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由。故选C。
2023文学_高中生高考经典古诗词赏析及翻译
2023高中生高考经典古诗词赏析及翻译高中古诗词鉴赏翻译(一)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赏析:当时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他的妻小却远在长安(今陕西西安),长安在巴蜀东北,故称寄北。
这是一首朴素的小诗。
整首诗明白如话,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
这在李商隐的诗里并不多见,他大部分作品以词采“华艳”着称。
这首诗短短四句,只是娓娓道来: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
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
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一般说来,近体诗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
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却好像刻意地重复着“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而巴山夜雨,也确实成为全诗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意象。
这一意象在诗里出现两次,但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
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
巴山,这里代指蜀地,在李商隐时代,还是未被开发的“凄凉地”,唐代的另一诗人刘禹锡就曾感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秋雨绵绵,秋夜漫漫,独处凄凉之地,诗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沥沥,在心头漫溢。
行笔至此,那凄苦的秋风秋雨,似乎已浸透纸背,寒入骨髓。
然而,诗人此时笔锋一转:“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个温馨浪漫的画面,立刻取代了刚才的凄风苦雨。
而此处的“巴山夜雨”,是在想象中,拉远成一个淡淡的记忆——那迷蒙阴冷的秋夜,仿佛只为烘托西窗下这摇曳的红烛;那巴山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只为此时耳畔的喁喁私语伴奏。
近五年的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解析
语文---诗句鉴赏2013年---安徽卷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1《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1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这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解析:1.同:孤独。
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恬淡自适的情怀。
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2.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环境的凄冷。
2012年--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1--【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解析:1.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三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夕阳余晖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2011年--安徽卷琅琊溪1---【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2。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1.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于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2.槎(cha 第三声):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
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关于诗歌鉴赏,下面是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欢迎参考学习!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一、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参考答案:(1)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一句一个场景;拟景写情,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巧。
赏析:这是一首体制十分奇特、艺术手法十分讲究的诗。
一句一绝,四句诗是四个不同的独立意境,虽然此诗四个画面各自独立,然而组合在一起却又成为一幅构思完整、意境连绵的图画。
全诗一句一截,各自独立,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好像四幅单轴画。
扬慎《升庵诗话》卷十一认为,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鸳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是此诗之祖。
不过,细细体味,这四句给人的意象又是统一的,正可以诗题的一个“梦”字贯通。
因为是梦,故尔有意识流动变幻不定,前后不连贯的特点,使诗中的景和事显得迷离惝忆,隐隐绰绰,游移不定,似是而非。
末句是全诗之关目,一个“客”字便是梦的原由,梦的主旨,梦的归宿。
李后主尚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时候,到底给人片刻慰籍。
可欧阳公表现的梦,却是客愁贯穿于始终,令人抑郁不展,魇魔难去。
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可见这客愁之深之切了。
诗题“梦中作”,这当然不可能,可全诗却给人以无庸置疑的梦境之感,有如身历亲受。
诗人良苦用心和绝妙手笔,可发一赞叹。
二、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试题。
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高考全国卷语文古诗词鉴赏(详解版)
1.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背景】这首诗作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其时苏轼54岁,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汴京。
是年八月,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
契丹本是东北辽河上游的游牧民族,公元916年。
阿保机建立辽朝,成为与五代、北宋并立的国家,雄峙北方近200年,成为宋朝的北方之患。
宋自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订立“澶渊之盟”以来,每年要向辽国、西夏进贡银两、绢匹,岁以百万计。
其国主生辰,还要派使臣去庆贺。
卑事小国,国弱臣辱,做这样的使臣内心是屈辱的。
苏轼写诗送别,尽劝慰告诫之意。
【注释】⑴适:往。
⑵驿骑:犹言“驿使”,传驿的信使。
凌:冲冒。
⑶天骄:汉时匈奴自称“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后泛指强盛的边地民族。
此处指契丹。
凤麟:凤凰与麒麟,比喻杰出的、罕见的人才。
⑷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⑸武林:山名,即今杭州西灵隐山,后多用武林指杭州。
苏轼时知杭州。
⑹“单于”二句:《新唐书·李揆传》:“揆美风仪,善奏对,帝(肃宗)叹曰:‘卿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故时称三绝。
”德宗时他曾“入蕃会盟使”,至蕃地,“酋长曰:‘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绐之曰:‘彼李揆安肯来邪!’”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故化用此典,说明中原人才众多,不止苏氏。
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借指辽国国主。
【文学赏析】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
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
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真题古诗鉴赏题目加古诗翻译
一、中吕满庭芳(姚燧)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
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
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
供吟笑。
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选自《元曲三百首》)
注释:
①酒圣:酒中的圣贤。
此指刘伶之属,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
②诗豪:诗中的英豪。
③昔人曾此:昔人曾在这里。
④日远天高:双关语,既是写登临所见开阔壮观的景象,又是写仕途难通。
⑤茫茫渺渺:形容山水相连,辽阔无边的样子。
⑥隐隐迢迢:形容水天相接,看不清晰、望不到边的样子。
[译文]
漫天风起,卷起滚滚波涛,昔人曾在这里饮酒赋诗志壮情豪。
我到这里悠闲地登临眺望,眼前是长空寥廓,日远天高。
山接着水,苍茫浩渺,水连着天,迷蒙无边。
这些山水胜景只能供我开怀赋诗吟啸,功名利禄的事情已了,快去归隐,何待老僧来招。
1.“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两句在曲中起什么作用?结合曲内容简要分析。
(5分)
(1)结构上:
①起转折(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②由“酒圣诗豪”的登临转到“我”的登临;“此”与上文“天风海涛,昔人曾此”照应.
(2)内容上:由昔人所见的“天风海涛”的动态、壮美的画面转到我闲登眺望所见——“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相对静态、优美的画面。
(3)手法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对比中突出了景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情感上:作者的情绪由想到古圣先贤时的高昂豪迈转到个人的平静舒展自在闲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