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

合集下载

新版(2021秋)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1-光源-第一单元光与色彩-PPT课件

新版(2021秋)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1-光源-第一单元光与色彩-PPT课件

‹#›
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
06:58
‹#›
06:58
‹#›
提示: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 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06:58
‹#›
这些物体是光源吗?为什么?
要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光源,就要判断它自身是否能发光。 月亮的光是反射的太阳光,而月亮本身不会发光,所以月亮不是 光源。
‹#›
松球鱼
海萤
06:58
‹#›
课完本成:同步练习题
第29页第1、3、4题
06:58
‹#›
判断对错
× 1.因为在夜晚可以借助月光看见物体,所以月亮也是光源
√ 2.人类和很多生物一样,在很多方面都要依赖阳光

3.按照发光物体是否有生命,可以将光源分为生物光源和 非生物光源。
06:58
‹#›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 )。
06:58
‹#›
能够发光的物体
叫做光源。
天然光源
名词解释
06:58
‹#›
人造光源
06:58
‹#›
06:58
‹#›
图片种发光物体有什么不同?哪些可称为光源?
06:58
‹#›
图片种发光物体有什么不同?哪些可称为光源?
06:58
‹#›
图片种发光物体有什么不同?哪些可称为光源?
06:58
‹#›
图片种发光物体有什么不同?哪些可称为光源?
A.太阳是自然光源 B.在黑暗的房间中可以看见苹果 C.没有光就没有影子
06:58
‹#›
2.下列可以称为光源的是( B )。
A.镜子中刺眼的光芒 B.微弱的烛光 C.水面波光粼粼

南京2021-2022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全部教案+教学反思(共4课时)

南京2021-2022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全部教案+教学反思(共4课时)

第一单元《光与色彩》全部教案+教学反思(共4课时)1.1《光源》教案+教学反思【主要概念】光源:它们自己能发光。

物体在发光的过程中需要能量。

【涉及课标】6.2.1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6.6.2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表现形式。

【教材分析】《光源》是新版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课。

本单元由四节课组成,前三课按递进关系设计,是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

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他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是否能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1、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发光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

2、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

3、通过“点燃蜡烛”“给金属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的发光过程,认识发光需要能量。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具有较丰富地生活经验,对光源和反光物体的认识比较丰富,对光源的概念学习较容易。

在三年级的时候学过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对用一定的标准将光源分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生也能较容易完成。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对观察实验当中的现象能做到细致观察,但由于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且之前的学习中未涉及过能量,所以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将观察到的现象跟能量联系具有较大的困难,在施教的过程中要降低难度,不必提及化学能、电能等概念。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各种发光的物体,能指出哪些物体是光源。

2、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

3、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

【重点与难点】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

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

【教学准备】火柴、蜡烛、钢丝、电池盒、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堂导入,感受光的世界(8min)(出示典型的发光与反光图片,配以背景音乐)1、谈话:同学们,今天啊我们一起来研究大自然当中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

新苏教版(2020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重点活动探究

新苏教版(2020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重点活动探究

新苏教版(2020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重点活动探究第1单元《光与色彩》第1课光源1、通常将物体本身能发出可见光的发光者称作光源,又称发光体。

如太阳及其他恒星、开启的灯、燃烧着的物质等。

但像月亮表面、桌面等物体只有依靠反射外来光才能使人们看到它们,这样的反光物体不能称为光源。

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还有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

自然光源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等;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等。

3、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判断的依据是发光体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

4、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第2课光的传播1、光的传播特点: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3.射击瞄准时,光的传播路径是:靶标→准星→人眼;皮影表演时,光的传播路径是:光源→皮影人偶→幕布→人眼。

4.分别从蜡烛火焰顶端A和底端B画直线至小孔并延伸。

解释小孔成像为什么是倒立的。

我的解释: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蜡烛上部发的光沿直线通过小孔,照在塑料膜的下部。

蜡烛下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照在塑料膜的上部。

所以在塑料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

第3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 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3、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

4、潜望镜工作原理:潜望镜上下各有一面倾斜45°角的平面镜。

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最后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

5、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第4课七色光1、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

(图文彩色版)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划重点

(图文彩色版)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划重点

-精品知识点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1课光源1.白天,阳光照亮大地;夜晚,灯光和烛火给我们带来光明。

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萤火虫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2.光源可以根据来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像太阳、闪电、萤火虫等这样不需要人类参与,依靠自身发光的光源称为自然光源。

(2)像电灯、蜡烛、烟花等人工制造的光源称为人造光源。

3.有些物体自身不发光,如月球、镜子等,这些物体不是光源。

4.按光源的发光原理,可以把光源分为热光源和冷光源。

(1)如太阳、闪电、蜡烛、白炽灯等通过发热激发出光的光源叫热光源。

(2)不需要发热就能发光的光源叫冷光源,如萤火虫、LED灯等。

5.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1)蜡烛燃烧发光: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2)给细钢丝通电,让钢丝发光:电能转化为光能。

6.通电时千万不要摸钢丝。

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激光笔发出的光在玻璃容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

3.当三张硬卡纸的小孔与手电筒在一条直线上时,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4.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射击瞄准、排齐队列、皮影表演等。

5.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6.做小孔成像实验。

(1)将塑料膜蒙在纸杯口上,用橡皮筋扎牢。

(2)用笔尖在纸杯底部扎一个小孔。

(3)将纸杯底部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慢慢调整纸杯与蜡烛之间的距离,直到能看到清晰的像为止。

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2.物体的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镜面、玻璃表面、抛光的金属面、平静的水面等物体的反光效果都很好。

3.月球本身不发光,当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时,在月球表面发生反射,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一部分光进入人眼,因此我们看到的月球是亮的。

4.两面镜子夹角越小,镜中出现的像就越多。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知识点整理(2023新版)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知识点整理(2023新版)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
知识点整理(2023新版)
以下是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知识点整理:
1. 光的来源:太阳是地球上所有光的来源。

2. 光的传播:光在直线上传播,能够穿过透明的物体。

3. 光的反射:光线照在物体上后,会发生反射。

反射光线的颜色和入射光线的颜色相同。

4. 光的折射:光线从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折射使光线改变方向。

5. 彩虹的形成:当阳光透过空中的水滴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形成彩虹。

6. 白光的组成:白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包括红、橙、黄、绿、蓝、靛、紫。

7. 镜子的反射:镜子能够将光线反射回来,我们可以通过镜子看到反射的物体。

8. 颜色的增减:通过颜色的叠加和减少可以得到新的颜色。

9. 光和热的关系:光可以转化为热能,例如阳光照在物体上会使物体变暖。

以上是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知识点整理。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梳理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梳理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梳理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梳理第1单元《光与色彩》知识点梳理第1课光源光源是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例如太阳、电灯和蜡烛。

根据光源的特征,可以将其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没有经过人类加工和改进的光源,例如太阳、雷电、XXX和发光水母。

人造光源则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制造出来的光源,例如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和各种电灯。

要判断一个光源是自然光源还是人造光源,需要看它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和改进。

此外,可见的“发光体”可以分为光源和反光物体。

在生活中,许多物体会发光,但要判断它们是否为光源,需要看它们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

第2课光的传播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这一点可以通过我国古代学者XXX发现的“小孔成像”现象得到证明。

当光线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时,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第3课光的反射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几乎所有物体都可以反射光,但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效果是不同的。

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例如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和抛光的金属面等。

镜子是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之一。

潜望镜就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作的。

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第4课七色光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有关。

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可以制造“彩虹”。

光的色散原理是由英国科学家XXX发现的。

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由这七种颜色的光组成。

第5课热传导热可以通过热传导从一个物体的某一局部传递到另一局部,或者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在热传导的过程中,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局部传到低温局部,或者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

在固体中,热的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

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都存在热传导现象,也就是说,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让低温物体热起来。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实验梳理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实验梳理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1课光源1、(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2、按照光源的特征,可以将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第2课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第3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2、(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3、(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4、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是(镜子)。

5、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设计制作。

6、(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第4课七色光1、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彩虹出现的方向与光源的方向是(相反)的,利用(镜子)、(水雾)或(三棱镜)可以制造“彩虹”。

3、光的(色散原理)是(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的。

4、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

5、(白光)可以分散成不同(色光),而且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

第二单元热传递第5课热传导1、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3、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

4、(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通过(接触)都有(热传导)的现象。

也就是说(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让(低温物体)热起来。

5、(烙饼)、(量体温)、(电烙铁作画)、(吹头发)、(冷敷或热敷)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热传导)现象。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教案(共4课,2021新版)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教案(共4课,2021新版)

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教材分析】《光源》是新版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课。

本单元由四节课组成,前三课按递进关系设计,是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

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他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是否能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1、分析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发光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

2、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

3、通过“点燃蜡烛”“给金属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的发光过程,认识发光需要能量。

【主要概念】光源:它们自己能发光。

物体在发光的过程中需要能量。

【涉及课标】6.2.1 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6.6.2 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表现形式。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具有较丰富地生活经验,对光源和反光物体的认识比较丰富,对光源的概念学习较容易。

在三年级的时候学过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对用一定的标准将光源分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生也能较容易完成。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对观察实验当中的现象能做到细致观察,但由于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且之前的学习中未涉及过能量,所以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将观察到的现象跟能量联系具有较大的困难,在施教的过程中要降低难度,不必提及化学能、电能等概念。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各种发光的物体,能指出哪些物体是光源。

2、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

3、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

【教学重难点】[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

[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

【教学准备】火柴、蜡烛、钢丝、电池盒、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堂导入,感受光的世界(8分钟)(出示典型的发光与反光,配以背景音乐)1、谈话:同学们,今天啊我们一起来研究大自然当中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

南京2021-2022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全部教案+教学反思(共4课时)

南京2021-2022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全部教案+教学反思(共4课时)

第一单元《光与色彩》全部教案+教学反思(共4课时)1.1《光源》教案+教学反思【主要概念】光源:它们自己能发光。

物体在发光的过程中需要能量。

【涉及课标】6.2.1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6.6.2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表现形式。

【教材分析】《光源》是新版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课。

本单元由四节课组成,前三课按递进关系设计,是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

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他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是否能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1、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发光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

2、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

3、通过“点燃蜡烛”“给金属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的发光过程,认识发光需要能量。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具有较丰富地生活经验,对光源和反光物体的认识比较丰富,对光源的概念学习较容易。

在三年级的时候学过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对用一定的标准将光源分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生也能较容易完成。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对观察实验当中的现象能做到细致观察,但由于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且之前的学习中未涉及过能量,所以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将观察到的现象跟能量联系具有较大的困难,在施教的过程中要降低难度,不必提及化学能、电能等概念。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各种发光的物体,能指出哪些物体是光源。

2、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

3、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

【重点与难点】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

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

【教学准备】火柴、蜡烛、钢丝、电池盒、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堂导入,感受光的世界(8min)(出示典型的发光与反光图片,配以背景音乐)1、谈话:同学们,今天啊我们一起来研究大自然当中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教材中问题解答第1课光源1、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P2 )篝火萤火虫礼花雷电答:萤火虫、雷电是自然光源,篝火、礼花是人造光源。

2、这些物体是光源吗﹖为什么?(P3)玻璃幕墙月亮发光答︰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

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水面发光是月光导致的。

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

第⒉课光的传播1、你认为这些光的传播路径有什么共同特点? (P4 )答︰阳光穿过树叶间隙或云间空隙、汽车远光灯、激光灯都有光束射出,而且光束看起来都是直线。

2、在研究光在空气中传播的实验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P5)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他们排整齐了吗?你是如何判断的?( P5)答︰整齐。

因为向左(右)看齐,是调整队列的基本动作,其要领是︰身体立正,头向左人右)摆动60°,脚用小碎步前后左右移动至与左(右)人员看齐,要求能够看到相邻人员的腮部,且看不到其后边的人,不能低头或仰头。

其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第3课光的反射1、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哪些物体反光效果比较好﹖说说反光效果好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P8 )答∶图片分别呈现了不锈钢广场雕塑,平面镜及摆放的苹果,湖水及景物。

如果物体表面很光滑(哪怕是细微的凹凸也没有),那么当光线照射其表面时,就会发生镜面反射,人们就会看到明亮的镜像。

2、我们看到的月光是从哪里来的?(P8)答∶月球本身既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

月球对太阳光的反射使我们能够看到被阳光照射到的半个月面。

月球向着太阳的半个月面是亮区,另外半个月面是暗区(被自己挡住)。

3、人是如何看见物体的?( P9 )答︰古希腊学者认为,眼睛发出的光碰到物体,人就能看见东西。

后来,又有人认为,是眼睛发出了像触须那样的东西,人通过触须看到物体。

公元11世纪初,阿拉伯科学家伊本·海赛姆纠正了上述看法。

2021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课件

2021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课件

这个实验说明光在空 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学生活动手册
射击瞄准时,光的传播路径是( B )。 A.人眼→准星→靶标 B.靶标→准星→人眼 C.人眼←准星→靶标
皮影表演时,光的传播路径是( C)。 A.皮影人偶→幕布→人眼 B.光源→皮影人偶→幕布 C.光源→皮影人偶→幕布→人眼
分别从蜡烛火焰顶端A和底端B画直线至小孔并延伸, 解释小孔成像为什么是倒立的。
闪电 是 通 过 云 块 之 间 的 碰撞摩擦发光的。
炸药是通过爆炸 发光的。
学生活动手册
下面是光源的请画“√”,不是光源的请画“○”。






给这些光源分类,是自然光源的在( )里写“1”, 是人造光源的写“2”。
太阳 1 激光 2 油灯 2 手电筒 2
火炬2 篝火2 霓虹灯2 萤火虫 1
导入
雨过天晴,天空会出现彩虹。除了雨过天晴之 外,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彩虹呢?他们是在什 么情况下出现的?
探索 活动一:制造彩虹
大家想看彩虹吗?下面我们动手来试着制造彩虹。
方法1:用镜子制造彩虹
材料: 镜子、一盆水、小石块、白卡纸等等。
制造方法:
仔细观察 活动现象
①在一盆水中斜放一面镜子,用小石块固定,水盆前放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光的反射现象,知道了光 的反射现象的概念,懂得了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 以反射光,而反光效果越好的物体表面越光滑。 同时,我们还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制作了潜望镜。
课后作业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阅资 料,进一步了解有关光的反射的知识。
2021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 光与色彩 4.七色光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2光的传播【主要概念】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涉及课标】6.2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6.2.2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教材分析】《光的传播》是新版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2 课,本单元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去探索光与色彩的秘密,课程的设置是逐层递进,不断加深的。

因此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光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光的传播特点,为后面的光的反射、色散等内容打下基础。

本课从观察一些生活现象中光的传播路径入手,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认识光如何传播,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教材以密林的阳光、夜间的车灯、乌云间隙透出的阳光、广场的霓虹灯光这四幅图片唤起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光在各种情境中传播路径上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第二,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

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根据光的这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

第三,制作小孔成像。

制作一套简单的装置,通过细致的操作说明小孔成像现象,进一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科学探究方法技能,光的传播现象很常见,因此他们很容易从生活现象中推测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而如何验证这一猜想相对较难,虽然学生往往能想到一些粗略的办法,但不够严谨和全面,因此老师要在学生的实验设计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能更严谨地验证光的确沿直线传播。

此外,小孔成像对学生来说是个新鲜有趣的内容,学生容易只顾制作而忽略它与光沿直线传播的联系,因此在制作之后,要通过讨论、画图、观看视频等不同方式,让学生了充分解到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华知识点整理(2022新版)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华知识点整理(2022新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精华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一课《光源》1.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⒉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常见的自然光源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 常见的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 开启的电灯、发光二极管)。

3.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 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4.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 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

5.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第二课《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2000多年前, 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 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3.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4.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 且(左右颠倒)。

5.各种颜色的光都能通过小孔后成像, 如果物体是彩色的, 像也是(彩色)的像与物体的颜色(完全一样)。

第三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 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2.(万花筒)和(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

3.可以用两面(平面镜)制作一架潜望镜。

4.(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5.两面直立的镜子的夹角(越小), 出现的影像就(越多)。

6.(猴子捞月、杯弓蛇影、圣火采集)等情形, 都属于光的反射。

7.像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都具有(光滑)的特点它们的反光效果好。

第四课《七色光》1.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折射, 形成(彩虹)。

2.(阳光明媚且光线具有一定的角度)是形成“彩虹”的必要条件。

3.白色的太阳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在一定条件下, 七色光又能合成(白色光)。

4.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新苏教版(2020年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优质教案

新苏教版(2020年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优质教案

新苏教版(2020年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优质教案单元设计意图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光对于地球.上的生命体来说至关重要。

如果没有光,整个世界便会陷入无边的黑暗中,人类将无法生存与生活。

人类通过眼睛接收了80%以上的外部信息。

研究光现象与光变化对帮助儿童认识外部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本单元通过研究光的形成、光在空气中的行进、光在不同物质中行进时发生的现象与变化,以及认识光的种类或层次等- - 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进人光世界,认知、研究光现象,感悟光对我们生存生活的重要意义。

光无疑是每个人所熟悉的,但许多人对“怎样看见光,如何发现色彩,光是怎样行进的”缺少理解,儿童尤为如此。

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光现象的过程变化缺乏形象思维,知识积累不足。

本单元主题的提出不仅承接了低年级《奇妙的光》相关主题的发展,还通过感性体验、动手操作等活动为初中学段光学现象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与实践操作经验,帮助学生更顺利地参与到光现象的探究活动中。

本单元的科学实践活动都是基于将肉眼难于感知的光学现象转化为可视过程设计的。

通过用某些能反射光的媒介显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用适宜的工具展现白光的复合性等实验,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科学探究过程,培养设计、动手操作的兴趣,学会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活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科学实践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

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知识点梳理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知识点梳理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 单元《光与色彩》知识点梳理第1 课光源1、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2、按照光源的特征,可以将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光源,比较常见的有太阳、雷电、董火虫、发光水母等。

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

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白炽灯、荧光灯、发光二极管)等。

4、判断某种光源是自然光源还是人造光源,关键是判断某种发光体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

5、可见的“发光体”分为两类: 光源与反光物体。

6、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

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水面发光是月光导致的。

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

7、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8、细钢丝发光现象: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9、光是一种能量。

从蜡烛和细钢丝发光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第课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第3 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2、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3、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如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

4、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是镜子。

5、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

6、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第4 课七色光1、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有关系。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优质PPT精品课件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优质PPT精品课件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光与色彩
1.光源
认识光源 太阳
萤火虫
点燃的蜡烛 篝(ɡōu)火
认识光源
太阳
点燃的蜡烛
萤火虫
篝(ɡōu)火
月亮 玻璃幕墙 投影屏幕
给光源分类
太阳
雷电
白炽(chì)灯
发光水母
极光
篝(ɡōu)火
荧光灯
萤火虫
发光二极管
煤油灯
点燃的蜡烛
灯笼鱼
给光源分类
太阳
雷电
自人
白炽灯
油灯
然造
光光
源源
萤火虫
极光
荧光灯
篝火
灯笼鱼
发光水母
点燃的蜡烛 发光二极管
观察蜡烛的发光过程
点燃的蜡烛
1. 观察并记录蜡烛发光过程中的变化 2. 思考是谁让蜡烛持续发光? 3. 注意实验安全
观察细钢丝的发光过程
1.细钢丝 2.电池 3.带有夹子的导线
观察细钢丝的发光过程
1. 夹住细钢丝两端 2. 防止两个夹子触碰
发光二极管
篝火
荧光灯
萤火虫 太阳
课后作业
1.从材课后习题中选取; 2.从练习册中选取。
课堂感想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还有什么疑惑? 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吧!
谢谢观赏!
再见!
1. 连接电路
3. 将导线固定在沙子中 4. 避免用手触碰
2. 观察并记录细钢丝的发光情况
3. 思考和蜡烛发光的异同
4. 及时断开电源 5. 注意实验安全
5. 夹住金属柱连接电路 6. 移除夹子断开电路
观察细钢丝的发光过程
比较蜡烛和细钢丝的发光过程
比较蜡烛和细钢丝的发光过程

【新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知识点梳理

【新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知识点梳理

【新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知识点梳理第1课光源1、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2、按照光源的特征,可以将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光源,比较常见的有太阳、雷电、董火虫、发光水母等。

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

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白炽灯、荧光灯、发光二极管)等。

4、判断某种光源是自然光源还是人造光源,关键是判断某种发光体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

5、可见的“发光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

6、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

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水面发光是月光导致的。

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

7、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8、细钢丝发光现象︰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9、光是一种能量。

从蜡烛和细钢丝发光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第课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第3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2、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3、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如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

4、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是镜子。

5、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

6、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第4课七色光1、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有关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4七色光【主要概念】光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合光。

【涉及课标】6.2.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新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4 课内容。

在前面三课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基础上,本课将关注点放在了对光本体性质的认识上。

以太阳光为载体,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作为能量形式之一的光的种类及层次性,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对光谱的初步认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光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学生对雨后彩虹有部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不同方法制造“彩虹”,了解彩虹形成的特征与性质,进而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教学内容围绕着对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这一现象的观察了解展开,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分别利用镜子、水雾、三棱镜来制造“彩虹”,体验、了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

第二部分,根据科学史中科学家牛顿对色散现象研究的过程描述,认识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了解牛顿对光学研究的贡献。

第三部分,分别使用手电筒、分色圆盘陀螺观察几种不同色光混合时颜色发生的变化,了解、体会色散现象的逆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彩虹现象,也知道彩虹有七种颜色,大多属于无意识状态的观察,比较感兴趣,也很好奇,但对彩虹的七种颜色和太阳光的关系不清楚,无法将两者建立起联系。

本课就是要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来发现“太阳光由七种颜色混合而成”这一奥秘。

同时再通过将不同的色光混合成白光的活动从反面进一步验证之前的结论。

无论是制造彩虹实践活动还是色光的混合实验,对于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挑战,需要教师一定的指导,在实验和操作前后,要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会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能在共同现象中发现阳光能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

2. 通过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牛顿发现“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过程。

3. 会用手电筒做色光混合实验,从反面进一步了解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制造彩虹和色光混合实验认识白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

难点:使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喷雾器,彩虹视频,牛顿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视频,PPT。

学生准备:镜子,水槽,三棱镜,白面板,三只彩光手电筒、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研究话题(7 分钟)1.谈话: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南京下了一场大雨,雨过天晴,天空中出现了一种非常美丽的现象,都成网红了,你们想不想看看?2.播放彩虹视频,学生观看。

3. 提问:是什么现象啊?(彩虹)4. 追问:你还在哪里见过彩虹呀?(学生说自己的经历,副板书:时间、地点、样子……)5. 再问:今天这个时候能看到彩虹吗?(不能)现在想不想看到彩虹?(想)老师现在就可以制造出彩虹,你们相信吗?(相信)你们觉得需要什么呢?(阳光、水等)6. 讲述:好,下面,张老师就带着大家到室外去现场制造彩虹,出示课件现场站位照片:张老师站在前面喷水雾,同学们沿着半圆形站在后面观察,听明白了吗?7. 师生到室外制造彩虹。

8. 提问:大家都看到了吗?(可能有的站位角度不同,看不到,让看不到的同学和看到的同学互换位置,再观察)现在看到了吗?(看到了)追问:看不到的原因是什么?(引出角度)[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见过彩虹现象,通过播放真实的视频调动起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回忆,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聚焦到对彩虹的颜色组成和样子的描述,并到室外去进行“实战”造彩虹,引发学生对彩虹出现条件的思考,为后面研究彩虹的奥秘打下基础。

]二、制造“彩虹”,初步发现白光可以分解成多种不同颜色的光(20 分钟)1. 回到教室,谈话:彩虹漂亮吗?是什么样子的啊?(副板书:红、橙、黄、绿……学生说多少就写多少)2. 提问:你们想不想也制造出这样漂亮的彩虹呢?(想)不过,张老师也没有那么多水管,再说,喷那么多水也浪费啊!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其他材料,一起来认识下,看看怎么来造彩虹?3. 出示课件,介绍操作方法:方法一:出示材料:镜子、装有水的水槽、石块、白色面板。

出示步骤:(1)让水槽中的水保持平静,斜着插入一面镜子,用石块抵住,不让镜子滑入水中,在水槽前竖直放一张白色面板;(2)让镜子朝向太阳,不断调整镜子的角度,使阳光反射到白色面板上,直到看见“彩虹”方法二:出示材料:三棱镜(第一次见到,要简单介绍一下)。

出示步骤:(1)将三棱镜竖直立在地面上,让阳光能照射到三棱镜上;(2)不断调整三棱镜的角度,使透过三棱镜的阳光投射到白面板上,直到看见“彩虹”;友情提醒:完成实验记录单,两种方法都完成后,整理器材回教室,准备汇报。

4.学生分组到室外制造彩虹,教师适时做指导,并拍下制造成功的彩虹图片。

5. 学生回教室,进行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拍到的彩虹图片)6. 讲述:大家可真了不起,都能制造出五颜六色的彩虹了。

(课件出示照片)提问:彩虹由哪几种颜色组成啊?(板贴: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我们也称作七色光。

(板贴课题)7. 追问:我们通过怎样的方法让阳光变成彩虹的呀?(根据学生的回答板贴:水雾、插入水中的镜子、三棱镜)8. 小结:我们通过向空中喷水雾、将镜子插入水中、转动三棱镜的方法都能把阳光分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板书:通过、分成)[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是不能独立想到如何设计实验来制造彩虹的,需要教师必要的介绍和指导,但也不能重操作轻思维,只是体验性的操作活动,因此需要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及时记录自己的操作和发现,引发学生对活动进行深度的思考,在不同的实验方法获得相同现象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规律的存在。

]三、观看牛顿与七色光的科学史故事视频,进一步明晰白光可以分解成多种不同颜色的光(5 分钟)1. 谈话:其实我们刚才所做的活动,早在 300 多年前,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就已经做过类似的活动了,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牛顿和七色光的故事吧!2. 学生观看视频。

3. 小结:牛顿用三棱镜可以将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用实验证明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同学们,你们也很了不起哦!用不同的方法也把阳光分成了七种颜色。

其实我们在雨过天晴能看到彩虹,就是因为空中的小水滴就像一个个三棱镜,把阳光分解成了七色光。

[设计意图:将科学史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呈现,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牛顿发现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研究过程,和自己的探究做比较,发现有相似之处,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渗透坚持不懈的科学研究精神。

]四、做色光的混合实验,从反面验证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7 分钟)1. 谈话: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牛顿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他还试着将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的七色光再合成了白光,大家想不想也来试试,看看不同的色光混合到一起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想)2. 介绍实验方法:张老师这里有三种颜色光的手电筒,在黑板上演示照出:红光、绿光、蓝光。

如果把它们重叠到一起,PPT 展示:红光和绿光重叠,红光和蓝光重叠,绿光和蓝光重叠,红光、绿光和蓝光一起重叠,重叠的部分还会是原来的颜色吗?会是怎样的颜色呢?想不想试试?3. 小组领取材料,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及时拍下学生做出的光的混合照片。

4. 汇报交流发现,展现学生做的结果。

(补充: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就可以混合成白光,我们也称它们为“光的三原色”)5. 小结:白光不仅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不同颜色的光也可以混合成其他颜色的光或者合成白光。

[设计意图:本环节只让学生做用手电筒做色光混合的实验,有两点考虑:一是两个混合实验活动是同质的,课堂容量有限,时间是个问题;二是手电筒彩光的混合和前面光的分解能相互对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接受,而圆盘的快速转动,学生不太能容易理解,并且实验现象容易产生误差。

记录单的填写让学生的观察更有序,有利于作比较,发现规律。

]五、总结巩固,拓展延伸(1 分钟)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制造了彩虹,研究了彩虹,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2. 学生谈收获感受。

3. 课外拓展:看似简单的阳光能分解成七色光,那看起来很艳丽的色光是否能再分解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本课的学习颠覆了学生的原有认知,他们的脑海中一定会产生这样的问题:颜色丰富的色光是不是也是由其它的光组合而成的呢?产生了新的问题,从而又开启了新的研究,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让科学探究继续下去,这才是科学的本质所在。

]【教学反思】2001 版老版教材中也有《七色光》这一课,通过比较发现,两版教材内容大体差不多,但新版教材中把重点落在如何制造彩虹上,在通过多种制造彩虹的方法中,比较归纳出相同的地方:太阳光在透过水雾、斜插入水中的镜子和三棱镜时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以下两点值得思考: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同时,要能引发学生真切关注现象,提出真实问题,产生真正思考。

学生对彩虹现象可以说是熟悉的陌生,都是在生活中不经意间的无意发现,并没有对其产生的原因做进一步的思考,最多是惊讶和兴奋(当然不排除有少数孩子真能联系自己的课外知识来解释)。

因此,在课堂中能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现象,进入到真实的情境场中去,才会引发学生进行真正的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看真实记录的彩虹视频,调取学生的生活记忆,并让学生猜测要想出现彩虹,可能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初步引出太阳光、水等关键要素。

接着带学生到室外真刀真枪地去制造彩虹,这样的情境是真实的,学生也是特别期待的。

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学生又会进一步发现,并不是有阳光和水,就一定能看见彩虹。

问题又聚焦到观察的角度上来,从而能引发更深入的思考:观察角度很重要,怎样的角度最容易看到彩虹呢?(其实应该是怎样的角度最容易将阳光分解成七色光呢?学生当然是不知道的,但为后面用插入水中的镜子和三棱镜来制造彩虹提供了思考和实践的空间。

)2. 制造彩虹,不能仅以出现结果为目标,要关注制造的过程,在实践和记录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教材中要求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并给出了制造的方法和步骤。

在教学这个环节时,我还是比较纠结的:如果都告知学生实验的方法了,学生就只会照着步骤一步一步去做,探究在哪里?思考在哪里?但如果不给实验方法和步骤,让学生自己去摸索,难度很大,比较盲目,不知道如何下手,即使成功,很难关注到是如何做到的?鉴于此,我采取了折中的方法,给方法,但要让学生在制造的过程中,重点要记录下是如何做到的?是怎么来逐步调整角度的?(前面的实践活动已经让学生关注到角度问题),以此来“倒逼”学生一定要关注制造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