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中的血脂代谢异常与处理
肿瘤的脂质代谢组学
肿瘤的脂质代谢组学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而脂质代谢在肿瘤的发展和进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脂质代谢组学研究了肿瘤细胞内脂质代谢的变化,可以为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脂质代谢是指机体内脂类物质的生成、分解和利用过程。
在正常细胞中,脂质代谢平衡,维持正常的细胞功能。
然而,在肿瘤细胞中,脂质代谢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的脂质合成增加,同时脂质降解减少,导致肿瘤细胞内脂质含量的积累。
这种脂质代谢异常不仅可以提供肿瘤细胞生长所需的能量和原料,还可以调节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转移能力。
脂质代谢组学通过对肿瘤组织和体液中脂质代谢产物的分析,可以揭示肿瘤细胞内脂质代谢的变化,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一项研究发现,肿瘤组织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含量明显增加,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另外,一些特定的脂质代谢产物,如脂肪酸、磷脂和酰胺等,也可以作为肿瘤的生物标志物,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除了作为肿瘤的诊断指标,脂质代谢组学还可以用于肿瘤治疗的个体化。
根据肿瘤细胞的脂质代谢特征,可以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一些脂质合成酶抑制剂和脂质代谢通路抑制剂已经被用于临床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此外,脂质代谢组学还可以用于评估肿瘤治疗的疗效。
通过监测肿瘤细胞内脂质代谢的变化,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脂质代谢组学的研究还揭示了肿瘤细胞内脂质代谢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
肿瘤微环境中的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可以调节肿瘤细胞的脂质代谢,促进肿瘤的发展。
同时,肿瘤细胞产生的脂质代谢产物也可以改变肿瘤微环境,进一步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因此,脂质代谢组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肿瘤的发生机制,还可以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肿瘤的脂质代谢组学研究揭示了肿瘤细胞内脂质代谢的变化,为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通过分析肿瘤组织和体液中脂质代谢产物的变化,可以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肿瘤治疗中的血脂代谢异常与处理
肿瘤治疗中的血脂代谢异常与处理肿瘤代谢异常是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与持续的生长信号、死亡逃逸、永生复制、血管再生等肿瘤经典特征并列,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肿瘤细胞本身便会出现脂质代谢的变化,肿瘤组织中常发现脂质合成的激活[1],这不仅可以为细胞的生长提供额外的能量,也能作为激素和第二信使前体物质参与到细胞信号传导等生命活动当中[3],借此影响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分化等多个环节[4]一、肿瘤治疗中血脂异常近年来,患者在接受抗肿瘤的治疗中出现血脂异常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众多的关注,这得益于血脂与心血管事件的密切联系。
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清中总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俗称高脂血症。
实际上广义的血脂异常包括低HDL-C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重要的危险因素[5]。
引起血脂升高的治疗有:1.内分泌治疗药物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
内分泌药物对血脂的影响尚存在一定的争议,产生差异可能与人种、年龄等因素有关[6]。
以乳腺癌为例,内分泌治疗是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7]。
内分泌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如他莫昔芬,托瑞米芬)、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下调剂(SERD,如氟维司群)、芳香化酶抑制剂(AIs,如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如戈舍瑞林等)等。
研究发现他莫昔芬及托瑞米芬具有降低TC、TG的作用,但托瑞米芬可升高HDL,而他莫昔芬则会降低HDL[8-10]。
AIs对血脂的影响同样无定论,多个实验结果受药物种类及实验设计的不同而不同,多数文章认为依西美坦有轻度降低血脂的作用,而来曲唑和阿那曲唑则会轻度升高血脂或基本不影响血脂[6, 10, 11]。
在前列腺癌及乳腺癌中均广泛使用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如戈舍瑞林等)也会引起TC、TG、HDL的升高,但对LDL 影响较小[6]。
肿瘤患者血脂管理流程
肿瘤患者血脂管理流程
一、检查范围
(1)检查肿瘤患者各项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
(2)根据肿瘤类型和临床情况选择是否检查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比值(/)以观察高甘油三酯血症风险。
二、标准
(1) ≤5.18/;≤1.7/;-≥1.04/;-<3.37/。
(2) /<1提示低风险,1-2提示中等风险,>2提示高风险。
三、管理流程
(1)定期检查血脂指标并与上次结果进行对比。
(2)指标异常者进行药物治疗,如使用脂调节药物。
并配合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
(3)根据治疗效果进行随访检查,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4)严格把握肿瘤治疗期间禁忌脂调节药物的使用,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5)血脂不良伴发其他并发症时,需要与相关科室进行咨询决定后续处理措施。
以上便是肿瘤患者血脂管理的主要流程,帮助保证患者治疗的同时控制血脂指标在正常范围内。
肿瘤代谢异常如何影响治疗
肿瘤代谢异常如何影响治疗肿瘤,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生和发展与细胞代谢的异常密切相关。
肿瘤细胞具有独特的代谢模式,这种代谢异常不仅为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增殖提供了物质和能量基础,还对肿瘤的治疗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肿瘤细胞的代谢异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们通常会增强糖酵解途径,即使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也倾向于将葡萄糖转化为乳酸来产生能量,这一现象被称为“瓦伯格效应”。
其次,肿瘤细胞对氨基酸的摄取和代谢也发生了改变,例如对谷氨酰胺的依赖增加。
此外,肿瘤细胞的脂质代谢也出现异常,表现为脂肪酸合成增加以及脂质分解代谢的改变。
这些代谢异常对肿瘤治疗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在化疗方面,由于肿瘤细胞代谢的特殊性,它们可能对某些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
例如,一些肿瘤细胞通过增强药物外排、改变药物靶点或者激活细胞存活通路来抵抗化疗药物的作用。
以顺铂为例,它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的化疗药物,但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增加谷胱甘肽的合成来中和顺铂的毒性,从而导致耐药的发生。
而肿瘤细胞增强的糖酵解途径也可能影响化疗药物的疗效,因为糖酵解产生的酸性环境可能会改变药物的分布和活性。
在放疗方面,肿瘤细胞的代谢异常同样会产生影响。
放疗主要通过产生自由基来损伤肿瘤细胞的 DNA,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然而,肿瘤细胞较高的抗氧化能力,如增加谷胱甘肽等抗氧化物质的合成,能够中和放疗产生的自由基,降低放疗的效果。
此外,肿瘤细胞的代谢重编程还可能影响其对辐射损伤的修复能力,进一步影响放疗的疗效。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但肿瘤代谢异常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代谢产物的积累来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
例如,肿瘤细胞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增殖,导致免疫细胞无法有效地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同时,肿瘤细胞对氨基酸的代谢异常也会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例如影响 T 细胞的活化和增殖。
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分子靶点进行治疗的方法。
肿瘤脂代谢异常和脂代谢调节治疗
肿瘤脂代谢异常和脂代谢调节治疗脂类是三大营养素之一,除了与能量供应和储存密切相关外,还有两个方面作用:①是细胞的主要构件分子。
磷脂(甘油磷脂和鞘磷脂等)和胆固醇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脂类代谢改变会直接影响细胞膜合成和细胞增殖;②是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活性分子。
多种脂类分子及其代谢中间物可参与细胞信号转导、炎症和血管调节等,并与细胞增殖、细胞黏附和运动等密切相关。
因此,脂类代谢异常不仅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密切相关,而且与肿瘤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等密切相关。
肿瘤脂类异常代谢是改变肿瘤代谢,也称肿瘤代谢重编程(metabolismreprogramming)的重要组成部分。
肿瘤细胞脂类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不受控制的脂肪酸从头合成和脂类合成增强,为肿瘤细胞增殖持续提供所需的构件分子。
而肿瘤宿主的脂类代谢则与之相反,不断进行脂肪动员和分解,同时存在不同程度外源性脂类利用障碍。
这些改变与肿瘤癌基因信号通路增强、相关代谢酶改变和炎症等密切相关。
因此,肿瘤脂类异常代谢通路及相关酶是肿瘤潜在的抗癌药物治疗靶点,也是肿瘤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1、肿瘤细胞脂类异常代谢肿瘤细胞脂类异常代谢主要表现为脂肪酸从头合成和脂类合成增强,脂肪酸分解降低[1]。
各种肿瘤均显示内源性脂肪酸生物合成增高,而大多数正常细胞,即便是有着相对较高的增殖速度细胞也是优先利用饮食中和(或)内源性脂类来合成新的结构脂类。
尽管一些正常组织,如脂肪细胞、肝细胞、激素敏感细胞和胎肺组织具有非常活跃的脂肪酸合成信号,但在大多数正常细胞中脂肪酸从头合成均受到抑制。
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内脂肪酸从头合成增加与细胞脂类水平无关,其原因还不清楚,这可能与肿瘤细胞不断增殖需要合成大量膜脂有关,并且与肿瘤细胞恶性表型(侵袭和迁移等)密切相关。
肿瘤细胞快速增殖需要不断补充能量和合成构件大分子。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肿瘤细胞的代谢信号明显发生了改变,其中最重要的代谢改变之一就是肿瘤细胞脂肪酸从头合成大大增强。
肿瘤细胞的代谢途径和调节
肿瘤细胞的代谢途径和调节肿瘤是一种细胞增殖异常的疾病,它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代谢异常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肿瘤细胞不仅可以通过各种代谢途径获取能量和物质,还可以利用代谢途径来逃避免疫、维持增殖、抗药等。
在肿瘤细胞代谢的途径和调节方面,我们需要了解它的主要代谢途径、调节因子以及可能的治疗策略。
一、主要代谢途径1. 糖异生和糖酵解途径:在恶性肿瘤细胞中,糖异生和糖酵解途径是两大主要途径,这一途径不仅可以为肿瘤细胞提供能量,还可以提供物质合成的基础。
2. 脂肪酸代谢途径:除了利用糖异生和糖酵解途径提供的代谢产物外,肿瘤细胞还可以通过脂肪酸代谢途径获取能量和物质。
3. 过氧化物酶体途径和谷氨酸途径:在这两种代谢途径中,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过氧化物酶体途径来维持其生存和增殖,而谷氨酸途径则可以为肿瘤细胞提供抗氧化物质。
二、调节因子1. 信号通路:信号通路是调节细胞代谢、增殖、转化和死亡等的主要途径,所有这些过程都需要信号通路的参与。
在肿瘤细胞中,信号通路可以被突变或过度活化,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和代谢。
2. 基因调控:基因调控是影响细胞代谢的另一种重要机制。
许多基因编码代谢途径中的酶和转运蛋白,这些基因可能通过转录因子调控和表观遗传学调节影响肿瘤细胞的代谢调节。
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营养和微环境等因素,也会对肿瘤细胞的代谢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缺乏营养和含氧量低的环境下,肿瘤细胞会通过代谢途径来适应和存活。
三、治疗策略基于对肿瘤细胞代谢的途径和调节的研究,许多治疗肿瘤的策略已经涌现出来。
其中,一些治疗策略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靶向糖异生、靶向谷氨酸代谢等,这些策略对恶性肿瘤具有潜在的治疗效果。
此外,免疫治疗也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治疗方法之一。
免疫治疗可以启动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从而在肿瘤细胞代谢调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总之,肿瘤细胞代谢调节是肿瘤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不仅可以为肿瘤治疗提供重要的靶点和策略,还可以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提供支撑。
肿瘤细胞代谢异常及其在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细胞代谢异常及其在治疗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肿瘤细胞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肿瘤细胞代谢异常是指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在能量代谢途径上的变化和调节异常,它是许多肿瘤细胞的共同特点。
这种异常代谢导致肿瘤细胞的生长、分化、转移等行为受到破坏,肿瘤细胞呈现出比正常细胞更高的需氧代谢和更强的酸化程度。
针对肿瘤细胞代谢异常的调控,已经成为了治疗肿瘤的新方向。
一、肿瘤细胞代谢异常的特点1. 糖酵解过程高速进行相比之下,正常细胞的氧化磷酸化途径是高效能量代谢途径。
因为肿瘤细胞的能量需要比正常细胞高,所以肿瘤细胞会优先选择糖酵解途径。
这种途径使肿瘤细胞能够快速地获取能量和生物合成所需的原料。
2. 由于血管新生不足,导致缺氧状态的持续肿瘤细胞由于快速生长,需要更多的营养和氧气,并且不断释放代谢废料和二氧化碳,这样一来肿瘤细胞会对邻近组织的营养供给造成影响。
由于肿瘤组织的血管新生不足,缺氧状态的持续会刺激肿瘤细胞进一步通过糖酵解途径来获取能量。
3. 细胞动态平衡被破坏肿瘤细胞的细胞动态平衡被破坏,使得肿瘤细胞之间互相协作,形成了肿瘤的整体性。
肿瘤细胞的代谢异质性意味着它们可能具有不同的虚弱点。
因此,针对这些虚弱点进行干预,可以对肿瘤治疗产生重要影响。
二、肿瘤细胞代谢异常在治疗中的应用1. 代谢抑制剂代谢抑制剂是通过靶向肿瘤细胞的代谢过程,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为目的的抗肿瘤药物。
该类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生物合成,进而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例如,糖酵解抑制剂2-磷酸葡糖酸酰基转移酶(PFKFB3)抑制剂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从而使其死亡。
2. 营养基因靶向药营养基因是指肿瘤细胞依赖于其生长和存活的营养转运方式。
营养基因靶向药可以靶向这些代谢途径的特定酶,从而阻断肿瘤细胞营养的供应。
例如,靶向谷氨酰胺转运蛋白(ASCT2)的抑制剂可以阻断肿瘤细胞的谷氨酸转运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能力。
肿瘤代谢异常研究
肿瘤代谢异常研究肿瘤代谢异常是肿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肿瘤细胞的代谢特征与正常细胞有很大区别,包括不同的能量来源、葡萄糖利用和丙酮酸循环等。
了解肿瘤细胞的代谢特征对于肿瘤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能量代谢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都依赖ATP来提供能量。
正常细胞通过线粒体中的氧化磷酸化途径产生ATP,而肿瘤细胞则通过糖酵解产生ATP。
这是因为肿瘤细胞的线粒体呼吸链较正常细胞低效,使其难以从氧化磷酸化途径中获得足够的ATP。
肿瘤细胞的ATP主要来源于糖酵解过程中的三磷酸甘油酸生成(ATP),此外,肿瘤细胞在缺氧状态下还可以通过酸性酪氨酸和精氨酸等氨基酸代谢产生ATP。
因此,能够抑制糖酵解和氨基酸代谢的药物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策略。
二、葡萄糖代谢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率比正常细胞高出很多倍,而且肿瘤细胞几乎总是通过糖酵解途径代谢葡萄糖,而非线粒体呼吸链。
这是因为糖酵解过程可以在缺氧条件下持续进行,并可以快速产生ATP。
肿瘤细胞的高葡萄糖代谢与肿瘤治疗的失败有关。
比如,糖尿病患者患肿瘤的风险较低,因为糖尿病导致葡萄糖代谢异常,使得肿瘤细胞的生长减缓。
与此相反,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表达大量的葡萄糖转运蛋白来提高葡萄糖的利用率。
研究发现,一些靶向葡萄糖代谢的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三、乳酸和丙酮酸循环在肿瘤细胞的高速糖酵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乳酸,并进入丙酮酸循环。
丙酮酸循环可以将乳酸和丙酮酸转化为有用的代谢物,如合成酰基酶A和丙酮酸等。
丙酮酸循环与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等生物学过程有关。
抑制乳酸和丙酮酸循环的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侵袭,这些药物被认为具有治疗肿瘤的潜力。
四、脂肪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在肿瘤细胞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发现,肿瘤细胞中脂肪酸代谢的速率比正常细胞快,不仅可以产生ATP,还可以生成细胞膜和信号分子。
肿瘤细胞中的脂肪酸代谢与肿瘤生长、转移有关。
研究表明,抑制肿瘤细胞中的脂肪酸合成和代谢,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脂质在肿瘤中发挥的作用
脂质在肿瘤中发挥的作用引言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近年来,研究发现脂质在肿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脂质是生命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参与能量代谢和细胞膜结构的维持,还在肿瘤的发生、进展和治疗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脂质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并讨论其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脂质与肿瘤的关系脂质代谢异常与肿瘤发生研究表明,脂质代谢异常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肿瘤细胞中,脂质合成和降解的平衡被打破,导致脂质的积累。
脂质积累不仅提供了肿瘤细胞所需的能量和结构材料,还参与了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过程。
因此,调控脂质代谢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策略。
脂质调控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脂质在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脂质可以通过调节信号转导通路、调控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等途径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
例如,一些脂质代谢酶的活性异常会导致肿瘤细胞的增殖过程失控,促进肿瘤的发展。
因此,针对脂质代谢酶的调控可能成为治疗肿瘤的潜在靶点。
脂质调控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是肿瘤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脂质在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脂质可以调节肿瘤细胞的细胞骨架重组、细胞间黏附和细胞外基质降解等过程,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因此,干预脂质代谢可能成为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新方法。
脂质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脂质作为肿瘤标志物脂质在肿瘤中的异常积累和代谢调控使其成为潜在的肿瘤标志物。
通过检测肿瘤细胞中的脂质组成和代谢产物,可以辅助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例如,一些脂质代谢产物的浓度与肿瘤的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肿瘤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指标。
脂质调控药物的研发脂质在肿瘤中的重要作用为开发脂质调控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干预肿瘤细胞中的脂质代谢和信号转导通路,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从而实现肿瘤治疗的目标。
一些已有的抗肿瘤药物已经证实具有调控脂质代谢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这类药物可能成为未来肿瘤治疗的重要方向。
肿瘤代谢调控机制及其在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代谢调控机制及其在治疗中的应用癌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疾病,不仅对患者身体造成巨大的伤害,还带来了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负担。
肿瘤细胞的代谢异常是癌症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代谢调控已成为治疗癌症的一种新策略。
本文将探讨肿瘤代谢调控机制及其在治疗中的应用。
一、肿瘤代谢调控机制1. 代谢重编程代谢重编程是指细胞在遭受各种刺激后,通过调整代谢反应的通路和方向,以适应其生存和增殖的需要。
肿瘤细胞的代谢重编程是癌症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代谢特点是利用大量的葡萄糖进行酵解,产生乳酸作为能量来源,同时增强无氧氧化磷酸化作用,以迅速增殖和扩散。
2. 糖代谢糖是生物体内的主要能量来源。
在肿瘤细胞中,代谢重编程使得糖的代谢方向产生变化。
肿瘤细胞通过大量摄取和利用葡萄糖,产生大量能量和生长所需的原料。
同时,糖代谢还参与肿瘤细胞的酸碱平衡调节、信号传递、抗氧化、DNA修复等过程。
因此,通过糖代谢的调控,可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针对性治疗。
3. 脂代谢除了糖代谢,脂代谢也是肿瘤细胞重要的代谢反应。
肿瘤细胞摄取外源性脂质,通过解酰化反应将其转化成游离脂酸,再通过β氧化反应将其分解为乙酰辅酶A (Ac-CoA),并利用其参与三羧酸循环(TCA循环)和无氧氧化磷酸化等反应。
同时,肿瘤细胞还可以利用脂质合成,合成与正常细胞不同的脂肪酸和磷脂来满足其存活和生长的需要。
二、肿瘤代谢调控在治疗中的应用1. 代谢治疗代谢治疗是利用药物或自然产物介入代谢通路,影响代谢过程,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例如,通过抑制糖酵解和改善三羧酸循环,来阻止肿瘤细胞的代谢重编程和增殖。
研究表明,某些代谢药物可以直接干扰肿瘤细胞的代谢过程,如葡萄糖代谢抑制剂和脂质代谢抑制剂等,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2. 代谢治疗结合免疫治疗近年来,代谢治疗与免疫治疗的结合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种新趋势。
代谢治疗可以通过改善肿瘤微环境来增强免疫治疗的效果。
肿瘤细胞代谢通路和分子机制的研究及治疗策略
肿瘤细胞代谢通路和分子机制的研究及治疗策略肿瘤一直是医学领域里难以攻克的难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的代谢异常是其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研究肿瘤细胞代谢通路和分子机制,探索治疗肿瘤的新策略,成为了当前肿瘤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肿瘤细胞代谢通路肿瘤细胞的代谢通路与正常细胞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正常细胞代谢主要通过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TCA周转)产生能量和生物分子。
而肿瘤细胞通常依赖于各种代谢途径来满足其快速增殖和生长的需求,例如:1. 糖酵解:肿瘤细胞通过糖酵解途径快速产生ATP,以维持其高速的增殖和代谢活性。
在这一过程中,糖原磷酸酶(PPM1K)是一个重要的调节蛋白。
2. 乳酸发酵:相比于正常细胞通过TCA周转体系产生ATP,肿瘤细胞更多地经由乳酸发酵途径产生能量,并生成过量的乳酸和大量酸性代谢产物,导致肿瘤微环境的酸化,从而增加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
3. 脂肪酸代谢:脂肪酸通过β-氧化途径产生大量的ATP。
同时样本研究表明,脂肪酸合成酶(FASN)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 氨基酸代谢:肿瘤细胞依赖于各种氨基酸来维持其生长和增殖,并产生必要的蛋白质。
其中,谷氨酸代谢是肿瘤细胞代谢的关键途径之一。
二、肿瘤细胞代谢分子机制肿瘤细胞代谢分子机制主要包括各种关键蛋白和信号通路,例如:1. AMPK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可以通过促进脂肪酸氧化和抑制葡萄糖合成来降低ATP水平,进而防止干扰细胞增殖并抑制肿瘤生长。
2. HIF-1α信号通路:HIF-1α在低氧环境下激活,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代谢和增殖,并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酸碱平衡和生长因子反应。
3. mTOR信号通路:mTOR通过调节蛋白合成、糖代谢和细胞增殖等多个方面,与肿瘤细胞的发生、增殖等相关微环境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 P53信号通路:P53被认为是肿瘤紧要的抑制剂之一,在肿瘤细胞代谢中反应通过抑制糖酵解并促进线粒体氧化,最终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肿瘤生物学中的肿瘤微环境和代谢异常
肿瘤生物学中的肿瘤微环境和代谢异常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目前仍未找到完全治愈的方法,也是已知的最复杂的疾病之一。
导致肿瘤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在肿瘤病理学和细胞生物学上的共性是肿瘤微环境和代谢异常。
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了肿瘤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对于肿瘤生物学的理解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 肿瘤微环境肿瘤微环境主要是指肿瘤周围的组织环境,包括细胞、基质、介质、免疫细胞等多个方面。
肿瘤微环境与肿瘤形态、转移、治疗等都密切相关,因此对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1.1 基质基质是指肿瘤周围的非癌组织,包括纤维基质、细胞外基质等。
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基质的变化对于肿瘤细胞的生长、浸润、转移等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基质的化学成分、结构、机械性质和生物学特性等与肿瘤微环境的形态背景密切相关。
1.2 细胞因子与免疫细胞肿瘤微环境中存在一些吸引肿瘤细胞生长、浸润和转移的细胞因子,例如上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这些因子可以改变肿瘤周围细胞的基质环境,提高肿瘤细胞的浸润能力。
另外,肿瘤微环境中还存在一些免疫失调的细胞,如肿瘤细胞、巨噬细胞等,这些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2. 肿瘤代谢异常肿瘤代谢异常包括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糖代谢、氨基酸代谢等方面。
因为肿瘤细胞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营养来维持它的生长和分裂,因此它们的代谢过程与正常细胞区别明显。
2.1 能量代谢肿瘤细胞通过酵解、氧化磷酸化等途径来产生 ATP,其中酵解是最主要的途径。
相比正常细胞的氧化磷酸化,酵解对于肿瘤细胞来说更加有效,因为其能够更快、更大量地产生 ATP。
2.2 糖代谢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代谢有着明显的异常。
肿瘤细胞的糖酵解途径特别活跃,常常处于高乳酸浓度状态,可以提供足够的 ATP 能量。
2.3 氨基酸代谢氨基酸在肿瘤细胞的代谢过程中也非常重要。
肿瘤细胞对谷氨酸的摄取和代谢是供能和营养来源的主要途径,用于合成蛋白质和维护 DNA 稳定性。
肿瘤细胞代谢的调节和治疗
肿瘤细胞代谢的调节和治疗在身体内,细胞的正常代谢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的重要保障,而细胞代谢异常,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大多数肿瘤细胞表现出异常的代谢特征,即“战争代谢”(Warburg Effect),即在丰富的氧气条件下,细胞的代谢方式变为依赖于糖酵解。
这一特点表现为肿瘤细胞会耗尽周围的葡萄糖,并将其转化成能够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的两个主要产物:乳酸和ATP。
在肿瘤细胞内,有一个重要的代谢调节通路被认为与维持其以上特点密切相关,即糖酵解通路。
糖酵解通路上的多个重要酶类,在肿瘤细胞内都有不同的调节机制,其转录后调节和后转录调节往往也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
因此,阻断上述酶类的表达或调控其表达一直是肿瘤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
鸟氨酸-糖酵解途径和丝氨酸-三羧基酸途径等细胞代谢途径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热点,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鸟氨酸-糖酵解途径鸟氨酸-糖酵解途径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细胞代谢途径。
在糖酵解之前,鸟氨酸主要由肝脏、淋巴、免疫细胞 in vitro、骨髓造血干细胞以及一些肿瘤细胞形成。
它可以为糖酵解提供可能的后续代谢物质和细胞生物反应控制。
在癌症代谢学中,糖酵解方案和鸟氨酸-糖酵解途径步骤的代谢差异的确需要得到更好的研究。
鸟氨酸-糖酵解途径的调节机制已经在治疗和诊断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丝氨酸-三羧基酸途径丝氨酸-三羧基酸途径是一种最为关键的代谢途径。
它是细胞内功能和营养代谢交叉的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物学特性。
丝氨酸-三羧基酸途径对于固定糖源的利用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也对脂质代谢提供金字塔的物质。
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中丝氨酸-三羧基酸途径的活性常常相比正常细胞更高。
这一途径能够维持肿瘤细胞的正常生长,同时也能够提供抵抗药物的潜力。
丝氨酸-三羧基酸途径的研究也日益成为肿瘤治疗的热点。
最新的研究表明,通过靶向丝氨酸-三羧基酸途径,可以减缓或抑制肿瘤的生长,这为肿瘤治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
肿瘤患者的代谢改变和营养治疗
肌无力
迟发型超敏皮肤试验阴性
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
营养支持
患者胃肠道功能完整或具有部分
①病情不允许经胃肠道进食 ;②胃肠道的供给量无法满
肠外营养
方法选择
肠内营养
胃肠道功能,是能源物质供给的 最佳途径
足患者的需要;③胃肠道功
能紊乱④胃肠道有梗阻
美国肠内肠外营养协会(ASPEN)推荐:①有
条件做能量消耗测定时,提供倍实际测得
相对上消化道比较,结、直肠癌营养不良发生率较低,术前需肠外营养患者不多,如 以存在营养不良,应提供围手术期肠内肠外营养治疗;术后,尤其是右半结肠切除术 后易出现的水、钠、钾丢失应予重视并积极处理
谢谢!
部分肿瘤治疗特点及营养治疗建议
肿瘤类型 需要治疗的原因
治
疗建议
头颈部肿瘤
放疗导致味觉丧失,口干舌 燥,手术增加咀嚼和吞咽困 难的程度
如能吞咽,经口摄入流质营养液,或经鼻饲管喂养;如需长期管饲者,最好采用胃造 瘘途径提供营养物质;返流或误吸危险性较大患者,宜经空肠造瘘提供营养液,用输 液泵维持滴注;上述途径困难者才采用肠外营养方式
糖类(碳水化合物)代谢异常
• 荷瘤状态宿主无论是口服或静脉滴注葡萄糖均可引起 高血糖,由于部分肿瘤患者表现为血浆胰岛素水平低 下,糖的清除能力降低,故又推测是周围组织敏感性 和胰岛素释放量双重下降的结果。由于周围组织对葡 萄糖利用障碍,这些大量生成的葡萄糖就有可能被肿 瘤获取,经无氧酵解而被大量消耗,随之释放的大量 乳酸成为葡萄糖再生产的前体之一。1mol葡萄糖酵解 仅产生2molATP,而自乳酸再合成葡萄糖需耗费 6molATP,这种周而复始,消耗ATP的恶性循环成为荷 瘤状态下葡萄糖代谢特点,即Cori循环。据统计荷瘤 患者通过Cori循环每天要丧失1046—1464KJ能量,该 循环成为引起癌性恶病质的原因。
肝癌发生历程中溶血卵磷脂代谢异常的机制及意义
溶血卵磷脂代谢异常与肝癌预后评估
预测肝癌患者的生存率
溶血卵磷脂水平可预测肝癌患者的生存率。研究表明,血清中溶血卵磷脂水平升高的肝癌患者生存期较短,预 后较差。
评估治疗效果
溶血卵磷脂代谢异常的程度可以评估肝癌的治疗效果。通过监测治疗前后血清中溶血卵磷脂水平的变化,可以 判断治疗效果的好坏,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研究结果提示,溶血卵磷脂代谢异常可能 是肝癌发生的早期标志物之一,对于肝癌 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溶血卵磷脂代谢异常可能成为肝癌 治疗的新靶点,对于开发新的肝癌 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要点一
溶血卵磷脂增加细胞增殖
要点二
溶血卵磷脂抑制细胞凋亡
溶血卵磷脂可促进细胞增殖,为肝癌的发生提供物质基 础。
溶血卵磷脂可抑制细胞凋亡,延长细胞寿命,增加肝癌 发生的风险。
溶血卵磷脂代谢异常对细胞信号转导的调控
激活MAPK信号转导通路
溶血卵磷脂可激活MAPK信号转导通路,促进细胞增殖 和分化。
抑制PTEN/PI3K信号转导通路
溶血卵磷脂可抑制PTEN/PI3K信号转导通路,增加细胞 生存能力和抗凋亡能力。
溶血卵磷脂代谢异常对肿瘤微环境的改变
促进血管生成
溶血卵磷脂可促进血管生成,为肝癌细胞 的生长和扩散提供支持。
改变细胞外基质
溶血卵磷脂可改变细胞外基质,影响肝癌 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04
溶血卵磷脂代谢异常在肝 癌诊断与治疗中的意义
溶血卵磷脂的代谢过程
合成过程
溶血卵磷脂在肝脏中合成,主要利用胆碱和磷酸盐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 反应生成。
分解过程
溶血卵磷脂在血液中运输,当其浓度过高时,会与血液中的清蛋白结合成为 乳糜微粒。当乳糜微粒在血管内被破坏时,溶血卵磷脂会释放出来,进入细 胞间隙发挥作用。
抗肿瘤治疗相关的代谢综合征
• 2126 •薛昭,等 抗肿瘤治疗相关的代谢综合征抗肿瘤治疗相关的代谢综合征薛昭,娄长杰,陆海波Anti - cancer therapy associated metabolic syndromeXue Zhao,Lou Changjie,Lu HaiboCancer Hospital Affiliated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y Heilongjiang Harbin 15Q Q4Q,China.【A b stra ct】Cancer treatment induced metabolic s yndrome (CTIMetS)is an especially prevalent and harmful condition.Metabolic syndrome includes central obesity,dyslipidemia,high blood pressure and insulin resistance,i s a syndrome of multiple metabolic disorders.Cancer survivors have a higher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than population.At present,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metabolic syndrome caused by cancer treatment is not clear.However,it is found that the pathophysiolog can be classified by different types of tumor therapy etS likely differs from metabolic syndrom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but effective treatment andare probably similar.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 the potential mechanisms leading to the ter various types of cancer treatment,and provide a reference strategy for preventing CTIMetS.[Key words】metabolic syndrome,obesity,insulin resistance,dyslipidemia,CTIMetSModern Oncology2018,26(13) :2126 -2129【指示性摘要】癌症治疗诱发的代谢综合征(cancer treatment induced metabolic sndrom e,CTIMetS)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有害的疾病。
抗肿瘤代谢治疗方案
摘要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细胞代谢密切相关。
近年来,随着代谢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抗肿瘤代谢治疗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从肿瘤代谢特点、代谢治疗方案以及治疗策略等方面,对抗肿瘤代谢治疗方案进行综述。
一、引言肿瘤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生和发展与细胞代谢密切相关。
细胞代谢是指细胞内发生的所有化学反应,包括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等。
肿瘤细胞具有异常的代谢特点,如能量代谢旺盛、糖酵解增强、氨基酸代谢异常等。
针对肿瘤细胞的代谢特点,抗肿瘤代谢治疗成为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二、肿瘤代谢特点1. 能量代谢异常肿瘤细胞具有高能量代谢需求,主要通过糖酵解途径产生能量。
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糖酵解途径的活性显著增强,导致乳酸产生增加,即“Warburg效应”。
2. 糖代谢异常肿瘤细胞糖代谢异常,糖酵解途径增强,葡萄糖利用率增加,导致细胞内糖原含量降低,进而影响细胞生长和增殖。
3. 氨基酸代谢异常肿瘤细胞氨基酸代谢异常,如色氨酸、苏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代谢增强,非必需氨基酸的代谢减弱。
此外,肿瘤细胞对氨基酸的摄取能力增强,以满足其生长和增殖的需求。
4. 脂肪酸代谢异常肿瘤细胞脂肪酸代谢异常,如长链脂肪酸的β-氧化减弱,短链脂肪酸的代谢增强。
此外,肿瘤细胞对脂肪酸的摄取能力增强,以满足其能量和生长需求。
三、抗肿瘤代谢治疗方案1. 糖代谢治疗(1)抑制糖酵解途径:通过抑制糖酵解关键酶,如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等,降低肿瘤细胞糖酵解途径的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
(2)抑制糖原合成:通过抑制糖原合成关键酶,如糖原合成酶,降低肿瘤细胞糖原含量,影响细胞生长和增殖。
2. 氨基酸代谢治疗(1)抑制氨基酸摄取:通过抑制肿瘤细胞氨基酸摄取通道,如GLUT1、GLUT3等,降低肿瘤细胞对氨基酸的摄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
(2)抑制氨基酸代谢:通过抑制氨基酸代谢关键酶,如天冬氨酸转氨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等,降低肿瘤细胞对氨基酸的利用率,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
肿瘤及其治疗中的血脂问题
肿瘤及其治疗中的血脂问题杨亚柳;彭道泉【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杂志》【年(卷),期】2018(023)005【总页数】4页(P375-378)【关键词】肿瘤;血脂;预后【作者】杨亚柳;彭道泉【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410011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2016年1月,美国肿瘤幸存者人数已达100万。
随着肿瘤的早期检测和治疗手段的进展,未来20年肿瘤幸存者人数可增长一倍,因此需重视肿瘤患者的长期健康[1]。
肿瘤患者常合并其他疾病,约55%肿瘤患者至少合并一种疾病,而心血管疾病为最常见合并症之一。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癌症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常合并高脂血症;同时,癌症相关治疗可影响血脂代谢,进一步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此外,研究证实脂质代谢与肿瘤发生和发展等多个过程密切相关:脂质代谢参与细胞多个活动过程,包括生长、增殖、分化、凋亡、炎症、运动和膜的稳定[2]。
大量证据证实高脂血症增加肿瘤总体风险,其与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癌等均相关。
他汀类药物,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可降低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部分降低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
但他汀能否降低肿瘤的发生率和肿瘤相关死亡风险,目前仍无结论。
因此,对肿瘤患者进行血脂管理,降低肿瘤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可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1 乳腺癌与血脂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发现,女性乳腺癌患者约168万,每20名女性中会有1名在一生中发生乳腺癌;同时,乳腺癌是女性死亡率最高的肿瘤之一[3]。
恶性肿瘤病人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研究展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进一步研究恶性肿瘤病人血脂管理的 最佳方案和标准,为临床实践提供更 可靠的依据。
探索新型血脂管理药物和技术在恶性 肿瘤病人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
加强恶性肿瘤病人血脂管理与其他治 疗手段的协同作用研究,提高治疗效 果和生活质量。
开展长期随访研究,评估恶性肿瘤病 人血脂管理的远期效果和预后影响。
结论与展望
07
结论
01
02
03
04
恶性肿瘤病人血脂管理至关重 要,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恶性肿瘤病人血脂管理需综合 考虑患者病情、治疗手段和药 物副作用等因素,制定个体化
方案。
恶性肿瘤病人血脂管理应关注 血脂指标的监测和评估,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血脂控制
达标。
恶性肿瘤病人血脂管理需加强 患者教育,提高患者认知度和 依从性,促进长期稳定控制。
THANKS.
贝特类药物
降低甘油三酯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
01
贝特类药物主要用于降低甘油三酯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也有一定作用。
抗炎和抗血小板作用
02
贝特类药物还具有抗炎和抗血小板的作用,可以缓解肿瘤病人
的病情。
注意事项
03
贝特类药物也可能存在一些副作用,如消化不良、头痛等,需
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恶性肿瘤病人血脂
04
异常的药物治疗
他汀类药物
1 2
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
他汀类药物是降低胆固醇的主要药物,可以有效 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从而降低心 血管疾病的风险。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的作用,对某些癌症的治疗具有辅助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治疗中的血脂代谢异常与处理
肿瘤代谢异常是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与持续的生长信号、死亡逃逸、永生复制、血管再生等肿瘤经典特征并列,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肿瘤细胞本身便会出现脂质代谢的变化,肿瘤组织中常发现脂质合成的激活[1],这不仅可以为细胞的生长提供额外的能量,也能作为激素和第二信使前体物质参与到细胞信号传导等生命活动当中[3],借此影响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分化等多个环节[4]
一、肿瘤治疗中血脂异常
近年来,患者在接受抗肿瘤的治疗中出现血脂异常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众多的关注,这得益于血脂与心血管事件的密切联系。
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清中总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俗称高脂血症。
实际上广义的血脂异常包括低HDL-C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重要的危险因素[5]。
引起血脂升高的治疗有:
1.内分泌治疗药物
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
内分泌药物对血脂的影响尚存在一定的争议,产生差异可能与人种、年龄等因素有关[6]。
以乳腺癌为例,内分泌治疗是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7]。
内分泌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如他莫昔芬,托瑞米芬)、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下调剂(SERD,如氟维司群)、芳香化酶抑制剂(AIs,如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如戈舍瑞林等)等。
研究发现他莫昔芬及托瑞米芬具有降低TC、TG的作用,但托瑞米芬可升高HDL,而他莫昔芬则会降低HDL[8-10]。
AIs对血脂的影响同样无定论,多个实验结果受药物种类及实验设计的不同而不同,多数文章认为依西美坦有轻度降低血脂的作用,而来曲唑和阿那曲唑则会轻度升高血脂或基本不影响血脂[6, 10, 11]。
在前列腺癌及乳腺癌中均广泛使用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如戈舍瑞林等)也会引起TC、TG、HDL的升高,但对LDL 影响较小[6]。
2.糖皮质激素
已有大量的文章证实皮质醇可使TG、TC 和VLDL 上升。
糖皮质激素促进脂肪量增加、增加游离脂肪酸的产生及其在肝脏中的积累、增加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合成、促进胰岛素抵抗等作用。
此外,糖皮质激素还可以提高脂蛋白脂肪酶活性,减少TG的清除[6]。
3.左旋门冬酰胺酶
已有不少左旋门冬酰胺酶导致无症状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研究。
高剂量用药[15]、年龄大于40岁[16]、合用糖皮质激素[16]、肥胖[17]及糖尿病史[17]等可能是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高危因素。
血脂异常产生的机制可能与左旋门冬酰胺酶引起的脂蛋白脂肪酶活性的降低后外源性乳糜微粒
和内源性VLDL合成增加有关[17]。
4.卡培他滨
已有数篇文章证实卡培他滨可以引起高甘油三脂血症[17]。
卡培他滨是5-氟尿嘧啶的前体,但是目前并无5-氟尿嘧啶引起高甘油三酯的报道,因此推测血脂异常是由卡培他滨本身或其在肝脏代谢时产生[19],有文章认为卡培他滨直接导致脂蛋白脂肪酶和肝甘油三酯脂肪酶活性降低是可
能的机制[20]。
5.其他药物
全反式维甲酸(ATRA)[21]、依维莫司[22]、阿帕替尼[18]、舒尼替尼[23]等药物也有引起血脂升高的少量报道。
6.中枢神经系统放疗
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颅脑放疗和化疗可能引起促性腺激素(GH)缺乏,导致高甘油三酯血症并降低HDL[12, 13]。
目前相关研究较少。
二、肿瘤治疗中血脂异常的处理
如何有效控制肿瘤患者的血脂异常,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延长患者生存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目前尚没有针对肿瘤患者血脂控制的指南。
在临床工作中可以依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危险因素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危三等(见表1)。
依据ASCVD发病危险采取不同强度干预措施是血脂异常防治的核心策略[5]。
2016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将LDL-C作为首要干预指标,根据低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将LDL-C的控制目标定为:3.4mmol/L、
2.6mmol/L和1.8mmol/L。
绝经后乳腺癌妇女的雌激素水平同时受到卵巢功能减退和药物治疗的双重影响而明显下降,常见血脂异常,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增加[24]。
绝经后乳腺癌患者LDL-C、TC、TG水平均明显升高[25-27],据美国流行病学的数据库显示诊断年龄>66岁的乳腺癌患者的心血管事件超过肿瘤本身成为首位死亡原因(15.9% vs 15.1%),所以需要严格的血脂管理[28]。
中国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多学科管理血脂异常管理共识专家组与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意见基本相似,同样建议无危险因素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LDL-C控制在
3.4mmol/L以下;对合并慢性肾病、糖尿病、高血压中1项的患者,LDL-C需控制在2.6mmol/L 以下;对合并ASCVD或者糖尿病伴高血压的患者,LDL-C需控制在
1.8mmol/L以下[5, 24]。
任何血脂未达到上述标准得到患者都需要接受干预或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
前者包括:戒烟、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多种水果、蔬菜摄入,限制饱和脂肪酸、反式不饱和脂肪酸、胆固醇、酒精、盐和糖的摄入等)、减重、运动。
如果生活方式调节不足以使血脂达标者,需使用调脂药物治疗[5, 24]。
调脂药物主要包括: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苯氧芳酸类(贝特类)、烟酸类、胆酸螯合剂(树脂类)、肠道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5, 24]。
目前首选他汀类药物降脂,因为他汀类药物已被证实不仅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还能改善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等肿瘤患者的预后。
荟萃分析发现,脂溶性他汀(如阿托伐他
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等)对肿瘤患者的保护作用可能更强,但仍需要大规模的前瞻研究证实[29]。
根据患者的LDL-C的基础水平选择不同强度的降脂方案[5, 24]。
1)高强度的降脂每日剂量可降低LDL-D≥50%,包括阿托伐他汀40-80mg和瑞舒伐他汀20mg,但是由于人种的原因,阿托伐他汀
80mg/天的临床研究数据不足,不鼓励使用如此大的剂量。
2)中等强度的降脂每日剂量可降低LDL-C 25%-50%,包括阿托伐他汀10-20mg,瑞舒伐他汀5-10mg,氟伐他汀80mg,洛伐他汀40mg,匹伐他汀2-4mg,普伐他汀40mg,辛伐他汀20-40mg,血脂康1.2g等。
3)低强度的降脂指的是低于中等强度降脂剂量的方案。
推荐将中等强度他汀作为中国血脂异常人群的常用药物[5]。
他汀不耐受或胆固醇水平不达标者、或严重混合型高脂血症者,应考虑调脂药物的联合应用。
对于中等强度他汀治疗胆固醇水平不达标或不耐受者,可考虑中/低强度他汀与依折麦布联合治疗[5, 30]。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
型抑制剂(PCSK9抑制剂)是一种新型降脂药,PCSK9 抑制剂可用于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后LDL-C水平仍>2.6mmol/L的ASCVD患者,但PCSK9对肿瘤患者的安全性尚不明确[5]。
如果LDL-C基线值较高,现有调脂药物标准治疗3个月后难以使LDL-C降至基本目标值,则可考虑将LDL-C至少降低50%作为替代目标。
在治疗过程中,需根据血脂情况及时调整药物,监测不良反应,定期检查肌酶、肝肾功能和血常规等[31]。
三、展望
目前对肿瘤治疗引起血糖和血脂异常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量患者血脂控制不佳,对于血脂异常的肿瘤患者的治疗也缺乏权威的指南,即便是肿瘤心脏病纲领性的指南——《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癌症治疗与心血管毒性立场声明》也未对肿瘤患者的血脂异常进行表述[32]。
近些年,随着公众对肿瘤血脂认识的加深,针对肿瘤患者血脂的管理也正逐步被临床医生关注,如2017年发表的《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血脂异常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便是多学科协同对肿瘤患者血脂管理的重要的一步。
在肿瘤患者治疗的同时应密切监测血脂的变化,及时调整降脂药物的使用,保障患者后续治疗的顺利进行。
明确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对肿瘤患者血脂影响的具体机制、治疗期间对可能诱发的血脂代谢异常的患者给予干预性治疗、降脂药物与肿瘤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方面都将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相信随着对血脂认识的加深和关注的增加,联合心内科、内分泌科、营养科等多学科共同合作,建立并贯彻肿瘤的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观念,我们可以让患者受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