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科学《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风的成因》一、学情分析第7课《风的成因》是对第6课《我们来做“热气球”》中的研究结论进行延续和应用。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冷空气填补,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
本课内容也为下一单元“天气”做好知识铺垫。
“热空气上升的原因”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
2.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3.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4.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5.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热空气上升引起的空气流动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难点:理解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热空气上升引起的空气流动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这个谜题里藏着我们这节课想要认识的主角儿,你来猜一猜,它是谁?生猜测:风2.师:对的,它就是风,你们都是用什么方式观察到风的存在呢?生:花草摆来摆去、树被吹弯了腰等等展示PPT课件(国旗飘扬和放风筝)3.师:在生活中,根据需要我们会想办法制造“风”。
你都有哪些办法可以制造“风”?生:制造风的方法:如用扇子扇用、电吹风吹、用嘴吹、拉风箱造风等。
其他制造风的方法:将充足了气的气球放开、电风扇吹风等。
师:你们在想制造风的办法时,其实是想让空气发生什么变化?生:流动师:看来风的形成可能和空气的流动有关?这是你们制造风的方法,是这样的吗?真的空气流动就会有风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风形成的秘密。
(二)做风的模拟实验1、师:出示炊烟图片,提问:这两幅炊烟图是否体现了空气的流动呢?那能判断空气流动的方向吗?生:能,烟雾竖直向上证明空气没有流动。
烟雾向左说明空气流动的方向是向左......2、师:我们准备了一个打了两个孔的透明纸盒,一个孔设定为进风口,一个口设定为出风口。
为了观察进风口中是否有风,我们可以怎样做。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风的成因》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七课。
本单元以空气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特征和性质。
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等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课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使学生认识到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空气性质的理解。
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天气现象等内容提供了知识基础。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课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聚焦:提出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引发学生对风的成因的思考。
2.探索: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的流动,探究风的成因。
实验包括:准备一个蜡烛、一个透明塑料盒、一个蚊香、一个打火机等材料。
将蚊香点燃放在塑料盒的侧面洞口处,观察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
点燃蜡烛,放在塑料盒的侧面洞口处,再观察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
3.研讨: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风的成因。
4.拓展: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空气在流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2.学生了解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
(二)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空气的流动,探究风的成因。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风现象。
(三)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学生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2.学生认识到人类可以利用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环境。
三、教学重点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2.理解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从而形成风。
四、教学难点1.解释风的成因,理解空气流动与风的关系。
2.引导学生设计并进行有效的模拟实验。
五、教学策略1.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风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来源于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16页《风的成因》。
教学内容包括:1. 了解风的概念;2. 探究风是如何形成的;3. 学习风的测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知道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发言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难点:探究风是如何形成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学具: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微风,引发对风的兴趣。
2. 探究风是如何形成的:(1)教师讲解风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
(2)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风的形成过程,记录实验结果。
3. 学习风的测量方法:(1)教师讲解风的测量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风速计。
(2)学生进行实验,测量风速,记录实验结果。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风的成因:空气流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风的形成过程。
答案: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
2. 作业题目:列举两种测量风速的方法。
答案:使用风速计、观察树叶摇动程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天气变化,分析天气与风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探究风是如何形成的1. 实验设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气球、扇子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风的形成过程。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扇子快速扇动气球,让学生观察气球的膨胀和收缩,从而引导学生了解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
2. 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以及空气流动的方向。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气球的膨胀和收缩,感受到空气流动的存在,进而理解风的成因。
二、学习风的测量方法在本节课中,学生还需要学习风的测量方法。
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技能,教师需要讲解风的测量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掌握风速测量技巧。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1【理论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纠正错误的前概念,丰富有待完善的概念。
在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思维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理想的状态是: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与科学概念的建构协调发展。
【教学内容】《风的形成》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本课的教学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通过探究自然界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
“风的形成”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对流知识解释暖气片使室内变热的原因和对空调安装位置的思考,尝试用科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已经知道了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们明白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的原理。
本堂课就是让学生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风的形成。
【教学目标】1、能从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简单易得的器材做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并通过演示实验、对比模拟实验,运用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归纳风的成因。
3、运用知识迁移,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尝试探究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思路】观察——质疑——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小结——运用【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实验材料:铁架台、细线、羽毛、硬质透明塑料罐(风箱)蜡烛、打火机、檀香、等。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的成因,知道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
3.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风的成因,掌握空气流动的基本原理。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风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实验材料:气球、扇子、蜡烛、火柴3.教学视频:风的形成过程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空气流动现象,提问:你们知道风是怎么形成的吗?(二)新课教学1.讲解风的成因(1)讲解空气流动的基本原理: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2)讲解地球自转对风的影响:地球自转使得空气流动方向发生偏转。
(3)讲解地形对风的影响:山脉、海洋、陆地等地形因素会影响风的流向和强度。
2.实验探究(1)实验一:气球实验让学生将气球吹满气,然后放开,观察气球在空气中的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起来?(2)实验二:扇子实验让学生用扇子扇风,观察风的流向。
引导学生思考:风是怎么形成的?(3)实验三:蜡烛实验点燃蜡烛,让学生用扇子扇风,观察蜡烛火焰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风对火焰有什么影响?(三)巩固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风能为人类服务?(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风的成因。
2.强调观察、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结合教材,绘制风的成因示意图。
2.收集有关风能利用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过程,掌握空气流动的基本原理。
难点: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风的形成过程,并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观察。
二、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感受过风的存在呢?谁能告诉我风是什么?生1:风就是吹在脸上的那种感觉。
生2:风会让树叶摇动。
师:很好,那你们知道风是怎么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风的成因。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风的成因》章节,内容包括:风的概念、风的成因、风的作用以及风能的利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风的成因,认识风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风的概念,了解风的成因,理解风的作用及风能的利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风的成因、风的作用及风能的利用。
教学难点:风的成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风扇、气球、风车、实验器材等。
学具:纸张、剪刀、胶水、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风现象,如风筝、风车等,引发学生对风的兴趣,引入新课。
2.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电风扇,感受风的形成,引导学生思考风是如何产生的。
3. 新知讲解:(1)风的概念:空气流动形成风。
(2)风的成因: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周围空气补充,形成风。
(3)风的作用:调节气温、传播种子、促进水分蒸发等。
(4)风能的利用:风力发电、帆船等。
4. 例题讲解:讲解与风的成因、作用及风能利用相关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6.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风的形成,验证风的成因。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概念、成因、作用及风能利用。
2. 风的成因示意图。
3. 风的作用及风能利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风的成因。
(2)列举风的作用及风能利用的实例。
2. 答案:(1)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周围空气补充,形成风。
(2)风的作用:调节气温、传播种子、促进水分蒸发等。
风能利用实例:风力发电、帆船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实验操作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风的成因、作用及风能利用。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精品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风的成因》章节,主要内容包括:风的概念、风的成因、风的作用以及风对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风的形成原理,认识风是大自然中的重要现象,并学会观察和描述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风的概念,了解风的成因,理解风的作用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概念、成因、作用及对生活的影响。
难点:风的成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风向计、风速计、实验材料(气球、电吹风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场景的风力发电、帆船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风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风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风的成因。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风的成因,让学生亲身体验风的形成过程。
4. 例题讲解:讲解与风相关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随堂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概念2. 风的成因3. 风的作用4. 风对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风的概念及成因。
(2)举例说明风的作用。
(3)谈谈你对风对生活的影响的认识。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学生对风的成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周围环境中的风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增强学生对风的认知。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风能的开发和利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有效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 实验设计:确保实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如使用气球和电吹风展示风的成因,让学生直观感受气流的作用。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风的成因》优质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风的成因》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四单元《自然现象》中的第2节《风的成因》。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风的定义,探究风的成因,认识风的作用,以及学习如何测量和记录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风的成因,了解风的作用,学会测量和记录风。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风的成因和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风的定义,掌握风的成因,学会测量和记录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风速仪、气球、吹风机、风向标、地图、实验记录表等。
2. 学具:气球、吹风机、实验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气球和吹风机,现场演示气球在风力作用下飘动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风的成因。
2. 知识讲解(1)介绍风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风是空气流动的一种现象。
(2)讲解风的成因,结合地图和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3)介绍风的作用,使学生了解风对人们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请根据地图,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的形成原因。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风现象。
(2)利用风速仪和风向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测量和记录。
5. 实验操作(1)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风速下气球的飘动距离。
(2)记录实验数据,分析风速与气球飘动距离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风的成因2. 板书内容:(1)风的定义(2)风的成因(3)风的作用(4)测量和记录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和分析你所在地区的风现象,记录下来,并尝试分析其成因。
2. 答案:根据观察和分析,描述风现象,如:今天的风速、风向、风的作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风的成因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课堂参与度。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风的成因》,涉及教材第二单元“气象万千”中的第三章“风和雨”,具体内容为第7节“风的成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风的形成原理,认识风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风的成因,知道风的方向和速度的表示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风的成因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风的成因、风的方向和速度。
教学难点:理解风的形成原理,以及风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风向计、风速计、气球、吹风机等。
2. 学具:纸张、气球、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风车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风的作用。
2. 新课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风的成因。
3. 知识讲解:(1)介绍风的成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大气层的不均匀加热,产生气压差,进而形成风。
(2)讲解风的方向:介绍风向的概念,展示风向计的使用方法。
(3)讲解风速:介绍风速的概念,展示风速计的使用方法。
4. 例题讲解:(1)如何判断风向?(2)如何计算风速?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风向和风速。
6. 小组讨论:讨论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风害。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地球自转和公转,大气层不均匀加热,气压差。
2. 风向:风向计表示方法。
3. 风速:风速计表示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风的成因。
(2)如何判断风向和风速?2. 答案:(1)风的成因:地球自转和公转,大气层不均匀加热,气压差。
(2)风向:观察风向计,箭头所指方向即为风向。
风速:观察风速计,数字表示风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四章《天气与生活》第三节《风的成因》。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风的定义与成因,探讨风的产生与空气的关系,学习风的分类和特点,以及风力对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风的成因,掌握风的分类和特点,了解风力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变化,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成因、分类和特点。
难点:风力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风车、气球、吹风机、空气流动演示装置等。
学生准备:纸张、剪刀、胶棒、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风车、气球等物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与风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享生活经验,谈论自己对风的了解。
2.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空气流动演示装置,讲解风的成因。
学生观看演示,理解空气流动形成风的过程。
3. 随堂练习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风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4. 探讨风的分类和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风力大小,将风分为微风、中等风、大风等。
5. 课堂小结学生跟随教师回顾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空气流动形成风2. 风的分类及特点微风、中等风、大风风速、风向、风力3. 风对环境的影响降温、降水、影响植物生长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生活经验,描述你所了解的风,并说明其特点。
论述风力对环境的影响。
2. 答案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具有不同风速、风向和风力等特点。
风力对环境有降温、降水、影响植物生长等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课堂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风的成因、分类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提出疑问和改进建议。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天气变化,观察风对环境的影响。
2024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7《风的成因》教科版
2024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7《风的成因》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27课《风的成因》,涉及教材第二章《气象万千》第三节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风的定义与成因、风的分类、风的测量、风的应用和风对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风的成因,知道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
2. 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测量风速和风向,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增进对风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风的成因及风力的测量。
重点:风的定义、成因、分类和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风向标、风速计、气球、吹风机等。
学具:纸张、剪刀、胶水、尺子、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风吹动树叶、旗帜飘扬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风是什么,风从哪里来。
2. 讲解:介绍风的定义和成因,解释空气流动导致风的形成。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气球和吹风机模拟风的产生,观察风对物体的影响。
4. 测量:教授风向标和风速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测量教室内外的风速和风向。
5. 讲解:介绍风的分类(如和风、阵风、台风等)以及风的应用(如风力发电、帆船等)。
6. 课堂讨论:讨论风对生活的影响,如天气变化、交通运输等。
7.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风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风的定义:空气流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2. 风的成因: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周围空气补充,形成风。
3. 风的分类:和风、阵风、台风等。
4. 风的测量:风向标、风速计。
5. 风的应用:风力发电、帆船等。
七、作业设计(1)请描述风的成因。
(2)简述风向标和风速计的使用方法。
(3)举例说明风对生活的影响。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风的成因、分类和测量方法掌握较好,但对风的应用方面了解不足,今后教学中需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风现象,观察风对植物、动物等的影响,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风的成因的理解与表达;2. 风向标和风速计的使用方法;3. 风对生活的影响的探讨;4. 作业设计中的问题设置和答案指导;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施。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风的成因》|教科版
在课程总结环节,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风的成因和基本概念,但仍有少数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问。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计划在课后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帮助他们弥补知识漏洞。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风的成因》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风的成因和特性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他们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关于大气运动原理这一部分,虽然我通过动态图示和实验模拟进行了解释,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加生动、直观科学教案-《风的成因》|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
《风的成因》为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第四章《天气与生活》的第三节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知识点展开:1.风是大气运动的结果;2.风的产生原因:地表受热不均导致空气流动;3.风向和风速的概念及其对生活的影响;4.认识风的等级和风力单位;5.探讨风能利用和节约能源的重要性。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风的成因及风的基本特性,培养他们观察天气现象、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风的成因》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1.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2.科学思维:通过探索风的成因,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持久关注科学问题的态度;4.科学责任: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激发他们珍惜资源、节能减排的责任感。以上目标紧密贴合新教材要求,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具体内容为第5单元《天气》中的第1节《风的成因》。
本节课将详细探讨风的形成原理,介绍风的概念、分类和作用,以及风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风的概念,掌握风的形成原理,了解风的作用及测量方法。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风的形成原理,风的测量方法。
2. 教学重点:风的概念,风的作用,实验探究风的形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风扇、气球、风车、风速计等。
2. 学具:每组一个气球、一个风车、一张白纸、一把剪刀、一根吸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风的声音,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现象,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风。
2. 讲解:介绍风的概念、分类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风的形成原理。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用风速计测量风速,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5. 随堂练习:分组让学生制作简易的风车,并测量不同风速下的风车转速。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概念、分类、作用2. 风的形成原理3. 风速测量方法七、作业设计a. 风是如何形成的?b. 风有哪些作用?c. 如何测量风速?2. 答案: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部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风的形成原理、作用和测量方法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风速计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周围环境,了解风对生活的影响,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风现象。
同时,布置学生制作一个简易的风速计,用于测量不同地点的风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气球和吸管的演示。
2. 例题讲解中如何用风速计测量风速的步骤。
3. 作业设计中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篇: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本课是在热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空气流动的原理。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使学生在认识空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能运用已有的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
3、能初步用实验产生的结果来验证某种假设的结论,并运用类比探讨风的成因。
4、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气流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
难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师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启迪思维师:夏天,我们用扇子扇,有没有风?学生回答:有。
你有没有想过方式怎样形成的?学生猜测。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师: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对不对,如何做?生:做实验。
师:下面我们设计实验一起验证我们的猜测。
(师出示实验提示卡)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流动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师: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塑料瓶内,使得里面的温度升高空气变轻,瓶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形成风,我们就看到蚊香的烟飘起来,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的。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儿的秘密》单元中的《风的成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风的定义,探究风的成因,掌握风的分类及风向的辨别,以及了解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风的成因,掌握风的分类及风向的辨别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成因、分类及风向的辨别。
难点:理解风的形成原理,掌握风向的辨别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风扇、气球、风向仪、地图、多媒体课件。
学具:气球、彩纸、胶带、剪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风的现象,如吹气球、飘落彩纸等,引导学生思考风的成因。
2. 新课:(1)探究风的成因:引导学生观察电风扇工作原理,理解空气流动形成风。
(2)风的分类:介绍热带风、温带风、寒带风等,并举例说明。
(3)风向的辨别:使用风向仪,结合地图,讲解风向的辨别方法。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巩固学生对风的成因、分类及风向辨别的理解。
4.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空气流动2. 风的分类:热带风、温带风、寒带风3. 风向的辨别:风向仪、地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风的成因。
(2)请举例说明三种不同的风。
(3)如何使用风向仪辨别风向?2. 答案:(1)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
(2)例如:热带风、温带风、寒带风。
(3)使用风向仪,观察箭头指向,结合地图,确定风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学生对风的成因、分类及风向的辨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拓展延伸:(1)了解风能资源及其利用。
(2)探讨风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3)研究风与气候的关系。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风的形成 教案
《风的成因》教案授课者谢长廷一、教材所在的位置《风的形成》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的第七课, 是上一节课《我们来做“热气球”》的延续。
本课只要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
不需要更深入的解释。
二、教学目标1、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就会形成风。
2、能够借助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3、乐于在情景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4、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带来的便利。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大自然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难点:通过实验模拟风的形成,认识到风的形成与空气温度之间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蜡烛、纸条、羽毛、小风车、火柴、蚊香、温度计、实验记录表,各12份。
教师准备:蜡烛、纸条、羽毛、小风车、火柴、蚊香、扇子、电子温度计、风的形成演示仪(玻璃的)。
五、教学过程1、通过扇动纸条活动,进入课题。
师:同学们,在教室内,在现有的这些条件下,你有哪些办法制造风?生:用嘴吹、开电风扇、拍手、用书扇动。
师:这些办法真好。
来,请这个同学用扇子来制造风,让纸条飘动起来。
现在,不准用以上办法,你还能让纸条飘动起来吗?师:同学们在大自然,风千变万化。
有时狂风大作,有时清风拂fu面。
这些风难道也是人们制造的吗?是大力士在高空中吹的吗?(不是)。
那大自然的风又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在教室内该怎样做才能制造出自然风?你们想探究这个问题吗?(板书课题一一风的成因),2、大胆猜测,拟定实验方案。
(1)生:猜测一:猜测二:师:提示:白天、晚上是怎么形成的?(与自转、太阳照射有关)那风的形成与太阳也有关系吗?你为什么要这样认为?在自然界,有的地方被太阳照着,温度就高;有的地方没有被太阳照着,温度就低。
风的形成与太阳的照射有没有关系呢。
①用什么来代替太阳发热?(蜡烛。
不可能把太阳搬来)②用什么物体来代表迎风的物体?(纸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7课《风的成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风的定义,探究风的成因,认识风的作用以及风向的测定。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风的概念,了解风的成因,学会测定风向。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风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成因及风向的测定。
难点: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如何通过实践操作测定风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风向标、气球、吹风机、纸张等。
学具:纸张、气球、绳子、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组织学生到操场感受风,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风的方向。
(2)讨论:你们知道风是从哪里来的吗?风有什么作用?2. 例题讲解(1)讲解风的定义,让学生了解风是由空气流动产生的。
(2)讲解风的成因,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气球和吹风机模拟风的形成过程。
(2)小组讨论:如何测定风向?4. 知识巩固(1)教师演示如何使用风向标测定风向。
(2)学生动手制作风向标,并练习测定风向。
(2)拓展:让学生思考风的作用,讨论风对生活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风的定义2. 风的成因3. 风的作用4. 风向的测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风向标,并记录一周内的风向变化。
答案:根据实际操作记录风向变化。
2. 作业题目:思考风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写一篇短文。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写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清晰度;4. 学生动手制作风向标的操作指导;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成因及风向的测定。
2024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7《风的成因》教科版
2024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7《风的成因》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章“自然现象”中的第27课《风的成因》。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1. 风的概念及成因;2. 风的分类;3. 风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风的概念,理解风的成因,掌握风的分类及风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珍惜资源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成因、分类及影响。
难点:理解风的形成过程,以及风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风扇、气球、风车、吹风机、实验器材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气球、风车、吹风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风的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风?风是如何形成的?2.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吹气球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气球的运动,思考风的形成原因。
3. 新课内容讲解(1)风的成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空气流动形成风。
(2)风的分类:介绍寒风、热风、海风等不同类型的风。
(3)风的影响:展示风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如风吹树叶、风能发电等。
4.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讲解如何根据风的成因、分类和影响来分析问题。
5.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风的形成,并完成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空气流动2. 风的分类寒风、热风、海风等3. 风的影响生活、环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风的形成原因。
(2)简述风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答案(1)空气流动形成风。
(2)略。
(3)结合实际情况判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风的成因、分类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实验操作中,部分学生观察不够仔细,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风现象,了解风能的利用和环保意义。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 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5篇)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一)【教材分析】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
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学情分析】有了“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
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风。
科学思维: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探究实践: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态度责任:1.能够大胆假设并保持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且能够仔细求证,得出结论。
2.在了解到空气这一性质后,能体会到它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与危害。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难点: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过程】一、玩风车导入揭题(预设4分钟)1.出示风车。
提问学生:会玩吗?两位同学比比谁有多种方法玩?2.找2个学生到讲台前面玩风车(预设学生会吹、跑)。
提问:谁更会玩?为什么?预设生:用吹、跑、扇、拨动等方式玩,让风车转动。
3.出示铁质小风轮提问:老师可以不用吹、跑、扇、拨动方式让铁质风车转动,信吗?(演示)为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让学说大胆猜测提出:都是大家的猜测,这个风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自然界里的风的成因(揭示课题)。
风的成因(板书)二、设计探究实验1.要研究风,却看不见,有什么办法可以在教室里里看得见风?预设学生:感觉树叶动......出示卫生纸条,可以帮助我们感觉风,追问怎么清晰的用眼睛看见风?2.出示香条说明这是看见风的神器,并点燃示范,引导生明白借助外界事物的帮助看见风,烟雾在教室里面实验最方便看见风,空气流动的方向就是风的走向。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优质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成因》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风成因”中,深入学习风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详细内容包括:风定义、风成因、风方向与速度、风利用和风对生活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风成因,掌握风方向、速度等基本概念,解风对生活利与弊。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珍惜自然资源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成因、风方向与速度。
难点:理解风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风向仪、风速计、气球、电吹风、纸张等。
2. 学具:记录本、铅笔、直尺、气球、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风现象短片,引导学生关注风在日常生活中重要性,提出问题:“风是怎形成?”2. 例题讲解:(1)展示电吹风吹动纸片实验,引导学生解风成因。
(2)讲解风方向与速度概念,展示风向仪和风速计使用方法。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风方向和速度。
(2)记录实验数据,讨论实验现象。
4. 知识拓展:介绍风能利用和风对环境影响。
六、板书设计1. 风成因气压差重力地球自转2. 风方向与速度风向:风向仪风速:风速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风成因。
(2)如何判断风向和风速?(3)举例说明风对生活利与弊。
2. 答案:(1)风是由气压差、重力和地球自转等因素引起气体运动。
(2)通过风向仪判断风向,通过风速计判断风速。
(3)利:风能发电、风能降温;弊:台风、龙卷风等自然灾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对风成因、方向和速度有更深入解,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风向仪和风速计使用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风力发电站,解风能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活动
二次备课
一、聚焦:
小组思考讨论:没有外力,是什么 让空气流动起来的呢?
【教学准备】
教师:风的成因实验装置、小风车、打火枪。 小组: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蚊香、 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5 分钟)
[材料准备:小风车] 1.出示小风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小风车转起 来?(预设:用嘴吹、用扇子扇、拿着风车跑)
4.小组讨论,尝试解释自然中 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进来,形成了风。
风的成因。
4.提问:大自然中的风和模拟实验中的风形成的原理类
似。这个实验因为蜡烛让空气有了冷热温差,所以空气
5. 结 合 模 拟 实 验 的 现 象 和 原 流动形成了风。大自然中也有一根“蜡烛”在提供热量,
理,尝试解释自然风的形成原因。 你觉得是什么?
[材料准备: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 蚊香、学习单]
1.课件出示一幅“炊烟飘散”的图片,提问:从烟 的方向能判断空气流动了吗?没有外力,是什么让空气
流动起来的呢?上节课的热气球也许能帮助我们找到答
案。
2.提问:同学们刚才在纸筒中点燃蜡烛,热空气会
怎么流动?空气受热上升后,纸筒内就没有空气了吗?
5.播放“风的成因”视频。
板书
7.风的成因
设计
外力
空气的流动
风
冷热温差
冷空气 空气流动 热空气 空气流动 冷空气
风
风
教学 后记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形成》教案
学科
科学
单元
第二单元
执教者
课型
新课
课题
风的成因
上课时间
学习 要点
学习 目标
探究 问题
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
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3.学生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科学态度。 2.学生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
汇报实验结果。
2.师生共同梳理:(1)点燃蜡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 15 分钟)
烛前后,蚊香的烟流动方向是怎样
1.实验分析:指导学生按照“我们是怎么做的”、
的?(2)点燃蜡烛后,烟会横向流 “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汇报实验结果。
向塑料盒中,说明什么?(3)模拟
风的成因
应用 作业
文化
作业练习: 完成练习册
1.学生通过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风的神奇,形成热爱自然的品质。
阅读
学习
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重难点
难点: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说出外面的冷空气会从小孔中补充进去。
3.提问:但是我们看不见空气有没有进去,可以借
助什么间接看到空气的流动?出示蚊香。
4.讲述:蚊香的烟可以让我们看到空气是否会流进
纸筒,但纸筒里面是怎么流动的还是看不见。出示风的
成因实验装置。
三、研讨
1.按照“我们是怎么做的”、
5.提问:如果我把燃烧的蜡烛放到塑料盒中,里面 的空气会怎样?(预设:空气会从盒子边上的小孔中补
2.师生共同梳理:(1)点燃蜡烛前后,蚊香的烟流
实验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
动方向是怎样的?(2)点燃蜡烛后,烟会横向流向塑
3.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 料盒中,说明什么?(3)模拟实验中的风是怎么形成
实验结论:空气受热会上升,周围 的?
的冷空气会补充进来,形成了风。 3.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
蜡烛,观察烟的流动方向;(2)点
4.提问:大自然中的风没有外力的作用,又是怎样
燃蜡烛,放进盒中,观察烟的流动 形成的呢?揭示课题:风的成因(板书)
方向。强调蜡烛、蚊香放置的位置, 二、探索:风的成因模拟实验(预设 20 分钟)
指导用打火枪点燃蜡烛和蚊香的方 法。 3. 小组实验,并通过画图和文字做 好记录。
二、探索
提问:是什么让它转起来的?(预设:风)
2.提问: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形成风?引导学生知道
外力的作用让空气流动形成了风。板书:外力空气流动
1. .学生讨论猜想风的成因,并说
3.讲述:风看的见吗?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看
明自己的理由。
其他事物的变化,才能间接地看到风。比如看到大树摇
2. 小组实验,实验步骤(1)不点 晃、国旗飘扬、炊烟飘散、风车转动就知道起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