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洞首件施工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建吴中至中卫铁路
涵洞首件总结报告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国铁建吴忠至中卫城际铁路第四项目经理部
二〇一六年九月
目录
一、首件时间及参与人员 (3)
二、首件目的 (3)
三、首件选择 (3)
四.施工工艺流程 (5)
4.1施工准备 (5)
4.2基底处理 (5)
4.3钢筋的加工与安装 (6)
4.4模板施工 (7)
4.5混凝土施工 (8)
4.6基坑回填 (9)
4.7涵洞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标准 (9)
4.8沉降缝、防水层施工 (10)
4.9附属工程施工 (10)
六、施工记录情况 (11)
七、施工安全及文明施工情况 (12)
八、施工中好的建议、好的材料、好的工艺应用情况 (13)
九、涵洞首件工程施工中的体会、经验及教训 (13)
十、首件工程技术参数指标、评述总结 (13)
十一、首件工程结论 (14)
十二、涵洞首件工程成果推广 (15)
涵洞首件总结报告
一、首件时间及参与人员
时间:2016年7月28日-2016年9月10日
参与人员:驻地监理工程师、桥涵监理工程师、项目部桥涵工程师和作业队施工人员。
二、首件目的
1.对施工机械、方案、施工参数的优选和确定,研究适合箱形涵洞施工的工艺、施工参数,确定相应的施工设备类型及各种设备的搭配方式,筛选出最优的施工机具搭配方案。
2.对设计参数的核对。
3.检验施工准备工作的周密性、严谨性。
4.根据试验形成施工工艺细则和质量控制细则,用以指导正式工程的施工。
总结确定施工进度指标、资源配置、成本指标、管理要点等实际资料,为后续施工规划提供实际数据参数。
5.通过本次试验,在保证质量、安全、工期和节能环保的前提下,更好的指导箱形涵洞的后续施工。
三、首件选择
选取DK68+651 1-1.5m箱形涵洞为涵洞首件工程。
DK68+651 1-1.5m箱
形涵洞,涵长20.14m。
四、人、材、机配备情况
1.人员配备
施工负责人:聂长武
技术负责人:王会兵
安全、质量负责人:张浩
现场施工人员配备表
2、材料配备
主材及大宗施工临时材料由公司集中招标采购。
所有进场材料均由试验室取样试验合格,工程材料质量、数量能够满足施工需求。
3、机械设备
机械配备如下表:
机械设备配备表
四.施工工艺流程
4.1施工准备
1.施工现场清理,平整。
2.进行技术与安全交底,对作业人员进行培训工作。
3.测量放样,定出开挖尺寸线。
4.各种机械进行调试检查,确保机械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4.2基底处理
1. 施工流程
放样→换填土层清除→填前原土压实→换填料摊铺推平→换填料压实→压实系数检测→下一层换填料摊铺推平开始循环至设计标高→精平→验收。
2. 施工方法
放出地基处理边线,请监理单位人员检查验收。
根据设计要求地基换填深度内的松土层要全部挖去,松散土层、腐植土
清除以挖掘机为主,人工辅助施工。
采用挖掘机开挖大面积的土层,人工清除没有机械工作面的边角处,边坡及基底应预留30cm厚的土方用人工进行清除。
开挖土方用自卸汽车全部运至弃土场。
基坑开挖边坡按施工工艺要求及规范进行放坡。
土层清除至设计标高后,报请建设单位组织勘察、设计、监理等单位进行验收,基础承载力及开挖深度符合设计要求后进行地基回填处理。
换填材料进场时,换填材料应及时取样送检,经试验室检测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
换填地基底部和顶部高程允许偏差为±50mm。
换填采用水平分层填筑的方法,且应先从低处开始填筑。
4.3钢筋的加工与安装
1.钢筋在钢筋加工场集中下料、弯制和焊接,载重汽车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绑扎。
2.钢筋必须经抽检合格,焊接试件必须试验合格。
3.钢筋加工前应调直,无局部弯曲,调直不允许用卷扬机或车拉,一律采用钢筋调直机完成;表面无削弱钢筋截面的伤痕;油渍、漆污、水泥浆、浮皮、铁锈等物应提前清除干净。
4.箍筋弯制前应按照设计半径制作相应转盘,弯起应平滑、规则、成圆形。
加强固筋接头处采用双面搭接焊,焊接长度不得小于5d。
搭接接头钢筋的端部应在垂直于箍筋整体截面的截面上预弯,使搭接钢筋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5.主筋接头处采用双面搭接焊,焊接长度不得小于5d。
搭接接头钢筋的端部应预弯,使搭接钢筋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6.搭接焊焊缝饱满,焊缝深度等于或大于0.3d并不得小于4mm;宽度等
于或大于0.7d不得小于8mm。
7.焊接时应在搭接钢筋的一端引弧,在搭接钢筋的另一端收弧,弧坑应填满。
要保证焊接地线与钢筋接触良好,主焊缝与定位焊缝应熔合良好。
8.钢筋接头应设置在钢筋承受应力较小处并符合设计要求,并应分散布置,相互错开。
并应避开钢筋弯曲处,距离弯曲点不应小于20cm。
钢筋加工及安装允许偏差
4.4模板施工
基坑开挖完成后,先在基底铺设10cm混凝土垫层,在立模板的位置采用C30混凝土封底,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再精确放样,测定出涵洞位置,拉线立模。
模板采用大型整体组合模板,钢管架支撑加固。
模板安装前要进行试拼,并进行编号,现场支立模板时按试拼的编号进行组合,安装时要稳固牢靠,
接缝严密,必要时采用密封胶带,确保不漏浆。
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必须清理干净并涂有脱模剂,脱模剂涂刷均匀全面。
浇注混凝土前,模型内的积水和杂物应清理干净。
同时由专职质检工程师检查合格并经监理工程师复核无误后,才浇筑混凝土。
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如下表
模板允许偏差表
注:h 为涵洞高
4.5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采用拌合站集中拌合,混凝土运输车运送,混凝土输送泵或泵车浇筑。
涵身混凝土浇筑可分为两阶段施工,先浇筑底板混凝土,等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后再浇筑腹顶板混凝土。
混凝土浇筑时分层连续进行,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30cm左右,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振捣器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相临两振点间距不大于50cm,不得漏振和过振。
以混凝土面不再沉降、无气泡冒出为好,然后缓慢地拔出振捣器,并做好混凝土灌注的记
录。
混凝土浇注间隙时间不超过90分钟,分层厚度不宜大于30厘米。
拉运至工地现场的混凝土,分别对其入模温度、坍落度、含气量、水胶比及泌水率做检测,符合要求后方入模,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控制在5~30度。
并做好混凝土入模的各项施工原始记录,保证工程质量的可追溯性。
浇筑完成后及时覆盖麻布或草袋并保湿养护,养护频率不得大于次/6h,养护时间不少于14d。
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2.5MPa以上方可拆除模板。
4.6基坑回填
墙身施工前必须进行基坑回填。
回填采用C15混凝土回填,且回填高度不超过涵洞基础顶面高度,并做一定的坡度,于基坑中一角集中排水,防止坑内积水。
4.7涵洞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标准
涵洞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表面平整光滑,不得有蜂窝麻面和露筋和宽度大于0.2mm的连续裂缝,表面连续裂缝应符合验标要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小于设计要求。
4-3 涵洞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
4.8沉降缝、防水层施工
涵身沉降缝中设置聚乙烯泡沫塑料板,沉降缝外侧及板顶贴改性沥青弹性防水卷材,边墙外侧涂聚氨酯防水涂料。
洞身涵节的沉降缝处设止水带,出入口涵节与八字墙间不设,止水带采用背贴式形式设置。
背贴式止水带敷设于涵身外侧,其中底板下的止水带可在浇筑涵身混凝土之前将止水带固定于涵身沉降缝处的垫层上,然后浇筑混凝土即可;边墙和顶板止水带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用膨胀螺栓、钢板条固定于涵节端部框架外缘呈环形布置。
止水带中间圆环部分应位于沉降缝中线上,施工时注意定位。
止水带应尽量减少接头,接头应设在平直部位,不得设在涵身边墙、顶底板转角处。
防水层施工前,应先清除框架顶表面浮土、油污等杂物,并保持顶面清洁干燥。
防水涂料应按照产品说明称量配置,称量允许偏差为2%,搅拌必须均匀,搅拌时间为3-5min,且混合液体发黑亮时方可使用,且每次配制的涂料应在20min内用完。
防水涂料应涂刷均匀,涂刷厚度不得小于2mm。
防水卷材的粘贴可在防水涂料涂刷完毕后30min内做完,卷材的搭接粘贴宽度不得小于8cm。
防水卷材铺设完毕后应对卷材的周边涂刷防水涂料进行封边,封边宽度不得小于8cm,涂刷厚度不得小于2mm。
保护层采用C40细石混凝土,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混凝土拌合、浇注和养护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4.9附属工程施工
主体施工完毕后,进行出入口端翼墙施工。
混凝土施工前应将基础表面凿毛并清理干净,洒水湿润,然后根据具体细部尺寸准确放样,立模,模板采用大型整体组合钢模,端墙及帽石采用C30钢筋混凝土。
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表面平整光滑,不得有蜂窝麻面和露筋和宽度大于0.2mm的连续裂缝。
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小于设计要求。
五、原材选定
1.原材料
水泥:宁夏中宁赛马水泥有限公司生产的水泥;
细骨料:吴忠市昊威商贸有限公司生产的中砂;
粗骨料:吴忠市昊威商贸有限公司生产的5-31.5mm碎石;
钢筋:宁夏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钢筋;
拌合用水:饮用水;
外加剂:石家庄市长安育才建材有限公司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
粉煤灰:宁夏天利建材循环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粉煤灰。
所用材料严格按规定的检验频率进行抽检,符合要求才进行施工。
2.施工过程的检查和记录
施工过程中坚持上一道工序未验收合格,严禁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施工,未发生任何质量问题。
所有工序一次性验收合格并做好了隐蔽工程的声像资料。
六、施工记录情况
从基础开挖开始,每完成一道工序,现场质检员及时进行检查,合格后报请监理工程师验收,并及时出据质量检验报验资料。
首件工程资料由专人负责整理、完善,首件工程完工后编制相应的作业指导书并下发给全线施工作业队,工区技术人员全程参与监督施工队对作业班组及工人的首件工程总结技术交底及培训,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定期检查技术交底落实情况。
七、施工安全及文明施工情况
1、安全施工情况
1)、建立了安全保证体系,项目经理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
本项工程设专职安全员,在生产副经理、安全总监的领导下,保证一切安全工作。
2)、对本项工程施工操作人员执行了相关的安全教育与安全讲话,设立了安全监督岗,在工程施工中未发现安全隐患。
3)、工程安全责任落实到人,有劳务使用和机械租用安全生产协议书。
4)、工人掌握本工种操作技能,熟悉本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工地设立了明显的安全警示牌和安全注意事项宣传栏。
各类机械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无证人员或非本机人员不得上机操作。
5)、工程施工前进行了全面的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开展二级教育。
6)、夜晚施工时配备足够的照明工具,以防不测。
2、文明施工情况
1)、施工前已要求作业队重视文明施工的重要性,全面加强现场施工管理,提倡规范作业,保证施工现场组织有序、内部管理严密、有条不紊。
2)、项目部管理人员、各队施工技术人员、各班组施工作业人员上工地一律佩戴安全帽,提高文明施工的整体意识。
3)、搞好施工临时排水工作,防止泥水、污水污染农田。
搞好环境保护,施工前已将清表的废料运至弃土场妥善处理。
4)、严格按经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现场布设,做到布置合理,道路畅通,排水良好,场地平整洁净。
5)、执行现场管理责任制,竖标牌公布,欢迎各界公开监督和指导,做到现场材料堆放整齐,并将各类材料标识清楚。
机械设备停放有序,场内清
洁干净,实施现场标准化管理。
6)、加强文明施工教育,使参与施工的职工遵纪守法,上岗作业,着装整齐,佩带标志,防护到位,下班休班遵守村规民约。
7)、加强机械、车辆和司机人员的管理,做到遵章行车,不带病开车。
八、施工中好的建议、好的材料、好的工艺应用情况
现场严格按照编制好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采用经过验证的材料,使用成熟的技术和工艺施工,本项目无“四新”现象。
九、涵洞首件工程施工中的体会、经验及教训
经过现场监理的监督和指导,在我项目部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首件涵洞的施工工作。
在施工过程中,技术员全过程跟踪作业,做好了相关原始记录。
完工后对该分项工程进行了评定,评定为优良:①同时满足涵洞施工的基本要求,所有的原材料都满足规范要去,严格按配合比施工,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等;②实测项目方面表现为:实验室配合比强度合格,断面尺寸满足设计要求;③外观质量鉴定为:砼表面平整、线型美观,色泽均匀,无裂缝、蜂窝麻面现象。
十、首件工程技术参数指标、评述总结
涵洞基础、翼墙C30钢筋砼配合比为:水泥:粉煤灰:砂:碎石:减水剂:水=1:0.39:2.81:3.87:0.014:0.53,框架C35砼配比为水泥:水泥:粉煤灰:砂:碎石:减水剂:水=1:0.39:2.71:3.74:0.014:0.53。
满足设计要求。
十一、首件工程结论
1、首件工程中存在的不足
(1)新安装的墙身模板与已浇好的墙身砼面的接头处施工缝明显,且出现局部漏浆。
(2)模板安装验收后,混凝土浇注过程中监控力度不够,拉杆松紧不及时造成模板轻微位移。
2、下步施工注意事项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1)模板与浇好的墙身接头处采用双面胶或土工布进行堵塞,以防止接头处出现漏浆现像。
(2)做好砼浇筑前的准备工作,所需要的人员、器具、机械等须及时到位。
浇注混凝土时并挂线施工,保证模板随时在一条线上。
3、施工还需加强和提高
(1)加强和提高施工管理水平,确保工艺要求落到实处。
(2)施工中要保证模板清洁,涂刷脱模剂后及时合模浇筑砼;砼浇筑要分层振捣到位,不漏振不超振。
砼浇筑后要满足拆模时间要求后方可拆模。
(3)规范合理地进行钢筋配料,严格照设计、规范进行加工安装。
预埋钢筋要位置准确、美观。
(4)加强安全教育,及时搭设施工平台,做好各项安全工作。
(5)工艺工序协调到位,加快施工进度。
通过对DK68+501钢筋砼涵洞首件工程的施工过程来看,我标段所确定的涵洞施工工艺满足施工的要求,可以用于后期全标段的涵洞施工。
通过首件施工,使全体涵洞施工队伍加深了对箱形涵洞施工工艺的理解;同时通过对DK68+501箱形涵洞混凝土成品的检测,其各项指标符合设计及《高速铁路桥
涵施工技术规程》的各项规定及《高速铁路桥涵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要求。
自检评价意见为优良工程,能够指导后续施工。
十二、涵洞首件工程成果推广
在涵洞首件工程的施工中,我部严格按照首件工程施工方案的要求。
吸取施工中的经验、教训,及时调整不能满足施工要求的人、机、料和施工工艺等,通过上述措施避免了质量通病的出现。
总结出了一套比较稳定、成熟的施工方法和工艺。
技术负责人已经把此首件工程成果对本部管理者和施工人员进行培训,达到了预期效果。
本成果可以推广和应用在以后的施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