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等。
二、经验论与唯理论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比较
第一,经验主义和理 性主义两种倾向分别 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得 以形成的认识根源。
第二,经验归纳法和 理性演绎法分别是经 验论和唯理论得以形 成的研究方法。
第三,近代英国和欧 洲大陆各国的历史环 境分别是经验论和唯 理论得以形成的社会 土壤。
三、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区别
1、重新论证了知识的价值 在中世纪,“知识是神学的奴隶”,当理性与信仰发生冲突时,理性服从
信仰。但弗朗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重新恢复了希腊人对知识的 尊重,肯定了人对知识的追求。 2、对经院哲学的批判
①对经院哲学的批判 培根揭露经院哲学脱离实际、脱离自然,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批判了 经院哲学在方法上的烦琐主义和形式主义,认为传统的科学知识的要害在于没 有实用性。 ②培根在对经院哲学的批判中,深刻地揭露了人类人士产生错误的思想根 源和社会根源,为此,他提出“四假相说”。 假相,即盘踞在头脑中的错误观念,使人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主要有四种: A、族类假相(种族假相)——人类天性的普遍缺陷,不以客观事物为尺度, 而是以主观感觉为尺度。 B、洞穴假相——由于个人的特性而产生的成见或偏见。 C、市场假相——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词语使用不当而产生的假相。 D、剧场假相——从各种哲学体系和错误论证方式中移植到人们心中的假相。
四、经验论与唯理论争论的历史意义(2)
经验论和唯理论经过长期论争所取得的成果及暴露的理论缺陷,从正反 两个方面揭示了认识论在以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即实现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辩证结合的必要;而二者的辩证统一,只有在科学的社会实践观的基础 上才能实现。到了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自然 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地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和无产阶级斗争 的经验,第一次把社会实践纳入认识论,从而把认识和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并 在此基础上唯物辩证地解决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及其它认识论问题, 从而彻底克服了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创立 了完全科学的认识论,从而把哲学思想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在哲学 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07经验论和唯理论
07经验论和唯理论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一反中世纪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正统观念,重新恢复了自然与人在哲学中的地位。
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欧洲人从文艺复兴时期热情的躁动走向深沉的哲学思考,开始以理性为基础去面对大宇宙和小宇宙,于是形成了完全属于近代欧洲的崭新的哲学。
这是西方哲学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巨人如培根、笛卡尔、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巴克莱和休谟等,他们提出了一整套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社会政治学说体系。
这种新的哲学一开始就与新兴的自然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哲学家们要求认识自然、控制自然,从而为人类自身谋福利,他们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要做"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 等等的口号。
与此相关,认识论问题成为这个时期哲学的重要内容。
因此,有人说这个时期的哲学从古代以研究客体和本体论为中心转向了以研究主体和认识论为中心。
尽管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确,但是它多少反映了这个时期哲学的某些特点。
围绕着认识的来源和基础、真理的标准、认识的方法论等问题,哲学家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派别,亦即经验论(empiricism )和唯理论(rati〇nalism)。
①两者的理论分①ratbnaiism通常译为"唯理论",但是这个"唯"字过于极端,并不符合这_哲学派别的实际情况,译成"理性论"可能更合适一些。
但是另一方面,经验论者也并不是不讲理性,因为理性主义实际上构成了整个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
所以, 在作了这一说明之后,我们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仍然沿用"唯理论"这个译名。
歧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问题。
一般说来经验论者认为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_切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唯理论者则主张认识来源于天赋观念,知识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其次是真理的标准问题。
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经验论和唯理论23页文档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经验论和唯理论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
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
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
认识论的一种学说。
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
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
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
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
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
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
它是“唯理论”的对称。
认识论的一种学说。
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论法国启蒙哲学——机械唯物主义
论法国启蒙哲学机械唯物主义导言机械唯物主义是近代自然科学的指导思想,其在18世纪的法国发展到顶峰,出现了一批出色的法国哲学家。
让我们来探讨机械唯物主义在欧洲启蒙时期的渊源——经验论和唯理论,及其18世纪在法国的迅速发展和其代表人物。
正文1、经验论与唯理论2、机械唯物主义3、结语经验论与唯理论机械唯物主义与17、18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论与唯理论有莫大的联系。
这时期西方哲学思想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神学与经院哲学,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
出现了一批代表人物,经验论的有弗兰西斯·培根、托马斯·霍布斯、洛克,唯理论的有笛卡尔、斯宾诺萨等。
培根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同时他也是古典经验论的始祖。
他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哲学的优良传统,把对经院哲学的批判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弗兰西斯·培根是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他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集文集》等。
霍布斯则继承了培根的思想,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机械唯物主义思想,他被认为是18世纪意义上的“第一个近代的唯物主义者”。
霍布斯认为真理只存在于物体之中:“所有真实的东西都是有形的,无形的东西就是不真实的。
”“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思想的东西”,总是客观存在的,既不能被制造也不能被消灭。
他反对概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认为宇宙是所有机械地运动着的广延物体的总和。
他把逻辑的思维看作是观念加减的机械运算,认为几何学和力学是科学思维的理想楷模。
霍布斯著有的《论物体》、《论社会》、《论人》等理论作品对机械唯物主义体系的完整起到了重要主导作用。
唯理论的代表人物笛卡尔的笛卡尔哲学,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哲学来源。
在笛卡尔哲学中,物质的本性是广延,运动的特征是位移。
他提出了有名的“我思故我在”这一唯心主义观点。
他认为人只有非常理性地使用数学上所重用的纯粹的推理方法才能认识世界。
实际上,笛卡尔是以力学运动为基础,把由地上获得的力学原则于天体现象以至整个世界,从而把自然科学中的机械论观念移植到哲学中并造就了机械论的精神。
哲学类近代哲学
康德: 康德:
提出先天综合判断: 提出先天综合判断: 自在之物或物自体不 可知, 可知,即宇宙的本质 不可知。 不可知。
黑格尔:绝对精神(理念) 黑格尔:绝对精神(理念)
绝对精神的外化、异化和 绝对精神的外化、 复归:逻辑阶段——自然 复归:逻辑阶段——自然 阶段——精神阶段 阶段——精神阶段
(二)中国近代哲学
李大钊 陈独秀 李 达
四、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 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P34-35) P34-35) 实践论》《矛盾论》 》《矛盾论 《实践论》《矛盾论》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人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人 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谭嗣同(公元1865—1898年,湖南 谭嗣同(公元1865—1898年 浏阳人): 浏阳人): “故道,用也;器,体也。体立 故道,用也; 体也。 而用行,器存而道不亡。 而用行,器存而道不亡。自学者不 误以道为体,道始迷离倘恍, 审,误以道为体,道始迷离倘恍, 若一幻物虚悬于空漠无朕之际, 若一幻物虚悬于空漠无朕之际,而 果何物邪? 短书》 果何物邪?”(《短书》) 遍法界,虚空界,众生界, “遍法界,虚空界,众生界,有 至大至精微,无所不胶粘,不贯洽, 至大至精微,无所不胶粘,不贯洽, 不莞络,而充满之一物焉。 不莞络,而充满之一物焉。目不得 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 而色,耳不得而声, 无以名之,名之曰以太。 味,无以名之,名之曰以太。-----法界由是生,虚空由是立, 法界由是生,虚空由是立,众生由 是出。 仁学》 是出。”(《仁学》)
自 然 科 学 及 其 三 大 发 现 之 一
细胞学说的创立人——施莱登及施旺 施莱登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P13-15)“实践性” P13-15) 实践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 (2)创立科学实践观和从实践理解 现实世界的思维方式 (3)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 基础, 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主线
经验论和唯理论总结|近代哲学
经验论和唯理论总结|近代哲学近代哲学中,经验论和唯理论共有八位极其重要的哲学家,这八位凭其鲜明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作为西方哲学史的学习者,必须深刻掌握这八位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编者在此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级重点知识点梳理一级重点是指各大高校历年真题中反复出现的考题,这些知识点必须完全理解并能够清晰流畅地解释或讲述出来。
1. 四假相(培根)培根是近代英国经验论的开启者。
培根在理论上对经院哲学进行的深刻批判主要体现在“四假象说”上。
所谓假象,即盘踞在人的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理,严重妨碍了科学的复兴。
根据来源不同把假象分为四类,即族类的假象、洞穴的假象、市场的假象、剧场的假象。
族类的假象是人类天性中普遍存在的缺陷。
由于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客观事物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了事物的真相。
洞穴的假象指由于个人的特性而产生的假象。
因为每个人的天性、成长环境、所受教育等不同而形成的个人偏见。
这就像一个人站在狭小的洞穴内看事物一样。
市场的假象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由于语词的错误和混乱而产生的假象。
剧场的假象指从各式各样的哲学体系以及错误的论证方法中移植到人们心中的假象。
一切流行的体系都不过是许多舞台上的戏剧罢了。
培根提出“四假象说”的目的是清算经院哲学所散播和灌输给人们的种种迷信谬说、空论和诡辩,以及各种编造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而且深刻揭示了导致人们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种种认识论根源。
2.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奠基者和唯理论的创始人。
笛卡尔从普遍怀疑出发,首先肯定了“自我”的存在。
在他看来,“自我”的存在是完全自明的。
因为,我虽然怀疑一切,但有一件事怎么也不能怀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而怀疑活动是思想活动,所以说我在怀疑也就是我在思想。
既然我在怀疑、思想是无可怀疑的,那么作为怀疑主体的“我”的存在也就是确定可靠的了。
经验论与唯理论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人能否认识世界
不可知论
人如何认识世界
感觉经验
or
理性推理
经验论与唯理论
Empiricism & Rationalism
余成苗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 说”
“离开感觉没有人能 够理解任何东西。”
古 希 腊 时 期
柏拉图的 “回忆说”
“用眼睛、耳朵以及 其他所有感官作出的 观察完全是一种欺 骗。”
自生自发、不断演进
经验论
倡导改良,反对整体革命 人为、建构、设计
保守主义
唯理论
倡导社会整体的革命
自由主义
社 会 政 治 哲 学 思 潮
墨
子
三表: “上本之于古圣王之事”; “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发以为刑政,观其中百姓国家 人民之利”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弗思而矣。”
古希腊时期 中世纪时期
亚里士多德
近代西方哲学
英国经验论
唯名论
共相与个别
典 范 形 式
大陆唯理论
柏拉图
唯实论
经验论的代表:培根、霍布斯、洛克和休谟
近 代 西 方 哲 学 时 期
唯理论的代表: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主要分歧
经验论 知识的来源 认识的方法 认识的可靠性 感觉经验 唯理论 天赋观念 演绎法 理性知识
孟 子
弗 朗 西 斯 培 根
“一切知识都起源于感觉经验”
· ·
约 翰 洛 克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 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 经验”
勒内· 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Cogito, ergo sum I think, therefore理石”
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
第5卷 第2期 Vol.5 No.2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JOU RNAL OF HUA NGHE S&T UNIVERSIT Y2003年6月Jun e2003 试析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张晓兵(黄河科技学院商贸学院,河南郑州450005)摘 要:经验论与唯理论是欧洲近代哲学围绕认识论问题所展开的一场重要之争,在欧洲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产生,它们的本质区别与各自的片面性、进步性以及对人类认识发展的启发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认识论;经验论;唯理论;争论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424(2003)02-0041-05X 经验论与唯理论是欧洲近代哲学围绕认识论问题所展开的一场重要之争,在欧洲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
今天,经验论和唯理论就其理论来说,已经成为历史,但就其价值来说,则既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
也许这些理论会被更新更科学的理论所取代,然而其价值和生命力则在新的理论中得到延续和体现。
这正是该理论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因此,进一步探讨经验论和唯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近代哲学的产生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而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向哲学提出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的要求,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近代认识论问题一开始就表现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不同倾向。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与传统的认识论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与当时的科学发展有关。
从哲学认识论的传统来讲,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可以追溯到人类认识产生之初。
认识论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一开始就包含着矛盾:它既要靠人类理性思维的抽象概括,又要靠人类感觉器官给它提供经验材料;它既是经验的,又是超验的。
人类认识从方法上来讲,最初也只有这两种方法,靠感性给它提供经验材料,靠理性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和抽象。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于两者合理性与局限性的分析引言:本文讨论研究的是欧洲近代哲学中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的两者的产生和主要观点,通过对两者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的讨论揭示二者在认识世界上的本质矛盾。
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析对今天人们探究世界、认识世界也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正文:一、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产生及其观点经验论在17到18世纪期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主要研究者多来英、法两国的哲学家,所以又被称为英国经验论。
以培根为代表的一批经验论者对经验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证的研究,并坚定地认为其是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培根强调“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求助于感觉”认为通过感性的认识和与现实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能获得知识,任何思维上的理性演绎的都是不能认识世界。
又比如,英国的霍布斯认为一切感觉都来自客观外在的刺激,即知识来源于经验。
此外,还有包括洛克和法国的伽森狄也对近代经验论的成型和发展进行了探讨和贡献。
经验论是在对自然科学的知识来源进行的探讨和研究,在与唯理论的斗争中,经历了由唯物主义经验论向唯心主义经验论,由可知论向不可知论的过渡。
前者主要认为人的经验来源于上帝和神的启示,渐渐变为了唯心主义。
后者则强调经过实际观察的经验是可靠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近代唯理论不像经验论那样,有着深厚的“家族底蕴”。
唯理论与启蒙运动紧密相联。
可以说是唯理论在广义上的含义即理性主义。
在古代,由于人们缺少认识自然的工具,对自然现象和事物存在着敬畏之心,经验主义大为盛行,像恩培多克勒就认为世界本源是水、火、土、气,这就是来源于经验的认识。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多的是通过对外在事物的总结和概括,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最直接、最简单的反映。
唯理论的产生源于近代资本主义和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人们发现了自然规律,并认识到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并不一定是对的。
由此,以法国的R.笛卡尔,荷兰的B.斯宾诺莎和德国的G.W.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者认为自然的规律和知识是可以像几何学那样从几条清楚明白的“自明”公理,依靠人的“天赋观念”,进行细致准确,可靠的推理得到的。
西方哲学史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分歧与分析
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分歧由于主体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才构成了哲学史上的长期存在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主要分歧第一,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
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所争论的“知识的来源”问题,主要是有无“天赋观念”的问题。
一般地说,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天赋观念”。
经验论者认为,“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霍布斯:《论物体》,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90页)“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洛克:《人类理解论》,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66页)在经验论者看来,一切观念都是思维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归纳、概括、抽象出来的;全部观念都可以还原为感觉和感觉的不同结合形式,凡在理性中的东西,都存在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凡是在感性内容中找不到的东西,或者是错误的,或者是超出人的理性之外的;思维的理解作用,只能是基于感觉的观念去表现对象。
(参见邹化政:《〈人类理解论〉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与经验主义相反,唯理主义者则以不同的形式肯定“天赋观念”。
笛卡儿提出,观念的来源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天赋的”数学、逻辑、宗教、伦理中的一般的抽象的观念和原则,其二是从“外面”得来的,如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其三是“臆造的”根本不存在的观念如飞马、美人鱼之类。
对于这三种情况,笛卡儿认为,“外面”得来的观念与“臆造的”观念一样,都是没有真理性的,而只有“从我自己的本性得来的”一般观念才具有真理性。
这就是说,“真理性”的认识只能是“天赋的”。
莱布尼兹进一步提出,感觉经验只能感知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不能揭示真理的“普遍必然性”。
他还尖刻地把经验论者说成是像牲畜一样“纯粹凭经验,只是靠例子来指导自己”,因而,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存在。
经验论与唯理论3-16—17世纪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六)知识的等级、可靠性与真理 1、把知识理解为观念与观念的符合: 知识就是关于观念之间是否契合的知觉。 2,三个等级: 直觉知识—直觉认识 必然性知识 证明知识(推理)—理性认识 感性知识—感性认识 (观念与外物的契合) 3、“确定的知识”和“实在的知识”(很难达到); 与知识相对应有两种真理: “口头真理”与“实在真理” (一般认识) (真理)
二,托马斯.霍布斯 生平: 1.出身于牧师家庭, 叔叔把他抚养成人。 2.15岁进入牛津大学 学习哲学与逻辑学, 牛津大学毕业后担任 一贵族的家庭教师。 3.代表著《利维坦》奠定 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基础。 4.近代自然法学派的奠基人 5.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创始人。
。
哲学思想 (一)哲学的定义、目的与对象 1,哲学是一门由结果求原因或者由原因求结果的推 理的学问(概念、判断与推理) 2,哲学的目标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为人类谋福 利”。 3,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处于产生(消亡)过程中和具 有某种特性的物体,分为自然物体(自然哲学)和人 造物体(公民哲学)两类。
三、约翰.洛克 生平: 1.出身于商人家庭, 父亲是个清教徒。 2.毕业于牛津大学, 担任过驻外使馆的秘书。 3. 结识辉格党的领袖任其 家庭教师和秘书, 后任政府部长。 4.代表著: 《人类理智论》、《政府论》
洛克的认识论学说 (一)白板说 1、对“天赋观念”的批判 (1),不存在天赋的思辨原则,“普遍同意”的东 西是后天形成的。 (2),不存在天赋的实践原则,道德原则是教化的 结果 (3),不存在天赋的上帝观念,上帝是对自然世界 第一因的推测。 2,经验论的基本原则 (1)“凡在理智之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 白板说
1,物体是“实体”,物体的属性被称为“偶性”; 实体是不生不灭的,属性是变化无常的。 2,实体是独立的,偶性依附于物体,但不构成物体 的任何部分;偶性是“我们认识物体的方式”,(偶 性主观化)
“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对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的调和
① ② ③④
培根 : 新工具》 第 26页 , 《 , 3 商务 印书馆 13 9 5年版 。 北京大学哲学 系编 : 十六一十八 世纪西欧各 国哲学 》 第 《 ,
93页 , 务 印书 馆 17 0 商 9 5年版 。
2 1 年第 1 01 期
No 1 2 1 . ,0 1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 OC AL S E 年 2月 01
Fb 2 e 011
.
J OUR L O S T NA F OU H CHI N NA ORMA U I E I Y L N V RST
“ 白尼式 的革命 ” 康德对 经验论 和 唯理论 之争 的调和 哥 :
殷 筱 ,
( . 汉 大 学 哲 学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 7 ; . 中师 范 大 学 心 灵 与 认 知 研 究 所 ,湖 北 武汉 40 7 ) 1武 湖 30 2 2 华 3 0 9
【 摘
要】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就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来源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
结构和形式 中为科学知识 的普遍必然性寻求终极依据。
【 键 词 】经验论 唯理论 “ 白尼式的革命” “ 关 哥 先验 自 我意识” 【 作者简介 】 殷筱(92 )女 , 1 一 , 湖北仙桃人 , 学博士, 7 哲 武汉大 学哲 学学院博 士后, 中师范大学心灵与认知研究所 华
识 ”⑨ 。洛 克还认 为 , 赋 观 念 不仅 是 不 必要 的 , 天 而
且也是 不 可能 的假设 。 因为设立 天赋 观念 的一个主
论 和唯理论 之争 的核 心还是 关 于科学 知识 的客观 性
和普遍 必 然性 的来 源问题 。
西方哲学智慧 09经验论
第三步,进行真正的归纳。 第三步,进行真正的归纳。 培根所谓真正的归纳又分为三个小步骤: (1)排除法,即排除和拒绝这样一些性质:这些性质是在有给定的 性质存在的例证中不存在的;或在给定性质不存在的例证中存在的; 或者在这些例证中给定性质减少而它却增加,或给定性质增加而它却 减少的。在进行这种排除的过程中已经为真正的归纳打下了基础。 (2)根据三表所列示的事例,做一次正面地解释自然的尝试,就是 通过排除之后得出正面的结论。 (3)纠正解释偏差的几种帮助。 培根列举了九种帮助,如“具有优先权的例证”,“归纳法的 改正”,“按题目的性质改变研究方法”等等。这九种“帮助”旨在 较正以上程序中的失误,以求得尽可能准确的结论。
《论科学的增进》 《新工具》 《论事物的本性》 《迷宫的线索》 《各家哲学的批判》 《自然界的大事》 《论人类的认知》
培根尖锐地批判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经院哲 学和神学严重地阻碍了科学的进步,主张要全面 改造人类的知识,使整个学术文化从经院哲学中 解放出来,实现伟大的复兴。他认为,科学必须 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规律。要达到这个目的, 就必须以感官经验为依据。他提出了唯物主义经 验论的原则,认为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 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要获得自然的科学 知识,就必须把认识建筑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 他还提出了经验归纳法,主张以实验和观察材料 为基础,经过分析、比较、选择、排除,最后得 出正确的结论。
霍布斯的世界观不仅是机械论的,而且也 是功能主义的,他只描述构成自然世界的 各个机械部分的实际功能和运行过程,并 不解释世界的终极原因和隐秘目的。
实体与偶性
霍布斯把物体称为“实体”,而把物体的各种属 性如广袤、动静、颜色、气味等称为“偶性” 。 霍布斯对物质“实体”也采取了一种唯名论的态 度,他认为所谓“实体”就如同“上帝”、“灵 魂”一样,都不过是一些没有确切内涵的名称。 霍布斯对偶性下了一个定义:“一个偶性就是某 个物体借以在我们心里造成它自身的概念的那种 能力”或者“我们认识物体的方式” 。在这个定 义中已经蕴含着把偶性主观化的倾向。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发展史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发展史[摘要] 近代西方哲学一开始就存在两种倾向,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唯理论认为科学知识只能从理性所固有的天赋观念中推演而来。
经验论和唯理论在关于知识的来源、认识的方法或逻辑、认识的可靠性问题上, 都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经验论和唯理论自产生起就进行不断的斗争,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
其中,经验论主要以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为代表,唯理论主要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
[关键词] 经验论唯理论斗争发展正像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的先验论和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之间的矛盾一样,近代西方哲学存在着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与发展,围绕着知识的问题,两派的哲学家们展开激烈的争论。
经验论者认为,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所谓科学知识——主要是实验科学——乃是对于感觉经验归纳的结果。
唯理论者认为,由于感觉经验是相对的和个别偶然的因而不是可靠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不可能建立在这样的不可靠的基础之上,如果有科学知识,显然我们的确有科学知识,那么它就不能以感觉经验为基础,而只能是从理性所固有的天赋观念中推演而来,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说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经验论和唯理论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模式,在关于知识的来源、认识的方法或逻辑、认识的可靠性问题上, 都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经验论者关注的是经验,并且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而没有其他的来源,因而他们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从经验中得来的感觉材料是如何构成知识的,他们不认为理性在认识中除了组合与分解感觉经验材料之外还有什么特殊的作用,他们普遍排斥形而上学。
因此,经验论的体系实际上是以“心理论”的方式构建的——从洛克的“白板说”开始,经验论都是以经验来说明观念,以观念的组合与分解来说明知识,这个模式就是“经验——观念——知识”,这个模式的特点是它既是开放的又是封闭的。
唯理论者意识到感觉经验的相对性和个别偶然性,认为在此基础上市不可能建立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的。
西方哲学史——经验论(串写)
近代哲学概论一、经验论与唯理论1、相同点:(1)方法论:怀疑主义和理性精神。
(2)目标:追求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和建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3)发展过程:都不仅有着纵向上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发展,而且在相互论战中也接受了对方的一些观点。
(4)结果:都走向了自身的反面,未能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5)意义:为德国古典哲学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和辨证综合奠定了基础。
2、不同点:(1)出发点:经验论强调从感觉经验出发,唯理论则强调从天赋观念或天赋原则出发。
(2)方法:经验论强调观察实验的方法,在对感觉经验进行概括和提升的基础上制定了经验归纳法;而唯理论则强调数学推理的方法,以天赋原则或天赋观念作为逻辑起点而发展了理性演绎法。
(3)原则: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无不来自于经验,唯理论则认为一切普遍必然性的知识都是从天赋观念或天赋原则出发通过理性演绎得来的。
(4)理论困境:经验论的出发点和方法都无法完全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唯理论则是演绎的前提或出发点的合理性问题无法解决。
(5)归宿:经验论的归宿是怀疑主义或不可知论,即休谟对经验之外的任何存在(物质实体、精神实体以及因果联系等规律)都采取悬而不决的态度,否定了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从而使得精神对自然的认识实际上成为不可能,从而割裂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唯理论则发展成为一种独断论,知识被看作是由天赋观念根据矛盾律推演出来的,否定了对客观世界进行广泛的经验观察的必要性,经验只是诱发理性推理的机缘而已,精神只需根据先验的天赋原则进行演绎就可以建立起全部的知识体系,从而直接将思维等同于存在。
弗朗西斯.培根一、概述培根认为,哲学的目的就在于探求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通过认识自然,就能获得支配自然的力量,而认识自然就是要发现自然的“形式”,即规律。
但要实现对自然“形式”的认识,必须首先消除阻碍我们获得关于自然“形式”知识的思想障碍和更新我们研究知识获得的方法。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于两者合理性与局限性的分析引言:本文讨论研究的是欧洲近代哲学中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的两者的产生和主要观点,通过对两者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的讨论揭示二者在认识世界上的本质矛盾。
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析对今天人们探究世界、认识世界也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正文:一、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产生及其观点经验论在17到18世纪期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主要研究者多来英、法两国的哲学家,所以又被称为英国经验论。
以培根为代表的一批经验论者对经验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证的研究,并坚定地认为其是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培根强调“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求助于感觉”认为通过感性的认识和与现实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能获得知识,任何思维上的理性演绎的都是不能认识世界。
又比如,英国的霍布斯认为一切感觉都来自客观外在的刺激,即知识来源于经验。
此外,还有包括洛克和法国的伽森狄也对近代经验论的成型和发展进行了探讨和贡献。
经验论是在对自然科学的知识来源进行的探讨和研究,在与唯理论的斗争中,经历了由唯物主义经验论向唯心主义经验论,由可知论向不可知论的过渡。
前者主要认为人的经验来源于上帝和神的启示,渐渐变为了唯心主义。
后者则强调经过实际观察的经验是可靠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近代唯理论不像经验论那样,有着深厚的“家族底蕴”。
唯理论与启蒙运动紧密相联。
可以说是唯理论在广义上的含义即理性主义。
在古代,由于人们缺少认识自然的经验主义大为盛行,像恩培多克勒就认为世工具,对自然现象和事物存在着敬畏之心,界本源是水、火、土、气,这就是来源于经验的认识。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多的是通过对外在事物的总结和概括,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最直接、最简单的反映。
经验论和唯理论名词解释
经验论和唯理论名词解释唯理论。
西方哲学中研究关于“是什么”的理论。
1.柏拉图所提出的“理念论”,也称“第一哲学”。
1.“先天论”( Deucitalism)。
在这种认识论和宇宙论中,认为知识来自上帝;灵魂在肉体之前就存在,但两者结合时,则是最高的生物形式;上帝赋予了世界以数目、尺寸、形状、颜色等。
2.“可知论”( Visigoship):不仅承认有客观的知识,而且相信能够通过教育使人们具备足够的知识去认识真理。
由17世纪开始到18世纪初,在英国兴起,后扩及欧洲各国。
3.经验论( Empirism)。
英国哲学家洛克所创立的哲学派别。
认为感觉经验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从而把经验主义推向极端。
4.理性主义( Conformism):认为现象是不依赖于理性的心灵所能把握的那种形式,因此,它不承认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来源于理性。
二、两种哲学观点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答:两种哲学观点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认为人类理智有普遍适用的永恒真理,这些真理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因而可以把他的见解传授给任何时代的任何人;后者则认为人类理智不是普遍的,甚至是有限的,我们只能凭借个人的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
三、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歧在哪里?两种哲学观点的对立在于两者的世界观和知识论。
经验论把世界万物都归结为可以感觉到的外部特征,因而它以可感觉的外部事物为基础。
唯理论把世界万物归结为一些无法直接感觉到的事物或“普遍的概念”,因而它把理智作为世界万物的惟一认识者。
四、为什么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又有着如此大的差异呢? 1、由于两种哲学观点所坚持的真理标准不同,因而导致他们对人类认识的正确性评价的不同。
经验论所确定的标准是感觉经验,在它看来,认识真理不需要依靠理智的帮助,只要凭借人们的感觉就能达到。
因此,它认为经验是真理的惟一源泉。
唯理论所确定的标准则是思维经验,在它看来,人们认识真理离不开理智的指导,没有理智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因此,它认为理智才是真理的惟一源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比较近代认识论哲学中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异同[摘要]:近代西方哲学史是一部经验论和唯理论形成、发展和终结的历史,是经验论和唯理论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促进的矛盾发展史。
本文论述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区别和对立方面、各自的局限性、发展结果和相互论争历史意义。
[关键词]:认识论经验论唯理论历史背景区别局限性发展结果历史意义人类认识论无论从个体还是从整体角度来看,其发生顺序都是由外向内,由认识对象逐渐转向认识主体。
近代西方哲学公开高举理性精神的大旗,自觉地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当作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注重把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哲学重心由本体论和心灵哲学向认识论的转化。
近代西方哲学史是一部经验论和唯理论形成、发展和终结的历史,是经验论和唯理论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促进的矛盾发展史。
把握经验论和唯理论形成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对于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加深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西方哲学重心向认识论的转化经过了所谓“中世纪的冬眠”之后,西欧人们的理性开始复苏了。
15-16世纪范围广大、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运动,高扬理性和科学的旗帜,把人的理性从长期的宗教统治之下解放了出来,开创了欧洲近代的哲学历史。
随着人类理性的觉醒,哲学逐步开始摆脱“神学的脾女”的地位,以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为己任。
哲学的独立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哲学的独立,二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使科学和哲学真正摆脱了神学的束缚。
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新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科学。
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处在搜集材料的阶段,而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向哲学提出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的要求,从哲学本身来讲,它不仅要回答世界是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回答我们如何才能正确认识并改造世界的问题。
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近代认识论是以研究人、人的认识能力、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为中心内容、崇尚人的理性的哲学,它本身就具有非常革命的性质,不仅是资产阶级促进自然科学、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资产阶级反对经院哲学对抗宗教神学的有力的思想武器,从而使得认识论在近代欧洲哲学史中显得非常突出。
总之,认识论问题之所以在近代哲学史上突出出来,归根结底是由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和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所决定的,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
二、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是培根、T.霍布斯、J.洛克、G.巴克莱和D.休谟。
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R.笛卡尔、B.斯宾诺莎、G.W.莱布尼茨和C.沃尔夫。
经验论观点: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
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由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贬抑理性思维,以至于把感觉看作是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逻辑的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
唯理论观点:唯理论把理性直觉和理性演绎看作真理性认识的来源,认为“精神直觉和演绎,就不能获得科学知识”,它强调理性思维的极端重要性,忽视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这使其实际上没能科学的解释知识体系的来源问题;而把知识体系建立在纯粹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必然使知识体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三、经验论与唯理论形成的原因和历史背景的比较近代西方经验论和唯理论对立的形成源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不同的认识论倾向。
近代认识论一开始就表现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不同倾向。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与传统的认识论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和社会环境有关。
第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分别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得以形成的认识根源。
从哲学认识论的传统来讲,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可以追溯到人类认识产生之初。
认识论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一开始就包含着矛盾:它既要靠人类理性思维的抽象概括,又要靠人类感觉器官给它提供经验材料;它既是经验的,又是超验的。
人类认识从方法上来讲,最初也只有这么两种方法,靠感性给它提供经验材料,靠理性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和抽象。
在古希腊的早期,哲人们中间已经表现出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随着哲学的发展,这两种倾向的对立便逐渐展开,赫拉克利特的经验主义色彩比较突出,毕达哥拉斯派的理性主义色彩比较突出,从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开始产生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直接对立。
当时虽有人看到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各自的片面性(如亚里士多德),但未能克服这种片面性,最终表现为亚里士多德在二者之间的摇摆和皮浪的怀疑主义。
在古希腊的早期,尽管在哲人们中间已经表现出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但应该说这两种倾向还是相安无事、彼此和谐的。
可是,随着哲学的发展,这两种倾向的对立便逐渐展开,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把经验和理性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认识论。
到了欧洲中世纪,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立在经院哲学中以唯名论和实在论的形式继续存在。
从严格意义上讲,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作为哲学认识论上的两种流派—经验论和唯理论,以比较典型的形式全面系统地展开论争,则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出现的现象。
第二,经验归纳法和理性演绎法分别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得以形成的研究方法。
从近代的自然科学发展来说,除了力学、数学和天文学比较发达之外,其他学科都还处在萌芽阶段,这就使得人们在用科学和理性认识世界时,不得不求助于当时的自然科学,主要是力学和数学。
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把经验和理性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认识论。
认识的根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就是主观精神如何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17-18世纪的西欧哲学主要表现为对认识来源,过程及真理性等问题的探讨。
不同的科学研究方法是科学家们和哲学家们在认识论上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对认识来源,过程及真理性的看法也迥然不同。
两种不同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哲学中被片面地加以分离,最终形成了尖锐对立的两个哲学派别。
一派片面强调观察实验的方法,在对感觉经验进行概括和提升的基础上制定了经验归纳法,并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经验论。
另一派则片面的强调数学推理的方法,以天赋观念和天赋原则作为逻辑的起点而发展了理性演绎法,同样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唯理论。
第三,近代英国和欧洲大陆各国的历史环境分别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得以形成的社会土壤。
英国一方面有唯名论的传统,另一方面又有自然科学的注重实验、观察的风气,强调个别实在,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把唯名论的传统和注重经验归纳的习惯相结合,使英国成了近代经验论的发祥地。
当时欧洲大陆各国许多地区处于封建割据的四分五裂状态中,经济落后,政治软弱,思想保守,文化凋敝,沾染上了经院哲学封闭陈旧的气息,缺乏唯名论的影响,自然科学研究中又推崇数学上的理性演绎法,这样,大陆各国就继承了唯实论传统,更注重一般的实在性,认为感觉经验不能提供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只有通过理性演绎才可能获得真理,这也就产生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唯理论哲学。
四、经验论与唯理论在发展中的区别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是认识论的理论,它们都反对经院哲学,要求认识自然,揭示自然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利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并且它们都和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它们都把感性与理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一般说来,经验派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感觉经验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基本的或唯一的途径,是真实可靠的,贬低理性思维的意义。
理性派则相反,他们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实在性,不承认感性认识的实在性,认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经验是靠不住的,从而贬低甚至否定了感觉经验的意义。
具体来看,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关于知识来源和途径问题上的分歧。
经验论和唯理论在认识论问题上最根本的分歧表现在对知识的来源和途径问题上。
知识指的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原理,亦即科学知识或真理。
经验派哲学家培根、霍布斯、洛克等人都认为,人的知识既不来源于神的启示或传统的权威,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理性公理或天赋观念,而是来源于感官经验,只有从经验归纳起来的理性,原理才合乎真理,没有经验就不可能有知识,经验在所有人那里都是一样的,所以经验就是普遍性的知识。
科学的知识通过经验的归纳,实验的分析而获得,经验归纳方法是获得科学知识的思想工具。
经验派始祖培根认为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界,关于自然界的一切知识都起源于感觉,感觉是经验的源泉,经验是知识的基础。
发现真理的道路是从感觉与特殊事物中把公理引伸出来,然后不断上升,最后达到普遍的公理。
如果说培根的哲学是科学归纳认识论,那么洛克的哲学则是真正的经验论认识论。
因为洛克从经验出发,把自己的哲学的任务定为探索人类知识的起源以及可靠性的范围,反对知识的天赋观念论。
他提出的“白板说”则把经验论推到顶点。
知识从经验中产生,但个别的感觉经验如何上升到普遍的必然的理性命题?经验派没有给予正确的解决,仅仅从感觉经验的整理、结合、加减是不能上升到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理性命题的,而科学知识恰是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
所以,实际上经验派没有正确解决科学知识的来源。
十七、十八世纪理性派哲学家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人,尽管属于不同的哲学路线,但在知识的普遍性的问题上是殊途同归的。
他们认为,既然感觉经验的知识是个别的、有限的知识,所以这种知识具有或然性,没有必然性。
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是心灵所固有的,是天赋观念,或者是理性自身具有将经验提升到普遍原理的能力。
正是因为人具有这种超越感觉经验的理性能力,才使人们能够形成关于事物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而主体所具有的理性能力是天赋的。
笛卡尔认为人心中的清楚明白的观念是天赋的,它在每个人心目中都是一样的,因此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具有科学的意义,知识的基础在于天赋的理性。
斯宾诺莎对天赋的理性的理解与笛卡尔有所区别,但也认为天赋是科学理论认识的基础,理性是人对物质实体所固有的认识能力,人们借助于这种理性得到物质实体的真观念。
真观念就是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科学知识。
而莱布尼茨把天赋观念看成是潜在的,同时又是真理性必然性知识的来源。
第二、关于“天赋观念”问题上的分歧。
唯理论认为,在人的心灵中,本来就存着某些原则和观念如数学公理、逻辑规律、道德原则、上帝观念等,都是天赋的,与生来的;唯理论者把“天赋观念”看成是人类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认识能力,通过种的遗而积淀下来,并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的潜在能力而“天赋”在个人心中。
经验论认为,根本没有天赋观念,一切人的心灵都是全平整一色的“白板”,一切观念都是外部物在人心中的影像;天赋观念论者所说的些天赋的原则和观念,实际上都是从经验获得的,都可以从知识导源于经验这个原中得到合理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