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它包括口述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等各种具有文化意义的传统知识和技能。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许多传统技艺逐渐消失,文化多样性受到冲击。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保护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它不仅代表了人类创造力的重要结晶,更是传统社会和族群认同的象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可以传承文化传统,还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多重挑战。

一方面,许多传统技艺传承人老龄化、人口减少,传统的生活方式面临着消亡的风险;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市场经济的冲击,也使得传统技艺失去了市场需求,传承环境受到了限制。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措施为了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实践措施。

一是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二是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社区组织和机构,提供培训和资金支持,促进传承人的培养和继任。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例如手工艺品、传统戏剧等,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可以实现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发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继承传统文化,更可以促进社会凝聚力的增强,使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有更强的认同感。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启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研究,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现状、发展挑战、传承经验及研究重要性进行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传承困难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保护。

本文结论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并强调了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作出贡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保护、概念、现状、挑战、传承、实践经验、重要性、前景、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代代相传的各种非物质形式的文化遗产,如传统知识、表演艺术、习俗惯例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传统技艺的失传、习俗传统的消失以及文化多样性的丧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成为国家文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全面的政策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有必要开展深入的研究,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未来发展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面临的挑战,探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保护现状,可以更好地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促进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通过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实践经验和发展研究的重要性,可以为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和启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传承与产业化研究——以厦门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传承与产业化研究——以厦门为例

值的文物 ; 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 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 非物
活密切相关、 世代相承的传统 文化表现形式 , 包括 口头传统、 传统表 演艺术 、 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 、 有关 自然界 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
识与实践、 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以及 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 文化空间 , 并决定从 20 06年起 , 每年 6 月的第二个 星期六为我国的
文献标识码 : A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可持续性传 承 因类型不 同而方 法
2 0 年 6 ,文化部批 准在福建 省设立首个国家级区域性文 07 月 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 护实 验区 ,闽南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闽南文化生态保 护实验区建设 的重要 内容
不同。对相应的种 类进行产业化开发 , 是保护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
始每两年评选一次, 以推动全人类文化多样性 的保护 。中国的昆曲 艺术 、 古琴艺术 、 新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 、 蒙古族长调 民歌 , 先后被 教科文组织宣布为“ 人类 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 。 2 0 年国务院下 发的 《 于加强文化遗 产保护 工作 的通知》 06 关 ,
对 文化遗产进行 了定义 :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 史、 艺术和科学价
目标——“ 生命力 ”亦 即可持续性传承。 ,
其有关的工具 、 实物 、 工艺 品和文 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 随着其 所处环境 、 自然界 的相互关系和历史 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 与 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 同时使他们 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
和历史感 , 从而促进 了文化多样性和人 类的创造力” 。从 2 0 年开 01
手段之一。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产业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研究1. 引言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研究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研究是一门涉及文化传统、历史传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各种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质量和效率。

在逐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守护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为下一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2. 正文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特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不以实物形式存在,而是通过口口相传、实践操作等方式传承下来的文化资源和传统知识。

这些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习俗、传统知识与实践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它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传承历史记忆、支撑文化自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代表着民族认同和自豪感,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了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对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具有积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有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加强相关工作的立法、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研究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传承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质量和效果。

在研究传承方式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要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如传统音乐、舞蹈、语言、手工艺、节日等,是一个民族、地区、社会或群体的集体记忆和认同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价值。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各种挑战,如文化浸入、城市化以及人口流动等问题,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紧迫任务之一。

然而,单纯的保护并不足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在传承的过程中,仅仅将其视为“凝固”的历史遗迹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将其与当代生活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探索与时俱进的发展模式,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持久地在当代社会中发挥作用。

为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模式:首先,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责任,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多元化的保护与发展运作机制。

其次,加强社区参与和自主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应该是一个社区共同参与的过程,社区居民应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

通过设置民间文化组织、培养传承人才等措施,激发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来,实现自主发展和可持续经营。

第三,倡导创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意味着完全停留在过去,而是要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现代化的发展。

通过与现代科技、时尚文化等结合,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并吸引更多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

第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共同的人类财富,各国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共同面对挑战,分享经验,加强技术和资源的交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最后,加强教育与意识传播。

教育和意识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它们不仅是我们了解过去的窗口,更是指引未来发展的明灯。

然而,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实现其可持续保护与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文化遗产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形式,从古老的建筑遗迹到传统的技艺传承,从珍贵的文物藏品到独特的民俗风情。

这些遗产所蕴含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物质形态本身,更在于它们所传递的文化内涵、精神力量以及民族认同感。

可持续保护是文化遗产得以长久留存的基础。

这需要我们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和法律法规。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和资金,确保保护工作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

公众意识的提升也是可持续保护的关键。

通过教育和宣传,让广大民众了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学校可以将文化遗产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从小就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

媒体也应发挥传播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报道和节目,让更多的人关注文化遗产保护。

在保护的过程中,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至关重要。

对于古建筑、文物等实体遗产,要运用先进的监测、修复技术,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原有风貌和历史信息。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记录和保存,如利用影像资料、虚拟现实技术等,让后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和了解。

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需要将文化遗产与旅游、创意产业等相结合。

旅游是推动文化遗产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既能让游客领略文化遗产的魅力,又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收益,为保护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但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游客数量,避免过度开发对文化遗产造成破坏。

创意产业为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非遗视角下超化吹歌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非遗视角下超化吹歌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非遗视角下超化吹歌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许多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边缘化和遗忘。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仍然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超化吹歌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艺术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神秘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非遗的视角出发,探讨超化吹歌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一、超化吹歌的概述超化吹歌是一种源自中国西南地区的传统音乐形式,起源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自治州蒋村镇的哈尼族、彝族、汉族等多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超化吹歌的演唱形式独特,以长笛为主要演奏乐器,通常由一个主唱和一群合唱者组成,围着篝火演唱。

超化吹歌的演唱内容涉及生活百态、爱情离合、神话传说等多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2018年,超化吹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超化吹歌的保护和传承现状尽管超化吹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传承,但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面临着许多难题和困难。

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超化吹歌的传承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超化吹歌的学习和传承,导致超化吹歌的传统技艺逐渐失传。

超化吹歌的保护工作也存在着薄弱环节,包括文件记录不完善、权属不清晰、传承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都给超化吹歌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为了解决超化吹歌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以实现超化吹歌的可持续发展。

应加强对超化吹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建立健全的非遗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并积极开展超化吹歌的保护工作,包括对超化吹歌进行深入调研和文献记录,建立超化吹歌的传承档案和数据库等。

要积极开展超化吹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增强社会对超化吹歌的认知和了解,并创新传统演出形式,开发超化吹歌的演出市场,使其成为一种受人喜爱的艺术形式。

欠发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欠发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创性 、质 朴性 的文化 产 品获 得人 们 更 多地青 睐 ,并 成 为文 化产 业 发展 的新 动 力 。这 不是 历 史的轮 回 ,而 是 一种 超越 的 实现 。人 类 的 回归 不是 回 到生命 的起 点抑 或终 点 ,它 是体 验生 命 价值 的重 要 支点 ,这 也 是现 代社 会 急切 呼 唤的 终极 需求 和 意义 。非物 质文 化 遗产 在后 现代 复古 风潮 中焕 发 出新 的 生命 力 ,重新 回 到公 众 的视 野 。非物 质 文化 遗产 积 淀着 民族 的 信仰 、 伦理 、情 感 , 留存着 独 特 的 民族 文 化记 忆 ,是 人们 了解 、 认知 、 体悟 、传 承传 统 文化 的 “ 窗 口” ,充分 满足 了现代 人 回归 乡野 、 回归 自然 、感受 异域 文 化 的追求 。因此 , 非物质 文 化遗 产 所蕴 含 的传 统和 文化 通 过产 业 发展 得 以 “ 重塑 ”,获 得一 份 可能 存在 的 市场 份额,使之 具有 经 济价 值 ,实 现传 统 文化 多 元化 、现 代化 、全球 化在 经 济基 础上 的
大 众 文 艺
・ 非 遗研 究 ・
欠发达地 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曾 芸 ( 贵 州 大学旅 游 与文化 产业 学 院 贵 州贵 阳 5 5 0 0 2 5 )
摘要 :非物 质文化 遗产的利 用与保 护问题 ,不仅 关 系着 民族文 化如何 传承 和 当地 的民族 团结 问题 ,也 关系着地 方经济 能否持 续发 展 ,当地人能否脱 贫致 富等 问题 。遗产地及其群 众如何依 靠 自身力量 实现可持续发展 。是迫切 需要解 决的重大理论 和现 实问题 。从利益分 享的全新视 角,掏建符合遗产地 实际的可持 续发展模 式,将 注重激发 当地群众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热情 。在 生计 状况改善与收入 增加 的 同时 ,降低文化湮灭及旅游产业 不可持 续的风 险,有利 于遗 产 地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可持 续发展 ;分享

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花朝戏为研究对象

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花朝戏为研究对象

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花朝戏为研究对象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它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个支系。

客家人广泛分布在中国大陆的福建、江西、广东、湖南、云南、广西、台湾省份。

客家文化也是这些区域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花朝戏是客家地区文化遗产值得研究的一个方面。

一、花朝戏的起源及发展花朝戏,在客家语中又称做“坡头戏”、“山歌戏”等,是客家民间文艺的一种形式,流行于客家地区。

花朝戏的历史悠久,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和清朝时期。

在明朝初期,花朝戏曾在福建石狮、南安等地出现,后逐渐传入了客家地区。

花朝戏自从传入客家地区后,就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在客家地区,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六、初七和初八,花朝戏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日表演活动之一,每一个村庄和家庭都非常重视。

在传统时期,花朝戏主要是一种娱乐性质的演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民间文艺逐渐趋于消失。

二、花朝戏的生存现状现在,花朝戏已经成为了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的生存现状并不乐观。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客家文化也不例外。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在客家地区,花朝戏的表演越来越少。

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元化,花朝戏逐渐被其他娱乐活动所替代;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化的影响,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花朝戏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可持续发展的探讨既然花朝戏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那么我们就需要进行探讨,如何让花朝戏得以传承下去。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于花朝戏的保护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花朝戏,去欣赏和学习。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媒体渠道,比如电视、电影等,将花朝戏推广给更多的人,进一步宣传和推广。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文艺形式的融合,让花朝戏更好地融入现代文化中。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互联网等方式,将花朝戏的内容、情节变成动画、网游,也许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花朝戏,让花朝戏得到更好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实践和知识体系,包括民间艺术、传统技艺、口头传统及表演艺术等各个方面。

作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各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智慧。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减少传承人、失传风险、商业化侵蚀等。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和经济的需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迫切的任务。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

不同地区、民族和社区拥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不可替代。

如果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将导致文化单一化和文化冲突的加剧。

其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反映社区成员的身份认同、道德观、生活方式等,为社会提供了凝聚力和认同感。

最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传承和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激励将有助于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和知识的传承,同时也为创新提供了新的创作空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挑战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而面临风险。

市场化的商业需求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了商品,传统技艺和文化实践变得商业化,导致其本质和价值的扭曲。

其次,传承人的减少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问题。

在现代社会,很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和传统社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这导致传统技艺和知识的传承面临困境。

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发保护意识和能力也十分有限,需要加强政府和社区的支持。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政府的法律和政策保护。

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同时提供经济和技术支持,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价值的认识逐渐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其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就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保护方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历史、传统和精神的重要象征,是民族文化记忆的载体。

保护文化遗产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1.1 传承历史记忆文化遗产通过物质和非物质的形式,记录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保护文化遗产可以使后代了解和感受前人的智慧和成就,传承历史记忆,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1.2 促进文化多样性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们代表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标准。

保护文化遗产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避免文化同质化,并为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交流提供平台。

1.3 促进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保护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同时,文化遗产也是社会认同和社区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对于社区建设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为了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

以下为常见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法:2.1 文物保护文物是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其保护工作涉及到修复、整理、保管等多个方面。

应加强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完善文物保护的管理体系,增加投入,加强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注重科技手段的运用,提高文物保护的效率和准确性。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庆典等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采集、整理和传承等方式进行。

可以开展相关课程和培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传播和传承人培养,鼓励社区居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活动。

2.3 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对文物本身的保护,还需要保护其所处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和威胁。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被遗忘、被破坏、被篡改的危险,其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变得尤为迫切。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维护乡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与特点,探讨其保护现状和传承方式,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总结相关的保护政策与措施。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1.2 研究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信仰和价值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激发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增进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友谊与合作。

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更能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推动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传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传统提供坚实的保障。

【结束】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研究该领域的具体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特点进行梳理,进一步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和依据。

《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这些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手工艺技能等,是人类创造力的独特体现。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发展,非遗面临着严重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非遗的定义与价值非遗指的是各种传统和民俗文化表现形式的总称,其形式多样,涵盖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文化智慧。

这些非遗资源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还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此外,非遗的保存与传承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民族和谐共处,具有无法估量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

三、非遗面临的挑战当前,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环境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使得部分非遗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其次是社会变迁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发展和经济利益,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缺乏兴趣和热情。

最后是资源匮乏的问题。

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非遗因缺乏资金、人力等资源而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非遗,应采取以下策略:1. 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非遗保护的目标和原则,加大资金投入,提供专业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

2. 教育推广:通过教育机构、社区组织等途径推广非遗知识,培养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尊重,提高人们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

3. 创新传承方式:将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技术手段扩大非遗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4. 建立合作机制: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专家等多方合作,共同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

5. 知识产权保护:加强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为传承人提供合法权益的保障,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五、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案例为了验证上述策略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几个典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
的误 解 、歪 曲或 滥 用 。 李 白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是江油人 民千百年集体智慧的结晶 ,旅
非 质 化 产 游 物 文 遗 旅 可 续 展的 证 持 发 实 研究
■ 严 润成 ( 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 学院 四川绵 阳 6 1 0 ) 绵 200

游开发是 当前发掘其潜在经济价值的最佳
于旅 游开发 将 产 生极 大 的社 会 效益 和 经
的 目的是希望获得新的感觉 、 的知识 , 新 得 到一种积极 向上 的情感力量。 因此旅游资 源必须具 有知识性 、新颖性和参与性。李
白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 种 类 繁 多 , 汁 原 味 , 原 完
济 效益 ,也是 保 护李 白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最佳 形 式之 一 。 目前 四川 江 油李 白非
果 。科 研 编 号 :0 123 ,课 题 编 号 :L 0 — 9 7 44  ̄ B 9 0
化 原 生态 得 到 有 效 保 护 ,才 能谈 得 上 对 其 文化 资源 的永 续 利 用 ,既 满 足 当代 人 的需

中图分类号 :F 9 文献标 识码 :A 50
化遗 产旅 游开 发具 有 可 行 性 。 旅 游 者 旅 游
和开发价值高的文化遗产剥离原生态环境
点。 旅游产 业是利用文化资源发展起来的 ,
基 金项 目:四川省教 育厅 人 文社会 科 学重 点研 究基地 李 白文化研 究 中 不可再生的原生态文化资源是其开发和利 心项 目 “ 白非物 质 文化遗 产的 灾后 重 建与保 护研 究” 的阶段 性成 用 的 基 础 与 前提 。 只有 地 区的 、民族 的文 李
人 们 的 民族 自 豪感 、 自信 心 。

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花朝戏为研究对象

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花朝戏为研究对象

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花朝戏为研究对象花朝戏是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研究花朝戏的生存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

一、花朝戏的概述花朝戏是一种典型的客家戏剧表演形式,起源于古代的宗族祭祀活动。

其表演形式独特,结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以及传统的剧本和角色设定。

花朝戏通常在重要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表演,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花朝戏的生存现状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花朝戏面临着生存的困境。

首先,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下降,更多地追求现代化的娱乐形式和文化产品。

其次,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农村地区人口的减少,花朝戏的传承和表演场地也面临着困境。

此外,现代技术的影响使得人们更加依赖电子媒体和互联网,传统艺术形式被逐渐边缘化。

三、花朝戏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为了保护和传承花朝戏这一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首先,需要加强对花朝戏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人们对其独特价值的认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要加强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此外,需要建立良好的表演场地和培训机构,提供更好的表演环境和培训条件。

最后,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保护花朝戏的版权和知识产权,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和保障。

四、花朝戏的现代应用价值花朝戏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还有着现代应用的潜力。

首先,花朝戏可以作为旅游文化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观赏和学习。

其次,可以将花朝戏融入现代舞台艺术和电影制作中,创造出更多富有创意和表现力的作品,提升其艺术表现力和观赏度。

此外,花朝戏还可以作为非遗文化的品牌形象,打造出更多相关的衍生产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花朝戏作为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生存和传承的挑战。

非遗视角下超化吹歌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非遗视角下超化吹歌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非遗视角下超化吹歌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特征,非遗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遗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文化任务。

超化吹歌作为山西省非遗代表项目之一,是一种绝技型的民间音乐艺术,在保护和传承方面面临着很多挑战。

本文将从非遗视角出发,探讨超化吹歌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超化吹歌的保护(一)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非遗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对超化吹歌这类重要的民间音乐。

要加强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在行业内组织非遗维护与展示的活动,加强对超化吹歌的宣传和更好的推广等方面进行投入。

(二)加强现场保护超化吹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音乐艺术,需要在场都进行演奏和传承。

因此,加强超化吹歌基地的建设和维修,保证活动的场地和场所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要注重对超化吹歌传承者的尊重与鼓励,提供各种珍贵的资源和保护措施,使他们能够更好的传承民间文化。

(三)加强超化吹歌的文献整理为了更好的保存和传承超化吹歌,还需要加强相关学者和机构的文献整理工作。

规范整理超化吹歌的资料,清晰地记录大量的琐碎细节,包括超化吹歌的历史背景、流派、流传和演出等方面的情况,以便于后人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超化吹歌。

超化吹歌是一种历史、文化和精神的传承,需要得到世代相传和传承。

它的传承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因此,探索适宜的传承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采用文化传承方式超化吹歌是一种民间文化艺术,需要采用相应的文化传承方式。

如增加传统文化教育与非遗知识的宣传,加强爱国主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鼓励广大民众学习超化吹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发挥社区和学校的作用,来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期广泛而深入地传承传统文化。

(二)强化传统演出方式超化吹歌的传承还需要强化传统演出方式。

传统演出方式是超化吹歌的重要传承方式之一,因为只有通过演出才能够更好地传递超化吹歌的美妙与内涵。

要加强传统演出方式的保护和整合,拓展超化吹歌的传承模式,让更多的人获得超化吹歌的艺术享受。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河 南 省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可 持 续 发 展 研 究
王 小 块
( 丘 师 范 学 院 历 史 学 与 社 会 学 系 , 南 商丘 4 60 ) 商 河 7 00
摘要: 南省在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方 面有 着广 阔 的 资 源优 势 , 就 河南省 的“ 河 但 非遗 ” 护现 状 来 保
21 0 0年
木结构 营造 技艺 、 午节 、 祖信 俗 、 国雕 版 印刷 端 妈 中
政府 批 准 了第一 批 1 4种 18项省 级非 物 质文化 遗 4 产名 录 。涉及 民间文学 ( 8项 ) 民间美术 (5项 ) 1 , 1 ,
收稿 日期 :00— 1 0 2 1 0 —2
南音 、 京云 锦织 造技 艺 、 南 宣纸 传 统 制 作技 艺 、 族 侗
大歌、 剧 、 萨 ( ) 、 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 粤 格 斯 尔 龙
热贡 艺术 、 藏戏 、 玛纳 斯 、 儿 、 花 西安 鼓 乐 、 中国朝 鲜 族农 乐舞 、 中国书法 、 中国篆刻 、 中国剪纸 、 中国传 统

物质 文化遗 产评 选 。其 申报 有 三个 基 本 条 件 : 是 一

对非 物质 文化遗 产 的界定
艺 术价 值 ; 是处 于濒 危 的状 况 ; 二 三是有 完整 的保 护 计 划 。对项 目的审批 每 两 年 进行 一 次 , 次 一 国 只 每 允 许 申报一个 。作 为 试 验 , 合 国教 科 文 组织 分 别 联 于 20 年 、0 3年 和 20 0 1 20 0 5年命 名 了三批 共 9 0项世
第2 6卷第 4期 2 1 年 4 月 00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O H N Q U T A H R O L G O R A FS A G I E C E SC L E E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摘要】本文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并对其定义、特点、现状、挑战、机遇以及保护与传承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可以实现文化的传承和持续发展,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

结论部分展望了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发展方向,并总结了研究成果,强调了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促进相关保护工作的开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定义、特点、现状、挑战、机遇、重要性、策略、未来展望、成果总结、实践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技艺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成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和传承。

在这一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成为了当前文化领域的热点问题。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背景可追溯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该公约旨在保护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传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国际标准和框架。

我国也积极响应该公约,并通过立法、政策、项目等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背景,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也是对当代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保障。

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保护现状、传承挑战与机遇,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事业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重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和创造的结晶。

通过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也备受关注,相关研究逐渐深入。

本文将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综述,探讨相关研究的进展、成果和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概念,指代由特定社群或群体创造、传承和发展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知识与实践技艺以及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群体性特征。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遗性、传承性、地域性和群体性等特点。

非遗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延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积淀。

传承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一代代传承下去。

地域性和群体性体现在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特定传承群体。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中国政府多年来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0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该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做出了具体规定。

2.保护机构建设中国政府设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各级文化部门还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和申报工作。

3.社会参与和基层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注重社会参与和基层保护。

在保护工作中,注重发挥民间力量,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群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社区的融合。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1.传承人培训与保护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传带徒弟,举办各类培训班和比赛,鼓励年轻一代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文化遗产逐渐被忽视和遗忘。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如何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了当下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回答,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文化价值的认知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我们需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提高对文化价值的重视。

只有深入了解文化遗产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进行保护与传承。

二、加强立法和政策支持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需要法律和政策的支持。

国家应制定相关法规,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政府要加大对文化遗产的投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三、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个重要的保护对象。

我们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传承传统手艺和技艺。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需要与当地经济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教育和培养传承人才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传承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学校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人文素养。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传承人才的培养和支持,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人才支持。

五、整合资源建立保护体系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

这需要政府、学术界、文化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合作。

通过共同努力,形成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合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注重科技创新科技的进步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将文化遗产以数字化的形式传播和展示。

科技创新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七、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各国需要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通过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共同研究与推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有力的国际合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本化”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生依附于人,并且离开了人就不复存有;而物质文化遗产在形成后则不依附于人,以其有形的状态独立存有。

从这个点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天然的“以人为本”的属性。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点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照此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五类:(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相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①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权威定义中能够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生就是依附于人的,这种依附不但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人创作出来的,而且还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离开了人就不再是其本身,因为绝绝大多数时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生产活动,存有于生产者实行的生产劳动中,是以一种无形的、看不见的形态而存有的,这也是“非物质”的含义所在。

比如,日常生活中被人们经常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少数民族手工艺品或民族歌舞表演,仅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载体,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一种知识、技能或节庆,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它存有于人们眼睛能看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态载体之中。

再如,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所见到的颜真卿、柳宗元写下的一个个漂亮的毛笔字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颜真卿和柳宗元高超的书法写作技能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技能隐藏在他们书法作品的中,并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体系的写作技能———中国书法。

在这个案例中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流传下来的颜真卿和柳宗元书法作品真迹是珍贵文物,是物质文化遗产,而隐藏其中的书法技能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此看来,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但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这样的一体两面性,比如歌舞和乐器演奏技巧、民族医药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的确值得探讨。

由上述例子能够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能脱离人而独自存有,它往往是一种生产技能,像知识一般只存有于人的脑海里。

正因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重要性不亚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的土壤,传承人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强弱,而且像颜真卿、柳宗元这样的传承人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

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传承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危机2011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能够认定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理应符合下列条件:(一)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三)积极展开传承活动。

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理应参照执行本法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的规定,并将所认定的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予以公布。

”第三十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根据需要,采取下列措施,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展开传承、传播活动:(一)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二)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其展开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三)支持其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四)支持其展开传承、传播活动的其他措施。

”第三十一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理应履行下列义务:(一)展开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二)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三)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文化主管部门能够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丧失传承水平的,文化主管部门能够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①能够看出,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着明确的定义,并且给出了明确的资金和政策扶植措施,也明确规定了传承人需要履行的义务。

但是,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依然存有传承人紧缺的问题,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作者于2014年12月初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分别采访了两位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位于黔东南州首府凯里市的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院附属苗医医院,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该院拥有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医药九节茶药制作工艺和侗医药过路黄药制作工艺。

作者采访了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袁涛忠医生。

在谈到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有何值得改进之处时,袁医生认为,现在的问题不是政策不好,而是少数民族医药传承人的思想还跟不上政策的步伐。

苗族和侗族因为身处交通相对落后的山区,与外界交流偏少,长久以来形成了保守顽固的思想。

苗族与侗族都属于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所以苗医药和侗医药的传承长期以来一直依靠口口相传。

而改革开放以后,很多民族医药传承人因为觉得仅靠给乡亲看病而象征性地收取微薄的医药费不能致富,也开始陆续外出打工,这样造成了很多珍贵的药方现在实际上已经失传。

吴培焕是黔东南州民族歌舞团资深侗族大歌演员,侗族大歌作为贵州省唯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在省内外均有较高的知名度。

采访中,她谈起了侗族大歌传承人面临的危机。

年近五十岁的吴培焕是黔东南州黎平县口江乡人,她的母亲是一名侗族大歌歌师,从小耳濡目染,吴培焕也逐渐喜欢并学唱侗族大歌,并于初中毕业后就进入了黔东南州民族歌舞团,从此当上了一名侗族大歌演员。

1986年和1988年,吴培焕作为中国文化访问代表团的一员,以前到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马来西亚表演侗族大歌。

回忆起在法国巴黎的表演经历,吴培焕激动地说:“当时那些专家真的是喜欢得不得了,演出大厅内全部坐满,连过道上也坐着人。

我们一口气唱了36首侗歌,几乎涵盖了所有门类的侗族大歌歌曲,有琵琶歌、牛腿情歌、笛子歌、玩山歌、河边歌等等,表演完所有歌曲后,在场观众还意犹未尽、不愿离开。

观众的热情难却,姑娘们又加唱了五首歌,之后观众仍然不肯离去,是在中方带队同志的苦苦劝说之下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的。

”后来吴培焕问了其中一位外国声乐专家,为什么你们听不懂我们唱的歌词还这么喜欢我们唱的歌?专家回答她是因为侗族大歌的曲调实在是太优美了,而音乐是跨越国界的,所以大家凭着韵律就会爱上侗族大歌。

但是谈起传承人的流失,吴培焕流露出一丝忧伤,因为外出打工比在歌舞团唱侗歌赚钱多,近些年已有很多传承人选择了远走他乡。

另外,黔东南甚至贵州省内,至今仍然没有一所专门的侗族大歌音乐学校,也没有一家专门经营侗族大歌的演艺公司。

像吴培焕这样能够进入州一级歌舞团的侗歌传承人在他们乡乃至全州都只有少数,那些没有国家财政供养的大歌演唱者只能选择外出打工另谋生路。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采访,作者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传承人因为得不到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选择外出打工的现象很突出;二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有待挖掘,传承人和很多当地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所熟知的苗药、侗药或侗族大歌蕴含的巨大医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欧美医学界对于中医的重视水准不亚于国人,而吴培焕在法国巴黎的表演经历也说明了国外声乐界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喜爱。

所以,如何使传承人对流传到自己身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信心,并且能够通过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是当前传承人保护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市场化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人本化”模式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本化”属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传承人危机,本文结合上述调研,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人本化”模式。

所谓“人本化”模式,就是要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调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层面行为主体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人本化”模式中,最重要的主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传承人的繁荣与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际公平的基础。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问题上,有学者已经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权应归属于来源群体和传承人”。

①而在侗族大歌发展演化的历史中,也充分说明了这个点。

侗族大歌作为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其盛行的清乾隆年间曾出现过3个著名的歌师,即陆大用、吴万麻、吴金随。

他们一生创作或编唱的很多侗族大歌被后人称为“嘎大用”(陆大用创作的大歌)、“嘎万麻”(吴万麻创作的大歌)和“嘎金随”(吴金随创作的大歌)。

在侗族大歌流传的南侗方言地区,他们创作的侗族大歌占侗族大歌流行曲目的80%,至今人们仍在传唱或用其歌调填新词传唱。

②由此可见,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六大主体中地位最为重要的主体,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拥有文化权利,又拥有财产权利。

所以他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主体,又是市场主体。

与此同时,传承人又是其他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桥梁与纽带,并辅助其他主体产生作用。

在传承人的特殊地位之上,“人本化”模式中包含了三大类主体:市场主体、文化主体以及行政和法律主体。

(一)市场主体传承人、经营者与消费者共同构成了“人本化”模式的市场主体。

作者在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危机时,找出了形成危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传承人不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获取充足的经济利益,而市场化则能够解决这个难题。

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传承人的身份变成了文化商品的生产者,负责向消费者提供可供选择的文化商品。

但是,当前的文化市场上,无论侗族大歌还是苗药,都缺乏完善的市场运作,即由专门的经营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包装、宣传和营销,将非遗作为商品投入市场。

所以,经营者也是市场主体中的重要一环。

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医学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就能够推向市场实行交易,当然前提是商品要合法。

将商品推向市场实行交易,就能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转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艺术或医学价值转化为传承人的收入,为这些价值买单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需求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或是到侗寨旅游途中观看侗族大歌表演的观众,抑或是购买苗族医药对骨折实行治疗的患者。

(二)文化主体传承人、学者与共生者共同构成了“人本化”模式的文化主体。

传承人作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天生就承担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创新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的传递者和生产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