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感与补偿

合集下载

阿德勒及其理论介绍

阿德勒及其理论介绍

(一)阿德勒的生平阿德勒的一生,可以说是不断地超越自卑,走向成功的一生!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从小驼背,行动不便,这使他在蹦跳活跃的哥哥面前总感到自惭形秽,老觉得自己又小有丑,样样不如别人;5岁那年,一场大病几乎使他丢掉小命,痊愈以后,他便决心要当一名医生。

在后来的回忆中,他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进学校读书以后,开始他的成绩很差,以至老师觉得他明显不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向他的父母建议及早训练他做个鞋匠才是明智之举。

但阿德勒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努力改变了别人对他的看法而成了优等生。

阿德勒(1870-1937)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1888年阿德勒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95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02年弗洛伊德邀请他帮助组建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

1907年,阿德勒发表《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明确揭示了他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分歧。

1911年,他辞去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主席一职,退出精神分析协会,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

不久,阿德勒组建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协会”,1912年改名为“个体心理学”。

他致力于把自己的理论与儿童抚养和教育的实际相结合。

1920年,他与他的学生一起在维也纳30多所中学开办了儿童指导诊所,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

(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主要思想阿德勒认为,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有自己的独特目的,寻求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并且是一个与社会和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1、追求优越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力。

追求优越既是与生俱来的又是后天发展出来的。

人在刚出生时,它只是作为潜能。

但从5岁开始,则开始确立优越的目标,以带动心理的发展。

他认为,追求优越和自卑感是密切联系的,是对自卑感的补偿。

阿德勒区分了追求优越的两种不同方法。

一种是只追求个人优越,很少关心他人,其行为往往受过度夸张的自卑感驱使。

另一种是追求一种优越、完善的社会,使每个人都获得益处。

自卑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自卑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自卑心理的分析与对策摘要: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个体所共有的,埃里克森认为儿童6-11岁阶段的特征是勤奋对自卑。

因此,在我的论文中,我就这种常见的心理现象进行了分析。

本文首先对“自卑”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对其一般表现进行了描述,然后分别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归纳了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其中人的自我认知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最后我指出了克服自卑心理的方法,可以说自卑心理的克服既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别人的帮助。

我希望人们正确意识到自己的一切,给与符合实际的评价,最终能够走向成功。

关键词:自卑;自我暗示;自我认知;挫折;补偿学习、工作、生活,人们总希望一帆风顺,没有坎坷与荆棘,没有大风大浪的侵袭;然而大千世界既有风和日丽,也会有狂风暴雨。

前者可以说是幸运的,而后者将面临的艰辛却可想而知。

面对挫折,很多人并没有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反而产生了许多不必要的心理问题,比如本文中将重点分析的“自卑心理”。

或许很多人都能隐约记得自己曾经因为某种原因而或多或少的产生了自卑的情绪。

有些人甚至让这样的心态一直持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

不要逃避退缩,正确认识“自卑”,对人们培养健康的心理是很重要的,它能促使自己更好的走向成功。

一、问题的提出生活中有种现象是常见的,也是不由自主发生的。

那就是当别人比自己强的时候,我们会感到自愧不如,随之导致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面对挫折,我们有时没有勇敢应对,而是产生退缩行为,否定自己的能力。

这时候自卑心理就出现了。

学过心理学,我知道了,其实生活中的这种心理现象早已被学者研究过。

例如: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个体所共有的,没有自卑感,就不会有补偿作用。

补偿会使人发奋图强,取得成就。

但是,个体在成功后,面对他人的成就,他会再一次产生自卑感,进而继续努力取得新的成就。

如此循环。

埃里克森在他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把6-11岁阶段的特点归纳为“勤奋对自卑”。

即儿童如果体验到成功,就会产生勤奋感,信任自己的力量、能力,这为他们今后进入社会打下了基础。

阿德勒心理学思想及启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

阿德勒心理学思想及启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

在 心理学 发展 历史 中 , 阿德 勒 ( A・ A d l e r ) 是古 典 精神 分析 代表人 物之 一 , 但 其 心 理学 思 想 却 体 现 出了更 多积 极层 面 的内容 。随着美 国前心理 学会 主
席 塞利格 曼 ( Ma r t i n E・ P・ S e l i g m a n ) 发 起 的积 极 心 理学( p o s i t i v e p s y c h o l o g y ) 运 动 的兴 起 , 心 理 学 研 究






( 社 科 版)
V0 l _ 2 9 NO . 5 0c t . 2 0 l 3
J o u r n a l o f N o a h C h i n a I n s t i t u t e o f Wa t e r C o n s e r v a n c y a n d Hy d r o e l e c t r i c P o w e r ( S o c — i a l — S c i e n c e
阿尔 弗雷 德 ・ 阿德勒 ( A l f r e d・A d l e r ) , 是 奥 地 利著 名 的精神 分析 学家 , 他创 立 了个 体 心理学 理论 。
因其 卓越 的 贡 献 , 阿德 勒 被誉 为 “ 现 代 自我 心理 学
认为 , 自卑感 是人 类 地 位 之所 以增 进 的 原 因 。从 定 意义 上讲 , 适 度 的 自卑 感 可 以有 效 地 促进 个 体
中 图分 类 号 : B 8 4— 0 6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4 4 4 4 ( 2 0 1 3 ) O 5 —0 0 8 8 —0 3

补偿心理学名词解释

补偿心理学名词解释

补偿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补偿心理学的定义
补偿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当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如生理缺陷、能力欠缺、心理自卑等)时,会通过其他方面的发展或强化来弥补这些不足,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机制。

1. 生理层面的补偿
- 例如,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可能会通过发展其他身体机能或者特殊技能来弥补身体上的不便。

像盲人往往具有更敏锐的听觉和触觉,他们在听觉和触觉相关的能力发展上可能会超过常人,这就是一种生理补偿。

这种补偿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减少因身体残疾带来的心理压力。

2. 心理层面的补偿
- 在心理方面,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缺乏关爱,在成年后可能会特别渴望建立亲密关系,或者会在人际关系中过度付出,试图从他人那里获得小时候缺失的情感。

这就是一种心理上对童年情感缺失的补偿。

-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中也强调了补偿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体生来就有一种追求优越的动机,当个体在某方面有自卑感时,就会努力寻求补偿以克服自卑感。

例如,一个在学习成绩上不好的学生,如果他有强烈的追求优越的动机,可能会在体育、艺术或者社交等其他方面努力发展,以补偿自己在学习成绩方面的不足,从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感。

浅析自卑情结与补偿

浅析自卑情结与补偿

浅析自卑情结与补偿作者:董良来源:《科教导刊》2016年第22期摘要自卑心理是因为个体对自我所做的评价不当而产生的一类消极心理体验。

它是人类的正常心理,并非变态的象征。

相反,自卑与补偿是个体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正是因为自卑感的存在,个体才会努力寻求补偿,才会持续不断地向上奋斗,从而获得优越。

它对所有积极的成长起着一种激励作用。

关键词自卑情结追求优越补偿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84Abstract Inferiority complex is a kind of negativ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which is caused by the improper evaluation of the self. It is the normal human mind, not a symbol of metamorphosis. On the contrary, the inferiority and compensation is the motive source of the individual pursuit of superiority. It is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a sense of inferiority, the individual will strive to seek compensation, will continue to struggle, and thus obtain superior. It has an incentive to all positive growth.Key words inferiority complex; pursuit of superiority; compensation1 理解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即自我评价偏低,是指由客观或主观等原因所造成的个体自信心缺乏,并使个体怀疑或否定自身的能力与价值。

自卑与心理补偿是什么的观点

自卑与心理补偿是什么的观点

自卑与心理补偿是什么观点自卑与心理补偿是洛弗伊德的徒弟阿德勒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心理学的观点就是一个关于自我的一个预言,比如说失明的人会在听力上有明显的一个提高。

自卑心理是指一种对自己的能力及品质的评价偏低,而产生的不如别人的自我意识。

一个人如果长期被过重的自卑心理所笼罩、支配就会失去自信,影响自身潜在的才能和智慧的自我发挥,难以享受成功的快乐,常处于忧郁之中,并失去许多成功的机会。

有了自卑心理会使人变得孤僻、忧郁、悲观、多疑,性格古怪,与别人格格不入,不合群。

如何克服自卑心理,怎么走出自卑的阴影,希望以下内容能给你帮助。

1、自信是消除自卑心理最根本的动力。

不要害怕失败,因为失败是难免的,要想到“失败是成功之母”,应以积极的态度分析失败的原因,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克服困难,向成功努力。

2、正确认识自己。

多挖掘自己的长处,多发挥自己的长处,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尽可能地多出成绩,这样就可以不断巩固和增强自信心。

3、以勤补拙。

古人云:“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通过勤学苦练完全可以缩小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甚至赶上或超过别人。

4、用“补偿法”保持心理平衡。

自卑者平时要多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

遇到挫折时别泄气,不要想“我不行”而应该有充分的自信:“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5、选择适合自己的好方法。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对别人来说有效的方法对自己未必适用,“东施效颦”往往事与愿违。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不必在意旁人的贬低。

贬低别人的人往往是出于妒嫉心理或其他原因。

要记住:只要你不承认自己有自卑感,谁也没有办法使你自卑。

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还是在于自己必须有坚定的自信心和决心,这样就可以把自卑心理转化为自强不息的动力,现实生活中已经有太多的例子给自卑心理的人做出榜样,愿每个有自卑心理的人都能克服自卑心理,成为生活和学习中强者。

补偿心理是什么意思

补偿心理是什么意思

补偿心理是什么意思
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

基本介绍:
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正是这一心理机制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动力,成了他们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们的自卑感也愈强,寻求补偿的愿望就愈大,成就大业的本钱就愈多。

心理补偿对象:
心理补偿理论的对象是人与组织。

这种心理补偿的人必须有内疚感,或者知恩图报的思想,才会有补偿对方的动机与动力。

没有内疚感,就会没有歉意;没有歉意,就不会有补偿对方的想法。

没有知恩图报的想法,就会没有还人情的想法;没有还人情的想法,就谈不上有补偿对方的想法。

心理补偿是其他人与组织付出,或者利益损失的前提下,己方获得其他人的利益与帮助。

他方是损己利人,是牺牲者,己方是得利者。

当己方具有偿付能力后,对他人或者组织付出,或者损失自己的利益前提下,他方获得了利益与帮助。

己方是损己利人,是牺牲者,他方是得利者。

“自卑与补偿”理论之于大学生教育:内涵、意义与启示

“自卑与补偿”理论之于大学生教育:内涵、意义与启示

有一点必须指出,这些研究成果大多只是泛泛而 这一 理 论 的研 究现 状 ,进 行思 考 与分 析 ,可 以得
谈 ,比如说引导学生正确评价 自己,进行积极 的 出如 下启示 : 归因等等所云即便说是一种克服 自卑 的策略 ,那 第一 , “ 自卑 与补偿”是个 “ 连体 ”概念 , 也未免有 “ 隔靴搔痒”的弊病,难达其效。当然 , 不 能分而理解。阿德勒在谈到 自 卑时 ,总是会谈
的利益 ,最 终 因触犯 法律 而受 到制 裁 。对 于 “ 补 极 事 件时 有 出现 ,这不 得 不 引起 我 们 的深 思 。从
偿 ”分类 的分析 ,有 助于我们更好地理 解 “ 补 这个角度而言 ,阿德勒 “ 自卑与补偿”理论之 于 偿” ,也有助于我们在 “ 补偿”时把握好向度 。 大学生 教育别 有意义 。
在现 有 的相关 研究 中 ,我 们 还是 看 到 了一些 有 深 及 “ 补偿” ,他认为 自 卑是一种紧张状态,而 “ 补 度 的研究 ,但是 ,这些深度研究基本是遵循 了心 偿 ”是 为缓 解这 种 紧张 状态 所 采取 的行 动 。 因为 理 学 的研 究 思路 ,采 用 流行 的实 验研 究 ,就 心 理 没有人会心甘情愿 的忍受 自 ,所 以 “ 卑 补偿”与 论 心 理 ,只是 指 出 了大学 生 自卑 的 问题 ,而很 少 自卑总是相伴相生 。据此理解 ,阿德勒所认 为的 将 该 问题 与 教育 教学 的相 关研 究 做 到整合 。我们 “ 卑情结”和 “ 自 补偿”理应包含在同一个概念内
认为 ,对于大学生群体 自卑的原因、测评标准和 涵中, “ 补偿”本于 “ 卑 ” 不可分之 ,应合而 自 , 机理的研究 固然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于其 自卑 的认 言之 。任何将这一理论肢解式的理解 ,只能是断

试析自卑补偿的跨文化观

试析自卑补偿的跨文化观

试析自卑补偿的跨文化观1引言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试图把心理学看作一个整体,并且把个体的每个反应、活动和冲动都看作是个体生活态度的一种体现。

在阿德勒的心理学体系中,自卑感以及自卑的补偿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阿德勒心理学体系的核心部分。

关于自卑感和自卑感的补偿,阿德勒认为全部人类文化的动力都建立在自卑感之上,人类正是在不断地超越自卑和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取得进步和成就的。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自卑,或是关于相貌,或是关于学识,或是关于家庭等等,这种自卑如果得到很好的补偿,就会变为我们生活的一种正性动力。

但是若是没有得到适当的补偿,由于自卑而影响到一个人的发展甚至是毁掉一个人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研究自卑以及补偿,对于人类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促进自身的正常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是目前东西方学者对于自卑的本身的研究并不多,一般都是将自卑作为其他的心理研究变量的相关因素或者调节变量来进行研究翟贤亮等的《自卑的他人补偿探究阿德勒的自卑补偿理论的补充与完善》(以下简称翟文),从社会比较的视野,探讨了自卑补偿的他人补偿维度,拓宽了理论的视野,但是笔者认为其理论还存在一些局限性,本文旨在对他人补偿的跨文化适应性提出质疑,认为他人补偿不具有跨文化适应性。

2自卑感的他人补偿理论自卑感可以摧毁人,也可以塑造人。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人类成长的根本动力之一。

阿德勒的自卑补偿理论从补偿对象、补偿性质、补偿行为的实施者三个维度来谈人类对于自卑的补偿。

在补偿实施者维度,阿德勒只提出了个体自我补偿。

他人补偿理论在阿德勒自卑补偿理论的基础之上,补充完善了阿德勒的理论,在补偿的实施者上提出了自卑补偿的他人补偿。

2.1他人补偿的基本观点他人补偿的观点认为,自卑补偿是在心理上的补偿,在补偿方式上存在客观的不同于自我补偿的他人补偿。

换言之,补偿行为是由自卑主体之外的他人来实施,是一种与个体自我补偿方式相对应的补偿方式。

自卑补偿从社会比较的角度来进行,认为补偿是针对在比较中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差距和由此个体心理产生的落差进行的。

自卑与心理补偿是谁的观点

自卑与心理补偿是谁的观点

自卑与心理补偿是谁的观点谈起自卑,可能会勾起你童年、青年时代自卑阴影的回想。

自卑是什么,每个人都会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

定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现在是否还觉得不如别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年,维也纳一个商人家里出生了一个叫阿德勒的男孩。

由于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看到哥哥健康活泼,使他自惭形秽,童年生活让他感到自卑、不幸。

成年后,经过努力研究,他认为:“由于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自卑,不仅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

”后来阿德勒在这方面的`学说使他名声大噪,最终确立了他的“个人心理学”。

历史上许多杰才、伟人都曾与命运抗争过,最终作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杰才也好,伟人也好,普通人也好,人们生活在这大千世界,只有地域、文化、种族的相同,而没谁优谁劣,谁不好谁坏之分后。

人们的心理过程、心理潜力大致都就是一样的,有些人能沦为音乐家、画家、科学家等等,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智力价值观念相同,机遇与自身不懈努力相同,即使你未成为什么家,你某方面的智力可能会存有独有于别人的优势。

其实,纵使一个人在器官上没瑕疵,大多数人都会深感这样或那样不如别人。

但这种自卑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往往这种自卑感,可以使得你必须强于他人,追上他人,这也就是阿德勒所说的“补偿促进作用”,它同意了人们今后的犯罪行为趋向。

换一个角度谈,如果人人都存有自卑心理,那么你的自卑只是和别人的程度相同而已,也许你的“弱势”在别人眼里并不算什么,那你自己何必把它无穷压缩呢?许多专家、学者不断对人们作出忠告,我们自己有时也会对自己发出信息,但不论忠告还是信息,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你的自信,只要我们认清了自己心理是健全的,那么对自己所追求、所喜爱的事物,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发掘自己的潜力,不懈地追求,用自己的优势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特长。

做为身心健康、完善的人,真正产生自卑感的年龄就是在他更多的碰触社会时。

补偿心理理论

补偿心理理论

补偿心理理论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补偿心理源自个体挫折后的心理防御机制。

补偿(Compensation):指个人因心身某个方面有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时,有意识地采取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活动来代偿某种能力缺陷而弥补因失败造成的自卑感。

补偿心理理论的另一大师阿德勒最初把自卑补偿理论限于生理上的缺陷后来将其从生理学扩展到心理学领域。

他指出生活中所有不完美的感觉,“包括任何身体的、精神的或是社会的障碍,而不管是真实的或想象的障碍”,都会使人产生自卑感,促使个体进行补偿。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

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它让自卑感就成为许多成功人士的动力,自卑感愈强的人,寻求补偿的愿望就愈大。

中国历史上司马迁蒙受宫刑之辱而撰《史记》;孙武蒙受剜膝之痛而成《兵法》……;国外此类人物也很多,解放黑奴的美国总统林肯,是出生微贱私生子,且面貌丑陋,言谈举止缺乏风度,他力求从教育方面来汲取力量补偿这些缺陷,成为知识渊博的人最终摆脱了自卑,并成为有杰出贡献的美国总统。

贝多芬从小听觉有缺陷,耳朵全聋后还克服困难写出了优美的《第九交响曲》……心理补偿是一种使人转败为胜的机制,而坚强的性格正是获取成功的心理基础,如果运用得当,将有助于人生境界的拓展。

但应注意两点:一是不可好高骛远,追求不可能实现的补偿目标;二是不要受赌气情绪的驱使。

只有积极的心理补偿,才能激励自己达到更高的人生目标。

生活中,遇到不顺和挫败感时,应用补偿心理也可以调整心境,让自己的心境回顾到一个正常健康的状态,对身心的愉悦非常有帮助。

3.虚拟世界的心理补偿作用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每个人生活、学习、工作越来越需要网络,网络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世界3。

Internet主要有四方面的应用:(1)信息获取;(2)商务交易;(3)交流沟通;(4)网络娱乐。

阿德勒心理学术语

阿德勒心理学术语

阿德勒心理学术语
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创立。

以下是一些阿德勒心理学中的重要术语:
1. 自卑感 (inferiority complex):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卑感,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卑感可以激励人们不断努力和进步,但也可能导致人们感到沮丧和无助。

2. 社会兴趣 (social interest):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动机,它促使人们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合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社会兴趣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生活风格 (life style):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风格,这是由他们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和目标决定的。

生活风格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态度和情绪。

4. 创造性自我 (creative self):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创造性自我,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能力,可以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并创造出有意义的生活。

5. 心理补偿 (psychological compensation):阿德勒认为,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补偿自己的自卑感和不足感,例如通过成功、权力或财富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6. 人际关系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阿德勒认为,人际关系是人类生活的核心,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合作,以实现自我价值和幸福。

这些术语是阿德勒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帮助人们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积极的、自我实现的生活方式。

阿德勒学派

阿德勒学派

阿德勒学派——个体心理学绪论个体心理学是指A.阿德勒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体系,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巾心,并强调“社会意识”。

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主要思想阿德勒认为,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有自己的独特目的,寻求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并且是一个与社会和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追求优越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力。

既是与生俱来的又是后天发展出来的。

人在刚出生时,它只是作为潜能。

但从5岁开始,则开始确立优越的目标,以带动心理的发展。

他认为,追求优越和自卑感是密切联系的,是对自卑感的补偿。

阿德勒区分了追求优越的两种不同方法。

一种是只追求个人优越,很少关心他人,其行为往往受过度夸张的自卑感驱使。

另一种是追求一种优越、完善的社会,使每个人都获得益处。

自卑与补偿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他指出,自卑与补偿是与生俱来的。

因为人在婴幼儿时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都处于劣势,需要依赖成年人才能生存,他们由此必然产生自卑和补偿。

当然,这种自卑与补偿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常的健康的反应,可以驱使人们实现自己的潜能。

但是,如果不能成功地进行补偿,就会产生自卑情结,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生活风格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的生活方式称为生活风格,但有时他又给出其它定义,如一个人自己的风格、人格的统一体、个体性等。

总之。

生活风格是因人而异的。

阿德勒认为儿章到5岁左右便形成了生活风格。

其家庭关系、生活条件和经验决定了他今后一生的生活特点。

他提出三种研究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和梦的分析。

第一是出生顺序。

他指出,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教养的方式或给予的关注会根据子女的出生顺序而变化,同胞兄弟姐妹之间也常常因要争取父母的爱而相互竞争。

因此,长子的性格特征是聪明、有成就需要、但害怕竞争;次子喜欢竞争、有强烈的反抗性;最小的孩子有雄心、但懒散、难以实现抱负。

独生子女的性格类似于长子,因为其竞争对手往往来自学校的同学。

自卑与心理补偿是谁提出的

自卑与心理补偿是谁提出的

自卑与心理补偿是谁提出的自卑和心理补偿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

弗洛伊德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对现代心理学有重大影响的理论。

其中之一就是有关自卑和心理补偿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自卑是人类心理中一种常见的情绪,它可能是由于某种恐惧或压力而产生的。

自卑会导致人们对自己的自尊心受到损害,并且可能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

心理补偿则是人们在感到自卑的时候,通过展示自己的优秀或超出常人的表现来弥补自卑感的一种心理机制。

这种补偿机制常常表现为人们过分地强调自己的优点,或者过度地追求成功和认可。

弗洛伊德的自卑和心理补偿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人类心理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并且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也有广泛应用。

浅析自卑情结与补偿

浅析自卑情结与补偿
教育心理
浅析自卑情结与补偿
董良
(长江师范学院 重庆 408100)
摘 要 自卑心理是因为个体对自我所做的评价不当而产生的一类消极心理体验。它是人类的正常心理,并非变态的
象征。相反,自卑与补偿是个体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正是因为自卑感的存在,个体才会努力寻求补偿,才会持续不断
地向上奋斗,从而获得优越。它对所有积极的成长起着一种激励作用。
2.3 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也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学校教育采用的基本都
自卑感。
是集体教学,即用同种教学方法去教育不同的孩子,从而忽视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所有人类的正 了每个孩子的特异性。每一个孩子的性格和能力不同,他们所
常心态。他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个体追求优越(striving for su- 需要的教育方法也不一样。由于不适应教育方法,孩子跟不上 periority)的动力根源,而追求优越是个体行为的根本动力。正 老师的授课进度,慢慢会觉得反正也学不懂,所以干脆不学放
关键词 自卑情结 追求优越 补偿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84
On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and Compensation
DONG Liang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8100)
处于低劣状态的普遍情境。个体会因为生理缺陷而产生生理 别人的喜爱和尊重。而被过于严格对待的孩子,基本得不到父
自卑,社会地位低下等原因产生社会自卑,更会产生心理自卑。 母丝毫的表扬,觉得自己无能,永远比不上他人,由此形成了
此外,他还认为自卑感其实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个体在婴幼儿 “自卑情结”。

自卑的他人补偿探究——阿德勒自卑补偿理论的补充与完善

自卑的他人补偿探究——阿德勒自卑补偿理论的补充与完善

自卑的他人补偿探究——阿德勒自卑补偿理论的补充与完善翟贤亮;徐莉;孟维杰【摘要】There is only self-compensation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Adler. However, we can see others-compensation, that others make compensation to compensate individual self-inferiority, in the actual life. In order to improve and perfect Alder's theoretical system, founded on inferiority that defined from the view of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we prove that others-compensation is one of the elements that compose the dimension which stand for executor of compensation on these expects:relational self and self- expansion and self that based on different culture.%在阿德勒的自卑与补偿理论体系中,提及的补偿行为实施者只局限于个体自我,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个体的自卑感由他人补偿即补偿行为由他人实施完成的情况。

基于社会比较视野下的自卑观,从关系自我、自我扩展和不同社会文化下的自我观的角度揭示他人补偿的存在,说明他人补偿是有别于自我补偿的客观存在的补偿方式,可以作为自卑补偿分类体系中补偿行为实施者维度的另一个元素。

【期刊名称】《心理研究》【年(卷),期】2012(005)002【总页数】7页(P20-26)【关键词】自卑感;他人补偿;社会比较;自我概念;自我扩展【作者】翟贤亮;徐莉;孟维杰【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哈尔滨150080;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哈尔滨150080;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哈尔滨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441 引言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自卑是近百年来心理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阿德勒的自卑与补偿理论及其启示

阿德勒的自卑与补偿理论及其启示

阿德勒的自卑与补偿理论及其启示作者:王芳来源:《家教世界·现代幼教》2017年第12期特殊儿童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缺陷与障碍,除了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言语障碍、肢体残疾、自闭症、多重障碍等残疾儿童,还包括学习障碍、情绪障碍、阅读障碍、交往障碍和行为障碍等问题儿童。

儿童存在缺陷与障碍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针对学前特殊儿童所特有的客观性缺陷,需要给予必要的教育补偿,弥补其客观存在的不足,以利于其身心达到多元发展的平衡。

对特殊儿童的身心缺陷进行教育补偿是特殊教育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教育补偿是缺陷补偿的重要方式。

身体的残疾和心理的问题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追求完美的意愿,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在成长中也向往美好的生活,他们同样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在人道主义关怀中,关注学前特殊儿童的生存状况、重视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补偿是衡量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阿德勒的个性心理学中自卑与补偿理论为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补偿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学依据,有利于学前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多元平衡。

一、阿德勒的自卑与补偿理论(一)自卑——特殊儿童自卑感的普适性存在1.自卑感产生的原因个体自卑感的产生主要有三种原因:首先,由于先天的生理缺陷而引起的不完美感,称之为“先天性自卑感”。

如:手脚残疾、口吃、耳聋、眼瞎等,就是先天生理上的某些机能的缺陷。

先天的缺陷导致个体产生不如他人完美的想法,通过不断强化产生自卑感。

其次,由于出生之后在家庭中的地位即早期的生活经历而引起的自卑感。

如:父母的离异会使得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父母没有公平对待兄弟姐妹的争执也会使得儿童产生自卑感。

个体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一种不得志感,经过强化会形成自卑感。

最后,由于个体走上社会后体验到群体之间的利害冲突而产生的自卑感。

社会的复杂性及利害冲突等导致个体行为受阻或者经常遭遇失败,经过强化会形成一种自己比他人差的想法,也会导致自卑感的出现。

2.自卑感儿童存在的类型(1)器官缺陷的儿童器质性缺陷的儿童天生具有自卑感,他们遭受身心的痛苦,缺乏适应与理解社会和他人的能力,长期压抑的自卑感无处释放会出现自卑情结。

自卑感与补偿

自卑感与补偿

自卑感与补偿
陶能祥
【期刊名称】《韶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22)5
【摘要】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的自卑感与补偿心理,认为自卑感是个体的一种情绪状态--心境,产生于个体的生活经验,可以从人的外部行为进行观察.补偿是由自卑感所引起的、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及效果所获得的心理满足或平衡,因此它与自卑感是一种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个体最基本的补偿是正确补偿与错误补偿,教育的作用之一应当引导个体寻求正确的补偿.
【总页数】6页(P115-120)
【作者】陶能祥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教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
【相关文献】
1.大学生师生关系、自卑感与人际安全感的关系研究 [J], 韦耀阳; 成晓露
2.大学生师生关系、自卑感与人际安全感的关系研究 [J], 韦耀阳; 成晓露
3.初二学生的自卑感与交往焦虑关系的相关研究 [J], 申璐瑶
4.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欺凌受害与自卑感的影响 [J], 缪丽珺;孙红莲;张宇怡;陈斯梦;柯奕;杨媛华
5.守护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从克服自卑感开始 [J], 田杨阳;魏鹏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
在图中,强调与低下感和不确定感相联系的自卑感支配着人的心理活动。作为一个人的存在,就意味着有自卑感,而且不断地要求你去克服它,只有克服它之后,才会有轻松感、价值感和幸福感。这种自卑感和向优越感的努力是正常地、内在地,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因素。有了自卑感,人也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的补偿而又不断的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一方面感到自卑,一方面又有优越目标的引导,这样一推一拉的过程持续不止,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能力有限,也由于生活条件的复杂以及各种社会势力的压制,我们常因自己的目的难以达到而觉得自己渺小、无力。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必须加以改进,因为长期地忍受这种卑微之感,会使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甚至产生人格的裂变。阿德勒称这种情况为自卑情结。
编辑本段
正负面作用
尽管自卑感对所有积极的成长起着一种激励作用,但是它们也会导致精神病症。一个人能被自卑感弄得心灰意冷,以至达到万念俱灭,百事皆休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感是一种阻碍因素而不是以一种激励因素对积极的现实发挥作用的。这样的人被认为存有自卑情结。按照阿德勒的理论,一切人都会感受到自卑感,但是在一些人身上他会引起精神病症,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却产生了对成就的需求。
阿德勒指出,一切人在开始生活时候,都具有自卑感,因为儿童的生存都要完全依赖成年人。儿童与那些所依赖的强壮的成年人相比感到极其无能。这种虚弱、无能、自卑的情感激起儿童追求力量的强烈愿望,从而克服自卑感。在阿德勒理论发展的时期,他强调攻击和力量是克服自卑感的手段。
不幸的是,或者可能主要由于阿德勒创立理论时的文化条件背景,他把权力和力量与男性等同,把虚弱和自卑与女性等同起来。
“......任何不受禁令约束的攻击、敏捷、能力、权力的形式,和任何勇敢、自由、侵犯、残暴的特质都可以看作是男性所具有的品质。而一切束缚、缺陷、懦弱、屈从、穷困和那些相类似的特质都可以看作女性品质。”(阿德勒1910/1956,第47页)
在阿德勒理论发展时期,在他看来,变成更有力量就意指为具有更多的男性品质,因此更少地带有女性品质。他把这种追求更多的男性品质称为男性反抗。既然男性和女性都为了克服自卑感而追求是自身变得更有力量,所以他们都企图实现男性特征的文化思想。换句话说,男性和女性多致力与男性反抗。
自卑感对个体人格的发展有积极与消极两种作用。个人在自卑心理作用下,如能处理适当,可将自卑感转变为分发上进的内在动力,力求补偿缺陷,取得成功,是健康的表现。当若处理失当,因自卑而逃避现实,终而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不敢面对现实的习惯,甚而导致对社会、对世界的敌对态度,这种因自卑感而转变而内在心理倾向,即成为自卑情结,会阻碍个体人格的正常发展
除了积极的作用,补偿作用的消极性质在很多精神失常的患者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神经病患者的一切计划都是自动的指向人类社会生活的反面的,这种人力争孤立,并且贪婪权力,使他们背离了生活的正常轨迹,会以幻想的方式去超越自己,以消灭因自卑感而带来的痛苦。这种心理作用叫补偿观念。
个人在某方面有缺陷时,为了克服缺陷,付出过分的努力,这种过度夸张的补偿作用称为超补偿作用,也叫做过度补偿。这种过度的夸张使人脱离了现实的生活轨迹,而使用一种不真实的态度去应付生活的三大问题,他们曲解了生活的意义,歪曲了人类真正的爱情与同情,也使自己陷入了贪权与孤独的境地。
自卑的人通常都会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总是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一种悲观厌世的情绪。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所以容易对生活失去希望,严重自卑的人甚至会有轻生的念头。
编辑本段
价值根源
人对自身的状态与素质的认知构成了自我意识,人对自身价值特性的评价就构成了自我情感。人的自我评价虽然在其形式上是对某种具体特性(如相貌、身份、气质、特长、地位等)的自我评价,但在价值本质上是对自身劳动能力及其发展前途的自我评价。由于人的劳动能力越强,其所有活动的价值率就越高,他的中值价值率就越高,那么他对于自己的评价就较高,自我情感的强度就越高,就会形成“自我感觉良好”,因此人对于劳动能力的自我评价归根到底是对其中值价值率的自我评价。
与之相对,只有使用正确的方式(阿德勒认为与社会合作的方式是唯一正确的方式)改进自己的环境,才能有效脱离这种感觉,并且改善自己的处境。对这些人来说,通过寻求正确的补偿之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自卑成为人格发展的动力。
自卑感[zì bēi gǎn]
百科名片
自卑感
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A.阿德勒对自卑感有特殊的解释,称其为自卑情结。他对于这个词主要有两种相联系的用法:首先,自卑情结指以一个人认为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其次,自卑情结指一个人由于不能或不愿进行奋斗而形成的文饰作用。自卑情结是由婴幼儿时期的无能状态和对别人的依赖而引起的,所以对人有普遍意义。是驱使人成为优越的力量,又是反复失败的结果。自卑情感,可通过调整认识,增强信心和给予支持而消除。
人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必须首先选定一个参照物,通常选定某个最亲近、最现实、具有最大利益相关性的他人或社会平均水平作为参照物,即把自身的中值价值率与他人(或社会一般人)的中值价值率进行比较,从而产生自我情感。两者的差值越大,自我情感的强度就越高,因此一个人的自我情感的强度性在根本上取决于自我价值的强度性。
人生追求的一般方向:快乐,德性或道德,权力与尊重,胜利或成就,知识与财富,艺术与创造力。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个体对优越地追求。
所谓优越情结,是指怀有优越感地人,其自觉之优越条件并不真实,只是以优越感来掩饰其自卑感的心理。优越感指个人过分夸张自己的优点或者条件,借以贬低别人,从而提升自己的心理倾向。
在阿德勒看来,自卑感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完全正常的,正是它的存在才促使人寻求补偿。
它是人格发展的动力。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此心理上的自卑是每个人要面对的基本处境。自卑会造成紧张,人们因而要努力摆脱这种处境。每个人都会做出这种努力。只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其摆脱之径或方式可能不同罢了。一种方式是:使用不正确的方式改进自己的环境。另一种方式是:因为气馁放弃任何改进情境的努力。后两种方式下个体虽然因为无法忍受自卑感,而努力设法要摆脱自卑,但由于采用的方法却注定使他的努力不可能获得成功。当一个人的自卑感愈积愈多,而造成自卑感的情境仍然一成未变,问题也依旧存在时,个体“所采取的每一步都会逐渐把他导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种问题也会以日渐增大的压力逼近着他。……他以各种方式麻醉自己,但是真正的自卑感仍然原封未动。它们依旧是旧有情境所引起的旧有自卑感。它们会变成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能称之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作为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之一是为人所熟知的概念。阿德勒在不同的地方对这一概念给出过不同的解释。在晚年《生活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一书中,他对自卑情结下了一个定义:“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自卑情结的存在意味着一个恶性循环的出现:一个自卑的人想努力摆脱自卑,但他所采用的方式却只能使他的努力失败,从而加重自己的自卑。于是一个循环又出现了,并不断重复下去。
自卑情结是以个人自卑观念为核心,由潜意识欲望和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这里的自卑观念的范围很广,主要是指个体认为自己本身或自己所处环境不如他人的观念。
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由于不能或者不愿进行奋斗而形成的文饰作用。而这种文饰作用又会加深个人的自卑感,使个体愈加显得悲观、失望与逃避。
阿德勒强调目标的作用,每个人都在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把全部的心理表现都结合到这个目标上,哪怕是虚构的目标。个人追求的目标就是一种优越,它包含着完满的发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人的追求总是指向优越,并且最终追求的是一种自卑感中的补偿和创造。可以从动机等级图中看出来
目录
学术研究
正负面作用
价值根源
价值功能
有关解释
负面作用
有自卑怎办
展开
学术研究
正负面作用
价办
展开
编辑本段
学术研究
1910年,阿德勒把他理论的重点从真正的胜利自卑感转向“主观的自卑感”,或自卑感。这时的补偿或过度补偿都直接指向真实的或想象的自卑。在他建立理论的那个时期,他放弃生物学而转向研究心理学,他认为任何引起自卑感的东西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当个体面对困难情景时,一种无法达成目标的无力感和无助感,对自己所具备的条件作为和表现感到不满与失望,对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到缺乏重要性,对适应环境生活缺乏安全感,对自己想做的事不敢稳定,这就是自卑感。
自卑感的形成,阿德勒认为它肇端于幼年时的无能,在与他人的最初交往中,婴儿就体会到了无能与自卑。随后慢慢长大,对需要满足的追求力不从心,跟加重了儿童的自卑感,而这种自卑感是后来各种内心冲突及与他人竞争的心理根源。
部分参考《行为分析心理学》
自卑感是阿德勒理论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概念之一。早在1907年,当阿德勒还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成员之一时,他就写下了《器官的缺陷及其生理补偿》一文。随后,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提出了自己系统的有关自卑、补偿与超越的理论。
在早期理论中,阿德勒是把自卑感与身体缺陷联系起来的。他所探讨的是由身体缺陷所造成的自卑及其补偿的问题。他指出,如果一个人某种器官功能不足或有缺陷,就会产生自卑感。
在产生自卑感后,个人就想通过争取权力或变得更为有力量以补偿机体之不足。作为一个整体单位而活动的个体,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进行补偿。一种是觉知到自己的生理缺陷后,集中力量在低劣的器官上发展其功能。例如体弱者通过持久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当个体通过极大的努力使原来的缺陷改变成为自己的优势,对此阿德勒称为“超补偿”。例如古希腊名人狄摩西尼原有口吃毛病。他口含一石子对着大海演讲,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而成为一位伟大的演说家。另一种是承认自己的某种缺陷,发展自己的其他机能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例如失明者通过发展听觉或触觉来进行弥补,或者一个体弱的人转向思想领域,以笔代剑寻求补偿(如尼采),都属于后一类补偿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