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在1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在这两对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毛泽东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是根本利益的对立与冲突。

人民内部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是在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分析,同那种不承认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矛盾,一遇到矛盾又把它当做敌我矛盾来处理的理论和实践严格区别开来了。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 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 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 度,不断地得到解决。
(二)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 本任务
1956年,匈牙利发生了匈牙利事件
• 匈牙利人民政权建立后,照搬苏联模式,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政 治上制造个人崇拜,破坏法制,引起人民强烈不满。1956年10月23 日,布达佩斯近20万名大学生和群众举行示威游行,要求第一书记格 罗辞职 ,游行者推倒了市内的斯大林铸像,同保安部队发生武装冲 突。
• 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情况,如何从理 论上正确加以总结和概括,正确认识 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是 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新任务和 新课题,也日益成为党中央和毛泽东 同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同 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 次(扩大) 会议上作了《关 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的问题》的重要讲话,对人 民内部矛盾问题作了全面、 深入的论述。该文后经毛 泽东同志修改,于1957年6 月19日在《人民日报》公 开发表。
为何提出该报告?
• 1.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苏联领导人没有专门 作过论述。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长 期不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矛盾,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后果。 毛泽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 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 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 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 事件中布达佩斯市中心的斯大林像被推倒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相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以下新特点:(1)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它是与以往的一切私有制根本对立的,因而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内部自发地产生,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自觉地建立起来.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内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矛盾,它完全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自我调节不断得到解决,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双方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的、主要的,不适应的一面是非基本的、次要的,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求得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不同的社会形态,社会基本矛盾表现出差别性和特殊性.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同于以往任何私有制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具有与其他任何社会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不同的特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必定呈现不同的特点。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非社会形态变革意义上的"第二次革命",它必将使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出现新的特点。

探讨、揭示这些新特点,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无疑将有重大的意义。

一1956年,毛泽东同志总结历史经验,提出并探讨了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处理好的十大具体矛盾关系。

翌年,从现象到本质的升华,使毛泽东同志概括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事隔22年,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总结历史经验,提出:还是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提法比较好,"当然,提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A.对抗性的B.非对抗性的C.敌我矛盾D.人民内部矛盾【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两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含义:所谓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作过经典式的表述。

列宁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的思想,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等著作中,结合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曾作过精辟的论述。

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这一科学概念,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关于中国基本矛盾的表述

关于中国基本矛盾的表述

关于中国基本矛盾的表述中国的基本矛盾是指中国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避免的存在。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和问题。

下面将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四个方面,以及中国的人口、资源等特殊条件来阐述中国的基本矛盾。

一、经济矛盾中国的经济矛盾主要集中在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城乡差距、收入分配不公等方面。

首先,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显著的差距。

一方面,沿海地区和一些大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国际竞争力较强;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人口外流等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对外贸易和外资,对国际经济环境敏感度较高,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增加了经济矛盾的复杂性。

其次,城乡差距是中国面临的另一个重要经济矛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资源、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造成了农民工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此外,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经济矛盾。

富裕阶层和贫困人口之间的差距较大,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比较突出。

这种不公平的收入分配不仅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也限制了内需的扩大和消费能力的提高。

二、政治矛盾中国的政治矛盾主要表现为权力集中与民主权利的缺失、腐败问题、贫富差距引起的社会不公等。

在中国,政权集中是一个突出的政治矛盾。

中国的政治体制偏向于集权,并且存在一定的权力寻租和权力腐败问题。

权力集中导致了政府决策缺乏透明度、公开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不健全,进而制约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腐败问题是中国政治矛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在反腐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腐败现象仍然存在,并且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严重破坏力。

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的存在使得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难以建立,也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在1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在这两对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毛泽东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是根本利益的对立与冲突。

人民内部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是在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分析,同那种不承认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矛盾,一遇到矛盾又把它当做敌我矛盾来处理的理论和实践严格区别开来了。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怎样处理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使社会和谐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经过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不懈探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理念,进一步丰富创新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这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开创性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各种矛盾及其解决办法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1956年,毛泽东写了著名的著作《论十大关系》,在这篇文章中,他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十个重大关系的基本原则。

同年召开的党的八大明确宣布,国内的主要矛盾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之间的矛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以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使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上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二、邓小平和江泽民的不断探索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决策,他指出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这“四个现代化”,还要包括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等内容。

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他认为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

根据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论断,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包括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人民内部矛盾 内容 意义

人民内部矛盾 内容  意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正确对待少数人闹事。首先是不赞成闹事,为了从根本上消灭发生闹事的原因,必须坚决地克服官僚主义,很好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恰当地处理各种矛盾。如果工作做得不好,闹了事,那就应当把闹事的群众引向正确的道路,利用闹事来作为改善工作、教育干部和群众的一种手段,解决平日所没有解决的问题,把坏事变成好事。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基本内容是:
第一,全面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质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调整和解决。
第一个转变是国家政治职能由专政为主,转变为以民主为主,也就是由以处理敌我矛盾为主转变为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无产阶级政权就是对剥削者的专政和对广大人民的民主相结合。《正处》中又重申了这一观点。当时的情况是,民主与专政各自的范围、地位、结构、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突出地表现在专政的范围缩小了,民主的范围扩大了,应该用民主的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应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鉴于矛盾的同一性讲的是矛盾双方的一致、和谐,矛盾的斗争性讲的是矛盾双方的分歧与对立,也鉴于和谐与不和谐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话语,这里我们可以把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类型分别称之为和谐式矛盾和不和谐式矛盾。展开来进一步说,所谓和谐式矛盾,就是矛盾双方关系比较协调的矛盾,就是矛盾双方对于双方的关系、自身的地位和状态都能接受的矛盾,是矛盾双方共识、共处、共赢占主导地位的矛盾。所谓不和谐式矛盾,就是矛盾双方都不能接受或有一方不能接受的、不能满意的矛盾,是矛盾双方分歧、对立占主导地位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毛泽东提出,现在的情况是: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是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

今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2、毛泽东指出:“与私有制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抗性矛盾相反,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

“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

但是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

”3、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

”但是,它又还很不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完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 、生产力: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包生产力:括劳动资料(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

2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生产关系:关系,包括三方面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

可分为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遣。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动力是一个体系。

马克思在1895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结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这指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专题论说】略谈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主要矛盾

【专题论说】略谈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也是由无数矛盾组成的。各社会主义国家有它明显的特点或矛盾的特殊性;同一国家内的各个领域也有其矛盾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又是不停地变化着的。任何一种特殊性,首先就是由它的特殊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和规定着。因此,在这样一个复杂广大的事物中,在该事物内纵横交织的联系和永不停止的发展中,一味地按“历史经验”,“外国经验”和纯粹的“逻辑推理”去确定某种矛盾为主要矛盾是错误的。同样,用某个部分或领域中的主要矛盾胡乱套到其它领域,也难免失败。
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和主要矛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我们只有弄清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内的基本矛盾、根本矛盾、特殊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弄清了经济、政治、思想、社会关系、阶级关系等等领域的诸种矛盾,并进一步揭示出各自的主要矛盾;弄清了所有上述矛盾各自的性质、实质,以及各种矛盾的双方各自所处的地位、拥有的力量等等问题,最后才可以说,我们运用唯物辩证法考察和揭示了我国现实社会的各种矛盾。辩证法,实质上就是矛盾分析法。
处在社会主义社会,在阶级关系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矛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无产阶级与新生资产阶级分子阶层的矛盾,或者说无产阶级与新生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在我国,这一阶层又往往有着极为明显的封建主义的色彩,这些都是在经济矛盾的基础上产生发展和受它决定的。这一阶层的产生,主要的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弊病”的原因,而是旧社会的那些“痕迹”的原因,认识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这类矛盾大量地表现为非对抗性的,少量地表现为对抗性的;有一些又是在此种意义上讲是对抗性的,而在彼种意义上是非对抗性的。因此,解决的办法应当是具体的相应的办法,绝不应当都是“土围子”、“暴发户”、“新剥削者”乱打一气。回顾一下,在社会主义制度尚未确定的情况下,对民族资产阶级尚可限制、改造,对此怎能动不动就“上刑”呢。这一新的阶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特产”,并不是“老一代资产阶级的血统继承”。因此,这一阶层是通过种种不正当或貌似正当的手段获得了一定的高出社会成员平均水平的生活资料(甚至获得了一定的生产资料)的阶层。(不细说了)。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1、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 概念
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是生产 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 间的矛盾。
2.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 点。
性质: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社 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 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 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此,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 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特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是“又相适 应又相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 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还很不完善,这些不 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此外,上层 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也存在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3、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 途径和办法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是在人民 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具有“又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 自身的不断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 从总体上来说,是一种和平的、渐进的、非对抗性 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
1、关于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的认 识
社会性质: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 社会,但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巩固,不完善。具体表 现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但又很不 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也存在着薄弱环节。 发展阶段:目前中国还处于不打发的社会主义阶 段。
三、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 矛盾
1、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 矛盾。 毛泽东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 同性质的矛盾,并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他说:在社会主义社会有两类社会矛盾,即敌我矛 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 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是对抗性 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 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因此,要严格区分 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对于发展社会 主义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而言它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

由此可见,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首先,它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然后利用政权的杠杆建立起来的。

其次,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是公有制的生产关系。

再次,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的,因而使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也有矛盾。

不过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来加以解决。

具体案例:案例:英国宪章运动19世纪30~50年代英国发生的争取实现&quot;人民宪章&quot;的工人运动。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见英国议会君主制)为工业资产阶级打开进入议会的大门,在这一改革斗争中起过巨大作用的人宪章运动的群众集会民群众仍处于无权地位。

他们决心进行独立的政治斗争,争取新的选举改革。

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

次年6月,协会拟定一个争取普选权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普选权、秘密投票、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议员支薪、设立平等的选区和议会每年改选一次等6条要求,并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名称发表,宪章运动由此得名。

宪章拥护者在全国各地集会、游行,要求实现宪章。

1839年运动进入第一次高潮。

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旧时代发生冲突的矛盾。

所谓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的制约社会其他矛盾及其运动的矛盾,即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

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进行的,即改变不适应甚至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稳定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并改革其具体形式。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毛泽东是在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解决途径的对比中阐明这一观点的.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不需要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采取剧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

的研究。”
邓小平科学地揭示了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
改革拉开序幕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
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是从鸦片战争到生产资料社 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其实质和目标是 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初步建立社 会主义制度、奠定社会主义的基础;
1983年
2002年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深圳国贸大厦
国贸大厦于1984年10月兴建,1985年12月 竣工,楼高160米,共53层,是当时全国最 高建筑。建设中三天盖一层楼,创下了建 筑史上新纪录,是“深圳速度”的代名词。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在这里发 表谈话(即“南方谈话”部分内容)。这 里也曾接待过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 导人以及尼克松、布什、海部俊树、李光 耀、加利等外国政要。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 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要从实际出发, 看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解决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 指出这些基本矛 盾,并不就完全解
决了问题,还需要
就此作深入的具体
深圳特区建立前25年,GDP年均增长28%,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0.2%,地方财政收入 年均增长35.2%,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7.9%。 2004年全市实现GDP3423亿元,在内地大 中城市中名列第五位;人均GDP超过7100 美元,居首位;外贸出口总额778亿美元, 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 实现GDP 1895亿元,比增14%。从1994年 到2004年,深圳累计向中央财政贡献3663 亿元,其中2004年贡献753亿元。

解读现阶段我国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解读现阶段我国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解读现阶段我国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摘要: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对社会主义存在的矛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也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思路。

虽然这篇文章发表已经过去了五十多个年头,但是文章的思想并没有过时,现阶段,影响我国发展的最大矛盾仍然是人民内部的矛盾。

我国的各项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正确处理矛盾以及人们内部矛盾问题仍然是一个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字:内部矛盾敌我矛盾社会公平发展毛泽东在1957年2月27日写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

在这篇文章当中,他对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十二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非常全面。

本文就其第一个方面“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展开一下讨论。

这篇文章发表已经经过了五十多个年头。

在这五十多年中,中国的国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说并没有过时。

它十分完备而严整,它给予人们一个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做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世界观[1]。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

这些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某些教条也许会过时,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实质却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下面我们就用这样一种思想来观察当代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及其发展。

一现阶段社会仍然存在两种矛盾新中国建立已经六十个年头,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社会生产力比较低、需要大规模发展生产力的阶段。

毛泽东提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但是,这并不是说在我们的社会里已经没有矛盾了。

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

”[3]现阶段仍存在着这样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即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的矛盾。

敌人的概念是历史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不相同。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凡是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破坏人民团结的人都是人民的敌人,人民与这些人的矛盾就是敌我矛盾。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谢谢观看
………………………………………………………………………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
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 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 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
优点:
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 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 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 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 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 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 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 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
社会主义 1992年初,邓小平在 “南方谈话”中提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 建设,消灭剥削,消除 两级分化,所倡导的 “改革开放”、“一国 两制”、 “土地改革” 政策理念,改变了21世 纪的中国,为实现社会 主义可持续发展提供保 障,实现人民共同致富。
………………………………………………………………………
………………………………………………………………………
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 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的巩固 和发展,社会主义从一个阶段到更高阶段的推 进,以至共产主义的实现,都离不开生产力的 发展。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 下,把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作为考虑一切 问题的出发点,具有直接的决定意义。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变化与理论创新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变化与理论创新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变化与理论创新作者:任庆银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摘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由人民争取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自由而全面发展时代的转变,由二元对立时代向多元有机共生时代的转变,党的工作由以国家为中心时代向以人民为中心时代的转变,衡量发展由唯GDP指标时代向GNH指标时代的转变。

发展是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关键。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系列论述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案,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式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构建起关于新时代发展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展观;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战略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8)04-0050-06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判断我国社会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表明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新时代具有不同于以往时期的各种矛盾,而认清主要矛盾最为关键。

它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认清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需要从全面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各种矛盾开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揭示新时代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全面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各类矛盾和问题的总特征体现为“一个变,两个不变”。

“一个变”是指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

“两个不变”是指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变,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基本内容没有变。

(一)新时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属于共时性矛盾。

既对立又统一的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矛盾运动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只不过这些矛盾同以往社会阶段相比,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

中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和解决方法

中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和解决方法

-WORD格式--可编辑-班级: 11 生物一班姓名:陈国维学号 :28111101002题目: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答: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首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它们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其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

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

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相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成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再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在1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在这两对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毛泽东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是根本利益的对立与冲突。

人民内部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是在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分析,同那种不承认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矛盾,一遇到矛盾又把它当做敌我矛盾来处理的理论和实践严格区别开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