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
浅析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及其教育对策
![浅析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及其教育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ac3256d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dc.png)
浅析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及其教育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对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问题开始关注和重视。
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障碍,这种障碍可能会导致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下降或者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和原因、以及针对这些障碍的教育对策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1. 学习焦虑: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可能会出现因为考试、作业等学习压力而产生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这种焦虑情绪会影响学习效果,甚至会出现学习抵触情绪。
2. 学习动力不足:有些小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信心和动力,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出现消极抵触情绪。
这种缺乏动力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3. 学习压力过大:有些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压力,这种压力会让他们感到无法承受,进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1. 家庭教育影响: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
如果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例如家长对学习过于严厉或者过于溺爱,都有可能导致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出现。
2. 学习环境问题:学校和班级的学习环境是否和谐、氛围是否积极向上等,都会对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3. 学习方法不当:小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同样重要。
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导致学习效果的下降,从而产生学习心理障碍问题。
4. 个人因素:小学生个人的性格、兴趣爱好、自尊心等方面的影响也会导致学习心理障碍的出现。
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2.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和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提供积极的帮助和支持。
3.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学校和家长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压力,让学生明白压力是正常的,要学会如何应对和释放压力。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0f4fa4e227916888486d780.png)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课下,与同事们在一起交流,发现现在的问题孩子比较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家长、教师、学校对孩子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才导致小问题变成大问题,甚至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恶性事件。
所以,现在我们应针对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协助青少年形成健康、和谐的人格。
一、学生常见心理问题1、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缺乏合作意识。
2、性格孤僻,整日沉默寡言;3、意志薄弱,胆小怕事,缺乏信心。
4、爱玩网络游戏5、对学习没兴趣。
(一)家庭原因1、亲人的溺爱当前绝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父母从小娇惯,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应。
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
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加上彼此间生活观,价值观等存有差异,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阂加剧,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
3、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
从一些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资料来看,父母的失职是造成孩子发展不正常的重要原因。
很多家长忙于生计,或双双外出而未能尽到管理教育孩子之职责,或虽在家但疏于管理教育孩子。
有的父母干脆寄托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看管,而老人则一味溺爱,孩子的生活缺乏严格的管理,使他们养成自由散漫、任性等坏习惯。
或者欺骗爷爷奶奶,问他们要钱出去上网。
有的孩子父母离异或者自己身体有残疾,给他们的心理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形成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
4、家长的素质水平有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
小学生心理缺陷表现及对策
![小学生心理缺陷表现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1a178bfee06eff9aef807ea.png)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
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
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
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三、应对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
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
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
在实践中,本人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e23f6b3f7cd184254b35355c.png)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一、什么是心理健康1946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下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状态。
’’健康=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适应良好二、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一)入学适应问题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
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
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
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
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
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
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1995 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60% ,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9 小时。
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
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
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
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浅谈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及教育对策
![浅谈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及教育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f57b224b14e852459fb5770.png)
写作提纲浅谈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教育对策一、小学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一)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二)来自家庭的因素(三)来自学校的因素(四)来自社会的因素三、教育对策(一)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二)家庭应采取的对策(三)学校应采取的对策(四)学校应采取的对策(五)社会应采取的对策四、结束语浅谈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及教育对策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注意的热点,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
通过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来分析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从而说明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小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教育对策随着社会激烈的竞争,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因此,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家庭中要营造一种融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社会上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使小学生在我们的共同呵护下健康成长。
一、小学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目前,我国小学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如下:1学习方面的问题不同年级均存在着厌学、依赖、困惑等学习心理障碍。
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害怕作业多,做作业依赖家长,考试时顾虑重重,致使大脑呈抑制状态。
2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小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是指与同学、教师以及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紧张,而产生的焦虑问题.人际关系焦虑,指在交往过程中焦虑不安,无所适从,或者唯我独尊,不愿与他人交往,或者顾虑重重,防范过当.在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由于交往经验的不足和交往技能缺乏,小学生经常感觉别人对自己的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同情自己.在交往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不懂的分享,甚至遭遇交往挫折时情绪极为低落或出现攻击性行为,一些儿童很难融入集体生活,因而被同学孤立.家庭相对于学校应该更让儿童感觉安全和放松,但由于家长不切实际的期望和不当的教养方式,导致一些儿童与父母关系紧张,有的甚至在父母面前不敢说话,与父母缺乏必要的沟通,甚至亲子之间武力相向。
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以及对策
![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以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16bb780fa2161479171128a7.png)
附件1:绥德县第四届优秀教科研成果交流评选申报表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以及对策明德小学宋亚茸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现简要谈谈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1.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
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
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
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
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
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
小学生心理问题疏导方案
![小学生心理问题疏导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26994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79.png)
小学生心理问题疏导方案面对日益严峻的教育形势和社会环境,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焦虑、孤独、情绪不稳定等。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发现并有效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一、关于小学生的心理问题1.焦虑:小学生面对学习、考试等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表现为失眠、食欲不振、多梦等。
2.孤独:由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原因,小学生可能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导致性格内向、自闭等。
3.情绪不稳定:小学生的情绪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可能由于小事而激动或者消沉。
二、如何疏导小学生的心理问题1.倾听:家长和老师应该倾听小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烦恼和困惑,给予关心和支持。
2.引导:对于小学生的焦虑、孤独等问题,家长和老师可以适度引导他们,让他们学会处理情绪和问题的方法。
3.陪伴:家长和老师要多陪伴小学生,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爱。
4.鼓励:及时给小学生鼓励和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感,让他们能够积极应对挑战。
5.专业帮助:如果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家长和老师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师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
三、心理问题疏导的实施方法1.建立信任:首先,家长和老师要与小学生建立起信任关系,让他们愿意分享自己的心声和问题。
2.关注细节:观察小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情绪变化,及时发现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疏导措施。
3.开展心理活动:可以组织小学生参加一些心理活动,如情绪管理训练、压力释放课程等,帮助他们学会处理情绪和情感。
4.亲近自然:让小学生接触大自然,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有助于缓解焦虑和孤独情绪。
5.注意饮食和睡眠:保证小学生有良好的饮食和睡眠习惯,是缓解情绪问题的关键。
6.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鼓励小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与同龄人建立友谊,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四、小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的一些案例1.小明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最近经常感到焦虑和不安,爱哭爱闹,成绩也有所下降。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和教育对策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和教育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ec16c3c1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e2.png)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和教育对策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和教育对策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主要表现第一,不同年级均存在着厌学、依赖、困惑等研究心理障碍。
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害怕作业多,做作业依赖家长,考试时顾虑重重,致使大脑呈抑制状态。
第二,对人多疑恐惧。
表现为心里老是为某些事情焦虑,极度胆小害怕,整天忧心忡忡,情绪不安,似乎总面临什么危险和侵害。
遇事很少相信别人,总怕对自己不利,喜欢独处。
向往幻想世界,异想天开。
第三,对他人冷漠敌视。
表现为常把内心的烦恼、愤恨向他人发泄。
殴打、谩骂同学,损坏公物,甚至轻生。
第四,逆反心理严重。
表现为不听家长和教师的劝导,故意对着干;当得不到教师和集体的重视时,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自己年龄、身份能力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对别人的议论十分敏感,少言寡语,不愿与同学交往。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综合起来,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缘故原由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考虑。
首先,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上,心理学健康教诲知识未周全遍及,社会、学校、家庭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诲的认识不够,许多家长以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底下出成绩”当学生呈现问题时,大部分家长采用的是打骂的方式,而不会采用沟通、了解的方式。
其次,学校里面部分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忽视情感的交流与引导,教育方式、方法单调、刻板。
例如,一位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行为惯并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这位老师为纠正该生的毛病,竟然每次上课都让他站在课桌旁听课,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不但没有摘掉“后进生”的帽子,连原有的手工制作特长也丢弃了。
第三,家长缺乏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情了,对学生放任自流,所以导致学生在学校乖巧听话,回到家后又成为皇帝、公主。
经常听到一年级的学生家长说:“这孩子就听你们老师的,老师说一句顶我们说十句。
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bf98cf36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14.png)
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种长期积累下来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情绪上的不稳定,行为上的异常和学习上的困难。
这些问题的成因复杂,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父母的婚姻状况、家
庭收入水平、父母管教方式等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2. 学校因素:学校制度、师生关系等也有可能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如过
分简化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往往会让学生丧失信心和自尊心,长此以往,会产生心
理障碍。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和社会观念也会对小学生产生影响。
如过度的媒体暴力、网
络游戏等都可能引起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 建立健康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小学生最重要的环境之一,为了保证小学生的心理
健康,家长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注重与孩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
2. 优化教育教学体系:学校可以通过改进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等方式来促进小学生
的心理健康,让孩子们感到受到尊重和肯定。
3. 加强心理辅导:学校应该建立专业的心理辅导队伍,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
培训,引导学生与家长积极对待人生的挑战和困难,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4. 加强社会教育:社会应该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公共心理健康宣传,提高社会的心理健康意识和素质。
总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问题,但是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协作,可以采取有效对策来预防和治疗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同时,学校和家长也应该关
注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降低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
生率。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872845d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0.png)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生心理健康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因为小学生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和成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小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挑战,比如学习压力、家庭关系、社交问题等。
这些因素都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导致他们出现焦虑、抑郁、厌学等心理问题。
正确认识和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分析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共同关注和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字数: 213】1.2 研究目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引言:小学生作为青少年时期的重要阶段,其心理健康状态对其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提出针对这些因素的对策分析,以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深入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明确未来研究的方向,并总结出有效的对策,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1.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小学生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家庭的和睦与否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中是否存在家庭暴力、亲子关系是否融洽、家长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小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
3.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是小学生生活的大背景,社会的和谐与否、社会风气等都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比如社会的暴力事件、媒体对小学生的影响等都可能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
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找到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2.2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的文献综述学习资料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的文献综述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ac21483192e45361166f582.png)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的文献综述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的文献综述在新的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与此同时小学生也日渐产生厌学、孤僻、暴躁、焦虑、轻生等心理问题,因此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为了现代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课题。
本文对近年来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梳理及概括,以便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引起共同关注, 有效地为他们提供系统的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心理健康的辅导。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现今,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越来越丰富,针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儿童自身身心成长的影响学者认为童年期的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不稳定阶段,自我意识与生理迅速发育不平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关于这方面,孙玉莲提出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薛喜民、薛雅芬也说到因为小学生生理发育处在快速发展时期,自我意识与生理迅速发育不平衡,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不同步,容易动感情。
同时,他们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生理、心理上的剧烈动荡和变化,使他们产生烦恼和忧虑,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过分溺爱与过分严厉直接导致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对此,夏芙蓉、王小峰认为现在一些家庭生活条件优越, 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 致使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 甚至对批评教育也都满不在乎。
再有家长多把孩子交给老人带。
老人往往过于注重对孩子生活上的照顾而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 使得小学生的生活自理、心理承受能力得不到发展, 在自主、自立、自强及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0ba2a0c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23.png)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教育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然而,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与扩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因此,我们应该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从根本上进行思考,制定出针对性的对策,一步步改进和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1. 单一的教育价值观:现代社会的教育风气十分浓厚,但是一些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学生成绩的要求过高,重视分数而不是个人素质,从而降低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国度。
2. 家庭教育的短板:现在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以家长对孩子的教导和引导为主,但大多数家长缺少系统的教育方法和理论的支持。
3. 学业压力和课业环境:现在的课业往往过于单调口味、枯燥乏味,而且学校安排的作业太多了,发生压力很大,既出现了无法自行解决问题,也不敢向家长或老师商讨问题,逐渐形成了心理障碍。
4. 网络游戏的诱惑:现在的中小学生特别是初中生, 学习压力大之余,还会沉迷于网络游戏,有时连睡觉的时间都耽误了。
网络游戏的附带毒瘤非常毒辣,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甚依从影响。
二.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1. 培养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家庭教育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去了解如何科学的进行家庭教育,并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人品、习惯、兴趣和爱好,切实做到关心、支持、保护能胜似抨击,成为孩子的坚实后盾。
同时,亲子活动也可以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会更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2. 摆脱死板的教育价值观学校和社会应该摆脱单一的教育价值观念,注重培养中小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能力和兴趣,引导他们发展自我、自信积极、有主见、有独立性,让他们学会发现、创新、思考和实践,尽早成为合格的自我管理者。
此外,学校和家长应该更为注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让中小学生活得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
3. 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应该加强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同时应该制定更合理的作业安排和学习计划,让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实现自我价值。
农村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农村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058a11d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eb.png)
农村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标签:学生;心理健康;原因;体系;培训素质教育不仅仅包括知识、技能教育,而且也包括心理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
”一、造成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1. 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对孩子的教育和学习影响最关键、也是时间最长的学校。
而目前不少农村家庭的父母不懂得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甚至于连平等对待孩子也做不到。
由于父母文化水平比较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重男轻女现象严重,致使部分学生心理发展不平衡。
除此之外,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以升学和分数来统揽一切,盲目地限制学生生活中的自由,这就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低分数,随意指责、羞辱,加大了孩子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有的孩子父母离异,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保护,他们的心灵蒙受很大的阴影,受坏人引诱而导致犯罪。
据调查,单亲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约有三分之一的未成年人犯罪源于单亲家庭。
2. 社会环境。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就业的压力、腐败现象、幻想一夜暴富和贫穷差距的拉大等都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心理问题。
同时,近年来腐朽文化思想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各种地下刊物、黄色淫秽音像制品、暴力电子游戏的泛滥,对涉世不深、可塑性很强又缺乏理智的中小学生影响很大。
其中网吧、暴力电子游戏是最容易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
3.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教育思想方面。
对于中学生来说,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是最大的。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应试教育”主宰、“分数”第一、课业负担过重,造成学生心理紧张,以致产生厌学、逃学和对抗情绪,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其次,教师的心理状态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烦躁情绪、讽刺挖苦、轻率粗鲁、缺乏同情、悲观消沉等不健全人格会对学生的情绪起到干扰的作用,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年级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分析与对策
![一年级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分析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8622b0a2f524ccbff121843a.png)
一年级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分析与对策刘燕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一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由于受生活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存在许多程度不一的不良心理障碍。
及时的分析这些心理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一、在校心理障碍的具体形式现在小学生由于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都是格外珍惜,在家个个被奉为小皇帝、小太阳,深受家人的关爱。
这种没有原则的“爱”慢慢使他们许多不良的个性和生活习惯得到滋长,甚至蔓延到校园。
在校具体有以下几种不良表现:1.贪图享乐安逸,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
情感脆弱,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不热爱劳动,有点苦,就逃避寻求庇护。
2.事事心存依赖,不能独立做事,不能自理自立,凡事都需要在别人的指导下去做。
由于对孩子过分保护,家人在家的大包大揽,使孩子失去独立做事的锻炼机会,造成学生在学校里不能自理,做事拿不定主意,不会自己动脑筋想办法。
3.不会交往与人合作。
由于长时间与长辈在一起,甚少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与体验,使他们在校与同学的关系处理不好,缺乏相互关心爱护,不会理解和同情别人。
当需要与人合作时,束手无策,不知所措,无法发挥团队精神。
4.意志薄弱,独断专行。
娇气使他们不能吃苦,意志薄弱,怕艰苦的环境,经不起风浪;任性又使他们听不进别人的批评意见,一意孤行,独断专行。
5.缺乏责任感。
不敢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承担责任,喜欢推脱责任,让别人做自己的替罪羊,不能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总是千方百计为自己的过错寻找开脱的借口,指责他人,推卸给他人,不能正视自己的错。
二、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1.学生的依赖性、贪图享乐安逸、缺乏自信心源于父母的补偿心理。
大多数家长想将自己未实现的一切美好愿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或为孩子事先规划好将来的人生道路,对孩子的吃穿需求全力满足,围绕孩子“成才”转,认为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殊不知过分的畸形的爱,不但对孩子无利,而且害处很多,抹杀了孩子的创新能力,使孩子的人生大道人为的变窄。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08768cde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32.png)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
现在绝大多数小学生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对学习、考试、人际交往、家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理上准备不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
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研究小学生心理问题已非常迫切,不容忽视。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1.家庭原因。
(1)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
从一些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来看,父母的失职是造成孩子发展不正常的重要原因。
许多家长忙于生计,或双双外出而未能尽到管理教育孩子之职责,或虽在家但疏于管理教育孩子,使他们养成了自由散漫、任性等坏习惯。
(2)家长的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
有的父母对自己的言行不检点,造成负面影响,带坏了孩子。
不少家庭不懂得小学生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
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孩子没有耐心;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或者见识面狭窄,教育方法难于奏效,致使学校教育的成果付之东流。
2.学校原因。
(1)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太大。
有的学校“应试教育”主宰、统揽一切,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频繁的考核、竞赛,以及同学间的“不健康竞争”等,势必对小学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网”。
(2)教师教育方式不当。
有的教师一味抓所谓“教育质量”,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学生的个性不能张扬,能力、特长无“用武之地”,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少数教师歧视、羞辱差生,对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常常为学生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大动肝火,甚至去体罚和变相体罚,使学生神情恍惚、精神紧张,给学生心灵造成了严重伤害,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胆小、恐惧等心理障碍。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策和心理异常的预防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策和心理异常的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3affb07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d3.png)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它以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关注。
而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可见,只有体(身体)魂(心理)健康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这种观点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但目前却有不少中小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据调查,约30%的学生有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问题。
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心理病态而导致行为上的偏执,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危害了家庭,也危害了社会。
因此,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家庭环境影响。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养方式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有相当一部分家庭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或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学校教育不当。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学校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一一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造成一些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
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9b26a4ec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e6.png)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心理现象曾被恩格斯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但进入本世纪以来,与之相连的心理问题逐渐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更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研究学习的问题。
21世纪的小学生,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但据调查表明,小学生中,有近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等。
时下,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学习和升学竞争导致的过度焦虑。
这种过度焦虑,往往年级越高,情况越严重。
但现在也出现了向低年龄、低年级发展的趋势,一些孩子刚刚入学,家长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全班第一,甚至全年级第一上,一旦成绩不理想,就连吓带逼、连骂带损、连打带罚,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2)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现在的小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宽容他人等不良倾向。
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很严重,这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
(3)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小学生与父母、师长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也是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种冲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之后,更加突出,使他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以下几点:(1)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很大,如享乐主义等思想的蔓延,渲染暴力的书刊和影视等。
另外,遍布城乡的游戏厅、网吧等也成了诱发其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2)家庭影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教与家风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也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不管是“溺爱型”、“高压型”,还是“放任型”的家庭教育,都极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出现各种问题。
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哪些
![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e9391a01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a.png)
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哪些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效能为目标,使人们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哪些,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一、造成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1.社会环境的影响。
如恶劣的气候,各种事故等人难以预测和左右的外界条件,是产生不健康的自然环境因素。
但是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小学生冲击甚大。
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对孩子造成不良刺激,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是造成小学生非正常心理的一大因素。
2.学校教育的忽略。
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学校教育存在相当大的弊端。
比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课内的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
另外,很多学校口头上说是实行素质教育,实际是应试教育,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使许多学生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等等。
还有部分教师欠缺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急需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惯于不自觉地将许多本来属于心理问题的东西看成是思想意识问题。
如:把学生由于心理障碍引起的不稳定情绪看成是故意破坏课堂纪律,这种把学生心理看成思想问题来处理的方法,必然会伤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3.家庭教育的失误。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用孩子的学习成绩去评价学生的好坏,给他们施加压力,使他们产生紧张感、压迫感、甚至恐惧感。
更有些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从多方面做起:(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d10be9a3910ef12d2af9e7e2.png)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一)入学适应问题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
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
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
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
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
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
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 1995 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 60% ,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 9 小时。
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
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
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
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三)厌学与逃学问题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 —— 10% 。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8-06-14T15:40:15.070Z 来源:《教育学》2018年4月总第140期作者:李春红[导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研究人格发展上的这些课题是非常迫切,不容忽视的,尤其在社会转型,教育转轨的今天。
广东省兴宁市新陂中心小学514500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研究人格发展上的这些课题是非常迫切,不容忽视的,尤其在社会转型,教育转轨的今天。
那么,目前学生中存在
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哪些呢?应如何解决呢?在此,作一点探讨。
一、学困生心理障碍现状分析
1.过度焦虑。
焦虑是一种实际的类似担忧的反应,或者是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具有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
许多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就促进大多数人的学习而言,应当把焦虑控制在中等的程度,才能有利于一般能力水平者的学习。
焦虑程度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学习。
在社会剧烈变革,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望子成龙”心切。
毋庸讳言,目前我们的质量观主要是升学率,社会需要我们的班级、教师要重视升学率,很多学生追求的是成绩,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当他们进入高一级学校之后,强手如林,不能很好地摆正自己的位子,单凭较高的动机去追求高度的志向,而没有考虑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感,很容易受到挫折,产生恐慌心理。
2.任性。
任性即不合理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和做法,它的主要心理特征有:不顾任何代价,坚持自己的做法;心地狭窄,不能接受新的意见;对别人极严厉,对自己极宽容。
3.腼腆。
它实际上是个“怕”字,怕讲错话被人耻笑而丢面子,怕“被老师批评”。
有腼腆这种心理的学生课上课下不敢开口,课上常低着头,怕被老师提问;在做角色表演时,他们红着脸,面部肌肉紧张,声音颤抖,手足无措,很熟悉的内容经常忘记,他们怀疑自己学习的能力,有时甚至丧失学习信心,这些学生不愿参与社会的交际活动,即使参加,也表现得不活跃,不自然。
4.惰性。
一些学生满足于低水平地维持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他们不预习新课,很少复习旧课,懒于开口,不求甚解,过分地依赖老师。
学习上的惰性会抑制智力和精神发展,抑制独立人格形成,阻碍创新精神。
二、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障碍,教学时可采取以下对策
1.柔声细语,和颜悦色——讲究教学艺术。
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由于自卑心态就更为敏感。
所以,老师在谈话时,要保持自己声音的平静缓慢,力求姿态、动作和面部表情都充满了对孩子的爱抚、宽容和接纳;对孩子的成绩要洋溢赞叹,喜悦和自豪,对他们的错误要由衷地表示担心、忧虑和悲痛。
在课堂上如果遇到学生不注意听讲,做个动作等现象,可采用眼神暗示,用提问引导,轻轻走动,抚摸学生或随时创设小竞赛调整他们的注意力,这样比大声呵斥,停课整顿更有力量、更见成效。
2.预支表扬,欲贬先褒——优化教学手段。
没有人爱听批评,即使是很有涵养的成年人。
至于孩子,对批评更是“深恶痛绝”,对心理障碍的学生,切忌可怜、嘲讽或过份地放纵。
对于他们,一旦完成了任务,即使完成得不理想,也要给予承认和表扬,但此时如直接表扬和恭维会很生硬或有“戴高帽”之嫌,若采用预支表扬的方法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某学生常常少写作业,有时能按时完成作业但错误较多,这时就可以说:“你有很大进步,如果平时再多炼,对的习题再多些就更好了”。
让他知道什么样的表现会受到认可和赞扬,从而激发起孩子的荣誉感,如果遇到非批评不可的情况,也要考虑到保护其自尊心,不要让他感受到侮辱或贬低,我们可以先找一个理由恭维他,把他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然后再告诉他“美中不足”。
3.积极聆听,欲擒故纵——提高教学效果。
心理障碍的学生不仅接受能力差,而且有时有逆反和敌对心理,教学时,要让他们有一个熟悉材料的过程,不要催促他,要学会等待,一方面要耐心地、全神贯注地听学生的口述;另一方面要向他们确认自己听懂了,用“我理解你”的态度来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
有时,对那些具有攻击心理的学生而言,在此基础上还可采取“迂回”战术,帮其纠错、查因。
4.投其所好,扬长避短——制定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善于投其所好。
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并设法把其特长方面的兴趣引到学习上来,逐步提高学习成绩,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迟缓,教学中要从发展直观形象思维入手,要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要体现以生为主,以生为本,让学生多看,多动,多画,多议,并注意个别点拨和帮助。
5.动之以情,感化心灵——确立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要坚持始终如一的规章和纪律,可以在全班说明,或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通过个别交谈,明确规定出上课、作业、课外辅导的要求,并讲清阶段和学期结束时评价的标准和奖罚方法,让学生知晓这样的道理,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明确自己努力的目标。
对待这些学生要尊重他们,相信他们的能力,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信任,要和家长保持联系,把几个能力接近的学生组成一个互帮互学的竞赛小组,定期开展评议活动,并定出下阶段的目标。
教师用爱心去唤醒学生的心灵,取得学生的共鸣,建立起纯真的感情,学生就会信任老师,对所提要求就会欣然接受,有些学生由于以往评价定势已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有的对教师这个角色有抵触心理,这时就需要你注意留心他所做的每件事,注意找机会变换角色和对方沟通。
总之,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处处做有心人,善于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姿态、行为、兴趣、爱好甚至衣着等外部表现中,去透视其内心秘密和个性特征,摸清他们的心理状况,及时做好工作,对症下药,一定能保证学生健康的成长,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