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白《静夜思》的几则译文谈古诗英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 t he Quiet Night So bright a gleam o n t he foot of my bed ———
Could t here have been a f ro st already ?
Lifting my head to look , I found t hat it was moonlight ,
不符了 。第四句中“Sinking back”并不是“低头”,而“思故 乡”并不是“suddenly”产生的 ,而是触景生情自然的结果 。
L . Cranmer2Byng 译得太繁琐了 ,形同散文 。而且给原 诗添加了不少的信息 ,几乎完全失去原诗的意境和形式 。比 如“cast a t rail”“, f rail”“, margin of my dreams”等等都不符 合原意 。“故乡”译成“fat her land”,更是错误的 。这都是译 者对该诗当时的创作背景没有弄清楚 。
3 收稿日期 :2007 - 03 - 15 修回日期 :2007 - 05 - 16 作者简介 :雍文明 (1978 - ) 男 ,河南修武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 。
·50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古代诗词语言简约凝练 ,意味深长 ,翻译时若不力求
臻于此种境界 ,则不仅可读性甚小 ,而且会因神韵的丧失无法充 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达诗人之志。化境非易事 ,隐含于其中的内容及方法博大 精深 。为了达到意境的移植必须做到传神 、传形和传美这几点 。 传神就是将意境的核心形象传达出来 ,使读者了解诗的本意 ;传 形就是要将语言上的音响美 ,即抑扬顿挫、韵律等和谐铿锵的美 感传达出来 ;另外 ,还要将语言上的措辞、构句和意念上的调和 配合等的美感传达出来 ,这就是形态美的移植。[1]
Sinking back again , I t ho ught suddenly of ho me. (Bynner 译)
Tho ught s in a Tranquil Night At hwart t he bed I watch t he moo nbeams cast a t rail So bright , so cold , so f rail , That fo r a space it gleams Like hoar2f ro st o n t he margin of my dreams. I raise my head ——— The splendid moo n I see : Then drop my head , And sink to dreams of t hee ——— My fat herland , of t hee !
参考文献 :
[ 1 ] 王炳霖. 古 代 诗 英 译 商 榷 (上) [J ]. 张 家 口 师 专 学 报 ,
1999 , (9) . [ 2 ] 任伟. 格律诗词翻译的等效探讨 [J ]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 , (3) . [ 3 ] 胡瑾. 古诗英译之“四化”[J ]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
译诗的关键在于译出诗的神韵 。诗言志 。志者 ,情也 。 这就要求译者首先吃透原诗的精神 ,挖掘其深层蕴含 ,深入 诗中情景 ,体会诗人情感将原诗的神韵传译出来[9] 。要译出 诗的味道 ,再现诗的神韵 ,就要在“深化”上下功夫 ,即要打破 原文表层结构的束缚 ,挖掘其深层含义 ,译者要设身处地 ,与 作者“神思契合”“, 要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 ,体会和培养诗人 的感情”[9 ] 。
(L . Cranmer2Byng 译) Moonlight in f ront of my bed ——— I too k it fo r f ro st on t he ground ! I lift my eyes to watch t he mountain moon , Lower t hem and dream of ho me.
公司 ,1999. [ 7 ] 翁显良. 文学翻译丛谈[ M ].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诗歌翻译历来就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弗罗斯特 ( Robert Fro st) 曾经说过 , 诗 就 是“在 翻 译 中 丧 失 掉 的 东 西”( What get s lo st in t ranslatio n) ;更有德国诗人摩根斯泰恩 (Christian Morgenstem) 说 ,诗歌翻译“只分坏和次坏两种”。这些话是 否公允 ,暂且不论 ,但至少表明了诗歌翻译之难 ,正如有人所 说“诗歌是不可译的”。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 裁 ,是一门浓缩的艺术 ,是诗意 、诗形及音韵的完美结合 。中 国古诗在其有限的文字中蕴涵了丰富的诗情画意 ,在诗形和 韵律方面还有着许多特殊的要求 。其中 ,对仗 、韵脚 、平仄与 固定的字数这些因素是构成汉诗音韵和诗形的特征 ,是诗歌 外在美的主要成分 。由于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 ,这些特 征在翻译后是难以保存的 ,以至于长期以来许多国内翻译家 与学者持有“诗不可译”之说 。[2] 我们常可以看到在古诗英译 文里经常出现的一些不足 :用词不当 ;误解原意 ;不能传神 ; 失却美感 ;以散文形式译诗等 。我们在这里以李白《静夜思》 的几则译文来分析其不足 ,探讨诗译之“形美神美”。
第 24 卷 第 4 期 Vol. 24 No . 4
平 原 大 学 学 报
J OU RNAL O F PIN GYUAN UN IV ERSIT Y
2007 年 08 月 Aug. 2007
从李白《静夜思》的几则译文谈古诗英译 3
雍文明
(新乡医学院 外国语言学系 ,河南 新乡 453003)
翁显良先生的译文 ,第一 、二句诗译得地道简洁而不失 诗味 ,与原文简练朴实的文风十分吻合 。第三句译文增加了 “t he same moon”,别具匠心 ,不仅使读者联想到诗人虽举头 望月 ,却无心赏月 ,感叹的是“古时月 ,今时月”“, 此地月 ,彼 地月”,浮想的是故乡的亲人 ,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而至诗人 “低头 之 际 ”思 念 正 浓 。最 后 一 句 的 my heart aches for home ,寥寥数词 ,诗人思乡之苦跃然纸上 ,点到即止 。深入 诗中情景 ,体会诗人情感 ,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思乡之情 由淡到浓的过程 。并且 ,从“t he same moo n”开始 ,诗的节奏 渐趋舒缓 ,衬托了诗人“思悠悠”的情怀 。译者思虑之缜密可 见一斑 。整首译文诗味之浓 ,感染力之强更令人百读不厌 , 回味无穷 。[3] 但这是一首诗 , 在翁显良的笔下已变成了散 文 。[4] 无论译文多么优美 ,似乎也无法为人们接受 。
摘 要 :按照等效论的观点 ,翻译的原则是再现原作效果 。诗是高度集中审美形式和形象思维 艺术 ,即“神美”。而古诗的形式包括节奏以及一切修辞手段都传递着美 ,即“形美”。译诗就是用不 同的语言移植诗中的意境 ,并同时达到形合和意合这两个目的 。
关键词 :古诗英译 ;形合 ;意合 中图分类号 : H31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8 - 3944 (2007) 04 - 0050 - 02
(翁显良 译) Bynner 的译文把前两句处理成问句 ,不仅避免了直接 译出“明月光”,又在第三句里加上“I fo und”,从而起到了画 龙点睛的作用 ,这样就把原诗中的“疑”明确表达出来了 ;然 后在后两句里也确切使用了“一般过去时”的“谓语动词”,使 全诗清清楚楚地呈现追记的层次 。但是 Bynner 译的第三句 “Lifting myself to loo k , I fo und t hat it was moo n light”,说 明不是“望明月”,而是“举起头来才发现明月”,这就与原意
从四则译文来看 ,三位译者是外国人 ,一位是中国人 。 稍加比较即可看出 ,外国人对原诗的理解逊于中国人 。
汉语诗歌特别是古诗中的韵式节奏是依据汉语的特点 建立起来的 。汉语为声调语言 (tone language) ,英语为轻重 语言 ( st ress language) 。汉语诗歌注重押韵 ,可谓无韵不成 诗 ,其押韵方式多为 aaba 式 ,即一 、二 、四行押韵 ,三行不论 。 英语诗歌没有这种韵式 ,中外译者也没有把汉诗的韵式强加 给英诗 ,而是“入乡随俗”,或按英诗的习惯 ,采用 aabb 或 ab2 ab 式 。[5 ]
科学版) ,2001 , (6) . [ 4 ] 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 :英汉互译 [ M ] . 上海 : 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 ,2001. [ 5 ] 吴萍. 浅析李白的《静夜思》5 种英译本 [J ] . 克山师专学
报 ,2004 , (2) . [ 6 ] 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 [ M ] .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Burto n Wat son 译) No stalgia A splash of white o n my bedroom floo r. Hoarf ro st ? I raise my eyes to t he moo n , t he same moo n. 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 , my eyes fall again o n t he splash of white ,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
tion) ,尽量译得简练 。 奈达曾提出翻译有两种形式 :形式对应和内容对等 。形
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 ,意即译者把源语直接转换 成目的语 ,即译者把重点放在原文或源语的表达形式上 ,译 者尽一切可能使目的语的表达形式与源语的表达形式一致 。 奈达曾反对过形式对应的 ,他认为翻译过程中的内容是第一 位 ,形式对应会抹杀原文的文化意义 ,在他后来的一部著作 《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中 , 他改变了对形式对应的看法 ,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 ,不仅要 求信息内容的对等 ,而且要尽可能地做到形式对应 。因为形 式也表达意义 ,改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 。所以 ,翻译中形 式的改变只有在以下五种情况下进行 : (1) 直译原文会使意 义发生错误 ; (2) 借用语会构成语义空白 ( semantic zero) ,因 而可能使读者填入错误信息 ; (3) 形式对应会引起严重的意 义不明 ; (4) 形式对应会产生不为原作者有意安排的歧义表 达法 ; (5) 形式对应会引起译文语法错误 、语法不和[6] 。
Wat son 的译文 ,从结构上看 ,十分忠实于原文 ,几乎每 个词句都能对号入座 。例如 “, 床前”“: in f ront of my bed”, “疑是”“: took …fo r”“, 地上”“: on t he gro und”“, 霜”“: f ro st” 等等 。此译文过分拘泥于原文逐字逐句对译 ,结果译了字 , 却没有译出诗的神韵 ,没有译出诗人的情怀 ,读起来令人感 到索然无味 。
汉诗整齐 、简练 ,虚词很少 ,一句汉诗的信息量比一行英 诗大 ,连续几个词造成的意象可能构成一幅图画 ;英诗则不 易像汉诗一样整齐 、简练 ,因其介词 、连词 、冠词常常是不可 缺少的 ,这就使得在行数方面保持相似十分困难 。外国人翻 译的中国诗就更像散文化意译 ( Pro se Parap hrase) ,句子远 比原诗长 ,诗译过长就会在形式上失去诗味 ;中国人译的比 较注意 原 诗 的 形 式 , 采 用 诗 化 翻 译 法 ( Versified Transla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