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红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念红狐》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细致的人物刻画。
2.通过细致人物刻画来感受人与狐之间的感人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在品读文章传神词语的基础上,感悟情感,并掌握一定的品味语言的方法技巧。
2.寻找一份感动,培养平等善待世间万物、尊重生命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同学们知道关于狐狸的成语有哪些么?(狐假虎威、狐朋狗友、狐虎之威等等)于是将明确:的确在传统的审美习惯中,狐狸常常以反面形象出现,诸如“狐假虎威、狐朋狗友”等,这类狐狸形象我们都不喜欢。但是每一种事物都有多面性,我们不能只看一面不及其余。狡猾、奸诈的狐狸也有值得我们尊敬的一面。但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文章,里面的狐狸却不是如你们刚刚所说的狐狸那样,学习完了之后相信大家对狐狸的态度一定会有所改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刘志成笔下的狐狸。
刘志成,男,西部散文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3年生于陕西神木秃尾河上游的一个小村。有散文集《魂牵梦系黄土地》、《塞北风情录》、《边地罹忧》、《大道通天》等。文学界人士曾评论刘志成的散文是“对本质的,原始形态生命意义的珍爱和张扬”。“内蒙古2003文学年”曾被文学界人士誉为是“刘志成散文年”。刘志成是贫瘠、荒凉的陕北边地走出来的一个吃够子苦、受够了罪的民工和“盲流”。这样的人生历练让作者始终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来感知世界,以一种悲伤感伤忧虑的沧桑情愫来体察着人生。他的作品也是对自然、人类、社会表现出一种发自肺腑的忧患与终极关怀。挫折磨难有时候也是一种财富,正是这些特殊的人生历练使作者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来体察人生,写出了不一样的感受。也正如我们接触过的苏轼、李清照、李煜、辛弃疾等词人,他们的文学成就与他们坎坷的一生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要勇敢的接受磨难挫折的挑战。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
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写路遇红狐,捉其幼崽。
第1自然段,开篇起笔突兀,直接将人狐之间水火不容、两难调和的矛盾对立呈现
在读者面前,激发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引领下文情节的发展。
第2自然段,作者以电影技巧中闪回的方式插入交代了事情的原委。红狐的首次亮相,作者抓住红狐的本质特点来描写,看似随意,却显示出作家的独特匠心,启人深思:红狐本质上就是小偷吗?红狐真的就这么怕人吗?人真的非得将红狐恨得咬牙切齿吗?
第3自然段,写一场捕捉红狐的“正义”之战就此打响。但课文不见人狐酣战的激烈场面,人的狼狈与狐的悠闲自在、处变不惊、狡黠逗趣所构成的强烈对比,既饶有情趣又令人深思。
第4自然段,写我和父亲掏了红狐的老窝。作家侧重表现人与红狐不同的感受:在强大的人类面前,红狐所能做的只有“长嗥”“流泪”“乞求”,而人却在“喜悦”之中找到心理上的平衡。
第5自然段,写狐的哀嚎与我内心的矛盾冲突。文中,作者借助于《猎人笔记》中的文字这一穿插,巧妙地完成了我的心理剖析与转变,让良心在自我的渐次剥蚀中实现真诚的回归,完成诚恳而彻底的自我救赎。
第二部分(6):写释放狐崽,引发思考。
这是全篇最精彩最富内涵的段落。作家以两条线的并行交叉、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主题的揭示:一条线是红狐的出人意料的壮举,另一条线是我及家人对自身的超越。两条线以渲染红狐伟大的母爱为重心,以人被红狐的真情感染、主动退让为拐点,最终达成了交叉汇合。
作家对和谐的终极期许,多年萦绕于心,挥之不去,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仍然只是个期许而已。作家在文中掷出了分量极重的一句话:“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一些城市朋友分享,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丢失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这句话像一条无形的鞭子,时刻抽打着我们的心扉。
1.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地方
我:火、恨-----心一软-----心一紧(感动)
①为什么会恨?鸡----学费----侵犯了自身利益
②“我心一软,想放下狐崽。”在什么情况下、为什么会心软?不忍、怜悯之心。
“但又没放”说明在犹豫、矛盾为什么想放又没放?
放了心里不解气,火没处发泄。这种举动其实是出于报复。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心一横,吐了口唾沫”为什么要能吐唾沫?
强硬起心,无毒不丈夫,不硬的话,估计就放下了,那仇就报不了了。
这二个举动和犹豫恰恰就让我们偷窥到作者内心一丝不忍和怜悯,已经触动了它。
③“心一紧”为什么一紧?替红狐担忧。
那心里还恨吗?还想报复吗?为什么?被红狐的母爱所感动。
从哪些语句看出来?
“颤抖”——狐崽颤抖的同时其实也是作者内心的颤抖,恻隐之心的体现。
“跳下地,拉开门”——他为什么要拉开门?对红狐的担忧,其内心立场已经站到红狐这一边来了。
作者通过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红狐的态度:由最初的仇恨到最后的感动。
那只有作者一个人感动吗?还有父亲、母亲。
下面我们来看父亲的情感怎样变化。
父亲:烦闷-----掩不住喜悦-----死死地抱住
①“响响的抽烟声”----人在什么心情下会抽烟?烦闷他为什么而烦?
学费,为子女而愁而烦牵动父母喜怒哀乐的都是子女。
②“掩不住喜悦”-------儿子的学费有着落了
③“死死地抱住”-------费尽全力、拼命保护红狐,不让它咬伤红狐。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四只红狐对他们家来说意味着什么?你觉得他们家庭条件怎样?从哪看出来?“荒地”“攒”
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还能这样对待红狐,完全是体现了纯朴的农民身上人性的善良。
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情感在母亲身上体现得更为动人!
母亲:唉声叹气-------精心喂养------轻轻地放
一个普通的母亲,为了尽力培养自己的孩子成长,把解决儿子求学的希望寄托在一只花母鸡身上,而母鸡横遭不测,无比无奈的情况下,面对仇人的孩子,却能以独特的母性的仁慈细心照顾一群狐崽。而当看到痛失做子女的红狐跪求的凄惨场面时,更表现出为人之母的伟大、博爱情怀,毅然放走了狐崽,让它们母子团聚。因为她自己也是一位母亲,更能理解红狐。
作者细致的人物描写,体会了人与狐的感人之情。作者所要表达的是这种人身上最淳朴的人性:善良!这种情感是我们人类天生就拥有的:“人之初,性本善。”因为这是我们人类的本性。
1.回顾课文故事脉络,作者是按照故事实际发生的时间顺序来讲述这个故事的么?
不是。“沙丘遇狐”这一事件发生在“红狐偷鸡”之后。
2.作者为什么要把“沙丘遇狐”这一事件提到“红狐偷鸡”之前?
设置悬念,调动读者情绪,激发阅读兴趣,也为下文的叙述营造了一种神秘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