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应把握好六个
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管理意见
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管理意见1总则1.1编制目的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工作是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加强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及时、准确发布有关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信息,主动引导舆论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最大程度的避免、缩小和消除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为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特制定本预案。
1.2制定依据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法11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通知》(中办发2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预案的函》(国办函63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的函》(陕政办函270号)、《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政发32号)等,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区内处置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的新闻发布工作。
1.4工作原则(1)及时主动,准确把握。
事件发生后,相关单位及区委外宣办、区政府新闻办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
要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发布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有利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定。
(3)明确职责,严肃纪律。
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区委办、政府办《关于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工作制度的通知》,切实履行新闻发布职责,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严格执行新闻发言人工作规程。
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工作,由区委、区政府及政府办、区政府新闻办和相关单位负责组织协调;新闻发布工作由负责事件处置的有关单位经应急指挥机构审定后落实。
对因违反工作纪律、蓄意封锁或随意散布消息,造成重大消极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要依纪、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应把握好六个
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应把握好六个“度”作者:钟开斌《光明日报》(2015年09月21日 11版)信息发布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和必修课。
8月20日上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专题会议强调,要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主动发布事故及其处置准确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群众关切。
做好突发事件信息发布,进行有效沟通,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重点应把握好六个“度”。
速度:第一时间占据主动突发事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媒体报道的焦点,同时,“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谣言总是与突发事件相伴而生。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现代开放社会,“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
”随着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变得日益多样、快速、便捷,人人都是记者,个个都有麦克风,传统封闭社会中政府主导的“我说你听”单向信息传播模式变得不再有效,政府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和主要来源。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则退。
”面对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各方严重关切和诸多质疑,信息发布必须“领跑不跟跑”“领唱不跟唱”,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为此,要改变“外电不攻击不说、网媒不炒作不说、公众不质疑不说、上级不要求不说”,“先做后说、多做少说、光做不说”,坐等谣言泛滥才进行被动应对的传统习惯性思维,在第一时间主动发布权威信息,最大限度地压缩谣言生存的空间,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梯度:循序渐进掌控节奏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召开新闻发布会,接受媒体采访和提供新闻通稿,领导发表讲话,利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布等。
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事发突然,发展迅速,人们所掌握的信息往往是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才逐步变得清晰、准确、完整。
因此,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是一个细水长流的循序渐进过程,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一步到位”、“毕其功于一役”,必须随着事态发展和救援进展,灵活利用各种形式进行不间断更新。
突发事件中公安机关的媒体应对原则及策略
突发事件中公安机关的媒体应对原则及策略作者:赵黎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33期摘要:由于新闻媒体在当今社会具有日益广泛的影响力,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必然要面临着媒体和公众的双重审视与考量。
尤其是在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公安机关如何化解危机,避免冲突,寻求最佳的媒体应对策略,已经成为各级公安机关高度重视的一个全新命题。
文章从公共关系的视角,对突发事件中警方应对媒体和引导舆论的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突发事件公安机关媒体应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闻媒体对社会稳定和民众情绪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往往是被放在媒体的“显微镜”和“聚光灯”下进行,如稍有不慎,就可能会被媒体炒作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新闻。
因此,如何寻求突发事件中的最佳媒体应对策略,理应成为各级公安机关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全新命题。
一、突发事件的概念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二、突发事件中公安机关的媒体应对原则(一)公众利益至上原则公众利益至上原则既是公共关系的核心原则,也是人民警察的宗旨所在。
在突发事件爆发之时,警方以何种形象出现在媒体和公众面前至关重要。
因此,公安机关必须始终站在公众的立场上,切实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
特别是当突发事件引起了人员伤亡或群众的财产损失时,公安机关更要善于智慧地利用这种心理去迎合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及时说明事故的性质以及公安机关所采取的补救措施,这样才能使人们觉得警方的行为是积极主动的。
(二)主动发布原则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
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恰恰也是人们对相关信息需求最大的时候。
这时谁先披露情况,谁就将占领这一宝贵的信息空间。
因此,公安机关不要等到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质疑、不满或是愤怒以后,再被动地予以回应,而应本着先入为主的原则,牢牢把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舆论氛围。
应对突发事件媒体需把握的几个原则
应对突发事件媒体需把握的几个原则可以说,这次全国各级媒体关于四川汶川强烈地震的大型新闻报道,堪称近年来,甚至是新中国电视新闻报道有史以来,对突发事件反应最快速、报道最及时、内容最全面、最客观、信息最公开的一次大型战役性报道。
笔者不断总结和反思:新闻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的时候,应该把握好什么样的原则呢?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会最需要的是大众传媒的准确、及时传播,如果大众的需求传媒能够很好地满足,那么对以后事件的处理等会带来非常明显的效果;相反,如果大众传媒不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则将会给事件的处理乃至今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带来严重后果。
为此,应对突发事件,媒体应该主要把握好这样几个原则:1.重视民众的知情权,及时告知事件相关信息由于突发事件突然发生,公众无法预知,所以往往会引发公众的恐慌以及对信息的大量渴求,同时突发事件往往与民众个体切身利益相关,影响力大,大众传媒必须尽最大可能把尽多的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给民众,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在此,公众知道得越多,政府获得的支持度就越大。
例如,在这次汶川地震的报道中,事件发生一个小时后,中央电视台就开播了关于地震的直播节目,同时有大批记者在机场等待奔赴灾区。
在整个报道中,中央电视台联合国内众多新闻媒体,特别是震区的各级电视机构,每天发回大量及时准确的新闻报道,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
2.做好政府的喉舌,有效传达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突发事件发生后,大众传媒的中间人角色更加凸显出来。
民众最关心的是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这需要大众传媒通过各种传播手段,把有关情况传递给民众,同时也把民众的态度传递给政府,形成互动,取得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让民众和政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为了让百姓更多地了解情况,中央电视台打破常规节目结构,推出不间断的昼夜直播,每天播发大量的信息,用大量的篇幅,报道中央政府对这次事件的处理原则,报道温家宝总理在地震第一线指挥救援的情况,让老百姓知道政府在面对这次突发事件时的真实态度,也从中了解到许多人民子弟兵、救援人员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坚持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感人故事,在这样的信息传达中,政府的形象树立了起来。
关于应对突发事件需要把握的几个环节
论文1关于应对突发事件需要把握的几个环节(德州市人民政府应急办)突发事件可能随时发生,一旦发生了突发事件,我们要从容地应对,迅速快捷地处臵,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通过对国际、国内近几年发生的突发事件的分析,结合我市实际及组织开展的几次应急预案演练,我们认为处臵突发事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迅速便捷、全面完整的信息收集是应急救援取得实效的前提公共危机状态下,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突发事件有效的预测预警,就会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避免灾难和损失。
危机管理中,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为领导决策服务,同时向民众传递准确的信息,既能让民众对危机事态的程度与危害有清醒的认识,又能使他们了解决策层为化解危机所做的各种努力,可以使民众保持稳定情绪,避免民众情绪失控而增加决策者面临的压力,恶化政策环境。
另外,全面完整的信息获得,为唤起全民族的参与提供资料。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由于受科学技术和水平的限制,没能做到预警预报。
这突如其来的地动山摇,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惨重的损失。
一年多后的6月16日8时01分,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绵阳市平武县交界处发生3.8级地震。
震源深度26千米。
安装于青川县清溪小学(距离震中24千米)的地震报警器成功地在地震纵波(P波)到来时发出预警预报,该校学生在老师的协助下,全部安全撤离教室。
地震报警器在地震来袭之时“先知先觉”,为生命“预留”了28-35秒,一旦人员被困还能发出SOS无线求救信号,传到300米以外。
以汶川大地震为例,如果报警时间能提前28-35秒,将使遇难者人数从数千人下降到500人左右,将大大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发生在2008年4月28日胶济铁路淄博段的交通大事故,两列火车相撞。
事故发生后3分钟,淄博市应急办就得知了这一信息;5分钟,省政府应急办也知道了这一信息;10分钟,淄博市110到达事故现场抢险;15分钟,120到达事故现场救援;100多名当地群众迅即自发参与抢险救助,为应急抢险赢得了时间,赢得了生命。
实验室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实验室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实验室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减少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保障师生员工人身安全和健康,维护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正常秩序,创建“平安校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适用范围本预案所称实验室突发事件,是指在学校实验室日常管理、建设以及师生、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内开展实验活动的过程中,因自然、人为、技术或设备等因素引起的化学、生物、火灾、爆炸、辐射、机械和特种设备等各类突发安全事故。
二、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保障学校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统一领导,协调配合。
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构建以校、院为主的两级机构有效衔接的实验室安全应急机制,加强配合、协同应对。
3.快速反应,积极自救。
实验室发生突发安全事故后,各有关单位要按职责分工积极开展工作,快速反应,正确应对,果断处置,防止事态升级和影响蔓延扩大。
4.预防为主,平战结合。
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做好常态下的隐患排查、风险评估、事故预警、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和预案演练等工作。
三、机构与职责(一)学校事故灾难类(实验室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负责实验室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相关组成单位和职责如下:组长:分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学校领导副组长:资源管理处、保卫处主要负责人成员:党政办公室、校医院、党委宣传统战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财务处、校工会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院系分管领导。
工作组主要职责为:统一决策、组织、指挥实验室安全突发事件的响应行动。
指导校内各单位建立健全事故安全的预防预警机制;对事故灾难防范处置工作进行督察、指导,必要时进入现场协调处置,控制事态发展;根据事故灾难情况,提出相关对策和措施,决定是否在一定范围内停课,是否进行人员疏散等应急处理办法;积极配合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应急处置工作;研究向上级和有关政府部门报送信息、请求指示和援助等事项;研究对外公布、公开与事件有关信息的口径及发布时间、方式等;会同指挥小组办公室总结评估应急处置工作。
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引导的基本原则
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引导的基本原则作者:赵林云来源:《人民论坛》2020年第27期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旧体制的磨擦、思想观念的冲撞、利益格局的变化,致使大量社会问题不断涌现。
互联网作为网民自发爆料和集结舆论的平台,成为社会舆论的独立源头。
在沸沸扬扬的网络舆论中,重大突发事件往往成为公众情绪的“催化剂”。
能不能有效引导重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深入研究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的产生、传播规律,健全完善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建立有效调控疏导处置机制,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對重大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发布要及时、公开。
重大突发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等特征,社会公众对其极易产生“未知性”恐惧,这种恐惧是谣言等负面舆情传播的温床。
基于此,对重大突发事件相关信息进行及时发布和公开十分必要。
攻克谣言的永远是真相,只有用真实可信的信息回应社会的关切,才能够打败邪恶的负面舆情;也只有将真相及时公开地向社会公众展现,才能在第一时间抢占信息攻防的“制高点”,有效清除虚假信息等负面舆情,强化正面舆情的引导。
例如,2019年底,武汉地区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主流媒体及时发布相关的新闻报道,综合运用各种系统方法宣传疫情防控知识,从而减少了虚假信息、谣言等的传播,赢得了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舆情引导要秉持理解、开明的态度。
重大突发事件具有较多不确定性因素,不明真相的群众极易被卷入舆情漩涡。
在舆情防控战中,真正的“敌人”是虚假信息及其引发的负面舆情,而不完全是“非故意传播”的公众。
因此,对于“内部矛盾”的舆情制造者,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在进行舆情引导时应当“感同身受”,尽可能秉持理解与开明的心态与思路去处理问题,做好舆情的正向引导工作。
对重大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公开要做到全方位管辖。
一是公开范围要全面。
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涉及多方面内容,对信息可接受程度的个体差异以及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合理性表述”等因素,会导致受众对信息产生误解。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管理办法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管理方法一、引言突发事件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随时可能发生,其危害和影响往往不容小觑。
因此,建立科学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管理方法,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靖和经济稳定具有非常紧要的意义。
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管理方法的基本内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管理方法是针对各种突发事件订立的标准操作程序,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等特点。
下面分别从应急响应、组织管理、信息收集和发布、资源调配和救援、应急评估和总结几个方面来认真探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管理方法的基本内容。
1. 应急响应应急响应是应对突发事件的第一步,包括预警、警报、应急通知等等措施,旨在尽早把握事件情况,确定应对措施,适时启动应急预案。
各级管理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必需依据应急预案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确保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响应。
2. 组织管理组织管理是应对突发事件的紧要环节,它包括应急机构的组建、岗位责任划分、领导责任制等等。
各级管理部门要依据突发事件的性质、规模和影响等订立应急组织机构,并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任务,在组织管理上,要科学规范,确保能够高效协调地开展应急工作。
3. 信息收集和发布信息收集和发布是应急处理过程中的一个特别紧要的环节。
其任务是通过各种手段,快速、精准地收集事件的发生地、时间、规模、影响等信息,并适时对外发布,确保公众能够把握最新的情况。
同时,应采纳多种渠道方式,包括宣扬栏、网站、微信公众号、短信、电话等等,使信息流通顺畅、透亮,进而提升公众的信任度。
4. 资源调配和救援资金、物资和人力资源的调配和救援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环节,其中有很多工具和设备,如应急车辆、救生器材、通讯设备等设备与器材要随时处于可用状态。
此外,各级管理部门、企业单位和群众要紧密合作,发挥各自的本领和资源优势,协调高效地开展救援工作,确保救援行动的顺当进行。
5. 应急评估和总结应急评估和总结是突发事件处理的最后一步,旨在对整个处理过程进行评价和总结。
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需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需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和依据。
及时、准确的信息报送,有利于掌握突发事件的动态和发展趋势,果断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和灾害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
为此,做好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这一处置突发事件的关键环节,需注意把握好一下几点。
一是把握时效性,做到迅速高效。
时效性是突发事件信息的生命,也是信息编报的首要原则。
对此,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都有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章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第三章第二节第一款明确规定:“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分级标准》立即如实向国务院报告,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保有关情况。
”这些都充分说明,突发事件往往事发紧急,信息报送容不得半点延迟。
因此,作为突发事件信息报送主体和责任人,要充分认识报送时限的重要性,整合现有的信息汇集途径,畅通信息报告传输渠道,建立高效统一、反应迅速、安全可靠的信息平台,努力做到“十个及时”:及时领会信息主题、及时判明性质和类别级别、及时编写信息、及时确定秘密等级、及时明确主管者、及时明确报送对象、及时送出审签、及时明确报送方式、及时传递信息、及时反馈办理情况。
二是把握真实性,做到客观准确。
突发事件来势凶猛,千变万化,情势常处在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
及时掌控与了解突发事件的真实信息,是正确进行预测、预警、处置和救援的基本前提,是政府作出重大决策的客观依据,是直接影响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
因此,每个负有报送、报告责任的相关单位和人员都应当掌握真实,正真做到“三个到位”、“六个清楚”。
“三个到位”即核实要到位——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方式询问了解核实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无误;分析要到位——要对采集到的所有信息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科学判定并梳理成为有价值的可供领导决策参考的有用信息;表述要到位——对核实、分析得来的信息认真思索,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述准确,使阅读者一目了然、及时判定并决策。
围绕“六个度”做好信息服务领导决策工作
六要 加 快 速度 。一 方 面 ,要把 信
息加 工处 理 的 时 间 缩短 到 最 低 限 度 ,
策 落 实 的跟 踪 、反 馈 。这 个 阶 段 要 着
力 反 映 决 策 贯 彻 落 实 中 出 现 的 新 情
况 、新 问题和 决 策 的 实际 效 果 ,帮助
使领 导 尽快 得 到 最需 要 的信 息 ;对 重
阶 段 的 需 求特 点 .适时 调 整信 息收 集 的方 向和重 点 :决策 前 的信息 收集 更 多 的 是 强调 资 料 性 和超 前 性 ,重 在 提
供 情 况 、提 供 线 索 。在 这 一阶 段 应 尽
通过 信 息 共 享 ,充 分发 挥 信 息服 务 决
策 、交流 经验 和 推动 工作 的作 用 。 三要 挖 掘 深 度 。要 加 强 对领 导 关 注 问题 的 调 研和 跟 踪反 映 。在 这个 过 程 中 ,不仅 要 发 现 问题 、反 映 问 题 , 还要 在 推 动 问题 的解 决 上 下 功 夫 。既 要 善 于 反 映 成 绩 ,又 要 注 意 反 映 问 题 。发现 问题 ,反 映 不 足 。可 以 帮助
信息 的 收集 整 合 。不 但 要突 出 党委 所
关 注 的重 点信 息 ,而 且 还要 注 意筛 选
问题 类 信 息要 把 握好 四个 重 点 :一 是 上级党委决策的 “ 空 白点 ” 。 就 是 要
那些 党 委 虽然 一 时没 有顾 及 到 ,但 仍 有必 要 向党 委 反 馈 的非 重 点信 息 。这
些信 息 的筛 选 和 反馈 ,对 党 委 了解 情 况 、指导 工 作 能起 到 “ 拾 遗 补 缺 ” 的
作用。
把 上 级 党委 应 当注 意却 没 有注 意 的 问
我国目前正处于突发事件高发时期
我国目前正处于突发事件高发时期,我国政府也由此面临着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公安机关作为政府重要职能部门,担负着新时期维护社会稳定和保卫公共安全的重要职责,在预防处置各类突发性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何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摆在公安工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一线执法机关,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和处置准备,做到有备无患,强化临机处置,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防止事件转性升级,甚至造成严重危害及损失。
一、处置突发事件坚持的原则1、统一领导,协调配合原则任何突发事件都涉及到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处置突发事件必做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部门的力量共同参与。
公安机关在处置突发事件时,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要将了解和掌握的事件起因、性质等情况及事态发展趋势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汇报,同时也要要加强和其他政府部门的配合,保障突发事件的处置紧张、有序的进行。
2、积极应对,快速处置原则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严重性、危险性、震撼性等特点,一旦发生,公安机关必须及时采取果断措施积极应对,快速处置,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迅速赶赴现场,控制事态的发展,防止事态的蔓延,及时掌握现场情况,维护好现场秩序,为妥善处置和化解突发事件创造良好的条件。
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十分迅速,如果反应迟钝、优柔寡断,则定会丧失处置良机,使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处于被动的境地。
3、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就是把保障公民生命安全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首要任务。
当危机发生后,要通过应急处理程序,最大程度地保护、挽救最大多数人的生命安全。
公共危机会影响社会大众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为了把危机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限度内,迅速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公安机关必须采取有效的紧急应对措施,迅速地调动一切人力和物力来应对紧急事件,从而担负起维护公共安全、公共事务的责任。
而公安机关及时有效地解决危机给群众造成的困难,会为其赢得群众的信任、理解、支持和合作,有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提升公信力。
围绕“六个度”做好信息服务领导决策工作
围绕“六个度”做好信息服务领导决策工作作者:孙嘉善来源:《办公室业务》2013年第05期党委系统信息工作是为党委领导了解情况、制定决策并推动决策落实服务的。
所以,信息工作应根据党委工作的需要,把握好“六个度”。
一要提升高度。
要紧扣决策不同阶段的需求特点,适时调整信息收集的方向和重点:决策前的信息收集更多的是强调资料性和超前性,重在提供情况、提供线索。
在这一阶段应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收集有关方面的总体情况、环境条件等基本信息,使党委对决策涉及的事物有个总体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还要注重收集有关专家的意见,作为制定决策的参考和借鉴。
决策中的信息收集主要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这一阶段要注意上报的,一是工作中的成绩、经验、困难和问题,干部群众特别是有关单位干部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统计数据,包括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普查的结果。
决策后的信息收集应着重于对决策落实的跟踪、反馈。
这个阶段要着力反映决策贯彻落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决策的实际效果,帮助上级党委掌握地方领导的态度、广大干部群众对决策的看法、意见和建议以及基层创造的好经验,还要帮助领导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完善决策。
二要拓宽广度。
要从多领域、多层面和多角度收集信息资源,扩大信息资源的覆盖面,同时扩大信息资源的共享面。
我们所整合利用的信息资源覆盖面广,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下的领导决策工作的需要。
信息价值的最终实现在于综合利用。
要使每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都得到充分利用,除上报上级外,还应将一些不涉密的重要信息供有关部门和地区使用。
要通过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服务决策、交流经验和推动工作的作用。
三要挖掘深度。
要加强对领导关注问题的调研和跟踪反映。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发现问题、反映问题,还要在推动问题的解决上下功夫。
既要善于反映成绩,又要注意反映问题。
发现问题,反映不足,可以帮助各级领导掌握情况,完善决策。
收集问题类信息要把握好四个重点:一是上级党委决策的“空白点”。
略论突发性公共事件处置中的信息公开问题
头脑中官僚主义观念根深蒂 固, 常常垄 断甚 至封 闭信息 , 借以
显示 自己的地位和优势 。更何况 , 保守秘密可以“ 使决策者免
言人制度 , 并非政府法 定义务 , 乏有效 的法律 支撑 , 缺 信息公 开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政府一方手中 ,等与之相关 的基础性 的法律还没有制定。因此 , 当前我 国有些地方 的新 闻发言人制 度具有一定 的随意性和盲 目性 , 对此 , 必须建立专 门的法律制 度对其进行规范 。二是进一步扩大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适用范 围。根据我国《 染病 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应急条 传 和《 例》 等的规定 , 地方政府信息公开不宜将突发事件的信 息列入
③信息网络 自成体系 , 资源分散 信息时代最核心的要求是 网络的互联互通 和信息资源 的
共享。 许多政府部门都有 自己的网络系统和平 台, 但是这些系 统没有或很 难互 联互通 , 自独立支撑着 , 成一个个 “ 各 形 信息
众朝着有利于事态稳定方面努力 ; 另一方面 , 政府及政府应急 部 门也应主动寻求与媒体的合作 ,并通过媒 体向社会公众 阐 明政府 的应急行为 , 阐述政府 的相关政策及法律规定 , 获得社 会大众对政府所作努力的支持 。【】 8 ④ 构建多层次的信 息发布平 台 信息公开的对象是社会大众 , 要使全社会人人知晓 , 公开
进 一 步加 强 。 府 信 息 公 开 不 仅增 加 了政 府 的工 作 量 , 是 将 政 更
扩大到有条件 的地市 和县级人 民政府及各主要应急部门。三 是新闻发 言人制度应体现在突发事件 的应急预案之 中。在应 急预案 中应 明确规定新 闻发言人制度 和媒体应 对运 作流程 。 制定信息公开应 急预 案的 目的是为了能快速反应并在第一时
突发事件报道中应把握的『度』
突发事件报道中应把握的『度』赵喆【摘要】@@ 媒体的品格、公信力、新闻立场、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通常在社会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展现出来.因此,对于突发事件,媒体是否公正客观地报道,对于引导公众的价值判断,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最近几年的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来看,我国的大多数媒体逐渐冲破了以往的"单向的"突发事件报道模式,表现出应有的全方位、多渠道、透明化和公开化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被概括为几个"度".【期刊名称】《声屏世界》【年(卷),期】2010(000)007【总页数】1页(P24)【作者】赵喆【作者单位】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正文语种】中文媒体的品格、公信力、新闻立场、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通常在社会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展现出来。
因此,对于突发事件,媒体是否公正客观地报道,对于引导公众的价值判断,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最近几年的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来看,我国的大多数媒体逐渐冲破了以往的“单向的”突发事件报道模式,表现出应有的全方位、多渠道、透明化和公开化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被概括为几个“度”。
速度回顾汶川地震的媒体报道,不难发现其中表现出的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敏感和反应能力。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短短几分钟,新华社就发布了汶川县发生地震的消息;新华社的消息发出不久,国内广播媒体就开始组织实施相关的报道;汶川地震发生32分钟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首发新闻,52分钟后即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
从2008年5月12日 15:20到 5月 13日 20:00,节目跨度超过了26小时。
地震发生后两个半小时,中央电视台第一批记者开赴灾区;新华社采访小分队徒步赶到汶川县境;全国各个地方媒体也派出多路记者进入灾区,采访、编播和制作大量的一线报道。
几乎与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同步,全国的电视媒体、报纸、网络甚至很多杂志都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响应。
北京电视台、四川卫视、东方卫视等都及时推出24小时滚动播报,让公众及时了解地震灾情和救援进展;平面媒体则在篇幅、版式和内容上做出了极大调整,一些杂志还推出了专刊,对这一突发事件进行全面解读。
把握三个阶段 妥善报送紧急信息
把握三个阶段妥善报送紧急信息面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及时报送有效信息至关重要。
良好的信息报送可以有效协调应急救援资源,降低受灾人员的人身和财产损失。
在进行信息报送之前,需要了解三个阶段,掌握相应的技巧,以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地被传达。
第一阶段:情况预警情况预警阶段是指在某些场合,当感知到潜在的或有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或突发事件,需要及时观察和分析局势,尽早发现问题并向相关部门上报相关信息。
在情况预警阶段,关键是快速准确的判断事态的发展趋势和可能产生的后果,能够做出及时的反应。
因此,在进行情况预警报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关注事件的范围、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
2.对事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并附上可供参考的数据和信息。
3.对于可能影响到人类安全的紧急情况,应立即向相关部门通报。
第二阶段:信息收集信息收集阶段是指在紧急情况发生后,进行第一手资料的采集、整理、分类、筛选,便于进行有效的搜寻、分析、研究和发布。
在信息收集阶段,关键是快速准确的获取和整理有效的信息,以便能够为应急处理提供必要的支持。
因此,在进行信息收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事件、人员、时间、地点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搜集。
2.仔细筛选、对比和分析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尽可能地获取多种来源的信息,以得到全面的信息。
信息发布阶段是指在上述两个阶段结束后,根据相关部门发布的指令,或根据现行规章制度或法律法规,发布紧急信息。
1.明确信息发布的对象和范围,确保信息的有效性和可被接受性。
2.选择合适的载体和发布方式,使信息传递更迅速、更广泛。
3.在发布信息时,注重实时更新信息内容,并做好有效引导和疏导工作。
总之,把握好情况预警、信息收集和信息发布三个阶段,将帮助您妥善报送紧急信息,为保障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浅谈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技巧
浅谈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技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种突发事件时有发生。
这些突发事件往往会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媒体的报道,因此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如何在第一时间准确、客观地报道突发事件成为了一项必备的技能。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技巧。
一、快速反应和采访突发事件发生后,新闻从业人员首先需要迅速反应,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
在现场,需要及时采访目击者和相关当事人,掌握第一手资料。
此时,需要具备快速判断和决策的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及时获取信息。
二、客观公正的报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新闻从业人员需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带有个人情感和立场。
要把握事件的核心信息和关键因素,确保报道真实、准确。
要注意避免过早下结论,以免造成误导和不良影响。
三、及时更新和补充报道随着突发事件的发展,相关信息也在不断更新和补充。
新闻报道需要及时更新新的情况和信息,与读者保持同步。
要采取多种报道形式,如文字、图片、视频等,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四、舆论引导和社会责任在报道突发事件时,新闻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舆论引导和社会责任感。
要通过报道引导公众理性看待事件,避免情绪化的传播,减少不良影响。
要对事件的背景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为公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五、多方核实和权威发布突发事件往往伴随着各种传言和谣言,新闻从业人员需要对信息进行多方核实,避免不实信息的传播。
在报道时,要倾向于权威渠道发布的消息,增加报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要警惕网络谣言和不实消息,杜绝虚假报道。
六、关注公众反馈和应对舆论压力突发事件的报道往往会引起公众的强烈反应和舆论压力,新闻从业人员需要关注公众的反馈和意见,及时调整报道的方向和方式。
要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做好舆论引导和平息工作,以减少负面影响。
七、保护个人安全和隐私在报道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新闻从业人员需要保护个人安全和隐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防范可能的风险和危害。
要尊重当事人和相关人员的隐私权,避免过度曝光和侵犯。
做好紧急信息报送工作要点
做好紧急信息报送工作要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行各业都需要紧急信息报送工作。
在社会生活中,紧急事件层出不穷,如天灾人祸、突发事件等,这些紧急事件常常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有效地保护公众的安全,必须建立健全信息报送机制,加强各项管理工作,提高应对能力,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一、了解紧急情况在紧急信息报送工作中,正确把握事件发生的时机,及时了解和报送相关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应该及时了解并掌握事件的基本情况,包括事件发生地点、事件性质、受影响的人群等。
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突发事件,只有及时了解事件的情况,才能准确判断事件的性质和危险程度,从而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或减轻损失。
二、建立报送机制针对不同的紧急事件,建立相应的信息报送机制非常必要。
这需要针对不同的事件类型,建立合适的报送流程和渠道。
在紧急事件发生时,报送信息的渠道应该保证畅通,解决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问题。
同时,应该做好信息的备份和存档,并定期更新信息资料,确保信息资源的及时更新和完备,以便更好地应对紧急事件。
三、加强管理工作在报送紧急信息的过程中,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管控,确保信息的准确、完整、及时传递和反馈。
这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报备和审核制度,层层签批、审核,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应建立信息发布管理机构,明确信息发布的职责和权限,对信息发布负责,防止信息造假和传播虚假消息。
四、提高应对能力在紧急事件发生时,及时有效地应对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需要做好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提高应对能力和反应速度。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救援队伍和器材设备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还需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以减轻损失、保障公众安全为己任。
五、健全评估体系在紧急信息报送工作中,评估工作也非常重要。
应建立健全的评估机制和体系,以评估紧急事件处理效果和相关工作的质量。
同时,应建立统一的反馈机制,及时掌握公众反馈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对工作进行及时评估和调整。
有效实施突发敏感事件新闻处置
朱 清□ 摘 要:有效实施新闻处置是应对突发敏感事件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做好新闻发布工作,掌握新闻 处置工作流程,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公开信息,另一方面要把握“联络、掌控、发布、秩序、回应”五个环节。
关键词:突发敏感事件;新闻处置;信息公开;工作流程 中图分类号:G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10)02-0020-03增强应急管理和舆论引导能力, 是党的十七 接受社会监督。
其三,有关突发公共事件及社会敏 感问题的信息。
包括重大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群 体性事件及一些危及公众权益典型事件的真相与 处置情况。
这些事件、问题及处置工作关系人民生 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若不及时向社会发布权 威信息,就会发生不实的传闻或谣言扩散,给经济 届四中全会总结新时期执政经验, 向全党提出的 任务。
应急管理最重要的是处置突发敏感事件。
在 处置突发敏感事件的系统工程中, 新闻处置是其 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新闻报道具有舆论先导、放大 效应、快速传播等功能所决定的。
这些年来,我们 国家出台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 置工作。
无不突出新闻处 社会发展和人们正常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概括而 言,新闻发布与社会各领域工作都有着密切联系。
比如现在各地创建文明城市, 这也与新闻发布密 切相关。
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使人民 一、 有效实施突发敏感事件新闻处置要做好 新闻发布工作群众更加关注文化建设, 包括文明创建活动的信 通常情况下, 新闻处置的主要形式就是新闻 息, 需要我们善于运用新闻发布平台来传播精神 发布。
我国政府建立新闻发布制度,是伴随改革开 放进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应运而生的。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朝着规范化方 向不断推进。
以福建为例, 一是发布内容逐步规 范。
目前,省政府新闻发布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其 一,省政府主办的重要活动信息。
包括经贸、文化、 旅游和对外交往等活动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应把握好六个“度”
作者:钟开斌《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21日11版)信息发布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和必修课。
8月20日上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专题会议强调,要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主动发布事故及其处置准确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群众关切。
做好突发事件信息发布,进行有效沟通,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重点应把握好六个“度”。
速度:第一时间占据主动
突发事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媒体报道的焦点,同时,“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谣言总是与突发事件相伴而生。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现代开放社会,“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
”随着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变得日益多样、快速、便捷,人人都是记者,个个都有麦克风,传统封闭社会中政府主导的“我说你听”单向信息传播模式变得不再有效,政府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和主要来源。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则退。
”面对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各方严重关切和诸多质疑,信息发布必须“领跑不跟跑”“领唱不跟唱”,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为此,要改变“外电不攻击不说、网媒不炒作不说、公众不质疑不说、上级不要求不说”,“先做后说、多做少说、光做不说”,坐等谣言泛滥才进行被动应对的传统习惯性思维,在第一时间主动发布权威信息,最大限度地压缩谣言生存的空间,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梯度:循序渐进掌控节奏
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召开新闻发布会,接受媒体采访和提供新闻通稿,领导发表讲话,利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布等。
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事发突然,发展迅速,人们所掌握的信息往往是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才逐步变得清晰、准确、完整。
因此,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是一个细水长流的循序渐进过程,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一步到位”、“毕其功于一役”,必须随着事态发展和救援进展,灵活利用各种形式进行不间断更新。
“对症方能下药。
”在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信息发布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发布形式,打好“组合拳”。
通常,在事件刚发生的初始阶段,因信息缺失严重,宜采取“通报不回答”的形式,单向发布所发生事件和救援的基本情况,易于掌控局面;随着信息逐渐变得清晰、丰富、准确,宜采取“既通报又回答”的形式,通过双向互动问答来回应社会各方的问题。
黏度:多方参与凝聚合力
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是“合唱”不是“独唱”,不是新闻宣传部门一家的事,更不是新闻发言人一个人的事,而是一项由新闻宣传部门搭台,党政领导、应急抢险部门、涉事地方或部门等相关各方一起“唱戏”的集体活动。
为此,要在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建立以突发事件新闻中心为核心、多方共同参与的信息发布体系,实现各方合理分工、共享信息、统一行动、一致对外,“心往一
处想、劲往一处使”,避免“各吹各的号、各跑各的调”。
其中,新闻宣传部门是信息发布的牵头机构,必须了解和参与应急处置过程,杜绝应急处置和新闻发布“两张皮”,“说”的人不“做”,“做”的人不“说”的现象,发挥好信息收集整理和信息发布的组织协调作用;地方党政领导要敢于担当,必要时以参加新闻发布会、接受媒体采访、发表讲话等方式主动参与信息发布;涉事地方或部门、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等要按照职责分工,向新闻宣传部门提供最新信息并参加信息发布。
广度:全面覆盖消除盲区
媒体是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公众是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主要受众。
突发事件发生后,受影响的群体可能涉及事件的当事人及其家属、关注该事件的普通大众等各个层面,他们可能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对信息的需求度存在很大差异。
同时,就内容而言,突发事件信息分为两类:一类是告知性的,如最新的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等公众想了解的有关情况;另一类是警示性的,如危险化学品泄漏需要公众采取措施进行防范和应急准备等重要信息。
为此,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必须做到“广而告之”,采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有线广播、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通知等方式,实现对突发事件相关群体的全覆盖、零遗漏,确保民众能够及时掌握所应了解的信息(尤其是各种警示性信息)。
特别是,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医院、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信息公告方式。
态度:诚恳友善激发共鸣
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的过程是一个进行有效沟通的过程。
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环境破坏和负面社会影响,当事人及其家属容易产生紧张、恐慌、焦虑情绪,媒体和社会公众可能会提出一系列质疑和批评。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
”要提高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的效果,有效安抚公众情绪,回应社会质疑,必须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站在媒体和受害者家属等受众的角度,“好事说好、坏事好好说”。
要善学善用“新闻语言”和“百姓语言”,减少和杜绝让公众反感的“灾难八股文”。
在内容上,既要关注各级领导的动态,更要关注事态发展和抢险救援进展的情况,积极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痛点。
在词语上,要多讲带人情味、接地气的“人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少讲“高度重视”“第一时间”“亲自过问”“作出批示”“现场指挥”“认真落实”等“高大上”的官话、空话、套话、“正确的废话”。
信度:实事求是赢得信任
真实是信息的生命。
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最关心的是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发生、谁该为此担责。
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必须坚持事实为上,一次失实,可能得用十次真话来消弭,这是“狼来了效应”。
具体而言,要按照“快讲事实、重讲态度,慎说原因、慎下结论”的要求,重点围绕事件的演变情况和抢险救援的进展情况,向媒体和社会公众介绍四个“什么”——发生了什么、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下一步将要做什么,实事求是、就事论事,不说假话,不掩
盖、不歪曲事实真相。
对暂时还不掌握的情况,要耐心解释说明;对前期发布的有误信息,要诚恳致歉和及时更正;对事件原因等一时难有定论的信息,宜在权威结论出来之后再详细发布。
同时,可安排专业人士、现场抢险救援人员、事件当事人、独立第三方等参与信息发布,提高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案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