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通用5篇)
《抵抗弯曲》教学反思
《抵抗弯曲》教学反思《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是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对纸的抵抗弯曲的能力进行研究,让学生认识增加纸条的宽度与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并用实验认识横梁立着安放的科学道理。
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大多以实验探究活动为主。
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一、强化实验体验,建立理性认识本课的导入我设计了一个“拉纸条和压纸条”的体验活动,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和教师演示,帮助学生对纸梁建立初步认识,让他们体验到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并不强,建立直观的认识。
本课的重点是两个对比实验的探究活动。
教师由扶到放,我先引导学生一起设计“纸梁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实验方案,尤其强调实验中改变的条件和不变的条件,让学生学会控制变量进行实验探究,培养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再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纸梁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探究实验。
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样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提高了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究、分析数据后能够轻易地发现,增加宽度和厚度都能增强抗弯曲能力,从而建立起抗弯曲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理性认识。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将两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学生会意外地发现,增强厚度对增强纸梁的抗弯曲能力更有效,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奥妙,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联系生活体验,加深感性认识本课的最后,我抛出了问题“横梁是立放好还是横放好?”学生也能立马回答“立方好!因为立方比较厚,增加厚度能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说明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能够体验到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需要细心地去发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本课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进。
最后解释“横梁是立放好还是横放好”这一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现场用尺子模拟体验一下,学生通过亲身体会,能够发现横梁立着放的抗弯曲能力要强得多!他们的印象也会更深刻。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推荐8篇)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推荐8篇)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第1篇《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关于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课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宽度、厚度的纸上放硬币,比较不同宽度、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
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
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
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增加纸的厚度比增加纸的宽度更能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由此推理出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
学生在实验中逐步学会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我认为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握好控制变量。
因此,在学生做不同宽度的纸上放硬币实验之前,我先让学生讨论这个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说:“两本书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
”有学生补充说:“纸的厚度、长度不变,垫起的高度不变。
”还有的说:“硬币要放在不同宽度纸的中间,纸横梁以接触到桌面作为弯曲标准。
”通过讨论,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接着,我让学生先预测再分组实验。
随后学生用四张不同宽度的纸进行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记录。
实验结束后,学生对记录进行讨论分析并交流。
然后学生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纸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
教学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时,同样先让学生考虑要控制哪些变量,然后预测,最后再实测。
通过观察学生总结出: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越强。
接着让学生比较纸的宽度、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强这两种效果哪个更好一些。
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是增加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更好一些。
为了证明自己的理由,学生想出了不同的办法,有的采用了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有的想到了用弯一弯格尺的方法来验证,通过比较和验证学生确实明白了横梁立着放的道理。
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从中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对生活的影响,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物体的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以及不同物体的抗弯曲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物体运动和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弹性和塑性的概念,认识不同物体的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和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2.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以及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讲解法:教师针对实验结果和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和抗弯曲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弹簧、铁丝、塑料尺等。
2.教学课件:实验动画、图片等。
3.教学反思:对以往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验动画,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形变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吗?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简要介绍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提问:你们猜想一下,这些物体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和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抵抗弯曲》【科教版】
《抵抗弯曲》教学反思通过几次试教,我得出以下几点体会:1、控制变量是关键我认为上好这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握好控制变量。
因此,在学生实验之前思维先行,对实验条件的控制都给出时间进行充分讨论研究,经过讨论,学生知道了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改变。
而在试教中有一班各组学生的数据相差很大,究其原因是变量的控制出现了问题,如由于桥梁之间距离没有统一,各组的数据相差较大。
虽也能说明纸梁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但会出现宽度比厚度更能抵抗弯曲的错误现象。
还有小组在操作中,不经意之间移动了桥墩,改变了桥墩之间的距离,有放垫圈的方式不科学的。
总而言之,控制变量是对比实验的关键,也是最能体现科学公正公平的精神。
2、材料难寻材料可以调控课堂的节奏,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本次实验中控制的条件较多,材料的成功与否成为本次实验成功的关键。
而本次实验中,材料的选用成为了最头疼的事情。
如纸太薄,不能承重,纸太厚,承重太大。
垫圈太轻,数量需求太多,垫圈太重,不能感受到力的逐渐增加。
纸的厚度的实验中2倍、4倍厚的纸采用胶水全部粘住,实际上大大地改变了纸的厚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2、4倍厚的纸。
而简单的一层一层地往上叠则空隙较大,也不能算是2、4倍厚的纸,而且纸的厚度的数据并不比宽度增加并不占优。
虽然在本课的操作时,也能体现厚度的增加大大提高抗弯曲能力,但总觉得有点蒙混过关的感觉,与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相违背。
如果能找到同种材料制成的厚度不同的纸张,那该多好呀。
3、体验和猜测不仅仅是形式体验和猜测不仅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思维过程。
在让学生体验用不同的木条来改变横梁影响它的抗弯曲能力和预测的垫圈个数是很有必要的。
有过这样体验和预测的学生,面对实验的结论,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思考肯定会更加深入。
4、数据分析要深入每堂科学课上总会出现许多数据,很多教师并不会去利用它,我执教的抵抗弯曲一课中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实验是学生分组同时进行的。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5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5篇)大全学校六班级科学上册《反抗弯曲》教学反思(5篇)学校六班级科学上册《反抗弯曲》教学反思(5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非常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阅历,教学反思我们应当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学校六班级科学上册《反抗弯曲》教学反思(5篇),欢迎大家共享。
学校六班级科学上册《反抗弯曲》教学反思1课上下来也遇到一些问题,总结一下,我认为有下面三点思索:思索一、如何应对孩子提出的纸的长短会影响抗弯曲力量的熟悉?我的理解是孩子能提出这样的观点,他们的前概念是很丰富的,他们对纸的抗弯力量有自己初始的熟悉与理解,应当值得确定与讨论。
所以我将课的密度临时拉大的,将讨论纸的长短影响抗弯力量的讨论作为演示试验放入课堂教学任务中。
思索二、课本中从生活中来,最终到生活中去的讨论任务的支配与实际生活问题思索的活动支配好像很合理,可是我感觉我在教学中比较生硬,我想这主要是我自身的缘由,我对课没有认真地思索,许多环节的连接课前没有认真考虑,导致感觉课上下来有点不自然,主要表现在纸的讨论很难与横梁联系起来,同学对横梁和竖梁的熟悉是很牵强的。
思索三、孩子对纸的宽度和厚度影响抗弯力量的讨论,我里面存在不少不科学的问题,就纸的厚度我是将纸对折来增加它的厚度,课后回想起来,觉得还是很不科学的,由于纸弯折后有不少的弹性,弹性也势必影响其抗弯力量,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避开类似这样的状况消失。
学校六班级科学上册《反抗弯曲》教学反思210月10日,由于大店口的老师来听课,学校支配我在长林上一堂科学课。
我选择了《反抗弯曲》一课。
这堂课,我转变了科学一贯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试验-汇报搜集整理(资料))。
而是本着让同学在体验中不断改进方案,实施方案。
注意的是同学的体验。
从同学仿照演示试测一张纸的反抗弯曲力量开头,让同学对差异大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让他们自己来发觉影响反抗弯曲力量的因素有纸的厚度、宽度、材料、外形、长度等,在同学不能顺当说出这些因素时,可以把同学试验中的用纸拿出来,让他们比较,就能明显地发觉两者的区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说课稿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抵抗弯曲》是一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弯曲的概念,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弯曲现象。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弯曲的定义及特点、抵抗弯曲的方法、弯曲现象的解释。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事物的特点,并能够运用简单的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但是,对于弯曲现象的深入理解还需通过实验和探究来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科学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弯曲的定义及特点,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弯曲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弯曲的定义及特点,抵抗弯曲的方法。
2.难点:弯曲现象的解释,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引发学生对弯曲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弯曲的定义及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弯曲的定义及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3.学习抵抗弯曲的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了解抵抗弯曲的方法,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
4.解释弯曲现象: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掌握弯曲现象的解释,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
5.实践与应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弯曲现象。
6.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反思。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弯曲的定义及特点2.抵抗弯曲的方法3.弯曲现象的解释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2.学生对弯曲现象的解释是否合理;3.学生对抵抗弯曲的方法是否掌握;4.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与反思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
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
教学设计:一、质疑导入新课分别两张宽度不同普通的打印纸,请学生猜测哪张纸的抗弯曲能力更强,再出示两张厚度不同的纸张,请学生猜测哪张纸的抗弯曲能力更强。
根据学生的猜测引出本课教学内容“抵抗弯曲”。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二、纸的抗弯曲能力。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1、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
那宽的纸呢?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宽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4、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学生实验检测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
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
《抵抗弯曲》教学反思《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也是本单元的起始课。
抵抗弯曲教学反思
《抵抗弯曲》教学反思王福顺《抵抗弯曲》是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在第四周的周一,我利用本课用这一课做为三级课复评课,开始时心里还没有太大的底,也没有试讲,也没有布置学生实验,备课是在头天晚上才完成的,但我认为这一节课感觉还可以,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学生比较天真,这一届学生以前没有太大的科学课的根底,就像白纸,写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对所研究的内容比较陌生,研究起来还是非常认真的,反倒比学校评定时感觉非常的放松,反正比以前听课献课时心里平衡一些了,感觉区领导比校领导的压力反而小些。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高于本课内容的东西,比如关于安全帽、鸡蛋等,说明学生平时读书比较多,对事物的观察也比较细致。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经过认真的反思,小结如下。
我的上课显得有点急切。
新课的导入,我利用简单介绍第一单元的内容,利用一些网络语言如“桥垮垮”、“楼倒倒”……提到学校院内正在建设的高塔(电话信号塔)创了一个“塔塌塌”,在引起学生哄笑的过程中,使学生即理解了前面提到的网络语言的调侃意义,还对本课内容印象深刻,实践还证明学生在本单元的研究中,注意到每一课都关联着这些内容,使研究的兴趣更浓厚。
在本节课的实验中,目的是证明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与宽度、厚度有关。
在实验过程中,依我的设计,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穿插进行实验,实验中找到他们的疑问,还算基本达到了设计目的。
但是,最后的实验汇报却出现了问题,由于各小组准备的卡纸材料不一,造成了准备的小螺丝“压塌”卡纸的数量不同,造成学生的争论,差一点儿就完不成任务了,好在我急中生智,让各小组举起了卡纸,学生看到了各组的卡纸和各组的实验数据后,才明白了实验数据虽然稍有不同,但结论都是正确的。
同时也验证了材料影响抗弯曲能力的结论。
经过本次的课堂教学,我看到了很多的不足之处。
课程的安排上,各个环节我要更加细致、充分。
各环节的进行应循序渐进,不能因为时间问题,而操之过急。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优秀
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自然引出“宽度和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
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使物体拉伸、压缩、弯曲。
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科学课的学习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特别是贯穿在科学课中的对比实验思想,学生从三年级开始陆续接触,大多数同学已经领悟了,这对本节课的学习大有帮助。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过程与方法;在实验中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
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了解增加梁的宽度和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的预测与小心的求证,并通过实验获得科学实证意识,在小组探究过程中,体会同伴之间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篇一」五月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早已落下帷幕,但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几分欣喜、几分失落、几分收获。
说实在的,科学课的教龄和同办公室的姚老师一样――再过两个月才满“周岁”(因为本人刚开始两年都是常识兼体育,一直与科学无缘)。
好在抽得一个“上上签”――最后一节上课,有较多的时间准备。
虽然以前也看多教学的内容,也听过这一内容的公开课,但真正要轮到自己上台了,还是很心虚,也许不是用“一点点”可以形容的。
于是决定静下心来好好把教材理一遍,还担心对材料把握得不对,又参考了教参,总算踏实一点了,心中也有了教学的基本思路了。
还暗自庆幸上周已经布置学生准备好了食物包装袋了,不然可要“无米之炊”、“纸上谈兵”喽!本课教学下来有一些成功之处,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
做得较好的地方如对教材把握较好,课堂上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以学生为本,以食品的保质期为切入口,步步深入,有重点、有层次。
不足的地方如对学生观察的指导不够,对保质期以外的一些信息渗透不足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学生观察需要教师一定的指导“一切科学发现都从观察开始”(我们科学教师标语)。
的确,观察在科学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全面深入地观察就没有高质量的科学发现。
本课开门见山引入学习的内容以后,放手让学生观察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显然还没有深入观察,有的学生甚至是看到一样说一样,缺乏整体性、系统性。
学生较多地关注保质期、生产日期、配料、营养成分、生产厂家等文字信息,而对一些花花绿绿的图片视而不见,对质量安全标识、条形码、撕口等很少关注。
这时候,教师应该及时介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如问学生我们从食品包装上除了能获取保质期、商品名称等文字信息以外还有其他的发现吗?这样学生的关注点就会像条形码、锯齿形等非文字的转移,从而更加全面地从食物包装上获取信息。
六年级上科学听课反思抵抗弯曲_教科版
六年级上科学听课反思-抵抗弯曲教科版听了《抵抗弯曲》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看法:本节课老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动手参与探索实验,在实验中摸索,在实验中寻求纸的厚度与抵抗弯曲的能力的关系。
此外,张老师能有效掌控对课堂纪律。
在整节课中,我看到不论是师生互动还是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由于教师有效地掌控课堂纪律,学生都没有乱,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专心探究、专心思考、认真讨论的空间。
为学生有效地学习、探究打下良好基础。
在课后我与学生的访谈中,我们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学生在这节课中有效地学到了相关知识。
同时张老师本堂课以“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主题教学法,通过对三维学习目标的整合,以科学探究过程为教学主线索,教学线索和学习目标在逻辑化的教学程序、结构化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化的教学体验中整体推进,互为促进。
本课的亮点:1、落实科学探究目标:老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动手参与探索实验,在实验中摸索,在实验中寻求纸的厚度与抵抗弯曲的能力的关系。
通过实验,学生具有积极分析并善于发现引起实验结果出现差异的各因素,能根据实验经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并不断改进实验的能力。
老师能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引起实验结果出现差异的各因素。
但学生的实验结果没有统计,如果老师能通过采集实验数据和制作曲线图,并能运用数据和曲线图进行分析,学生能用汇报实验中的发现和得出结论。
2、落实了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乐于探究不同厚度的纸和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乐于通过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完成实验;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亦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初步感受到科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3、紧密联系生活:老师出示各种通过改变形状来增加抗弯曲能力的生活例子,把学生课上学习到的知识,同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结合起来,来源生活,回归生活,有机地在课堂中再现生活。
并提出这些物品为什么要加工成这样?把学生引到了“改变形状为什么能增加抗弯曲能力?”这一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2.1抵抗弯曲》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弯曲的概念,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以及了解弯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课的内容是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一次深入探索,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弯曲的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
然而,对于弯曲的原理和抵抗弯曲的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弯曲的概念,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
2.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弯曲的概念,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
2.难点:理解弯曲的原理,学会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铁丝、弯曲器、观察记录表。
2.准备PPT,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河流、弯曲的公路等,引导学生关注弯曲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
2.呈现(5分钟)简要介绍弯曲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弯曲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铁丝在弯曲器作用下的弯曲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弯曲的过程。
4.巩固(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抵抗弯曲的方法,如改变形状、增加强度等。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加深对弯曲现象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讨论弯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弯曲的自行车架、弯曲的桥梁等。
引导学生思考弯曲现象的优点和缺点。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弯曲的概念和抵抗弯曲的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观察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分析其优点和缺点,下节课分享。
抵抗弯曲的教学反思
《抵抗弯曲》课后反思本节课是科教版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第一课。
本课主要是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对纸的抵抗弯曲的能力进行研究,让学生认识增加纸条的宽度与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并用实验认识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
我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柱子和横梁;第二部分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即探究横梁的宽度与厚度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第三部分则是综合运用研究横梁平放与竖放。
课后,经过其他老师的点评与自己的思考,我发现了很多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总体而言,我的上课显得有点急切。
新课的导入,我的意图是选择用图片的形式,出示房屋与大桥,通过寻找它们结构上的相似之处,使学生清楚明白地认识横梁与柱子。
因为太紧张,导入这一环节开展不顺利。
进入第二部分,我是让学生采用猜想的方式研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进而得到了材料、宽度、厚度以及长短四个推论。
由于课堂上只要求宽度与厚度的研究,对于其他我只是简单地举例带过。
在第二个环节中我认为在实验中要使学生很好地把握控制变量法。
因此,在实验之前,我让学生讨论为使实验公平公正地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经过学生的讨论,有的学生说“书本垫的高度都要统一即高度相同”,有的学生补充“垫圈要放中间并且轻放”。
在我的引导之下,又得到了统一的弯曲标准——纸梁中间接触桌面。
这些回答,很好地解决了如何控制变量法。
但在最后实验汇报环节,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各小组操作不规范等问题,甚至有些学生直接把手压在书本上,造成数据浮动大。
最主要原因就是这样合作的次数较少。
同时在材料的准备上,为了节省时间,实验前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了宽度不同和厚度不同的纸。
我事先试验了,作业本的纸比较薄,一张的厚度无论多宽,都承载不了一个硬币,所以我将纸的厚度标准规定为两张。
在课前我只是建议他们,每组所用的纸必须相同,再没有做过多的强调,在实验的过程中间发现有的小组只是将两层纸的两端进行了粘贴,而中间没有,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失误。
抵抗弯曲小学科学课课后反思
抵抗弯曲小学科学课课后反思引言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物体受力情况下的形变和变形。
通过学习抵抗弯曲的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到物体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变形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对小学科学课上学习的抵抗弯曲内容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更好地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程设计回顾课程目标在本次科学课中,我们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让学生理解抵抗弯曲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实验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他们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教学内容本次科学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抵抗弯曲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抵抗弯曲的物体形变规律;3.抵抗弯曲的实验方法和过程。
学习效果分析学生反应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我们可以初步评估学生对抵抗弯曲的理解程度。
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大部分学生对抵抗弯曲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有一定了解,能够简单地解释物体受力情况下的形变;2.少部分学生对抵抗弯曲的物体形变规律还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加深理解;3.学生对抵抗弯曲的实验方法和过程还不够了解,需要进行更多的实践和练习。
学习成果在这次课程中,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实验实践,掌握了一定的抵抗弯曲的知识。
他们能够简单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然而,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反思与改进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1.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课堂上,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察现象,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抵抗弯曲的原理;2.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可以通过实验、游戏、小组讨论等方式,提供不同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3.合作学习: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他们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抵抗弯曲小学科学课课后反思
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加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
课前教师仔细钻研教材有关。但在同学实际试验中,仍旧有缺乏的地方。 学学问,形成敬重事实、擅长质疑的科学看法。在教学中为了能使同
〔有些组放的时候垫圈放歪了,纸还没有碰到底部前就倒了,有些组就
学向科学家那样进行公正、科学、直观的试验,从试验设计开始就要
抗弯曲能力关系时,我先帮同学提出拿宽度不同的两种纸指导同学进
竖着的柱子和横着的横梁组成。
行比对试验并提出相关问题,只要让同学明确在这个试验过程中需要
2.建立公正、科学、直观的试验。科学课标中明确指出:科学学
魏
第1页共2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掌握的变量。当同学从中获得阅历后便放手让他们自身进行探究。特殊 是探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时,就可以放心的让同学自身去试验探 究。
采纳了这个数据。〕
求同学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考虑,包括试验的器材、试验步骤、试
《抵抗弯曲》是科教版六年级上册样子与结构单元第一课。本课主
验条件的掌握都给出时间进行充足商量讨论,再实施试验打算。试验
要是通过自主设计试验对纸的抵抗弯曲的能力进行讨论,让同学认识增
的结论也力求通过量化分析,通过直观的数据对比展开有力的说明,
4.留意培育同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怕挫折,为寻求真理契而 不舍的精神。我觉得作为六年级同学,让他们学会通过数据分析总结结 论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思维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当让每位同学 都亲自去观看试验数据,以加强感受,突显出数据的改变趋势,这样让 全体同学达成共识,效果会更好。
魏
第2页共2页
加纸条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并用推理和试验认识横梁
最终得出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通用5篇)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1课上下来也碰到一些问题,总结一下,我认为有下面三点思考:思考一、如何应对孩子提出的关于纸的长短会影响抗弯曲能力的认识?我的理解是孩子能提出这样的观点,他们的前概念是很丰富的,他们对纸的抗弯能力有自己初始的认识与理解,应该值得肯定与研究。
所以我将课的密度临时拉大的,将研究纸的长短影响抗弯能力的研究作为演示实验放入课堂教学任务中。
思考二、课本中从生活中来,最后到生活中去的研究任务的安排与实际生活问题思考的活动安排似乎很合理,可是我感觉我在教学中比较生硬,我想这主要是我自身的原因,我对课没有仔细地思考,很多环节的衔接课前没有仔细考虑,导致感觉课上下来有点不自然,主要表现在纸的研究很难与横梁联系起来,学生对横梁和竖梁的认识是很牵强的。
思考三、孩子对纸的宽度和厚度影响抗弯能力的研究,我里面存在不少不科学的问题,就纸的厚度我是将纸对折来增加它的厚度,课后回想起来,觉得还是很不科学的,因为纸弯折后有不少的弹性,弹性也势必影响其抗弯能力,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避免类似这样的情况出现。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210月10日,因为大店口的老师来听课,学校安排我在长林上一堂科学课。
我选择了《抵抗弯曲》一课。
这堂课,我改变了科学一贯的教学模式。
而是本着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改进方案,实施方案。
注重的是学生的体验。
从学生模仿演示试测一张纸的抵抗弯曲能力开始,让学生对差异大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让他们自己来发现影响抵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有纸的厚度、宽度、材料、形状、长度等,在学生不能顺利说出这些因素时,可以把学生实验中的用纸拿出来,让他们比较,就能明显地发现两者的区别。
同样的引导方法,也能让学生说出纸架空的高度和架空的宽度不同。
这里的引导是非常顺利的,即使是在借班的五年级,他们也能如我所愿。
用一句“假如要让结果更接近,应该把这些不同的因素改变成怎样?”自然的导入第二阶段的实验方案中去,抛出一句“怎样使这些不同变为相同?”把学生的思维导向了实验方案的选择。
在这里的引导“比如说老师提供给大家的纸应该怎样?“这话非常有用,学生自然会想到要选择相同的纸,从而也就理解了纸的厚度、宽度、材料、形状、长度的相同。
架空的高度,宽度的控制,因为在演示时,我使用了两块木块,学生自然就也想到了相同的木块,在这里学生因为对架空的高度和宽度本身的理解不够,所以使用投影的说明就很有必要,即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架空的意思,又让学生知道了最关键的一步操作方法。
在放垫片的方法指导上,强调的是一个一个地轻轻地放在中间。
不要求重叠,因为在操作中是很难重叠的。
在发给材料实验测试一张纸的抗弯曲能力后,让学生汇报,结果自然还会有一些误差,这时让学生自我分析很有意,这是一次对自己实验过程的反思,学生说出了更多的产生误差的原因,比如朝上的面可能有变化。
反思在这里就是对实验的又一次地改进。
这当中或许会有冷场,这时的教师可能需要作一些提示、补充。
然后引导学生在改进第一次实验的基础上,测试两倍纸和三倍纸的抗弯曲能力,结果汇报的差异会更大,再次让学生反思误差的成因,在表扬的基础上,教师点出科学误差是科学实验的产物,强调严谨对于科学的重要性。
不过,误差再大,对我们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也没有什么影响。
学生还是会明显地发现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是:纸越厚,抗弯曲能力就越强。
在这节课的最后小结上,我点出这节课我们研究的主题是: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
并提出一总结性的问题:这个实验方案中有哪些保持不变的因素?哪些改变的因素?提醒学生要研究的因素就是要改变的因素,为第三单元的学习做了一个准备。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设计,自己觉得很严谨,像是健美的模特,没有一丝赘肉。
每一步都是相关联的,都是为后面的教学准备的。
比如“开堂的演示”不仅是为了导入,为了让学生的模仿,也为学生控制架空的高度和宽度提供了思维的源泉。
比如说第一次试测时为大家提供的各种不同的纸,不仅是想得到一个差异大的结果,更是为学习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准备,而且对于教师的引导也有巨大的帮助。
再如对每一次结果的反思,这也就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结的提问,也不仅仅是总结,更重要的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铺垫。
课堂中的幻灯演示也是恰到好处,解决了实验中最难的一步,让实验的结果在自己的控制之内。
本堂课自己最满意的是整个教学结构的严谨。
和幻灯片得到的效果。
意外的是,把两倍纸、三倍纸用固体胶粘在一起后,得到的结果误差比直接叠大的多,这使我对新教材的改动“把粘写在教学参考用书”不理解。
或许,编者的用意也就是只要学生能得出“纸越厚,抗弯曲能力就越强”这个结果就OK了。
不过,这对实验的控制真的是不利的。
粘的厚度和面积对结果的影响是巨大的。
“粘”也就成了造成误差的罪魁祸首了。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3曾听过人家描述如何上《抵抗弯曲》,说来也巧,今天轮到自已来上了。
按人家的描述,厚度增加后,纸抵抗弯曲的能力应明显增加。
为了上课时不出意外,上课前自己学着小学生做了起来。
自已学着人家讲的,用相同的纸裁了几张长与宽都相同的纸条,没有垫圈,就用回形针代替。
一张纸的厚度时,纸能承受2个回形针的重量,两张纸、三张纸,随着纸的厚度的增加,纸能承受的回形针数几乎是成倍的增加,没有像人家所说的明显的增加!那问题出在哪里,如果用这样的材料让学生做实验,学生根本不能得出教材所期望得出的结论。
难道是教材出了问题——有的材料厚度增加了,抗弯曲能力会明显增加;而有的材料不是这样的,甚至增加的量比成倍的数还要少。
如果我们按实际操作来得出结论,那与生活中的现实又相背!后来想想,也许是我们操作上出的问题,可能是书上根本没有明确告诉大家如何操作,结果,这么多的科学教师各自为战,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可想而知的。
那操作方面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呢?也许我们用厚一点的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那为什么用薄的纸就不行呢?后来从后面的结构科学中得到了一些启发:把两张纸叠到一起架空与把两张纸粘到一起再架空,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因为这样,纸的结构发生了完全的变化,与其说纸的厚度增加使纸的承重能力显著增加,倒不如说结构的变化使承重能力增强得更加明显。
科学教材中往往会有一些模棱两可的东西,老师不容易搞懂,学生更不容易搞懂,这也无形中要求科学教师要多思考、多实践。
知道站在人家的肩膀上是好事,但你也要知道这样摔下来会更疼!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4《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关于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课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宽度、厚度的纸上放硬币,比较不同宽度、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
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
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
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增加纸的厚度比增加纸的宽度更能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由此推理出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
学生在实验中逐步学会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我认为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握好控制变量。
因此,在学生做不同宽度的纸上放硬币实验之前,我先让学生讨论这个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说:“两本书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
”有学生补充说:“纸的厚度、长度不变,垫起的高度不变。
”还有的说:“硬币要放在不同宽度纸的中间,纸横梁以接触到桌面作为弯曲标准。
”通过讨论,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接着,我让学生先预测再分组实验。
随后学生用四张不同宽度的纸进行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记录。
实验结束后,学生对记录进行讨论分析并交流。
然后学生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纸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
教学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时,同样先让学生考虑要控制哪些变量,然后预测,最后再实测。
通过观察学生总结出: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越强。
接着让学生比较纸的宽度、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强这两种效果哪个更好一些。
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是增加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更好一些。
为了证明自己的理由,学生想出了不同的办法,有的采用了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有的想到了用弯一弯格尺的方法来验证,通过比较和验证学生确实明白了横梁立着放的道理。
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从中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对生活的影响,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我能基本按照“猜测——预测——实验——分析数据——总结”这一过程进行教学,目标基本明确;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这一课的内容掌握得较好,这是本堂课的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1、深度不够:其一是对每组报告的实验数据差别大的原因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其二虽然横梁的厚度比宽度抗弯曲能力强,但桥的厚度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教师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做进一步的说明。
2、与生活联系少:学完课后,没有让学生联系生活,想哪些地方横梁是立着放的,哪些地方横梁是平着放的。
总而言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总结经验,研究教法,使科学课上得有声不色,让学生真正地喜欢科学课,热爱科学课。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5本节课教学思路很清晰从观察屋顶的横梁和柱子引出课题《抵抗弯曲》,引出研究抵抗弯曲能力跟哪些因素有关,接着设计实验研究纸梁的抗弯曲能力跟纸梁的宽度与厚度的关系,分析数据发现厚度增加能大大提高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再回到生活中的横梁使学生明白横梁为什么要立着放。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纸的宽度、厚度与抵抗弯曲能力的实验。
难点是对科学实验变量的识别与控制和运用曲线图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对于重点的把握,我注重学生实验前的充分探讨,大部分学生都顺利发完成实验,发现了纸的宽度、厚度的增加都能提高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对于难点的攻克,我却花了比较多的心思。
科学的课堂应该是科学探究的课堂,在科学探究中学生是主体,在上这个课之前,我也曾经跟学生一起来探讨对比实验中的定量和变量问题,发现单纯的探讨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造成我牵着学生,淡化了学生的思考与探究。
而“玩”是孩子的天性。
基于这个原因,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这样一个挑战环节:在讲台上用两个磁带盒和一个纸条搭了一个横梁,请学生上来挑战,在老师搭的横梁的基础上只改变一个条件,让自己做的横梁比老师做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